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5:11: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家

艺术家绘画语言形态综述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既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由于不同的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具有不同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来。纵观绘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差异。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即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之外辅上调子,马上就会成为很立体的画面。可见西画中线依然作为表现形体的一种特殊手段。

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贺天健总结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实际上何止这许多,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艺术家们常“借笔墨以写天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语言。

当绘画唤起人类的审美情感时,作用于人们的是一种绘画所独有的语言形式。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对于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点是一个很好的着手处。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出来,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之处。甚至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就像是在一座静谧的屋子里的声音,它与周围形成一种关系,它使这个空间有了生机。“点”,从物理形态上讲,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形态上说,是思想呈现之源。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内张力和最大的延展性。从点出发,可深入、可辐射。点——解释一切,代表一切。“线”: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它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一条线表现着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一个草叶的曲线,这每一条线正如同每一位画家或书法家的充满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是独具特色的。线——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简明的表现形式,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线可以在长度、宽度及方向上的不同,线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的或间断的,粗的或细的,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静止的或运动的,直线的或曲线的,或者是这些线的诸多形式的不同的结合体。在一个平面上,线能界定各种形状,暗示体积或显示所绘物体质量的独立元素。我们能通过线条的组织来创造图案、肌理或描绘阴影。线是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它通常是对所目睹、感受或想像到的事物的一种速写,线是在两维空间表面的长度标准,或者说它们是在两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物体边缘的感知,每一条线或物体边缘都有其自己的表现特征,这些表现形式在视觉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艺术中,线条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极富有意味,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功用表现的尤为突出。事实上,中国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的运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线条形状各异,功能有别。“形”:形式关于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即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或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千变万化的形可被概括为两大类,即有机形和几何形,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自然界的大部分形是有机形,它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在人的世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总而言之,形这个词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所以又称为视觉形。另外,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在绘画实践过程中任何顾此失彼的表现方式都会有损于整体美。

绘画语言是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或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是有机的形式体现,它是构成绘画艺术中多种可视因素的总结构。就绘画而言,它是一种在长乘宽的二维平面上利用形、色、肌理或者说利用点、线、面或黑、白、灰及色彩、肌理等手段来传达人类或艺术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符合它自身规律的前提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怎样表达和表达什么都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没必要用既有的定式或种类来界定,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其中一种方式,那它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单就绘画而言不同的表现题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只要是符合绘画本体的艺术规律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语言、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对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只要符合人类追求的审美理想,任何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探索,都应该允许存在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

观照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进行着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在绘画语言、绘画图式、绘画动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形态。完善和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成为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不停地探索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等问题。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绘画语言的构成除视觉因素的形、光、色外,在另一层面上看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观念,绘画语言不应只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它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品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人类的艺术追求,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

查看全文

艺术家责任分析论文

一,现状在迅速变化的当代社会背景下,艺术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角度和角色,从表面现象看来,它所涉及的范围已渗透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百花齐放”的表象是否真的意味着文化的繁荣和精神的富有?还是另有值得探究和质疑的表象掩盖下的真实情况。

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媒体的迅速更新,给人造成了某种误解,即: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更新,使艺术家不需再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技艺以及在精神上的修养,而是只需要能想出来一个新的点子,用新的媒介或新观念的形式把它做出来,再进行一番包装和操作,就庶几乎矣.这样,“人人都是艺术家”理想就能得以实现了!有这种观点人标榜最新的媒介和观念,以及对表面视觉效果的精致和刺激的追求,如广告的制作流程,时尚的花样翻新.捷足先登者已尝到甜头,后来者恍然大悟,跃跃欲试,大有众望所归的趋势.这种趋势将导致艺术家不再对艺术,对生存作严肃而深入的思考和反省,不再将艺术活动视为其独立而艰难的精神探索,不再视其为崇高而珍贵的精神载体,不再与平庸有距离。他在精神探求中的快乐被现实成功的快感所取代,作品的精神意义不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手段。他真正关心的不再是作品的精神价值,而是能否在现实的竞争中获取机会和成功。他的最高目的就是在这个生产机器中谋求最有利的位置和待遇,成为最重要的一个零件。艺术不再是精神的先觉者,时代精神圣殿的叩门者,(圣殿已被大众消费娱场所置换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不再是:精神的向导————被引导者而是:服务————消费当艺术成为消费品时,它不过是高级的思维游戏软件!而艺术家一旦丧失其精神的独立性和深度,他就丧失了作为艺术家最根本的东西,而他也不再是艺术家了。

他不过是商业机器奴役的消费品生产者。

因此,艺术的生产化,精神的表面化,庸俗化是不可避免的。艺术品生产者们极力追求表面形式的悦目,以看似有意义的社会学及哲学性的词句来包装这些实际上内容浅薄的视觉产品。这样,到处充斥着低劣,糟糕的作品和晦涩难懂而不知所云的批评文章。一如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伪劣的产品。这些伪艺术以及投机者们在前卫艺术的标签下的一切行为都显得理直气壮,他们将浅薄无知,精神的贫乏藏在这样那样的主义和各种口号式的振振有词下面。其实这些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只是用“文化”,“精神”,“主义”之类的词语装点门面罢了。昨天还在大喊追求精神的终极意义,今天就转而要消解精神的终极意义,并宣称只有眼下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昨天还煞有介事的进行艺术哲学的形而上的探讨,对生存的意义作严峻的思考,今天就极力鼓吹艺术数字化的积极时代意义。(“时代意义”!!这个字眼的不容怀疑性犹胜法律)他们的变化鲜明而迅速,如古谚云:识时务者为俊杰。

(他们对这一点的认识倒是“以不变应万变”)他们攀着时代潮流里的浮木,俨然是时代的代言人!谁想质疑这一点,就等于是自绝于时代,他将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记得很久以前在一本画册上(那时一本印刷质量低劣的画册是艺术青年的珍宝,他们总是虔诚而幼稚的对画册研究很久,乃至于把印刷错误当作画的特殊效果)看到何多苓说的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潮流是令人兴奋的,而艺术是永恒的”。八十年代的艺术家对此毫不怀疑,但在九十年代这句话该倒过来说:艺术是兴奋的,潮流是永恒的!艺术家在潮流中竞逐辉煌的瞬间,乐此不疲,而忘记了艺术是永恒的(或者已不再相信)。一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东西穿着文化的外衣成了时髦的前卫艺术,这就是我们的当代文化艺术!?这就是我们准备慷慨馈赠给后人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艺术!?当然,我想那些文化殖民者是乐于看到这样的情形,因为这对他们的文化策略是有利的。这些现象的背后的深层文化历史原因不是本篇要讨论的,且置,以待他日.这里只大致列出几点:一,自身传统文化基础的丧失;二,本土文化的弱势地位导致殖民文化的倾向;三,西方后现论的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流行(流行就是被粗暴误解和简单化的过程),为文艺的平面化,生产化找到了思想上的根据;四,经济迅速发展而经济秩序与经济结构的紊乱使文化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尴尬的地位;五,商业机器的扩张将艺术的精神独立性剥夺而将其置为内部生产流程的一个环节。

我想提醒那些津津于咨讯发达,觉得形势一片大好的人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八十年代初咨讯极其匮乏,意识形态控制极严的情况下产生的作品的感染力远胜现在那些过目即忘的东西。那时的精神独立产生于对当时生存的反思,当时的生存虚妄是令人痛苦的,容易感知的,而现在的生存虚妄是令人愉快的,如作用于人,不是无法感知的,而是乐于感知的,既然是乐陶陶的事情,还反思什么呢?现在许多人相信技术的精致,形式的刺激加上一个时髦的点子就可以作出好的作品。技术的精致(现在很多人连这一点都达不到),形式的刺激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但是精神的震撼却是不能制造的,那是艺术家用心力,智慧,修养,技艺和虔诚乃至痛苦(伪劣的无效)铸就的,而非机巧所至。相反,越是追求表面形式的刺激,越显示其精神内核的空洞.我相信,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衡量艺术的标准只有:好的与不好的。而没有过时或时髦的。好的作品永远会绽放智慧和感人的光芒,而低劣的作品无论在聚光灯下显得多么漂亮精巧,多么时髦,却不能改变它低劣的本质。

查看全文

浅析艺术家理想创作状态

摘要:偶发性的发生是毫无征兆和规律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创作形式中。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原因在于它不局限于对客观存在的物象进行临摹,每一件艺术创作中都必须含有艺术家自身的情感与思想,必须是结合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来进行的过程。偶发性则是指某一事物充满了不可预料性及不可控制性,对于事物未来的发展完全无法预测,唯一的办法便是不断地进行重复操作通过统计概率来判断结果,通过概率来推断事物发展的偏向性,一般情况下与其相对应的是必然性。放在艺术创作上来说,偶然性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非主观意识的创造活动,其中所产生的非理性因素放在当代这个注重个性化发展时代的艺术家来说是开拓创新的灵感来源。其实不仅如此,个人认为偶发性的作用在水彩这个画种成立初期时就已经开始充分发挥了,只是截止至今关于偶发性在艺术相关领域中的作用价值还没有任何专业性质的理论,还没有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个人认为对于偶发性在艺术上所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应该加强研究,从理论上和现实创作上都要更加重视偶发性。

关键词:艺术;偶发性;创作状态

无论是在主观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偶发性,其效果对艺术创作来说所得到的契机与灵感是绝对性质的。除此之外,偶发性在拓展画面语言的视觉元素上也起到了完善作用。由于偶发性的出现,许多艺术家发现并创造出了很多新的视觉形象,逐渐以此来作为一种形象符号不断地出现在创作中来代表自身,这也是偶发性在当代语境下被广泛利用的原因。正如我们所说,所谓的艺术创作,必须是注入了艺术家自身对社会生活或某些事物的情感或直觉,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具象参考,否则这项“艺术”并没有符合艺术的标准。艺术品必须包含艺术家个人对作品的感情投入,结合自身所认为适当的,符合主题气氛的画面效果。这里的感情指的是艺术家自身被所描绘事物所激发出的灵感或直觉,这就是偶然性在艺术创作中的具象表现。

偶然在艺术创作中的优势便是给了艺术家无限的空间,丰富了艺术家的画面表达方式与新的创作灵感,这是带有趣味性的过程。但若是完全依赖偶然去进行艺术品创作也不会完整,偶然性的出现是辅助你在理性思维之上去完善某项艺术,使得这项艺术充满个人风采或是更加接近艺术家对于“美”的标准。巴尔扎克对于“偶然性”曾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并抽象的说明了偶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就水彩长远的历史来说对,发展得越久所与之接触的人就越多,从德国巨匠丢勒所绘制的第一张水彩画《野兔》开始,到18世纪英国水彩的巅峰时期,再到传入中国最终形成中国水彩。如今的水彩画家队伍的不断扩大,由于形成了庞大的水彩阵营使得艺术家们为了避免风格相似不得不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在材料与媒介上选择并不多,使得水彩艺术家们不断通过实验性质的艺术创作在表现形式上寻求创新,而在实验艺术创作过程中偶然性的发生是普遍的,会产生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元素,这些元素无疑是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偶然性的表现一般都是以一种非理性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用来打破艺术家的理性思维以及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当一个艺术家发现并掌握了某种偶然的规律并反复操作,直至使其能被控制,将其据为己有的反复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使之成为能代表自己的一种视觉元素,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化。如今个性化的地位在不断加重,利用偶然性来帮助自己寻找意料之外的肌理效果作为通往个性化途径的艺术家数不胜数。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对我来说,所有绘画都偶发的。我越老越是这样。我即使预先察觉到了转变也不会按我遇见的那样将它画出来。转变是在实际绘制的过程中自己完成的,我不知道它将如何发展,他完成了很多远比我可以要完成的好得多的东西。”[1]由此可见艺术家们对于偶然性的重视以及偶然性从古至今被大多数艺术家极力去激发及利用的原因。

当今的水彩艺术家都普遍认为水彩的不可预料性和随意性是它本身最大的魅力所在,这种思想也同时造就了偶然性在水彩当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吸引着无数水彩艺术家对其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的,正是偶发性。水彩画自传入中国时起便被中国人普遍的认同与接受,至今发展成“中国水彩”这一体系,其地位更是不可忽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水彩在艺术质量上就是世界水平。由此可见中国水彩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照理说水彩艺术来源于英国,巅峰时期也在英国,为何中国水彩可以发展到这个程度,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水彩画与国画在媒介与材料上都大同小异。中国人在传统绘画上对“水”的发挥已经到了一种“尽兴”的境界,不仅是思想上的“尽兴”,还爱把“尽兴”表现在创作中,作为一种创作成分来描绘当时的环境与感悟。以这样的绘画艺术背景延续出当今的水彩艺术,这种“尽兴”的背景提高了中国水彩画家对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同时在精神上提高了艺术家的修养。所谓“尽兴”的官方释义是:兴趣得到充分满足,敞开兴致做自己想做的事。强调的是以感性为主的一种精神,没有标准答案,这便是偶然性在其中的精神层面所起到的作用。当代艺术家马可鲁曾经表示,艺术创作就是通过对面前的偶发性效果进行覆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偶发性。创作是跟着第一直觉前进的,凭借自己敏锐的感觉将创作进行下去,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第二自然”,边画边想,跟随偶然,而不是在创作的开头就想好一切。[1]这很具象地表达了偶然性在当代艺术家眼里的作用。偶然性其实是当代创作的核心存在,当代艺术家擅长利用偶然性来创造出更多的偶然性,当偶然性出现在画面上时,成熟的艺术家不会因这种毫无征兆而出现的偶然性而恐慌,相反的会毅然而然的去利用它,去挑战它的存在,使自己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收获新的领悟和画面语言,从而凸显自己的创作元素。

当代艺术中最有价值意义的地方在于自身感觉的重要,不断地根据画面效果与偶然性的结合以自身的直觉为主来完成艺术作品,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如何使艺术家们尽量保持一种激情澎湃的状态进行创作,笔者认为,对偶发性的期待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之一,马可鲁还曾说过:“每次的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一次冒险,所谓的艺术创作不能缺少挑战性。”

查看全文

艺术家弗里达研究论文

摘要:弗里达·卡洛作为画家的同时也作为一个人具有这样的秉性;豪侠并勇于面对肉体的折磨、对惊奇与特殊的偏爱,鲜活、聪明、性感的她总是对男人有吸引力并有着许多情人。她总是穿着华丽,特别喜欢穿时髦的拖地的墨西哥长民族时装,无论走到哪里,她总是那么引人注目。

关键词:女性艺术;弗里达·卡洛;美丽与神秘;情感与病痛

Abstract:Frieda·Carlowtakespainter’satthesametimealsototakeapersontohavesuchmentaldisposition;Thechivalrouspersonanddaresfacingthehumanbodytosuffer,tosurprisedandspecialbeingpartialto,bright,intelligent,sexyshealwaysattractiveandhasmanysweethearttotheman.Sheisalwaysputtingonmagnificently,likesputtingonfashionablyspeciallytowstheplacetheMexicanlongnationalityfashionableclothing,regardlessofwherearrives,shesoisalwaysnoticeable.

keyword:Feminineart;Frieda·Carlow;Beautifulandmystical;Emotionandindisposition

前言

弗里达·卡洛(FridaKahlo,1907~1954),是一位美丽的、才华横溢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墨西哥女画家。

查看全文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具备能力

摘要:艺术家作品走向是依靠艺术家一定的经验和才华,艺术家们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发现和不断克服自身的困难,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不放弃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本文从艺术家创作能力、创新角度和生活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表达艺术创作中所具备的能力,意在证明艺术家的成功都是有着自己独有的创作能力。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创作;能力

一、艺术家拥有艺术创作的本领

艺术家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主体,艺术家拥有较高的能力,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会随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随之变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艺术创作主体感情不断升华。艺术创作的本领在于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家所掌握的创作本领来自于自己的天赋和本领,表达出自己拥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情感表达。艺术家拥有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本领,这就成为艺术家最初的艺术根底,而艺术家要用自己的专业本领去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艺术家是艺术爱好者,他们的创作能力比同时代人更有前瞻性,这种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可能是后天慢慢培养起来的。创作主体的目的就是实现艺术创作,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创作本领所在,艺术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的细节同艺术创作相关联,这种关联产生出社会价值。

二、艺术家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不是古董,生活在进步,观念在提高,而艺术也需要创新,创新是艺术家的一种对生活的寄托,身上有一种敢为超越前人的意志,也有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艺术家把自己的生命和艺术作品不断融合,创新使艺术家表达出更多的情感流露,也能够带给艺术家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也是对自我的鼓励,创新的产生已经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价值观。陈凯歌早期创作都体现出他对人文情怀的关注,他在关注着小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文化节奏,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向往。而如今,陈凯歌对商业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妖猫传》是一部商业大片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采用了侦探类影片的叙事框,还有中国文学修辞手法在其中,采用西方浪漫手法来表现东方美学,这样的结合在之前中国电影中是空前未有,陈凯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了迎合大众和达到自己的影片效果,陈凯歌在商业转型的路上一直摸索和创新,陈凯歌的创新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关键一步,而在此同时他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大片”的领导者。艺术家们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创新自己的理念和一些创作能力,多方面因素使得他们改变着自己的风格,是为了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创作出大众所雅俗共赏的作品来。艺术家们本身的创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考验和评价,而这种评价的方式只是我们平常人所悟性不到的,艺术家需要创新,而创新过程中是必然会遇到坎坷和险阻,但未来道路则是一条通天大道。

查看全文

艺术家在艺术市场的位置及作用

艺术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渐提高,而艺术正是人们在精神上价值的体现。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形成艺术市场,这对于艺术家的发展来说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想对艺术家以及艺术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就要从各个方面对二者的联系进行研究。

一、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中的位置

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中的位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赋予作品意义的过程,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还能够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不是单纯地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来,艺术创作将社会百态提炼,将艺术的精神升华,这样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就能够体味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精神气质。正如潘诺夫斯基讲“图像学”,认为图像有三层含义,而最重要的第三层——“图像学阐释”,就是要关注图像背后的文化密码。这是好的艺术作品才会赋予的,也是对欣赏者不自觉影响最大的。例如,在《自由引导人们》中,德拉克洛瓦塑造了一个虚幻的场景,但却精准表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画家利用尖锐的三角构图、富有力量的自由女神形象、仰视的视角,使得欣赏者可以直观地感受法国大革命崇高的革命情怀和必胜的英雄信念。第二,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对人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行改变,进而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在创作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艺术家往往很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特点等进行人物创作,在这种创作背景下,艺术作品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例如,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耶稣的形象。达芬奇笔下的耶稣既不像中世纪的完全是神的形象,又不像之后巴洛克笔下完全沦为普通人的耶稣,达芬奇笔下的耶稣是人与神的结合,凸显的是人的伟大,就像温克尔曼说:“高贵的单纯,静谧的伟大。”所以,那个时代天才辈出,达芬奇是少有的全才,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还发明了坦克、滑翔机等超越时代的机械;米开朗基罗25岁就雕出了《圣丧》这样伟大的作品,因而名满弗洛伦萨。画家通过对耶稣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实际上也在传达人文主义的理念,强调人的伟大、人的力量。另外,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入进去,在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下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观众通过观看或者是欣赏,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艺术家的情感,同时与其产生共鸣,这种方式能够使欣赏者自身的思想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进而对观众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只有艺术作品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对人们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人们才会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买单,同时促进艺术市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地位[1]。

二、艺术市场对艺术家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自己精神上的追求,这就促使我国艺术市场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各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在一起,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特色,这种艺术市场也是我国从未出现过的,在为艺术家提供广阔展示平台的同时,也对艺术家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艺术市场对艺术家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如今我国的艺术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同时这也代表着我国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艺术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老艺术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新一代的艺术家,这类艺术家与老一辈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艺术的理解方式以及表现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艺术家由于成长环境以及教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与老一辈艺术家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中,对艺术家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艺术市场的形成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来源。例如,画家可以将自己的画展示在画廊中,而画廊会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画家可以利用这笔资金继续进行艺术创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当今的艺术市场为艺术家提供了便利的创作条件。(二)反面影响。艺术市场对艺术家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的社会,人们对金钱的渴望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对于艺术家来说也不例外。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大量资金,同时艺术家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保障,梦想不可以没有,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梦想无法填饱肚子。所以,许多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逐渐向着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要进行适当的理解,毕竟艺术家需要经济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只有作品卖出的价格高,自己才能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但是,当几位艺术家的作品爆出天价之后,这种商业化以及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画家向着同一创作风格发展,导致我国创作市场的风格逐渐走向单一化,创作的作品也失去了作者自身的创作风格。创作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只能是大众的审美口味变了,艺术家为了生计不得不对自己目前的创作风格进行改变。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市场在为艺术家提供展示空间的同时,也对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并不等于生活,当艺术家将艺术创作与生活划作等号时,艺术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应将生活与艺术创作保持一定的距离,艺术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不该被过多的商业化以及世俗化所影响,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一种批判精神[2]。

三、艺术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查看全文

艺术家弗里达研究论文

摘要:弗里达·卡洛作为画家的同时也作为一个人具有这样的秉性;豪侠并勇于面对肉体的折磨、对惊奇与特殊的偏爱,鲜活、聪明、性感的她总是对男人有吸引力并有着许多情人。她总是穿着华丽,特别喜欢穿时髦的拖地的墨西哥长民族时装,无论走到哪里,她总是那么引人注目。

关键词:女性艺术;弗里达·卡洛;美丽与神秘;情感与病痛

Abstract:Frieda·Carlowtakespainter’satthesametimealsototakeapersontohavesuchmentaldisposition;Thechivalrouspersonanddaresfacingthehumanbodytosuffer,tosurprisedandspecialbeingpartialto,bright,intelligent,sexyshealwaysattractiveandhasmanysweethearttotheman.Sheisalwaysputtingonmagnificently,likesputtingonfashionablyspeciallytowstheplacetheMexicanlongnationalityfashionableclothing,regardlessofwherearrives,shesoisalwaysnoticeable.

keyword:Feminineart;Frieda·Carlow;Beautifulandmystical;Emotionandindisposition

前言

弗里达·卡洛(FridaKahlo,1907~1954),是一位美丽的、才华横溢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墨西哥女画家。

查看全文

艺术家自我价值实现论文

摘要:艺术上的实现,首先应是艺术家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家自我心灵的超越,二是艺术家对客观环境的超越。

关键词:艺术家自我价值心理环境客观环境

一、客观环境的超越

艺术上的实现首先是艺术家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艺术家对其表现的事物有了基本上的把握和占有,从而产生一种超越的、静观的情感,对其表现的事物进入一种玩赏和回味的境地。比如说,一张民间剪纸,虽然题材很小,但由于民间艺术家对其表达物象的形状、神态有一个了如指掌的把握,在剪的时候就显得自由自在,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可亲可爱、活泼自然的美感。

人的思维是多向性的,艺术家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当然也包含着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丰富情感,诸如:惊恐、想象、悲哀、喜悦等等。一个人在做完每一件事或接触过每一个人,在心里都会产生出思维的多向性和复杂性。人的一生,要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初出茅庐的青少年,深思熟虑、精明强干的中年,最后到“故国神游”的晚年的不同时期,但每个时期或阶段的思维倾向是不同的。艺术家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就自然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思维倾向或情感,从而在艺术表现上就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和内容。有的天真,有的浪漫;有悲剧,有喜剧;有写实,也有抽象。但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把人类各种情感表达出来,就说明艺术家已经超越其表现的题材或情感范围。比如:“怒发冲冠”,诗人在表达的时候并不一定“冲冠”,只不过是回味过去的感情罢了;《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凝缩而赋之于想象的结果;莎士比亚的悲剧,虽然剧情惊心动魄,但我们看到的是高华健壮的笔调和剧情处理的完整精美。所以,艺术表现上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思想境界和感情,实际上都存在于当时的社会里,也存在于艺术家的自身。对于那些悲痛的情感,虽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实现,但之所以能够在艺术里得到表现,就说明艺术家的内在或外在环境已超越了原有的困境,从而升华到艺术的理性高度。就好像痛定思痛、吃了苦果之后的回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就像写历史一样,对其要表现的事物进行品评、评价、处理,也就是说艺术家表现的东西是曾经感受到的,但并不是艺术家自身的处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艺术家必须跳出山外,对其表现的事物有一段距离,才能进入到一种理性的或者说升华到艺术的高度。

二、超越的心理环境

查看全文

艺术家自我肖像的特点及意义诠释

关键词:文艺复兴;艺术家;自我肖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宗教精神主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几百年之后,从14世纪意大利开始的古典文化“复兴”使人们日益关注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世俗君主、贵族、军人、富商、学者等各色人物肖像的出现,正是该时期人们个人观念及对自身价值不断增长的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肖像中,艺术家的自画像或塑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并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个性的表达,而是与艺术家阶层自我意识觉醒及其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革联系在一起。

艺术家自我肖像(self-portraiture)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艺术类型。与现代人的理解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我肖像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性的表达,它的出现及发展、变化,都与该时期新的艺术和艺术家观念的形成及艺术家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我肖像表达了该时期艺术家的理想、抱负、价值观,并生动了记录了他们为此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

新观念的产生和传播

艺术家自我肖像的出现首先与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观的产生密切相关。在欧洲中世纪,绘画、雕塑和建筑分散在相关手工行业内。一般被视为体力劳动性质的“机械学科”(mechanicalarts),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也只是与鞋匠、理发师等一样地位卑微的手艺人。他们穷困潦倒、目不识丁、举止粗俗,为上层人士所鄙视。13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首次将画家奇马布埃和乔托的名字写进其《神曲》,并将他们与两位诗人相提并论,这显示了对艺术和艺术家态度的某种变化。到14,15世纪,在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激发的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中,老普利尼、贺拉斯、瓦洛、维特鲁威等古罗马作家的艺术理论逐渐获得复兴。按照他们的观念,艺术不仅与诗歌一样同属于知识性的“自由学科”(liberalarts),艺术家也不是卑微无知的手艺人,而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其中,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论建筑》中就强调了建筑师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他“应当擅长文笔、熟悉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解剖)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学家的理论,具有天文学和天体理论的知识。”

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自我肖像的特点及其意义

查看全文

艺术家的个性与语言方式诠释

内容摘要:艺术家在寻找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时,必须先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充分认识自我个性和观点的基础上,把握创作每一阶段的真实自我,其作品语言形式就会“画由心生”。时代的变迁带动各时期艺术家思想的改变,其思想观点的改变也会改变他的作品。艺术家在痛苦地剖析自我,不断探求创新的艺术特色,以最准确的语言方式反映生活,反映时代,是艺术家真正成为自己艺术作品的主人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艺术家个性观点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肖像。它们全都是我的孩子”[1],这是雕塑家布朗库西的一句话。他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家与他自己作品之间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的关系。

认识自我的个性与观点

艺术家的个性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语言方式。绘画原本就是艺术家个体的事情,它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产物[2]。艺术家在绘画时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再现外界的事物,所以作品中必然鲜明地带有艺术家自己的个性特点。艺术家在抒发自己的感受之前,必须要十分坚定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因为只有找到和面对自我,才能看到自己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个性和语言特点。你的个性就是你,你的绘画语言也是只属于你自己的绘画!

创作者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艺术的理解中,必然在思想中经历无数次最为艰巨的痛苦挣扎。而人的每一个时期对自己的认识都会有变化,自然作品也会变化。那么究竟什么是那个不变的真实的自我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