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09:11: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银行信贷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银行信贷市场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行计量分析,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查看全文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行计量分析,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查看全文

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行计量分析,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查看全文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行计量分析,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查看全文

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行计量分析,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查看全文

协整计量分析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经验检验;简要结论三个方面过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要求、假设和数据:经验检验主要是针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模型的分析框架:协整检验的一般分析框架;存在结构性突变的协整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贷款利率和利差的趋势;利率和利差的单位根检验;银行信贷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协整检验、地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行计量分析,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查看全文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行计量分析,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机理及路径研究

信贷配给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缺失

在信息完全对称状态下,因商业银行能够准确观测到贷款风险,抑制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可以实现信贷资金出清的目标,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意愿呈现单调递增态势,即贷款利率越高,商业银行放贷意愿越强。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因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观测到贷款风险,贷款利率必须控制在优质企业可以接受的适度范围内。因为,一旦贷款利率超越该范围,一方面,大量优质企业就会退出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就会发生;另一方面,借款企业因无法承担高利率成本而促发高风险博弈行为,道德风险就会发生。此时,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利率调控来实现资金出清目标,因为,一旦贷款利率超越适度范围,随着贷款利率的提升,会加剧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下降。显然,商业银行预期收益不再是单调递增态势,而是呈现“抛物线型”态势。商业银行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将最优贷款利率定位于预期收益最大值所对应的利率位置,而该利率明显低于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所对应的利率水平,导致信用等级不足的中小企业群体被排除在信贷之外,信贷配给发生。信贷配给的生成如图1所示。在图1中,D(i)、S(i)分别为信贷资金的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Q点为S(i)与D(i)的交点,即Q点为瓦尔拉斯均衡点,瓦尔拉斯均衡点所对应的均衡利率为iQ,A点为商业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决策位置,利率i*为预期收益最大化所对应的最优贷款利率。假如,商业银行将贷款利率确定在均衡点Q所对应的iQ利率水平,则可实现信贷市场供求的均衡状态,此时,D(iQ)-S(iQ)=MQ。但是,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在其利益最大化状态A点所对应的最优贷款利率i*位置实施放贷,此时,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投放量为MA=S(i*),而信贷市场资金需求量(B点所对应的资金规模)为MB=D(i*),从图上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将最优贷款利率i*作为放贷决策点,因i*位置所对应的资金供求规模失衡,即MA<MB,导致信贷市场规模为ΔM的信贷需求无法得以满足,从而引发信贷配给问题。显然,变量ΔM形象地刻画了信贷配给程度,其中:ΔM=MB-MA=D(i*)-S(i*)。在图2中,纵坐标M与横坐标C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发放规模与贷款企业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M(C)代表依赖于借款企业平均信用等级水平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曲线,为一单调递增曲线,即:dM(C)dC>0,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与借款企业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在信息完全对称状态下,因商业银行具有准确识别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的能力,将借款企业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设定在C1位置,即可实现信贷资金的市场出清目标,此时,商业银行所发放的信贷资金规模为M(C1)。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观测到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水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将成为“常态”。商业银行清楚地知道,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将促使部分“劣质”企业进入信贷行列,这将导致企业借款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受到稀释而出现下降,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虑,商业银行将企业借款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下调至C2位置,此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发放规模由M(C1)下调为M(C2),其中:ΔM=M(C1)-M(C2)。可见,信贷配给引发商业银行理性下调信贷市场的资金投放规模,使信贷市场形成ΔM规模的资金供求缺口,导致部分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通过信贷市场得以满足,而无法通过信贷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的借款企业只能是那些信用等级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群体。因为,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因其强有力的资产实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往往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水平,成为商业银行优先放贷的借款群体。此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规模的下调,使ΔM规模的信贷资金无法通过市场化方式出清,出于资金持有成本的考虑,商业银行将实施信贷配给机制,将ΔM规模的信贷资金通过非市场化方式低成本的配给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这些低成本资金将被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运用于边际收益较低的领域,导致ΔM规模的信贷资金被低效运用。由此可见,在信贷配给机制下,商业银行将部分信贷资金低成本地配给处于信贷融资过度状态的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使这些低成本信贷资金被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低效运用,而处于高边际收益行业的中小企业却因无法获得信贷支持而失去规模发展的机会,从而引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缺失。对此,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机制对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加以改进。

银保协作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改进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促使信贷配给机制形成,信贷配给机制导致商业银行预期收益呈现“抛物线型”的分布规律,基于利益最大化动机,商业银行将依据预期收益分布来实施信贷投放决策,从而引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轨迹发生调整,使商业银行放贷曲线从原有的“单调递增”态势调整为“抛物线型”的“先增后减”态势,而商业银行资金投放轨迹的改变,使信贷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点发生转移,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给效率,对此必须加以治理。本研究认为,构建银保信贷协作机制(简称“银保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对于借款企业信息的地域性优势,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投放于边际收益较高行业的优质中小企业群体,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而且有利于改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过程,就是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缺口逐步递减的过程,直至达到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资金供求缺口的存在,使部分借款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以满足,从而闲置了一定规模的资金需求,这就等于信贷市场耗散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效用,因此,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均衡配置的过程,就是信贷市场资金效用耗散的过程。“耗散”来源于物理学科中的热力学理论,具有“资源浪费”之意。为深入分析,本研究将物理学科中的熵耗散理论引入到金融学领域,以此来拓展和深化现代金融理论。我们以熵的大小来计量信贷市场资金效用的规模,简称为“资金效用熵”。设曲线Md=Md(i)与MS=MS(i)分别表示资金的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X为信贷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两曲线交点),iX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X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S(iX)为均衡状态所对应的资金效用熵,则资金效用熵的定义为:S(iX)=∫ix0[Md(i)-MS(i)]di。此外,本研究给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评价原则: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下,资金效用熵耗散规模越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就越低;资金效用熵耗散规模越小,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时,信贷市场耗散的资金效用熵规模越小,则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就越高。在图3中,Ld为资金需求曲线,呈现单调递减态势,说明借款企业的资金需求与贷款利率呈现负相关性。在信息完全对称状态下,资金供应曲线LS应为单调递增曲线,此时,B点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iB为均衡位置B点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依据上述给出的资金效用熵定义,可得到均衡点B的资金效用熵S(iB),结合数学分析中的定积分理论,可知S(iB)的数值规模应等于S△OBD(三角形OBD的面积)。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资金供应曲线将是LS与L''''S两部分组成的折线O-A-C,呈现“先增后减”态势,此时,C点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iC为均衡位置B点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于是,依据资金效用熵定义,即可得到均衡点C的资金效用熵S(iC),其数值规模应等于四边形OACD的面积。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信息完全对称下,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时,信贷市场耗散的资金效用熵为S(iB)的数值规模,而在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时,信贷市场耗散的资金效用熵规模为S(iC)。不难看出,S(iC)>S(iB),且S(iC)-S(iB)=S△ABC,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引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由B点向C点转移,导致信贷市场多耗散了数值规模为S△ABC(三角形ABC的面积)的资金效用熵,造成了信贷市场资金效用熵的较大浪费。然而,在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下,通过银保协作机制,可以很好地缓解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银保协作机制所具有的贷款风险“双重防火墙”功能,将有利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这些都将诱使商业银行提升市场出清资金的规模与意愿,以降低信贷配给的幅度,导致资金供应曲线上移,从原来的L''''S上移到L″S,此时,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曲线将是由LS与L″S两部分组成的折线O-E-F,呈现“先增后减”态势,F点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iF为均衡位置F点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于是,依据资金效用熵定义,即可得到均衡点F的资金效用熵S(iF),其数值规模应等于四边形OEFD的面积。由图可知,S(iF)<S(iC),且S(iC)-S(iF)=S阴影部分(四边形ACEF的面积),也就是说,银保协作机制促使资金供应曲线上移,引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由C点向F点转移,使借款企业减少了数值规模为S阴影部分(四边形ACEF的面积)的资金效用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贷市场资金效用熵的耗散程度。依据上述提出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原则,即可得出如下结论:在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下,银保协作机制的建立,使商业银行在实现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的过程中,信贷市场耗散的资金效用熵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本研究认为,应从银保协作视角来设计路径,以此来改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1.建立银保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信贷配给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缺失,而信贷配给的形成正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结果,为此,建立银保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就是为商业银行分担信用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以此改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此外,银保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不仅要强化担保机构对于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的承担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来自于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在银保之间的科学化配置问题,一旦上述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将影响到银保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功能,从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改进程度。2.建立银保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银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方面,担保机构具有地域优势及信息成本优势,这是原定位于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信贷投放的商业银行所不具有的优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银保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就是为了利用担保机构对于借款企业信用信息的地域及成本优势,为商业银行降低自身的逆向选择操作及防范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改进。3.建立银保贷款协同运作机制。银保协作的优势之一在于实现来自于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在银保信贷体系的内部化配置。银保信贷体系在贷款运作过程中,必须经过担保机构的担保审核流程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核流程,然而,因银保自身内部的委托机制及银保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诱使银保体系的经理人因高风险博弈而促发道德风险,导致贷款运作过程中存在违规担保、违规放贷等行为,成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潜在隐患”。因此,建立银保贷款协同运作机制,就是要消除银保自身内部及银保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规避贷款运作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发生,有利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及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改进。4.建立银保风险协作管理机制。银保协作的另一优势在于实现信用风险的“双重防火墙”功能。银保信贷体系在发放贷款之后,必须实施对借款企业的贷款资金进行跟踪与监管,因借款企业为银保信用风险的共同来源体,银保信贷体系应建立银保风险协作管理机制,对来自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实施双重管理,并建立信用风险的双重预警系统,一旦银保信贷体系的某一方监测到来自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预警信号,发现预警信号的一方可及时将预警信号传递给另一方,以便对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协作性管理。因此,建立银保风险协作管理机制,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改进。5.建立银保金融生态优化机制。社会整体信用状况、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备性、法律法规的完备性等金融生态因素,对银保信贷体系的放贷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社会整体信用状况不足,将引发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操作及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非完备性,导致无法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大对经理层的惩治力度,从而无法对银保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形成有效约束,不利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因此,建立银保金融生态优化机制,有利于为银保信贷体系的顺利运作提供重要的环境保障。

本文作者:顾海峰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营销风险及防范对策

摘要: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信贷营销是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尽可能的减少信贷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确保信贷营销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促进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必须更加重视信贷营销风险的防范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本文将对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信贷营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防范对策,为基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营销;风险;防范对策

信贷营销是银行在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对客户进行优质的信贷服务,并为其提供适合的信贷产品,保证他们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工作。近几年,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所有的基层商业银行都在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的,不断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信贷营销。但是,在进行信贷营销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来自操作或管理方面的风险。只有采取正确的防范对策,才能有效的降低这些风险对信贷营销工作的影响,促进信贷营销水平的提高。

一、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营销目标短期化,银行贷款质量偏低。在一些银行的信贷营销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短期行为,一些基层银行在营销中过度重视贷款规模的提高,以提高自身在信贷市场中的份额,在重视发放贷款的同时却忽略了营销工作的管理。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放宽信贷条件,加大信贷风险。一些银行为了争取一些小型企业的信贷业务,会采用先批准贷款,后办理手续的方法。第二,优惠条件发放过于随意,降低了抵押担保条件。在某项贷款额过高时,如果原有的贷款方式需要70%的抵押担保,为了给予贷款方优惠条件,就会降低这一担保条件,将其调整到50%以下。第三,通过降低抵押条件的方式进行冒险贷款。随着汽车信贷市场的发展,大多数银行开始瞄准其中的机遇,推行用汽车做抵押的贷款,一些贷款产品甚至取消了保险担保。而随着我国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银行将会面临这些抵押物贬值的风险。所以,发展这类的贷款业务,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二)营销措施同质化严重,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同时,不同银行的信贷营销手段与推出的相关产品出现了严重同质化的现象,彼此互相模仿,很难创造出差异性的优势。这种同质化主要体现在银行的信贷营销竞争中没有独特的手段,没有对营销策略进行差异化的部署,而是简单的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导致银行通过信贷营销获取的利润无法进一步提高。(三)信贷市场的形式过于单一,规模发展有限。在我国的买方市场出现后,各个商业银行在信贷营销市场中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全力争夺现有的信贷市场与寻求消费者潜在需求两种方式中,大部分商业银行通常选择争夺已有的信贷市场。一些银行为了获得新的客户,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的放松对借款人与抵押物的评估要求。这种状态造成贷款产品的销量在各个银行间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而信贷市场的规模则并没有随着金融总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四)信贷营销团队综合素质低下,制约了信贷业务的发展。在目前的银行体系中,对信贷营销人员的资格进行管理的体系发展较慢,无法保证信贷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符合营销工作的要求。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银行的信贷营销团队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拥有的营销工作人员无法满足信贷营销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第二,信贷营销工作人员的素质无法适应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例如,一些银行的信贷营销工作人员缺乏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相关知识,但基层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学习机会,造成这些人员不能快速适应信贷市场变化的状态。第三,信贷营销工作人员的资格获得仍未形成统一的方法,无法对营销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价。

二、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营销风险的防范对策

查看全文

信贷管理理论问题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和银行信贷管理实践提出的,了银行信贷管理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介和市场的相互关系。提出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建设应当实行“信贷营销制度”和“风险处置制度”并举的战略。在讨论银行信贷管理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探讨了后转轨时期银行信贷管理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指导思想,以及应当确立的十个观点。

在经济生活中,不论是还是居民都与银行要发生往来关系,把钱存入银行既能生息又安全,缺钱要找银行借钱,以应周转之需,许多经济往来中的银钱交割收付,也要通过银行办理汇兑和结算。银行通过经营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业务获取收益,实现利润目标,并在社会资金循环周转中执行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发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增长的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方式多样化,市场体系不断延伸,银行业务品种增加,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和深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经营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相继形成独立的领域。通讯技术和机的发展及其广泛,银行业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迅速提高,有力地推动着银行功能的发展和业务范围的扩大,《银行信贷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与金融专业的许多课程的边界越来越难于划分清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状态,即便是银行信贷管理的理论、和也变得复杂起来,“一张企业资产负债表起家”的知识结构不够用了,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取代了“拿起算盘放下笔”的手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不是能取代银行信贷管理,商业银行是不是21世纪的恐龙?直接融资能否代替间接融资?银行信贷管理要实行何种发展战略?怎样评价金融改革绩效?银行信贷管理需要如何、从何创新发展?等等,就成为银行信贷管理面对的并且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

一、银行信贷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关系问题

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其他中间业务的盈利性金融企业。它的基本特征是:信用中介、创造存款货币、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银行自身资产负债配置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目标为对象,以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和决策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的理论、体制、机制和业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贯穿于“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目标的全过程。

信贷资金是商业银行以信用方式筹集和分配的资金。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种存款、金融债券发行、借入资金和自身积累资金。信贷资金运用主要是对各部门、各企业和个人发放的贷款、证券投资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是研究银行与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借贷关系的管理理论、体制、机制和业务技术的学问。虽然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信贷管理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范畴,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而银行信贷管理是研究银行与企业、居民的信贷关系,重在发现市场、研制产品、营销贷款、创造收益,切入点是企业、居民的资金循环、融资结构、财务收支,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相比具有独立性,两者虽有相联系的一面,更有重要的区别,信贷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仍然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