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4:18: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丑发展
一、丑之为“丑”
丑有自然丑和艺术处理的丑之分,我们要探讨的丑是指的艺术行为里的丑。丑的定义不是单一的,并没有一个确实的定义,但肯定的是:丑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几乎没有一位美学家不把丑放在美面前,以美为前提来解释的。如奥古斯丁“美是绝对的而丑是相对的”;鲍母嘉通以“主体的感性认识的完善与不完善”界定美与丑;叔本华以“主体意志的客观化是否充分”界定美与丑;立普斯以“主体在对象中投射的感情是否有价值”界定美与丑;在苏格拉底那里,与功用目的相违背的便是丑;在休谟那里,不和谐的,引起人的不安和病感的便是丑的;等等,可以说有多少种美就有多少种丑。总之丑的本质与美一样是错综复杂的,可以说丑:“在一切方面都恰好和我们提出作为美的要素的那些品质相反。”
丑的本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有不同的内涵。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是违反社会目的,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认识价值“误”相联系。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丑作为审美范畴,与美相对立,它是美的否定和反衬,是其悲、喜、崇高、滑稽等美感的组成因素。在美学范围之内丑可以定义为“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的令人厌恶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不美”。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的否定。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二、“丑”的萌芽
中国文化早期的美丑观处在美丑善恶交混的混沌状态,是丑意识的萌芽。与西方相较,中国人更早领悟到美丑共存的辩证关系,先秦时就形成了对美和丑的独特认知。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形成了不尚思辨而重视社会伦理感情的哲学基调,与此相联系,中国美学重视的不是实体和对象,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与冲突,因而中国美学的最高目标仍然是伦理性的善,对于美却不甚在乎,对于丑也就较能容忍,尤其是道家思想中,“得精神于陋形之里”、“齐美丑”等观点,决定了丑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命运。先秦典籍中多将丑作“醜”,许慎《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醜,可恶也,从鬼,酉声。”从字义上说,丑与“鬼”相联系,这里透射出中国文化里的生命意识,丑是恶,它具有人生的负面价值。东汉王符《潜夫论·德化》中有“美考终而恶凶短折”,意思是长寿而终是美好的生命形态,而夭寿,凶死则是丑恶的人生了,这就把生命、生活和美丑观念联系在一起。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的思想,都把形式的美丑与本质的善恶区分开来。从丑的内容来看,它既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又表现为对象的社会内涵对道德规范的违背。美丑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遍布宇宙的道才是绝对的;美丑不过是道的体化而已,只要与道通即是大美。
山本审丑艺术分析
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通过对秦岭涡镇荣辱兴衰的描写表现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复杂历史变迁,以书写战争贯穿全文。人性的卑俗与丑陋、血腥的杀戮、死亡的暴烈与凶残成为作品着意表现的对象,展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即贾平凹把丑的东西剖析给人看,以此揭示历史与人性的真实,使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和深广度,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广阔的阅读视野和更加深沉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贾平凹;《山本》;审丑艺术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奇才,他具有旺盛的创作能力,仅长篇小说的数量就达到16部之多,并且其创作多次斩获国际国内文学大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山本》是贾平凹的最新力作,讲述了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居于秦岭深处的涡镇愤然抵抗最终陷入毁灭的全过程。小说自问世以来就获得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陈思和称它是一部向“传统小说致敬”之作,是“一部中国特色的历史”[1]。从作品内容表现来讲,更多的是着眼于一些血腥、污秽场景的叙述,将涡镇中杀伐动乱的丑陋场景呈现于人前,铺天盖地的丑陋现象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冲击。这显然是审丑艺术的体现,给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其中隐含着作者在创作中所持的独特审美理念。他这样痛快淋漓地描绘肮脏与丑陋,使人感受到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使作品达到了美丑对照、以丑衬美的艺术效果。
一、《山本》中的“丑陋”
《山本》的整体构架是以宏大的历史为背景,但在具体叙述中却淡化了历史的色彩,重点着眼于描写秦岭中的花草树木、鸟兽飞禽以及涡镇人民的日常生活,在这种平淡的叙述中将浩大的历史囊括于其中。正如作者在小说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山本》里虽然到处是枪声和死人,但它并不是写战争的书,只是我关注一块木头一块石头,我就进入这木头石头中去了。”[2]525在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更加注重展现生活中丑陋不堪的一面,表现生活中不和谐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丑恶现象。“丑可以显示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实际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同时也有丑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3]233《山本》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种丑陋的人类生存本相,从丑本身出发,挖掘丑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从突出其独具的审美特性中揭示其特有的审美意蕴。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山本》中的“丑陋”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充斥着的大量血腥杀戮场景。《山本》描绘了一幅复杂的的社会场景,从涡镇一直延伸到广阔的秦岭山脉,将涡镇置于军阀混战的背景之下,所以这个小镇也就不可避免的上演着残酷无情的杀伐场面。作品对于这种变态杀戮场景的刻画是大胆而直接的,血腥的杀戮行为揭示了人类战争的残酷性。作品中运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由于战争而导致的血腥场面,用极其平稳的语气将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血腥场景叙述出来,如:“夜线子和马岱就各拿了一把杀猪刀,口含清水,噗地在邢瞎子脸上喷了,从半截腿上开始割肉。……一个骷髅架子上一颗人头,这头最后砍下来也献在了灵桌上,祭奠就结束了。”[2]494这段描写与莫言在《红高粱》中描写罗汉大爷的死具有相同的惊人效果,使人不敢直视,毛骨悚然。正如李清泉先生在谈到《红高粱》中罗汉大爷的死时说:“我阅读到这部分时毛发耸立,有点惨不忍睹……它对于人的神经刺激过于强烈,久久不能消散……这当然不是不能接受罗汉大爷的死,而是不接受凌迟的具体细致的过程描写”。[4]贾平凹同样竭力将血腥残酷的历史现实呈现于读者眼前,给人带来一种强大的精神震撼。《山本》中的“丑陋”也表现在对人物死亡形式的处理上。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死亡,作品从头至尾出现了众多人物,但他们大多都没有避免死亡的结局,而且他们死形各异,甚至有些人的死亡十分出人意料。这种叙述模式整体给人带来一种压抑感,作者抛弃了对美好人生的渲染而转向描绘死亡,实际上是对当时整个社会背景的一种反抗,对动乱时代的人类生命之脆弱的深切惋惜。在《山本》所营造的社会背景之中,每个人的生命都十分的轻贱,作者将小说里各个人物的死亡处理的很随意。或如杨钟、唐建、杜鲁成、周一山等死于激烈的战争;或如陈来祥、杨掌柜、莫医生等死于意外。人类的生命被刻画的十分脆弱,大多数人为战争失去了生命。小说中大多数人物的死亡形式通常伴随着屎尿横飞的场景,这是贾平凹小说中的独特现象,也是他审丑的具体变现。如井掌柜掉入粪坑被淹死;王魁在逃跑过程中掉入粪坑,被杜鲁成活捉,继而被割头;土匪玉米遭毒蜂蛰了之后,众人就开始擤鼻涕,白的黄的都抹在玉米身上,并掏了尿往玉米身上浇。这些画面的描写在读者看来不免反感,甚至使人感到恶心。贾平凹在《山本》中对死的描写充满着污秽,他所追求的美是用丑陋、血腥的东西表现出来的,这给人一种带有苦味的审美感受。《山本》中的“丑陋”还着重表现在对人性阴暗面的挖掘。小说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涡镇市井图,作品描写了各类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在广阔的历史天地中,人物形象被赋予多种内涵,富有层次感。作者于平凡琐碎的世俗世界里,展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实际上,人性的扭曲也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作品所追求的正是真实人性的美。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是作家着重刻画的对象,英雄人物对于推动故事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山本》里,对英雄人物的正面刻画相对而言就逊色许多,作者反而不遗余力的将他们人性中的不足刻画出来。井宗秀是保卫涡镇的大英雄,但作者赋予他生命的不完整性和精神畸形,作者对他的性格刻画显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小说中写到:“井宗秀掏出了枪,他是练习过射击的,却还从来没对着人,他把枪交给陆林。……井宗秀当下下了命令:所有人坚守岗位,与镇同在,凡是上了城墙城楼的,乳妇不得下去喂奶,丁壮不准就地瞌睡。”[2]235这时的井宗秀在长期的权力围绕下已经成为一个不近人情、杀人如麻的人物,与他涡镇守护者的形象大相径庭。井宗丞是小说中又一个英雄形象,他具有长远的眼光,带领游击队在秦岭地带做出一番事业,但在他的性格中也存在冷血无情的一面。小说写到井宗丞追杀恶霸程茂雨的一段:“程茂雨果然从迎春花蔓里往出爬,井宗丞就拽着他的头发拉了起来。……井宗丞一枪打了,说:我不会沾你血的。看着程茂雨倒在那里,身子往外喷血,喷完了,用刀割了头。”[2]94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作者没有对井宗丞的心理活动进行任何刻画,仿佛他杀死的只是一样东西,就像是摆弄了一样器具一般无动于衷。从而显示了井宗丞的冷血与残酷,缺少了人情味。作者着重将审视的点放在人性的不足之处上,小说中对英雄人物的描写毁誉参半,一方面极力将重大的英雄事件置于平淡的口吻中加以呈现,另一方面毫不掩饰的描写他们性格中固有的丑恶之处。对人性恶的突出描写表现了战争环境的残酷,极力挖掘人性中阴暗丑陋的一面显示了人性的真实。
二、《山本》审丑艺术形成的原因
论述艺术丑在我国的发展变迁
摘要:丑有自然形态的丑和艺术形态的丑之分,又有审美范畴的丑和道德范畴的丑之别。丑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外哲学家、美学家对此多有论述。庄子在《齐物论》中就已经深刻地论述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要深入的研究“丑”就要对其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本文试图从找出“丑”在中国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中得到丑这一重要美学思想的起因。
关键词:丑艺术丑美发展
一、丑之为“丑”
丑有自然丑和艺术处理的丑之分,我们要探讨的丑是指的艺术行为里的丑。丑的定义不是单一的,并没有一个确实的定义,但肯定的是:丑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几乎没有一位美学家不把丑放在美面前,以美为前提来解释的。如奥古斯丁“美是绝对的而丑是相对的”;鲍母嘉通以“主体的感性认识的完善与不完善”界定美与丑;叔本华以“主体意志的客观化是否充分”界定美与丑;立普斯以“主体在对象中投射的感情是否有价值”界定美与丑;在苏格拉底那里,与功用目的相违背的便是丑;在休谟那里,不和谐的,引起人的不安和病感的便是丑的;等等,可以说有多少种美就有多少种丑。总之丑的本质与美一样是错综复杂的,可以说丑:“在一切方面都恰好和我们提出作为美的要素的那些品质相反。”
丑的本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有不同的内涵。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是违反社会目的,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认识价值“误”相联系。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丑作为审美范畴,与美相对立,它是美的否定和反衬,是其悲、喜、崇高、滑稽等美感的组成因素。在美学范围之内丑可以定义为“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的令人厌恶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不美”。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二、“丑”的萌芽
泗州戏独特行当丑生表演艺术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泗州戏只是一个以农村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戏,泗州戏的传统行当不像其他剧种分得那么清晰,它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即所谓的“三小戏”。然而,在泗州戏的传统剧目表演中还有一种行当,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剧目中这种行当还是主要角色,这就是兼容生行和丑行特征的行当——丑生。
【关键词】泗州戏;行当;三小戏;丑生
泗州戏是安徽四大剧种之一,历经二百余年发展,已经由之前的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成集多种表演艺术如民间歌舞(花鼓灯)、杂技、武术以及文学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同我国其他传统地方剧种一样,一直以来,泗州戏只是一个以农村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戏。
一、丑生行当的形成与泗州戏的流行区域密不可分
不同的角色在心理和外形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舞台上就要由不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表演方法、表演规范和程式进行表演。因此,在戏曲发展过程中,代表不同类别的人物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泗州戏的传统行当不像其他剧种分得那么清晰,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即所谓的“三小戏”。当然,泗州戏在“三小”行当之中又细化出生行的大生(如《四告》中的李彦民)、小生(如《大书观》中的高文举)、老生(如《贫女泪》中的赵大高),旦行的老旦(如《杨八姐》中的佘老太君)、青衣(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花旦(如《樊梨花》中的薛金莲),丑行的文丑(如《柜中缘》中的淘气)、武丑(如《杨八姐》中的焦公普)、老丑(如《双换妻》中的马古驴)、小丑(如《大上寿》中的钱半城)、奶丑(如《小姑贤》中的刁氏)等行当。这些行当大都以性别、年龄、性格、身份、职务、地位、道德情操、化妆特点、表演技艺进行划分。在泗州戏的传统剧目表演中还有一种行当,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剧目中这种行当还是主要角色,这就是兼容生行和丑行表演特征的行当——丑生。比如:《三踡寒桥》中的卢文进、《喝面叶》中的陈士铎、《王三姐》(一本)中的薛平贵、《卷席筒》中的苍娃、《休丁香》中的张万仓、《回龙传》中的王华等。丑生作为泗州戏的独特行当,所对应的角色为青年男子,其表演风格既有小生行当儒雅的特点,又有丑行诙谐幽默的特点。这个行当在过去的泗州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解放后,因受某些清规戒律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丑生就是“丑化劳动人民”“低级庸俗,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一度被冷落。后来,在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丑生行当又受到了重视,而且,在表演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丑生在泗州戏的行当中独具风格,担任丑生行当的演员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不同的生行和丑行的“篇子”。“篇子”是泗州戏从说唱形式演变而来的直接证据,这些“篇子”和曲艺中的“小段子”基本相同,“篇子”是泗州戏的基础,而丑生行当的“篇子”是丑生单独上场时演唱的,如同曲艺艺人唱的“书帽子”一样,它可以与剧情不相吻合,甚至毫不相干。但观众却非常喜欢这样一种独特的演唱,有时,观众甚至可以要求演员暂时停止演绎剧情,并要求丑生一个“篇子”接着一个“篇子”唱下去。这些丑生的“篇子”最大的特点是幽默、诙谐、风趣,而且大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听来亲切易懂,令人感到兴趣盎然。
二、丑生行当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是泗州戏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化丑为美的途径,并充分肯定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丑现实丑艺术美实质审美转化现实意义
【abstract】Uglinessisacomplexaestheticphenomenon.Itisnotonlyexpressedinreallife,butalsoascendsintheplaceofart.Theriseofuglinessisbrieflyintroducedinthisarticle,whichalsorevealsthetrueoftransformingrealisticuglinessintoartisticbeauty.Underthiscircumstances,itisimportanttofindanartisticapproachthatcantransformuglinessintobeauty.Profoundrealisticsignificanceoftransformingrealisticuglinessintoartisticbeautyisfullyaffirmedinthisarticle.
【Keywords】Ugliness,realisticugliness,artisticbeauty,True,AestheticTransform,realisticSignificance.
一、美学的跨时代“变异”:丑的崛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的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的漫漫历程,并留下了这样一些清晰可辨的足迹:从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手斧,到古希腊时代的巴特农神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绘画,再到近代的贝多芬宏伟壮丽的交响曲……然而,丑这位羞达达的小姑娘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早在古希腊时代,哲人柏拉图就在其理想国的大门前声嘶力竭地宣称:“如果哪位诗人一定要表现丑,那我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驱逐出去!”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丑的审美特性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丑多是被作为美的反面或陪衬,在研究美的本质时也是一笔带过。
试探现实丑向艺术美的实质性过渡
【摘要】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化丑为美的途径,并充分肯定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丑现实丑艺术美实质审美转化现实意义
一、美学的跨时代“变异”:丑的崛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的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的漫漫历程,并留下了这样一些清晰可辨的足迹:从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手斧,到古希腊时代的巴特农神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绘画,再到近代的贝多芬宏伟壮丽的交响曲……然而,丑这位羞达达的小姑娘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早在古希腊时代,哲人柏拉图就在其理想国的大门前声嘶力竭地宣称:“如果哪位诗人一定要表现丑,那我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驱逐出去!”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丑的审美特性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丑多是被作为美的反面或陪衬,在研究美的本质时也是一笔带过。
直到近代,伴随着尼采的一声惊呼“上帝死了”,伴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精神的分析法的发现,人类在关于人、历史和自我的透视中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丑才作为一种实践本体的存在,逐渐真正撞入了艺术家们的审美视野,以其独立的艺术姿态向世人展示了其别样的审美价值。尤其是1853年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的出版,标志着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形态登上了美学发展的历史舞台。一时间,现实生活中的丑如暴风雨般袭过来:节节上升的青年自杀率,吓人的酒精中毒人数,普遍的精神沮丧,难以节制的恐怖活动和犯罪行为……不仅如此,艺术界也为之沸腾了:音乐在巨匠贝多芬时代有了嘈杂凌乱的音程和刺耳的不和谐音,戏剧在莎士比亚手中开始注重“描写纯粹个性特征以及一切缺点和瑕庇”,诗歌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将“丑”和“恶”升华成为了审美对象,文学又将阿Q和葛朗台等丑恶形象搬上了生活表演的舞台。如此这般,“丑仿佛是一只五彩的画笔,先是在美的图画上勾勾点点,继而画出了美女身边丑陋的老太婆,可它的画兴一起便无法抑制,继而又涂上了荒诞和滑稽的颜料在画布上肆意地涂抹起来”。
当然了,在这样一段丑的发展历程之中,人们对其的态度也是随之不断变化发展的。他们由惊愕、费解到愤然、诅骂,然后在更多冷静地思考这一切时痛切而深刻地认识到:这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美学的发展使之然,我们应坦然地接受丑的到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去发掘它的独特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我们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地将其转化为艺术美,从而在更高的标准和更深的层次上真正体会丑艺术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代艺术市场审丑观念分析
摘要:当代艺术的发展随着杜尚“反艺术”主义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帷幕,人们开始思考艺术是什么、艺术的形式还可以是什么,自那之后艺术开始变得更自由。但在经历了艺术革新之后,艺术的精髓之处也被随之推倒。艺术不只是精准无比的复刻绘画,也不一定要是身形健硕的人体雕塑,艺术可以是美的同样也可以是丑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不断追逐西方艺术的脚步,吸纳西方艺术思想。曾梵志是当代艺术中较为活跃的艺术家,被认为是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由于其作品绘画风格的诡异与在艺术市场当中颇高的市场价值,曾梵志也成为较有争议的当代艺术家。文章分析评论曾梵志“肉联”系列作品的艺术性,采用以小见大的形式尝试探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审丑”性。
关键词:曾梵志;当代艺术;艺术性;艺术价值;审丑
对于“审丑”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大多基于理论中不同观点的辩论,且中西对于丑在美学中的定义并不相同。当代艺术偏向于西方对于丑的定义,是对于以往对美的形态与形式的定义。如史忠贵在随笔中说到:“……艺术就可以是丑的,甚至可以是任何东西、任何样式了,当然艺术的媒介就可以是任何东西了。这种哲学思潮的混乱进而在艺术上演进,就当然会荒唐地将小便池、粪便、垃圾等叫作艺术了。”曾梵志便是随着当代艺术潮流凸显出的佼佼者。曾梵志于1964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7年考入湖北省美术学院油画系,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从“美术”以及“八五美术新潮”,感受到从政治思想对艺术的作用,也感受到了努力想摆脱当时对待艺术的价值观的为了“现代化”美术新潮。当艺术发生变化时,欣赏的观众也在不停转变,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曾梵志绘画风格谈不上美,画面风格诡异凝重,但频频在艺术市场拍卖中拔得头筹,成绩不俗,这不得不认为是一种大众“审丑”或者是当代艺术中的“审丑”观念的普遍,本文将对其进行探究。
一、美学中的“审丑”概念阐释
中国美学相较于西方美学并不是那么系统,总体来说以观念和唯心思想出发的较多,更多时候是一种心境的传达。而西方美学史中会参考和运用社会科学对美做出一些实际性的认识与认知。对于丑的定义颇多,西方相对来说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如:苏格拉底认为美是有功利性的、实用的,丑是无实用性的。他认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也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于物的形式的和谐、秩序、比例、多样等,丑就是物的形式的不和谐、无秩序、不合比例、且无变化。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认为:“完美的外形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因此,美本身就使观众喜爱,丑本身就令观者嫌厌。”在美学研究中,丑是与美相对的概念。研究美必然会注意到丑。《中国美学》一书中也说到:“……但‘丑’并不是西方美学中的主要问题,它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而在中国美学中,丑的问题却是它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的美学家或者称之哲学家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认为美和丑、善和恶都是相对而言的;人们说这个东西是美的,就有丑的概念比衬;没有美,也就没丑。当然,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只有丑的艺术,也有许多延续传统美、主流美的艺术。
二、曾梵志“肉联”艺术风格
探究丑在中国发展演变的过程
摘要:丑有自然形态的丑和艺术形态的丑之分,又有审美范畴的丑和道德范畴的丑之别。丑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外哲学家、美学家对此多有论述。庄子在《齐物论》中就已经深刻地论述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要深入的研究“丑”就要对其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本文试图从找出“丑”在中国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中得到丑这一重要美学思想的起因。
关键词:丑艺术丑美发展
一、丑之为“丑”
丑有自然丑和艺术处理的丑之分,我们要探讨的丑是指的艺术行为里的丑。丑的定义不是单一的,并没有一个确实的定义,但肯定的是:丑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几乎没有一位美学家不把丑放在美面前,以美为前提来解释的。如奥古斯丁“美是绝对的而丑是相对的”;鲍母嘉通以“主体的感性认识的完善与不完善”界定美与丑;叔本华以“主体意志的客观化是否充分”界定美与丑;立普斯以“主体在对象中投射的感情是否有价值”界定美与丑;在苏格拉底那里,与功用目的相违背的便是丑;在休谟那里,不和谐的,引起人的不安和病感的便是丑的;等等,可以说有多少种美就有多少种丑。总之丑的本质与美一样是错综复杂的,可以说丑:“在一切方面都恰好和我们提出作为美的要素的那些品质相反。”
丑的本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有不同的内涵。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是违反社会目的,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认识价值“误”相联系。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丑作为审美范畴,与美相对立,它是美的否定和反衬,是其悲、喜、崇高、滑稽等美感的组成因素。在美学范围之内丑可以定义为“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的令人厌恶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不美”。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二、“丑”的萌芽
审丑美学在美术教学实际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近代来,审丑逐渐作为独立的美学观念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展示。如果说美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自由性的载体,那么丑即人本质力量的异化,是反自由性的。美术教学上不给予丑和审丑应有的地位,势必在学生脑中造成一个分裂的世界。传统美学讴歌并期待的种种美好似乎渐行渐远,人的异化日趋严重,丑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实践的理念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审丑;异化;艺术实践;自由性
丑作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在美学史上曾被忽视几千年,直到近代才得到重视和专门地研究。无独有偶,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美术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审丑理念历史进程的一种缩影。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审丑才逐渐作为独立的美学观念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展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审丑美学的系统教育,这种对理论上的忽视造成了教学实践的困难。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入审丑美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知识,在改善教学效果上积累一定的经验和心得。
一、丑的界定及其来源
美往往与真、善、和谐相联系,丑往往与假、恶、混乱相联系。如果说美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自由性的载体,那么丑即人本质力量的异化,是反自由性的。今天我们所知的一些最早的美学判断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美学倾向于认为美即秩序,美即善。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在《诗艺》中告诫人们,千万不可将丑的事物搬上舞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自己的理想国将诗人放逐,其罪名之一也恰是诗人歌颂了众神之丑。与其他古希腊文化遗产一起,欧洲文明长期沿袭了这种美学观。这种统治美学2000年的观念含混地认为,丑是美的对立面,是人生的负面价值,丑即畸形、卑鄙、虚假、杂乱、损毁、怪诞、拙劣、混乱、分裂、令人不快和毫无创造力。
二、审丑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浪漫型艺术论文
摘要:黑格尔提出浪漫型艺术终结的命题,终结意味着艺术的转型。20世纪艺术发生了两次转型,一是现代主义的转型,另一次是后现代主义的转型。两种转型是浪漫主义极端推崇个体体验的结果。现代的先锋派艺术,抛弃了传统的美学原则而使艺术呈现了一种丑的震颤。20世纪丑的全面侵入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形象体现。这不仅是一个艺术事件,也是一个美学事件。社会有极强的能力使艺术体制化。然而,我们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现代的“仿像社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关键词:浪漫型艺术;转型;美与丑;现代艺术
一、浪漫型艺术的转型
黑格尔宣布艺术在发展到浪漫型以后将走向终结。艺术有没有终结,以及如何终结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但这只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终结,终结只是转型的一种话语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器复制艺术的迅速增值,艺术已深入人类生活并成为人生的一部分。艺术并没有终结,却有艺术史家惊呼“艺术史终结了”。
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的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大系列的观点虽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美学见解,但它是否符合艺术史的实际却值得怀疑。后现代艺术精神的发展,打破了历史决定论的迷梦。艺术所具有的个体创造性,使艺术充满直觉、灵感、偶然与断裂。艺术的转型不是历史的必然,恰恰是历史断裂的呈现。艺术的最高价值并没有高低之分,在艺术的类型之间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只存在人的判断力的差异和个人主观兴趣的爱好。艺术史的面貌是由不同的风格组成的,风格来源于时代的精神状况和天才艺术家的独创性。这一独创性以打破旧的束缚,形成新的风格为标志。
继浪漫型艺术以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时代的大潮。20世纪的艺术家们再也不囿于古典艺术概念的束缚,而是采取一种反传统和反常规的艺术观念,同传统的艺术背道而驰。“艺术并没有死亡。结束的只是其作为不断求新的进步过程的历史。”艺术已不纯是诗意的,艺术成了散文形式;艺术不再追求纯美而是呈现丑恶;艺术不仅表现崇高,也表现媚俗;艺术不仅表现现实,更多是表现幻想;艺术的种种悖论在现代艺术中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