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08:07: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银行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民营银行市场选择
摘要: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目前发展民营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并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可能性、制约因素及民营银行市场进入选择,以期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
(一)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1.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现代金融组织系统应该是包括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和民营机制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客观上要求发展民营银行等非国有金融机构。
当前个体、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东部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已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这种现状要求金融机构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国家也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力度,但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改善,缺乏金融支持是制约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想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我国金融业要按照生产决定流通、经济决定金融的规律调整经营战略。加强现存金融机构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更快发展适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需要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金融业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与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
2.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产业互补性优势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论文
要: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市场准入问题上涉及外资银行的法律,我国结合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做了修改,并已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开始重构既有的市场准入制度。2002年2月1日新的《外资金融机构条例》实施,标志着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开始逐渐走向进一步的规范化、透明化、国际化。新近出台的法律文件中有关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有诸多缺漏,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法制的完善应该遵循国民待遇原则,确保内部体系的协调,以及时克服准入制度中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存在的局限。
市场准入问题是世贸组织法律体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金融服务领域,有关外国金融机构准入法制冲突上的协调是金融服务协议的基本内容,这在各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涉及外资银行的法律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问题上,结合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做了修改。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得到体现,而是由国务院通过并的《外资金融机构条例》(简称《条例》)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来规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开始重构既有的市场准入制度,2002年2月1日新的《条例》实施,标志着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开始逐渐走向进一步的规范化、透明化、国际化。在《条例》实施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27日颁发了《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取代了过去的《外国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7月18日起实施。新近出台的法律文件中有关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有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市场准入法制的完善应该遵循国民待遇原则
在法制创制的价值取向上,应该坚持遵循世贸组织的法律原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原则,避免对于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上给予歧视,也不应该给予特别的保护。
具体而言,应该协调中资与外资准入的具体规则。在完善现有《商业银行法》中有关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则上,首先应该考虑对准入的程序性规则进行详细规定,尤其是在审查与批准的具体程序规则上应该补充,诸如审查与批准的时间、许可的拒绝、许可的公告、许可机构的记录、许可的撤销等都亟待完善;其次,对于一些新型的准入问题等。只有完善了这些制度,才能协调好合理区别对待中资和外资进入中国银行市场的具体待遇问题。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应该确保内部体系的协调
浅议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模式
1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
众所周知,银行是经营货币和提供相关服务的金融企业,服务的本质是一种涉及某些无形性因素的活动,银行市场营销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商业银行营销是现代商业银行组织或银行营销人员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以银行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和各级主管的管理哲学、营销理念、思维方式为指导,以市场格局的变化及其未来趋势为导向,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系,以顾客、顾客需求及其未来变化为中心,以提供超值服务满足顾客需要和提高顾客满意度为基准,以创建、扩大、巩固忠诚顾客群为目标,以适应、改造瞬息多变的环境与创造、改善人的各种需要、欲望和需求为手段,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运用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施和各种营销工具、技巧、方法,创造和实现银行与顾客的教育机会,变潜在的交换为现实交换和公平交易,进一步实现银行发展目标的带有全面性、整体性的银行管理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
2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的设计方法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结合银行营销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商业银行营销体系的设计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营销理念制定阶段:主要目的是确定营销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全体员工的思想,进而上升为企业文化。第二阶段,营销状态分析:主要是对银行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收集所有相关数据,对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估,包括营销环境评审和SWOT分析两个步骤。第三阶段,营销战略制定阶段:主要是通过市场细分,对各个营销机会进行评估,选择对本行有吸引力、最有利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本行及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三个步骤;第四阶段,营销组合策略制定阶段,主要是根据本行的营销战略制定内部营销、传统营销、创新营销三大要素的营销策略,包括内部营销策略的制定、传统营销策略的制定、互动营销策略的制定三个步骤。第五阶段,建立与上述目标相适应高效的营销组织体系,包括营销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激励机制、管理办法等。
3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措施
3.1树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念
浅析民营银行市场博弈策略
摘要: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是博弈的必然结果,也是优超战略的纳什均衡。民营银行的进入提高了金融银行业的市场效率,使得利率降低贷款数量增加,优化了资金的资源配置,实现了帕累托改进。但民营银行的进入仍然存在着道德风险、寻租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市场进入应当遵循着制度改进、竞争机制、提升银行业竞争力、市场定位等原则;应当采取建立、健全银行的市场准入、退出法规进行监管,完善民营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对策,强化和完善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关键词: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纳什均衡;分析
一、引言
目前关于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增量改革,一种是存量改革。前者以徐滇庆为代表组建民营银行的改革,认为组建民营银行,对原有的金融体制产业巨大冲击,有利于金融领域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不必通过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将民间资本引入金融市场。可以重新进行制度安排而没有不合理的制度约束,不受既得利益集团的牵制。统一通过市场来选择经理人员;没有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等。后者以王自力博士为代表,认为组建民营银行会成为能人们竞相追逐的烫手山芋,或成为各利益集团为自己服务的融资场所,并可能产生金融三乱。在短期内放开民营银行准入限制将不可能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优先选择。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民营化改造方式替代新设立民营银行没有理论和政策障碍,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文认为,前者更具有优势和可行性,理由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证明体制外增量改革是可行路径;对原有银行制度的改革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未见明显效果,组建民营银行增量改革的优势绝不劣于存量改革;市场经济机制完善化的趋势是银行业市场化。当然,组建民营银行也不能完全治愈几十年银行业发展的顽疾,但却会减轻症状,并为以后的综合治理提供正确的机制路径。
我国是体制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套用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必须结合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及增长的体制特殊性,探求出一套适合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模式。2005年2月,国家放宽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规定,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保障。[1]因此,对民营银行的发展,尤其是初期发展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的研究,对民营银行长期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分析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论文
提要: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市场准入问题上涉及外资银行的法律,我国结合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做了修改,并已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开始重构既有的市场准入制度。2002年2月1日新的《外资金融机构条例》实施,标志着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开始逐渐走向进一步的规范化、透明化、国际化。新近出台的法律文件中有关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有诸多缺漏,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法制的完善应该遵循国民待遇原则,确保内部体系的协调,以及时克服准入制度中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存在的局限。
市场准入问题是世贸组织法律体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金融服务领域,有关外国金融机构准入法制冲突上的协调是金融服务协议的基本内容,这在各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涉及外资银行的法律在外资银行市场准入问题上,结合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做了修改。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得到体现,而是由国务院通过并的《外资金融机构条例》(简称《条例》)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来规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开始重构既有的市场准入制度,2002年2月1日新的《条例》实施,标志着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开始逐渐走向进一步的规范化、透明化、国际化。在《条例》实施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27日颁发了《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取代了过去的《外国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7月18日起实施。新近出台的法律文件中有关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有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市场准入法制的完善应该遵循国民待遇原则
在法制创制的价值取向上,应该坚持遵循世贸组织的法律原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原则,避免对于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上给予歧视,也不应该给予特别的保护。
具体而言,应该协调中资与外资准入的具体规则。在完善现有《商业银行法》中有关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则上,首先应该考虑对准入的程序性规则进行详细规定,尤其是在审查与批准的具体程序规则上应该补充,诸如审查与批准的时间、许可的拒绝、许可的公告、许可机构的记录、许可的撤销等都亟待完善;其次,对于一些新型的准入问题等。只有完善了这些制度,才能协调好合理区别对待中资和外资进入中国银行市场的具体待遇问题。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应该确保内部体系的协调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论文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念、营销机制和营销策略的比较,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差距,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1营销理念的比较
一些国际性大银行早就有成熟的营销理念,而且在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在不断更新。进入90年代以后提出并树立了“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的经营理念,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理念虽然己有所引入,但还在逐步树立的过程中。一方面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还不适应新形势,没有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在经营中仍带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痕迹。另一方面,不少银行还简单地把营销与推销等同起来,认为营销就是作广告、宣传等,靠公关拉存款、拉客户把产品推销出去,不讲效益。经营上没有把市场营销管理提高到总揽全局业务经营的高度来认识,没有围绕客户的需求来进行整合和规划。
2营销机制的比较
商业银行市场创新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发育,商业银行正面临来自财务公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的激烈竞争。而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同时,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的国外竞争者加入到金融服务业领域的竞争,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将日趋饱和,利润将逐步下降。商业银行必须对这种趋势作出积极反应。本文认为,创造需求是现代商业银行市场战略的演进方向。而传统的战略模式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只有开拓战略研究新视野,不断进行战略创新,才能突出银行的文化品位,增加所需客户的数量,在竞争中胜出。
一、市场战略创新的方法
有关研究的结果表明,战略创新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战略模式革新。突破传统战略思考方法的束缚,积极尝试新的战略研究方法,设计出风格独特、与竞争对手迥异、令其难以模仿的战略模式。
2.寻求竞争中的联盟。制定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但战略不能囿于竞争。单个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利用竞争对手间的利益相关性和优势互补性,实现双方资源整合,结成战略联盟,形成新的竞争力量。
3.战略模式重组。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研究前人战略模式的合理性,扬弃这些战略模式,引入新思维,并对战略模式进行重组,精心设计自己独特的“战略群”,发挥旧有战略模式的综合效应。
浅议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摘要:实施市场营销是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新概念的提出及我国市场营销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营销观念教育、推行全面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实施服务营销和关系营销、树立金融产品创新理念和整合营销观念、推广现代分销手段等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营销已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营销活动在我国金融界尚属一个新领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工商企业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以期尽快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提出
长期以来,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实施营销策略的内在动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蔓延,企业的直接融资逐渐盛行,使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大为动摇,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欧美的商业银行开始尝试用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营绩效。但是,当时市场营销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还是浅层次的,主要以广告促销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银行业以金融工具创新为契机,对延续一个多世纪的银行常规管理方式提出质疑,从而,市场营销在银行业的应用成为广泛话题。到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银行业已把工商业市场营销的精髓应用于银行管理,市场营销便成为能有效协调内部各部门和反馈外部市场信息的分析、规范、控制系统。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在我国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根本性变革: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非国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壮大,外资银行开始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服务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市场营销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理论和方法,在我国银行业受到了推崇和积极的运用。
浅析外资银行市场集中度
[摘要]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将对我国银行业绩效和产业组织结构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我国14家银行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就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短期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增加反应不敏感,经营成本和盈利同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加正相关,我国银行业市场符合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本文就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方略提出建议,即通过与外资银行股权合作弥补我国银行业不足,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学习、借鉴外资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银行业绩效;市场集中度
一、文献综述
国外一些文献实证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01)用1988-1995年8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数据,分析了引入外资银行对本国银行净利差、盈利水平、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发现外国银行的增加同国内银行盈利性、非利息收入和总经营支出的减少相关。Lensink和Hermes(2004)在回归模型中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检验经济发展程度是否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效应,结果表明银行业绩的改善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关。Uiboupin(2005)用中东欧10国219家银行的数据分析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本国银行短期总成本、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利润有负面影响。
有的学者研究了单个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影响效应。Barajas等人(2000)对哥伦比亚的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金融中介间接融资成本降低,以及国内银行资产质量下降。Denizer(2000)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土耳其银行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人降低了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和管理费用。Okuda等(2004)通过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泰国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增加使得本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利差增加,盈利降低。Kim(2005)通过实证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韩国国内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显著提高了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相关研究存在一些竞争性的结果,郭妍等(2005)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进入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利差有所上升,而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叶欣(2006)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市场竞争结构、中资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利差和利润水平显著正相关。黄宪等(2006)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绩效的短期影响,通过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后发现,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上的固有特点,我国银行业绩效在面临外资竞争时表现出较大的不同。李晓峰等(2006)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流动性、非利息收入、经营费用、资产收益率、资产质量和风险方面都有负面影响。
民营银行市场框架论文
一、转轨时期垄断性金融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中国渐进式改革之所以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首先不触动原有体制,而是在旧体制的旁边发展出新体制,依赖体制外的增长来支持体制的平稳转轨。而在体制外增长的同时,体制内却没有因此衰退,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具体说来,就是国有部门虽然在国民经济的总量中的相对额有所减少,但就自身而言,仍然在总量上保持了扩张的态势。这种平稳过渡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体制外的增长是依赖体制内的流失的话,体制外的增长是无法持续的,这在改革初期尤为重要。体制内的平稳增长使中国避免了前苏联双轨制改革失败的命运,顺利地实现了过渡。而保持国有部门的平稳增长的要诀之一就在于国家实行了垄断性金融制度安排。
在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各种信贷机构,包括地方性银行、信用社和带有信贷性质的信托公司是不断涌现的,但却并没有因此就形成竞争性的信贷市场结构,国有银行获得的“租金”并未因此受到明显损失。这是因为什么呢?这首先要从这些金融机构建立的背景谈起。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资金的纵向分配体制一直未能打破,使得地方政府在预算外资金大大增加的情况下有自主运用这些资金的需要,除了为获取比存入国有银行更高的回报以外,还希望进行当地的项目建设。因此地方性信贷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大量涌现,但是,这些地方性信贷机构与国有银行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专门满足地方政府的偏好而已,其与国有银行竞争的实质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竞争。因此这种竞争无法形成合理的竞争性信贷市场结构。当然,国有银行在信贷市场所占的垄断性地位也使这种竞争很难真正展开。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沦:转轨时期的由国有银行垄断信贷市场是必然的,民营银行的大量涌现是不必要的。
二、政府解除民营银行市场禁入的时机
显然,政府是否取消对银行业实施的垄断性安排取决于这种安排给政府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在收益超过成本时自然要继续实行该种制度,否则便会取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有关的成本收益情况。根据,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该制度安排给政府带来的收益有:保证了国有企业获得了足够的金融支持并因此获得了平稳增长,由此使政府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使政府的促进社会稳定、增加就业等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得以实现;保证了政府对资金分配的控制权,使政府有能力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其成本则体现为:人为的金融约束造成了垄断性银行市场结构,致使国有银行整体效率低下,商业化进程缓慢,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革的瓶颈;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五条件支持在国有企业陷入困境时累积了巨额不良资产,金融风险问题凸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对象主要为国有企业,导致在国民经济中效率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很难获得正常的信贷支持,其结果必然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