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计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1:55: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因子计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因子计量

小议影响废纸进口贸易因子计量

1前言

废纸,又称二次纤维,是废纸浆的主要原料,在造纸工业中是一种低消耗、低污染的再生资源。与传统木材纤维及非木材纤维原料相比,用废纸作为原料制浆造纸,一般不需要进行化学蒸煮和煮后洗涤等工序,因此,这就极大降低了水、电等的消耗,同时,由于废纸制浆过程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较小,使得生产过程中几乎无废气排放,产生的废水也较易处理,对环境的污染负荷较小。所以,采用废纸为原料来造纸可以有效缓解造纸工业水资源短缺、耗能较大、污水排放严重三大问题。1996年以来,中国造纸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9年纸和纸板产量已达到8640万t。由于国内木材纤维供应不足,非木材纤维中大部分原料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因此,对废纸的利用成为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要求逐步形成以木材纤维和废纸为主、非木材纤维为辅的造纸原料结构。但是,国内废纸所含木材纤维较低,仅能够满足低档纸产品的生产,再加之目前回收分类简单、回收的相对质量偏低、回收的质量较差,造纸企业几乎难以利用国内废纸进行纸产品的加工生产;相比之下,进口的废纸含有大量木材纤维,价格便宜,质量好,生产中高档纸产品的利用价值高,使得中国许多造纸企业采用进口废纸制纸,与之相对应,近年来,中国的废纸进口量也不断激增,从1996年的137万t增长至2009年的2750万t(具体见图1),折合废纸浆2200万t,占当年纸浆总消耗的27.57%,这表明中国造纸原料对进口废纸依赖严重。而过分依赖进口废纸作为造纸原料,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造纸工业的未来发展,景华(2006)指出,废纸已经成为中国造纸工业最重要的造纸原料,然而,未来作为国际贸易的废纸总量会有一定增加,但增幅不会太大,这势必会影响中国造纸业对原料的需求,进而影响整个造纸业的未来发展。

王磊等(2010)也认为,中国造纸原料已严重依赖进口废纸,对中国造纸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一旦世界各大废纸出口国趁机炒作废纸出口价格,势必将对我国造纸行业产生巨大冲击,造成我国造纸生产成本较高,削减我国造纸企业国际竞争力。若国内对进口废纸的需求量继续大幅上升,一旦世界废纸价格暴涨到企业难以承受或世界发生突发事件从而影响废纸的正常运输时,对中国造纸工业所产生的后果将十分严重,大量依赖进口废纸,成为中国造纸工业未来发展的瓶颈。为此,本文通过搜集年鉴资料中的有关数据,以定量分析中的回归分析法,探究相关因素对中国废纸进口量产生的影响,量化因确定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废纸进口增减量,以衡量这些因素对废纸进口量的影响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缓解中国造纸原料对进口废纸的依赖。

2影响中国废纸进口量的因素分析及理论假设

2.1因素分析

对于影响中国废纸进口量激增的因素,国内一些学者结合中国造纸行业的背景,通过对年鉴资料的分析,给出了个人的观点。胡孟春(2010)、侯庆喜等(2008)认为,我国面临着对进口废纸资源依赖程度高的问题,而废纸进口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纸和纸板消费量的快速增长。顾民达(2005)针对该问题也指出,中国进口废纸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于造纸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木材纤维,但国内木材供应不足,非木材资源也存在问题,因此,进口废纸作为造纸原料,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詹怀宇(2010)则认为,近年来废纸进口量持续增长与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的减少密切相关。非木材纤维仍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造纸原料,特别是在我国木材资源匮乏的国情下,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并提出未来造纸原料必须走多元化、多渠道之路才能摆脱对进口废纸的原料依赖。与此同时,国外学者BillMoore(2007)也提出中国废纸需求的增长还源于传统的主要纤维原料非木材纤维用量的减少。结合目前中国造纸纤维原料的实际使用情况,以上学者的部分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图2给出了2000~2009年中国国产木浆供需差额情况,木材纤维产出的木浆缺口的不断增大充分印证了该种类造纸原料在国内市场上的严重短缺,再加之中国森林资源相对匮乏,可用于增产木浆的木材原料相对有限,国内的木浆供应增长速度已远跟不上造纸业对木浆的需求增长速度,而这一部分差额成为推动中国加速进口国外废纸原料的重要原因。而图3按造纸所用原料的不同种类,显示了各生产用原料的比例变化,其中,起初与废纸浆同为主要原料的非木浆比例大幅下降,废纸浆比例逐年增加,而木浆比例则基本持平。说明进口的大量废纸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因非木材纤维使用减少导致的生产性原料的短缺部分,验证了学者认为中国废纸进口量激增与非木材纤维原料的使用减少密切相关的观点。为此,笔者在综合考究以上国内外学者的文献资料后,结合宏观、微观与国际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认为应从社会发展进步、生产制造现状以及国际贸易变化三个角度探究影响中国造纸工业大量进口废纸的原因,并进一步细化以上三个层面,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纸板消费量两项指标反映社会发展与废纸进口量的关系,以造纸原料浆所含废纸浆及非木浆的比例变化代表生产工艺对废纸进口量的影响,以国内生产纸浆供需差额、木片进口量、废纸进口价格、纸及纸板进口价格来衡量国际贸易因素对废纸进口量起到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查看全文

北京空气质量影响因子计量思考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适宜人们生存的空气是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前提。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恶化的空气质量已经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威胁。保证空气质量是保障民生的基本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90年代的北京曾经沙尘肆虐,空气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痛失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自1998年开始,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环境质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绿地面积、制定法律法规等。在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推出单双号限行的制度,并将其固定下来作为缓解交通环境压力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市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二级及以上的天数从2000年的177d天增加到2008年的274天。SO2、CO、NO2及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均有下降。“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

如何准确测度空气质量,分析各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以及如何提高空气质量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空气质量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广义的室外的环境空气质量,从空气质量这一角度反映某一特定地区的环境状况。另一种含义是指小范围的局部的空气质量状况,例如,室内空气质量,高校教室空气质量、手术台空气质量、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本文中的空气质量是前者,即广义的室外空气的质量。通过阅读近五年来的空气质量相关文献,将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质量评价及预测模型的研究

空气质量评价是研究空气质量问题的基础,有效的评价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现实中的空气质量,发现潜在的空气质量问题,从而为寻求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对评价方法,一般要求简单、准确、全面、具有可比性。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模型为测度空气质量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方法。

查看全文

信用风险的国际演进及启发

内部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发展

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出台了《国际资本计量统一框架》,要求银行必须根据债权的风险大小,准备相应的资本。1988年资本协议的出台,建立了全球统一的资本计量框架。但是其仅根据债权主体的差异,将风险权重分为0%、10%、20%、50%、100%五档,对于大多数公司借款人,均适用100%的风险权重,导致其敏感性差,难以适应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各商业银行或专业风险计量机构纷纷利用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KMV公司的组合管理模型、J.P.Morgan的CreditMetrics模型和CSFP的CreditRisk+模型,三类模型均以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相关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但在信贷组合损失定义、违约概率计算等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一)KMV组合管理模型。KMV组合管理模型由专业信用风险计量机构——KMV公司提出,其假定信贷组合的损失分布由三个因素决定:每一资产的违约概率;每一资产违约时的预期回收率;借款人两两间的违约相关性。针对上述三个要素,KMV公司分别开发出了违约概率计量模型和违约相关性计量模型,前者基于上市公司财务结构计算违约距离,并通过违约距离映射到违约概率,后者则基于上市公司资产相关性计量违约相关性。由于模型的主要输入参数为违约概率和违约相关性,因此,KMV组合管理模型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二)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由J.P.Morgan(1997)联合美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提出,其假定信贷资产组合一定时期内的价值变化取决于其信用等级的联合变化,其中信贷组合内每一信贷资产的价值主要由其信用等级所对应的收益率决定,而信用等级的联合变化则由借款人间的相关性及信用等级迁徙矩阵决定。CreditMetrics模型与KMV组合管理模型的相似之处在于借款人间违约相关性均通过借款人间资产相关性间接估计,不同之处在于CreditMetrics模型假定违约概率由资产的外部评级决定,而不是由违约距离决定。(三)CreditRisk+模型。CreditRisk+模型由CSFP(1997)提出,其假定违约的损失分布由组合内发生违约个数、组合内每一违约平均损失程度两个要素决定,对于违约概率相同、违约损失程度相近的资产组合,假定其一定时期内的违约个数服从泊松分布,则可基于违约个数的分布,得到违约损失的分布。CreditRisk+模型与CreditMetrics模型的相似之处在于均假定违约概率外生,不同之处在于其只考虑借款人违约导致的损失,不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质量下降导致的损失。此外,CreditRisk+通过假定违约率可变来计量不同组合间的违约相关性,而不是通过借款人间资产相关性予以估计。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是组合信用风险管理蓬勃发展的时代,组合管理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Risk+模型及其他一些组合信用风险模型均在这一时期涌现。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风险敏感性更高的资本监管规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监管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发展

2000年以后,组合信用风险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Risk+模型等之前的主流信用风险模型随着业务实践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为了克服1988年资本协议风险敏感性差的问题,使监管资本更加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并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改进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一种以内部评级结果为输入参数、以单因子渐进模型为模型框架的监管资本计算规则,并经征求业内意见对部分参数进行调整后,在2004年正式颁布的新资本协议中作为监管资本计算的高级方法——内部评级法出现(以下简称单因子渐进模型)。(一)单因子渐进模型的框架。单因子渐进模型首先假定信贷组合的损失具有组合不变性,即信贷组合内每笔贷款的损失仅由其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借款人规模、期限等自身属性决定,增加或减少一笔贷款不会对其他贷款所需资本要求产生影响,信贷组合的资本要求为组合内单笔贷款资本要求的简单加总,而每笔贷款的资本要求则由(1)式①决定:(1)式中,PD、LGD为基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估计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M为有效期限,R为相关系数,b为期限调整因素,分别是违约概率PD的单调函数。根据BCBS(2005),银行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而单因子渐进模型是在假定损失具有组合不变性的前提下,基于银行的内部评级结果,计算覆盖99.9%置信水平下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条件非预期损失。因此,单因子渐进模型本质上是监管者提出的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二)对单因子渐进模型计量经济资本的进一步分析。单因子渐进模型提出后,其作为监管资本的适用性得到业内肯定,但其作为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优劣则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关于单因子渐进模型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模型计量经济资本的合理性及缺陷两个方面。1、计量经济资本的合理性。单因子渐进模型最重要的假定是信贷损失的组合不变性,若该假定得到满足,则其能够较为精确的计量经济资本。事实上,当组合内任一资产均仅占组合很小份额(条件1)、组合内不同借款人间相关性仅由一个系统因子驱动(条件2)时,资产组合的VaR具有组合不变性,且既使不满足条件1也不会对模型计量的准确性产生太大影响(Gordy,2002)。单因子渐进模型的另一重要假定是影响贷款组合内借款人间的系统性因子只有一个。从CreditMetrics、KMV模型、CreditRisk+等业内常用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来看,尽管在模型假定上采用多个因子,如相关系数由行业、地区两个因素决定,但是地区因素通常取某一固定值,实质上仍是单因子模型。因此,单因子渐进模型的单因子假定与常见的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是一致的(Gordy,2002)。2、单因子渐进模型的缺陷。在实际应用中,组合不变性赖以成立的两个条件并不能完全满足,其主要原因是集中度风险的普遍存在。信贷组合集中度将从两个方面破坏单因子渐进模型的组合不变性假定:资产组合规模过小或过于集中于某一借款人将导致非系统风险的不完全分散,破坏单因子模型资产足够分散的假定;资产组合过于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将导致信用风险由多个系统性因子驱动,破坏单因子模型的单因子假定(BCBS,2006)。因此,单因子渐进模型所计算的资本只是对真实经济资本的一种近似,具体使用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三)对单因子渐进模型的修正。导致单因子渐进模型无法完全准确计量经济资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其仅考虑了系统性风险,没有考虑非系统性风险,当信贷组合过于集中于某一个借款人时,其计算的资本不能完全覆盖非预期损失,需要在其计算结果基础上增加集中度风险资本,即进行粒度调整(GranuarityAdjustment,GA);二是其对信贷组合的分散化效应仅通过一个因子反映,没有考虑多个因子的影响,当信贷组合充分利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相关性实现分散化效应时,其计算的资本可能过于审慎,需要在其计算结果基础上适当降低资本,即考虑分散化效应(DiversificationFactor,DF)。1、粒度调整。假定信贷组合实际损失的q分位点为Yq,单因子模型。但是,由于单因子渐进模型假定信贷损失具有组合不变性,该假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离,导致模型计算的资本与真实的信用风险损失存在一定偏差,主要体现为无法完全反映分散化效应和集中度风险,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近似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需要进行粒度调整和分散化效应调整。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计量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全方位的借鉴。以实施内部评级法为契机,国内商业银行或与咨询机构合作,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技术,纷纷致力于建立符合内部评级法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由于风险计量基础较为薄弱,国内商业银行这一时期的主要精力是对单笔贷款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的计量,目前对于风险参数在经济资本计量模型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阶段。

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从组合信用风险模型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单因子渐进模型的提出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该模型建立在CreditMetrics、KMV模型、CreditRisk+等20世纪90年代主流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基础之上,体现了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中最基本的原理和最核心的元素,如经济资本是计量一定置信度、一定时期内的VaR,如影响信用风险损失的主要要素是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相关性(R)等,银行可以在其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适当调整,得到精度更高、适用性更强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其次,该模型直接基于单笔贷款自身属性计量经济资本,经济资本的计量细化到信贷组合的最小粒度,有利于经济资本的配置与应用。最后,该模型直观的展示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相关性等风险要素与经济资本的关系,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心从组合管理再次回到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贷款担保管理等最基本的要素。有鉴于此,对单因子渐进模型的分析和修正,成为2000年以来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研究的热点。对于国内银行业而言,单因子渐进模型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首先,从模型适用性来看,国际性大银行信贷组合中的债权人以上市公司为主,信贷产品以市场化交易程度较高的债券、衍生产品为主,以此为基础开发的CreditMetrics、KMV模型等内部组合信用风险模型并不适用于信贷组合中债权人大多为非上市公司、信贷产品以贷款为主的国内商业银行。而单因子渐进模型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监管资本计量规则,在推出过程中着重考虑了模型的全球普适性,模型的最终确定经过了多次定量测算和意见征求,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适用性也较好。其次,从模型特点来看,单因子渐进模型引入了规模因素和期限因素,中小企业贷款、期限较短贷款的资本占用明显优于其它贷款,以单因子渐进模型为基础的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再次,CreditMetrics、KMV等模型及其改进版模型结构较为复杂,计算过程中往往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计算量大,而单因子渐进模型结构简明,计算简便,且计算结果直接细化到单笔贷款,对于风险计量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后者的可接受度和推广实施难度更小。最后,随着计量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广泛使用,复杂计量模型所带来的模型风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简洁、透明正日渐成为组合信用风险模型的新标准。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在实施内部评级法过程中,可通过对单因子渐进模型进行适当调整,得到适合自身经营发展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鉴于国内银行业的实际,对单因子渐进模型的调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违约相关性来看,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实施,违约相关性受行业的影响较大,因此可在现行单因子模型基础上,在相关系数计算中引入行业因素;从集中度情况来看,国内银行业“贷集中”现象较为明显,集中度风险对信贷组合损失影响较大,可在单因子渐进模型所基础上,引入集中度调整因素。

查看全文

服装网络营销对品牌力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以某品牌男装为例,使用李克特(Likert)量表对服装网络营销与品牌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了服装品牌信息获取渠道的基本情况,通过因子分析并萃取出6个对品牌力有影响的关键因子,并发现高档品牌因素、投放广告多、适合中国男性体型等与服装网络营销呈正相关,店铺方便、易买到以及店员服务热情高因子与服装网络营销呈负相关。

关键词:品牌力;服装网络营销;影响;实证分析

一、实施研究

(一)设计量表内容

首先,本文以品牌力内涵为依据,并在其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某品牌的诚信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设计量表项目内容。然后从量表项目内容语言过于书面化,缺乏亲切感,顾客不容易接受、各个项目内容意思相近,难于区分、测量内容尽可能精简,避免重复等多个方面对量表设计内容进行反复探讨。其次,通过调查问卷来测试所设计量表的重要性,参与调查问卷的对象包括15名上班族以及15名服装专业的大学生。此次问卷要求被测试者从量表中22个项目中选择其认为不重要的项目,同时列举出自认为可以用于测量网络营销对品牌力影响的项目。另外,对20名某品牌的顾客进行深度访谈,20名访谈顾客中10名为专业人士,均从事服装相关行业,包括教师和科研人员,另外10名为经常进行网络购买以及对某品牌服装网络营销了解比较多的上班族。访谈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访谈对象的个人情况,二是网络营销对复杂品牌力的建议。具体访谈内容有“您认为哪些方面对提高服装品牌力比较重要?”、“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服装完了营销的绩效?”……通过对量表项目的探讨、分析,并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得体以下结论:50名问卷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均提出服装的现代感、服装做工、服装设计对服装品牌力的影响比较大。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设计的原始量表的项目内容最终确定包括23个测试项目,内容分别是“1品牌易识别;2广告设计好;3促销活动,打折;4卖场环境优雅;5产品设计好;6面料品质好;7投放广告多;8价格适宜;9店铺方便,易买到;10店员服务热情高效;11做工精良;12穿着舒适;13穿着耐久;14具有“西装专家”美誉;15高档品牌;16有现代感;17广告及商品点击率;18商品信息反馈数量;19适合中国男性体型;20技术先进;21易产生品牌联想;22网页浏览量;23网购成功量”。根据23个测试项目展开正式提问,并使用李克特(Likert)量表评价方式进行评价(点数越高,同意度越高,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查看全文

正确认识与使用期刊影响因子

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曾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使用中被一些评价体系异化,引起了一系列争议。当前,我国期刊界乃至全球期刊界对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批评。影响因子给期刊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影响因子?日前,本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教授。刻意炒作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最初作为文献计量学概念出现,到被广泛运用于当今期刊评价体系,影响因子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尧: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Im-pactFactor,JIF)又称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的论文,率先提出将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影响因子。其后影响因子这个相对统计量经过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界采用的一种衡量期刊有用性、显示度与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国际期刊生态、学术生态以及学术著作的发表机制也由于影响因子的出现而改变了面貌。

影响因子作为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其设计初衷主要是为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等服务。除此之外,影响因子还可以有多种应用。但是,当影响因子被用于期刊评价以及学术评价之后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只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实际上影响因子还与许多因素相关联,比如论文的出版时滞、长度、类型和合作者数目,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引证半衰期,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社会知名度,等等。因此,期刊与学术评价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响因子,如果过分强调被引用或收录情况,就会给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

从理想角度讲,一家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越多,这些论文的观点或结论被其他学者论文引用的次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如果影响因子得到合理使用,那么影响因子与稿件质量是相得益彰的。但在现实中,有一些期刊采取各种办法有意炒作影响因子。如办刊者明示或者暗示作者多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由此提高影响因子。采用这些方法后,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可以显著提高。期刊利用炒作手段,看似迅速提升了影响因子,但却破坏了期刊生态和学术生态。

在实际的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过程中,影响因子的原始功能在扩展中被逐渐异化。全球各地许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基于影响因子制定了本机构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放大了影响因子的激励导向效应。影响因子在学术界开始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外一些期刊或出版集团联合呼吁不予重视甚至不再支持影响因子,并提出重塑期刊评价体系。

过度依赖影响因子阻碍学术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过度依赖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学术发展带来怎样的弊端?

查看全文

正确认识和使用期刊影响因子

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曾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使用中被一些评价体系异化,引起了一系列争议。当前,我国期刊界乃至全球期刊界对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批评。影响因子给期刊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影响因子?日前,本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教授。

刻意炒作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最初作为文献计量学概念出现,到被广泛运用于当今期刊评价体系,影响因子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尧: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Im-pactFactor,JIF)又称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的论文,率先提出将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影响因子。其后影响因子这个相对统计量经过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界采用的一种衡量期刊有用性、显示度与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国际期刊生态、学术生态以及学术著作的发表机制也由于影响因子的出现而改变了面貌。

影响因子作为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其设计初衷主要是为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等服务。除此之外,影响因子还可以有多种应用。但是,当影响因子被用于期刊评价以及学术评价之后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只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实际上影响因子还与许多因素相关联,比如论文的出版时滞、长度、类型和合作者数目,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引证半衰期,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社会知名度,等等。因此,期刊与学术评价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响因子,如果过分强调被引用或收录情况,就会给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

从理想角度讲,一家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越多,这些论文的观点或结论被其他学者论文引用的次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如果影响因子得到合理使用,那么影响因子与稿件质量是相得益彰的。但在现实中,有一些期刊采取各种办法有意炒作影响因子。如办刊者明示或者暗示作者多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由此提高影响因子。采用这些方法后,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可以显著提高。期刊利用炒作手段,看似迅速提升了影响因子,但却破坏了期刊生态和学术生态。

查看全文

工程建设碳排放论文

1工程建设碳排放的计算

1.1计算范围

所谓碳排放,即指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5)、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由于CO2在温室气体中比重较大,故大多数研究中采用CO2当量来表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标准(ISO14040)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为四个步骤:研究目标和范围确定、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的影响评价以及生命周期结果解析。碳排放计量的首要工作是确定计算的目标和范围。工程建设阶段是建设产品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来源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建材生产碳排放、建材和机械运输碳排放和工程施工碳排放,需要确定每一部分碳排放的边界范围。

(1)建材生产碳排放,主要由建材生产时消耗的各种能源产生。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不同,不同建材的碳排放量有很大差别,选择合适的建材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措施。另外,人的因素产生的碳排放量相对很小,在测算建材生产碳排放时可以忽略不计。

(2)建材和机械运输碳排放(以下简称运输碳排放),主要由运输过程消耗的燃油资源产生。其碳排放量与所运输的物品种类、数量、运输工具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有关。在工程造价文件中,运输碳排放数据体现在运输车辆的机械台班消耗上,根据机械台班消耗量可估算出运输碳排放量。

(3)施工过程较建材生产和运输过程更加复杂,碳排放范围也更广泛。施工生产要素消耗包括人工、材料、机械三类,其中,人工碳排放量相对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建材生产过程已经计算过材料碳排放,不必重复计算。故施工碳排放主要考虑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因素,通过对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可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2016年整年的财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西北地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主要与盈利能力相关,在成长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西北地区;制造业;财务绩效;因子分析

一、引言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为了突出“中国制造”,强调我国逐渐成为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自从2016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政策之后,西北地区作为该政策重点发展的地区,对西北地区的公司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设计一套公平、公正、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西北地区制造业上市进行财务绩效评价,有助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国内对财务绩效的研究也日渐成熟。田笑丰,郭婷(2012)选取中部湖北省的2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数据,对财务绩效的四个方面进行变化趋势的分析。李清艳(2014)对云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价,认为财务绩效的综合排名受盈利能力的影响较大。朱和平等(2017)采用TOPSIS方法,对无锡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评价,加入创新投入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文献进行检索和研读,发现国内学者对中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公司研究较多,对西北地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较少,并且距离现在的时间较长,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田中禾,张娇(2013)基于熵权法对2009年西北地区甘肃省的1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分别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查看全文

期刊知识信息评价研究

1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原理

1.1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设计原则。第一,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应主要采用来源指标评价。期刊评价指标包括来源指标和引用指标,前者主要是期刊本身包含的一些指标,比如作者数、地区分布数、论文篇幅、关键词、参考文献、基金论文比等等,后者是期刊的被引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特征因子、总被引频次等等。来源指标是引用指标的基础,从来源指标来设计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源头和形式上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第二,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应包括更加广泛的因素。对于学术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目前还是个很大的难题,因此测度时应避免视角单一,这样可以降低测度误差,提高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的稳健性。比如应综合考虑载文量、被引刊数、中英文参考文献、国际化水平、关键词覆盖范围等等。第三,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指标主要应选用相对指标。采用相对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与知识测度的质量,避免单纯追求数量的现象。第四,权重稳健原则。用于测度信息与知识密度的指标有多个,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每个指标的权重大小设计尚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宜采用等权重原则进行处理,即摈弃主观评价方法,以客观评价方法进行指标体系评价。第五,避免自然权重原则。自然权重最初由俞立平、宋夏云等[27]提出,是指在多属性评价中由于标准化后指标均值不相等带来的权重偏倚现象。文献计量指标许多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自然权重问题会比较严重,所以要采用新的标准化手段,防止自然权重的带来的异常影响。1.2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评价框架。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从信息与知识载体、信息与知识内容、信息与知识来源、信息与知识来源国际化、信息与知识影响这5个视角进行测度。信息知识载体:主要从载文量角度进行测度。在版面一定的情况下,假设质量不变,那么载文量大的期刊无疑具有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含量。载文量是个双刃剑,曾经出现过一些期刊载文量人为加大导致期刊质量下降的情况,后来更多期刊片面认为降低载文量会提高影响因子,因此近年来CSSCI期刊载文量又出现普遍降低的异常现象。文献计量指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管理调节作用,对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干预。信息知识内容:采用篇均关键词表示。一般每个期刊都规定了关键词的数量,但有一定的弹性,总体上变化不大。关键词越多,意味着期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涉及的范围越广,期刊信息和知识量越多。但是这里面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关键词的近义问题,由于中文的特点,关键词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不少,这里存在信息冗余,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第二是关键词的重复问题,如果期刊专业性较强,必然有很多关键词是重复的,篇均关键词较少。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关键词指标相对不占优势,但鼓励这些期刊增加关键词有利于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还是有利于提高期刊质量的。信息来源指标:采用两个指标表示,分别是篇均中文参考文献和篇均英文参考文献。学术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前人的错误也是研究的重要基础。所以不管引用目的是什么,这并不妨碍用参考文献数量来反映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含量。需要注意的是,从单篇论文的角度,难以采用参考文献指标来评价其信息和知识量,因为对于单篇论文个体,需要通过论文内容来对其创新进行综合判断。但从期刊评价的角度,因为期刊是若干论文的集合,所以从期刊总体信息与知识量评价的角度,用参考文献相关指标是可以的。信息知识来源国际化:用外文参考文献比表示,这里外文主要是英文,但也包括少量的日文、韩文、德文、法文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即使是人文社科研究,国际交流也大大增强,如果一个期刊引用更多的国外文献,说明其具有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当然由于学科不同,期刊引用国外参考文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经济学引用国外参考文献比例一般较高,中国历史引用国外参考文献比例较低,但评价一般用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期刊之间比较,因此这个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小。信息知识影响:用新扩散因子表示(NewJournalDiffusionFactors,NJDF)。该指标是Frandsen[28]提出的,用期刊被引刊数除以载文量。由于每个期刊的办刊偏好、办刊特色均不一样,一个期刊被引用的期刊越多,说明该期刊具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量。这个指标是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中唯一的一个影响指标。1.3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方法。本文采用TOPSIS方法来计算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该方法是Huangetal.[29]首创,目前在学术评价中应用广泛。传统TOPSIS的计算公式是:Cij=移nj=1棕j(xij-xj-)2移nj=1棕j(xij-xj+)2+移nj=1棕j(xij-xj-)2(1)式(1)中,xij表示评价指标,xj-表示负理想解,即指标的最差值,xj+表示理想解,即指标最优值,棕j为权重,n为评价指标个数。TOPSIS根据评价对象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相对距离来进行评价。作为对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的一种探索,很难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因此本文采用等权重法进行处理。1.4评价指标标准化方法本文采用Sigmoid函数进行标准化。该函数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极大值无限接近1,极小值无限接近0,这样可以直接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第二,拐点位置为(0,0.5),进入成长期的坐标为(-1.317,0.211),进入成熟期的坐标是(1.317,0.789),可以对评价对象所处发展阶段加以判断。第三,标准化后不同指标的均值比较接近,可以避免出现自然权重现象。比如一个班级语文的平均成绩为65分,数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理论上两门课程的权重一样,但很明显数学好的同学具有优势,这就是自然权重问题,只有当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大致相等时,两者的权重才真正相等。标准化时第一步是计算评价指标的z值,即:z=X-滋啄(2)式(2)中,X为原始指标,滋是原始指标的均值,滓为原始指标的标准差。第二步是将z值代入sigmoid函数,计算得到标准化结果X',即:X'=11+e-z(3)

2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9-2020版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进行研究,在人文社科的所有学科中,一般认为经济学属于科学。经济学期刊相对比较严谨,而且被其他学科引用也较多,主要原因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被其他学科所借鉴,这种现象也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30]。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由于测度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后还要分析其与影响因子、h指数等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因此必须保证这些指标的数据时间同步,因此本文所有测度指标的时间跨度为2016-2017年,被引指标的时间为2018年,这也正是影响因子计算的时间界定,此外对于h指数也是期刊2016-2017年发表的论文在2018年的h指数。2019-2020版CSSCI期刊共有经济学期刊70种,但《国际贸易》有部分数据缺失,将其删除,实际还有69种期刊,相关指标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3实证结果

3.1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计算。经济学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为了提高区分度,对TOPSIS评价值均乘以100。超过60分的期刊共有14种,说明采用本文的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方法,总体上打分偏低,这与评价方法有关,当然可以通过评价值标准化方法来弥补这个问题,由于要进行打分的后续分析,因此本文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排在前几位的期刊为《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这些均是业界公认的优秀经济学期刊。《经济研究》作为公认的经济学顶级期刊,排在第九位,说明从信息与知识密度角度,其还有改进空间。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JIKI的数据分布如图2所示。经济学期刊的均值为51.43,极大值为69.18,极小值为33.16,标准差为8.36,总体上处于正常波动状态,比较适合用来评价。Jarque-Bera检验值为1.258,p值为0.533,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其总体上服从正态分布,这对期刊评价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性质。首先用影响因子作为因变量,h指数、载文量、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研究发现,h指数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弹性系数为1.359,载文量与影响因子负相关,弹性系数为-0.435,而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与影响因子无关,其弹性系数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将该变量删除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能够提供除了期刊影响力以外的其他信息。为了提高研究的稳健性,进一步用h指数作为因变量,影响因子、载文量、期刊信息密度指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同样与h指数无关,弹性系数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删除该变量后模型的拟合优度从0.905下降到0.900,只有微弱的下降。影响因子与h指数正相关,弹性系。3.3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分组分析。根据浙江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顶级经济学期刊为《经济研究》,一级期刊包括《世界经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13种期刊,将这14种期刊分为一类,其他CSSCI核心期刊分类一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一级以上期刊的均值为59.28,其他期刊的均值为49.61,相差接近10分。t检验值为4.189,p值为0.000,说明两者均值的差距是显著的,即一级期刊的平均信息量比其他期刊高,这进一步说明该指标可以用来进行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评价。3.4稳健性检验。首先对影响因子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由于数据极为有限,传统的基于回归分析的稳健性检验方法并不适用,因此本文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稳健性检验,即将影响因子作为产出变量,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h指数、载文量作为输入变量,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并进行学习。由于每次学习的结果均不一样,因此建立5个模型,取其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为0.845,平均相关系数为0.925,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从投入变量的权重看,对影响因子贡献最大的为h指数,权重为92.55%,其次是载文量,权重为7.83%,而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对影响因子的权重仅为0.82%,几乎无关,说明影响因子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表6为h指数作为产出,影响因子、载文量、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作为投入变量的BP神经网络学习结果,从平均值看,对h指数影响最大的为影响因子,权重为77.43%,其次是载文量,权重为20.79%,而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作用最小,权重仅为1.78%,这样h指数回归结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

查看全文

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探索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在建立物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1988—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得出物流产业综合产值,然后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物流产业的发展能推动经济增长的结论,但推动力没有物资资本的推动力大,物资资本仍是目前决定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最后根据物流面临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对物流业提出的要求,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流产业;经济增长;因子分析;计量经济分析

彼得·杜克拉(美)曾预言,物流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黑大陆”;魏杰提出,物流产业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吴邦国副总理也指出,物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物流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经济增长与物流产业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作用的呢?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检验,以此进一步分析江苏省物流业的发展状况。

一、物流产业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一)物流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物流是比较复杂的经济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能够综合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往学者都用货运量或货运周转量来近似描述物流规模,在阅读相关研究物流衡量指标的文献基础上,笔者选择以下指标构成物流产业的评价体系(见表1),来分析江苏省的物流产业状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