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4:43: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概论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概论课

艺术概论课优质资源利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而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其发展和繁荣必须强化艺术教育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和反思,确立完整的多层次、立体性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合格的21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艺术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人格的完善和提升与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而其关键在于以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根本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概论课程而言,建设和加强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其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众所周知,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提供给课程教学的一切基础和条件,它不仅包括人才资源、硬件软件资源、课堂环境与情境等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学主客体关系,或师生关系构成的主体间性资源,以及教材、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资源等。狭义的教学资源则主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而言,是指提供给教学内容的知识、方法、材料等要素构成的资源。基于此,作为理论型和专业基础的艺术概论,其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艺术理论知识资源;二是艺术创作审美实践资源;三是艺术历史传统资源。这就不仅需要古今中外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学理依据及其知识谱系作为其理论资源的支撑,而且还必须依赖其他包括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课程,也包括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课程,这就构成了艺术概论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关联性和课程间性。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虽然有着资源繁多、信息畅通、检索便利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浮躁浅薄、虚实难辨、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故切实做好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的工作对于教学改革及其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色色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查看全文

艺术概论课优质教学开发与利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而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其发展和繁荣必须强化艺术教育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和反思,确立完整的多层次、立体性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合格的21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艺术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人格的完善和提升与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而其关键在于以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根本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概论课程而言,建设和加强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其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众所周知,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提供给课程教学的一切基础和条件,它不仅包括人才资源、硬件软件资源、课堂环境与情境等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学主客体关系,或师生关系构成的主体间性资源,以及教材、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资源等。狭义的教学资源则主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而言,是指提供给教学内容的知识、方法、材料等要素构成的资源。基于此,作为理论型和专业基础的艺术概论,其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艺术理论知识资源;二是艺术创作审美实践资源;三是艺术历史传统资源。这就不仅需要古今中外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学理依据及其知识谱系作为其理论资源的支撑,而且还必须依赖其他包括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课程,也包括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课程,这就构成了艺术概论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关联性和课程间性。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虽然有着资源繁多、信息畅通、检索便利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浮躁浅薄、虚实难辨、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故切实做好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的工作对于教学改革及其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色色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查看全文

高校艺术设计双语教学思考

摘要:开展双语教学,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已从星星之火逐渐成为燎原之势。但与如火如荼的大趋势相比,各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仍是凤毛麟角,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课程安排、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亟须加强理论和实践探索。本文以泰州学院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的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为例,尝试进行粗略讨论,以推动高校艺术设计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双语教学;高等教育;艺术设计

早在21世纪初,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运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国家重点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但据2007年和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已确立的200个双语示范课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比例为零。十年来,这一比例虽略有增加,但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建设还不成熟。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亟须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一背景下,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显得愈发急迫和必须。而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本身就发源、壮大于西方国家,是最具有多元化、全球化特点的学科之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出国学习和深造、国外的艺术设计产品在我国流行、国外设计大师来我国开设展览等。这都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艺术设计类双语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他们增强外语听、说、读、写和应用的能力,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国际设计动态,学习更多的国外先进设计理论,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内容初探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激情课堂作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总结课”,充分借鉴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供给活力;践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供给质量;探索教学供给理论,挖掘艺术教育的供给优势;点燃理论学习热情,实现教学供给目标。

关键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情课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运用改革的办法进行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供需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凯恩斯主义”“新供给学派”不同,不是单纯侧重需求或者供给的改革,而是更强调两者的相互结合[1]。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进一步探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育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教育相结合、传统教学与激情教学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连海事大学“激情课堂”是“概论”课的一部分,充分借鉴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找到学生的兴奋点,经过大胆尝试,探索出激情教学模式。已经在本校、本市、本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光明日报》《中国水运报》《中国交通报》《辽宁日报》《大连日报》等多家媒体均给予了宣传报道。

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供给活力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了管用,是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一直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向。2011年,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课题组,就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样本调查,得出“情境共融、点燃激情、同频共振”的解决方案,尝试开创“激情课堂”的教学模式。“激情课堂”是针对“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情境再现,运用“激情教学法”,贴近学生实际,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呈现90分钟高质量的晚会式的课堂,帮助大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校重点挖掘具有时代特点的歌曲、音乐和影片,运用合唱、舞蹈和朗诵等艺术形式,发挥其历史、德育、美学等教育优势,借助重大节庆日,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表演,既做观众,又做演员,并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实现理论教学和激情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思想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脉络,使大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践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供给质量

查看全文

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改革初探

一、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现状

随着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不断推进,在提高教师对理论课程认识度的同时,还要促进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传承。在现有的音乐专业的理论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学是利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标准,这样不仅造成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娱乐性音乐的逐渐兴起,原有的民族文化几乎被埋没,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较高的重视度。可见,“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本身不仅有教育的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2.理论教学缺乏与课堂实践的结合。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习音乐理论,而是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基础上,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音乐理论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音乐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适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教师在传授音乐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3.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认识。在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更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由于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适时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致使“民族音乐概论”课没有新鲜感,显得过于呆板。可见,教师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4.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缺乏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完善教育体制的一大趋势。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教学模式过于落后。这样就制约了“民族音乐概论”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的积极性。可见,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的更新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音乐教育标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型人才改革步骤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音乐概论”作为高等教育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任,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着重研究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图像和文字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民族音乐概论教学内容为主,渗透音乐教学法、音乐表演艺术、口才与演讲、音乐心理学、音乐课件设计、音乐管理、综合艺术研究等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条件。1.将长期沿用的千篇一律的大班讲义课改为大班课、小组课、实践课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大班课多围绕固定教材,由教师采用讲演的方式进行,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小组课由教师给出主题(或学生出题),由选定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主讲,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老师评析总结,旨在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教学双方的互动,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模唱一定的曲目,学习民间乐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民间音乐丰富的感性体验。采用上述方法,旨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和生生的良性互动,将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有机结合,尽可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2.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特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参与互动,这样能使欣赏课更加生动活泼。如在介绍古筝这件民族乐器时,教师可以请班里主修古筝的学生把古筝带到课堂上来,向大家讲解古筝的构造和演奏技巧、指法等,并进行现场表演,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在介绍民间歌曲时,请主修民族唱法的学生上台表演,并带动大家一起演唱,使学生切身体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歌的魅力。师生交流合作的欣赏课,既有新鲜感又有亲近感,学生理解快、接受快,还可以促进自主能力、合作意识的增强,教学效果比较好。此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音乐会,如民族器乐演奏会、民歌演唱会等,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进而热爱民族音乐创设良好的氛围。3.深入分析作品,感悟美的意境。中国民族音乐强调“感悟之心”,追求“清、高、淡、远”的意境,讲究“气脉、神韵”等非客观心理感觉。“气”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现,即通过音乐诸要素(乐音、时值、节奏、力度等)的组合,进行艺术处理,体现作品的内涵。“韵”是音乐风格的内涵的外化,是确定音乐特征(风貌、气质、品格、民族性)的决定性因素。“气韵”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是挖掘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此曲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乐曲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这首曲子的首句是一个简短的下行音调,哀怨而凄凉,犹如作者内心世界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是由“紧”而“松”、由控制到自如舒缓的气息过程。欣赏这一部分时,学生要调整身心,使气息处在一种有控制的状态,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陈述方式、审美意识加以欣赏,这样才能体验到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及特殊的韵味。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民族音乐与欣赏西方音乐时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理性”,注重调性布局的逻辑、和声运用的合理性、音乐陈述过程的严格性。在欣赏时,不能千曲一法,否则,势必会进入误区,从而无法领略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魅力。4.主动转变角色,实现立体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贴近生活,进行民间采风,体验民俗风情,利用DV等拍摄或记录有关民族音乐的实物资料、录音采访、文字整理,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把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拿到课堂上播放,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师生互换角色,从而使整个课程更具有个性和趣味。之所以要改变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由启发式过渡到立体式的教育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更为立体和开放的互动形式下,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展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华特质和时代内涵的现代音乐作品,对于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开创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时代音乐具有积极作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周婷婷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查看全文

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其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当下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作业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出探索性改进方案。

关键词:工业设计概论;教学改革;创新

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的引导课程,承担着协助学生塑造专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新的时代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有必要根据近年来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课程教学正在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通过寻找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创新,以提高课程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一、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课程教学对象出现变化

工业设计在专业划分中从以前的文学转向工学,因为大类合科的教学要求,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工业设计专业产生质疑,缺乏兴趣甚至抱有转专业的想法,错误地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型设计课程,需要有绘画等艺术表现能力。他们在刚刚接触工业设计概论这门课时,表现出缺乏信心、学习不认真或积极性低下的特点,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查看全文

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论分析

摘要:为提高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一个理解和讨论的参考文本。通过对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关键性问题的梳理,在“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循环往复中,进一步对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相关结构状态作出检视和辨析。搭建起了一个可以理解和讨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澄清思想认识,纠正实践偏差,深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及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计概论;建构论;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框架

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进,逐步深化,加速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生长。设计概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入门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中,始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德育处于首位,建构高质量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成为任课教师的一种教育责任与担当。正本清源,从逻辑上讲,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政”,它们在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其进一步梳理,进行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根据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一)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专业“课程思政”在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聚焦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教书与育人统一[1]等方面,成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范式。设计概论引入“课程思政”,将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它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1.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全课程、全员育人”的背景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关乎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目标与原初“纯课程”较之,在功能性质、目标任务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不是要新开设或新增设一门课程,不是在原课程中再附加一章或一节或一段思政教育内容,而是在知识育人基础上对原课程育人功能的重组重构,包括:(1)深度挖掘蕴涵于原课程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显性”(形态特征、标志元素)思政、细化“隐性”(价值本源)思政;“显性”与“隐性”并重,提升育人能力,形成综合功效。(2)开辟课程新场域,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形成知识与育人并重,高度契合,从而使“隐性”思政“显性”化、“显性”思政“工具”化、“工具”思政“系统”化。2.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意义。它改变了设计概论“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将专业“课程思政”延伸到设计概论中;它遵循设计概论的特点,将专业“课程思政”的一般原理应用到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建构中;它整合设计概论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突出设计概论课程中专业知识蕴涵的育人价值,特别是整合那些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人文艺术素养等有作全局整体发展意义的知识点。(二)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启示。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范本。1.理论探索及成果。上海市部分高校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讲话,率先推出“全课程育人”方案,从而推动了多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步伐。陆道坤的《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一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作出了明确界定;刘文红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一书,汇集起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孙在福、丰颖楠、齐海明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立体构成〉为例》、以及王计平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环境设计原理〉课程为例》等一些文章,对艺术设计专业一些课程引入“课程思政”进行了诠释,从中管见其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雏形。遗憾的是,在论及专业“课程思政”大量文献中,由于研究者各自的任务目标及侧重不同,在如何建构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上,并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阐释。2.实践经验及后果。专业“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一些原先隐藏的问题先后显露出来,认识上的偏差,是将专业“课程思政”概念化和标签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一是负载了一些非“课程思政”本质的内容;二是偏离了专业课程标准和目标;三是削弱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认识成果及启示。研究文献的积累,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学术界、教育界逐渐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达成共识,“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成为认识成果的“表达式”。通过可复制性,它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固化,在推出的一些精品特色课程中也有相应的体现。主要启示:(1)在认识上,专业“课程思政”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这对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孕育于专业“课程思政”,有其共性,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具有自身的特点,是其个性。(2)在策略上,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放置到专业“课程思政”中检视,是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到“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检视、辨析中逐步明朗化。

二、依托专业“课程思政”的形态特征,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基本现状,通过不断实践与发展,探寻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发展措施,希望可以找到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教育;融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不断融合,教育工作成为强兵富国的一项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让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弱化,近年来“洋节”越来越受欢迎。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品质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

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关,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进设计行业,设计行业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较高的热情与创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诚实守信、为人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诚信才能与客户长久合作下去,真诚做人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不断去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基于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花一样的年纪,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养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能适应工作。艺术生对待专业课一般会比较认真,但是对待思政这一类的课程就不重视,不愿意学习。我们也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极具个性,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向往无拘无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查看全文

艺术概论双语教学方法探讨

一、引言

“艺术概论”课程旨在培养掌握全面的艺术常识,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学生。“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系统掌握艺术学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自主查阅艺术设计类英文文献,以及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为艺术学学科知识在不断发展,学生们个性多样,所以“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需要长期地探索和实践。

二、“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

针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毕业后,多从事视觉艺术类工作的特点,本校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课程,选用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弗兰克(PatrickFrank)主编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导论(Prebles'artforms:anintroductiontothevisualarts)》①作为英文教材,辅以李世葵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导论》作为中文教材[1]。经过两年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本校教师努力在传授艺术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英语能力之间寻找结合点,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理论的同时,记住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式。1.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兴趣“艺术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才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1)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传授丰富的知识。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摘要、图片、影片,等等。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课外阅读材料,适度发挥和展开,来扩大学生视野。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教学,可以节省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教师将一些重要的艺术学知识点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动画,学生通过看图片和文字说明,听英语解说,很容易就理解了艺术学理论知识,从而保证课堂信息量不会因为要花时间解说英语而减少[2]。(2)联系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让艺术学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例如,讲授“艺术的本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当代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与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所持的艺术本质观,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式。(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艺术问题或者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组织同学们针对演讲内容进行讨论。又如,提出一些艺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相互评价。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和教材的体验者,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2.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1)目标激励法。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兴趣与信念。每一节课都告诉学生这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在首次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播放一些往届优秀学生学习“艺术概论”课程的英语演讲录像,告诉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也可以达到用专业英语流利发言和演讲的水平,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野心。(2)情境激励法。“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重点是在于引导、启迪和诱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结合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准备一些实物、照片、录像,并通过听说读写、提问、唱歌、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出特定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英语交流气氛中。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学英语词汇的印象,获得用英语交流想法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手段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所学的艺术知识,根据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编成有趣的英语故事,先让同学们阅读,再通过问答练习促进学生思考和记忆。或者让学生扮演成自己仰慕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先用汉语陈述其艺术流派的创作理念,最后用一句英语概括。或者由教师提出一个艺术学话题和正反观点,让学生组队自由辩论。另外,师生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艺术学专业英语角,等等。(3)赞美激励法。奖励是一种正强化,通过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来鼓励学生继续做某事和采取某种行为。奖励的手法多样,包括口头赞美、集体鼓掌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渴望被赞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和赞扬用英文发言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有努力学习的动力[3]。举办一次“艺术学知识英语抢答竞赛”并给予奖励,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1)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可以精选一些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先双语讲解一些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诸如“艺术的社会功能”、“二战以后的现代绘画”,等等。并要求学生背诵常用的专业英文词组、语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收获后,再推进学习难一些的章节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先中英文混合授课,随着学生熟悉了艺术类英语词汇之后,再增加授课的英文内容,最后实现全英文授课。进行“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前期,是教师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浅显的内容,如“艺术的娱乐作用”等用英文教学,而重点和难点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典型”等用中文讲解。在课程的后期,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设计艺术的种类及其基础知识”等内容时,采用英文课件、英文讲授的教学方法。4.把英语贯穿到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要提前把课堂教学用语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听懂授课指令。让学生看图评论时说:“Lookatthepicturesandreviewit(看图并且评论之)”;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善的时候说:“Notquite,cananyonehelphim(不止如此,哪位同学能帮帮他吗)”;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和颜悦色地说:“Itdoesn'tmatter.Ithinkyouwilldobetternexttime(没关系,下次你能答得更好)”;等等。教师要多用微笑和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和讨论问题。每节课要给学生讲授20个艺术与设计类英文词汇;在讲解英语语法时,引导学生寻找英汉语种的异同点,把英语句子与相类似的汉语句子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表达规则与结构的相似之处,降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每节课后布置一道英文作业题,要求用英语回答;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末为学生提供中、英文学习小结,方便学生对单元知识查漏补缺;试卷中英文考题占30分,英文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要求用英语写出答案。在考试前,教师将分散在课本各单元中的专业英语知识归纳起来,指导学生系统进行复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艺术学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和难点,多复习主要问题。同时,教师还应介绍考前复习的方法,并提供往届考题,以便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考题的难易度。5.师生互动,及时反馈(1)营造师生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课堂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由学生、教学资源、教师这三者构成的动态体系,通过人际沟通来传播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观点[4]。因此,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前提条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创造和谐气氛,引发师生互动。(2)提倡生生互动以及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互动和竞争关系,能够提高效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相互监督和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调查研究,相互讨论问题并寻找答案,以小组竞赛方式来巩固认知。通过分组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小组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给出建议,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使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要做到勤上网上论坛,及时回复学生的帖子。学生在考后要提交学结,反思双语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学结大会,有助于同学们通过积极的相互交流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教师应该随时依据学生状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后要认真、细致、及时地批改作业,同时有效地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系统、QQ班级群,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由于学生听英语比听中文要困难一些,因此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对教学会有很多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全班座谈或者问卷调查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困惑,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备课,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形式。

三、结语

经过“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能够自主获取英文专业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成果和发展动态,走在学科的前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认真准备教案、课件及参考资料,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双语教学授课方式,还要以平等的心态主动亲近学生,形成愉悦开放的互动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追问,主动探索艺术学前沿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包括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艺术学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双丰收。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意义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基本现状,通过不断实践与发展,探寻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发展措施,希望可以找到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教育;融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不断融合,教育工作成为强兵富国的一项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让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弱化,近年来“洋节”越来越受欢迎。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品质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

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关,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进设计行业,设计行业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较高的热情与创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诚实守信、为人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诚信才能与客户长久合作下去,真诚做人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不断去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基于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花一样的年纪,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养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能适应工作。艺术生对待专业课一般会比较认真,但是对待思政这一类的课程就不重视,不愿意学习。我们也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极具个性,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向往无拘无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