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5:50: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类高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发展探究
[摘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要增强,并推动我国迈入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应做到以文化人,并引领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艺术类大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国际比赛,但由于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低,因此他们不能用英语清楚地介绍自己作品的特色,更无法回答评委及记者的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了组委会对其作品的最终评价。论文从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难度较大的原因,并通过现有的教学模式探讨艺术类专业英语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文化自信
提出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并进一步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俗话说“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软实力事关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艺术专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发展、丰富社会生活、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国际市场上艺术设计产业的巨大挑战和冲击,提高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英语技能,且能清晰明了地向世界展现我们的艺术,便是刻不容缓之事。社会的需要就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外语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应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武器[1]。因此,如何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为国家输送既有想法和实践能力又能清晰地向世界表达创意的复合型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的发展现状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能力及成绩现状。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这是此类学生英语能力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所在。本次调查采取等比抽样的方式,所抽样本均来自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样本一为56名大三学生。在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的专业英语考试成绩中,大三学生90分以上的比例为9.0%,80~89分的比例为39.3%,70~79分的比例为39.2%,60~69分的比例为10.7%。本次期末考试是开卷笔试形式,而且考试之前教师已告知复习范围,这样的考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能够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还不到一半,成绩并不理想。样本二为13名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在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的专业英语考试成绩中,90分以上比例为7.7%,80~89分的比例为38.5%,70~79分的比例为38.5%,60~69分的比例为15.4%。本次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教师也将考试范围告知学生,然而,尽管样本二的学生为英语成绩相对较好的研究生,但其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这说明艺术类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英语水平都不高。(二)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现状。英语教师在为艺术生上课的过程中,为了照顾艺术生的英语水平,一再降低学习难度,以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发生。此外,多数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的,对艺术专业知识不熟悉,他们的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不紧密。他们最擅长的是英语语法的教授工作,尽管竭尽全力向学生普及语法知识,但对于基础薄弱的艺术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枯燥难懂,他们较难集中注意力。(三)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现状。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都以大班教学为主,艺术生的人数较少,因此很多高校都将艺术生和其他学院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来上英语课。由于英语基础不同,艺术生往往很难跟上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脚步,即使有认真想学习英语的艺术生,也会在一步步的落后中丧失学习的动力。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课堂较少有口语锻炼的机会,课下则以做习题、考试为主,学生听和说英语的能力较难提升。(四)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在我国,目前只有部分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有少量的实验性艺术类专业英语课[2],大部分院校的艺术专业课中较少提及英语,英语课中也很少有艺术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国外艺术方面的资料、研究其设计理念的时候感觉十分困难。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难度较大的原因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艺术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思想倾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艺术超越政治”的超然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影响到思想道德认识空间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走向片面化,只局限在自我及周围的有限范围内,对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往往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即可,忽视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所承担的义务。有的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包括与人交往时,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不小的市场。
(二)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
艺校类高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精确的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铸就了艺术高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前卫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但是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艺术大师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
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艺术类考试特点,规范了艺术类考试中的各个环节,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充分落实了教育部“阳光高考”精神。
关键词:艺术类考试管理规范
近年来,高校自主组织艺术类招生考试的形式多样,专业方向也日渐丰富,吸引了一大批艺术考生报考,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不拘一格选拔适应学校发展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但是如果高校对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不善,此类考试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由于自主组织的艺术类考试形同于高考,关系到考生的求学前途,甚至人生规划,而且大部分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较普通类考生分数低,所以许多考生及家长对此类考试趋之若鹜,认为此类考试是圆大学梦的一个捷径。如果此类考试制度不严格,考风不严肃,管理不规范,就会使一些考生抱有投机心理,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达到录取的目的,从而妨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影响了学校的生源质量,给院校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综上所述,作为艺术类考试的组织者,高校一定要规范艺术类考试流程,使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考试,并加强警示教育和监考力度,严肃考风考纪,保证招生考试的顺利进行。
一高校艺术类考试管理存在的弊端
1.考官的选任方式值得商榷
高校艺术类考试中,考官的评判结果对考试的最终结果具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目前,部分高校艺术类考试考官均以校内教师为主且考官成员多年变化不大,这样就会给一些具有投机心理的考生可乘之机,不遗余力地联系相关科目考官,一些立场不坚定、经不起诱惑的考官更可能会被考生利用,成为考生圆梦的捷径。
浅析加强艺术类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摘要:当前艺术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艺术类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强调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并针对这些特点就如何加强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道德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对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高等教育也逐渐呈现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化向多层次发展。在一个以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无论是大众还是艺术专业人才都很容易将艺术的大众化理解为庸俗化,理解为迎合、迁就大众的品味。因此,培养艺术人才既不随波逐流又还原生活的精神气质,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的大众,是艺术高校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艺术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思想倾向复杂
艺术类高校转型发展思路
[摘要]艺术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不仅要呼应转型发展的时代号召,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教育效果达成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艺术类学生心理特点,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尝试找到艺术类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学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并提出相应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学
艺术类高校在响应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引领,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价值观、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同时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引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与此同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艺术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完成转型发展的任务同时,还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促进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类高校学生群体具体诸多特点,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艺术类高校转型要求对心理健康教学提出的挑战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问卷调查结果,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思想、行为和心理方面存在很多特殊之处。首先,思维活跃,创造性强。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认知能力中视觉化加工及动手操作能力非常强;思想较其他专业学生更加活跃,非常容易接受新潮流的内容,适应新兴传播平台和途径,有非常强的信息传播潜力。其次,政治思想薄弱,文化底蕴不足。艺术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实践能力素质很高,但在政治思想基础知识以及政治敏锐性上较为薄弱;同时,其人文知识面窄,文化底蕴不足,也往往会限制其艺术创作和表达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再次,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认识存在盲区。个性张扬,集体归属感弱,集体观念和荣辱感有待加强。面对艺术类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群体特点,心理健康教学要求充分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特殊心理需求来完成心理健康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工作方法上需要因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并且,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导向,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优势来促进适应性和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学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其适应性和全面发展,显得极为迫切。
二、艺术类高校转型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
艺术类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一、艺术类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教师这个职业受到社会的好评和赞美,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说明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整体态势是积极、健康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艺术类高校的特殊性对师德建设的影响。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艺术类高校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在专业教学方面,首先,一般以师徒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课教学为主,不是所有学生上大课,专业教师对学生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入的影响;其次,艺术类高校的教师除了教学以外,从事着大量的艺术生产和艺术创作的工作,艺术的市场需求和创作方向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并对师德建设带来一些冲击;最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特点,如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和浪漫色彩,能够很好地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受到艺术市场化的影响,较为看重经济利益,思想深度不够等。由此可见,艺术类高校教师对于学生专业课堂外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教师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价值观、艺术观等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艺术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二)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第一,教师工作态度积极,但是奉献精神相对缺乏。艺术类高校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特殊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使得师徒关系亲密,相互间的信任度很高。很多教师都倾注了很多课余时间去培养学生。但是,艺术圈子得名得利相对容易,对教师诱惑很大,受艺术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和“艺考热”等社会大环境因素的推动,很多人都认为报考艺术类高校是快速成功、成名的捷径,学生考上艺术类高校可以离实现“明星梦”更近一步,教师也偏重于追求个人成功和眼前利益,看重金钱和名誉。除上课外,教师大多数时间投身于社会活动,忙于兼职赚外快。不少教师把教育工作只当做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看为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对所从事的工作缺少应有的感情和社会责任。第二,艺术类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业务学习、轻思想教育的现象。教师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给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应对将来的就业需求,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认为思想教育不重要或是思想教育由文化课教师培养。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上不做正确引导,对上课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坐视不管,对学生校外的社交活动不做约束等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三,教师存在着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不平衡的现象。当前,高校师资水平在不断提升,有很多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但需要关注的是,有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成正比,水平参差不齐[3]。有些教师自身专业能力非常突出,但教学能力平平,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思维和灵活性,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方式单一,导致学生业务能力不强。也有一些教师虽然在科研、重大课题等学术成果方面成绩不突出,但对教学精益求精,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和引导,因材施教,教学课堂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三)学校存在的问题。第一,随着艺术类高校的快速发展和艺术市场化的推2018年8月动,造成学校疲于应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无暇顾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得不承认的是,艺术类高校有着重专业轻文化、重业绩轻政治的特点,加之艺术类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存在客观困难,导致学校在复杂局面下难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第二,大多数艺术类高校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上,各项行政部门大多紧密围绕教学、科研、艺术生产创作等专业领域展开服务,对于师德建设工作很少专门设置部门或配备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不完善,校方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师德师风评估制度,更没有激励制度做保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流于表面,教育形式一成不变,师德师风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提不起教师的兴趣,且越来越成为教师的“负担”。第三,高校目前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等工作,重视教师科研、论文、艺术创作、社会奖项等学术成果,忽视教师本身“教书育人”的职责,这一现象导致教师群体为了评上职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论文、课题等关乎自身发展的事务上,从而忽视了教学工作。有的教师甚至伪造论文、篡改数据、找人,严重违背了高校应有的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精神。第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视理论忽视行动落实和监管。据了解,很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都是以座谈、讨论等理论学习为主,各高校有关师德师风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有悖于师德师风的现象仍然层出不穷。有些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说得天花乱坠,但行为举止、道德修养却不能和其成正比。教师的道德修养应该贯穿于日常言行举止及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能仅流于表面。“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如今各高校狠抓师德师风的大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逐渐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乃至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对教师本身的德与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的系统工程。
二、加强艺术类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
(一)贯彻好、落实好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总书记的讲话点明了教师的角色与作用,为提高教师培养、培训指明了方向。教师的视野有多宽,学生的视野就有多宽;教师的思想有多深,学生能够达到的思想深度就有多深。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学习讲话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师培养、培训的改革力度,使教师道德培养能够落到实处,拓宽教师培养的平台,在重视学科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提升,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4]。(二)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良好的教师培养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师德是教师自我提升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的外在需求与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在需求结合起来,激发教师群体作为师德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良性动机。一是在组织架构设置上进行补充,派专人负责全院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目标,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标准和规范。二是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提升整体师资水平。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开展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及出国深造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激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上升空间,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模式,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明确师德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有效激励教师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视起来,并参与进来。师德师风评价要注重学生评价、同事评价,还要注重教学和育人效果评价。同时,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奖优罚劣。另外,通过量化的、具体的评价指标来掌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并及时反馈,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三)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管力度。师德是社会和人民对于教师的期待和需求,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它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要有监督机制。一是成立由各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师德师风建设小组,主要负责对师德师风工作进行调研、评估、检查等,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实际相结合,发挥制度上监督、情感上温暖的作用。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形成领导评价教师、教师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监管机制。这样既让师德监管体系更为多元,又能督促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注重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优雅的风度,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
三、结语
师德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标尺,师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加强艺术类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国家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
艺术类高校线上英语教学探讨
摘要:我国艺术类高校在教学内容上普遍采取“文化课”和“艺术课”双向维度并行的模式,相比同等学历的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在文化课方面要求水平较低、艺术课所占比例较高,“文化课”让位于“艺术课”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不可过度借鉴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应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协同性。以艺术类高校学生英语教学而言,应突出艺术类“专业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ESP)而综合性的“基础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但结合现状分析,我国艺术类高校英语师资大多为EGP教师,无法凸显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的特色。本文立足“互联网+”背景下探讨艺术类高校学生线上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其可行性及具体表现,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艺术英语;线上教学;可行性;ESP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衍生出许多全新的教学方法,旨在借助互联网资源、途径、理念等优势,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其中,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的方法改进,不仅涉及到“英语学科”本身的教育规律,同时也要符合艺术类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而“线上教学”(Teachingonline)具有很强的融合性、自主性、灵活性,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学习主体的需求,也为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有助于打造符合艺术类高校学生特点的“特色学习”模式。
一、高等教育英语线上教学优势及可行性分析
(一)英语线上教学优势分析。宏观上,英语线上学习的优势可理解为互联网技术所衍生的学习优势,对于英语这一“语言类”学科而言,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身临其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根本价值在于交流、沟通使用,对于英语实践环境具有迫切性需求。但在我国教育空间中,英语是“第二语言”,仅在课堂、校园及有限的师生互动空间中,很难实现高质量的语言实践环境打造。“线上教学”突破了英语教学的物理空间限制,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英语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利用各类社交软件建立英语“学习群”,随时随地展开对学生的指导、问题解答,又例如基于“云课堂”或“慕课”形式,充分利用国内外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以弥补自身在物理空间中教学水平的不足。第二,节约成本。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获取的资金支持也不断增加,但整体上仍然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这导致资金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结合现状,大部分高校都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上,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完善等,而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为学生构建英语学习环境、丰富教学资源———尤其对于艺术类高校教育而言,其核心教育价值体现在“艺术课程”方面,英语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远不及艺术专业的硬件投资、软件配置。“线上教学”模式下,师生都可以便捷地获取教学和学习资源,且绝大部分资源都是免费供应的,能够满足综合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要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第三,以学定教。“在线教学”是游离于艺术类高校学生正常英语课程之外的形式,在实施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完全可以满足“以学定教”的要求。例如,根据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专业特征(舞蹈、声乐、绘画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作为教材教学的辅助部分,这样可以进一步发挥ESP优势,并借助专业知识来提高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二)英语线上教学可行性分析。第一,线上教学操作能力的可行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人才的艺术类本科师资、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计算机、网络、软件等方面的运用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额外地培训辅导,即可轻松地驾驭“线上教学”的工具使用。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广泛渗透,教育研究部门、市场机构、第三方平台等提供了大量可供用于教学使用的平台和资源,例如“微信”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终端应用,可提供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支持,教师可以非常便捷地构建“微信课堂”。第二,线上教学资源满足的可行性。互联网具有开源、共享的特征,容纳了海量的英语教学资源,其中不乏专门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内容,通过收集、归纳、整合等处理,能够快速地形成支撑艺术类高校学生线上教学需要的系统性课程。以“慕课”形式为例,在“中国大学MOOC”为代表的慕课平台带动下,国内知名大学纷纷推出一系列精品课程,其中“英语”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板块,这位英语线上教学提供了资源可行性支持。第三,线上教学意愿需求的可行性。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已经普遍进入“00后”时代,这一代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到大的生活、学习经历中,广泛地接触到互联网,因此对线上教学具有很高的认可度,自身也具备很强的“线上学习”(Learningonline)能力,相对于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英语线上教学对于他们而言可以成为“常态”。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英语线上教学展开模式
高校艺术类专业在线教学初探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对其加以研究,由此产生了许多值得珍视的理论成果。随着当前社会科技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这需要教师尝试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打破以往教学的壁垒,在新媒体的引领下,全方位地开拓在线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高校各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与其学科特点、教学实际相契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创新,以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该文以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为例,探讨高校艺术类专业在线教学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以期为创新艺术类专业的在线教学形式、丰富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法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在线教学;新媒体;艺术类专业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新媒体逐渐走上时代的舞台,其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更新快、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新媒体引入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部分高校仍采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课堂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将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采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在线教学。在线教学即线上教学,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与学生双向互动。教学形式以录播为主,可以采取“录播+线上答疑”的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直播+线上”的答疑形式,课后辅导可采用点播或线上答疑的形式。这不仅可以让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而且可以开拓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具有美术专业背景,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1]。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中外服饰史、服装画技法、服装工艺、立裁、化妆设计、服装配饰设计等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形成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1.教学信息传输——幻灯片与影像播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如幻灯片、录像视频、电影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多媒体工具运用得较为普遍。如,在服饰美学、中外服饰史等理论课程中,教师借助PPT等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美术课程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手法。但是,其遵循的教学原理在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即直观演示的原理,以此为学生提供感性、形象的知识。然而部分教师过于依赖PPT等多媒体手段,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学内容上,以致部分学生只是跟随教师播放的PPT走马观花式地了解相关内容,学习效果不佳。2.实践操作——专业设备与专用教室。高校艺术类课程构建了“理论教学围绕实践、实践紧随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其中,实践课程的学时占有教学计划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实践课程不仅培养了基础扎实、理论过硬的学生,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除了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在专用教室中使用专业设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课程。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服装工艺等课程需要在服装制作专用教室中开展教学,教师使用人台、缝纫机、专业裁剪工具等教具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化妆设计、时尚发型设计等课程的教师通常采用化妆、美发类教学工具在专用化妆间为学生示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未给予实践教学应有的重视,以致个别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3.教学拓展——深入教学实践基地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学生除了接受学校必修课程的学习,还会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专家、研发人员共同探讨、交流,将学校中的所学应用于实践。个别教师未深入了解当下社会的趋势、企业的需求,以致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部分学生难以了解并掌握行业发展前沿的相关知识,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新媒体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分析
艺术类高校学科德育路径初探
摘要:艺术类高校承担着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艺术家和专业艺术人才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对于艺术类高校提升德育工作效果有着重大意义。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考虑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营造多元的育人氛围,才能真正把德育内容融入学科建设中去,提升学科德育的实效,真正把艺术类大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学科德育;协同育人
艺术类高校学科特色明显,专业课程实践性强。专业教师角色多元,与学生接触多,他们既是领进门的师傅,也是专业上的引领者,更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只有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专业学科建设当中,把德育宗旨和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育人责任,变“独奏曲”为“大合唱”,艺术类高校才能培养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一、艺术类高校学科德育工作的独特性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兼有道德因素和美育因素,因此艺术类高校开展学科德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如何在学科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德育元素,并确保其效果,是艺术类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点。(一)艺术类高校学科德育的内涵。艺术类高校其学科本身充满了德育价值的取向。育人过程中更强化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的各个环节,强调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教学计划和课堂讲授的内容中,使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真正把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主战场,真正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二)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关系。美育和德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艺术修养、一定的专业能力,拥有良好道德情操的艺术工作者;德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治观念、道德行为等。两者都统一于真善美的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1.艺术教育促进德育效果的实现。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传递思想、文化、道德等的行为方式,许多艺术作品都包含了德育的元素,具有“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特点,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比如,充满爱国主义的音乐、舞蹈作品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美与善在艺术作品中交相辉映,审美和道德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产生共鸣。2.德育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只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对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来说,保持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就不可能有美的创造。此外,艺术教育若是没有了道德的底线和支撑,往往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三)艺术类高校学科专业的特色。艺术类高校学科专业性突出,为其学科德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应突出和强化专业课的德育元素,提高学科教学的德育实效,使学生在追求专业进步的同时,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1.专业课程授课集中,有利于德育元素的渗透。相较于思政类和人文类课程,艺术类高校学科专业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系统性和关联性,“课堂”又大多集中在琴房、排练厅、舞台、演播厅等实践场地,授课形式以小班授课居多,有许多课程还要求一对一的授课形式。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及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将传统文化、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德育元素隐性地传递给学生,弥补了传统德育工作的不足,有效加强了德育工作的效果。2.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有利于德育元素的落地。与普通高校相比,艺术类高校大多专业课都是实践类课程,校内外艺术实践的机会也很多,学生有一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排练和演出。通过实践来理解课堂、检验课堂、赏析课堂,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突出体验和践行的特点,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逐步发现擅长的领域及存在的不足,是传统德育课程的有益补充。3.专业教师角色多元,有利于德育效果的凸显。艺术类高校中,专业教师既是舞台演出的导演、艺术实践的指导教师,也是学生生活中的师长,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同时,专业教师都带有强烈的专业背景,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道德素质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迅速发现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的特点和不足[2]。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下开展双重教育和指导,迅速提升学科德育的效果。
二、艺术类高校学科德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公共艺术类慕课发展困境与策略
摘要:慕课风暴登陆中国,掀起了高校公共艺术类慕课建设的热潮。伴随着慕课“井喷式”发展,其弊端和瓶颈也逐渐凸显。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公共艺术慕课现状的基础上,对慕课课程低完成率、慕课形式与艺术教学的融合以及提升慕课教师从业热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理性审视慕课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艺术;慕课;困境
一、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类慕课发展现状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的简称。它是伴随着教育创新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兴起,被誉为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领域最大的革新”,引发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与追捧。
1.国外公共艺术类慕课发展现状
依托于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慕课三大平台(Udacity、Coursera、edX)于2002年成立。截至2016年,Coursera已与全球近114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合作,提供了800多门MOOC课程,其中有关艺术类课程70余门,包含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等多个门类。授课内容涵盖了艺术理论、艺术技法、艺术鉴赏以及交叉艺术学科等方向。此外,2015年上线运营的Kadenze是一个专门提供艺术教育课程的慕课平台。Kadenze的合作机构有学术院校、艺术组织和工商业机构三类,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首尔艺术学院等。课程涉及视觉艺术、创意计算、计算图像、历史与文化、设计和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