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5:29: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教育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从《竹影》这篇文章着手,探讨了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他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必须坚持“儿童本位”思想;大人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大人要因势利导设计孩子学习。同时论述了丰子恺对艺术教育目的的三重解读,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使人学会艺术的生活;摆脱“人生的苦闷”;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德行。
关键词:丰子恺;儿童;艺术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竹影
众所周知,丰子恺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和书法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尤其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对此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教育观点。《竹影》主要讲述了年少时的丰子恺和弟弟,以及弟弟的同学借着月光在屋后院子的水门汀画竹影,并通过爸爸的教导,领悟到了艺术美的故事。这篇散文虽然不长,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窥探出丰子恺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
一、艺术教育必须与生活相关联
丰子恺撰写《竹影》这篇散文,主要是想通过“画竹影”这件趣事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但月光下的竹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景象,随手涂鸦也是儿童生活中很常见的行为,这样的取材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和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和生活相关联的思想密不可分。文中孩子们画竹影这一行为,可以看成是儿童的随手涂鸦,儿童的随手涂鸦其实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画像,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表现,是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所思所想所悟。丰子恺认为,评判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与生活相关联,如果一幅儿童画与生活相关联,那就是值得称赞的画作。同时,他也告诫人们“不仅儿童画是如此而已,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要与生活相关联,都要是生活的反映,都要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的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感情。艺术缺乏了这一点,就会变成机械的、无聊的雕虫小技”。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儿童画也好,文学音乐也罢,只要是有关艺术的就必须与生活相关联。那么,艺术教育当然也是如此。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图画和音乐学科,因为图画音乐只是“直接的艺术的教科”,艺术教育应该融入一切的学科之中;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只有与生活相关联才能称之为“完整的艺术教育”。所以,丰子恺取材于“画竹影”这件趣事来实施儿童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因为竹影这一景物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画竹影这一行为也是来自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必须与生活相关联,儿童的艺术教育当然也必须如此。
二、艺术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思想
艺术教育思想及当下启示
摘要:胡一川是新中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曾参与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组建工作和长期担任主要领导,并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强调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注重基础教学和综合人文素养,在学术上兼收并蓄,鼓励师生艺术创新,在深入生活中进行创作。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历史语境和个人学术背景及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当前的艺术教育有积极启示意义。
关键词:胡一川;教育思想;艺术专业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与艺术教育始终维系着千丝万缕的互动互联的关系,但在越来越成为显学的艺术策展与艺术史研究中,艺术教育因处于艺术和教育的边缘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就中国近现代艺术与教育的胶着状态而言,是中外艺术史其他时段所不曾有过的,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艺术家都经历过现代美术学校教育的经历,并且在美术学校的教育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创作与学术链条。因此,对艺术院校及其负责人的教育思想研究,既是了解和研究艺术现象的重要因素,也是继往开来,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比如广州美术学院的主要创建者胡一川(1910-2000)。
一、教育实践
胡一川的艺术教育实践,可追溯到1930年代,他结束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学习后,曾在上海大厦大学附中教刻图章,曾在福建厦门讲授木刻技法并担任厦门歌咏团指导。1937年抵达延安后在儿童剧团和抗战剧团工作,1938年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木刻教员,随后带领鲁艺木刻工作团到敌后工作,曾一度担任鲁艺美术系支部书记。1945年之后随部队转至华北联合大学三部、华北大学三部等单位工作。1949年9月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科师生进驻北平国立艺专并任党组书记,负责学校接收和改组工作,1950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党总支成立并任党总支书记。王博仁曾将胡一川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归纳为“调整管理机构”、“订立政治学习制度”、“教学体系改造”三个方面。1这基本上概括了胡一川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比如成立研究部、美术供应社,设立院务会议、党总支、团总支、学生会、学习委员会、校产委员会、工会、人事科、辅导科等,在教学中增加创作课、政治辅导课,制订创作计划、加强政治和文艺理论学习,参加、下乡下厂等。胡一川同时还亲自为本科生上创作课、构图课。从政治组织、管理机制、教学改革上为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提供保障并初步奠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新的艺术教育方向。中央美术学院校史也认为:“美院在课堂教学上,将延安鲁艺和国立艺专两方面的长处兼收并蓄,除强调素描、速写教学之外,增加了创作课,并在每学年当中拿出一个多月的时间下乡、下厂,深入生活。过去艺专只有构图课而无创作课。现在中央美院从学生时期就练习创作,并将创作与下乡、下厂活动结合起来,发掘题材,收集形象,进行构思构图。”2当然,更系统体现胡一川意志的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1953年春,根据全国院系调整计划,胡一川受文化部委派到武汉组建成立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该校由华南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的美术系科合并而成,胡一川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与中央美术学院组建略有不同的是,三校合并前已经过一定的思想与体制改造,合并工作相对比较顺利,他将解放区的作风和中央美术学院的经验带到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亲自拟定学校章程,设置行政和院系架构,制订教学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在短期内便进入规范运行轨道。胡一川在广州美术学院担任校长直至1983年(除外)。胡一川曾深度参与新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并留下了大批文稿,他的思想见解在教育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教育实践也影响了数代人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教育家。
二、教育思想
艺术教育思想论文
摘要: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以来,开创了现代主义设计教育体系和相关设计专业,如平面、建筑、摄影、家具设计等,其教学体系、思想和方法影响甚远。当下,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传承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与体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时代属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该文关注教育现状,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与技术;教育思想;工业设计;探讨
如何提高高校的设计教育质量,专业教师在高校工作中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类似的问题引起了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乃至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思考。高校设计方向的专任教师面对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大背景,仅仅做好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大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唯有结合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转变和升级大学的功能,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并重,才是未来大学发展的方向和正确选择。大学由以往的“象牙塔”逐渐转变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站”。当下,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否为社会服务,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能否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这是社会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设计教师仅仅关注本职教学工作已远远不够。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还需要从事科研方面的相关工作,直接服务于社会,转变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正如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建筑师设计师格罗皮乌斯所提倡的“设计为大众服务”,笔者认为当下的设计教育发展方向也应如此,倡导设计教育为大众服务,提升大众的艺术修养,提高大众的设计鉴赏能力,不再止步于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理当转变设计教育的观念,顺应时展的步伐。教育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大学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向社会服务转变,设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也应转型升级。20世纪初,西方的设计教育蓬勃发展,成长、成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先进的设计教育思想与设计教育体系。设计教育源于传统的艺术教育,起初并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在工业革命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发展,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艺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德国设计教育家、建筑师、设计师格罗皮乌斯看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意识到教育发展的不足,大胆提出了设计教育的新思想,并建立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克服了重重困难,抛弃了陈旧的艺术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了新的设计思想,提倡设计与技术进步相结合、设计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解决了当时工业发展与设计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正因为这一点,由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设计教育工作者,为20世纪的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代设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归因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前人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和设计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笔者作为一名设计教师,秉承前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现状,以及自己所教工业设计方向学生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认识。
一、基础性的艺术素养方面,师生共进,强调基础训练
工业设计专业方向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校外写生实训、手绘表现技法等。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养成绘图的好习惯。专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关注当下艺术、设计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将设计发展的前沿动态传授给学生,将新知识、新讯息、新力量教给学生,带领学生多看艺术展、画展、设计展、实验教学成果展,多参加设计专业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培养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鉴赏能力,关注当下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动态,以便有于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管理有序的轻松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思考
摘要: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工作创新中领会精神实质,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点明了高校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提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提供了方法和原则,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从困境反思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梳理融合理路,从教学原则、机制构建探索融合的教学策略。发挥艺术教育资源的德育作用,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激发提升学生审美和文化原创力,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机制
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教育实践的新要求
党的报告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同时,在报告中给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点明了目标,围绕这个新要求开展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这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内养的慢活,内隐于心,要从教育入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理论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这一论述,明确每门课程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引导价值内化也是应有之意。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是政治教育关键期,而思政工作攸关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高校的艺术教育同样有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言论。《乐记》所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外在“礼”的规范下,内在“仁”的养成,通过“乐”导人心志,逐渐向理想完美的人格发展。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了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主体人格的发展,有清晰的道德导向和审美要求。艺术和人内心情感的连接是直接而又内敛的。每一艺术都有其社会基础,都存在一种文化之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符合全国思政课上有关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
二、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基于高校艺术教育困境的反思。报告指出文艺要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艺术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要强化教育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艺术和道德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精神本源,两者的内在有着必然的同一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性与审美性关系到美和善的两个方面的定义,它标明了生命美学的发展方向;从审美的角度来诠释,把生命中善和美、自由和德性的特质提炼出来,让审美的人充分享受生命的幸福和自由,同时充分拓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上曾有以斯温伯恩、王尔德为主要代表的,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理论。雷默在国际音乐教育界有很重要的学术地位,他提出艺术追求审美价值,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其实,人不单单是生物层面的人,也是社会层面的人,与生活脱节的唯美作品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深层了解的渴求。人们的审美是建立在联想、认知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上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也牵涉到道德范畴。艺术活动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正确的价值理念。艺术教育的根本是正确审美。审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审美的目的,将道德与审美合二为一,这样既未背离本质,又遵循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当前艺术教育实践的技艺化与功利化倾向互相倾轧,导致艺术教育实践与“美善相谐”教育理念有所背离。另外,受时下社会环境的娱乐化的倾向,也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泛滥。极端功利化的行为,会使艺术全然失去了审美的功能,艺术教育就丧失了它的教育的特性,更难实现从艺术的滋养中得到人格层面、道德层面的升华。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人类智慧最高形式的体现就是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的要实现真正的目要促使人们对知识技能进行转化,转化成促进个体成长的生存智慧和艺术能力。(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首先是社会困境。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价值观念多元所引发的社会性道德危机与个体信仰的失落极易使大学生生成“两面人”。近代由于自我意识的逐渐回归,受西方思潮影响,个人主义的膨胀使其社会根基弱化,走上了利已主义的道路。极端的利己主义是虚无、相对主义的基础。否定伦理道德的观念来自于社会与理性,使善恶美丑的标准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误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最终发展成为道德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其次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主流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尚未巩固,各种思想价值观剧烈撞击,金钱至上的原则成了部分人应对事物的价值标准,过度依赖和追求物质,空虚精神,信仰缺失。大学生主体审美人格的丢失,也是重要原因。教育内容没有经过受教者审美性、艺术性的内心体验、道德的感受以及心灵层面的洗礼,缺乏理想精神空,有回避崇高意志低沉等现象。(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是摆脱教育困境、提升文化原创力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出积极健康的人格,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达成审美与理念、道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吸引力与感染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化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和艺术教育中形象的美感整合起来,让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有利于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切意远、形真理蕴的审美特点,借着艺术的形象创造出美的蕴意,美的情感得到了抒发,摆脱了知性与功利主义的约束,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轻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艺术道德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目的。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美的追求和美的人格,构建人生之美。第三,将道德与审美的情感与认知结合在一起,切实发挥价值引领。知识导向需要价值的支撑。用思政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丰富内涵,在艺术创作、赏析中反思历史和哲学理论,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互相交融,促使学生在情感的丰富方面、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方面得到均衡与协调性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真正培养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端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之艺术教育的意义研究
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有各自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但二者都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的,教学目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我们希望将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的,激发艺术类专业高校和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对于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的思考。
一、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联性
(一)两者具有相融的基础。思政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和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的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净化心灵,真正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其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方案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和必要性,艺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功课。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教学目的与思政教育完全相同,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二者导向作用完全一致。这就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二)两者融合的意义。关于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说:“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③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是经过多年科学论证和实践后得以不断完善的。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类高校的各门课程也必定要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与本专业的教育相呼应。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下,各国综合实力竞争激烈,各专业领域的人才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所以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利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培育人才?这些都关系到将来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和人才竞争。所以,无论是对于思政教育还是艺术教育,二者相融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两者相融的方式。关于艺术教育课程,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等学校理应开展艺术限定的选修课,根据擅长的硬件资源与师资成果开展任意性选修课程。”④那么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思想政治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⑤从字面意思上看,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关联的地方好像不多,但是二者在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上却存在很多共性。艺术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共情”,即情感的共同性。例如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影响人的情绪,眼鼻耳心等身体器官得以畅通,从耳动到心动。我们系统学习中国艺术史等课程内容时,当亘古璀璨的艺术作品与广博精深的艺术理论跃然眼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由得被激发出来,思想信念由此受到影响,此时,由“倾听”这一生理活动引发的心理审美与道德责任等相融汇通,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外部条件。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⑥新的国际形势、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对我国高校和大学生都明确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出更加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时代之需。我们说,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尤为重要。要想培育出更多新世纪人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需要更多更灵活的探索与实践。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⑦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总体背景下,艺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也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直接诱因,如重视本专业学习而轻视文化和政治理论、思想信念和观念素养等方面的错误倾向。因此,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并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在渗透过程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审美教育,更是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的重要着力点。而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发挥艺术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通过经典作品赏析、排演创作等方式,能更灵活地落实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和思路。同时,依托艺术课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的创作更具社会性,不仅有机融入了思政教育的思想,也拉近了大学生与传统思政教育的距离,使得艺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二)思政元素在艺术学科中的内在作用。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人提出“课程思政”概念,笔者认为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独立的课程或实践活动,而是将思政元素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艺观。首先,思政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⑧思政教育可以为艺术教育各门课程提供政治引导,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培育合格的文化艺术人才。艺术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艺术创作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时具有完整的、科学的、正确的文化艺术创作理念,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贡献力量。其次,思政教育具有升华作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存在着重视本专业学习、轻视其他课程和凑学分的现象。艺术类专业学生中这种现象更甚。学生看重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却忽略思政教育和思政素质养成的必要性。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其艺术创作主题与内涵不能达到应用的高度和深度,不能准确、深刻、生动地表达艺术作品的题外之意、画外之音。所以,思政教育可以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升华艺术教育的政治内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加强思政素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再次,思政教育具有深化艺术教育的作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以思政引导专业课教学的思想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合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深化教育理念与育人目标。教学内容不流于知识、技能、技巧的层面,而是深化到专业知识中去,深挖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专业领域深层次的规律性和内涵,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并具备一定思想高度的文化艺术优秀人才。
三、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任务。党和中央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在艺术院校调研和座谈时指出:“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专业艺术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创造出彩人生。”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抽象性、理论性和实际操作中的局限性等特点,为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尝试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理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育活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的头脑掌握世界方式之一。也有学者研究并指出,始终把审美与思想教育联系在一起,他强调美育的民族特点,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美育思想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曾明确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对于非艺术类大学生,美育教学是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的,将艺术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以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视阈下,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指出:“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内课外相互联系、校内校外相互促进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以上都为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也拓展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场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
2014年10月15日,国家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因此,健全、完善人格品质是人才的重要标准。健全的人格品质是指人格布局中的多种构成要素平衡发展,和谐共生。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助力大学生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要用大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帮助大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优美动听的艺术旋律,促进大学生形成内在平和、外在愉悦的良好心理素质。不断坚定个体自信,社会自信,自觉融入社会和国家的更高追求中。其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融合能力等。只有提升了综合能力并得以展现,人格品质才能固化为个人的唯一特征。在艺术雨露无声的滋润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变得更加丰盈和厚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有利于提升教育实效性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包括分析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两者关联点,指出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方面促进作用,分析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与缺点,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提出开展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体系。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尝试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理工科高校学生普遍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北京地区在市教委的组织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五十余所高校学子都取得十足的进步和荣誉,而尤为突出的是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的实践过程中,艺术能力获奖与艺术教育成果不可混为一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促进作用,从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领域的反馈机制,提出可实施可借鉴可推广的方案。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1)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及管理部门建设。校内建设有艺术教育中心、艺术团等作为校园文化磅礴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的兴趣与是否为艺术团成员存在较强的相关度,经过卡方检验计算出X²值为70.58,所以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的兴趣与是否为艺术团成员显著相关。其中艺术团成员对公共艺术专业内容有较高兴趣的占比为74.57%,明显高于非艺术团成员的34.48%。调查显示,通过公共专业学习及演出实践参与艺术教育的比例要高于讲座,可见一方面是校内外艺术类讲座场次较少,不如演出实践及公共专业教育的频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同学们喜欢通过实践来亲身体验艺术教育。同时,通过互联网音视频参与艺术教育学习的占到48%左右,通过其他类参与的也有10%—20%的占比,可见创新艺术教育的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2)艺术教育及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其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语言、欣赏艺术作品,能够更加体会到艺术的功能,培养艺术审美,使学生全面发展,对整体校园文化的氛围有着明显提升作用,学生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参加大学生艺术团参与了更多的艺术相关活动激发了同学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对公共艺术专业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条件。(3)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尽管艺术教育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但由于理工科高校自身学科特点、教育定位、学科划分等原因,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是在认识方面,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方面,高校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依然不够,同时相应的研究也不够充足。其二是工作方面,学校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还有待提高,大部分高校由于学科划分界限严格,导致跨专业参与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学生参与面小,则导致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是很强。其三是管理方面,大多处在管理困境中,面对学科专业教育艺术教育仍然缺乏动力,需要制定针对性更强、激烈约束性更高的机制。其四是师资方面,大多数高校在专职艺术教育师资数量方面难以达到要求。其五是教育方面,艺术教育平台大多还是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主,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以至于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有关艺术教育类学习内容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其六是体系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开展评价,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符合公共艺术教育规律特点的评价评估体系。其七是指导方面,艺术教育相关主管部门指导工作有待完善,目前还缺少针对性的专项评估。
二、华北电力大学实践活动与案例
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应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功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一个特殊的概念,在我国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①。实际上,世界各国在国民教育中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国外的高校教育中主要以名著课程、分布选修课程等形式体现,包含于通识教育中。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培养公民共通能力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终极目的是丰富与提高人的全面素养,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通过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辅之以一定的艺术实践,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具有鲜明的审美意味。《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也论述了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强调艺术的“厚人伦,美教化”功用③。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艺术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识形态功能,《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文人墨客则把琴、棋、书、画“四艺”作为修身养性之器,在作品中针砭时弊、传播思想,在诗词歌赋中抒发政治理想和抱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反映自己的生活境遇和呼声,揭露批评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追求光明自由的情怀。可见,艺术在古代便有了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教化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等,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期间,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如萧友梅、赵元任、徐悲鸿、刘海粟等代表性人物创作了一大批主题鲜明、气质优雅、意境深远的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冲破了数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极大地唤醒了一代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民主意识,也极大地推动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爱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的危亡、山河的破碎,无数富有正义感和爱国情怀的教育家、艺术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理论工作者,将抗击侵略、保家卫国、民族气节的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以歌曲、文学、电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具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这有力证明了艺术在思想政治引领上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收获颇丰,作家莫言摘得了文学最高殿堂——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越来越多的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中大放光彩,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精美绝伦的文艺展演等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文艺的蓬勃发展唤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筑起了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
三、通过艺术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与生俱来的号召力,是培养民族精神血脉的温床,更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使命,是打好思想政治课程攻坚战的利刃。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一)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思维极其敏捷,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校园里的各种艺术形式及艺术活动对大学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调查显示,90.7%的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79.5%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讲座、读书会、文艺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面对种类繁多的社团活动,大学生选择文体活动类(41%)、公益活动类(29.3%)社团的意愿明显高于学术科技类(18.1%)和思想理论类(5.5%)社团④。可见,以艺术形式为依托的活动是大学生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以更有温度、有触感的形式助推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追求境界的提高。(二)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根据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正确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培育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⑤。在对全国35所高校的3360份有效问卷的分析中,86.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很有必要”或“比较必要”,93.2%的大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舞蹈、武术等传统文化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学习兴趣,79.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另有79.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学习民族乐器、练习中国功夫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⑥。这说明了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需求度和受欢迎程度很高,对思想政治水平中的文化素养、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这5个指标均会产生较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学习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三)有助于构建学生思想成长的健康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意愿易受社会现实、虚拟网络、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⑦。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的时期,他们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尚未完全成熟,呈现出了很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作品运用到校园宣传栏、校史馆、景观人文雕塑,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就会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艺术的浸润教育性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有力补充,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为培养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有必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不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行途径,从而达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艺术具有形象性及审美性等特点,正好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融合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
我国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艺术教育在其中能够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1]并在更新艺术教育观念及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通过开设艺术课程及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在向大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自身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别于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两者在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及教育内容上也多有不同。然而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育人。因此,可以借鉴彼此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两者互补,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
一、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国内,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注重表面效应,忽略了教育具有渐进性的本质,企图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这是不现实的。[2]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较高的思想觉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中,以及在与他人接触交流中,逐渐形成。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独立思考,从而慢慢得到相应的感悟,分清什么是美丑、善恶,什么是真理、谬论,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可行途径研究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
对于艺术高校来说,培养艺术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既有着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有着各自的个体特征。正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是做好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思想倾复杂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艺术超越政治”的超然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及鉴别力不够,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识上似是而非。这影响到思想道德认识空间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走向片面化,只局限在自我及周围的有限范围内,对社会关注不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往往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违背法律的规范即可,忽视了自己对于社会道德建设所承担的义务。有的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包括与人交往时,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不小的市场。
(二)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带有逆反性
艺校类高校的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精确的抽象逻辑思维。受专业教学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艺术生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根据社会的审美标准、受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创作受人欢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实践铸就了艺术高校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的前卫意识和行为习惯,他们遇事想到就做、不拖泥带水、通常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但是这种思维上的求异性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刻意摹仿所谓艺术大师不修边幅的形象,籍以吸引他人关注或以高傲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