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0:54: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隐性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分析论文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简述

知识管理产生于企业和组织的实践活动,又在实践界和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话题,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其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部分学者将知识管理的历史追溯至1975年,认为ChaparralSteel公司实施了全球第一个知识管理项目11)。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来,知识管理进入一个迅猛发展阶段。根据资料显示,仅自1995年9月在休斯敦召开的KnowledgeImperativeconference上开展对知识管理讨论以来,有关知识管理的各种讨论会已达数百次之多。另外,还出现了10种以上的知识管理期刊,而在各种管理学著作中以知识和知识管理为某一部分主题或全书主题的更是每月出版5-10种。同时,知识管理专业组织和协会纷纷成立,如在美国就有“国际知识管理联合体”(KnowledgeManagementconsoaioninternational,KMCI)、“知识经济学中心”(eknowledgecenter)和知识管理专业学会(Kmpro)三大组织。许多学术和实体组织,如美国的东北大学(NotheasternUniversity)、乔其·梅森大学(GeorgeMasonUniversity)、IBM以及五大会计管理公司都建有知识管理的教育、研究单位和开展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教学、培训和应用活动。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也日益增多。根据德尔菲咨询集团(DelphiConsultingGroup)的调查,美国已经有28%的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活动,以便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其余的约80%的企业也纷纷计划于1999年开始实施这项崭新的管理活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公司也率先实施知识管理,如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consulting)、安扬(Emst&Yong)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Mackinsey)、IBM、道化学公司(DowchemicalCo)、太阳微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施乐公司,微软公司、莲花公司等被认为是实施知识管理较早和较成功的范例。识的创造、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实施模式、人员激励、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不管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认识到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但是隐性知识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众多研究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不求甚解或刻意回避,都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知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管理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管理”的问题,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界定是无法回避的,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内涵与外延

根据VernaAllee的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类似于大海中的岛屿。在传统经济社会中人们只注意到显性知识的作用,工作重点放在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上。而事实上显性知识只是所有知识中露出海面的一个小岛而已。知识经济社会来临后的知识管理唤醒了人们对海面以下庞大的隐性知识资源的关注。本文试图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最近几年,很多学者也就隐性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的接受了他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巨大冲击。他还提出了明示(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和内化(用显性知识扩展自己的隐性知识)是知识螺旋上升的关键步骤。指出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意味着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便是用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直觉和灵感。

(2)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查看全文

隐性知识管理论文

一、隐性知识管理的可拓物元模型

我们把可拓学的思想应用到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中,分析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特征,建立物元模型,使隐性知识管理有了自身的内部结构。

1.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特征分析

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之所以难于实践,其问题在于:一是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具有的隐含性和不易编码性,决定了隐性知识只能进行意会,而不能完整地通过语言传达,或只能用言语部分地表述。二是隐性知识拥有者担心将自己掌握的特有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企业内其它人员以后,会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和在企业特有的地位,他们往往会把已掌握的商业价值思想、生产技术或相关信息进行垄断和控制,以此来确保或提升自身在企业内的特殊地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严重阻碍了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和传播。三是缺少知识共享的机会,在企业中没有比较全面地提供企业内各种知识的分布图和知识结构图,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需求者双方的不能很好地接触的沟通,知识拥有者不知要向谁传授,需求的员工不知道到哪儿去找所需要的知识,买家需求知识时阻碍了知识的获取,另外我国不少企业都是传统的组织结构,员工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员工之间缺少交流。

2.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物元模型

我们从建立隐性知识管理的物元模型的内部结构出发,利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三个特征的变换,解决隐性知识不易传播的矛盾,使原来不属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群体可拓为属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群体,也就是把隐性知识的转化为可传播、可接受的显性知识,这些变换构成集合就称为原隐性知识关于变换Τ的可拓隐性知识。根据相关的文献,我们建立了隐性知识的可拓模型。

查看全文

管理会计教学隐性知识传递探析

1管理会计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管理会计相关内容强调环境的适应性,要求决策者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与内外部环境相适应。随着管理会计内容的扩充和管理会计环境的复杂化,如若保持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势必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调整。从认识论的角度,根据知识能否清晰的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定编码系统(语言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书面文字表达,而且可以通过记忆等方式直接掌握。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言述的知识,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和交流来传递,但同时要求双方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相互信任和理解能力。[1]从认识论角度划分管理会计显性知识包括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算分析以、经营决策基本计算、预算的编制以及控制会计中的基本计算等传统管理会计内容;隐性知识包括短期生产决策、不确定情况下的长期投资决策、预算管理方法的应用、成本控制方法的应用、业绩评价方法的应用等内容,隐性知识更侧重与具体的应用。综上,管理会计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是一些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隐性知识主要是管理会计中各种方法的应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其隐性知识含量更大。管理会计不受准则、制度的约束,因此管理会计教学中常有难于言表和知道的远比表达的多的体会。管理会计再采用传统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有碍于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播。以下将从隐性知识传递的视角对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2]。

2隐性知识传递视角下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管理会计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问题)

以下将从隐性知识传递的内容、方式和传递主体角度分析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重显性知识传递,轻隐性知识传递。一是教材编排与教学内容中偏重显性知识。国内管理会计教材内容体系结构差异不大,重点侧重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演绎、基本方法的介绍和基本计算的推导,缺少管理会计环境和方法具体应用的介绍,内容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交叉。比如全面预算中均介绍了预算编制方法,但鲜有对预算管理全面内容的介绍。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也基本上是以显性知识教学为重。二是考试内容注重计算。具周齐武(2007)统计,在管理会计课后作业及卷面测试环节中48%强调计算[3]。据此可以推断,目前管理会计考试重点考察显性知识,尚处在“理解”这一较低的学习层次。这样的考试模式在学生分析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距分析、综合、评鉴这些较高学习层次较远。但在考试模式及内容的选择中往往受制于学生答题时间、阅卷难易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而难有创新。三是实践教学不够深入。目前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主要采用Excel、ERP沙盘模拟、理财之道模拟三种方式。管理会计实践中应用Excel仍然是在静态环境下的分析,对隐性知识的传递作用不大。ERP沙盘模拟、理财之道模拟是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学生总结和教师点评使得这两种实践方式作用并未完全挖掘。(2)教学方法落后,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有效隐性知识传递需要双方的沟通,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知识传递双方的沟通。一是教学方法单一。管理会计教学中多采用“讲授”方式,这种方式下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阻碍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有碍于隐性知识的传递。“课堂教授+案例讨论”也是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受限于案例资料的质量和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现实中并没有起到激发学生热情,增进师生的交流,为隐性知识传递搭建平台的作用。二是师生沟通渠道不畅。由于教学方式通常采用的是讲授的方式,师生之间课堂缺少交流,课下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老师不能有效的将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不能将学习中的困惑与思考与老师交流。(3)传递主体职责缺失。有效隐性知识传递还需要建立在双方的信任和理解能力上。作为知识传递的主体,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是建立学生对老师信任的基础。受目前高校人才选聘标准强调学历和科研能力的限制,大部分管理会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教师投入实践的主动性较差、时间较短。这造成了在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的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

3管理会计教学中隐性知识传递机制设计

(1)以显性知识为中心,培养管理会计思维。在管理会计教学中仍然要以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这些显性知识的为中心。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教学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管理会计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隐性知识[4]。(2)加大隐性知识教学,扩展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在教材及教学内容方面增加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具体内容,使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合理,更具思想性;案例编写生动翔实,采用本土化案例进行教学。在考试方式上注重对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核,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增加思维分析和案例分析试题的比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模拟运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进行阐述,教师对学生的运营结果及报告进行分析点评。(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沟通理念上注重“讲道理”而不是具体的规定。在沟通方式上要富于变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讲授”方式下,融合“案例教学”、“启发示教学”和“问题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对企业经营中的具体问题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当在指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的分析问题、探究答案,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决策能力。

查看全文

显性隐性知识共享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在对项即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应用,阐述了项目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为进一步深化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知识集成体系

一、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它的应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能降低投资和经营风险避免资源浪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的临时性、全球化和多元化和专业化等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知识管理渐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CQ)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二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知识管理就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项目的一次性特点造成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项目的工作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每个项目的独特工作经历会给组织带来丰富的经验积累。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有利于(1)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的整理、收集(2)项目对组织知识的有效发掘和传播(3)提高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4)在项目小组中形成学习氛围。

查看全文

剖析高中语文的隐性知识教学

高中教育在纵向上一头连着九年义务教育,另一头连着大学教育或社会就业;在横向上则是一头连着学校里其他科目的学习,另一头连着家庭与社会的生活。语文学习对高中学生具有极其明显、直接的现实意义。语文隐性知识不光存在于语文隐性课程,也存在于语文显性课程。人们常说“知识已经还给老师了”,这就是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将“显性的课程知识”和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相融合的表现。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默然知识”等,与显性知识相对应。最早是在1958年,由英籍匈牙利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在《个人知识》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在波兰尼之前,就有许多先哲对隐性知识进行过探究,如德谟克利特的“暧昧的认识”、柏拉图的“非理性认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等。波兰尼的研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人们这样比喻: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冰山底下的大部分。石中英教授认为,在没有意识到和自觉应用自己缄默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在外部力量(如纪律、考试、就业等)的强迫下应用纯粹的逻辑力量和刻苦努力掌握了课程知识。结果在学生的头脑里存在两种没有发生联系的知识体系:一种是显性的课程知识,另一种是在主题上与之相对的缄默知识。由于缺乏缄默知识的充分参与,或者说由于教师没有了解也不愿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缄默知识,学生就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显性知识,真正将显性知识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生活的向导,从而也就不能真正意识和使用自己理智的力量,并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1]

一、认识语文隐性知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2]仔细推敲其中的“语感”、“领悟”、“揣摩”、“体会”、“体验”之意蕴,我们不难发现“隐性知识”就潜藏其中。结合高中语文教学,语文隐性知识存在于高中生个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面,主要表现为言语习得、个性阅读、语境依附、语感获得。

(一)言语习得

儿童并不了解母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则,却可以自如地生成合乎规则的言语形式,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语言,这种习得是人生的内在需要。言语习得具有默会性。母语的习得阶段,人们对语言的接受是自然的、愉快的。高中语文教师依然需要注重学生的言语习得。例如,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四川的学生,对于四川的山就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即使他不能够很好地将这种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但是这种感受对于他理解人教版第五册的《蜀道难》一课也是有着非常大帮助的。他可能会非常容易地被作者的描写带入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之中;可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并因而会比较轻松地背诵该首诗,准确地理解其中的一些诗句,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容易理解作者内心的感情和思路;如此等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查看全文

小议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的作用

摘要:教学过程当中含有大量隐性知识,它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隐性知识理论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对知识进行重新审视:思考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基本问题、探索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等现实问题,从而达到把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向前进的目的。

关键词:隐性知识;职业教育;应用

一、隐性知识的含义和特点

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始于国外,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国际科学哲学学会成员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1]。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2]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他说,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类知识的大部分都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在波兰尼之后,许多学者如哈耶克、朱克曼、斯腾伯格、石中英等人纷纷从法理学、经济学、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对隐性知识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述。业已经形成一些共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很少通过他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来习得,必须通过个人亲自去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隐性知识与个人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它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实际的价值;隐性知识是相对的,它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应用它追求个人价值目标的能力等等。

按照斯滕伯格的观点,隐性知识有三个关键性的特征:隐性知识主要通过个人的经验来获得;隐性知识是程序性的,是与行动紧密联系的、关于如何去行动、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隐性知识对个人有实际指导实践的价值。隐性知识的三个特征相互联系,只有共同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隐性知识,仅仅具有其中一个特征并不能说明那就是隐性知识。

查看全文

图书馆隐性知识场研究

1研究背景

1.1问题提出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主要是源于经验和技能[3],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型———“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型”[4]。而知识场的最早讨论在哲学领域,概念来源于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用以描述知识流动转移的场效应。知识场虽不是有形的但是却是客观存在的,且有方向。其组成要素包括可以吸收也可以传播知识的单元,以及知识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的关系。知识场对于组织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具有引导和凝聚的综合价值,通过对其概念的深入理解,联系隐性知识理论需要,探索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1.2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界便开始对隐性知识管理进行研究。笔者对目前相关文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心上,以“隐性知识管理”、“图书馆隐性知识”等为关键词,查询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相关文献,经过参考文献补充并逐一筛选去重,共得到“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相关主题文献243篇,其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不难发现,总论文基数较多,核心高质量研究偏少。研究主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践层面,大多的研究思路是分析图书馆内部馆员与读者的隐性知识及转移途径,进而研究共享平台与激励机制,最终结合相关障碍分析与对策。近两年,随着对该主题研究的深入,就隐性知识的挖掘、转移与共享某一方面的深化研究在逐渐增多,包括文献[5][6],尤其以共享机制的研究数量为多,据笔者统计该主题占到文献总量的14%左右。第二,在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评价方法上,胡斌[7]、李超与周瑛[8]、管进[9]等学者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第三,在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建议上,主要集中在文化塑造与观念转变、组织结构与制度改革以及知识管理技术工具运用[10]几个方面。最后,在管理的经验借鉴上,企业尤其是国外的隐性知识管理发展较早,实践经验丰富,在课题研究初期,就有学者尝试将企业经验引入,但由于其组织特征上的差别较大,适用程度低,明显体现出借鉴不深。目前隐性知识管理的学术文献还是以企业借鉴居多[11][12]。从目前的研究数量和主题调查中发现,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和观念借鉴,已经进入到深化研究阶段。尤其从近几年核心期刊看出,均为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的细节研究,其中通过引进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理论来辅助和深化研究也成为一大趋势。但是,专门以图书馆管理中知识场为主题的研究还很少,目前涉及到的文献只有[13][14],在知识场理论与图书馆管理的联系与结合上还很不足,本文便立足于此,做重点探索。以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知识场理论的运用和把握为重点,尤其针对数字图书馆的网络空间知识场展开重点论述。

2隐性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场理论

查看全文

技能人才加强隐性知识传播论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领域,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应用“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本文主要讨论了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并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组织—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在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而隐性知识又是知识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员工会产生大量隐性知识,包括经验和经验化形态的技术,以及隐含于教师所认同的理念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柱,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隐性知识管理,转化高校的隐性知识,使知识势能低的主体共享其知识,将有利于高校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更重要是有利于知识的增值、裂变、聚合,从而使高校真正完成其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将知识服务于生产,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使命。

一、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

1958年,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认为知识分为两类:explicitknowledge和tacitknowledge即今天所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可以编码化的,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显性知识容易学习传递沟通,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的,不易被窃取或复制,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全面、更能创造价值,是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高校隐性知识则是指存在于高校的知识势能极高的教师员工的头脑或组织结构和文化之中的,很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以及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达的,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让他人获知的知识。诸如教学、科研、管理专长、学术研究经验、创作灵感以及对行业的洞察力、判断力等等。这种知识是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的,它深藏于个人的头脑之中,没有与知识的所有者分离开来。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于编码,是尚未文献化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不系统的知识,高度的个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隐含而难于获得的,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加深,一部分隐性知识将不断实现转化,而新的隐性知识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如何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促使其在高校内部流传与共享,从而创新高校知识,增加高校知识存量,则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是生存发展的关键。

查看全文

深究图书馆隐性知识服务监管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创造的场所,对其进行知识管理尤为重要,而高校图书馆在知识创造和运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图书馆已不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场所,也是人们交流信息和经验、学习和创造知识的最佳场所,其实质是提供知识学习、知识创造的公共知识管理中心。知识管理成为图书馆管理中的热门话题。

1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1.1图书馆个人隐性知识管理

图书馆内部员工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深植于员工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深藏于员工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主要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类隐性知识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

1.2“社会化”

在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就是馆员及用户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共同体验和学到图书馆服务精神、职业道德、工作技能经验等,馆员观察用户接受服务的满意程度、服务喜好倾向,开展与用户会话,馆员协同工作,反思并提高服务质量,创造出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查看全文

隐性知识视角下农村医疗卫生论文

1评价指标体系和问卷设计

知识管理理论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是组织或者个体所拥有的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技能、经验、认知、信仰和情感的综合体。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和集体二个层面,结合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影响其创新能力的隐性知识也可以从医务人员个体和医疗机构集体二个方面去探讨。Lewin所提出的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也表明,行为(Behaviour)是人(People)与环境(Environment)的复合函数,所以创新行为的产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首先探讨设计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调查问卷从个体和集体二个层面去设计,结合隐性知识理论,将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为5个维度,共36个题目。

2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为了解河北省的整体情况,课题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了唐山、保定和邢台3个市,每个市再根据经济发发展水平选择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作为样本医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5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回收率为95%。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1个人创新人格维度

2.1.1自我保护性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