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2:45: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以人为本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剖析"以人为本"

剖析"以人为本"近些年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了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口头禅,但到底何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不同的企业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内涵,以及怎样才能算是以人为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给予明确的阐释和界定。

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本身是缺乏主语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老板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恐怕都认为只有企业可以充当"以人为本"的主语,即企业是以人为本的。然而,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却让我们开了眼界,原来不光是企业可以以人为本,科技也可以以人为本。诺基亚的提法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明确地阐释了本企业是以科技立足的,即科技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是本企业的特色,从而不仅鲜明地亮出了高科技企业的形象,同时还界定了高科技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内涵。显然,这一点比笼统地说企业以人为本要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也更有个性。

以谁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字也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这里的"人"也就是企业的员工,即企业对员工是尊重的,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企业是把员工作为人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等同于机器设备来对待,因为管理中人性化的东西很多,很富有人情味。

查看全文

以人为本 亲情服务

近年来,百步亭花园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的社区发展理念,创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社区协调发展,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成为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全国唯一社区。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建设部、文化部四部门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百步亭社区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的需求为第一信号,努力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用亲情服务人,为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社区常年开展“走千家门、说万句话”的“关爱行”活动,了解居民疾苦。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成立了“关爱小组”、“温馨姐妹”等队伍,他们与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老人结成关爱对子,经常登门看望。用深情关心人,解决居民各种难题。设立了社区信访中心,每年接待信访一万多件,回访率100%,处理率99%以上,做到了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天。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巾帼家政服务站,建立了社区下岗人员和特困户档案,采取多种途径帮助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用真情尊重人,让居民当家作主。社区自治组织定期召开居民恳谈会,听取居民意见,解决关系居民切身利益问题。

坚持以德为魂,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思想觉悟和文明素质。社区依托一站(广播站)、二廊(文化科技长廊、板报长廊)、三家(党员之家、民兵之家、司机之家)、四中心(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健身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社区以创建环境优美、秩序稳定、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为目标,通过举办文明礼仪讲座,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举办禁毒、消防、科普、计生知识展览等,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居民良好的文明习惯。非常注重未成年人教育,构建了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组建了“小小护绿队”、“卫生小卫士”、“小小宣传员”、“交通小卫士”、“小小民兵连”等青少年活动队伍,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社区文明共建活动中受教育。

坚持以文为美,精心培育和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用文化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作用感染居民。开展学习型社区、生态型社区和“五好”文明创建活动。建成4所幼儿园、3所小学、1所中学和1所老年大学。还通过阅览室、阅报栏、市民学校、文化长廊等载体,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了“五好文明门栋”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吸引了广大居民积极参加,形成了“家家亲门栋”、“邻里情门栋”和“阳光姐妹门栋”。着力打造以“亭文化”为主的百步亭特色文化,现已建成的100多个亭子,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百步亭社区的魅力所在。社区让居民给每个亭子取亭名作亭联,形成了一亭一景,一亭一处文化。

查看全文

剖析"以人为本"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了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口头禅,但到底何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不同的企业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内涵,以及怎样才能算是以人为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给予明确的阐释和界定。

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本身是缺乏主语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老板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恐怕都认为只有企业可以充当"以人为本"的主语,即企业是以人为本的。然而,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却让我们开了眼界,原来不光是企业可以以人为本,科技也可以以人为本。诺基亚的提法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明确地阐释了本企业是以科技立足的,即科技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核心,是本企业的特色,从而不仅鲜明地亮出了高科技企业的形象,同时还界定了高科技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内涵。显然,这一点比笼统地说企业以人为本要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也更有个性。

以谁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字也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这里的"人"也就是企业的员工,即企业对员工是尊重的,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企业是把员工作为人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等同于机器设备来对待,因为管理中人性化的东西很多,很富有人情味。

查看全文

“以人为本”刍议

“以人为本”刍议

□新河煤矿吕军华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以来,“以人为本”便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以人为本”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说得具体一点,“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和人格,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利,尊重人的自由和个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有三个问题必须弄清:

其一,“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人”的是“物”,“以人为本”最初就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而提出来的。因此说,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就是“以物为本”。

查看全文

“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

总书记在理论研讨会上有这样一段精辟表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同时明确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志的讲话,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党的宗旨上进行阐述的,说明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的重要性。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为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

历史上,从“民本”到“人本”,无数仁人志士出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及追求理想道德社会的目的,竭尽毕生精力,主张保民安民的施政之道,为民请命。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无疑是进步思想,也是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萌芽。随着近代民主政治的出现,民本思想进一步成熟起来。民本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据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庶民是国家主体,民贵而君轻;第二,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盛衰兴亡;第三,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惠民。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即已提出,在《尚书》中记载也相当丰富,它是对神权思想的挑战和对君权的一种限制。春秋战国时期,极力宣扬民本思想的当推“儒家”。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为后世政治家的座右铭。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他认为,民本不仅仅是为了人民,也关系到统治者自身的安危和存亡。秦末和隋末无数次农民大起义使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许多有识之士对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幕僚亲眼看到了农民大起义的强大威慑力量;魏徵以“舟”比作“君”,以“水”比作“庶人”(百姓),用“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警告最高统治者。据此,唐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民安民政策,迅速消除了战乱,稳定了政局,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体恤民情,关心民众疾苦成为历代优秀政治家的共识。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有力地批判“君权神授”思想,他说,君权并非神授,而是人所授。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君权存在是社会不得安宁的根源。”古老的民本思想,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过极大影响,同时又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它没有超越剥削阶级压迫广大人民的框架,民贵君轻并非目的,而是统治压迫人民的手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同时又远远超越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但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民第一次知道了不靠神仙皇帝,求解放靠的是自己。以为首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提出的民主革命思想,给古老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民主、自由的新内容,鲜明地高举起推翻“三座大山”大旗,为受剥削、受压迫的无产阶级摇旗呐喊。

中国共产党80多年辉煌历程,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胜利。我们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候,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感触更加深刻。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把全部心血倾注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奋斗目标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一代先河。

也许您注意到,“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只是一字之差,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不然。从“民本”到“人本”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理想社会,倾尽全力,耗其毕生,然而,真正的理想社会并没有实现,民本思想受历史局限存在着固有的不彻底性,最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人本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从根本上摆脱了历史局限性,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的彻底性,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党的历史使命远未完成,中国共产党人还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实现理想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前进,永远前进!

查看全文

以人为本公共政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它是对“以物为中心”的反思、扬弃和超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主体群众化,彰显公共利益价值,弘扬公平原则,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都是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改革之初,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我国公共政策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政策取向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僵死局面,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使得自然生态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不谐调。这些冲突和矛盾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偏颇的集中体现。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共政策的人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次把以人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心价值的地位,明确了我国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共政策人本取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是世界之“本”,认为人是世界的本质和终极本质;人是价值之“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意义的生命存在;人是历史之“本”,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类创造并主导着历史。

第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心、共同奋斗,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实,这种小康只解决了人民的物质层面的需求,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仅仅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方面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查看全文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但前者的涵盖面更广。

以人为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那么,为什么不提“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是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呢?因为后者的涵盖面更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但涵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天谈发展,不能不考虑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这不但涉及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能否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所有人能否生存。这样的内涵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为广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查看全文

以人为本的转轨政府职能

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政府机关人员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思想,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观念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不能离开客观环境空谈理想和愿望。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农业时代,土地和山林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看重土地和山林是很自然的事;工业时代,资金和设备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看重资金和设备也是很自然的事;知识时代,知识和技能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应当看重知识和技能,从而,应当看重作为知识和技能载体的人。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进步,是认识的进步,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当人的生存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人们会千方百计地谋求生存,其他的当然会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是人的本能的体现。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的生存、国家的生存、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始终是我党几代领导人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伟大成绩。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同时,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社会发展协调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矛盾的另一方面逐渐暴露出来,即环境污染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城乡差别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等等日益突出,因此,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客观实践的产物,是认识水平深化的产物,是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产物。我们在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过程中,要辩证地看待历史,防止否定经济发展和“一风吹”的倾向。以人为本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但又不同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里至少包含四层意思:一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将人的体力和智力、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交往关系、家庭关系等高度丰富和展开;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它不再受到压抑,不再只是局限在少数人或某些阶层身上,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完善;四是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实践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展开过程,是人用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生产和塑造人本身的过程。这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同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以人为本的目标,又是以人为本的结果。以人为本强调地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人是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不会单纯地为创造历史而创造历史,单纯地为改造和保护自然而改造和保护自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必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

安全必须以人为本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以人为本”建机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以人为本”抓“六化”,扭转人管人的被动局面;“以人为本”提素质,实现本质安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各级领导只要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素质,就能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如何激励员工,引导员工自觉抓安全、保安全是摆在矿井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理念通过矿井管理层的身体力行,通过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指导,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达到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控制和减少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发生的目的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安全生产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多年煤矿安全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抓安全的体会告诉我们:抓安全,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建机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在倡导“以人为本,健康至上”的当今社会,各级领导只要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素质,就能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形成了以职工为主的“互相监督”、以班组为主的“片区监督”、以群监员为主的“流动监督”、以民兵安全哨和团员青安岗为主的“岗位监督”、以安监员为主的“过程监督”,以及以值班领导为主的“点面结合、全线流动、动态监督”等模式,形成了覆盖全矿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对检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实施首查负责制,定期复查,隐患治理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消除了事故隐患。促进矿井在创出安全生产8周年之后,进入新世纪又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700多天,保障了矿井安全稳定。

“以人为本”抓“六化”,扭转人管人的被动局面。如何激励员工,引导员工自觉抓安全、保安全是摆在矿井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始终坚持精细化、标准化、责任化、激励化、准军事化、安全文化“六化”管理,贯穿于安全生产全过程。用精细化管理精心做好安全的每一项工作,充实和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的每一项内容;用标准化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综合水平,达到最佳的安全管理效果;用责任化管理激励员工形成高尚的安全职业道德、良好的安全素质和熟练的安全技能,并在工作中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用激励化管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来增强安全工作的能动性和约束力,激发和调动职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热情;用准军事化管理,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提升执行力;用安全文化管理统领员工的思想行为,使“我要安全”成为干部职工抓好安全质量工作的信念支撑和自觉行动。通过“六化”管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得到细化,员工的安全责任感和安全素质得到增强,执行力明显提升,有效地减少了违章现象和事故的发生。近年来,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的工伤率呈直线下降趋势,特别是今年1-4月份,全矿只出现一名轻伤,创出建矿以来安全最好水平。

“以人为本”提素质,实现本质安全。安全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理念通过矿井管理层的身体力行,通过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指导,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达到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控制和减少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发生的目的。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以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实现本质安全的主要内容,下功夫抓员工的素质教育。一是长期开展“大练兵、大比武、评先模、名师带高徒”等活动,提高员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积极性,立足岗位成才。二是全面修订完善岗位技术规程和操作方法,编写了各类专业培训教材,使员工有了可学习和可遵循的依据。三是搞好班组安全活动,结合岗位实际,学习安全技术和安全知识。四是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培训,对员工进行安全规范和质量标准教育。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员工在紧急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无论安全工作头绪有多么繁杂,任务多么艰巨。只要用心去做,真正把员工的安危放在心上、看在眼里,竭尽全力,去思考,去实践,一定能把安全工作做好、做细、做出成效

查看全文

如何落实以人为本

近年来,在我国理论界,有关“以人为本”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我们现在谈“以人为本”偏重古训,并没有多少新东西,关键在于这里的民本如何能够转化为“民权”,把作为被统治者的民本客体,提升为法权意义上的权利主体,这是“以人为本”的要义。我认为,从民本——民权——政治法权,这是走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法治国家的法理学三部曲。其中,所谓政治法权,指的是通过建设一个宪政的法律制度,抵御政府或国家的强权,保障个人的基本人权,这里的政治意味着宪法政治。

民本与否,不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的,它应该是一种政治契约关系的体现,即人民把自己的主权交付给一个委托者,后者人民实施社会的治理,在必要的时候,人民能够收回这个政治契约。只有通过真正有效行使的宪法制度这个中介,民本才能转化为民权,否则,不是一句空话,就是回复到古代传统政治的陈词滥调之中。目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显然,“以人为本”不是回到旧的王朝政治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维护人民的权利,为人民谋福利,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法治制度实现人民的权利保障。

其次,“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法治主义的阐释与制度建设。目前对于党的“以人为本”的口号,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从政府行政管理角度方面的,从市场经济建设方面的,等等。我认为,上述诸领域如果片面地强调以人为本,不假思索地把它视为第一原则,乃是一种误读。我认为,在市民社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以人为本只是一种理念,是事务背后的价值指向,而不是现实的原则,它们的第一原则应该是以法治为本。社会治理和市场经济等诸多领域,有它们各自不同的目标,只要它们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就是可欲的,无可指责的,在那里法治是根本性的。在我看来,“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法治主义,即通过法律规则,特别是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保障人的尤其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这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通过法律制度保障个人不受政府行政恣意的侵犯,不受非法经济活动的侵犯,不受他人或群体的社会行为的侵犯,都属于以人为本。如果我们盲目、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在任何领域都不加思考地把人的要求放在首位,那么社会秩序如何维护,经济效益如何推进。我认为,人的需要应该是合法的正当性的需要,从法的角度来阐释“以人为本”比从经济的角度来阐释,更有助于我们的正确理解。

最后,防止“以人为本”成为一种治理社会的道德理念。我认为,“以人为本”的关键,不是道德戒律,而是法律规范,通过法治主义落实以人为本是最有效的。其他的所谓仁政、德治和统治者的善心美意,如果超越于法律之上,只会导致更大的对于人的伤害。“以人为本”的精髓在于法治,而不是人治,人类历史上的道德理想国所导致的灾难,值得我们深思。当然,道德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但道德政治化就成问题了,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培育公民的美德,需要提倡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和传统中国的德行良俗,但不要政治化,不要通过政治的手段去强求,只要我们真正地建立起一个优良的政体制度,公民的道德就会滋生起来。“以人为本”既包含着法治原则,也包含着道德原则,关键也是要有一个好的制度。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就把“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转化为以法为本,把民本主义转化为法治主义,把人民主义转化为宪法主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