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3:39: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仪式生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仪式生活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查看全文

民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研究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查看全文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查看全文

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查看全文

干部生活补助发放仪式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鼎新镇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发放仪式,为离任村组干部发放生活补助金,这标志着我县离任村组干部生活保障政策的全面实施,也标志着全县村组干部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此,我代表县四大组织,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农村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基层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

长期以来,我县广大农村干部扎根基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辛勤工作,为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离任村干部在任时,“扛着硬任务,端着泥饭碗”,无论是在、四清运动中,还是在合作化、、、包产到户、大办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表现出了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奉献。特别是离职以后,你们继续关心新农村建设,主动对新上任的村干部进行“传、帮、带”,发挥了余热。对于你们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人民没有忘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特别对长年奋战在农村建设第一线,现在年老体弱、积劳成疾、生活有困难的老同志,我们始终在关注、在牵挂着大家,同时,要通过完善相关机制,竭尽全力解决你们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知道,基层工作难,老来生活更难,你们的生活问题,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年来,我们一直有这个考虑,为大家老有所养给予力所能及的扶助。今年,县上在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的情况下,筹资近60万元,对在村支部、村委会任正职五年以上的478名老同志分层次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大家也清楚,我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非常困难,但我们还是从以人为本、稳固基层的角度考虑,努力实现“在职有薪酬,干好有希望,离任有保障”这一和谐目标。目前,村组干部财政转移支付工资制度已经全面实施,现任村组干部养老保险政策也即将出台,离任老同志的生活补助政策已经落实,这些都说明,县委、县政府关注基层工作的态度是一贯的,关心基层干部生活的态度也是一贯而又明确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还非常艰巨,我想在座的各位离任村组干部,受党教育多年,为党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农村经验,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望,现在虽然离任了,但仍是村里的“一面旗”、“一盏灯”,仍是我们基层干部队伍的宝贵财富和可靠力量。希望大家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发展高效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头帮助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还希望大家积极支持和配合好村“两委”和现任村干部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做执行政策的明白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发展经济的领头人和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带领群众共同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

在座的各位现任村组干部也要以此为动力,充分发扬优良传统,虚心学习老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立足本职、艰苦创业的品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酒嘉后花园”,建设“四大基地”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带头发展产业,带头维护稳定,常怀为民之心,勤谋福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查看全文

农村卫生活动启动仪式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卫生局在这里举行“xx市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启动仪式,非常高兴接受你们的邀请,并借此机会讲几句话:

一、全面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建设,构筑坚实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多年来,我市始终将加快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为发展卫生事业重中之重的工作,农村(社区)卫生站作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在抓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问题、落实预防保健任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是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更新难以进行;二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卫生站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造成农村卫生人才匮乏,农村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三是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功能发挥,特别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镇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现有农村(社区)卫生站的服务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没有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针对这个问题,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加快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定为大会议案交市政府办理。市卫生局作为主要承办部门制订了具体的落实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对全面加强我市农村(社区)卫生站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xx”的迫切需要,因此,处于网底的农村(社区)卫生站必须从基础设施、设备、人才等多方面得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要靠市、镇两级的财政支持才能完成,这方面的工作市政府会做进一步的研究去实施。面对农村卫生面临缺才乏术的尴尬,在硬件加强的同时,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同步加强,市卫生局组织“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就是要通过市属医院的传、帮、带,迅速提升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

通过“百名医师下乡帮扶农村卫生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使农村群众享受到城市卫生技术发展的成果。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将进一步强化,建立起运转有效的农村(社区)基层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服务功能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高、监督管理规范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农民可就近享受到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对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完善帮扶农村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查看全文

在全区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扶助贫困中学生这项活动,从区委动议到今天正式启动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书记办公会、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到区委发出倡议、全区广大干部自愿报名参与,到干部与贫困中学生结对子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刚才,**同志首先介绍了此项活动的前期准备情况,并就如何开展好扶助活动进行了全面安排,**同志宣读了干部与贫困生结对子的具体名单,扶助干部代表和贫困中学生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特别是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在百忙之中亲临大会,并对这项活动提出了要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性

在3月10日召开的全区绿化造林动员大会上,我已就开展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的意义讲了一些意见。在今天这项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我感到有必要再强调一下认识问题。从报名情况看,在一周的时间里就有近五百名干部报名,认识是高的。从意义上讲,我看有以下几点:

一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江总书记提出,共产党员要成为“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县区一级的党员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实践“三个代表”。在如何实践“三个代表”上,近年来,区委先后开展了“121”东、西线扶贫、联村(居)包户大行动等,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不仅得到了省市的肯定,在前几天中央“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督查组检查中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结合今年全区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区委着重从两个方面深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是深化联村(居)包户大行动,首先从正科干部和区级领导做起,每人联系一个相对富裕的文明户、热心户,共同包扶一个贫困户。对于这项活动,中央“三个代表”督查组组长尚文同志说,从去年“三讲”开始参与巡视工作以来他去过很多地方,认为这在全国还是首创,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正式启动的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通过干部扶助因贫困而失学和上学困难的中学生,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干部形象,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实际效果,认识到共产党的先进性,从而激发全区人民的热情,全力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认真贯彻“以德治区”方略的具体措施。江总书记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据此,我在今年的全区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认真贯彻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以德治区步伐。以德治区如何体现?今天我们开展的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就是推进以德治区的具体措施。扶助贫困中学生活动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是一种善举。现在我们每一个干部身边都坐着一个孩子,这些孩子与所有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目前他们因为贫困连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都难以享受。虽然我们的干部并不富裕,有的干部还比较困难,但仍坚持参与扶助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在扶助结对子中,有的干部是“一帮一”,也有的是“几帮一”。“几帮一”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干部经济比较困难,联合起来扶助贫困生。二是有的一般干部要扶,又不好独立安排,就跟上主要领导一起扶。不论哪种形式,在贫困中学生想上学而上不起学的困难之际,我们的干部伸出援助之手,扶助一些钱物,贫困生会由此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同时,这也有利于在全区形成扶危济困的良好氛围。

查看全文

教育局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帮扶特困学生活动仪式的讲话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帮扶特困学生活动仪式,这是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困难群众和贫困学生谋实惠、解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三在”、“三走进”、“三服务”以及“我为群众办一实事”的具体体现。为确保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事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排出了全市部分特困学生的名单,明确了帮扶人员和帮扶要求,制订了活动的方案。今天,我们将部分贫困学生和机关的党员干部直接见面,一对一帮扶,标志着这项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现在,我代表党组、局长室,就这项活动的开展讲三点要求: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对于联系困难群众和帮扶特困学生工作,机关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将这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握这项活动的重要性。机关全体党员,要将这项工作作为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树立教育良好形象的实际行动,作为执政为民、与民谋利的自觉行动,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姿态自觉投入到活动中去。二是要清醒地看到社会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因病、因灾、因祸导致贫困,在我们周围特别是广大农村,存在不少贫困、特困家庭,这些家庭的维系以及他们的子女的成长,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各级干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不少知名人士纷纷为贫困学生慷慨解囊,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更应当积极参与。三是要从促进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认真对待这项工作。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目前尊师重教的氛围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于之相适应的是广大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在目前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基层教师的部分工资还靠群众捐资来发放。因此,我们不但有责任办好教育提高质量来回报社会,也应该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帮助为我们的教育作出贡献的困难群众,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教育、更加热心地支持教育,从而为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育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创造优越的外在条件。

二、措施上要扎实可靠。过去我们教育局机关也曾经组织过“1+1”结对帮扶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效果也比较好,不少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的资助,解决了他们上学、生活的部分困难。这次活动与以往相比有一定的不同,这次的规模更大,要求更高,持续的时间更长。这次我们为机关党员干部和绝大部分普通党员分别明确了一名帮扶对象,在帮扶措施上,我们要坚持做到“三提供”:一是提供经济资助。我们参加帮扶的党员、干部,家庭经济条件、工资收入相对是比较好的,在受帮扶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学期要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每学期200元或300元都可以,能够更多一点则更好,尽量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入学和生活的部分困难。二是提供物质帮助。在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地为这些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尤其是对一些孤儿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要主动为他们所想、为他们所急,能够做到雪中送炭,能够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三是提供致富渠道。帮扶困难学生,靠给予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在帮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自己知识丰富、信息畅通、办事灵活的优势,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困难学生的家庭提供一定的致富渠道,比如说提供信息、介绍就业、帮助解决具体困难等,尽可能使困难群众能够早日脱贫。

三、过程上要持之以恒。帮助困难群众和帮扶困难学生,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不能搞一阵风,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做就要做扎实、做出成效。要把今天的仪式作为活动的开始,作为帮扶的第一步工作,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因此,在帮扶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三经常”:一是经常看望。对受帮扶对象,我们要利用节假日以及到学校工作的机会,经常到学校、到班级、到学生的家庭看望他们,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二是要经常联系。机关党员、干部和被帮扶学生要通过电话、书信建立经常的联系,必要的时候要向学校特别是他们的老师了解情况,鼓足他们的上进心,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三是要经常变化帮扶的方式。对被帮扶的学生,要根据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实际情况,因时、因人地进行资金、物质、精神的帮助,不断丰富帮扶的形式,确保最好的帮扶效果。

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也对被帮扶的同学和全市学校提两点希望:我们希望被帮扶的同学能够正确理解和接受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将帮助你们的钱和物全部用在必须的学习和生活上,希望你们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将大家的关爱、亲人的关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刻苦钻研,争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长大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我们希望全市各学校能够高度重视扶贫助学工作,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特别是学校党员为贫困学生献爱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查看全文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除了教育内容上现实性与针对性不强之外,还在于方法与手段上的落后。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国民道德教育,都带有战争年代思想动员与思想改造的痕迹。在今天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依靠这些传统的模式与方法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预期目的,是不大现实的,应该引入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道德教化空间,构建新的道德教化仪式。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引起同行专家们的关注与讨论。

一、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意义与特征

这里所说的空间就是人们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场所与范围,仪式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空间中进行的具有象征与表达意义的活动。①文化人类学者认为,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具有社会整合与社会动员的功能。道德教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未成年人掌握和运用既定的道德观念与规范;二是巩固成年人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与规范。这两个目的不能随便和轻易就能达到,它要经过反复地引导、教化与心理暗示。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一些特定程序与环节必须在特定的空间中,通过特定的仪式才能完成。如果不在特定的空间中,不经过特定的象征仪式,就无法达到教化的目标。在一个嘻嘻哈哈、极不严肃的场合,宣讲道德信条,不仅没有正面意义,反而会有负面效果。

人类社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和主动创设了丰富多样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从结构上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这种形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由社会权威组织(主要是政党和政府)构建的,有着较为规范边界和固定程序的道德教化仪式与空间。由于其组织者的权威性,这一空间的建构与仪式的创设有着比较丰厚的资源保证。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目标明确,程序严格而有计划,标准统一,集中实施,在评价上既准确又具体。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在整个公民道德教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类型的空间与仪式所不能代替的。比如说学校的道德教化场所与仪式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是由政府主导的,有着严格规范与标准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查看全文

群体心理学场域下高校仪式文化研究

摘要:仪式作为一种由文化所规定,用来表达共同价值、信仰、意义的程序化创造性实践活动,其表现形式是多维度的。群体性是仪式的本质属性,仪式在群体心理学中是古老传承式的存在,不仅对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性和凝合力,而且在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中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超越性效果。但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这一宝贵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切关注,呼唤仪式的回归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题中之义。

关键词:群体心理;仪式文化;文化震撼;分野回归

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曾在他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谈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1]从这一意义上讲,仪式必须通过群体才能发挥作用,群体也需通过仪式才能产生效能。一直以来大学都被看成是科学、理性、无神论、重实用性的精神圣地,所以这让与封建迷信、宗教起源、重外在形式等密切相关的仪式长久以来都难以融入到校园中去。为弥补这条隐形的鸿沟、思维的漏洞,本文主要从群体心理学角度分析仪式在大学校园中的跨越性应用和拓展式改进。

一、群体心理学中高校仪式的知识谱系

群体是人们以一定方式为共同目标、价值追求和规范进行结构性角色分工而组合成的人群集合体。[2]处于社会心理学核心地位的群体心理学是以结成群体人们的心理效应为话语对象,是一门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的学科。仪式对个体成员所呈现出的群体心理效应,主要通过外在表征活动来体现其重要影响力。

(一)高校仪式中的群体概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