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6:26: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代艺术品公共艺术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古代艺术品是否是公共艺术这一话题的研究,从公共艺术概念的阐述到古代雕塑与壁画的举例说明,论述古代艺术品在中国古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呈现的非公共性,表明国家权威、等级制度以及庙堂之物等因素都限制了公民对艺术品的参与意义,使得中国古代艺术品仅成为少数人去彰显自我价值与权威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公共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品;非公共性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外的60-70年代,源于美国提出的百分比艺术。但是公共艺术这一行为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壁画运动等活动中出现了。公共艺术概念可分为几个层面:1、泛化的、广义的公共艺术: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西方对公共社会、公共领域或者是通过社会与政治的现代化,达成了人们有一种作为公民的这种意识和相对自由的、民主的这样一种状态,在此基础上能产生的对艺术的要求。2、相对狭义的公共艺术:我们一直在这方面有进行实践,如过去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的壁画、城市雕塑等。指在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空间里布置的人们可以触到、看到的公共艺术品。这一层面的公共艺术依附于泛化的、广义的公共艺术,前提是是民主的,公民需要的;也可能是艺术家自己的创作需求,其创作出的作品并非是迎合公众的,但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看,当一件作品呈现在一个公共空间的时候,其公共艺术的属性是存在的,人们可以看到,享受到并进行评论的。诸如高校的公共艺术院系与相关专业就属于这一范畴,它更多的是针对于公共环境,城市的功能需求来进行的一种行为,如通过这一公共艺术品的存在来提升环境品质、美化城市空间,提升人们对于美,对于艺术的一种修养,一种意识。3、非典型公共艺术:现在的公共艺术是复杂的,扩展到称之为非典型公共艺术,指不以具体的作品,特别是不以造型的、美术的作品放在公共空间,而是通过一种行为,一种观念的表述,一个场所的秀场,通过几个人一起产生的人们可以相互接触的产生效应的一种活动。谈到“公共艺术”这一词,我们可以从大的范畴去认识它,但更本质的是从造型与美术的角度去认识可能更加符合我们的要求,其要求具有:1、公共性(公共空间性),是否放在公共空间里面,是否具备公共性;此外,公共性里面包含着空间属性这一特点,如有些艺术品具有探索性,放在美术馆是一个好的艺术品,放在其他公共空间并非协调与对应,那就不是一件好的艺术品,所以公共性涉及到作品的场所性质的关系。2、公众性,取决于公众是否喜欢,是否认可,如果不认可就不一定是好的公共艺术品,具有公民的参与性。只有具备这两个要求,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品才具备好的一个本质。公共艺术的功能除了使得环境更加富有文化气息,更加有品质,还能够使人们可以享受到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创作就像是给公民的一种福利,通过国家或者企业的投资去美化环境,提升公民的审美,使心灵得到满足。
2公共艺术与中国古代雕刻及壁画
中国古代的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当时社会的主要建筑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古代公共艺术更多的是围绕王官贵族的口味情趣、迎合上层社会的需要、用来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与人民大众拉开了距离。而中国古代的雕刻与壁画恰好是最具代表性的,它在中国古代的公共艺术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以说公共艺术是由雕刻与壁画这两个重要部分组成的。因此,谈到中国古代艺术品是否是公共艺术这一论题,今天这个主题的焦点在于对“中国古代的雕刻与壁画”这一中国权力艺术的历史性回溯,以论证中国古代“公共性”的阙如。2.1公共艺术与中国古代雕刻。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石刻主要围绕在历代陵墓中的一些明器、墓室内的雕饰和陵墓外的石兽、石人,一些石窟寺院宗教造像和祠堂内的祖先、圣贤像,以及中国皇家,衙门大门口的石刻作品等;而涉及到普通百姓的仅为一些家常用品。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墓葬的建造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是同等重视的,原因在于:①、在现实生活的逝去,灵魂进入了另一个生存的世界,在冥界中继续,是生命的又一段延续。因此陵墓条件相比于死者生前所处的环境还要好。基于这种观念的生命观,陵园以及墓室的建造都趋向于永生愿望以及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陵园墓室出现大量满足于王官贵族审美情趣和个人标准的随葬明器,神兽石刻等。如:南京的明孝陵神道的石像雕刻,那些石兽形象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如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具有皇权的象征。②、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归因于对宗教的信仰,这决定了古代帝王对神灵的崇拜。这在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表现的极为突出,墓葬出现大规模的神灵偶像,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神的崇拜与信仰,认为这可以给陵墓带来吉祥,在冥界中的生存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如:陵园神道两侧都摆放着石雕天禄辟邪,墓室里陈放着陶塑的镇墓兽等,包括之后唐代宋代的陵墓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而这种陵墓的建造方式起到了镇魔辟邪的作用。不难看出,这些石雕是服务于君王的衍生品,其中物力人力的大量消耗只为了满足皇族的一种心理需求,并没有公共性与公众性:其一,大量的雕刻作品仅出现在陵园,而陵园并非是普通老百姓可以随意进入的地方;其二,这些作品的建造脱离了群众的心理需求,陵墓石雕的制作过程可能有得到参与,但是其中的思想理念是否满足于与大众并没有考虑,仅仅只是为了服务于皇室,加强其集权的统治,一切都是朝向王官贵族的利益。再谈到中国的石窟寺院的宗教造像等,从上文提到墓葬中对神灵的崇拜不难看出,这些宗教造像也是为了满足于皇室的需求。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中国大规模的开窟造像,石窟遍布北方、西北等地区。如龙门石窟的造像,在当时达到了唐代的顶峰,其形象的塑造:①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的神圣化,大佛的构造俨然就是封建君主,把佛教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②对永生吉祥幸福的向往,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可以长生不老,除了去炼制丹药,还会在建造佛像上去下功夫,以显示对神灵的崇敬与仰慕。这些也都表明了,皇室通过开窟造像,以加强对自己中央集权的统治,让平民百姓受制于王权,佛即是君王,君王即是佛,对佛的崇敬既是对君王的崇敬;再者也是君王对生命延续的一种欲望,满足心理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去看,实质上这些佛像的建造也没能达到公共艺术的要求,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将其自身的思想强加于或者说灌输给老百姓的,不符合公众性。在古代,衙门或者宫廷的大门左右两边都会各列置一个神兽形象的石雕,它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宫廷律例,是向君权统治的一种致敬。老百姓在其中充当的角色是卑微的,而非抱着一种舒坦的心理去欣赏的艺术品,它并不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看待这种艺术品的,这就决定了这类石雕仅仅只是为了给公民营造或者是树立一种君权不可侵犯的氛围或气势,缺乏公共性与公众性。2.2公共艺术与中国古代壁画。我国古代壁画的传播形式主要有宫室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实质上壁画的原始形式是古代的岩画,中国最早的岩画出现在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也是中国最早的绘画形式。当时这种绘画形式仅仅是人们用来记事或者施行巫术的图形,它反映的是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意识。随着我国历史进入文明阶段,史前岩画以及原始壁画被更为成熟的壁画取而代之。中国传统壁画的基本功能是纪念和宣教,其大多为统治阶级服务,并未与平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除了占有公共空间这一特征外,传统壁画并不具备当代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公共性与公众性。正如宫室壁画,历代的宫室壁画同古代雕刻一般更多的是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以及宣传教义:如周代,中国宫室壁画真正意义上开始的时期,在天子宣明政教的明堂周围都画有壁画,描绘着古代圣明君主尧、舜等人的画像,古代残暴君主桀、纣的画像,每个人具有善恶不同的形态,这是对于国家兴亡的警诫。墙壁上还画着贤德的周公辅佐成王,怀里抱着幼主,背后排列着手执斧钺的仪仗队伍,正在面向南方召见各地诸侯的情景等等这种形式的壁画。这些壁画是君王对大臣们的一种教化。大臣们通过观察人们的形象,从过去的历史中可以认识当今以及事物的发展趋向,可以学会正确处理当今面临的各种事情。这便是当时绘画壁画的目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国家的团结与兴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但这也意味着这些在朝堂上的壁画是百姓没有办法接触到的,唯一能够接受到的是上层阶级对其思想的灌输,没有办法去参与到壁画的探讨以及观赏。到春秋战国时期,壁画从朝堂延伸到了各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题材多为历史故事、圣贤肖像、神灵怪异,现实性的东西比较少。虽然制作地域范围变大了,但依然是王官贵族独有的一种高端艺术。包括汉代的宫殿中,壁画多是功臣、列女等供教化之用的人物画。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仍然流行用壁画宣传封建道德观念的风尚。到后来的五代以及元明清同样是这样的发展趋势,甚至壁画创作开始走向下坡,但依然没有改变壁画的性质和场所,依然是与大众没有联系,为中央集权为王官贵族服务。墓室壁画它实质上是宫廷壁画的衍生品,与宫廷壁画相比,它更具有隐蔽性。它在当时存在的价值:一方面是为了显示主人的等级高贵,用以张扬墓主人的身份以及相关人士等功绩,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敬慕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墓主人对信仰的表达及死后祈求灵魂升天、能够继续享受人间欢乐等的思想。如:西汉推崇厚葬之风,墓室壁画极为盛行,以梁王墓和南越王赵昧墓为代表,其中的梁王墓内绘制了青龙、白虎、朱雀等方位神,以及莲花、云朵等图案;唐代墓室中频繁出现的表现上层人物生前身份和生活题材。中国的石窟壁画以及宗教寺观壁画是随着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后兴起的艺术形式。它主要是为了去宣传佛教教义。如敦煌壁画,以佛、菩萨为主,描绘其本生故事等。相比前两者的宫廷壁画与墓室壁画,其广泛性以及公共性要多一些,能够让大部分的公众观看到体会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但是这种艺术传播形式依然不是为了平民老百姓,甚至历代的王官贵族利用宗教壁画施压于大众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通过对这四种中国传统壁画形式的描述,不难看出,它们的共性:创作的初衷都是为了统治阶级以及宗教等团体的利益。没有真正的公共性,大部分的作品是一般人没办法看到的;也没有达到真正的公众性,平民对这些创作根本就没有喜不喜欢可不可以这样的说法。这些艺术形式更多的是把统治阶级以及其他团体的思想和观念去灌输给百姓的,老百姓是一种被动的状态。
公共艺术品表现论文
摘要:21世纪的今天,公共艺术品在材质的选择上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各种表现媒介的不断交融、更新,使人们驾驭媒介表现的能力愈来愈强。从载体到自我表现、从外部形态到内部蕴含、从自身的表现到创造力的释放,无不彰显了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设计语言所呈现出的生命力。新时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品需要有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在不同的背景下与时代对话、与环境对话、与大众对话。而艺术家、设计师认识材料、领悟材料性能、感受材料的质地美,在探求材料内部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材料与公共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的统一,公共艺术品与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公共艺术品媒介
材料作为一种表现媒介,不仅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从艺术表现来说,更是一种“艺术语言”,是艺术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艺术语言”是指其在被艺术家或设计师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中,构成某种艺术语境时,它便具有了语言的因素,材料便成为艺术语言,成了艺术家思想及意志的代言者。
在材料的发展过程中,从使用纯天然的材料制造器皿的初级阶段到人们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从材料的复合阶段到材料的智能化阶段,艺术家及设计师实现了从意识到观念、从使用到审美意义上的转变,即材料作为一种装饰语言、一种造型要素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
从材料自身角度来说,纯粹意义上的材料媒介往往会使公共艺术品显得单薄,只有找到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材质美的结合点,才能彰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现材质所附加的精神内涵。如何将材料媒介的这种“物质性”转变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属性”,真正体现材料媒介的自然美、生态美及带给公众视觉上与心理上的愉悦感,是我们研究材料作为公共装饰艺术品的表现媒介的出发点;如何借助媒介语言来表达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大环境的融合、艺术家或设计师与公众在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是理性与神秘的交织,是我们需置身其中探求的领域。
从材料媒介的发展历史出发,笔者将作为公共艺术品表现媒介的材料分为传统型媒介、新型媒介和超媒介。这种分类有其相对性。依其作为语言要素来分析它的语境意义及与大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清晰与模糊、是确定与不确定、感性与理性的综合。
艺术品金融化困难及措施
一、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现状
艺术市场是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但由于艺术通常被人们认为具有某种神圣、非物质化与独立的价值,艺术品显然不同于一般商品,因此,尽管艺术市场规模庞大、利润空间巨大、操作手法层出不穷,但其交易方式却长期主要是非常传统的实物买卖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才开始出现较为初级的艺术品金融运作模式———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与创建于1980年的澳大利亚“艺术银行”。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国内类似的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也开始出现。2006年底,上海出现国内首家艺术银行。2007年7月,民生银行发售国内首只艺术品理财产品“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1期。在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的形式出现之后,人们似乎对艺术品金融功能的进一步发掘疑虑重重,现实中相关法规的模糊与巨大的投资风险使人们不敢轻易尝试。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的爆发给人们以巨大的信心。2011年艺术市场信息提供者Artprice信息称“中国现在在艺术品拍卖收入方面排名第一,这条空前的消息代表全球艺术市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国艺术市场的巨大前景使得在国外尚在摸索的“权益拆分”模式在中国粉墨登场。2010年7月3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了国内外第一个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并成功发售完毕。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则于2010年12月12日推出“艺术品产权1号———黄钢作品”,此外,上海文交所还提供选择面比较广的各种文化创意产品的产权买卖。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则于2011年1月26日直接推出了类似股票交易的艺术品投资模式,因其首批2件作品创下29个交易日疯涨1716%与1705%纪录而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阐释其初衷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了文化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为促进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共同发展,以投资带动文化,使更广泛的人群关注文化、参与文化,为开辟文化艺术发展新途径做出了有益尝试。”但在交易规则制定中却采取了鼓励投机行为的激进模式:“5万元即可进场、涨停板设定为15%、T+0交易模式、上市艺术品也未设定明确的退出机制。”这直接导致其发售的艺术品成为了与其真实价值无关的炒作概念。2011年1月26日,白庚延的两幅作品《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分别定价为600万和500万元,拆分为每份额一元的价格招募投资者认购。当天,“黄河咆啸”日涨幅达101%,“燕塞秋”涨幅为91%。3月16日,“黄河咆啸”与“燕塞秋”均以涨停价收盘,收盘分别报17.16元与17.07元,其市值已分别高达1.0296亿元与8535万元。此后,天津文交所不断修改其规则,2011年7月1日其发售第三批艺术品,开户门槛已经提升到100万元,交易模式为“T+1”,日涨跌幅5%,并规定20个交易日内累计出现6次涨停或跌停,其日涨跌幅就将由5%下调至1%。而此时市场气氛已然转变,新推的“生命百合”和“翡翠珠链”挂牌首日就跌破发行价。此前的明星也大幅跳水,2011年11月3日的收盘价为“黄河咆啸”2.10元、“燕塞秋”1.83元,高位进入的投资者亏损严重。
二、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困境
天津文交所以其戏剧性的财富数字游戏成为了当前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缩影。从中可以发现,艺术品金融化的尝试,主要着眼于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升高,在艺术股票模式中,参与者名义上分得了艺术品的一部分份额,但在现实中艺术品不可能分割成很多部分供投资者收藏,也不太可能让所有股份占有者随时观赏、借阅原作,这就使投资者只是拥有理论上的部分所有权(艺术品未退出交易所之前,艺术品的所有权在交易所手中;艺术品退出交易所之后,艺术品的所有权在购买艺术品的个体或机构手中。交易所在艺术品上获得的全部收益由艺术股票的投资者按份额获得),几乎没有实际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这样的话,投资者投资艺术股票除了寄希望于艺术品交易价格不断升高之外,实在得不到任何其它的回报。《艺术品证券化:资产泡沫还是金融创新》一文详细分析了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证券的制度设计、产品设计、政策法律等问题之后,鲜明地指出:“如果艺术品证券的设计看中的是资本利得的收入,那本身就陷入了舍本逐末的逻辑错误。”艺术与金融是否可以结合在一起,成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少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艺术品股票”横空出世谁是最后的“傻瓜”?》一文的标题就很尖锐,其中写道:“谁也没有享受到被交易的艺术品的价值,这些艺术品在这里仅仅一个可以用来交易、炒作的符号而已。”当前艺术市场进行金融化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资本的力量。经济的发展使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市场,抬高了艺术市场的参与门槛,同时也使艺术市场进入到社会大众的投资视野中。大资金与普通民众共同的投资需求促成了艺术品金融化的种种尝试,资本逐利的需求使艺术市场投机氛围浓厚,艺术市场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诸如艺术品的真伪、艺术交易的真假、艺术品价值评估的权威性等等问题在经济利益的干扰下更加扑朔迷离,在这种状况下,金融化手段被引入到艺术市场中所产生的新型的艺术品投资、交易模式则更多的是为资本的利益服务,参与进来的人,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关注的焦点都只是艺术品现在或将来的经济价值。艺术品金融化极易导致脱离艺术品真实价值的炒作、投机行为,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似乎难以协调,大多数持批评态度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个角度认为艺术与金融难以有融合的地方,认为艺术品金融化是对艺术品艺术价值的损害。这正是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困境的根源所在:如何实现艺术品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三、传统艺术市场的运行
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主要由艺术品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风格、技法以及其历史地位、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组成,艺术价值是艺术家追求的核心内容,经济价值、交易价格表现的是社会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程度。艺术品艺术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大小。艺术品的价格大体上反映了其艺术价值,在短时期内其价格可能会大幅偏离其价值,但长期来看,价格是以价值为依据的。传统艺术市场就是依照这一基本规律发展起来的,资本不单单是追逐眼前的利润,它更期望可持续的长期回报。对艺术市场整体而言,如果只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那么它就会因为缺乏艺术价值而得不到经济价值,它只有专注于艺术价值才有可能获得经济价值。传统的艺术市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艺术家、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以拍卖行为代表的二级市场(当然也包括收藏者、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会等部分,但由于其交易行为的范围已被列举出来的几部分覆盖,故暂时省略不谈)。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一级市场是艺术品的首次销售,二级市场是艺术品的再次销售,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互有交叉。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他首要关注的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这几乎是对他的成就的唯一评价标准,并且也是他所能得到的经济报酬的依据。不管艺术家是全身心的痴迷于艺术创造还是为了金钱从事艺术创作,他都要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技能与审美修养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艺术家以经济价值作为自己创作的中心,他将面临更大风险:“一切完全从客户出发,只敢生产那些有把握会受到消费者欢迎的艺术品,但最终结果是这些商品可能反而不是受众需要的。”在艺术家这里,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正相关的,艺术价值是核心,经济价值是通过艺术价值来实现的。画廊可看作是艺术品的销售者,它与画家签订协议画家的作品,由于艺术品价格差距悬殊,画廊只有发现有价值的艺术家才能获得其经济利益,因此,画廊会努力去寻找能实现艺术价值的画家,“一位画商曾经说过,他一年会从大约一千多名的画家作品图片中选出50个人的作品,在走访完他们的画室之后,他只会展出5个人的作品,而能够长期建立合作关系的画家可能只有一人。”画廊确定了艺术家后会其艺术品的销售,为了获得理想的艺术品销售成绩,画廊会努力发掘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艺术家的社会影响。相应的,画廊会办画展、举行学术研讨会、有意识地推广某种风格或流派,这些行为都促成了艺术家和艺术品艺术价值的有效形成过程,艺术品艺术价值的确定使画廊最终获得与艺术价值对应的经济价值。但画廊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它对艺术作品的推广失败了,它在前期的投入也就得不到回报。因此,画廊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决不会放松对艺术价值的追求,“那些国际著名的画廊因为成功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名载史册,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很难说清它们究竟是为了利润而冒险,还是为了艺术的理想而义无反顾?但人们不能否认它们为推动艺术的发展做出过的贡献。”拍卖则是高端的艺术市场,只有那些已经确定了相当的艺术价值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影响力的艺术品才能进入艺术拍卖市场。同画廊相似,拍卖行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发现并保障艺术品艺术价值的基础之上,“拍卖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并有较高的权威性。这些公司有能力收集到真正有收藏价值和升值可能的艺术精品,并有权威的鉴定结果作为保障。”拍卖是将艺术品的价格最大化,进入拍卖并拍出高价是对艺术品价值的再次确认,也是对艺术品拥有者发现艺术价值并进行投资这一艺术消费过程的回报。对艺术市场的整体运行而言,艺术拍卖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艺术品拍卖获得成功,反映着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进而,创造其艺术价值的艺术家与发现、推广其艺术价值的画廊也都相应获得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提高艺术价值的同时,也相应地获得了跟随艺术价值一并得到提高的经济价值带来的回报。在艺术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了较好的协调。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不断的协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合理的艺术市场结构。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价值是核心价值,即使有很多的炒作、投机行为,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艺术价值认同基础之上的。艺术市场的各组成部分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同完成了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确认过程,这是艺术市场对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新维度艺术品文创设计研究
摘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浪潮下,卢浮宫凭其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成功创造出别树一帜的文化创意产品,在满足公众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创造出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本文试以卢浮宫为例,从二维艺术品的装饰应用设计与造型设计的空间呈现两个方面探讨以艺术品文创设计的创意方法。
关键词:卢浮宫;文创设计;艺术品文创
卢浮宫博物馆于1793年法国大革命中成立,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除了承载着表达和传递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物收藏、保存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公众教育的角色。从早期的收藏保存功能到教育展示,博物馆的价值主体也由“物”到“人”渐渐发生着转移,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已成为卢浮宫的功能演进方向。有别于一般的社会机构,收藏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展览、研究、教育甚至社会利益等功能都是建立在丰富的馆藏文物的基础上的。博物馆中独特的藏品,不仅奠定着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是与其他博物馆相区分的显著标志。博物馆中的藏品不简简单单只是视觉艺术中绘画、雕塑、篆刻等具有工艺美术价值的艺术品,还是拥有着独特历史价值的文物。作为世界级艺术殿堂,卢浮宫收藏着各类举世瞩目的稀世珍宝。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浪潮下,卢浮宫凭其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成功的创造出别树一帜的文化创意产品,在满足类公众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创造出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本文试以卢浮宫为例,探讨以艺术品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中内容生产的形式与创意方法。
一、文创产业与艺术品
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重振国家经济,亟思整合各文化相关部门,提议并推动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正式将创意产业加入到国家产业的政策和战略中。在英国文创产业被界定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潜力,而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实现的产业。”①从生产层面讲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区分开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内容生产的角度强调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和文化属性。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与当代社会、艺术文化甚至经济生活的联系都十分紧密。早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时,认为文化工业中生产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文化工业……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②由于艺术品与生俱来的创新性,世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产品的产出在倾向上于艺术领域最具有公开性和明显性”③纵然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批量生产出大量缺少独特内容和风格的虚假复制品,令高雅而崇高的艺术品失去了本真;然而就经济生活及民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角度而言,文化创意产品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与大众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在满足多数人精神生活的需求的同时,用另一种形式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卢浮宫中藏品丰富,拥有四十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瑰宝,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门类。在文创产品等开发中,保持艺术品等独特性与多样性尤为重要。大英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约翰•罗伯特认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是:“避免因为新潮设计而使衍生品带有廉价的消费质感、丧失文化的本性品格。”④卢浮宫中以艺术品为主题的文创衍生品种类丰富,在创作中以创意与严谨并存的方式将艺术品应用于物件之中。
二、二维艺术品的装饰应用设计
公共艺术品表现媒介论文
摘要:21世纪的今天,公共艺术品在材质的选择上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各种表现媒介的不断交融、更新,使人们驾驭媒介表现的能力愈来愈强。从载体到自我表现、从外部形态到内部蕴含、从自身的表现到创造力的释放,无不彰显了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设计语言所呈现出的生命力。新时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品需要有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在不同的背景下与时代对话、与环境对话、与大众对话。而艺术家、设计师认识材料、领悟材料性能、感受材料的质地美,在探求材料内部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材料与公共艺术作品内容、形式的统一,公共艺术品与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公共艺术品媒介
材料作为一种表现媒介,不仅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从艺术表现来说,更是一种“艺术语言”,是艺术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艺术语言”是指其在被艺术家或设计师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中,构成某种艺术语境时,它便具有了语言的因素,材料便成为艺术语言,成了艺术家思想及意志的代言者。
在材料的发展过程中,从使用纯天然的材料制造器皿的初级阶段到人们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从材料的复合阶段到材料的智能化阶段,艺术家及设计师实现了从意识到观念、从使用到审美意义上的转变,即材料作为一种装饰语言、一种造型要素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
从材料自身角度来说,纯粹意义上的材料媒介往往会使公共艺术品显得单薄,只有找到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材质美的结合点,才能彰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体现材质所附加的精神内涵。如何将材料媒介的这种“物质性”转变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属性”,真正体现材料媒介的自然美、生态美及带给公众视觉上与心理上的愉悦感,是我们研究材料作为公共装饰艺术品的表现媒介的出发点;如何借助媒介语言来表达公共艺术品的语境与大环境的融合、艺术家或设计师与公众在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是理性与神秘的交织,是我们需置身其中探求的领域。
从材料媒介的发展历史出发,笔者将作为公共艺术品表现媒介的材料分为传统型媒介、新型媒介和超媒介。这种分类有其相对性。依其作为语言要素来分析它的语境意义及与大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清晰与模糊、是确定与不确定、感性与理性的综合。
书画艺术品价格
一、书画艺术品的价格特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当商品的价值在流通中用货币来表现时,便是商品的价格。没有固定不变的价值。价值是随着人对它的需要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价值变了,商品的价格也应发生变化。任何一件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都反映了它的价值变动,从而形成了价格运动变化的规律。反映出作为相对价值的商品本身价值量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两者之间发展变化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当下现实的真实反映。没有价格,商品的价值就无法体现。既然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市场的流通价格是商品价值的真实反映,那么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就是其艺术价值的真实反映。书画艺术品的价格在质的规定性上,也应以价值为基础。但是,商品的价格有时不一定能反映商品的价值,两者时常处于某种程度的分离、违拗状态。所以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是较难准确地反映其艺术价值的。书画艺术品的交易价格与其艺术价值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十分矛盾。或者说;书画商品的价格又不是以艺术价值为基础的,它显示出自己固有的特性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难以确定性
艺术品的产生原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它和一般的商品相比,并非可以用一定的劳动量或加上科技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制定出一个价格标准。加上人们对每件艺术品的价格,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标准,由此而引出的价格就难以衡量,具有相当大的可变性。
2.潜在升值性
一般来说,优秀的艺术品不可重复再生,尤其是已经过世的优秀书画家的作品,其精品更是不可多得。就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而言,数量也是有限的。加上艺术家一旦去世,其再生产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作为一种不能重复的精神产品,就具有潜在的升值空间,有的书画家创作的作品更是有着无限增值的可能性。
上海艺术品拍卖业拓展探析
摘要:上海是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发源地之一,1993年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首次成功举办新中国第一场艺术品拍卖会,被公认为开创了内地艺术品拍卖的先河。此后一段时间内,上海曾经是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半壁江山。然而,近几年来,上海却不仅为北京所超越,并呈现每况愈下的窘境。本文从文化产业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上海艺术品拍卖业的回顾及现状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指出存在的问题,在考虑上海的地域环境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为上海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与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上海;文化产业管理;艺术品拍卖业
15年前,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在上海敲响;5年前,上海几大拍卖公司经营红火;如今,这个曾经孕育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城市已经远远地被北京和香港抛在后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甚为瞩目,其文化产业管理模式从全国省市中脱颖而出,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的艺术品拍卖业却在最近5年中落伍了。上海不缺天时、地利条件,更有着实力雄厚而专注的收藏家队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状?上海艺术品拍卖的振兴还有多少路要走?
一、上海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背景与历程
21世纪的国际艺术品拍卖格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变迁而改变,而全球化的步伐也在加速着这一改变。上海,地处东部沿海,开阔的地理环境、开放的人文理念和放射状的海陆空交通,奠定了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坚实基础,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和国际文化生存环境的基础。作为海外贸易窗口,上海对国际艺术品拍卖格局的把握比中国别的城市要敏感得多。?1?尽管目前艺术品拍卖业最火热的城市不是上海,但开艺术品拍卖之先河的中国城市当首推上海,其艺术品拍卖业在全国而言是较早形成的。
(一)上海艺术品拍卖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艺术品创新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黑龙江省特殊的自然气候、历史环境和民族特色,决定了当地艺术品种类的繁多,也独具特色。随着经济市场的高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旅游业的兴起,黑龙江省的艺术品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反映了黑龙江的文化灵魂,各种艺术品逐渐受到外来旅行者的青睐,并作为旅游特色工艺品被带到国内外各个地方。如何研发出符合市场规律、体现地域文化、迎合审美需求和反映出设计感情的艺术品,不断扩大黑龙江省艺术品的影响力,是当地政府、艺术品行业从业者们应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黑龙江省目前艺术品种类进行整理,分析艺术品种类和特点,探讨如何实现创新式发展,以期打造黑龙江艺术品文化特色品牌,进而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黑龙江省;艺术品;创新发展;对策
黑龙江是位于中国最北端的省级行政区,是亚洲通往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有着独特的冰雪资源,是中俄文化交流最紧密的区域,也是从事非遗技艺人数最多、水平最高、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当地旅游业,将旅游和艺术品产业相结合,为旅游艺术产品的开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得到了企业、学术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对黑龙江省旅游艺术品市场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集文化、艺术、地域特色、纪念性为一体,因此,实现艺术品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黑龙江省艺术品的分类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地域宽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当地艺术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黑龙江省的艺术品种类繁多,不仅有供人欣赏的造型艺术、美术作品,也有实用性较强的工艺品。这些艺术品都是在长期的生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产生,流传至今,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种类。
(一)冰雪艺术
传媒艺术品市场管理论文
[摘要]通过对当前艺术品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阐明了大众媒体对引导、规范、监督和守护艺术品市场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市场必须注意到媒体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大众传媒艺术品市场积极与消极作用
马克思曾形象地借喻:“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当今社会艺术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已是不争之实,依据马克思所言,当艺术商品实现价值的惊险跳跃时,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品的所有者即艺术家。然而艺术家是市场的中心,没有了艺术家哪有艺术品市场?众所周知,艺术家是艺术品市场成功的中坚力量,艺术经营者是帮助艺术家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艺术批评家对艺术活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守护力量,以及保证其有序发展所起的引导、教育、监督与规范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太快,就像冲牛奶或咖啡一样,快速冲泡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泡沫或不够成熟,随之表现的是激进中的市场盲目性。例如在西方对东方文化的需求兴盛及艺术投资热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油画市场就存在雾里看花的现象,似乎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在走,让话语权掌握在国外人士手中,乃至出现一些国外势力利用艺术加紧对中国的渗透,强行推销他们的审美价值观。更有不可理喻的是有些艺术家为了一味迎合国际人士的意识形态倾向,创作了一些色情味浓、丑陋古怪的作品,成为了收藏者跟风追捧的对象,脱离了中国人的基本审美情趣,致使那些彰显民族精神,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深受影响,[]无容置疑这是一种不健康不成熟的市场折射,所以迫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我们的大众媒体积极正确引导,发挥其权威性、群众性、教育性以及覆盖面广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采用直观浅显、快捷刺激的多角度组合,让社会大众清醒地了解并认知,使其沉浸在一个轻松自觉的享受过程中,形成自觉接受的思考习惯,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以及文化需求乃至生活方式,达到影响消费的目的。就像传媒理论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指出的;传媒是真正的社会教育者,它可以在轻松的视听享受中教育人、改变人,通过有效地宣传、介绍、报道,使艺术品得以迅速传播、流通并扩大影响力和公众注意力,牵引并提高受众的审美力和鉴赏力,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艺术家与消费者创造一个及时宽松的互动平台。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及时性、快捷性、开放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对社会起到“瞭望哨”的牵引作用,将艺术真正地融入大众传媒的可利用资源之中,创造出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与观念,通过媒体报道、网络资讯,向公众宣传、介绍有关信息,解读艺术家,诠释艺术作品,尤其是可以让真正的艺术佳作反复地进入观众的视线产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力,影响受众的认知水平,鉴赏品位;也可有效地挖掘人们选择生活享受的商业价值取向,并使之转化为影响人们个人品位、社会定位尺度的标准,彰显当代艺术品市场对人民生活质量产生的极大影响力。总之,艺术品市场的落脚点是购藏群体,他们才是使艺术品成为现实商品的最后买单人,是一个健康良性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终极目标,艺术欣赏者兼购藏者的市场活动是艺术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的终点,有了生产与消费才有市场。
概言之,中国艺术事业的荣辱与兴衰必须依靠艺术市场作支撑,一个良性的市场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也会给艺术家提出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与此同时,市场的优胜劣汰,还会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精品之作,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与艺术追求。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大众传媒,及时为市场把握先机、适时为那些市场基础好、有收藏投资潜力的艺术品宣传造势,为那些弘扬正气、具有民族精神并取得东西文化认同的艺术家呐喊助威,帮助中国艺术品市场抓住主导权。
传媒艺术品市场管理论文
[摘要]通过对当前艺术品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阐明了大众媒体对引导、规范、监督和守护艺术品市场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市场必须注意到媒体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大众传媒艺术品市场积极与消极作用
马克思曾形象地借喻:“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当今社会艺术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已是不争之实,依据马克思所言,当艺术商品实现价值的惊险跳跃时,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品的所有者即艺术家。然而艺术家是市场的中心,没有了艺术家哪有艺术品市场?众所周知,艺术家是艺术品市场成功的中坚力量,艺术经营者是帮助艺术家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艺术批评家对艺术活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守护力量,以及保证其有序发展所起的引导、教育、监督与规范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艺术品市场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太快,就像冲牛奶或咖啡一样,快速冲泡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泡沫或不够成熟,随之表现的是激进中的市场盲目性。例如在西方对东方文化的需求兴盛及艺术投资热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油画市场就存在雾里看花的现象,似乎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在走,让话语权掌握在国外人士手中,乃至出现一些国外势力利用艺术加紧对中国的渗透,强行推销他们的审美价值观。更有不可理喻的是有些艺术家为了一味迎合国际人士的意识形态倾向,创作了一些色情味浓、丑陋古怪的作品,成为了收藏者跟风追捧的对象,脱离了中国人的基本审美情趣,致使那些彰显民族精神,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深受影响,[]无容置疑这是一种不健康不成熟的市场折射,所以迫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我们的大众媒体积极正确引导,发挥其权威性、群众性、教育性以及覆盖面广的特点,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采用直观浅显、快捷刺激的多角度组合,让社会大众清醒地了解并认知,使其沉浸在一个轻松自觉的享受过程中,形成自觉接受的思考习惯,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以及文化需求乃至生活方式,达到影响消费的目的。就像传媒理论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指出的;传媒是真正的社会教育者,它可以在轻松的视听享受中教育人、改变人,通过有效地宣传、介绍、报道,使艺术品得以迅速传播、流通并扩大影响力和公众注意力,牵引并提高受众的审美力和鉴赏力,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艺术家与消费者创造一个及时宽松的互动平台。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及时性、快捷性、开放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对社会起到“瞭望哨”的牵引作用,将艺术真正地融入大众传媒的可利用资源之中,创造出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与观念,通过媒体报道、网络资讯,向公众宣传、介绍有关信息,解读艺术家,诠释艺术作品,尤其是可以让真正的艺术佳作反复地进入观众的视线产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力,影响受众的认知水平,鉴赏品位;也可有效地挖掘人们选择生活享受的商业价值取向,并使之转化为影响人们个人品位、社会定位尺度的标准,彰显当代艺术品市场对人民生活质量产生的极大影响力。总之,艺术品市场的落脚点是购藏群体,他们才是使艺术品成为现实商品的最后买单人,是一个健康良性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终极目标,艺术欣赏者兼购藏者的市场活动是艺术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的终点,有了生产与消费才有市场。
概言之,中国艺术事业的荣辱与兴衰必须依靠艺术市场作支撑,一个良性的市场平台,一方面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也会给艺术家提出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与此同时,市场的优胜劣汰,还会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精品之作,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与艺术追求。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大众传媒,及时为市场把握先机、适时为那些市场基础好、有收藏投资潜力的艺术品宣传造势,为那些弘扬正气、具有民族精神并取得东西文化认同的艺术家呐喊助威,帮助中国艺术品市场抓住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