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3:2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胰十二指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胰十二指肠术后监护观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癌、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术式。其技术难度大,吻合口多,创伤重是普外科最具有挑战性手术之一。由于高并发症和高死亡率,给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1例,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1人,男35人,女16人,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4.8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或隐痛、饱胀、黄疸等症状。其中胰头癌12人,十二指肠乳头癌29人,胆总管下段癌10人。
1.2手术方法
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胰头、远端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胆囊、胆总管,然后再将胰、胆和胃与空肠重建,重建消化道。本组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结果术后患者黄疸症状均消失,临床治愈48人消化道功能恢复良好,2人出现胰瘘及时对症治疗后2周康复出院,死亡1人因肿瘤转移呼吸衰竭。
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手术期护理论文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应用临床多年,虽然手术疗法经多位前辈改进,但是仍然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的死亡率高,因此护理工作复杂沉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症:胰头部、壶服部、十二指肠乳头部、十二指肠第三段、胆总管中下段的肿瘤,严重的胰头部,十二指肠第三段损伤。这些患者因病变早期不易发现,导致患者就医时已出现相应并发症,患者全身体质差,并发症多且重,危险性大,手术耐受性差,所以加强围手术期治疗和护理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院近3年来,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通过加强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和细致观察、护理,疗效满意,具体护理疗效如下。
1临床资料
6例患者,胰头部肿瘤2例,胆总胆中下段肿瘤4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50~72岁。临床表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无明显腹痛,进行性消瘦,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部饱满不适,部分有发热表现,腹部肿块未触及,血清总胆红素,直接或间接胆红素转氨酶明显升高,其中4例减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相关抗原因无条件未做。B超:胰胆管扩张100%,并发现占位性病变95%,CT对4例胆总管病变诊断准确率为60%,胰头部2例诊断100%,这6例患者都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er术式),其中2例有并发症,但在细心地护理和治疗下痊愈。
2术前准备
2.1心理护理适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大部分是胰头部,胆总管中下段恶性病变,因病情复杂,手术创伤大,术后长期生存率不高,患者心理状态比其它恶性肿瘤术前心态还要差。由于手术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惧忧虑之外,腹胀痛、食欲差、频繁呕吐、皮肤瘙痒,使患者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向病人及家属谈清楚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风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手术后恢复过程的注意事项,赢取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同时也是他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随时和医生、家属三方面联系沟通,随时掌握病人的心态,尽力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悲观情绪,尽力做到使病人相信医护人员能够给他第二次生命。
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价值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4年3月~2005年2月,使用GESigna1.5TMR扫描仪,对因上腹痛或伴有黄疸的患者行MRCP检查,采用薄层(3mm层厚,零间隔)及厚层(50mm层厚)成像,在观察胰胆管的同时,着重观察十二指肠及其四周结构,以期发现憩室或其他病变。结果共发现6例十二指肠憩室,男1例,女5例;年龄53~74岁,平均65岁。所有憩室均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和胰头之间。6例中2例显示胆总管下段受压绕行,伴有胆总管及胰管的不同程度扩张,2例合并胆总管下端结石,1例合并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另1例较大憩室因压迫胰头区而致胰胆管扩张。所有病例均经十二指肠镜检查证实。在MRCP图像上,十二指肠憩室表现为一端连于十二指肠,另一端为游离的盲袋样结构,其形态及信号均类似于十二指肠。3例憩室内可见散在气泡影或气—液平面,以横轴位T2WI显示较佳。1例较大憩室呈盘曲状,轴位像上呈多囊样改变,增强扫描囊壁和十二指肠壁呈同等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结论MRCP对发现十二指肠憩室较为敏感,也非常准确,并能显示某些并发症;缺点是难以显示黏膜溃疡及一般炎症;但由于其为无创性检查,简便易行,患者无痛苦,故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胰胆管成像;磁共振;十二指肠憩室;影像诊断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valueof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indetectingduodenaldiverticulum.MethodsFromMarchof2004toFeberuaryof2005,withGESigna1.5teslaMRequipment,MRCPwasperformedonaseriesofpatientswithabdominalpainortogetherwithjaundice.TheMRCPwasperformedinboththinslice(3mmthicknesswithnogap)andthickslice(50mmthickness).Infilmreading,particularattentionwaspaidtotheobservationofduodenumandthesurroundedstructures,inadditiontotheobservationofcholangiopancreaticducts,soastofindifanydiverticulumorotherabnormalitiesexist.Results6casesofduodenaldiverticulumwerefound.Amongthem,onewasmaleand5werefemale.Theagewasrangedfrom53to74years,withanaverageof65.Allofthediverticulaweresituatedbetweenthedescendingsectionofduodenumandthepancreatichead.2caseswerecomplicatedbycholedocholith;onewithinflammatorystenosisofthecholedochoduct.Inanothercase,thediverticulumwassolargethatthepancreaticheadwasheavilypressedandthecholangiopancreaticductsdilated.Allofthediverticulawereconfirmedbyendoscopicexaminations.OnMRCPpictures,theduodenaldiverticulumpresentedasa“blindduct”,withoneendconnectedtothediverticulum,andtheotherendbeingfree.Theshapeandsignalintensityweresimilartotheduodenum.In3cases,gasbubbleorgas-liquidlevelwasobservedinsideofthediverticulum,whichwasmoreclearlyshowedonT2WI.Inonecase,thelargediverticulumwasconvolutedandappearedasmultiplecystsinaxialimages,thewallofwhichhadasameenhancementasthatoftheduodenumonGd-DTPAenhancingscan,whilethecontentsdidn’tenhance.ConclusionMRCPissensitiveandaccurateindetectingduodenaldiverticulum,andfurthermorecanshowsomeofit’scomplications.Theshortcomingsofitincludetheweaknessindetectingtheulcerandgeneralinflammationofthemucosa.Nevertheless,duetotheharmless,easinessandpainlesscharacteristics,MRCPshouldbeconsideredasagoodmethodindetectingduodenaldiverticulumandit’scomplications.
【Keywords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agneticresonance;duodenaldiverticulum;imagingdiagnosis
十二指肠憩室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以往主要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十二指肠镜检查诊断。2004年3月~2005年2月我院在对因上腹痛或伴有黄疸的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时,诊断了6例十二指肠憩室,后均经十二指肠镜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胰腺损伤治疗试析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3~62岁。致伤原因:撞击伤28例,挤压伤11例,刀刺伤9例。闭合性损伤39例,开放性损伤9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31例,其中合并十二指肠损伤13例,肝损伤8例,脾损伤19例,血气胸5例。空肠破裂和肾挫裂伤各8例,颅内血肿4例。其中1例合并4个脏器损伤。
1.2手术方法根据1990年美国创伤外科协会提出的胰腺损伤分级方法[2],Ⅰ~Ⅱ级19例,行清创引流;Ⅲ级14例,行远侧胰切除;Ⅳ级9例,其中5例行远侧胰及脾切除,3例行胰腺近侧端缝闭、远侧端胰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胰管吻合术;Ⅴ级6例,2例行Whipple术,3例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术,1例行胰十二指肠局部修补加胆囊、胃和十二指肠造瘘及引流术。
1.3结果治愈43例,术后发生胰瘘8例,肠瘘2例,腹腔感染9例,切口感染10例。死亡5例,死亡率10.4%。死亡原因:3例死于严重多发伤,2例死于胰瘘、肠瘘及严重腹腔感染。
2讨论
2.1胰腺损伤的诊断(1)凡上腹部外伤尤其是钝性撞击伤均应想到有胰腺损伤的可能。本组病例都有明确的上腹部外伤史,上腹部有深压痛,反跳痛较少,个别患者上腹壁有淤斑。因为胰腺位于腹膜后,诊断性腹腔穿刺及腹腔灌洗术虽简便易行,可重复操作,但阳性率低,不易获得阳性结果,本组阳性率约为37%。严重创伤后,胰腺外分泌受到抑制,患者血、尿淀粉酶均升高,故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中无特异性,只能作为协助诊断,本组的阳性率达81%。(2)影像学检查,胰腺损伤的CT诊断率为71.4%[3]。胰周脂肪有利于CT获得清晰扫描图像,而B超则易受胃肠道气体及腹壁脂肪厚度等因素干扰而显示不清。因此,CT对胰腺损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但难以确定有无主胰管损伤。ERCP对判断主胰管破裂很有帮助,而且可安置内支撑管用于治疗,但危重患者不能耐受ERCP检查。判断主胰管损伤破裂有非常重要价值的检查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本检查无创且时间短,但费用高。(3)剖腹探查,胰腺的解剖位置决定了90%胰腺损伤合并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4]。我们体会术中如有下列情况,应认真探查胰腺以免延迟诊断,造成严重后果:①腹腔内有坏死皂化斑;②后腹膜中央有血肿;③十二指肠旁胆汁染色及血肿;④腹腔内有棕色液体,未查明原因;⑤横结肠挫伤、横结肠系膜根部或小肠系膜根部血肿。
胰腺筋膜及外科平面解剖
胰腺手术历来被腹部外科学家重视,作为上腹部器官,其解剖位置特殊,相当于轴心位置,在肝胆胰外科及胃肠外科中均可涉及。胰腺解剖复杂,位置深,周围分布有重要的血管及脏器,其相关手术相应也较复杂,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时遭遇意外情况也较多,且常比较棘手。因此,对其相关解剖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通过对7具尸体标本解剖,对以胰腺为轴心的区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7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由无锡卫校及南通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其中男6例,女1例。标本预先经肝门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并进行局部防腐和冷藏处理。
2方法与结果
模拟胰腺外科手术人路及相关的安全外科平面进行解剖,观察胰周血管、解剖学标志、胰周筋膜及筋膜间隙;结合胚胎发生学的理论对相关平面及筋膜间隙进行观察分析,包括主要血管的分布,胰体尾及胰头游离的筋膜间隙,胰头背部及胆总管沟的观察,胰周筋膜分布的情况。
2.1胰腺手术进路
肿瘤围手术期护理论文
近年来,胰十二指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胰十二指肠肿瘤唯一有效方法。患者全身情况差、手术范围大、并发症多、危险性大。为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技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极为重要。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根治胰十二指肠肿瘤54例,通过加强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和细致观察、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疗效如下:
1.临床资料
54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在40~82岁,其中80岁以上8例。临床表现:上腹痛和上腹部饱满不适、进行性黄疸(无痛性)、消瘦乏力、发热、腹部可触及肿块。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增高50%(27/54)、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4(4%(3/54),CEA、POA、PCAA、CA19-9均增高100%(54/54)。定位诊断:B超:可见胰胆管扩张100%(54/54)、CT和核磁共振100%(54/54)。
54例患者根据肿瘤生长位置和肿瘤浸润情况,施行了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32例无并发症发生、22例有并发症发生,在围手术期进行妥善处理和仔细的护理下痊愈出院。
2.观察和护理
腹腔内出血观察及处理论文
近年来,胰十二指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胰十二指肠肿瘤唯一有效方法。患者全身情况差、手术范围大、并发症多、危险性大。为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技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极为重要。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根治胰十二指肠肿瘤54例,通过加强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和细致观察、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疗效如下:
1.临床资料
54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在40~82岁,其中80岁以上8例。临床表现:上腹痛和上腹部饱满不适、进行性黄疸(无痛性)、消瘦乏力、发热、腹部可触及肿块。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增高50%(27/54)、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4(4%(3/54),CEA、POA、PCAA、CA19-9均增高100%(54/54)。定位诊断:B超:可见胰胆管扩张100%(54/54)、CT和核磁共振100%(54/54)。
54例患者根据肿瘤生长位置和肿瘤浸润情况,施行了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32例无并发症发生、22例有并发症发生,在围手术期进行妥善处理和仔细的护理下痊愈出院。
2.观察和护理
胆胰疾病内镜医治与监护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胆胰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笔者所在医院肝胆外科采用内镜介入治疗胆胰疾病患者56例,旨在探讨内镜介入治疗和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行内镜介入治疗的胆胰疾病患者56例,年龄19~78岁,平均(40.3±11.2)岁;男17例,女39例。全部患者经B超、CT、MR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胆总管单发结石18例,多发结石15例,胆管结石合并阻塞性黄疸7例,慢性胰腺炎5例,慢性胆管炎狭窄6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胰头癌2例。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根据确定的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rmy,EST)治疗,在11点方向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小结石直接经取石网篮取出,大结石可先行先碎石后再取石。合并黄疸患者同时给予药物进行退黄治疗。同时采用胆道支架引流以改善生活质量。慢性胰腺炎患者内镜下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胰管内放置支架引流。胆管炎狭窄患者应用扩张球囊扩张狭窄,然后放置支架,进行鼻胆管引流。十二指肠乳头癌及胰头癌患者内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术,使用套扎器一次或分次进行圈套切除,可附加置入胰管支架[1]。
胆总管探查术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胆管结石胆总管(CBD)探查是胆道外科中的基本操作,一般并无困难,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给手术带来意外的难度与风险,忽略了操作中的一些细节常会造成不良后果。作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胆总管探查术特别需要重视几个问题。
关键词:胆总管探查术
1掌握好CBD探查的指征
术前有黄疸、胰腺炎、胆管炎(发冷、发热和肝酶升高)病史,影像学(B超、CT、MRI)示胆道扩张,没有术中造影条件的应在切除胆囊时做CBD探查,有造影条件的必须做术中造影,造影正常可避免不必要的阴性探查。如造影时造影剂浓度不当、曝光时未暂停呼吸、摄片条件未掌握好,以及结石过小,均可出现假阴性;术后如再发现CBD结石,因已做过术中造影,且造影片上确无可疑充盈缺损,医生可不用承担责任,术后可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EST)。探查CBD的绝对指征为:术中造影或经增粗的胆囊管做胆道镜检查有阳性发现;CBD直径>1.0cm,壁增厚并扪及CBD内硬块;CBD胆囊管残端流出混浊的胆汁;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提示CBD内有结石。作者强调,术前应仔细的询问黄疸、胰腺炎、胆管炎等病史,分析各种术前检查结果(如肝酶升高),放宽术中造影及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成象)检查的指征,尽可能避免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结石残留。
2术中寻找CBD
胆道再次手术时发现不少术者在第一次胆道手术关腹前没有常规将大网膜填入肝下区,造成术后十二指肠第一段或结肠粘连于肝面,故再次手术时为防止损伤肠管必须紧贴肝面向深部分离。如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向胆汁样渗出最明显处解剖常可发现CBD。仔细触摸有时可触及结石,如结石在CBD下端,可将结石向肝门方向推挤,从而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触及结石。如术前放置过鼻胆管引流,也可作为寻找CBD的标志。作者强调即使已触及结石,也必须常规穿刺抽到胆汁后再切开CBD。本院早年曾发生过一例肝硬化患者,因触及结石未经穿刺直接切开CBD,而损伤位于CBD右前方的异位门静脉导致术中大出血死亡的深刻教训。然而有时CBD内充满结石,仅在结石间隙中有少量胆汁,穿刺时很难抽到,此时只要抽不到血液也可在结石表面切开CBD。充分暴露肝十二指肠韧带后可在搏动的肝动脉右侧用细针耐心地从右向左反复穿刺,肝园韧带十二指肠第一段与肝动脉是寻找CBD的解剖标志。如胆囊管长且与CBD平行向下再汇入CBD,此时胆囊管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最右缘,一般情况下术者一定会当作CBD切开,探条也可进入CBD下端,并可通过Oddi括约肌进入十二指肠。因向上找不到左右肝管开口,术者可能误以为已损伤CBD。此时只要触摸一下肝动脉就不难发现肝动脉右侧与已切开的“CBD”间还有不少组织,只要稍加分离就可显露出真正的CBD。肝门部长期慢性炎症而纤维化时,也可紧贴肝门板向深部分离,牵开肝方叶穿刺,往往可找到近汇合处的肝总管。做过胆肠吻合者吻合口常缩向肝门深部,想要暴露吻合口上方的胆管很难,可在肝门处切开肠襻壁,从肠腔内伸入手指找到狭窄的吻合口。术中B超有助于找到CBD。
腹腔镜手术对远端胃癌患者淋巴结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右侧前入路腹腔镜手术对远端胃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远端胃癌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右侧前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左侧后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侧前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远端胃癌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关键词】胃癌;腹腔镜手术;右侧前入路;左侧后入路;淋巴结清扫数目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多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病变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消化不良等,严重时还会出现呕血、恶病质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远端胃癌主要发生于胃窦、幽门等部位,需要进行胃远端切除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逐渐成为远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2-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远端胃癌患者,探讨右侧前入路腹腔镜手术对其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远端胃癌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5.39±6.12)岁;肿瘤直径2~8cm,平均(4.31±1.16)cm;肿瘤位置:幽门24例,胃底3例,胃体部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6~75岁,平均(55.32±6.15)岁;肿瘤直径2~8cm,平均(4.28±1.14)cm;肿瘤位置:幽门25例,胃底3例,胃体部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4]中远端胃癌的诊断标准;②经病理检查确诊;③接受远端胃切除手术;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术前接受放疗或化疗;②非首次治疗;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④既往有胃部手术史。1.3方法两组均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建立气腹,压力为12~15mmHg,检查腹膜及肝脏情况。观察组采用右侧前入路,即大弯侧淋巴结清扫后,优先离断十二指肠球部,具体操作如下:使用超声手术刀沿横结肠边缘切开,进入网膜囊,随后切开结肠脾区大网膜并扩展,清理网膜组织间粘连,暴露胰尾,根部显露后切断胃网膜右动、静脉,清扫No.4sb及No.6淋巴结;以结肠血管为标志进入胃十二指肠,打开胃胰韧带,裸化并切断十二指肠,将残胃向左下侧牵引,以十二指肠动脉为指引向上清扫No.5及No.12a淋巴结,剥离结肠系膜至胰腺,下压胰腺,拉直胃左动脉,暴露脾动脉,清扫No.11P淋巴结;以脾动脉起始部为发动点,进入胰腺区淋巴结与血管神经间隙,沿腹腔动脉向上,结扎胃左动、静脉,并清扫No.7及No.9组淋巴结;挑起肝左叶,从腹侧至背侧清扫No.1及No.3淋巴结。对照组采用左侧后入路,即主操作医师站于患者左侧,大弯侧淋巴结清扫后,暂时不离断球部,先掀起胃体,清扫胃后方淋巴结,最后再离断十二指肠,而术中其他操作与观察组一致。两组术后均行抗感染治疗,留置引流管。1.4评价指标比较两组的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复发判断依据《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4]中相关标准:血液学检查提示癌胚抗原(CEA)异常升高,腹部CT或超声为阴性,胃镜下发现新生肿瘤或原发肿瘤复发,并经局部胃组织活检检查确诊。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