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5:08: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服饰艺术化改良研究
摘要:从百家衣的根源开始,寻找拼布这一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并从材料、造型、色彩、题材的角度对传统服饰进行艺术化改良,使其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传统服饰;创新运用;拼布艺术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早有《周易•系辞下》记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一点从百家衣、水田衣等拼布服饰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实际应用认为,拼布这一服饰艺术形式对现代服饰的创新设计以及传统服饰的艺术化改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百家衣的概念及艺术价值
1.1概念。旧时医疗条件有限,婴儿孩童多患病夭折,死亡率较高。人们为了逃避孩子夭折的命运,便唤以贱名,甚至男扮女相,认为如此可以迷惑神灵,在此背景下,“百家之福于一身”的百家衣便应运而生。百家衣是指向众邻亲友讨取零碎布帛,将布帛拼接缝合而成,其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侣穿着的百衲衣,有的僧侣为表“苦修”,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其亦与妇女穿着的水田衣有共通之处,王维有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水田衣因其外形色彩相互交错类似阡陌纵横的水田,故名。清代李监堂《俗语考原》中对百家衣有明确记载“俗为婴儿乞零碎布帛于众邻,合以制衣,云衣之可致福,此为风由来已久”。宋代陆游《书感》有云“哀哉穷字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或可佐证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百家衣,而在年长陆游30多岁的苏汉臣所画的《长春百子图》的右下方,亦有一孩童身穿百家衣。百家衣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且颜色更趋于鲜艳多彩。《西游补》第一回: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这一色百家衣,舍与我吧!你不与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苹色,断肠色,绿杨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酱色,天玄色,桃红色,玉色,莲肉色,青莲色,银青色,鱼肚白色,水墨色,石蓝色,芦花色,绿色,五色,锦色,荔枝色,珊瑚色,鸭头绿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从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充分说明近代百家衣已成为儿童较正式的礼服[1]。就百家衣的细节而言,不仅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甚至邻里间的贫寒人家和富贾人家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样式,例如河南民间不能在胸前开口,会在底襟留个口子“藏魂”,对于贫寒人家而言,讨要的碎片大小颜色不会过于讲究,但对于大户人家而言,则会使用绸缎等布料,并绣上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图案或蝴蝶花草等吉祥图案。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中提到,他的百家衣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可以充分说明大户人家百家衣制作的考究和意义之深刻。1.2艺术价值。1.2.1践行美德和造物思想。百家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拼布艺术形式,是人们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祈祷孩童来年顺顺利利、健康成长的趋吉避凶之衣,也是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践行。同时,百家衣是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之时对裁剪剩下边角料的有效利用,发扬了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为拼布艺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2.2创新和形式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以百家衣为文化背景的拼布艺术在创新中有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拼布艺术带有很强的创作性,从大小、材料、颜色等方面都可以完全自由地选用,小到迷你的杯垫,大到整墙的壁饰或床品都可以用拼布艺术。在传承传统拼布艺术文化的同时,引入现代工艺元素,赋予拼布艺术更持久的生命力势在必行。1.2.3个性化。拼布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拼布文化,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化,使拼布艺术越来越有个性[2]。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服装除了基本服用性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拼布艺术以其可简约可复杂、创作性极强的优势将不同颜色、材质、图案等拼接运用到服装中,使得服装具有强烈夸张的设计感,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2拼布艺术在现代服饰中的艺术化改良
中学音乐课艺术化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这是人们的共识。初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陈蓓营指出:多少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艺课,教师的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上规定的内容”上。虽然音乐课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技能技巧。但关键是,首先要使学生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要让学生们愿意去学习、快乐的去学习、有感受的去学习。而教师只不过是知识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我们的学生都可以被音乐的某一点打动、感染、促进。但是由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课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音乐的欲望都被扼杀了,把音乐课当作了可上可不上的课。所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化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艺术化的课堂中,学生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最枯燥的、最难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也都是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被学生掌握的。
一、备课艺术的重要
一堂质量高的成功的音乐课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必须要充分、有条理。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水平、思想品德的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甚至心理特点等等。所以,教师根据自己的艺术性了解来准备大量的音响资料、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还要选择吸引学生入胜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如何寓教与娱乐;如果,一节无准备的、无构思的、随意性很大的音乐课,必然是一节枯燥无味、失败之极的课,因为它已失去了中学音乐教学的作用了。
二、教学过程的艺术表现
1、设计艺术的课堂导入。音乐课的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课堂导入的设计和安排有艺术性,那么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音乐课的导入就相当的重要。比如:在上一堂《绣红旗》的声乐课时,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学唱歌曲,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旧中国受欺凌、受压迫的历史资料片,并给它配上《绣红旗》这首歌的旋律,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个历史影片的背景音乐是什么歌曲?大家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吗?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音响资料的运用,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动力会特别强,学习兴趣随之加浓。
2、用艺术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下改革中学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这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引导——启发——领入的方式,引起学生认知的冲动,进入自主的认知过程。在音乐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求知、探索而发现得到的知识要比老师的直接阐述来得更深刻。同时,这种自我求知和探索性也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解说艺术化
电视体育解说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体育消息、体育新闻、体育特写等表现形式时,往往会把目光集中到电视体育解说上,并对电视体育解说给予更高的期待和关注。他们在了解体育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期望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享受,这种享受来自于体育比赛本身所迸发出来的魅力和体育解说员的解说[1]。笔者认为,电视体育解说的艺术化必须以真实性、公正性、生动性、独特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原则。
1电视体育解说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具备真实性和新鲜性两个基本特点。新闻真实性是指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2]。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最基本的要素。新闻应“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无论任何媒体和个人,都应尽其一切努力确保的消息绝对可靠,应尽量查证所有消息的来源,不能任意地删改、歪曲重要事实。除了真实准确地介绍体育赛事情况之外,电视体育解说员还担负着赛事评论的重任。体育赛事评论必定反映出解说员的个人观点和看法,而这些观点和看法又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引导性。所以,在进行赛事解说中,体育解说员应该与其他新闻工作者一样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既准确地描述赛场上的真实情况,不隐瞒重要情节,又要在评论中持公正和中立态度,绝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夸大其词。在以前的体育解说中,一些解说员在谈论球员转会等敏感信息时,存在主观臆断、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现象,这肯定会对电视观众产生误导。
2电视体育解说的公正性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体育解说员的倾向性问题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时任国家广播事业局局长的梅益同志曾指出,解说员的适度倾向性要与客观、公正相结合[3]。半个多世纪中的体育解说事例表明,绝对的公平、公正是不存在的,解说员在赛事直播解说过程中,所发表的观点和看法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倾向性。如今,几乎所有的体育迷在收看赛事转播时,尽管对赛事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希望自己所在国家、地区或自己支持的运动队(员)获胜,当解说员的评论客观公正且与自己的观点相近时,就会在获得美好精神享受的同时在情感上与解说员更加亲近。例如,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110米栏决赛中,随着刘翔闪耀雅典,央视体育频道解说员杨健也在短短的13秒时间内成名。“刘翔赢了!刘翔获得了奥运会冠军!”,这眼含热泪、高声呐喊的激情释放,不但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也成为体育解说界的一段经典。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项目的金牌,当时,现场的比赛特写镜头和解说员的激昂情绪,使所有收看比赛的中国电视观众受到了极大感染,他们与解说员一样为刘翔感到自豪,为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解说员只有与受众产生共鸣,才能使体育解说更加完美,而这种共鸣多产生在有本国选手参加的体育比赛的解说中。在有本国选手参加的体育比赛的解说中,解说员表现出适当的倾向性,观众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对于没有本国选手参加的国际体育比赛而言,解说员保持中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感情过多地偏向某一方,很有可能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例如黄健翔在解说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比赛时高喊“意大利万岁”,使很多中国球迷至今仍感到别扭。
3电视体育解说的生动性原则
初中历史艺术化教育策略与研究
摘要:正确地学习和认识我国的历史发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标,历史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授,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历史事件所传达的经验与教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历史艺术化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工作中将艺术化教育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了课堂的艺术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艺术化教育;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手段已经逐渐进入课堂,对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许多学校引进了多媒体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希沃白板等先进的教学仪器,为历史艺术化教育提供了的条件。这些教学设备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歌曲、图像、诗歌、公益广告等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进而提高文化素养。
一、历史艺术化教育的含义
历史艺术化教育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借助多媒体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先进工具,将跨时间空间的、枯燥的、生涩难懂的历史知识融入具有趣味性、画面感的歌曲、漫画、图像、诗歌、公益广告、寓言故事等艺术中,通过艺术的手段,为学生展示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地认识历史,体会历史的鲜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在艺术化教育的影响下,认识历史、正视历史、正视自我。
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阶段的主要问题
略谈职校课外体育艺术化方式
一.课外体育活动艺术化的主要内容与方式
体育活动以其特有的语言、动作、技术、情感、设备、场景等,充分展示出人体美、行为美、技术美和语言美。这说明体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三大球(即篮球、足球、排球)”和“三小球(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是对学生影响最深的运动项目。这些球类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外在多样的表现形式,让喜欢张扬个性、依赖性较强且心理潜藏着些许叛逆的“90后”学生充满了兴趣和爱好,也是这些青年们课堂和课余之外进行身体锻炼和活动的首选项目。
1.体育活动的表演艺术席勒认为:“要使感性的人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他把审美视为培养人的理智和德性的极为有效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表述他的信念:“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一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体育活动能够使人的这种欲望得以尽情释放。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或专长积极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娴熟的技术、优美的身段、飘逸的动作以及优良的身体素质和高尚的体育道德等,在观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培养了自己的艺术情操,加深了自己对美得理解。
2.体育活动的竞赛艺术竞赛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公平竞争形式,并且有认识他人和净化自己的作用。体育竞赛是在由规则提供对等条件和机会的情况下进行的,从中体验其过程和结果的乐趣,它是体育It身动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间需要通过竞争了解对方和自己过去的成绩或纪录,也需要通过竞争从新认识自己,通过竞争才能有机会及时得到社会对自己的公正评价。运用竞赛还能满足学生的运动乐趣和精神需要,包括失败时的挫折教育。体育活动中采用竞赛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实现运动价值转换,活跃气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乐观生活、学习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等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3.体育活动的健美艺术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一一健美。“勤体育则筋骨强,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善。”追求身体的健与美古今有之,古希腊举行全民性的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展现和炫耀自己健美的体魄。今天,体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情感的美,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而且可以造就学生的外在行为美和形体的健美,实现对学生行为规范调整。体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姿态、优美的体型和强壮的体魄。人的机体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人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优生优育,可以弥补不足,发展优势,把形体塑造得更加健美,并在健美的过程中同时提高学生展现美的能力。
4.体育活动的娱乐报道艺术学校开展的各类形式的体育活动都必须进行追踪和报道。学校的宣传橱窗和广播站、校园网站以及微博等都是报道的首选工具。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爱好者和学生会下的体育协会、学生记者,在每次体育活动时进行采访、记录,拍摄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同时把一些前沿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赛事、人物集锦或体育格言、照片及时张贴和报道。学校可以开设体育报道专栏,向学生传播外在健康与内在美的观念和知识,着重创建体育的艺术空间与氛围,提升学生体育艺术素养,提高体育人文素质。
城市建筑形态的艺术化探索
摘要:建筑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艺术化塑造,来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精神需求,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化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运用多种建筑造型语言,把建筑空间作为公共艺术表达的载体,积极利用建筑空间中各种可以利用的元素,并采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把公共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融入到建筑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的方法研究
1信息技术教学的概念界定
1.1信息技术教学艺术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的本质是要以艺术思维培养为主要教学重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既能掌握信息科技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与此有关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将艺术思维融入到教学课堂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钻研,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具体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将教学过程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减少课程中无关的和枯燥无味的教学信息,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艺术化和丰富化。
1.2与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作品
信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很多新兴的行业和科技进步的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例如数字艺术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艺术,它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机的交互性,并利用网络媒体技术进行创作的。跟数字艺术有关的作品主要有数字音乐、卡通漫画的制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电子游戏的开发,虚拟现实的实现等等,这些都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2信息技术教学艺术化的目的和意义
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化及保护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主要表现是贴近自然地理环境、贴近大众生活、贴近民族传统,接着从制定相对有效的公共政策、科学的人为保护、舞蹈艺术化与市场化的相互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化
一、引言
所谓原生态民族舞蹈,就是那些没有经过特殊修饰,起源于民间原始的,具备浓厚乡土气息的舞蹈表演形态。跟那些舞台表演的民族舞蹈相比,用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词语来表示就是“纯天然”,是没有经过艺术家加工和美化的,能够跟民俗活动融合,按照原始的传播方式进行表演的舞蹈。在当前舞蹈界,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就是,原生态民族舞蹈不属于剧场,是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具有广泛参与性,属于随机的、省力的、传承的,不是刻意的、规范的、创编的。
二、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
(一)贴近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来说,主要是孕育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就自然环境方面来分析,特定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体态、动作以及风格等,通过这些因素跟社会环境之间的融合和影响,才孕育出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舞蹈。我国的疆土比较辽阔,有高原、盆地以及平原等。以青藏高原为例,海拔在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将近的百分之二十五,西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游是藏族生活的区域,这里的气候特点是高寒、缺氧,这样寒冷的条件下当地民众为了提高活动能量,跳舞的时候动作幅度就比较大,动作也比较激烈来增加身体热量,抵御高寒气候。从当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动作中可以看出,“前俯后仰”是主要的体态特征,当然这样的特征也跟当地的地势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作为藏族的主要生息地,青藏高原四周高山环绕、地势险要,生产生活比较封闭,山脉连绵起伏,其“走山路”是一种常态。众所周知,走山路有特殊的技巧,上山一般都是上半身倾斜,结合山路的陡峭程度来确定前倾的幅度,当山路越陡峭的时候需要比较大的倾斜幅度,下山的时候要上半身往后倾斜,主要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性。这种方式时刻伴随藏民的生活,特殊的生存状态塑造了当地原生态民族舞蹈“前俯后仰”的体态特征,这就是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跟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二)贴近大众生活。原生态民族舞蹈并非为了表演而存在,其出现也不是为了取悦观众在特定舞台上表演,更不是为了利益进行的舞蹈编排。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来说,能够很好地展示大众生活的差异,是由普通的民众负载,主要是日常生产劳动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娱乐反映,去表现出来的动作形态比较朴实,并没有刻意的修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承和演变,就变成了我们当前看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比如,蒙古族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是在我国的背部地区,是我国境内的第二大高原,跟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海拔在一千米左右,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可以说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蒙古族居住于此,世代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儿女长期的游牧生活经常以牛羊为伴,长期接触大自然,性格勇敢、热情以及直爽,马匹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的玩舞蹈动作特点就是马背上极目四望、昂首挺胸的骑士之雄姿、热情彪悍有力,这些舞蹈动作体现出蒙古族的豁达、开朗的民族气势。所以,原生态民族舞蹈跟社会环境、经济生活方式等有直接关系,更贴近大众生活。(三)贴近民族传统。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中,主要是根植于当地的民族中,具备特定的自然传播方式,属于约定俗成的东西,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民族风格。原生态民族舞蹈服装等都是其地域特色的表现,是多样化民族礼俗和文化的渗透,便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特征。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原生态民族舞蹈中,仪式舞蹈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是农耕社会占主导的国家,比较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这样的人与自然观念是原始文化心理的反映,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在这样的敬畏情绪中产生了原生态仪式舞蹈,特别是在原始社会,原生态舞蹈主要是用于宗教祭祀、图腾崇拜等场所,属于当地民众祈求上天保佑的仪式舞蹈,可以分为两种行为,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仿行为。不管是膜拜神灵,还是靠装扮都是为了能够借助神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生态民族舞蹈还可能表现为图腾崇拜,主要把图腾符号作为舞蹈动作,从而获取整个群体的认同感,实现集体意识,属于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也是时代符号的一种。
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方式
一、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艺术性的方法
数字制图技术为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要充分发挥这种新技术的作用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按照地图艺术化的目标,下面分别从提高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技巧性几方面来论述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的方法。1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语言的审美性艺术学研究表明,审美性是艺术的主要特性。提高地图色彩语言审美性就是要使色彩语言在形式上符合美的规律。从美的对象的普遍特性看,只有形神兼备的作品才是最美的,所以,如果能够使地图色彩符合形式美和神采美的规律,就能提高其美感度。新制图技术为强化地图色彩科学美、艺术美、技术美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每一种色彩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审美风格,因此个体色彩的设置要关注每种色彩的风格特征。数字制图软件为我们准备了精确定义色彩三要素的调色板,色相有360个色环角度位置可供选择,纯度和明度有100个等级可供选择。不同软件调色板的性能有所不同,大多数软件调色板色彩比较便于设置色彩属性,有的软件调色板特别方便操作。色彩纯度决定着一种色彩格调的雅与俗,因此,定义色彩审美风格的时候,首先应当抓住纯度值的设置,然后再考虑色相与明度。如图1所示,调色板上不同区域的风格特征不同,按照图中所示,大致可将其划分为艳丽色和高雅色两个区域。一张图中色彩所占比例应当以高雅色为主,千万不可以艳丽色为主。这样选择色彩就不会造成大的失误。利用色彩三属性视觉变量来表达地图内容结构,对于大多数地图作者来说不是难事,但是要利用色彩来构成美的图像很多人做不到。有了数字化的调色板,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数字调色板它更加有利于把握色彩三属性的相互关系规律,也有利于我们精确定义色彩的审美风格,而且配色效果能立即显示,便于反复调试、快速修改,这是传统手工设色所无法相比的。但是如果不会利用这种技术条件,则不能发挥其在美化地图中的作用。色彩在表达地图内容的类型与等级对比以及美化地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要处理协调对比关系时,利用数字调色板就很容易解决问题。若要增加图面色彩的协调性,应当在色相环上120°之内取较近的色彩,或者采用单色纯度变化。若要构成具有色感饱满、活跃、生动、华丽图面,应当在色环上120°~180°(补色)附近选择色彩。专题地图的层次性靠明度和纯度对比来体现。假设地图背景为白色或浅色,底图要素应当用灰色或低纯度高明度色彩;专题要素应当用高纯度低明度,利用调色板就很容易做到。如果按照图2所示的方法选择色彩就能很好地表达色彩的对比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没有经验的人只知道用纯色,不会用低纯度的色彩,此乃用色之大忌。这样不仅内容表达不好,而且影响地图的美化。要想美化地图,一张地图的色彩应当以中低纯度色和无彩色为主,以保证全图色彩构成比较雅致。科学、充分、巧妙利用数字调色板的功能,无论对地图内容的传达,还是对地图色彩的美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色彩的数量是无限的,仅凭视觉很难准确把握,往往看似相同的色彩实际上却并不相同,有了数字调色板就可以定量化观察。如果要模仿某种色彩,就可以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三要素的定量化观察。选择色彩时不仅要关注其视觉对比度属性,而且要关注其艺术属性,这样才使得地图色彩同时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在CorelDRAW和Photoshop等软件的数字化色彩填充方法能给予色彩艺术效果。渐变填充、透明色填充和羽化功能具有特殊视觉效果,可避免传统地图那样色彩只有均匀色而导致的图面效果单调、呆板的情况。透明填充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用于表现地图的层次关系,上层又不会完全遮盖下层内容,可大大改善内容的表现效果,同时能产生多种美的效果。线性渐变透明色用于填充运动线符号具有明显的动感效果,还不会完全遮盖下层符号。色彩填充功能是数字地图制图的标志性功能。2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语言的形象性地图色彩形象化是指使地图色彩与所表示的对象外观色彩或物理属性或神采上有相似之处。形象化也是艺术化的重要方面,它与审美化有一定联系,但是不可互相替代。美的对象必须是形象的,但是形象的未必都是美的。比如画家齐白石曾经说过,太似则俗媚。色彩形象化表示同样如此。因此形象化不能简单地当作出于美化的需要,还在于为了能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全面地传达思想、情感、对象特征信息。形象的语言比抽象语言的语义更明确,信息量更大,容易理解,令读者易于阅读又乐于阅读。有形地物外观色彩特征的色彩形象化表达并非难事,制图软件可以精确模仿地物色彩。在选择地图色彩时,会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为了体现艺术性,不能忽略形象化这一重要因素。个体色彩还需要考虑全图的色彩配合关系,将其融入到全图的色彩体系中。色彩相似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可变范围,应当灵活掌握。比如水面色彩只要是蓝色就能让人联想到水面,具有直观性,但是蓝色的选择范围也很大,除了纯度和明度变化以外,色相也可以有所偏离,可以偏绿,也可以偏紫。我们可以利用数字调色板来实现量化精确配置,理想化配置,实现色彩的形象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色彩除了有三属性对比特性以外,不同的色彩还能给人以软硬、轻重、干湿、冷暖等感受,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来表达某些事物的物理或感受特性,即便是抽象无形的事物也可以表达。如气压、气温、经济指标、人口密度、民族分布等。在选择色彩时,不仅要注意色彩的三要素在表达地图内容层次和等级以外,还要注意色彩的其他感受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各种事物的特性,实现地图色彩的形象化。比如高温地区、干燥地区在调色板的暖色区选色。这样选择色彩能够让读者很快接受到信息。3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语言的情感性艺术之所以能够被公众所喜闻乐见,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具有情感性。情感性是指作品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或者语言形式及内容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地图情感化的意义同样也是为了抓住读者的心,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善阅读效果。诗人、画家可以借物抒情,地图的色彩可以成为传达情感的工具,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但是地图产品有科学性的限制,其色彩难以用作抒情的工具,但是可以成为传情的工具。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色彩的表情作用胜过形状一筹,运用色彩得到的表情不能通过形状而得到。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需要,运用色彩强化地图的功能,可以使读者对地图产生好感,这是色彩设计首先要做到的,也是体现情感性的一部分。用形象的色彩描绘自然和人文事物的特征,能显示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之情,将“心中之色”与“客体之色”相融合,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能显示出作者的爱美之情。审美情感是人的情感的一部分,利用色彩组合将作者自己审美观表达出来,造成某种风格,如活泼、含蓄、轻松、华丽、高雅等风格,可引起读者审美情感的共鸣。色彩在传达情感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并且很容易被读者所感受到。比如,色彩构成可以表现春天的情调、秋天的情调、古典的情调、现代的情调、西方的情调、东方的情调等。当我们搭配色彩的时候,除了关注它对内容的表达效果以外,应当观察一下色彩的情调意味,以赋予色彩构成更多的意味。这种意味并非只有审美意味,还要情感方面的内涵。同样一块陆地色彩,如果采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其情感意味是不同的,这与色彩文化有一定关系。对于同一个色彩方案,不同生长地区不同的读者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与图形符号相比,色彩给人的感觉更加微妙,细微的变化都能被察觉,能改变一张图的审美风格。地图作者应当充分利用优越的数字调色工具,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科学化与艺术化等多种因素来调配地图的颜色。4利用数字制图技术提高地图色彩语言的技巧性技巧性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一种技法运用是否巧妙。对于地图色彩来说,地图色彩的运用技巧是指地图语法及编制工具的巧妙运用的技能。这里的地图色彩语言的运用技巧并不只是指基于艺术化目的所体现出的技巧性,而是基于全面实现科学化、艺术化等色彩语言应用综合目的所体现出的技巧性。技巧性的体现主要靠人来实现,因此提高地图色彩的技巧性关键在于提高地图作者巧妙运用地图语法和制图工具的能力。4.1巧妙运用地图色彩语言要想灵活运用地图色彩,首先必须从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两方面来把握地图色彩的语法规律。比如,在表达地理信息方面的能指所指特征,色彩视觉变量规律,地图色彩艺术规律。同时,还要通过鉴赏和编制大量地图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积累地图色彩运用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巧妙运用色彩的技能,提高巧妙解决色彩应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就能为妥善解决科学性、易读性、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特性之间关系,优化地图表示方法,更好地实现传递地理信息的目的创造条件。4.2巧妙运用数字制图工具地图作者只有熟悉各种软性的性能,才能用足用活制图软件的各种新技术和新功能。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地图色彩表现手法去表现地图内容,就不能显示出新技术能产生的特殊制图效果,技术含量就不高,就缺少技巧性。比如,新技术在强化地图的立体感、空间感、光感、质感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如果一种软件不能达到所需的效果,可以用多种软件结合来取长补短。地图编制者只有熟练掌握多种软件操作技术,才便于充分利用制图工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二、结语
要实现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应当围绕提高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技巧性这几个目标,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数字制图技术不仅提供了强大的色彩编辑功能,还有制作特殊效果的功能。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们实现地图艺术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巧妙利用、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就能实现地图色彩语言艺术化的目标。
作者:凌善金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小议城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
摘要:建筑通过对空间形态的艺术化塑造,来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精神需求,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化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运用多种建筑造型语言,把建筑空间作为公共艺术表达的载体,积极利用建筑空间中各种可以利用的元素,并采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把公共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融入到建筑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