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3:39: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仪式生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研究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农村卫生活动启动仪式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卫生局在这里举行“xx市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启动仪式,非常高兴接受你们的邀请,并借此机会讲几句话:
一、全面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建设,构筑坚实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多年来,我市始终将加快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为发展卫生事业重中之重的工作,农村(社区)卫生站作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在抓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问题、落实预防保健任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是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更新难以进行;二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卫生站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造成农村卫生人才匮乏,农村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三是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功能发挥,特别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镇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现有农村(社区)卫生站的服务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没有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针对这个问题,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加快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定为大会议案交市政府办理。市卫生局作为主要承办部门制订了具体的落实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对全面加强我市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xx”的迫切需要,因此,处于网底的农村(社区)卫生站必须从基础设施、设备、人才等多方面得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要靠市、镇两级的财政支持才能完成,这方面的工作市政府会做进一步的研究去实施。面对农村卫生面临缺才乏术的尴尬,在硬件加强的同时,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同步加强,市卫生局组织“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就是要通过市属医院的传、帮、带,迅速提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
通过“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使农村群众享受到城市卫生技术发展的成果。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将进一步强化,建立起运转有效的农村(社区)基层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服务功能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高、监督管理规范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农民可就近享受到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对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完善帮扶农村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干部生活补助发放仪式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鼎新镇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发放仪式,为离任村组干部发放生活补助金,这标志着我县离任村组干部生活保障政策的全面实施,也标志着全县村组干部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此,我代表县四大组织,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农村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基层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
长期以来,我县广大农村干部扎根基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辛勤工作,为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离任村干部在任时,“扛着硬任务,端着泥饭碗”,无论是在、四清运动中,还是在合作化、、、包产到户、大办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表现出了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奉献。特别是离职以后,你们继续关心新农村建设,主动对新上任的村干部进行“传、帮、带”,发挥了余热。对于你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人民没有忘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特别对长年奋战在农村建设第一线,现在年老体弱、积劳成疾、生活有困难的老同志,我们始终在关注、在牵挂着大家,同时,要通过完善相关机制,竭尽全力解决你们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知道,基层工作难,老来生活更难,你们的生活问题,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年来,我们一直有这个考虑,为大家老有所养给予力所能及的扶助。今年,县上在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的情况下,筹资近60万元,对在村支部、村委会任正职五年以上的478名老同志分层次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大家也清楚,我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非常困难,但我们还是从以人为本、稳固基层的角度考虑,努力实现“在职有薪酬,干好有希望,离任有保障”这一和谐目标。目前,村组干部财政转移支付工资制度已经全面实施,现任村组干部养老保险政策也即将出台,离任老同志的生活补助政策已经落实,这些都说明,县委、县政府关注基层工作的态度是一贯的,关心基层干部生活的态度也是一贯而又明确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还非常艰巨,我想在座的各位离任村组干部,受党教育多年,为党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农村经验,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望,现在虽然离任了,但仍是村里的“一面旗”、“一盏灯”,仍是我们基层干部队伍的宝贵财富和可靠力量。希望大家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发展高效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头帮助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还希望大家积极支持和配合好村“两委”和现任村干部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执行政策的明白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发展经济的领头人和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带领群众共同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
在座的各位现任村组干部也要以此为动力,充分发扬优良传统,虚心学习老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立足本职、艰苦创业的品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酒嘉后花园”,建设“四大基地”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带头发展产业,带头维护稳定,常怀为民之心,勤谋福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在全区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扶助贫困中学生这项活动,从区委动议到今天正式启动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书记办公会、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到区委发出倡议、全区广大干部自愿报名参与,到干部与贫困中学生结对子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刚才,**同志首先介绍了此项活动的前期准备情况,并就如何开展好扶助活动进行了全面安排,**同志宣读了干部与贫困生结对子的具体名单,扶助干部代表和贫困中学生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特别是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在百忙之中亲临大会,并对这项活动提出了要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性
在3月10日召开的全区绿化造林动员大会上,我已就开展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的意义讲了一些意见。在今天这项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我感到有必要再强调一下认识问题。从报名情况看,在一周的时间里就有近五百名干部报名,认识是高的。从意义上讲,我看有以下几点:
一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江总书记提出,共产党员要成为“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县区一级的党员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实践“三个代表”。在如何实践“三个代表”上,近年来,区委先后开展了“121”东、西线扶贫、联村(居)包户大行动等,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不仅得到了省市的肯定,在前几天中央“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督查组检查中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结合今年全区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区委着重从两个方面深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是深化联村(居)包户大行动,首先从正科干部和区级领导做起,每人联系一个相对富裕的文明户、热心户,共同包扶一个贫困户。对于这项活动,中央“三个代表”督查组组长尚文同志说,从去年“三讲”开始参与巡视工作以来他去过很多地方,认为这在全国还是首创,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正式启动的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通过干部扶助因贫困而失学和上学困难的中学生,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干部形象,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实际效果,认识到共产党的先进性,从而激发全区人民的热情,全力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认真贯彻“以德治区”方略的具体措施。江总书记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据此,我在今年的全区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认真贯彻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以德治区步伐。以德治区如何体现?今天我们开展的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就是推进以德治区的具体措施。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是一种善举。现在我们每一个干部身边都坐着一个孩子,这些孩子与所有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目前他们因为贫困连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都难以享受。虽然我们的干部并不富裕,有的干部还比较困难,但仍坚持参与扶助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在扶助结对子中,有的干部是“一帮一”,也有的是“几帮一”。“几帮一”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干部经济比较困难,联合起来扶助贫困生。二是有的一般干部要扶,又不好独立安排,就跟上主要领导一起扶。不论哪种形式,在贫困中学生想上学而上不起学的困难之际,我们的干部伸出援助之手,扶助一些钱物,贫困生会由此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同时,这也有利于在全区形成扶危济困的良好氛围。
教育局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帮扶特困学生活动仪式的讲话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帮扶特困学生活动仪式,这是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困难群众和贫困学生谋实惠、解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三在”、“三走进”、“三服务”以及“我为群众办一实事”的具体体现。为确保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事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排出了全市部分特困学生的名单,明确了帮扶人员和帮扶要求,制订了活动的方案。今天,我们将部分贫困学生和机关的党员干部直接见面,一对一帮扶,标志着这项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现在,我代表党组、局长室,就这项活动的开展讲三点要求: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对于联系困难群众和帮扶特困学生工作,机关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将这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握这项活动的重要性。机关全体党员,要将这项工作作为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树立教育良好形象的实际行动,作为执政为民、与民谋利的自觉行动,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姿态自觉投入到活动中去。二是要清醒地看到社会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因病、因灾、因祸导致贫困,在我们周围特别是广大农村,存在不少贫困、特困家庭,这些家庭的维系以及他们的子女的成长,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各级干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不少知名人士纷纷为贫困学生慷慨解囊,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更应当积极参与。三是要从促进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认真对待这项工作。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目前尊师重教的氛围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于之相适应的是广大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在目前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基层教师的部分工资还靠群众捐资来发放。因此,我们不但有责任办好教育提高质量来回报社会,也应该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帮助为我们的教育作出贡献的困难群众,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教育、更加热心地支持教育,从而为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育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创造优越的外在条件。
二、措施上要扎实可靠。过去我们教育局机关也曾经组织过“1+1”结对帮扶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效果也比较好,不少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的资助,解决了他们上学、生活的部分困难。这次活动与以往相比有一定的不同,这次的规模更大,要求更高,持续的时间更长。这次我们为机关党员干部和绝大部分普通党员分别明确了一名帮扶对象,在帮扶措施上,我们要坚持做到“三提供”:一是提供经济资助。我们参加帮扶的党员、干部,家庭经济条件、工资收入相对是比较好的,在受帮扶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学期要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每学期200元或300元都可以,能够更多一点则更好,尽量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入学和生活的部分困难。二是提供物质帮助。在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地为这些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尤其是对一些孤儿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要主动为他们所想、为他们所急,能够做到雪中送炭,能够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三是提供致富渠道。帮扶困难学生,靠给予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在帮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自己知识丰富、信息畅通、办事灵活的优势,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困难学生的家庭提供一定的致富渠道,比如说提供信息、介绍就业、帮助解决具体困难等,尽可能使困难群众能够早日脱贫。
三、过程上要持之以恒。帮助困难群众和帮扶困难学生,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不能搞一阵风,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做就要做扎实、做出成效。要把今天的仪式作为活动的开始,作为帮扶的第一步工作,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因此,在帮扶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三经常”:一是经常看望。对受帮扶对象,我们要利用节假日以及到学校工作的机会,经常到学校、到班级、到学生的家庭看望他们,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二是要经常联系。机关党员、干部和被帮扶学生要通过电话、书信建立经常的联系,必要的时候要向学校特别是他们的老师了解情况,鼓足他们的上进心,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三是要经常变化帮扶的方式。对被帮扶的学生,要根据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实际情况,因时、因人地进行资金、物质、精神的帮助,不断丰富帮扶的形式,确保最好的帮扶效果。
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也对被帮扶的同学和全市学校提两点希望:我们希望被帮扶的同学能够正确理解和接受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将帮助你们的钱和物全部用在必须的学习和生活上,希望你们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将大家的关爱、亲人的关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刻苦钻研,争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长大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我们希望全市各学校能够高度重视扶贫助学工作,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特别是学校党员为贫困学生献爱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乡村振兴视角仪式传播研究
随着目标的提出,怎样实现乡村振兴摆在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乡村振兴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尝试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对玉林市鹏垌村进行实地考察,将仪式传播相关理论嵌入这一案例,选择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即“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剖析仪式传播在乡村建设中的表现和作用。
理论基础
仪式传播的概念是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在1998年于其著作《ritual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他将仪式传播分为“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两个方面。“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主要强调仪式,指的是具有传播特性的仪式活动,包括正式仪式和非正式仪式;正式仪式如宗教仪式、加冕仪式,非正式仪式如鞠躬、握手。“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则主要强调传播,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化。罗森布尔认为,“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是就传播的仪式性而言的,并非指传播所具备的仪式本身成立所要求的严格规则限定,而仅仅因为其具备仪式在形式或功能上的某些特征,如表演、象征、程序、重复、游戏等。总之,仪式传播强调形式在传播中的意义,注重仪式的象征意义对某种特定世界观价值观的描述和强化。而学者樊水科在其论文《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如何被误读》中说道:“传播的仪式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抵制美国传统的过于功利化的传递观。”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仪式传播”和“传播的仪式观”最大的区别在于,“仪式传播”不像“传播的仪式观”那样抵制提倡功利主义的“传播的传递观”。考虑到乡村振兴的内涵,在后脱贫时代,作为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巩固发展成果的战略,它的任务是实现乡村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同步繁荣,因此不排除功能主义宣扬的功利因素。所以本文选取“仪式传播”的概念,从“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两大方向出发,论述仪式传播在鹏垌村的主要表现和作用,反思仪式传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鹏垌村的“仪式”表现鹏垌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示范村,仪式化传播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选择鹏垌村作为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是鹏垌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发展成一个典型村,必然有其成功的经验;该村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饮食、民俗文化;媒介长期对该村进行报道,形成了媒介仪式。本文的研究方法涉及田野调查,笔者生活的玉林市距离鹏垌村约7千米,交通方便,具有研究的可行性。
“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鹏垌村的生活仪式表现
1.标语仪式:国家仪式下沉为民间仪式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村民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该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用了大量标语仪式,把国家政策下沉到民间,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心理认同感。笔者走访鹏垌村发现,鹏垌村随处可见乡村振兴的宣传语、乡村规划图。例如,与党的政策相关的宣传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幸福靠奋斗,兴邦靠实干”;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村规民约“村民防火公约”“鹏垌村村规民约”;乡村规划图“鹏垌村乡土特色试点村规划”“玉州区乡村振兴示范点鹏垌村总规划示意图”。标语是国家仪式下沉为民间仪式的外在表现,其将宏大的政治叙事巧妙转换成乡村主体叙事,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鹏垌村的发展规划融合在一起,形成鹏垌村集体奋斗记忆。此外,标语是承担着集体记忆的物质客体,也是构建集体记忆的一种手段,承载着延续记忆的职责。如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具有物质客体和象征性符号的双重性质”。在这里,“集体”强调的是在记忆被构建的过程中,个体意识和集体环境的社会化融合。鹏垌村的记忆与当下的环境产生连联系,形成记忆再生产,这种再生产具有让过去“重新现实化”的作用,可以让传统得以延续。逢年过节,城乡标语建构的差异性,标语仪式带给返乡人士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再生产作用更为突出。每当鹏垌村的返乡人看到有关中华民族的振兴史和村庄发展史的村内标语时,都会精神抖擞,并燃起继续奋斗的动力。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功能分析3篇
第一篇
一、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熏陶功能
团中央颁布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提出了8个方面的引导路径,文化熏陶类是其中之一,仪式教育则是其具体的实施路径。教育者可以通过仪式的现场氛围的渲染,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直观地体察到教育者在仪式中所传达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在入党宣誓中,运用《国际歌》、入党誓词等,在现场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在周围参与者的感染下,大学生党员们易于产生共鸣,在无意识的模仿过程中,形成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内容进行探究和领悟。
(二)认同功能
作为个体存在社会中,需要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对自己在社会中地位的看法。仪式用最直观地方式将大学文化、核心价值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作为个体参与其中,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仪式中,学生获得视觉、听觉的体验、思想上的熏陶,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学生在仪式中获得一种身份,产生一种认同感,体验到作为参与个体的角色使命,从而提升到自己的使命感,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如开学典礼中,教育者向新生展示学校的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新生在开学典礼中找到文化身份,产生对学校价值观念、校规校纪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