艺术设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6:55: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设计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设计教学

浅析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摘要】学院教学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普遍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学科基础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作用。造型基础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学院教育的历史上,先后存在着传统美术学院模式、与包豪斯相关联的现代模式和当代实验教学模式。文章就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创新培养的改革。

【关键词】学院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素质培养

学院教学是目前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的普遍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学科基础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作用。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学科来说,它的内在的生命力来自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现代学院教学也都围绕着这个目的而展开。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目前国内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争论,而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是否还需要传统造型基础方面的训练?如果需要的话,怎么训练才更加符合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个问题在今天仍需结合艺术设计的学科发展和教学的要求,全面、辩证地对待。过于简单的处理方法不仅无助于学科的发展和设计人才的培养,甚至可能形成教学链条的断裂和教学内容的空洞化。因此,有必要从并不遥远的源头简要梳理一下学院教育的历史和现代艺术设计学科的产生、发展,探讨一下当代艺术设计与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并期望对于目前艺术设计教学和创新培养的改革有所启示。

一、传统的美术学院教学模式

20世纪上半叶,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之中,我国逐步引进了来自于西方传统的学院教育。西方最早的艺术学院,是16世纪下半叶由克拉奇兄弟在意大利创办的波伦亚学院。而瓦萨里于1562年在佛罗伦萨创办的迪塞诺学院,则是早期最知名的一所美术学院。瓦萨里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知名的艺术史家。他强调美术学院的权威性,注重经营而不是教育。因此,20世纪英国艺术史家佩夫斯纳说:“瓦萨里的学院是用一个新的行会把艺术家从原先隶属的老行会中解脱出来”①。西方传统的艺术学院模式都以基本技能为主要培养和教学内容,包括此后产生广泛影响的法国法兰西学院和皇家美术学院等。这些学院都是综合性的美术学院,强调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基本训练,主要培养传统的艺术人才,同时也是设计人才。早期的传统艺术学院并没有专门的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融合生长,许多艺术巨匠同时也是设计大师,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均是造型艺术的多面巨匠,同时也是领时代之风骚的设计大师,西方早期传统的艺术(美术)学院的目标大多是培养此类的复合型人才。西方早期的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素描、色彩、雕塑等造型艺术和各种艺用材料的制作为主要训练内容。这样的格局也是近现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大多数美术学院的造型艺术和设计(工艺美术)教学基础课的基本构成范式。基于这样的传统,西方的学院主义教育也成为艺术和设计赖以生存和缓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通常是“通才”。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模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特别是对于权威和规范的过分强调,导致了陈陈相因的程式化的产生。“学院”(Academy)一词原本含有正规、不走邪路的意思。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后来的学院派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反对改革、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代艺术和设计人才。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人、杰出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对于当时美术学院和高雅艺术脱离大众的僵化现象极为不满,他亲自学习挂毯编织工艺,甚至认为中世纪时期的行会要好过于美术学院。他说:“最优秀的艺术家依然是工匠,而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一名艺术家”②。作为一位历史上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莫里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美术学院教学模式的弊端。

二、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

查看全文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美术学院教学模式

20世纪上半叶,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之中,我国逐步引进了来自于西方传统的学院教育。西方最早的艺术学院,是16世纪下半叶由克拉奇兄弟在意大利创办的波伦亚学院。而瓦萨里于1562年在佛罗伦萨创办的迪塞诺学院,则是早期最知名的一所美术学院。瓦萨里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知名的艺术史家。他强调美术学院的权威性,注重经营而不是教育。因此,20世纪英国艺术史家佩夫斯纳说:“瓦萨里的学院是用一个新的行会把艺术家从原先隶属的老行会中解脱出来”①。西方传统的艺术学院模式都以基本技能为主要培养和教学内容,包括此后产生广泛影响的法国法兰西学院和皇家美术学院等。这些学院都是综合性的美术学院,强调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基本训练,主要培养传统的艺术人才,同时也是设计人才。早期的传统艺术学院并没有专门的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融合生长,许多艺术巨匠同时也是设计大师,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均是造型艺术的多面巨匠,同时也是领时代之风骚的设计大师,西方早期传统的艺术(美术)学院的目标大多是培养此类的复合型人才。西方早期的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素描、色彩、雕塑等造型艺术和各种艺用材料的制作为主要训练内容。这样的格局也是近现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大多数美术学院的造型艺术和设计(工艺美术)教学基础课的基本构成范式。基于这样的传统,西方的学院主义教育也成为艺术和设计赖以生存和缓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通常是“通才”。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模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特别是对于权威和规范的过分强调,导致了陈陈相因的程式化的产生。“学院”(Academy)一词原本含有正规、不走邪路的意思。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后来的学院派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反对改革、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代艺术和设计人才。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人、杰出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对于当时美术学院和高雅艺术脱离大众的僵化现象极为不满,他亲自学习挂毯编织工艺,甚至认为中世纪时期的行会要好过于美术学院。他说:“最优秀的艺术家依然是工匠,而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一名艺术家”②。作为一位历史上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莫里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美术学院教学模式的弊端。

二、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模式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史上,20世纪早期的包豪斯学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不是培养懂技术的艺术人才,也不是培养懂艺术的技术人才,而是培养有创造力和设计观念的人。包豪斯比上述的早期学院更能体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理念在“二战”后从包豪斯走出来,“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半个世纪,包豪斯的影响随着包豪斯人的著述、演讲、教育等活动在美国广泛传播……还有哈佛、麻省理工,无不肯定自己与包豪斯的血脉关系”③。包豪斯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艺术设计学院教育的普遍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包豪斯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思想也逐渐影响到我国。在这种新“西学东渐”的现代文化艺术风潮的浸染之下,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逐渐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以工艺美术为核心的传统学院教学模式,朝着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训练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转化。自80年代中期始,特别是到了90年代已经风靡一时。由于南方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样的转化到了90年代,全国多所知名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教学已经有了明晰的对比:北方院校相对较为重视传统底蕴,而南方特别是沿海一些院校的设计教学则更加新颖,更加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这样的分野在90年代中期前后相隔不久举行的两次大规模的校庆展览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1996年11月1日于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校庆展和1994年的广州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展览。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这种南北分野逐渐融合,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关联的专业方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包豪斯及其影响之下的艺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包豪斯产生于现代主义艺术,康定斯基、克利等人既是现代艺术史上知名的艺术大师,也是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教授学生现代主义绘画、雕塑等课程。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形成了经典意义的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不断发展并占领世界各国艺术设计学院成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的同时,“包豪斯主义”的现代模式与传统的学院主义模式相似,也逐渐呈现出某种新的教条主义弊端,特别是在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发展传统的社会中,情况更是如此。类似于“三大构成”等由包豪斯体系发展而来的一些经典课程和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许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被不断地固化和神圣化,其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因为沿用日久,缺乏创新,使得这类优秀的包豪斯体系传统课程某种程度上正在丧失其引领潮流的地位,已经偏离了包豪斯的基本精神。

三、当代实验教学模式

当代实验教学模式是与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任何一种体系,存在、实践太久必然会出现逐渐陈旧及理论僵化问题,这也是几百年来学院主义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因为从艺术及设计的最新探索成果到总结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到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的今天,往往等这一系列程序实现的时候,其整个体系可能已经有些过时了,这是传统艺术与设计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当代实验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传统学院模式的弊端则可能会得到纠正,形成较为良好的创新教育机制。德国实验教育学家威廉•奥古斯特•拉伊在《实验教育学论》中认为实验“是当代教育的标志”,是新的研究方法④。正如包豪斯模式是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模式一样,当代实验模式则是在当代实验艺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课堂教学模式,与以往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总的来说,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大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验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借鉴当代艺术的形式,注重学生在同样一个课题之下的不同思路的实验,强调过程性,相对排斥唯目的主义,并根据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潮流及时吸纳最新的血液,通过学习当代艺术课程、组织教学观摩、参加高水平的设计比赛和展览,及时微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教学与最新的设计实践相结合。二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和各种媒材的应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再强调某一方面课程内容的绝对权威性,而是多方面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代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使学生能够广开思路,训练学生的创造力。依据专业特征,综合材料设计与制作成为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传统的绘画、雕塑、三维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等造型课程得到保留,但在材料的应用方面,更加注重多种材料的综合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三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当代艺术区别于现代艺术以前的精英主义一元化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强调多元文化的自觉和艺术语言的实验性。由当代艺术水到渠成发展而来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学习评价体系上,必然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四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核心。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要求,千人一面和相互雷同的产品设计是当代设计最致命的毒药,是在何种情况之下都应该绝对避免的后果。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学科互涉”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集成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在艺术设计史论系列课程的“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中,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与理工课程、人文社科课程之间互生互补,构建一种学科生态群;在教学方法上,该模式采用现象追问法、项目教学法和实地考察法。文章分析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与理工、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几种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学科互涉”教学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学科互涉

学科互涉是指整合不同学科的原理、概念与方法等,使接受者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有综合性的理解,包含有学科互涉知识、学科互涉研究、学科互涉教育和学科互涉理论等①。在艺术设计的“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中,设计史论系列课程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人文社科知识体系之间互涉参证,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内部互补共生,设计史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与理工、人文学科之间的互涉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源自于传统的美术学,但其发展过程没有离开科技理性精神的浸润。例如,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吸取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经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艺术必须与技术相结合,其教员伊顿采用科学的方式研究造型形式中规律性的元素,建立了以几何学为基础的设计形式课程体系。二战后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发展了包豪斯精神,将工业设计建立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将图形、色彩计划、图表、电子显示终端等全新视觉系统纳入了教改计划,开创了设计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路径。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雷福斯正是借鉴了工程学原理,为艺术设计开创了人机工程学,实现了人——机——环境的科学匹配。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运用光学的反射原理,为丹麦“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作了最好的注脚。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德•罗维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将流线型设计广泛运用于机车、建筑和日常生活家具上。这些例证说明,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渗入与支持。艺术设计在产业化社会的背景下,必须贴近产业的本质属性,以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目标。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必须从现代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中摄入相关教学内容,探讨艺术设计品牌化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与之相应,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论,区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设计史论的教学从原有的封闭与单一转向更为应用与综合。其实,学科互涉模式在20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经济复苏中就已初见端倪并发挥作用。这种教育机制将职业设计师、大企业和小作坊相结合:设计师提供创意图纸或模型,大企业领导公司品牌,小作坊生产专业部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将产品的研发制造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融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营销为一体的现代产业链条。这种产业系统实际上是将设计学、美学、科技和人类关系学融为一体,大大拓展了原有的艺术设计学知识体系。又如在当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台湾地区的云门舞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开发计划就充分利用了科技、材料和工艺新发展的态势,创造了一条根植于传统文化,集经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发展路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人文学科还应从中外哲学、美学以及各民族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在异质文化的比较中取长补短或归纳出普世的艺术设计原则。具体到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古今打通,中西沟通”,从中外文化、中西美学中摄入相关教学内容,以弥补设计史论课程自身的知识罅隙,加固加深学生对设计史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对宋代建筑尺度的理解,就不能脱离对朱程理学、民族文化心态以及宋代政治的讲述;对“过白”建筑艺术的讲解,就要将圣马克广场西拱门的布局与天坛祈年殿的设计相对比;对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的讲解,就不能脱离这些民族的哲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等。

二、艺术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内部的生态组合关系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革新

一、概述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开放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又有效地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当前,教育日益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认为入学政策不同程度的开放成为了远程教育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于是开放和远程教育这个名词就应运而生了。在我国则称之为远程开放教育。目前,远程开放教育被多数远程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接受,它不仅使得师生在时空分离状态下的教育得以实现,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将创造出一种能提供真正开放的教育系统的途径。我国近现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则先后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

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十年前有所增加。目前的设计从业人员中除了原有的老一辈设计人员外,多数为美术设计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此外,还有一批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从事设计行业的人群,他们有的是通过职业培训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有的则是从设计相关行业中转行过来的。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主要停留在实务型人才培养上,后两种人才十分紧缺。我们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通过在远程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对己就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培养设计行业的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艺术设计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变革

1.建设具备远程教育特色的艺术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要避免将普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简单套用为远程教育形式的现象。构建艺术设计远程教学模式必须突显其特色,发挥其长处,我们设计教育要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必须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教学方式的特点,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上的多样性、先进性表现出来,补充我们当前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方式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在广度与宽度上的不足。

查看全文

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分析

一、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1.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平面设计的发展,将社会对平面艺术设计的需求运用到课堂实践中,不仅为课堂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设计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平面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或者教师可承接校外相关企业的设计业务,让学生感受平面艺术设计实践的整体流程,形成完善的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对平面艺术设计整体感的理解。

2.实践教学与各项学科的作用。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以多项学科为基础的,实践中需要结合各项学科的内涵,实现平面艺术设计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图文编排的教学实践时,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体会图文编排设计中的逻辑、主次以及群组变化等内容,结合图文编排的实践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着重讲解,提取其他学科的精华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创造的能力。

3.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互换应用。平面艺术设计中实践与理论的互换应用主要是指通过实践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通过近几年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来看,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非常独特,但是其动手能力比较低,而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其思维欠缺独特性。因此为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可采取团队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将学生创意以最大化的方式表现。例如包装设计,此部分平面艺术设计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非常高,不仅要表现包装设计的秩序性,更要体现包装设计的与众不同,教师可将比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综上所述,提高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教学实践能力,需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的力度,在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平面艺术设计本身即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学科,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才可将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而且实践教学是平面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其存在特殊的意义:实践教学对学生而言提高了其平面艺术设计的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对学校而言拉近了其与社会的距离,因此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具有一定时代价值的。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新形势、新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也是多种学科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传统的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平面艺术设计中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被挖掘,通过不断提升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加适应平面艺术设计在社会中的动态发展。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学形式变革

近年来,我国高职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水平显著的艺术教育体系。艺术设计专业也以此为契机孕育着新的生机。2009年初,笔者有幸赴意大利学习,其间,对意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考察,并与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作了比较性研究,通过比较,对其在教学环节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感受颇深。当下正值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完善时期,博采众长、立足长远才能有所创新。

一、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化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美术教育”或者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故此,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或者工艺美术教育模式观念的影响下,并未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教学模式的科学体系。相比之下,这两者都是以美术功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一直不大重视设计与科技、经济的联系,也很少考虑经济市场对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长期沿袭这种模式,就会使得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与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学生入学后,忽视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在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固然没错,殊不知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依然很重要。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采取的几种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宗旨,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并重才符合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因此,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不足,又能够加强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1.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接触社会、行业、企业和客户,承接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使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的所有工作流程里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强对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使学生与市场有了直接的接触。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设计人员参与教学,由企业提供项目,以合作方式完成项目设计。这样既可节约企业设计成本,又可引导学生了解项目具体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熟悉每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展示,增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心。项目式教学可采用独立或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终以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判个人的实际能力,与课程相对应的学分相结合并给出评判。

查看全文

中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工作室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承接技术项目的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内容和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中职装潢

艺术设计专业即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学科之一,隶属于艺术设计。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将设计、将艺术融入实际生活中,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而在中职教育中,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设计应用到生活中,产生经济效益。艺术设计专业创建的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短,积累的教学经验也十分有限。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教师缺乏经验、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等问题。这些都使学生不了解行业现状、缺少实践经验,在毕业之后自然也就无法适应行业要求。因此,目前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工作室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承接技术项目的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它以工作室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和实践融为一体,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客户所交代的某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将理论、实践和服务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的“学中做,做中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二)有利于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在日常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是分离的,学生即使能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也不代表他们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更是如此。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交流,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拓宽自己的艺术思维,完成高质量的设计作品。(三)能够有效解决实践资源问题。由于中职院校普遍资金短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很难拥有专业的实习设施和实习场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达到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而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接触社会,避免他们脱离实际的生活。(四)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面向企业和市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能够积累下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也更加明确自己将来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在未来真正走向社会时,可以有效缩短职业的适应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中。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方式探索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学的拓展

1原有教学内容的不同角度的拓展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来源于美术专业,所以对绘画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较为重视,比如,现在很多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一样,大课时的开设素描、色彩等美术课程。而高校重复性的,大课时的开设美术课程,势必可能僵化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长时间进行针对物体的形体和空间关系的练习,这样就容易使之形成固有的客观判断习惯,而很难主观的去认识这种固有思维以外的构成方式。这势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墨守成规,使他们潜在的自我创新思维不容易得到开发,也不容易建立起创造型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在艺术设计的众多教学内容中,美术课的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去了解自然,进而去引发自主的设计。所以围绕美术课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的作用,就必须在训练中拓展更为鲜活的内容,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作为美术课的基础。如,静物写生可以训练学生进行必要的画面重组,而不是简单临摹;或者写生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创作;这都可以作为原有教学内容的拓展的参考方式,在客观形态的普遍认识中,实现艺术设计创新和创造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多角度地去建立造型与空间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拓展出适合设计专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借鉴欧美国家艺术设计教学内容

现如今,在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态中,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产业中的众多设计产品,常常表现出的设计思路有很多是对欧美文化融入,这是提高自身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另一个方面,也使我们对民族的、传统的一些艺术和文化有些谈忘。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必须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认真学习中西方在设计、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缺点,这也是当今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必须去抓紧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有着璀璨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诸如戏剧、书法、绘画、陶瓷、篆刻等艺术都是我们吸收营养博大宝库。有很多的设计或创意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于现代的设计手段和技巧运用得当,就能使东方的传统美和欧美的现代美进行完美结合。如今,很多优秀的设计产物都是既有本土的区域性和个性化特色,又有新的文化和要素的表现。所以,中西方的文化与审美的综合性教学,也将成拓展的重要内容,使之能在借鉴欧美先进设计思路和技巧的同时,对传统艺术作出承前启后的创新。

3拓展专门的创新型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本来就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如果不去拓展,甚至不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或创意课,是不符合专业设置目标的。虽然很多高校在很多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中都强调要有创新意识,但也不能缺少一门专门以创新和创意为主体的、学习创新和创意方法类型的课程。因此我们就应该把创新和创意的理念提升为一门专门性的技术,不仅仅是建立创新的意识,更应该尽可能地去进行创意实践。这种以创意实践为主的课程可以打破“三大构成”等单项学习的局限性,可以从多个角度实现突破:如一段旋律、一股奇妙的味道,瞬时的意念或片刻的情绪;一个寓言故事或一个有意思的成语,或一句间断的诗句,这些都是可能成为创新的引子。也可以在这种课堂上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图案进行变形,比如以某个名词作为素材,以解构的办法进行训练;或选择不同材料进行综合组合创作等,多方面的创意训练,可以使学生中针对创新和创意得到加强,使其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启发,也能够使学生的逻辑能力与空间发散能力、创意创新等能力得到拓展。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及策略

近些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绝大部分艺术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随着教学不断深入探索,推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设计教材,例如尹少淳的《美术教育学新编》《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钱初熹的《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另外,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出版、发表众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章和科研项目,对基础课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使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日趋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试分析如下。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还处在纯美术教育向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转型阶段,在一部分专业美术院校中,设计教学基础课程通过改革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打破了过去封闭、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探索中,利用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结构分析素描”[1]和后印象派的色彩成果进行创新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训练模式,加大了设计意识和表现因素,使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很大程度上有别于绘画类专业的基础教学。而一些实力较强、办学意识超前的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进行过改革,尝试探索一条与国际同类院校接轨的新路子时获得了相应的成效。譬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设计分院等已经开始实行工作室或研究室制度。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共同进行专业基础教育,第二学年实行专业预报,第三学年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学习,第四学年下单位实践等等。这些探索和实践在基础教学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也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定标准,师资力量也不尽合理。另外,各高校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也不完善,有些侧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忽略理论教育和思维训练,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现代设计教育的混乱,也造成了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属传统的目标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妨碍了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导致在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

(一)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学革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等技术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