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1:0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阴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阴阳辨证在中医时间医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中医学领域中,阴阳辨证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在中医时间学中也经常会用到阴阳辨证方式。而在实际地在应用中医来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如果能够正确应用阴阳辨证理论,便能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如何在中医时间学中正确地应用阴阳辨证理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阴阳辨证理论以及中医时间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来讨论阴阳辨证在中医时间学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阴阳辨证;中医时间学;应用特点;实践医学

随着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提出及应用,我国的中医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阴阳辨证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精华部分,中医时间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医研究的医学,对人类疾病的防治与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为了研究阴阳辨证理论在中医时间医学中的应用理念,本文针对阴阳辨证在中医时间学中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并且得出了一定成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中医时间学以及阴阳辨证理论概况

1.1中医时间学。中医时间学是传统医学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对处于不同时间条件下的情况下,人们的生理病理以及身体状况人们身体状况的变化规律,可以说中医时间学主要研究的是,正在处于变化着的时间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着怎样的影响,并且会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规律。

1.2阴阳辨证理论。在我国的传统中医学理论中,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疾病可以定为是阴阳失去平衡,那就是说阴阳可以概括所有的疾病。人体的状态与阴阳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变化的节律与年节律和盈日节律的变化有关,所以说阴阳辨证理论在中医时间学中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查看全文

民族声乐阴阳哲学思维特点

阴阳哲学思维是产生于先秦时期的一种哲学思维观,它的本质是以阴阳两种本原解释万物的生化。阴阳哲学思维是我国传统哲学思维中的核心内涵,其独思维特征浸润着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国民族声乐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深受着阴阳哲学思维的影响。在民族声乐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的声乐理论、审美情趣、创作与表演等各方面都深深的打下了阴阳哲学思维的烙印。

一、民族声乐中的“阴”、“阳”特质

“阴”“阳”是指由道所生化出的两种本原之气,“阴”“阳”分别体现了道的其中一方面的特性,“阴”象征着阴柔,“阳”代表着刚强,阴与阳互相对立而又共生,相互交融产生万物。民族声乐在声乐表演主体、声乐作品以及作典家风格等方面凸显着强烈的阴阳哲学思维特质。首先,从民族声乐表演主体来讲,男性与女性两种不同的表演主体就存体现着阴阳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男性声乐表演主体以刚强宏大、自强不息、激昂壮烈为主要特征,代表着“阳”的一面,而女性声乐表演主体以甜美圆润、柔顺细腻、婉转平和为主要特征,是“阴”性的集中体现。其次,民族声乐作品中也蕴含着强烈的阴阳哲学思维特征。民族声乐作品类型风格虽然复杂多样、汗牛充栋,但是在总体上却可以大体分为“阳”性与“阴”性两种不同的类型。“阳”性特征的声乐作品总体的风格取向积极进取、博大健锐,与“阳”性的声乐表演主体匹配,则更加突出整体的刚强恢弘的特性,而“阴”性特征的声乐舒缓平和、温润轻盈,与细腻柔和的“阴”性表演主体配和更加相得益彰。再次,民族声乐作品作曲家的个人魅力、个性风范等也体现着强烈的阴阳哲学特质。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个人魅力,或是狂放,或是内敛,或是潇洒,或是含蓄,这些多姿多彩的人格魅力风范同样也体现着“阴”与“阳”两种特质的不同。“阳”性特质的作曲家风格洒脱,性格昂扬向上,富于雄强之美,而“阴”性特质的作曲家风格更加含蓄,于沉静内敛之中迸发出声乐的张力,这两种不同特质的作曲家犹如水与火的两极,各具特色,他们的人格风范与其作品的风格魅力相得益彰,共同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多样之美。

二、民族声乐审美中的阴阳哲学思维特征

民族声乐中的“阴”、“阳”特性表象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而以这种审美特征为标准,建构在其上的审美与审美观显然也具备着明显的阴阳哲学思维特征。

1.“阳”性的刚强之美。“阳”性的刚强之美体现着崇高、壮美等审美范畴的本质。“阳”性特质的声乐作品、声音表演体现出一种雄伟壮阔之美,它可以赋予声乐欣赏者以直观形象的刚强雄健的审美感受,使欣赏者沉浸于博大宏伟、昂扬向上的审美体验之中,促使欣赏者摒弃消极情绪,培养自刚不息的精神品质。

查看全文

英语教学与阴阳理论哲学启示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宇宙本原和解释万物运动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阴阳的概念并不神秘,也不陌生。最初的含义是非常朴素的、原始的,并不具备哲学的含义。在生活中常常提及,在日光的向背方面,比如这间房子向阳,这棵幼苗长在背阴处诸如此类。

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是昼夜寒暑四季等自然现象的交替变化,随之形成人们动静作息的节律以及生物界的动静变化。生活的观察和总结概括,奇妙的宇宙万物便被抽象出阴阳属性。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彼此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它是对一切事物矛盾双方的高度概括,代表着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为一种对事物的分类方法,完全可以把这一完美而智慧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阴阳的平衡、互根、转化给了我们智慧的教学启迪。

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是矛盾双方在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中的动态平衡,而非行而上的静态平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个性多样的,各种思维的混合体。外语教师掌握着此门功课的整个系统知识,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为学生提出学习的方向,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语言操练过程的趣味性和交际性,为学生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发挥一名引路人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依赖老师,不把成绩的好坏归咎于老师,而是从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方面找原因,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大胆发问,勇于质疑,学而思,思再学,同学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这就是学生该做的。教师和学生都各自做好自己的应做内容,这样就达到了阴阳的不偏不倚,就达到了阴阳的平衡状态。在英语短文的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医学英语的常用前缀后缀和词根,既是掌握英语的难点又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关节点和突破点,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缀和词根,阅读时才能够推测词义,从而驾轻就熟,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词缀和词根是动态变化的种类繁多的,我们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词根词缀,才能够匹配一定深度的英语文章。这样才能够达到阴阳的平衡,如此,我们阅读理解的提高便是水到渠成。在英语学习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是英语学习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指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知识,技能的学习指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学习的意义是运用,因此学生学习外语应该把精力投入到技能的掌握上,知识的学习也是为运用服务的,把握好了这种平衡,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阴阳的互根:指相对对立的两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和条件,不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我们要打破课堂教学中一味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与教师间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甚至教师与教师在备课的互动。打破课堂中讲台上教师自言自语,讲台下学生窃窃私语的尴尬局面。教师采用启发式和诱导的方式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凝聚力。教学相长,通过互动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的闪光点和不周之处。教师的知识可以最大限度的被学生消化吸收。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英语学习的闪光点和自信心。同时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合作方式实现任务和目标的,通过语言实践过程促进语言能力提高,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教学,就会彼此得到学习的乐趣,让教师充分体会到自己价值得到发挥的喜悦,令学生感觉到获取知识的充实之感。师生之间的师生情和凝聚力便油然而生!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事物内部阴和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正所谓“物极必反”,我们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而调整个人角色。外语教师认识到自己应充当一位辅导老师或者是促进者而不是扮演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学生也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自己管理好自己。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监控学习进度,学生从而做到不但是在学习语言而是在使用语言,变学生由“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变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通过这样的转变就促成了阴阳的相互转化,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英语的情感态度方面,喜爱和厌恶在英语的学习成效中不知不觉的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厌恶会让我们处在一种痛苦的心境中,陷入无谓的精神和肌体的消耗中不能自拔,成绩飞速下滑,但此时如果学生意识到消极的后果,比较在乎自己的成绩,就会注意去培养兴趣,克服畏惧羞愧的不良情绪,加倍的努力,态度的正确调适就会迎头赶上,“物极必反”淋漓尽致的被这种现象彰显。

总之,在对待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上,阴阳理论的哲学启迪还有更多的源泉有待我们去挖掘。教师要明确自己是引路人,学生是行军者,教师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个人技能、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引导学生不断寻找学习方法和策略,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勤学苦练,稳扎稳打。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这种阴阳的哲学深刻理会并付诸实践,发现了英语的魅力,激发出学习的激情和欲望,会使课程更科学、更有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当议阴阳学说对体育健身理论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阴阳学说传统养生学具体运用理论建设中和原理

论文摘要:从分析阴阳学说的具体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运动锻炼的实际运用入手,阐发阴阳学说对体育健身理论的启示,如神与形、动与静、性与命等阴阳对立面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对体育健身理论建设的启迪,进而提出遵循阴阳中和原理应是体育健身理论建设的必由之路.

1阴阳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是古代人们认识与解释宇宙一切事物的一种宇宙观与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建立在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上,内含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产生于阴阳二气,世界万事万物均是在它的作用下滋生、发展、变化.古代思想家从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长久观察中发现,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正反两方面,就用阴和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正如《易经》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同时,古人认为,原始浑沌之气是有形和气两个方面,万物生于气而成于形,形散而复在于气.万物终始生灭,循环往复,演化无穷,无不在于形和气的变化.古人用阴和阳表述形气之间的演化关系,阐明宇宙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最高规范便是阴阳两极转化的太极原理,阴阳矛盾运动成为宇宙间物质运动最基本的形式.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按照阴阳学说,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凡属静的、有形的、内在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均属于阴;凡属动的、无形的、外在的、向上的、温暖的、明亮的、亢进的均属于阳.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对立、互为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消长.当阴阳双方动态协调平衡,则万物有序生生化化,在人体则表现为阴平阳秘,身体健康.反之,当阴阳失衡,则表现为逆乱和灾害,在人体则表现为疾病,一旦阴阳失衡无法逆转,则阴阳离决,出现死亡.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和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体中是无穷无尽的.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查看全文

剖析物理学重建的理论基础

摘要:“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教授,在中国演讲时所下的结论。在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上,出现了中国文化源头的太极图,远古的太极图与现代物理学重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太极之中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智慧,能来解答这一问题吗?

关键词:太极;图书;智慧;物理学;重建

导言:事关物理学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美国物理学家惠勒教授,于1981年10月,应邀到北京、合肥、上海等地讲学,系列的演讲集为《物理学和质朴性》一书。书中记载了惠勒教授对现代物理学下出的这样一个结论:“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物理学的基础结构为什么会坍塌?这是西方物理学界众所周知的问题,本文不做展开讨论。

问题二:中国文化源头的太极图为什么会出现在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为什么惠勒每一次演讲时都会谈到,玻尔同样崇尚太极图,并把阴阳视为并协原理的先河?太极内涵为何,外延为何?为什么会赢得两大物理学家的敬重?这一问题并不是物理学界众所周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天文历法、宇宙演化、中国哲学、文化基础四大方面入手,解释太极的内涵与外延,目的是希望为物理学重建找出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本文的重点在于太极的理论基础,而不是物理学重建本身。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FritjofCapra)说:“我觉得东方的思想家对一切已经了然,如果能够将他们的答案翻译成我们听得懂的语言,那么所有的问题就有解答了。”

查看全文

周敦颐性别意识探究论文

摘要: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源头活水,世人对其研究甚多,却鲜有就其性别思想进行研究者。本文通过对《太极图说》和《通书》两书的分析概括其性别思想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阳健阴顺,阳尊阴年;阴阳理而后和。显然,孔子以来的前儒家性别意识是周敦颐性别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这些思想也对后世宋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性别意识

被尊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活水源头,其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构建儒学之形上本体,并以阴阳五行之理贯之天人,首发宋儒心性义理学之端。世人对其研究甚多,但极少有人涉及到他的性别思想。而实际上,他的两本主要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意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两本著作来探讨其性别思想如何上承前儒,并具有自己的理论特征以及周敦颐的性别思想对后世宋儒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阴阳交感,化生万物

《宋史·周敦颐传》中言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显然,《太极图说》探究的是宇宙的本源及万物与人的生成过程。其宇宙生成图式可用“太极——阴阳——五行——万物”来表示。从中可看出他所推测的宇宙生成是由最原始的“无极而太极”开始的,“无极而太极”是混沌而无形无限的原始物质,也是万物存有的最终根源。天地的本源是太极,而太极乃是无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阴阳二气。二气的交互作用就生出五行,五行相互配合而形成四时与天地万物。由此可看出,在这一图说中,上溯宇宙本源,下极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整个宇宙变化过程被包含在其中。同时,在此过程中,离不开阴阳的交互感通作用,“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在这里乾与坤,阴与阳是作为对等的词而提出,孤阴,孤阳或阳与阳,阴与阴都是不能化生万物。即从宇宙生成论的高度和意义上谈阴阳因相互差异而相互需要,相互补充,即阴阳的相交相生,相生相济。

同时在《通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周敦颐不少这方面的思想。如在《训化第十一》中有“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成,义也。”《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中引用《易经》中的“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

查看全文

斯洛特情感哲学本质与功能

摘要:近年来,迈克尔•斯洛特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概念引入自己的道德情感哲学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对自然情感的内在道德法则进行一种自然主义的描述。在斯洛特看来,作为一种自然主义性质的阴阳概念,可以解释伦理美德、认知美德、美学美德的运行原理。

关键词:阴阳;自然主义;伦理美德;认识论美德;美学美德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Slote)是美国当代美德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讨论美德的过程中,斯洛特尤其重视从情感的视角进行讨论,因此,斯洛特又被称为当代道德情感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斯洛特本人看来,情感不仅是道德哲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哲学的基础,更确切地说,他认为他的哲学不能仅仅被称为道德情感主义,而应该被称为情感哲学。最近一些年,很多中国学者都注意到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现象: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概念已经进入到了斯洛特的情感哲学体系中,并在该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事实上,斯洛特不仅在很多论文中多次深入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概念,而且还出版专著《阴阳的哲学》详细讨论了阴阳概念。基于对这个现象的观察,很多中国学者不禁会问:作为一个非汉学家,斯洛特为何会把中国哲学的阴阳概念纳入其情感哲学体系?或者说,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概念因何种契机而进入到斯洛特的情感哲学体系之中?一旦进入之后,在该哲学体系中发挥什么功能?事实上,这些问题也曾一度令我们深感困惑。带着这些问题,以文本细读与翻译为基础,基于2016–2017年在迈阿密大学哲学系访学期间与斯洛特进行的深入讨论,我们立足西方伦理思想史对斯洛特情感哲学体系中的阴阳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此为基础,本文聚焦阴阳概念的本质与作用,试图对斯洛特情感哲学体系中的阴阳概念进行阐述。

一、阴阳的本质

探明阴阳在斯洛特情感哲学中的本质,即探明阴阳得以进入其情感哲学的契机或原因。斯洛特最早对中国哲学发生兴趣,源于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在西方没落的原因的思考。斯洛特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道德生活中的衰落而痛心,在他看来,这种美德伦理学之所以衰落,重要原因是因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忽视了对情感问题的关注。2010年,《道德情感主义》一书出版,斯洛特在扉页上表示要把该书献给休谟,其扉页公开表示,“若无休谟,将无本书”[1]。就思想史的关联而言,该书与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哲学家休谟的情感哲学思想具有紧密关联。《道德情感主义》出版3年之后,斯洛特于2013年在《道》这本杂志上发表了《阴阳新解》一文,2014年,斯洛特相继发表了《阴阳与道德情感主义》等系列论文,明确把阴阳与道德情感哲学关联起来,2014年之后,斯洛特把对阴阳的讨论从道德领域扩展到认识论、心灵哲学等领域,并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心灵情感主义理论》等专著。就时间线索而言,在《道德情感主义》出版之后,斯洛特才开始关注阴阳概念,并把这种关注与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哲学关联起来。那么,这种关联得以发生的“链接点”是什么呢?18世纪的英国道德哲学是一种以情感为主旋律的道德哲学,不管是莎夫茨伯里还是哈奇森,不管是休谟还是斯密,他们都视情感为道德哲学的基础,并从这个出发点论述了建立情感主义道德理论的可能性问题。在情感主义道德哲学的理论构架中,把情感论述为道德的基础不难,然而,要把情感论述为道德判断原则的基础,则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工作。其挑战体现为两方面:其一,使道德判断原则摆脱情感之“情”所带来的主观性,从而使其具有客观规定性;其二,对情感主义道德判断原则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描述。为了把情感确立为道德判断原则,休谟的道德哲学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努力。在休谟之前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哲学家,如沙夫茨伯里和哈奇森,在讨论道德判断原则的时候,均把某种特殊类型的自然情感,如仁爱,视为道德判断原则的基础。很显然,对于把情感(如仁爱)视为道德基础的情感主义道德哲学家而言,这不仅会为自身招致“循环论证”的批评,而且会面临着在何处寻找道德判断原则之客观规定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奇森采用的办法是,通过诉诸情感的后果——情感给当事人或旁观者带来的益处的大小或幸福的量——来为道德判断原则寻找客观规定性,因此,哈奇森在其道德哲学中明确表示,为了对以仁爱为动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2]。这种做法受到了休谟道德哲学的批判,休谟试图把情感主义道德判断原则建立在情感——同情(sympathy)——之上。同情即为情感与情感之间的感染,这种感染既可以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个体内部的不同感官之间。首先,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很容易相互感染。苦难导致的结果,如悲痛、哀伤、眼泪、叫喊、呻吟等等,都会以一种非常活跃的方式触动我们,使我们充满怜悯和不安[3]71。当主体遭遇了幸福或苦难之后,就会展现某种情感,从而在我们心中引起快乐或不安的同情活动。同理,对当事人所表现出的愉快,旁观者也是“通过感染或自然的同情而进入这同一种愉快的心境,领略这种情感”[3]101,由于人都会热爱使人快乐的东西,所以在同情的作用下,人们就会对传达愉快情感的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好感。例如,一个人走进剧院,很容易就会根据剧院里面的人的表情而非常敏感地被这些人所展现的情感所影响。其次,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感官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同情。例如,在朗诵的过程中,某些音节或字母如果给说话器官带来了痛苦,那么,出于一种同情,耳朵也会显得刺耳和不快。同情所具有的这种感染性,使得人的心灵变成了一面可以相互反射情感的镜子,“人们的心灵是互相反映的镜子,这不但是因为心灵互相反映它们的情绪,而且因为情感、心情和意见的那些光线,可以互相反射,并可以不知不觉地消失”[4]。把同情理解为情感与情感之间的感染,休谟赋予了同情以一种既属于人又不属于人的特性。同情属于人,是因为它是人所表现出的情感;同情不属于人,是因为这种情感本质上是一种自然情感自然发生机制,是一种属于自然法则的东西。因此,同情作为道德判断原则,虽然具有情感的表现形式,但实际上却拥有一种来自自然的客观规定性。把具有情感形式的自然法则视为道德判断原则的内容,休谟把18世纪道德情感哲学的理论建设向前推了一大步。然而,在讨论同情的内在运行机制的时候,休谟认为效用才是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很显然,效用是情感所产生的某种后果或结果。就此而言,在对以同情为内核的道德判断原则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休谟依然落入了他的前辈——哈奇森——从情感的后果或结果入手的巢臼。然而,这正好构成了斯洛特讨论情感主义道德判断原则的起点。如何立足一种源于自然且具有情感表现形式的自然法则讨论道德判断原则,并对该原则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描述,构成了《道德情感主义》一书的核心命题。在当代西方哲学语境中,斯洛特摒弃了休谟的“同情”概念,其重要理由之一在于,该概念属于启蒙时代,在情感倾向上具有太多的投射性,这并不能得到斯洛特的赞成。较之同情,斯洛特更重视情感的接受性或容纳性(receptivity),但并不排斥情感的投射性,更确切地说,他认为情感同时具有接受性和投射性,以此为基础他把具有这种情感特征的道德判断原则称为移情(empathy)。虽然移情和同情在情感的投射或接受问题上各有偏爱,但是,作为情感主义道德判断原则,二者同样拥有一种既属于人又不属于人的特性,因此,二者不仅具有情感的形式,而且具有有别于情感的、源于自然的客观规定性。斯洛特把移情视为其道德情感哲学的道德判断原则,认为任何处于二阶移情阶段的、令人感到温暖的情感都能成为道德情感[1]39。无疑,把移情成功确立并论证为道德判断的原则,这意味着《道德情感主义》在当代道德哲学语境中解决了18世纪道德情感主义者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旦把移情确立为道德判断原则,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便彻底改变了元伦理学认为道德情感不具规范价值、只是情绪表达的看法,还对当代西方盛行的关怀伦理学理论进行了有效推进。然而,当移情被确立为道德判断原则之后,斯洛特面临的下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要对移情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描述。回顾历史,斯洛特发现,虽然哈奇森和休谟作为道德情感主义者都曾基于情感而提出过道德判断原则,然而,二者的做法均不能令他感到满意。哈奇森提出的道德判断原则归根到底建立在仁爱所产生的后果之上,而休谟所提出的道德判断原则本质上则与效用纠缠不清。从较为严格的情感主义立场而言,二者所提出的道德判断原则均未严格建基于情感之上。对于更严格、更彻底的道德情感主义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历史留下的前车之鉴必须予以重视。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概念进入了斯洛特的视野。斯洛特发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概念可以用来准确地描述移情内在具有的、以情感的接受和投射为表现形态的情感运行机制。纳入了阴阳的视域之后,斯洛特这样理解作为道德判断原则的移情的内在运行机制:当我感知到某人的痛苦时,就意味着我接受或容纳了该人的情感,对他人情感的接受或容纳即为“阴”;由于移情不仅包含以“阴”为表现形式的情感的接受或容纳,也包含以“阳”为表现形式的情感的投射或生发,因此,一旦我感知或接受到了对方的痛苦情感,而如果我对我感知或接受或容纳的痛苦无动于衷,很显然,这便违背了蕴含于移情内部的阴阳法则。对某人有移情,首先要接受他人的痛苦情感,然后,移情就会使人产生缓解他人痛苦的动机,这构成了移情的阴阳两面。如果说阴阳在中国哲学中的本质或意义是多维的,那么,在斯洛特的情感哲学中,它的本质则由丰富的多维维度转变成了单一维度,更确切地说,斯洛特情感哲学中的阴阳是一种纯自然意义上的概念,斯洛特使用该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对自然情感的内在运行法则进行描述。所谓“阴”,指的是对他人情感的受纳;所谓阳,指的是行为者或主体基于这种受纳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斯洛特虽然在自然意义上使用阴阳概念,但他并不赞成在哲学中在实物意义上使用该概念,比如,讨论食物或某些自然事物的阴阳特性。毋宁说,斯洛特沿着自然的路径在非常抽象的意义上使用阴阳概念,“阴”即为情感的容纳或接受,“阳”即为情感的投射或生发。斯洛特试图把阴阳概念发展为一个高度抽象的基本哲学原则,并把对情感的讨论从道德领域延伸至一切哲学领域。斯洛特注意到,很多中国传统哲学家,例如,孟子或王阳明,均不像他那样使用阴阳概念。在他看来,如果孟子能用阴阳来解释仁,那么,该概念或许会被解释得更好。斯洛特注意到王阳明等哲学家在讨论阴阳的时候,也纳入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视角,这是他与王阳明哲学的相通之处,但是,与王阳明不同的是,他认为自己沿着自然主义的路径把阴阳进行了高度抽象,而中国哲学家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讨论阴阳。斯洛特认为①,以这种方式讨论阴阳,正体现了自己对阴阳的更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被更新后的阴阳观在斯洛特的哲学体系中发挥了什么功能呢?

二、阴阳的功能

查看全文

厥阴病的病证分析论文

肝属风木,内寄相火,主升主动,起病多表现为肝胃气逆的上热证,同时肝邪乘脾,又易伴见脾阳虚弱的下寒证。另肝主疏泄,主藏血,体阴用阳,其疏泄之功主要体现在对气机运转、脾胃运化、情志调节以及通利三焦等方面。若厥阴肝疏泄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脾胃,因而又多见下利、呕哕诸症,如肝邪犯脾胃之上热下寒证、肝热下注之热痢证、肝寒犯胃之呕哕证等。另有些虽不属厥阴肝病,但却是因厥阴肝病主证连累而致的病证,条文也有论述。厥阴病篇中论述上热下寒证的有326条、338条、357条及359条,给出了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及麻黄升麻汤方等3首方剂。有些学者认为此3方都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主方,笔者认为厥阴病本证之上热下寒证只有326、338两条,主论肝木乘土之胃热脾寒证,治以缓肝清胃温脾之乌梅丸。359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病机为胃热兼脾虚寒,357条“麻黄升麻汤证”病机为正伤邪陷、肺热脾寒,二病证虽均有上热下寒的共性,但从病证以及方义分析可知,它们并非真正意义的厥阴病,而是肝木乘土之上热下寒证影响所致,证不同治亦不同,谨守病机之要可见一斑。下利呕哕证看似与厥阴肝病无直接关系,但肝失疏泄最易犯脾,因此肝病多伴见下利呕哕之证。白头翁汤证是厥阴病之下利重点讨论的,371、373两条指出“下重”“欲饮水”是厥阴热利的特点,治以清热燥湿、凉肝解毒的白头翁汤。同时还讨论了其他原因所致的下利证,如366条“下利清谷”“脉沉而迟”等,为下焦阳衰,微邪郁表之戴阳轻证;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为阴寒内盛,治用通脉四逆汤;374条“下利谵语”为阳明肠腑燥实,治以小承气汤等。呕哕也是厥阴病常见的症状之一,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以温降肝胃、泄浊通阳之吴茱萸汤。同时又列举了类似证进行辨治,如376条“呕家有痈脓者”,呕因痈脓所致,待脓出其呕即愈,379条“呕而发热者”,治以小柴胡汤等。这些都是为了提示我们注意鉴别类似证。

由此可见,厥阴肝此类本经病证,主要是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所致,易犯脾胃,导致气机运转、脾胃运化、情志调节等失常而出现上热下寒、呕、哕或利等病证。

病情再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出现厥证及厥热胜复证了。“厥阴”又称“一阴”,为三阴之终,六经之极也,含有阴尽阳生、从阴出阳之意,也是正邪斗争、阴阳消长的最后阶段。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说明两阴交尽而衰变之厥阴处于“阴尽阳出,阴中含阳”的特殊阶段,在此阴阳消长转化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病理因素导致阴阳的转化出现异常,就形成了厥证。仲景在337条对厥证病理概括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也说明了这点。阴阳气可泛指人体各属阴的成分和属阳的成分,顺接即指阴尽阳生,由阴出阳,阴阳的顺利转化交接。病理状态下,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导致阴阳之气转化、交接失常,便可能发生厥证,如痰阻所致的355条瓜蒂散证、阳热内郁的350条白虎汤证、阳虚阴盛之353条四逆汤证等。可见厥阴病篇中所论“厥证”,全身阴阳之气转化失常皆可引起。由于阴阳气胜复变化多端,从而导致了厥阴病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病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厥热交替。厥热胜复证就是阴阳消长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证候。在阴阳之气转化的过程中,如果邪气随着阳气的化生渐消,正胜邪去,则预后良好,如条文336,331等所述;若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影响阴阳之气的顺利转化,或邪从阴化,导致阴不化阳,阳不能出,则正不胜邪,如342,333条所述,寒多热少,阴气退,故为进也;亦或邪从阳化,阳出太过,则正邪交争激烈,如341,334条表现为热不除,必便脓血。

“两阴交尽”而出现的厥证及厥热胜复证,在厥阴病篇中有近一半条文进行论述,主要是疾病发展到厥阴时,病程已久,正已不足,阴阳气胜复变化多端,从而导致了厥阴病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病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厥热交替。

仲景把厥阴肝经病变与厥证、厥热胜复证同放在厥阴病篇中论述,主要就是厥阴肝经病变容易出现厥证和厥热胜复证。但是要注意,厥证、厥热胜复证此类病证虽出于厥阴病篇,但不尽属于厥阴病,凡是导致阴阳消长不相顺接、太过失衡时都可以出现的厥证和厥热胜复证。因为厥证、厥热胜复证的病证主要是着眼于人体一身之阴阳,强调整体性,并非仅见于厥阴肝,只是相对来说较多见而已。

摘要:对《伤寒论》厥阴病篇进行分析,从病证特点上把厥阴病分成足厥阴肝的该经病证以及阴阳消长不相顺接而出现的厥证、厥热胜复证两个层次。认为二者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病理上局部脏腑的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整体阴阳失衡为病;反之整体的阴阳失调,同样可以导致局部脏腑功能失常为病。

查看全文

厥阴病病证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对《伤寒论》厥阴病篇进行分析,从病证特点上把厥阴病分成足厥阴肝的该经病证以及阴阳消长不相顺接而出现的厥证、厥热胜复证两个层次。认为二者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病理上局部脏腑的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整体阴阳失衡为病;反之整体的阴阳失调,同样可以导致局部脏腑功能失常为病。

【关键词】厥阴病病证

厥阴病篇是《伤寒论》中争议最多的一篇,不少医家赞同陆渊雷提出的“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认为“是杂凑成篇”。笔者认为厥阴病篇数十条文及其相关的文献并非“杂乱无篇,拼凑而成”,乃因“厥阴”含义的不同,其疾病表现的不同所致。厥阴病表现复杂多变,可以从病证特点上把厥阴病大致分成两个层次,较轻的主要表现为足厥阴肝的本经病证,多为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上热下寒、呕、哕或利等证,同时要注意鉴别一些类似证;再发展下去主要表现为病情传到六经最后一经厥阴时,或者任何疾病发展过程中,凡是导致阴阳消长不相顺接、太过失衡可能出现的厥证和厥热胜复证。

肝属风木,内寄相火,主升主动,起病多表现为肝胃气逆的上热证,同时肝邪乘脾,又易伴见脾阳虚弱的下寒证。另肝主疏泄,主藏血,体阴用阳,其疏泄之功主要体现在对气机运转、脾胃运化、情志调节以及通利三焦等方面。若厥阴肝疏泄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脾胃,因而又多见下利、呕哕诸症,如肝邪犯脾胃之上热下寒证、肝热下注之热痢证、肝寒犯胃之呕哕证等。另有些虽不属厥阴肝病,但却是因厥阴肝病主证连累而致的病证,条文也有论述。厥阴病篇中论述上热下寒证的有326条、338条、357条及359条,给出了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及麻黄升麻汤方等3首方剂。有些学者认为此3方都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主方,笔者认为厥阴病本证之上热下寒证只有326、338两条,主论肝木乘土之胃热脾寒证,治以缓肝清胃温脾之乌梅丸。359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病机为胃热兼脾虚寒,357条“麻黄升麻汤证”病机为正伤邪陷、肺热脾寒,二病证虽均有上热下寒的共性,但从病证以及方义分析可知,它们并非真正意义的厥阴病,而是肝木乘土之上热下寒证影响所致,证不同治亦不同,谨守病机之要可见一斑。下利呕哕证看似与厥阴肝病无直接关系,但肝失疏泄最易犯脾,因此肝病多伴见下利呕哕之证。白头翁汤证是厥阴病之下利重点讨论的,371、373两条指出“下重”“欲饮水”是厥阴热利的特点,治以清热燥湿、凉肝解毒的白头翁汤。同时还讨论了其他原因所致的下利证,如366条“下利清谷”“脉沉而迟”等,为下焦阳衰,微邪郁表之戴阳轻证;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为阴寒内盛,治用通脉四逆汤;374条“下利谵语”为阳明肠腑燥实,治以小承气汤等。呕哕也是厥阴病常见的症状之一,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以温降肝胃、泄浊通阳之吴茱萸汤。同时又列举了类似证进行辨治,如376条“呕家有痈脓者”,呕因痈脓所致,待脓出其呕即愈,379条“呕而发热者”,治以小柴胡汤等。这些都是为了提示我们注意鉴别类似证。

由此可见,厥阴肝此类本经病证,主要是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所致,易犯脾胃,导致气机运转、脾胃运化、情志调节等失常而出现上热下寒、呕、哕或利等病证。

病情再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出现厥证及厥热胜复证了。“厥阴”又称“一阴”,为三阴之终,六经之极也,含有阴尽阳生、从阴出阳之意,也是正邪斗争、阴阳消长的最后阶段。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说明两阴交尽而衰变之厥阴处于“阴尽阳出,阴中含阳”的特殊阶段,在此阴阳消长转化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病理因素导致阴阳的转化出现异常,就形成了厥证。仲景在337条对厥证病理概括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也说明了这点。阴阳气可泛指人体各属阴的成分和属阳的成分,顺接即指阴尽阳生,由阴出阳,阴阳的顺利转化交接。病理状态下,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导致阴阳之气转化、交接失常,便可能发生厥证,如痰阻所致的355条瓜蒂散证、阳热内郁的350条白虎汤证、阳虚阴盛之353条四逆汤证等。可见厥阴病篇中所论“厥证”,全身阴阳之气转化失常皆可引起。由于阴阳气胜复变化多端,从而导致了厥阴病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病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厥热交替。厥热胜复证就是阴阳消长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证候。在阴阳之气转化的过程中,如果邪气随着阳气的化生渐消,正胜邪去,则预后良好,如条文336,331等所述;若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影响阴阳之气的顺利转化,或邪从阴化,导致阴不化阳,阳不能出,则正不胜邪,如342,333条所述,寒多热少,阴气退,故为进也;亦或邪从阳化,阳出太过,则正邪交争激烈,如341,334条表现为热不除,必便脓血。

查看全文

经典的养生之道探究论文

【摘要】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和阴阳、顺四方、适饮食、应四时、调七情五个方面的养生理论出发,探讨中医经典养生理论对现代养生的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原理

《灵枢·天年》载:“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气懈惰……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机体的由盛而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同样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为什么有的人却可以长命百岁,有的人却“半百而衰”呢?《素问·上古天真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欲有节,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由此可知人寿命的长短,关键在于人是否善于养生,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机体衰老虽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通过养生却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本文试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来探讨其对现代人养生的启示。

1和阴阳以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自与中医学相结合以来,对中医的养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静阳躁,阴生阳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者,血气之男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者;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各司其职,相互为用,“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而维持着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破坏,就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故“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而不能秘,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调理阴阳,增进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摄生保健的目的,所以应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而达到“……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

2顺四方以养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