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5:18: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艺术教学研究
所谓“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相对于教科书、粉笔、黑板等“传统”讲授手段而言,现代化教学手段可细分为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视频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为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在艺术教学领域,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现代艺术教学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它主要体现为高效率、大容量、多元化地知识传输途径。现特指用于教学的电脑、投影仪、手绘板、录像机和网络远程教育等,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一、现代艺术教学手段的变迁之途
自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依据其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机器教学的教学方法,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机器之后,现代教学手段迈出了发展变革的第一步。“在数字革命的觉醒中,相对于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美术剪贴的兴盛之势,使以颜料和墨水绘制的插图看来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对于那些仍以传统方式工作的人们,对绘画技艺生存荒废的讨论以刻不容缓”。在科技变革的驱动下,现代艺术在社会文化的大氛围内日新月异。那么,现代艺术教学手段也朝向不断重构与进步并存的方向前进。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拉开现代艺术的帷幕,更多的是前进、冲动、纷繁的场面,一幅幅由现代手段设计和绘制的艺术作品展现于人们的眼前,它们产生于人们的周围生活,包罗万象,手段万千。AdobePhotoshop、flash、painter、Illustrator、3Dmax等视觉艺术处理软件的发展,重构了现代艺术的容貌,并拓展其教育手段发展的空间。现代艺术的创作原本被称为一种生命的需要,要遵从艺术规律、精益求精。其数字化的趋势将看似不可更改的传统艺术语言取代。在网络上,人们将能看到许多人在“已经完成”的作品上,进行数字化操作。直观替代了思想,符号解构了意境,李冰的《天书》、《地书》、《人书》充斥着人类的眼球,占据着网络时代。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语言上的超越。由于现代视觉文化与艺术表现的侵占性,对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本身都造成冲击,使其在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同时,不断地接受着新形式。
(二)教育的主体性变革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改变了传统教育所维系的社会文化结构,其单一的发展路径也在现代社会需求的冲击与文化启蒙的使命下做出调整。应该看到,当代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从一开始就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解构势在必行。现代艺术教学手段的魅力不仅是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造就个人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现代艺术教学手段的这些优势恰是现代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师在教育中运用这些手段,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并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能够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展开想象,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现代艺术教学手段的突破
艺术古筝教学步骤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广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它不仅擅长表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也能表现各种富有地域风情的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繁荣和兴盛,有越来越多的古筝学习者希望能考入高等音乐院校进行古筝专业的学习和深造。与时继进。艺术中专古筝专业课的开设,就是为这些古筝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可以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古筝音乐的平台。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可以规范业余弹筝学生的演奏技巧和方法,而且视唱、练耳、乐理等基础课程的同步开设,也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音乐素养,从而更好地驾驭和表现古筝音乐作品。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进度,更好的迎战高考。艺术中专阶段的古筝专业课学习分三年制与五年制两种学制,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目地性。学生在入校前经过考核和选拔已具备一定的弹奏水平和音乐基础,因他们的年龄在12-18岁之间,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节奏上要做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技巧与乐曲的学习可同步进行,教师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初级阶段。早期的学习,主要是基本技巧的训练。这个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打好坚定的基本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才能更好的演奏作品,教师应严格按照古筝弹奏方法和规律进行教学,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宜慢宜稳,根据学生入校时基本功的底子,姿式、手型、触弦方法及滑、按、点、颤等基本技巧都要逐一纠正,讲清要点,反复练习,同样要求学生经过一个相对慢节奏的练习过程,在时间的安排上可略有不同。这个阶段的基本技巧并不是技术难度很大的,教学中可采取两人或三人一组的小组课形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相互观摩中互相指出优缺点。教材的选用方面应以古筝基础教程为宜,教师在授课前需做好精心的授课准备,对每一种技巧都要有大量的理论依据,还可针对学生的问题,选用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顺利克服各自的困难和毛病,集中解决学生某一技术难点。中国器乐的学习素来有技、艺兼有之的说法,在讲授各种弹奏方法的同时,配以些旋律优美的练习曲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穿插一定数量的乐曲,传统曲目可选择各流派有代表性的,如《天下同》、《河南八板》、《云庆》、《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等;创作曲部分选择一些曲调优美,内容丰富的乐曲,如《纺织忙》、《浏阳河》、《小小竹排》等,使练习的形式和内容更全面,更有生气。
二、中级阶段,中期是古筝学习的提高阶段,也是时间较长的一个阶段。学生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各自都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单独授课的方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不同类型,采用更加实际的情境式教学,针对某些待教的古筝乐曲,先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反复播放给学生欣赏,同时提供乐曲创作背景资料、人文知识及风格特点等,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激发自身的灵感,从而对乐曲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扬长补短”,尽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弥补其生理条件上的一些劣势,调动一切手段来引导学生在技术要求、乐曲内容结构等方面充分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帮助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很好的技术,而且还善用技术来表现音乐,把技能、情感、知识与想象结合起来,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乐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上来看,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加快学习进度,充分发挥学习的天分和智能,多加入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如扫摇、扣摇,双手分指练习,快速轮抹练习,小复调练习等,为后阶段乐曲的学习做好技术准备。
三、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考试的冲刺阶段,学习的技巧难度增大,训练分量加重,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速度一般也比较慢。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表现和艺术修养,教师要善于引导,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当的考试曲目。也可在课时计划中把器乐合奏合理安排进来,使学生在合奏的过程中,体会集体合作的和谐和平衡,体会多层次的声部魅力,更完美地表现自己,表现音乐。
作为艺术中专古筝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摸索教学经验,从古筝教学特点出发,尊重古筝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繁荣古筝艺术,培养新一代演奏人才而努力工作。
教学发问艺术
课堂提问过程在当今社会堪称一种艺术与科学,在当今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给课堂提问以一定程度的重视,都在追求提问艺术的完美,课堂提问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字,尤其要认清以下几点:
1课堂中必须要有的就是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必要的,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活跃,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提问带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解放自己,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即使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惰性”,教师通过提问,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重点,破解难点。因此,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教师提问所讲究的原则性
2.1针对性。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为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能过根据全体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切忌超出学生水平的提问,因为问题高于学生水平,会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得提问变成形式而无真正意义,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将课堂提问变为教师与好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问、好学生回答,中下水平的学生成了看客,既不思考也不参与。认为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好学生的事,与自己无关。当然,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给较差的学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做答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也可以学好,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2.2层次性与量力性。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简后繁的循序渐认知规律,层层推进。按照这个规律,教师能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首先,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同题的铺垫,环环紧扣,不至于因为思维跳跃太大而使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是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题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人手;再次,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关系,有不少的共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
中职公共艺术教学思考
通过色彩了解事物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中职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艺术(美术篇)》拓展模块第六单元第二节“色彩构成”,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感受不同色彩构成给人的不同体验,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教学对象为非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但色彩构成不像绘画、雕塑、建筑等知识是具象存在的,对中职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难点分析
1.概念多且不易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多且不易理解,由“色彩基础”知识和“构成设计”知识组成,共十几个要点: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混合(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前进后退感、色彩的象征、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同一调和、分割调和、面积调和)与色调等。而学习“色彩的混合”“色彩的调和”等知识时,又需要建立在理解、掌握“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的基础上,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增加了学习难度。一旦学生前期学习不扎实,就容易混淆知识点,阻碍后续学习。2.手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门槛。“以手绘的方式绘制24色色相环及色彩构成设计图”是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中常见的环节。虽然手绘有让学生锻炼绘画功底、感受真实笔触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如,学生无法自由地修改作品,画错一笔可能导致整张画纸作废,重画耗时并且对积极性打击较大。又如,“挤出多少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才能成为想要的绿色”“如何画出渐变的颜色”等技巧需要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使有些原本愿意学习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手绘并非总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门槛。3.学生练习的形式单一学生练习的形式单一,主要是赏析、手绘色彩构成设计图。学生对色彩构成设计图缺乏直观认识和情感体验,赏析其用色方法和意义时,容易导致答案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手绘色彩构成设计图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最终,不少学生以“旁观者”身份勉强完成学习,审美能力提升有限。
二、教学改进建议
1.增强教学趣味。针对“色彩构成”概念多且不易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增强教学趣味。教学“色彩基础”类知识时,教师要多提供直观体验,注重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概念。如,教学“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时,可重叠三色透明纸、排列彩色光束、展示色相环等进行。又如,教学“色彩的轻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体验色彩的轻重对比———用卡纸制作两个边长20cm的正立方体纸盒,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同时放置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猜两个盒子哪个轻、哪个重,多数学生会说:“白色的轻。”再请学生到讲台上,通过手提感受盒子的重量。当他们为最初的回答所困惑,怀疑两个盒子是否一样重时,教师再用电子秤称量,证明两个盒子一样重,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它让黑色盒子看起来比白色盒子‘重’,这就是‘色彩的轻重’。”其实,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应用了“色彩基础”知识的案例,有助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色彩的概念。如,快递包装纸盒通常选用浅棕色,除成本因素,还考虑到浅棕色包装盒会使快递员在送货时感觉轻一些;室内灯光照明多用青白色白炽灯,而不是暖色灯,原因在于青白色光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快、不烦躁,有利于持续工作和学习。教学“构成设计”类知识时,教师要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如,教学“面积调和”时,可展示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教学“同一调和”时,可展示梵高的作品《向日葵》……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作品,方便学生识记,又使学生觉得“构成”易学易懂,对“色彩”有更深的理解。2.运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门槛。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门槛,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选择色彩和探索配色方案,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如,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或Photoshop都是不错的选择。借助它们,学生能够自由地选取颜色,免去手绘调色的烦恼;能直观地看到RGB、HSB的具体数值,通过增减数值使颜色变化,更好地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反复修改配色直至满意,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颜料、画笔、纸张等画材;还可以寻找现成的照片或图片资源,吸取喜欢的颜色,记住数值后直接使用。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专业软件辅助学习,如在线颜色配色器ColorSchemeDesigner。学生可以点击软件中色环的任意一处,选定一个颜色作为主色,接着选择色环上方的配色类型标签“单色搭配”“互补色搭配”“三角形搭配”“矩形搭配”“类似色搭配”“类似色搭配互补色”中任意一种,由配色器根据所选配色类型,自动生成3个辅助色或互补色,与主色一起构成一组4色配色方案,并显示每种颜色的RGB值,软件下方还能自动生成配色预览及这套配色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效果。相比于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ColorSchemeDesigner更直观、更专业。不仅能训练学生选择颜色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操作中不断巩固“配色类型”等概念,还能拓宽他们的思路。3.丰富学生练习的形式。教师要丰富学生练习的形式,或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色彩构成设计作业,或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色彩构成知识的例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于笔者而言,通过在线装修配色器和手机APP布置练习是最常用、高效的两种形式。在线装修配色器提供了样板房、功能区的效果图,学生可以点击工具栏中的“墙壁”“地板”“灯光”等标签,针对性选择颜色、材质完成装修配色。学习任务具体、直观,学生容易上手。如,“色温低于3000K的光源容易使人放松,适合作为阅读光,搭配原木色地板、浅绿色沙发、白色书架,适合营造温馨氛围”“色彩不够活泼时,将沙发、茶几等家具的颜色换成深绿、深蓝或深红色,能让色彩灵动”等知识,学生容易掌握。当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自由配色,等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再总结提升,使学生的操作过程,成为加深理解、实际应用“色彩构成”知识的过程。服装色彩搭配是色彩构成知识在学生身上应用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审美水平的外在表现。通过APP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APP上动手搭配服装,不仅学生喜欢,还能把手机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第一种是面料设计类APP。它有各种穿着无色服装的模特图,学生可选择不同色板和底纹给服装上色,还可调节色彩明度、缩放底纹大小、调整底纹位置完成个性化设计。第二种是服装搭配类APP。它有衣柜、试衣间、网友作品展示等功能区,相比面料设计类APP,它侧重成品服饰搭配,更贴近生活需求。学生甚至可以导入自己的照片,把自己作为模特;或添加工作场景、旅游场景、酒店场景等,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服装配色,十分有趣,练习效果好。
总之,教学“色彩构成”时,教师要根据非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而不是直接套用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构成知识,达到掌握审美方法、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效果探索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本文是作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如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所提出的一些浅显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又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实施,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确立起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更注重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当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化之后,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话语权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作为整个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原因是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固然要看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和手段,而除此以外,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必须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特别是在教室的话语权减少的情况下,教师倘若没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艺术,那他就难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也难于掌握教学的节奏,难于应变与控场。这样,哪怕是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取得教学的成功。如何提高教学的组织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首欢快的乐曲,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出跌宕起伏,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优秀教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艺术节奏的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已故语文特级教师斯霞的教学,也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节奏的,她认为:“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很低沉。”甚至认为:“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一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磕睡。”这都表现了优秀教师对教学艺术节奏的自觉追求。
小学美术教学抽象艺术教学策略
―、抽象艺术的概念
抽象艺术是区别于具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是对真实自然物象的描绘给予简化或完全抽离的艺术,它借由线条、形体、颜色的结构或结合形式去表现。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出现于艺术品或装饰艺术中的抽象元素和倾向贯穿于整个艺术史。不仅在西方抽象艺术有久远的发展历程,在中国远古时期也有可以追溯的证据。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都是较为抽象的画,取其精华和特征。抽象艺术被分为冷抽象和热抽象。冷抽象是以几何块面构成作品,画面更加理智、克制;而热抽象是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创作作品,画面更加感性,色彩更加奔放,线条更加抒情。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编入抽象艺术的意义
抽象艺术是文化发展必然的结晶之一,是哲学中美学的一部分,是被传承下来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思想的突破与个性创新的表现。学习抽象艺术所表达的哲学精神.能充盈学生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挖掘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艺术家罗伯特?斯塔克就曾这样说过:“距离放弃了形式风景阃且改去发觉不具表现主题地将颜料自由地涂在画纸上之更直接的表现方式……”,低年级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点,他们在课堂上可以不用规矩的线条和色彩约束自己,能真正体验到拉着线条遛一遛、将色块随意摆放、酣畅淋漓的感觉;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这种像非像的意境中感受艺术的千变万化。
三、小学美术教师上好抽象艺术课的策略
1.正确认识抽象艺术。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对抽象艺术有深人、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不仅仅只限于教师在大学时所学过的抽象艺术知识和体验,还需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不仅要丰富抽象艺术的历史,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当今抽象艺术的发展动态,有远瞻性,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并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在此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对抽象艺术的热爱。当教师在教学时流餌出强烈的热爱感情,一定会感染学生,使学生道新认识抽象艺术,并学会运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袖象艺术。从古到今,不管是毕加索还是波洛克,这些以抽象阃闻名的艺术家们都给世人盛大的视觉盛宴。可对于抽象艺术,不仅是孩子,许多大人也不知怎样去欣赏,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了解欣赏抽象艺术不拘泥于常规的问题。比如,毕加索曾嘲笑试图理解他艺术的人:“人人都想理解艺术,为什么不设法去理解鸟儿的歌声呢?”我们面对抽象艺术不用去想画家要表达什么,因为艺术家可能没有那么多意思要表达,只是追求“形式”或追求一种平衡感、合适感,追求—种可以与音乐的表现性相匹配的绘画等。这种不是要表达任何含义的艺术作品能让观者有不同感受,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抽象艺术也是如此。在教师了解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后,接着要将这种欣赏方式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会欣赏抽象艺术并产生自己也能、有冲动去创造一件独特作品的想法。2.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教师的稍心备课、课堂上的生动讲述,有时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可能是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致。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需求,一定要选择形式丰富、内容有趣的教育方法,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用抽象纹饰装饰的衣服、而具和亲友一起开化妆舞会或进行表演活动、开派对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感觉抽象艺术很有趣,且在整个过程中无形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以及对美的向往,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声乐教学教育艺术
提高声乐表演艺术,需要研究和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声乐艺术的基本功与艺术修养问题,中外唱法的结合问题,声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如何保护嗓音问题等。笔者就声乐表演及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兴趣与信任
作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对自己的专业老师信任。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之所在。对于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同学来讲,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让他了解声乐艺术的美和雅,进而让他对此喜欢、着迷,在声乐学习中永葆兴趣。“授学生一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唱水平,使学生崇拜自己、信任自己,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思考与释放。
二、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的处理
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往往只注重技巧和音色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激情。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声音技巧好,更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而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一首好的作品,还要靠好的歌者来表现,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音色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看法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技艺结合,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因为“声”是基本功,没有唱“声”之功,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也就没声乐艺术,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古代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犹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听者索然无味。这就是说,只有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也是“技”与“艺”的关系。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对于声乐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技”与“艺”是完美的艺术结合,也是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笔者就声乐教学中“声”与“情”的统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谈几点感受。
(一)声乐教学及声乐训练中,注重“声”“情”结合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与训练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好的声乐演员,既要有美的嗓音,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是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常说的“好的悟性”,往往是只注重声音的训练,有些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多不能理解怎样才能唱好一个练声曲或一首歌曲,缺少启发式的教学。俗话说,没有激情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那么同样,没有激情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吗?当然也不是。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内在的感情,这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在改革,这种改革当然也包括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前,我们在声乐教学或训练中,一般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去练声,只是刻意地要求声音的美,忽略了启发他们的激情。比如,当学生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他们唱“a”“ei”“i”“o“"u”之外,只是讲讲声音的流畅、声音的位置、气息如何贯通、口腔如何打开等等。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说的他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样长此下去,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即使学生坚持下来,会有一些提高,但收效甚微,成效并不显著。如何通过“声”与“情”的结合,使在声乐训练中的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基本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学的就是声音的美,只要声音美曲子唱对,词唱清楚,就认为一首歌曲作品或者一个练声曲就算完成了,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学生在唱母音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很严肃甚至是很威严地要求学生,应当这样,应该那样,不去从情绪上激发他们如何唱。学生不能理解,板着脸很用心地唱来唱去,仍然完不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因为学不会、掌握不了方法而苦恼、感到枯燥的时候,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那么,我们作为声乐教师,为什么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呢?你可以告诉他们,就像站在高山上,或海边,面对浩翰的云海、大海、伸出双臂,尽情地深呼吸,心情开朗地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轻松地歌唱!还可以在普通的母音练习中加入声母,改为字、词的练习,通过理解字、词,注入情感来练习发声及呼吸方法,要比单一母音练习收效会好得多。除了填词的发声练习外,选用一些歌曲片断作为练习曲。对初学声乐的初级水平学生,选一些简单的歌曲片段,如民歌类的“花非花”、“牧羊歌”等,边练声边练咬字,再加上一些对歌曲理解表现手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唱会轻松,会比较容易地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论文
一、应用激情教学艺术让学生丰富情感
语文是一种记录人们所看、所听、所想、所行的一种方法。语文知识当中包含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感受、感情。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他们就会愿意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愿意自发地理解作者想要描述的思想;反之,如果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只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这种事物无法让他们产生共鸣,学生就不愿意积极地理解语言文字中传达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教师可以用激情教学艺术的方法让学生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虎门销烟》一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到为什么大清朝必须禁烟、为什么大清朝难以禁烟、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虎门销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等。如果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教师就能因此达到这次教学的目的。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应用激情的艺术进行描述:“1839年8月3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虎门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这道圣旨表示准许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销毁收缴的烟片。当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广州突然沸腾起来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大声叫好,而街上的洋人则显得愤愤不平,他们的表情带着些许不甘心!”教师用激情的艺术描述这篇课文的内容,学生会被教师的激情描述吸引。部分学生会忍不住开始举手问:“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都叫好,而外国人却不甘心呢?那个烟为什么必须销掉,它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香烟吗?”教师激起了学生的丰富情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个事件。教师要让学生愿意自主地理解课文知识,就要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感情,而激情的艺术是激起学生情感的一个方法。
二、应用激情教学艺术为学生做好示范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包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可是语文知识应该怎么应用?这是让小学生感到很困惑的地方。小学生无法灵活地应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是由于他们的语文知识积累得还不够的缘故,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激情教学艺术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为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做一个示范。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嫦娥奔月》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个传说吧?在离我们很遥远的月亮上,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她独自一个人住在广寒宫里,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她的名字叫嫦娥。嫦娥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呢?为什么只有她一个人飞到天上去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传说故事!”教师要使用激情的艺术,就需要用在表达事物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教师的激情描述就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示范。就像这一次教师描述这段传话传说的时候,学生听完教师的描述就能学会使用“遥远的”“美丽的”这样的形容词,还能学会“一年又一年”这样叠加形容的表达方法。教师应用激情的艺术为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应用示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后他们就会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
三、结语
从以上的激情教学艺术的应用实践中可以看到,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合理地应用激情教学艺术,就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激情教学的艺术。
中职学校艺术教学革新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人才的重任,强化中职学校艺术教学创新,可以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艺术素养,全面提升毕业生竞争力,搞好艺术教学创新是中职学校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艺术基本概述
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能动地反映,是人们表达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形式。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能够为社会提供和谐优美的精神盛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完美地呈现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人民群众通过艺术欣赏从而可以获得美感,陶冶个人情操,放松心情,提升生活品位。同时,艺术还具有让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使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有很多的历史和现代名人,因为一场优美、成功的戏剧,或者是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而对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出奋发向上的人生动力,不断开拓进取,改写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使他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2艺术的分类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一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二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三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四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因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根本的依据。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从而更加深人地认识和掌握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实质,进一步推动各门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3中职学校艺术教学现状
化学教学艺术综述
化学教学艺术是化学教师的一种个人才华。可以说,在化学教学的构成要素中,教学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审美价值定向的非实体因素,但都是通过化学教学活动得以不停顿地显现和运作的,具有深刻影响的要素。本人就化学教学艺术的学科基础,化学教学中的美学、化学教学中的语言特点,化学教师的情感效能,以及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等方面,略述己见。
一、化学教学艺术的学科基础化学教学艺术是化学教师以其特有的专业修养和个性特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升华而形成的一种特质。也就是说,作为学科教师群体应当是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掌握渊博知识(化学专业)、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方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能为人师表的专家群体。化学教师应当利用前人的发明成果,并遵循科学育人的规律,从事青少年心灵品格的培养、塑造工作。
即化学教师是通过化学教育,教学活动,充当教书育人的“经师”与“人师”。因此,化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自主性、好奇心和开放性的一般品格以外,还应具有本学科及其教学本身的特殊品格,这就是化学教学美的内涵。实践表明、化学教学艺术的学科基础是多元的,而其核心是化学学科美和化学教学现实美的和谐统一。
二、化学教学中的美学化学教学美是化学学科自然美与教学的现实美相结合的产物,是化学教师心灵与行为规范的一种体现。化学教学中的美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科学美;二是化学教学美。
1.化学科学美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它的构成要素来研究,包括七个要素,即:①目的和现象;②问题;③技术;④概念;⑤知觉、纲领;⑥沟通方法;⑦美学特性。其中美学特性是它的学科特性的七要素之一。可以说每一学科均具有其从业人员所强调的目的、现象;所提出问题的种类均具有特殊性;寻求解决上述问题时使用的观念、过程、方法及运作的技术均不尽相同;为了学科发展和经常使用的概念均具有特殊性;由其知觉经验形成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及用以沟通的术语符号等均具有其学科特征,每一学科都具有独特的关于美学的敏感性,以使学科趋于完善的崇高境界。
2.化学教学美我们都知道,化学教师是有组织的化学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是达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测量的诊断者和设计者;而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最佳学习心理要素的养成,无不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有待养成的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作为教育者的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是一致的。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为:求知欲和主动自修的愿望,责任心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科学研究活动和工作的创造精神。基于以上认识,化学教学美可侧重从表现美方面去探讨。国内学者有的着重从益智、求美和激情角度来阐发;有的从化学实验美(实验仪器美,实验设计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化学理论美及化学用语美的层面去探讨。前者力图以实验直观美为基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培养美的鉴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倍受感染;后者侧重结合化学科学美及其教学进行探讨。从化学教学美的功能来探讨“审美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启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应当指出化学教学美与化学教学艺术一样,是一块蕴藏着丰富宝藏的文化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