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5:15: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教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教师

教师劝说艺术思索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常常是通过劝说来完成的。

劝说就是以语言方式和适当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信息,通过理性的阐述,以非强制手段达到影响别人观念或原有态度的活动。劝说需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一、劝说前的准备

1.教师要了解劝说对象。虽然教师整天要与学生打交道,但平时教师看到的往往只是学生的表面现象,学生内在的东西常常需要长期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才能了解。进一步说,即使教师对劝说对象非常了解和熟悉(包括内心世界的掌握),由于每次劝说都有特定的目的,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而展开的,并且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意识在不同环境、不同情形下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才能成功地实施劝说,所以,劝说前对学生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了解的途径可以有:

(1)通过劝说者(教师)自己的亲自观察来了解;

(2)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了解;

查看全文

艺术教师定位思索

21世纪艺术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有感染力,而且,这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艺术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成败。对于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称职的艺术教师,则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既有专业工作者的技能,也要具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艺术教师毕竟是在与艺术打交道,专业艺术工作者与艺术教师无论在自身素质还是所从事的职业上,都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都必须钟爱艺术,都必须懂得甚至应该精通艺术等。但即使是在这些最具相通之处,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像创造性素质的问题,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艺术本身的创造与再创造上;而艺术教师的创造性,则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上,而且更体现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上。衡量艺术老师是否称职,首先不是看他的艺术专业水平如何(当然,如果一个教师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水平,他也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教师),而是要看他是否具备作为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看看他的教育教学水平怎么样,看他是否能够有效地将所掌握和理解的艺术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尤其对于普通学校艺术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然而,人们习惯上并不这么理解,而是认为,艺术教师不可能高攀成为专业艺术工作者,而专业艺术工作者低就为艺术教师则是顺理成章的,如果他不怕留下大材小用之遗憾的话。正是在这种不正常心理的支配下,人们在评价或培训在职艺术教师,培养未来艺术教师时,往往过分强调艺术水平而忽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忽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基本原理的学习,忽视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其后果是艺术教师没有突出教师的特点,艺术师范没有突出师范的特点;艺术教师的工作考评、职称评聘、在岗或脱产进修,均以艺术技能技巧娴熟程度为标准和目标,艺术师范学生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修养,难以充分地进入教师角色。

作为一个称职的艺术教师,他必须热爱艺术(不是因为要靠艺术赚钱,而为他懂得自己不热爱的东西是不可能让学生去热爱的),更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因为他深知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能没有艺术,人类的艺术文化必须得到传承),他达到了一定的艺术专业水平,更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他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更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总之,艺术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否,首先取决于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其次才取决于其艺术水平的高低。

查看全文

探微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1课堂语言艺术分类和作用

课堂语言艺术的分类根据教学课程、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的进行划分。教学课程不同,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也会有所不同,应该注意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年龄、学历、知识掌握不同,也应该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教学目的不同,教师使用的专业词汇和讲授方式也不同。

2课程语言艺术课程

语言艺术是教师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使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模式。课程特点彰显课程的内涵,讲授的语言艺术体现教师的水平修养。比如几何学中的马鞍图、超立方体,学生很难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研究图中内在的性质,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将图形学、美术学、计算机等技术融入到数学概念的解释中,通过计算机构建动态图像或绘制仿真模拟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目的差别

语言艺术教学目的差别也要求教师使用符合目的教育的课堂语言艺术。比如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就是教育目的差别非常明显的两种教育。成人教育基本上跟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能力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面授、函授、电视、广播、多媒体、实践、自学考试等既广泛又灵活,而且越来越成熟,适应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同时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在验证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不但动脑,而且动手。教学结果有一定的成果或标准做参考,因此,其教学形式比较简单。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就使得两者在相同的教学形式上交叉。

查看全文

乡村教师艺术素养提升策略

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乡村基层教育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乡村基层教育,根本在教师,而乡村学校美育发展关键在乡村教师。有研究认为乡村美育应该加强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1],以解决乡村美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质不强等问题。也有教师通过艺术教育探索以美育人的实践路径,推进农村地区学校美育实践[2],其中也不乏包括乡村美术教师通过“儿童画”激活乡村美育的典型案例[3]。当下,大多数研究聚焦于乡村美育教师的建设,局限在乡村美育的发展主要靠艺术(美术、音乐)教育和艺术教师的思想范围内。蔡元培认为任何学科都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美育应该在各个学科中体现,乡村学校应树立大美育观,正确处理艺术美育与学科美育的关系。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美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校只关注怎样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却忽略了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审美素养的发展[4],也就是说,乡村学校能否实现“以美育人”的价值追求,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

一、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

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乡村教育能否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其中的焦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灌输着“读书是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思维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美育教师也几乎不存在美育课(音乐、美术等)。教师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对于“美”的渴望,学生在学校里整天埋头苦学几乎感受不到“美”的存在。但是乡村学生真的只需要学习不需要美吗?事实上,他们需要,甚至比那些城市学生更需要“美”。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也是以美“育己”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要条件。(一)现实需要:乡村学校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目标。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五育并举”思想,然而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影响,“五育”之间并没有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的当前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面临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平衡问题。事实上,这种不平衡问题在乡村学校教育中更加明显,特别是美育更加不受重视。乡村教育的质量体现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5],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指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品格、道德水平、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这些素养的提升不能缺少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可以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美育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化、浸润式的教育,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多么复杂的手段,有时只需要一个来自心灵的感应就可以体会到美的存在。美育也不局限于艺术门类,可以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6],例如语文的诗词之美、数学的几何之美、英语的语言之美等等。因此,乡村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育的贯穿与融合,更离不开乡村教师“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能力的提升。(二)内在需要: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乡村教师是新时代乡村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乡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当前,乡村教育除了要建设一批稳定扎根乡土的师资队伍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涵盖面很广,除了老生常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教育的能力。因为“以美育人”的前提条件首先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对于美有足够的掌握和判断美的能力,其次才能评判其是否具有“以美育美”的审美教育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对于美没有精准的把控能力,也就很难实现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好的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甚至可以说,好的乡村教师就等同于好的乡村教育[7],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代表着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代表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正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其前提条件在于教师是否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提升乡村教师的美育素养,先达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再实现以美育人的乡村教育培养目标,其宗旨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服务。(三)战略需要:助推乡村振兴达到全方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育振兴占有核心地位,教育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优秀教师作为人才支撑,并且需要教师来培养更多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更多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8]。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公认的知识分子,其美育素养不仅是教师个人基本素养的外在体现,也代表着整个乡村教育面貌甚至整个乡村社会面貌,影响着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的灵魂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9]。因此,关注乡村教师以美育素养为代表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全方位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快构建以美育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新篇章,进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乡村的一份力量。

二、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推进策略

乡村教师在以美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阻碍了乡村学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和价值实现,映射出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美育素养培育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性。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不能单凭乡村教师一己之力就能得到改善,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和长期的探索缓解当前的困境。鉴于此,将“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价值遵循贯穿于乡村教师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以高师院校培育美、乡村学校贯穿美、乡土资源开发美为导向的推进策略,力争实现乡村教师以美育人目标的达成。(一)从源头入手培育美,加强师范生美学理论学习和美育素养培育。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高低。乡村教师以美育人能力与美育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必须抓住高师院校培育美的源头作用,焕发高校“以美育人”活力,才能“以美育美”培育出内外兼修的乡村美丽教师。师范生美育素养的培育需要抓住理论与实践两个渠道,美学理论加强师范生对“美”的内涵掌握,美育实践培养师范生如何形成自身对于美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将美传递给他人的能力。第一,美学理论主要以课程为载体,那么就要开设相关美学与美育课程,除了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发本学科美育课程。目前,应教育部要求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1-2门公共艺术课程,表面上确实是能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但本质上限制了美的范围。如前所述,美育不单单局限于艺术领域,任何学科都有本领域的美学元素,对于不同学科的师范生需要有基于学科的美育内容,应该让师范生从美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科,挖掘学科中美的要素和形式。[10]师范生学科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师范生探索和发现本学科蕴含的美学价值。第二,美育实践主要是让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以通过暑期“三下乡”等其他教育实习方式让师范生提前感受乡村文化、接触乡村学生,并且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将自身对于美的理解和把握得到运用,并逐渐熟练掌握“以美育人”的育人方式。(二)从学校入手贯穿美,重视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不断输入与输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有新的知识不断输入,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乡村教师更是如此。现实中,乡村教师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职后再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再加上个别老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会主动去寻求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这种情况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今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和教育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乡村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新的方法将新的知识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乡村教师职后美育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培训和集中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慕课形式进行系统学习。线下的培训需要将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相组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好符合“以美育人”的基本特征。高校教师通过美育讲座形式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整个过程偏向于理性的思辨;而中小学教学名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案例示范与现场指导,更加贴近乡村教师的教学实际,能够直接汲取一些优秀经验和方法应用在自身教学实践。另外,可以借助强大的互联网系统,乡村教师自主学习相关美学与美育课程资源,更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更前沿的美学知识。不断输入美育知识是实现乡村教师“以美育人”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将学过来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输出,关键就是教师怎样输出的问题。根据前文论述,“美”可以是外在美,亦或是内在美,其判断标准来自于人的主观感受。乡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的方法、传播美的思想和感悟,也可以通过打造美丽校园、举办相关美育活动等实现“无声浸润”的以美育人方式,形成课内课外相互融通的以美育人路径。众所周知,乡村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教师缺乏等,导致乡村学校的美育工作面临众多问题。尽管条件落后,也不能剥削乡村学生享受美的权利,城市有城市的美育,乡村也有乡村的美育,如果说城市里更多的是人类加工出来的艺术美、科技美等,乡村则是大自然雕琢的自然美。虽然乡村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但是乡村教师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好这些美育资源以及如何让学生从中受益才是最主要的问题。第一,让乡村美育资源走进校园,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将一些民间舞蹈、民歌、民俗风情引入校园,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实现其美育价值。

作者:杜鑫茹 张鑫

查看全文

教师的语言艺术研究3篇

第一篇

一、语言形象化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而一些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多半是由于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黯然失色。要让学生乐于接受你所讲授的知识,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教学风格、课堂气氛与教师的语言艺术密不可分。从课堂教学氛围而言,他们更期望灌入耳际的是老师形象生动、娓娓动听、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每一字每一句都能叩启他们的心扉,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把教学内容讲解得生动些,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印象清晰的概念。从生理角度来看,小学生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撑。在他们的整个认知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形象是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感性支柱,形象性能促使其抽象思维的深入与展开,使其顺利地登上抽象概括思维的另一新台阶。对于他们而言,一些具体的东西更具吸引力,更能唤起其大脑皮质的兴奋度。因此,教学中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鸟的天堂》时,有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生命在颤动。”我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以其他树代替榕树,让学生观察教室外树叶在微风中颤动的各种姿态。然后引导学生说:“绿叶有的轻轻摇摆,有的左右旋转,有的互相簇拥,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形象生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争艳的景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在百花园中的畅心漫游。

二、语言灵活化

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形势常常由于意外情况而出现新的变化。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调整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呢?这需要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语言艺术。灵活而恰当地运用教学语言,要求教师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道,找出症结所在,因势利导,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点醒“梦中人”,三言两语地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冷静机智,耐心和蔼,善于点拨调控,妙语引入。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盲姑娘听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后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怎么从弹琴的声音中听出演奏的人来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就讲给大家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还没讲完,有的学生已经举起手:“盲姑娘就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课堂气氛活跃了,问题也解决了。

三、语言幽默化

查看全文

艺术科教师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根据我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完善学校艺术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我校在艺术方面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与活动成效,扎实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学生为本坚持教研教改;以教育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普及力度,提高普及质量。根据学校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符合实际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活动会,使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有所得,有所获,推动学校艺术工作的整体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二、主要工作

1;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标,新理念》以及学校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

2;积极配合学校研究工作,完成电子教案等教育任务,认真履行学校教务工作,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提前备课。

3;落实好学校艺术类的各项活动,加强对音乐指导,使教师在每一次训练中有所得,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有所获。

查看全文

教师必看的批评艺术

表扬与批评是对立统一的,有表扬就有批评。

批评是每一位老师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与"人不怕表扬"正相反,"批评不讨人喜欢"。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被人批评是一件让自己面对别人的时候难堪的事。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主观上希望通过批评促使学生能克服避免犯错及改正错误的思想行。的确,批评包含有品评、判断、指出好坏的意思,它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励人、鞭策人、教导人。然而我们说话的方式往往与我们预期达到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必须讲究方式方法,领悟批评是一门艺术。

一、批语要客观公正,有所针对。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

有时,教师会用"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从来"、"根本"等这类以偏概全的字眼,使学生心理觉得受冤枉。所以在选定评语之前,教师要明确你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点明了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教师不致于"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将犯错误学生的所有行为笼统地纳入批评的目标,也不至于因某一位同学有违纪行为而在班会上批评全班同学。对学生而言,针对某一件确实有的行为的批评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二、批评要平等和气,委婉含蓄。

查看全文

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效果探索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本文是作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如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所提出的一些浅显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又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实施,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确立起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更注重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当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化之后,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话语权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作为整个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原因是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固然要看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和手段,而除此以外,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必须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特别是在教室的话语权减少的情况下,教师倘若没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艺术,那他就难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也难于掌握教学的节奏,难于应变与控场。这样,哪怕是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取得教学的成功。如何提高教学的组织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首欢快的乐曲,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出跌宕起伏,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优秀教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艺术节奏的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已故语文特级教师斯霞的教学,也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节奏的,她认为:“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很低沉。”甚至认为:“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一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磕睡。”这都表现了优秀教师对教学艺术节奏的自觉追求。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艺术教育论文

一、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文化艺术活动,总体上看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正规的组织引导和提升,无论是开展艺术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都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教师艺术活动本身来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人员十分有限,大多是一些原来有一定基础爱好的艺术骨干分子,而且艺术活动的方式单调,层次也不高。从高校组织和方式看,主要是高校工会或者社区依照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一些带有提高性质的辅导活动。然而,高校包括高等艺术院校在内的教育机构却很少参与面向社会、面向群体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状况对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二、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重点应从提高领导重视程度、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等几方面入手。

(一)领导要重视

根据目前教师艺术教育的现状,要努力建立一种以高校领导机构为主导,各级管理部门与工会相结合的教师艺术教育机制,促进教师艺术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高校领导机构要从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教师艺术教育工作,并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从事教师艺术教育的机构要与地方的、社区的群众艺术团体加强联系,通过辅导活动来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的艺术素质。同时大力发挥学校电视台、校报在开展教师艺术教育,提高教师文化艺术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查看全文

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论文

一、研究过程

本调查中的幼教师资特指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她们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学的实施者和准实施者,其艺术教育素质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表现幼儿教育水平的现状,而在调查对象中又刻意的增加了部分非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是为了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一定的比对,为更好地调整和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素质提升提供借鉴。艺术教育是提升艺术素养的必要途径,而艺术素养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素养是培养此种艺术素养的根本性前提。艺术教育素质特指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关艺术教育观念、艺术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艺术创作实践及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绝非传统所认为的吹、拉、弹、唱等舞台艺术表现能力。课题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教师资艺术教育素质的要求和当下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编制了相关调查问卷。课题组随机选取了山东省内20余所幼儿园,发放幼儿园教师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225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7.8%。另外选取山东省内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6所,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20份,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210份,其他专业(包括音、美等艺术类专业)11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学前类学生200份,其他专业学生102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4.3%。与此同时,在调查问卷发放的同时针对艺术教育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访谈与实地考察。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艺术教育观念较为明确但差异明显

对于艺术学习和教授的目的,将“提高素质”视为艺术的最主要功能是绝大多数受访对象的选择,其中在校大学生对于艺术目的观的认识基本一致,而幼儿园教师的某些看法与在校大学生相差较大。如在学校艺术培养的最主要作用问题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选项比较集中的依次是提高素质(62.5%)、丰富学生课余生活(20%)、增长知识(7.5%),而幼儿园教师的选项比较集中的则是提高素质(36%)、增长知识(18.7%)和迎合社会潮流(18.7%),除了关注于提高素质外,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关注于课余生活的丰富和知识的增长,而幼儿园教师则较关注迎合社会潮流和知识的增长。在个体学习艺术的目的观方面,除了普遍关注提高素质外,幼儿园教师还比较重视增强幸福感(18.7%)、增长知识(17.3%)、迎合社会潮流(12%),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则关注于增长知识(22.5%)、丰富学生课余生活(17.5%)。在艺术的最大功能观方面,除了关注提高素质外,幼儿园教师还比较重视增长知识(16%)、迎合社会潮流(16%),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则关注于增强幸福感(23%)、增长知识(5%)、丰富学生课余生活(5%)。这应该与她们分别所处的教育情境有着巨大的联系。即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属于受教育者的角色,课余时间较多,且以学习知识为主,而幼儿园教师则属于教育者的角色,尤其是幼儿园学生课余时间自主管理能力较差,但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除关注于学生素质提高外,更关心增长知识和对社会潮流的迎合。值得关注的还有一点,即在以上三个问题上均有个别幼儿园教师持有“艺术毫无用处”的观念,虽然人数不多,但在校大学生却没有任何一人持此类观念,此种苗头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2.艺术能力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