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09:15: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银行信贷业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银行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策略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积极影响

1.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提升。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中央限制了资金的价格利率,而由于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很高同时还可以在政府的保护下获得巨额的存贷利差,因此商业银行一直近乎处于垄断地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是个开放市场,借贷双方来决定利率等因素,那么就会刺激商业银行也采取创新,推出更适合当下的信贷产品以获取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2.拓展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渠道。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满足了客户的金融需求,客户也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和体验。为避免资金和客户的流失,商业银行会对当前的信贷业务进行拓展和创新,从而对自身渠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消极影响

1.银行信贷业务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种平台提供给借贷双方各种资金和信息资源,银行的信贷业务功能逐渐弱化,典型的例子有P2P平台提供的借贷服务,可以取代银行的相关功能。这会很快改变在传统借贷业务中银行的地位和作用,银行的中介作用会逐渐降低。2.信贷业务的收入利润减少。商业银行此前对个人和小微企业不够重视,忽略了这一贷款群体,使他们经常出现融资难等问题。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借贷平台,提供给了这一客户群体非常便捷的融资渠道。那些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倾向于选择更能满足他们对小额贷款要求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产品,小额贷款的特点是发放期限短、金额小、灵活性强等。这就导致了银行的客户资源的流失,从而银行的传统放贷业务减少,随之也影响了通过利差银行可以获取的利益。3.突出了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的弊端。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程序按照贷款业务操作规范要求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和发放、贷后监督和本息回收。以上三个贷款阶段按照“审贷分离”制度的要求需要分为三个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相应环节因工作疏忽而带来的风险责任需要各自承担。这些是银行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和依据,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机制下这些程序显得过于繁琐复杂,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产生阻碍。银行采取这些流程会发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这并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下的信贷业务。4.担保不再是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手段。互联网金融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借贷,在其监控之下有众多交易主体的资金流,对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无需银行的严苛复杂的信贷担保,这对银行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影响的原因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扩张论文

一、实证透视

(一)信贷扩张力度略显差异,传统业务发展方式一时难以转变

近年来,借助和受益于快速发展且势头良好的宏观经济,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贷款持续快速增长,传统的信贷业务扩张势头十分强劲。但从整体上来说信贷资产仍是四行的主体资产,传统的信贷业务仍是四行的主要业务,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与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五家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信贷扩张势头则更为迅猛,信贷资产和传统的信贷业务在五行占据着绝对比重,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明显落后于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详情见表1:

(二)净利息收入仍占主体地位,经营收入结构转型难以短期见效

由于信贷业务的快速扩张,传统的业务发展方式一时难以转变,导致九行高度依赖净利息收入这种单一失衡经营收入结构的转型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与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五家中型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同样是主要依靠存贷利差净利息收入支撑,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详情见表2:

二、动因解析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分析

摘要:借鉴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思路、设计理念,运用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形成的方法论,利用流程再造、流程优化的原理,推动商业银行信贷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探索引导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制度创新、体制变革以及流程再造工作。提高信贷业务运作的标准化、差别化、专业化水平,推动银行信贷业务全流程效率和质量水平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信贷流程生态环境。

关键词:放管服;银行信贷;流程优化

一、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省正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放管服”改革的根本在制度创新,关键是流程再造,核心是体制改革。2019年以来,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下发一系列纲领性文件①,做好制度顶层设计,为数字政府建设、“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实施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障。文件提出,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实现同一事项“三级十同”②。按照“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一个流程”的要求,开展“一件事”主题式服务,推动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关联事项“一链办理”,变“一事一流程”为“多事一流程”。持续“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部建立窗口无权否决机制。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倒逼服务承诺落实等。银行信贷流程优化可全面借鉴政府放管服改革中有关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比照政务服务管理运用的无否决权受理、容缺受理、政务服务好差评、“六减”③、一次办好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建立健全信贷流程优化制度体系,形成长效的改革机制,确保信贷流程优化有规可依,有序推动。

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的背景及建议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继续逆周期调节,国家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拉动,大量基建项目上马,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开始发力,正是银行对公业务重振雄风之年。因此,存在对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亟需对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尽快纾解流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各商业银行可学习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相关的设计理念,借鉴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形成的方法论,利用流程优化的原理做法。从结构、方法、手段角度,梳理信贷业务事项和流程,力求做到标准化;进行流程再造和优化,从而提高效率和效果。比照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六减”思路,在“减”和“简”上做文章,为银行授信业务做减法,变繁为简,为基层减负。提高信贷业务运作的标准化、差别化、专业化水平,推动银行信贷业务全流程效率和质量水平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信贷流程生态环境。

查看全文

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银行承接最主要的经济业务是金融信贷业务,同时信贷业务也是银行利润的源头,因此信贷风险则是最主要的风险的金融风险来源,称为信贷风险。因此,只有合理控制信贷风险,才能实现金融市场和谐稳定的发展与运行。

关键词:温州银行;信贷业务;信贷风险

一、温州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现状

(一)组织分工协调关系不足。温州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的分工与制衡关系不足,信贷的权力过于集中,信贷业务分为业务的调查、审查、检查三个步骤,分别各设部门,共同制约发展。调查部门主要负责工作在于对贷款的评估,承担着评估失真与调查不实的责任;审查部门负责评估风险,对于资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的审查;监察部门则主要工作点在于对负责贷款资金的发放、检查贷款金额、管理贷款项目、清收贷款款项,承担着检查失误的责任。这种机制的建立对于信贷的投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温州银行却未启动此机制,因此,会产生信贷业务的巨大风险。(二)风险测量水平低下。企业的信用等级与风险系数决定着企业的贷款风险。但是,目前对于信用等级的评定和风险系数的计算并没有一个合理且有效的计量方法。这也就对于信贷业务的风险没有一个相对严谨的测量计算方法,促使信贷业务混乱,不能有效地提供风险和不能实际提供信用水平。这也就给信贷业务的进行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这也使得信贷专员加大了工作量,却降低了工作效率,使得信贷业务的风险大幅度增加。(三)信贷资金形式较为集中。温州银行目前的贷款趋势跟其余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重点基于房地产业与制造业项目,并且都以短期贷款为主,这样势必就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据信息可查,最严重的信贷危机风险多集中在外贸经营业与房地产业。因此,可以看出温州银行的信贷风险很集中,然而,银行为了信贷业务的要求,争取质量优质的顾客,不得不接受许多苛刻的条件,不仅降低贷款利率还加大贷款款目,降低贷款利息率就大大增加了信贷的风险,也降低了信贷利润收益。虽然信贷多投于大型企业与优势行业,收益高,利润稳定,但是单一的信贷对象往往使得资金流动较单一,容易形成风险,同时规避风险的能力也较弱,一旦企业由于大环境影响出现恶劣的经营状况,银行大幅度增加信贷风险,势必影响银行的效益情况。(四)贷后管理手段单一薄弱。对于银行进行信贷业务而言,重中之重应该是做好贷前的计量与贷后的管理。现在,商业银行目前基于最弱风险控制技术阶段,对于企业的评估能力还存在巨大难度,因此,极容易形成信贷风险。这是由于过分重视重贷轻管而造成的。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客户留存银行的信息过于简单,不能按时按点反映出客户目前的经营状况,基础资料不准确,从而导致风险的增加。第二,还款来源不明确,给资产的保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最终容易丢失。第三,关于贷后的检查管理还处于薄弱环节。由于信贷业务后的监督是最终环节,是信贷的最重要指标,将会保证经济效益的最终质量。然而,银行所执行的贷后管理方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重贷轻管制度的存在严重制约发展。(五)不良资产缺乏清收措施。目前,温州银行对于不良款项运用的手段是清收和重组。清收和重组这些传统手段目前已经不足以解决此类不良贷款。对于有还款能力与可以再生的潜力企业,可运用清收和重组。而真正意义上的坏账却使银行无从下手,无法追回款项。起诉企业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高额的诉讼费用也使得银行大多陷入被动局势。这样不但恶化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能力也使得银行面临一定损失,可谓是弊远大于利。因此,加强对于贷款商户的约束,增强银行的信贷实力水平,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约束制度变得越发重要。

二、温州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一)调整信贷业务结构,降低信贷业务风险。1.分散客户管理,优化客户信贷结构。银行实行竞争制度,其关键点就是获得客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水平日渐加强,产业结构链条不断加大,这样就使得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加大,因此,立足于当前形势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把眼光放在长远的角度上。目前,必须抓牢企业现阶段产生的外在效益,也要做好潜在优质客户的发展也变得愈发重要。优质新客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发展,只有加大对新客户的发展标准,才能保证客户结构处于最优状态。温州银行要抓住这些优质客户,例如上市公司这种大型且具有较强能力的企业,但是务必防范那些盲目竞争且信贷资金过于大的企业,这样能有效地扩展客户的结构,这样减少了银行风险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银行风险逐渐减少。2.中小型优质企业作为着力发展点,大幅降低信贷风险。中小型企业通常具有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较弱、财务核算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也使得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大大加强。但是中小企业依然有自己独有的优势,只要商业银行选对企业,加大支持,对于中小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仍然大为可观。要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实施可行的信贷方案,比如明确自身的定位,突出优势的行业,调动产业的积极性,在现有的运作体系中依据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实现集中管理分散运作等模式,调动企业运营的积极性,加大对企业的扶持,走进市场,贴近客户,逐渐加剧对中小企业运营中心的靠近,从而促使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的产业链更加稳定。3.增加对高端客户群体的信贷营销力度。温州银行运用个人中、高端业务营销力度加大促进信贷业务的发展。目前,国民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并快速发展,个体私人也迅速崛起。这样看来,个人理财的任务就不断加剧,这样,银行信贷的水平就处于稳步增加阶段。个人贷款业务、住房按揭业务、公积金贷款业务等多项中、高端业务也就应运而生,这样加大了银行的信贷业务的宽度,进一步扩大了工资业务,不断扩大着中、高端业务的进行,加大了高端客户群体,信贷风险分散,则能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水平。(二)与政府的关系和谐发展,加大对不良资产处理。目前而言,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银行的主要工作任务即是加大信贷业务资金用于扩大支持经济业务的发展。在正确、良好、和谐的政府关系下,致力于创造外部市场。温州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充分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地方政府一同推广大力创新,增强企业自身的运作力与竞争力。同时政府要加大金融法规的约束与要求,要求司法部门有法必依,加大了企业与地方经济的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从而维护了温州银行的利益,为银行创造了公平,使得外部的金融市场环境有了明显提高。(三)加强温州银行的贷后管理机制。1.确立风险监管的理念,加强客户经理的风险控制理念。管理工作应当是信贷业务后的最重要工作,银行要采取信贷和管理两手抓的工作方法,加强对于信贷后的管理工作。重贷轻管的概念应逐渐摒弃,贷后管理工作应落实到基础,协调好信贷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信贷与监管之间的矛盾,促进信贷与监管之间能够和谐发展。温州银行应当更加优化风险的分级制度,将资产分类考核,对信贷资产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与监督,对于新增的不良信贷进行及时控制,从而进行严格控制,在业务考核方面做到正确引导,加强正确的信贷规范,要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做到正确判断,为贷款的安全性做好最后一道防线。2.加强管护权客户经理的责任意识,提高业务素养。管户权客户经理目前作为一种新型重要性角色占据着信贷市场的主要管理地位。他的主要工作在于始终关注贷款款项的用途,了解掌握贷款客户的经济运行状态,定时检查贷款客户的信贷档案,调查核实还款的主要来源,确保贷款的本息收回按部就班地完成。其手段主要包括:(1)借助目前的高科技技术,即时查询、了解、汇总所贷款项的风险预警,提高风险的检测;(2)利用银行财务会计柜台信息,掌握客户目前的现金流量、收入率、盈利率等指标,认真分析对比,实施对于风险的即时预警,实现最及时的安保措施;(3)实现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的工作对接,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提高贷后的防范系统,加强风险控制力度。3.将贷后管理与营销手段相互协调,从而促进银企共赢。温州银行应把贷后的管理和营销业务相互拓展,在做好营销的同时也做好贷后管理,比如可深入了解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加大对企业资金状况的了解,从不同方面了解企业是否拖欠员工工资、是否增加或缩减员工福利、是否清减员工人数等项目,从而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同时加大了对贷款业务的监管,避免了一些可规避的企业贷款风险,增加了银行的营运能力,减少了成本,增加业务量,收获了经济效益。

查看全文

财务报表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财务报表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

(一)银行信贷中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内容。银行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时,可以围绕企业财务状况、固有资产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做出评价分析,从而帮助银行对是否与企业开展合作,提供贷款做出判断。银行在分析财务报表时,不仅要分析观察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而且要构建专项小组,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如产权比率、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进行测评。此外,还应对企业运营的基本情况、盈利性做出大致的了解。从而提高银行对于企业真实财务能力的掌握程度,保障银行在与企业开展经济合作时决策的可靠性。(二)银行信贷业务中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要点。银行应该抓住企业财务报表中内容的关键点进行分析。首先,银行需加强对企业内近期发展项目的财务分析。一方面,要考察财务指标的完整性,近期内发展项目的财务情况的数据或者凭证都应由专人进行保存,若为纸质凭证如有破损或者出现字迹不清都应视为无效。另一方面,要分析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如果一些数据出现漏洞或者出错,银行应该及时向企业求证并进行调查核实,保证每一份财务报表上的数据都是可以反映企业财务信息的。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虚增资产等造假情况,及时停止合作做出合理反馈。其次,银行应该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上出现不匹配指标的注意,如果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快速增长或者骤然下降,这些均属于不匹配指标,可能是企业内部发展出现异常或者是数据出现错误。同时还要对客户企业整体数据情况进行评估,整体数据太过优秀、波动太过平稳或者短期内波动太大都要重点关注,这也是属于数据指标不匹配的情况。最后是变动较大的财务项目,银行需调遣专业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了解、分析原因及评价其是否属于正常现象或者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报表中体现的最重要的因素。偿债能力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部分。短期偿债能力主要依托短期内的资金流入体现,当银行决定对客户企业开展信贷服务时,需要根据财务报表分析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是否能够及时向银行完成本息还款,这主要是看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流动资金开展经济活动。当然,流动资金并非越多越好,在企业开展项目时,一定量的负债经营能够增大企业资金流转的灵活度,但是流动资金过多说明企业缺乏一定的负债经营,经营策略有待改进。所以说,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反映的企业短期内的经营状况。长期偿债能力主要依赖企业整体盈利情况和管理结构,这也是企业资产总实力的一种体现。主要表现在产权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平衡情况,只有这两种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管理与收入情况是企业运营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所以银行也可通过这两项内容对企业整体财务情况作出基本判断。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可以利用构建制度与团队、建设考核评价系统等多种方法提高资金管理效率,这是提高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运营能力无法通过数据高低直接判断,但是资金管理效率是可以通过量化分析的。首先,银行可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果比较高,则说明企业具备良好的应收账款收回措施,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则说明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控制能力不足,此时若与该企业进行信贷合作,企业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其次是存货周转率,众所周知,存货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出货速度和销售情况,如果存货周转率偏低,该企业的销售业务一定是存在问题的,长此以往,企业一定会因为货物流通速度过慢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但是这个指标也并非是也高越好,如果存货周转率过高,企业采购速度增加,人员工作压力不断上升,成本也会上升,反而不利于企业运营能力的提高。(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判断一个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银行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也会根据企业盈利能力判断其偿还贷款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企业运营能力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只要企业拥有足够高的盈利能力,那么银行就可以决策对该企业进行信贷业务。财务报表上所有体现盈利能力的指标中利润率首当其冲,利润率作为企业净收益的主要体现,如果利润率较高,说明企业在项目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同时,银行还要对企业的主要收入项目进行了解,分析企业主要收入项目净利润占全部利润率的比重。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收入项目获益足够高,也就说明企业整体获得收入的能力是企业内部发展的真实能力,而非短期的业务发展,企业长期发展能力越高,对于归还银行本息贷款的能力也越大,这就间接体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当然,企业的盈利能力测试不仅是对资金多少的考察,更是财务报表中资产报酬率、利润率多种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银行与客户企业开展信贷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在开展商业信贷时缺乏必要的财务报表分析,银行的信贷业务就会存在极大的资金风险,所以说,财务报表分析之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偿债、营运、盈利能力中多种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银行对于企业财务能力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助力银行实现工作愿景。

查看全文

银行信贷业务审计探究论文

一、信贷业务在财务报表中披露项目

信贷业务在财务报表中通过以下项目进行核算:一是“应收利息”;二是.“发放贷款及垫款”;三是“贷款呆账准备”;四是“利息收入”。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通常将“发放贷款及垫款”作为重点测试审核项目。

二、信贷资产审查的内容

一是审查贷款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有无盲目追求盈利,将贷款投向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如集中对市政建设项目、房地产行业发放贷款。二是贷款发放的审批是否严格按照授权,有无越权放贷,有无先放贷后审批情况,是否执行审贷分离。三是贷款的发放规模各年之间是否稳步增长,是否一味扩大贷款规模,导致贷款风险过大。四是贷款抵押、质押担保是否合法有效,是否存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等无效抵押物。五是贷款分类是否真实、合规、准确,有无虚报贷款质量。六是对不良贷款的管理是否做到部门专管、风险识别、及时处理,贷款界定、转账、核销是否合规。七是根据贷款分类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是否充足、合理,是否与贷款变动情况配比合理。八是对关联方发放贷款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并实行有效控制,有无放宽贷款条件,放贷规模是否超过银监监管额度。九是审查贷款集中风险,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三项指标是否超过银监监管额度,是否存在关系密切的贷款客户之间互保获取贷款。十是贷款利率是否执行国家规定,有无因盲目追求利润,擅自或变相改变利率。

三、信贷资产审计的基本策略及其方法

查看全文

肺炎对国有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受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很多企业由于未恢复正常经营,可能导致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造成借款合同违约等问题,进而引发银行贷款出现逾期。银保监会信息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银行总体不良贷款会出现一定程度上升,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2.08%截止2020年。银保监会已经进行压力测试,《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结果显示,轻度冲击下GDP同比增速下降至5.30%,30家参试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从1.46%分别上升到5.42%。一季度经济总量占国内全年比重并不高,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当前一系列宏观政策对不良贷款有对冲作用。

肺炎疫情对县域国有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信贷质量防控压力增大,总体可控。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为例(下同),由于地理位置离湖北较近,疫情持续造成中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加大,五家银行2月份不良贷款率0.78%、比1月份增加0.02个百分点,区域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全国数值。对于受疫情短期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旅游、娱乐、教育培训等领域企业,整个2月份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受疫情直接影响下比上月增加5.26亿元、比年初增加6.58亿元。其中: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89亿元,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新增占全市金融机构的5.76%、5.06%。表1驻马店市2020年一、二季度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情况预测表通过驻马店市五大行上报的贷款逾期数据看,形势不容乐观:五行逾期户数达到768户、逾期金额2.76亿元,有些企业贷款尽管没逾期,但已经给银行反馈。目前,无法还款户数1337户、涉及金额1.73亿元;延期还款户数40户、涉及金额3.39亿元。实际上我们可以测算出:驻马店市受疫情影响企业实体1377个,五大行涉及金额5.12亿元,实际上五大行目前在整个2月份(疫情集中期)对公投放贷款及融资16.41亿元,等于支持实体经济受损金额的3.2倍以上,有力支持驻马店市金融抗疫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通过数据进一步分析,我们研究2月下旬以来,驻马店市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五行一季度不良贷款本月比年初不会突破逾期金额,估计会接近上报的8735万元;但到二季度不良贷款新增将在0.87亿元-1.73亿元。(二)抗疫类行业成为信贷需求新亮点。2020年国内新增贷款的增长点与本次肺炎疫情冲击部分相关,医疗、卫生、化工、物流、新基建项目级相关制造业成为贷款行业投向热点,由于1月23日武汉“封城”,抗疫类行业贷款具有时效性,1月23日-2月29日这个时间段成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和成败期,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开门红”与此叠加,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出台30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疫情防控领域,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和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疫情期间,国有商业银行重点资金也主要投向这些政策主导性领域,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步解封,预计传统交通运输、水利、公用基础设施等“铁公基”领域,以及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将再度启动,公共医疗卫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信贷需求继续加大投资。从信贷投放总量看,前两个月五大国有银行投放总额50.13亿元、按总量大小依次是邮储14.12亿元、建行12.23亿元、农行10.64亿元、中行8.51亿元、工行2.14亿元。信贷投向出现“医疗、化工、科技”三多现象,行业特点与当前疫情防控密切相关。从贷款方式看,全市2月份国有银行信贷呈现“三三制”局面,信用类、保证类和抵押类分别为3.23亿元、4.52亿元和3.67亿元,依次占比为28.28%、39.58%和32.14%。结合贷款行业分类看,保证类和抵押类驻马店市资金主要集中在医药和化工制造业,建行投放3亿元于药业,农行和建行分别投放新能源科技0.4亿元和3亿元;信用类主要投放在各家医院、电力和水产业上,2月份驻马店市国有银行中的农行和邮储银行合计投放县级医院1.27亿元,中行则集中投放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水行业等1.82亿元;工行主要投放民生领域建设1.13亿元;余下基本上是线上产品,线上产品以医疗用品及器材零售、西药零售、中药零售和卫生服务为主。从企业规模等级看,五家国有银行大中型企业2月份抗疫复工类信贷资金投放9.35亿元、占比92.10%,小微企业0.80亿元、占比7.90%,大中型企业成为国有银行资金支持类重点。驻马店市投放前10家对公客户(含医院)10.37亿元,城商行1家0.6亿元,均是大中型对公客户。(三)“抗疫”贷款产品创新爆发,线上线下持续融合。从产品对象上看,目前国内推出的对公信贷产品主要针对两类群体:一是为抗击疫情提供相关物质保障的企业和医院,包括向医院提供医疗器械、医用耗材、诊断试剂的供应商,以及医用化工关联类;二是受疫情影响下经营暂遇困难的小微企业,集中在教育培训、餐饮住宿、物流运输、影视传媒、文化旅游等劳动密集行业。从总体比较看,线上信贷产品种类多资金量小,线下资金量是金融信贷抗疫的绝对主力。国有五行2月份投放线下金额11.26亿元、占比98.58%;线上金额投放0.16亿元,占比1.42%;线下资金是驻马店市金融信贷抗疫的绝对主力。2月份五家国有银行大中型企业2月份抗疫复工类信贷资金投放9.35亿元、占比92.10%,企业规模投放最多也是线下渠道。

疫情背景下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提升的对策

(一)从短期看,提高站位、精准支持、全力以赴支持“抗疫”。1.落实政策提供专项授信支持。坚决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监管部门各项要求,主动扛起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围绕“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目标,做实支持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十项举措”,发挥国有银行金融服务平台线上对接优势、产品优势、科技优势和资金优势等四个优势,主动对接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协调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主动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信贷投放发展经济工作,全力打赢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双线战役”。2.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以来,国内产业链上下游部分企业国有银行畅通产业链资金流,提升产业链协同整体效应。国有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与依靠互联网运营的银行间的业务合作,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科技水平,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与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为复工复产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供应链融资服务。3.降低对公客户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遇到暂时还款困难的客户,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调整结息频率、减免逾期利息等方式予以全力扶持;对于经营医疗耗材、医院、生产生活物资保障等抗疫相关行业的名单外客户执行利率优惠政策,采取一户一报制度,在授权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中小企业客户融资成本,主动承担与贷款相关的抵质押登记费用等,通过减费让利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4.严格控制线上线下逾期贷款。一方面,对线下贷款积极与平台行沟通做好到期贷款的转贷和回收再贷工作,贷款到期前1个月安排召开贷后跟踪会议,了解到期贷款的当前情况和下一步工作目标,制定预办理方案;对再办理的业务督促平台行收集贷款资料,争取贷款到期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线上贷款要用好系统预警工具,对出现橙色预警的客户要上门核实风险原因、对红色预警的客户在调查详实的基础上要减少额度、冻结额度、提前回收。(二)从中长期看,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应对信贷业务深化经营的必然。1.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提升综合服务赋能。疫情环境下,数字化转型对线上公司金融服务形成迫切需求,线上金融服务从零售端向公司端深度拓展或将是未来发展趋势。“非接触”信贷服务理念、需求,不会随着疫情平复而消失,反而可能进一步固化和深化,国有银行应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建立场景、技术、风险、监管四位一体的数字供应链金融网络,研发推出线上化、数字化的新产品,更要运用数字化系统深入分析产品使用情况,推动自身产品“迭代”升级、优胜劣汰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非接触的融资、结算等“一揽子”服务。2.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提升平台场景赋能。一方面国有银行要联通行内行外,加强平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将金融“泛在”于平台场景之中,将B端、C端、G端的政务数据、信用数据、经营数据与银行的交易、结算等数据交互集成,融通成为客户统一视图,为客户精准“画像”、深挖客户价值、开展智能风控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大中小微信贷产品量体裁衣,在线上产品基础上扩大平台业务覆盖,把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基本信息、经营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税务信息等内外部多维数据融合,针对普惠金融小企业产品线上金额小的特点,在满足数据风控条件下,把开发推出线下大金额的产品转移到线上平台,利用“裂变式营销”、“场景式营销”,打破组织边界,扩大普惠金融和大中企业线上生态覆盖面,帮助银行获客与活客,推动业务转型与平台生态发展。3.数据化转型要推动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发展。数字金融是实体经济带动下的全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无接触”服务重要性提升,但仍将与线下模式共存。国有商业银行加强科技应用,国有商业银行在战略布局方面,仍应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着力发展线上服务,及时对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升级,借鉴股份制银行的创新产品,如平安银行推出的“小企业数字金融复工产品包”,汇集了信用、担保和抵押类多品种的融资产品,值得国有银行借鉴;另一方面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互相补位,注重优化线下服务流程和方式,协调线上线下业务发展,进而促进公私联动经营,促进对公对私业务自然融合,有效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4.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提升线上风险管控的常态化、智能化。一方面探索建立的存量大中型客户和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预监管工作模式,依托RAD预警平台、非现场审计系统、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工具给对公客户风险画像,全面筛选管理过程中适用于数字化的环节,建立决策模型并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风险管理、运营管理、项目管理、授信审批的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另一方面用数字化打法探索解决合规风控问题,处置好“发展”和“风控”的关系,提高风险研判能力,提高风险化解和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筑牢业务经营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我国银行信贷业务论文

1A银行在信贷业务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1.1信贷初查环节,授信及担保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授信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经常提供不真实或经粉饰的财务报表,更换或联合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报表造假。而信贷人员财务分析水平普遍较低,从经过加工的报表数据中分析出各项财务指标良好,较难发现存在的问题,使授信企业容易获得银行的信任,取得贷款。部分客户经理为了保证自身工作业绩,取得稳定长久的客户资源,对授信企业的造假行为采取忽视纵容的态度,甚至为其财务数据的修改出谋划策,以规避上级领导的检查和银行的信贷制度。经过简单计算,信贷员在客户五级分类工作底稿中认同该企业的营运状况,认为可以在以后期间对其放贷。但实际上我们发现,2012年度的销售利润率明显超过2013年度和同行业该指标,2012年度的利润总额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但是资产规模等资产负债表上数据却与同行业相差不大。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该授信企业提供的报表是不真实的。授信企业与担保企业相互担保已成为银行贷款之间的公开秘密,授信企业为了取得贷款但又无人愿为他担保的情况下,通常是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互为担保。在A银行,出现较多的是利益公司之间的担保,相关联的交易企业之间互为担保或是亲戚公司之间的担保。虽然他们互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但是他们在资金往来业务上通常密切关联,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由于授信企业与担保企业的利益相一致,都是为了取得银行的贷款,因此,他们往往虚增资产和收入,担保的金额往往超过了他们的自有资金。故只要一方发生资金周转问题,会使整批贷款呆滞,A银行也会因此蒙受损失。

1.2信贷审查环节。

①现有财务分析指标存在固有局限性。A银行对授信企业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依据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发展能力下的相关指标,进而为信贷业务提供决策依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企业基本面分析,如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现状及发展、企业分析却没有考虑进去,出现了财务分析指标重“量”而不重“质”。例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体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流动资产没有清偿能力,难以变现,因此较高的流动比率并不意味着授信企业短期清偿能力强。而速动资产虽然将变现较慢的存货进行了扣除,但是应收账款能否收回以及坏账准备是否足额计提均在很大程度上对速动资产造成影响。所以,速动资产中如果存在诸多的不良应收款项,就很难将其短期偿债能力科学合理地判断出来。②信贷员进行财务分析时习惯套用模板,容易忽视深层次原因。A银行在财务分析时,通常直接套用模板,分析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分析报告过于“八股化”,忽视了授信企业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和一些需要剔除的因素(如借款企业一些不真实的资产及负债),因而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就造成信贷人员只看到数字的表面变化,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该企业的存货2012年度为5947万元,2013年度为10399万元,存货的库存量增加了近一倍,2013年存货周转率由2012年的0.58增加到4.81;应收账款2012年度为876万元,2013年度为1330万元,应收账款周转率由4.24增长到38.32。应收账款或存货的增长速度过快,甚至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表层上看有两个可能,一是企业在虚增收入,二是企业的赊账政策在放松,这意味着授信企业发生坏账和资产恶化的可能性增大。然而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由于该企业改善了产品质量,使其主导产品需求旺盛,产销率迅速提高,深层次调查和表层分析的结果截然不同。

1.3贷后管理环节,对抵、质押贷款不重视,疏于贷后跟踪调查。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鼎力支持配合,这其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出的中流砥柱作用功不可没,而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关键核心模块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信贷业务能否常态化实现高质高效开展落地,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运转效能,为此就需要从信贷业务的内涵机理角度入手,尤其需要在信贷业务审批环节上下足功夫、做足功课,而当今互联网金融整体氛围环境,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环节的进一步深化转型升级创造出了十分积极有利的前置性基础条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握住当下所具有的宝贵机遇红利,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更好更快发展基本态势。该篇文章在对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涉及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阐释的情况下,进而针对性适应性提出相关优化措施建议,谋求于在全面周到有力加强促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实际效果方面提供部分参考基础材料。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背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

在当今新形态新形势整体宏观背景之下,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过去的重数量弱质量运行发展理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现实需要,这就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高效运行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金融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行业所具有的关键核心属性特征进行把握,商业银行行业领域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说其与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进步态势相辅相成,在此过程当中,商业银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系统标准的工作流程体系,而在当今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之下,基于商业银行行业领域与总体经济社会运行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就需要对商业银行日常所涉及具体工作的操作实践模式,进行针对性适应性地优化完善及调整匹配。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并未真正改变金融行业乃至商业银行行业的底层本质,更多的是体现为互联网相关科学技术与商业银行日常操作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商业银行所涉及业务模块特别是信贷业务审批环节上,需要予以积极关注重视。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主要环节剖析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涉及信用评级环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从源头上保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最为首要的就是需要对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涉及的主要环节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不良情况及问题的出现发生。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具有的关键核心属性特征角度进行把握,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及优化磨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系统成熟的操作执行流程标准,涉及从接到客户贷款需求开始,到贷款放款为止的全部环节链条,这其中相对比较靠近上游的环节要属信用评级工作步骤,现阶段在进行信用评级的过程当中,普遍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根据商业银行内部预先建立的基本模型框架,结合从多渠道多维度获取的拟贷款客户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算预测出拟贷款客户的违约风险水准,进而为信贷业务后续相关具体工作的开展落地打下坚实有力基础。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

摘要:本文针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承担的法律风险,提出了防控策略。要设立专门的信贷法律风险防控机构;加强与执法部门的沟通交流;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增强银行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优化法律诉讼途径,提高应对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信贷;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法律在商业银行的运作中起着约束贷款主体,规范银行内部管理和市场运行的作用。银行的法律风险,是由于法律某些地带规定的缺失和模糊,或银行本身对其理解不当陷入运行误区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问题。所以信贷业务中明确主体和客体的责任义务,正确理解法律条文,规范银行业务管理运行机制在风险的避免和防控中十分重要。法律的界限模糊和制度落后,经营者对其内容理解的扭曲,监管部门执法不当都是信贷法律风险的来源。由此我们要在“主体—行为—责任”的基础构建上合理控制和避免法律风险。[1]

一、银行信贷业务承担的法律风险

1、银行信贷业务制度存在漏洞

信贷业务的运行流程和规则遵循的是管理制度和规定,而大多数银行管理制度中所包含的只是一般化的操作情况。但业务的实际往来过程是复杂的,其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难以应付的问题。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预见和处理,管理制度中没有列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渠道,管理条例不完善,这就造成了后期发生业务和金融纠纷时没有相应完善的处理机制。管理条例中缺乏与法律条文相对应的实施措施和解决办法,在签订文件的过程中没有确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当引起法律纠纷追责时银行可能因此承担损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