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0:0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银行业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银行业市场格局变化趋势分析论文
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简要回顾
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并且正在向纵深发展,其影响力对全球经济越来越大。在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跨国银行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银行的身影无处不在,不仅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利用世界金融资源,都在极力开放本国银行业市场,引进外资银行,废除禁止外资银行兼并本国银行的法律限制。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典型特征是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置机构和办理银行业务。国内银行走出国门设置机构和办理业务的情形并不多见,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1979年我国拉开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首先是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然后是有限制地允许外资银行在特定地域设置营业性机构、开展特定银行业务,并逐步放开外资银行进入的方式和渠道。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概括起来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一系列有利于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规章制度相继颁布,并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落实,消除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法律和制度限制障碍。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随后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银监会成立后,2003年12月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将单家机构入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二是我国这几年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投资环境(包括金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国家信誉度大幅提高,给外资银行以巨大安全感。三是我国庞大的市场产生的巨大市场赚钱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四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外资银行寻找获利机会、进行全球战略布局、快速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提供了便利机会。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也逐步提高。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设立代表处,二是设立独资营业性分支机构,三是成立合资银行机构,四是股权投资,五是与中国银行业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特别是近两年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波比较壮观的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22家外资银行通过不同的形式参股17家中资银行,参股总资本占我国银行业总资本的15%。仅仅在2005年的四个月里,就有多达130亿美元的外国资金投入中国银行业。
2002年至今,外资银行进入加速发展期,在华外资银行增加了52家,营业性机构达到225家,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在中国25个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并且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资产增长了1.08倍,截至2005年8月已达815亿美元,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外资银行进入以后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但我们不可忽视其发展在后WTO时期可能对我国银行业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后WTO时期我国银行业市场格局变化趋势
银行业市场化革新过程以及特征
中国银行业三十年的改革,是一条沿着市场化路线不断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的道路。随着逐步践行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论文百事通要想使中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中国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取长补短,更需要反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从而为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初始起点及改革的酝酿:二元银行制度取代“大一统”银行体制(1978--1984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原有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扬弃。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对传统银行制度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在此认识的推动下,重新审视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可以广泛积聚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需要分配这些资金。
在对传统银行制度认识突破的同时,银行业单一狭隘的业务制度开始扩展。首先是扩大银行信用活动范围,逐步突破传统体制下银行信贷资金被严格地限定在企业流动资金分配领域的束缚;其次是改革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银行经营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然后,1979年以后中国的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信用形式逐步恢复和发展,开办各种新的业务品种,丰富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推动了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在中国银行业务悄然突破和扩展的同时,传统的金融体系也开始改革和重建,改革的思路是按照市场化取向的要求,借鉴国际做法,破除原有的单一银行体系,建立“二元银行制度”。这是中国金融理论和实践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羁绊的关键一步,标志寡占型金融组织体系开始发育,竞争因素开始被引入,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并由此走上市场化的发展轨道。因此,二元制银行制度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元银行制度”的建立较原有的“大一统”银行体制是银行组织结构的创新。但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从中央银行制度来讲,首先,中央银行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这种设置模式为地方政府干预银行工作提供了方便。其次,央行与财政部的职能模糊不清,央行实际上是财政部的直接融资来源,影响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最后,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管制主体,也是银行服务的经营主体,不具备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地位。从专业银行制度来讲,首先,恢复四大专业银行基本上是在国家政策分工所限定的地域和行业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功能,使得银行体系的市场竞争结构仍旧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其次,国有专业银行担负着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专业银行内部难以形成经营的风险意识,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市场对之进行宏观调控;再次,专业银行接管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后,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网点铺设过快,成本激增;最后,专业银行继承了中国人民银行纵向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不是按照经济、集约、效率的原则进行组织架构安排的,保持极强的行政耦合性。随着宏观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专业银行的纵向组织模式已显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低效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金融体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
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作用探索
摘要:目前,资本市场正由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这一转变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供了动力和发展契机。本文旨在探讨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型商业银行。并结合相关内容探讨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做法。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新工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合规建设论文
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法违规事件频发的紧迫形势,作为风险管理体系核心之一的合规风险管理,日益受到我国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银行监管的发展,如何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及监管经验做法,加强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合规建设与监管,建立合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成为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合规管理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一)合规的由来及含义合规,字面含义是“合乎规范”;英文称Com2pliance,《牛津高级英汉双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服从、顺从、遵从”。瑞士银行家协会在2002年的内部审计指引中,将其定义为“使公司的经营活动与法律、管制及内部规则保持一致”。日本银行协会在的《伦理宪章》中,也认为“合规”是公司适应法令及社会规范等规则的经营行为。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中,将“合法和合规性”列为银行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要素之一。2003年10月,还就合规问题专门了《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指引性文件,明确合规风险管理是一项日趋重要且独立的风险管理职能。2005年4月29日,又修订了《合规与银行合规职能》(com2plianceandthecom2pliancefunctioninbanks)指引,明确指出:银行的活动必须与所适用的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以下统称“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应包括: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基本法律、规则和准则;市场惯例;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规则;适用于银行职员的内部行为准则;以及诚信和道德行为准则等。
(二)巴塞尔委员会合规管理指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合规职能》中,不仅提供了银行合规工作的基本指引,包括合规部门、岗位设置、合规风险、合规管理等,而且明确了国际银行监管标准的新趋势。主要原则包括:1、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2、合规应从高层做起,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当企业文化强调诚信与正直的道德行为准则,并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作出表率时,合规才最为有效。3、合规并不只是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合规是银行内部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4、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应坚持高标准,并始终力求遵循法律的规定与精神。5、银行应以与自身风险管理战略和组织结构相吻合的方式组织合规部门。6、银行应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合规方面的特定职责,以及合规部门的地位、职责和工作程序,确保合规部门的独立性,并给予其足够的资源支持,合规部门工作应受到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和独立复查。
(三)合规建设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合规建设是指银行主动识别合规风险,持续修订合规管理制度,采取惩戒措施,避免违规事件发生,持续管理合规风险的动态过程。加强合规建设,建立和完善合规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对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加强中资银行合规建设与监管的政策
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作用探索
摘要:目前,资本市场正由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这一转变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供了动力和发展契机。本文旨在探讨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型商业银行。并结合相关内容探讨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做法。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新工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论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竞争基础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运行的一种趋势,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使商业银行按照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是银行业竞争的基础。通过竞争,可以使商业银行重新配置资金、调整资本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衡量金融产品收益率的重要指标。从经营行为上看,利率市场化是商业银行能按照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其存、贷款利率。
一、利率市场化是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采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经过20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消费者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实惠。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我们知道,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运行的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传统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下降;为提高资产收益率,银行贷款经营重心需要向愿意承担较高利率的一般贷款客户倾斜。从一般客户中识别出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客户,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将是今后贷款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对现行信贷经营思路进行调整,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标准分析存贷款业务和客户价值,实施以经营效益为核心的收益导向战略。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使贷款利率成为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贷款定价过高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市场,贷款定价太低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或亏损。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在信贷管理流程中,明确信贷营销、信贷风险评估、授信批准和贷款定价、贷款组合管理等不同环节的权力和责任,根据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不同风险因素的控制要求,整合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工具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提高信贷经营管理能力的客观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完善自我约束能力。
二、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有关因素
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管理论文
摘要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SCP分析框架,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分析之上得出一些基本结论,找到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1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不断变化。1979年以前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典型的完全垄断市场:从1979~1984年,中、农、工、建四家专业银行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由于当时四家银行存在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每家银行都对自身业务范围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仍旧是高度垄断的;从1986年到现在,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市场组织体系形成。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市场结构的各项影响因素。
1.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份额,它综合反映了企业数目和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竞争程度越低。在这里我们用CR4=∑Xj/∑Xi,(∑Xj代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有关数值之和,∑Xi则代表全行业有关数值之和)表示市场集中度。
剖析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情况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承诺水平现已成为国内外金融界、监管当局和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为探究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的承诺水平与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本文在对其进行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分别对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进行了测度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纵向”来看,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比过渡期间均有大幅提高,相对而言,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提高幅度更大一些;从“横向”来看,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仍不高,且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较大,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与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已无差异;相对于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比较协调、匹配的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与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相比,二者还很不均衡。
关键词: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测度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国务院于2006年11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我国银行业将自12月11日起全面对外开放。这是我国兑现WTO承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迈出的重大一步。作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核心内容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其承诺水平到底如何、在世界中大体处于什么位置等,已成为国内外金融界、监管当局和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对正确判断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现状,进一步确定未来的金融开放和金融发展目标,并在对外开放进程中能始终正确防范、控制风险,维护和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与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或一地区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是反映该国或该地区银行业对外开放具体承诺水平的基本内容。到目前为止,对银行业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的测度已有很多研究:Mattoo(1998,2000)曾首先对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加入WTO所有西欧成员的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1-2];后来,Valckx(2002)利用同样的方法对世界不同区域和不同收入群体国家的平均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测量;而Pontines(2002)和Dobson(2002)不仅对APEC成员国和主要OECD国家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估计,而且还测量了银行业市场准入承诺的真实水平[4-5]。Qian(2006)对WTO成员国1995年和1997年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以上对市场准入承诺水平的测定均是针对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具体提供模式进行的,尽管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水平,但并没有给出全面衡量一国或一地区银行业整体承诺水平的同一方法。
国内学者薛伟贤等(2002)、方友林等(2004)、郭根龙等(2004)和李雁玲等(2005)众多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研究[7-10];姜学军(2003)等初步探讨了对外开放承诺的金融监管[11];另外,李国安(2003)、李金泽(2003)、贺小勇(2004)、周菊(2004)、李祎征(2006)、邱润根等(2006)从法律法规角度,系统地对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准入承诺的内容、新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与入世承诺的差异性、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局限性以及银行业对外承诺的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2-17]。但是,对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以及以市场准入为前提的国民待遇承诺水平等方面的测度研究,尚未涉及。
探究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前,资本市场正由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这一转变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供了动力和发展契机。本文旨在探讨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型商业银行。并结合相关内容探讨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做法。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新工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信贷结构视角下银行业利率市场化研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亟需进一步推进
一是银行业经营转型刻不容缓。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日趋明显的背景下,银行业收入结构、业务结构、盈利模式亟待调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一方面将进一步增强银行业自主定价能力,推动经营模式由同质化发展转向差异化竞争,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打破对传统存贷利差的依赖,督促形成多元化的业务增长格局,优化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效。二是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步积聚。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产能过剩、部分领域债务水平过高、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因素不断积聚,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任务非常艰巨。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解除利率管制,可从根本上消除银信合作等金融套利通道业务发展动机,理顺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交叉性金融风险。三是金融国际化趋势加快。一方面,中国金融正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中,面临中资银行业“走出去”和外资银行业“走进来”的双向要求。要实现内外金融机构的公平、有序竞争,需要高度市场化的利率定价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对人民币走出去的要求日益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有效降低市场套利机会和预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稳健推动。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进展有效释放了改革红利
继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存款利率上限又进一步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取得实质性进展,释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信号,意义重大。一是凸显政府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存款利率上限进一步放开是在经济运行面临下行风险的情况下推出的,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强化市场基础性功能的决心,传达了坚定不移推动金融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信号,凸显了政府异乎寻常的改革魄力和勇气。二是推出的时机恰逢其时。当前,从微观主体看,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财务硬约束进一步强化、自主定价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市场化定价的金融环境也逐步适应。存款利率上限的进一步放开,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更加显著。在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后,存款利率定价上限的扩大,使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盘活金融资源存量的有效举措。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在于存款利率管制全面取消
从国际经验来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对银行业经营产生的影响最深最直接。根据稳妥推进的要求,利用先进的经济模型和工具,对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扩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分析,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结果和影响非常必要。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较早使用压力测试工具,对山东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率承受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存款利率进一步放开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直面三大挑战。一是盈利空间快速挤压的挑战。在假定贷款市场份额和贷款利率定价不变的前提下,存款利率区间扩大幅度和净利息收入下降幅度成正比关系,如存款利率扩大到1.5倍和2倍时,山东样本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息收入平均降幅分别为24.3%、52.2%。这同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是一致的,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水平整体上升,存贷利差缩小,银行利润缩减。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后期,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净息差或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二是流动性管理压力徒增的挑战。随着存款定价差别化和自主化程度不断上升,存款在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增强,负债来源的稳定性减弱,流动性风险和管理压力必然增大。在存款市场竞争日渐加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必然更加依赖银行间市场作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补充渠道,但银行间市场资金具有价格高波动性和规模不可控性,对商业银行准确预测流动性需求、管理自身流动性的能力要求将会更高。三是经营模式转型紧迫的挑战。目前,银行业盈利依然对利差收入存在“高依赖性”,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发展明显不足。2014年,山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5%左右,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巨大。盈利对利差的“高依赖性”使银行面对利率波动呈“高敏感性”,缩减了业务调整空间,增大了风险防控压力。同时,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等国际银行业监管规定的落地实施,国内银行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尽快转变“高资本消耗”的放贷模式,加快以多元化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构建为中心的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