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07:24: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银行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银行类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怀集一中龙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识记我国银行的分类、概念、职能及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2能力要求: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主要职能和各类银行的区别与联系。

3觉悟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查看全文

中外银行业信贷分类

一、国际银行业贷款分类方法

根据巴塞尔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调研报告,目前国际银行界关于风险分类的方法可归为三类:

1.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

打分卡、信用打分模型、违约模型以及KMV公司的信用经理人模型等,均属于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为构建模型,首先要识别能够反映违约概率的财务变量,并运用历史数据估计每一个变量对违约的影响程度,即变量的系数。然后,将要考察的贷款有关数据输入模型,得出该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进而得出相对应的贷款等级。这些方法大多是用于一些中小客户,少数银行用于大客户。

2.有限的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

同上述纯粹的自动处理方法相比,有些银行的分类以统计方法为基础,但是允许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首先利用打分模型得出分类结果,然后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最后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另一种是将所有要考虑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都分别赋予一个最高的分值,用于有效地限制某一具体因素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程度。

查看全文

银行非信贷类资产调研报告

6月23日至25日,我们对×行××省分行20****年末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风险损失及处置情况作了初步了解。有关情况如下:

一、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基本情况及其损失预测

截至20****年末,×行××省分行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余额××亿元,占资产总领的11.64%,预计损失额××亿元,损失率高达78.97%。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主要集中在表内应收利息、待处理房改资产、待处理抵债资产、历年亏损挂账、待清理接收资产、待处理其他应收款等方面。

(1)表内应收利息××亿元,占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总额的13.52%,按95%的损失率测算,预计损失××亿元,占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预计损失总额的16.27%。表内应收利息是年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以来累计形成的历史挂账,其中2****年底以前形成的占79.08%。

(2)待处理房改资产××亿元,占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总额的2.35%。这部

分资产是住房体制改革后形成的已售公房的实际损失,占风险性非信货类资产预计损失总额的2.98%。

查看全文

银行表外信贷类风险及监管建议

信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资金挪用风险主要在于企业用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信用证方式进货并完成销售,将应支付货款的资金挪用他处,严重的甚至将资金用于投资或者做开证保证金,循环开票或开证,放大融资杠杆效应。借款企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将贷款资金与承兑及贴现相结合,恶意套取银行资金,从商业银行本身来看,分支行可以利用承兑及贴现的信用放大功能来调节存贷款规模以及不良贷款占比等指标,通过作假实现考核目标。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层面,甚至还存在银行经营者与企业互相串通,循环开票的情况。上述情况下,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损失将成倍放大。检查中也发现,部分银行在办理表外信贷业务时,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对融资资金管理、控制不到位,致使银行资金被挪用。如,D行向某企业授信2000万元,用于进口开证,2011年由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房地产项目未达预期,加上企业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在后续销售资金回笼后,该企业非但未用已回笼的货款偿还银行信用证垫款,反而汇给F行用于开证保证金,继续扩大融资杠杆,直接导致银行还款来源落空,进一步放大了风险。集团性企业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现场检查发现,集团性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等管理企业之间,存在依托关联交易,利用表外业务降低集团整体财务费用甚至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由于集团性企业内部关联交易普遍存在,银行很难识别其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往集团企业主要是在国内贸易中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达到上述目的,近几年这种行为有跨境发展的趋势,一些跨国集团通过设立在国外的贸易型子公司,利用国际信用证等方式套取银行信用、获取汇差收益。如某化工企业为获取银行信用,先后注册多个关联公司,形成了关联企业集团,随着该集团业务的发展,集团内部关联成员之间相互担保、重复贷款问题突出,整个关联企业集团信用快速膨胀。在2012年上半年,该集团内部关联企业在辖内多家银行仅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方式的融资金额就超过3亿元,后因主要子公司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使整个关联企业集团的贷款风险集中爆发,形成承兑垫款近2.5亿元。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表外信贷业务主要和贸易有关,因此商品价格的变化对表外业务影响较大。一是货物价格下降风险。如在即期信用证业务中,如果货物到达后在本地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卖货的损失甚至超过保证金的情况下,商家极有可能放弃货物,不再付款或者货到后商家仍要货,但损失过大导致商家无力付款。二是质押物价值风险。除货物本身价格外,由于表外业务多采用存货质押,一旦存货价值大幅下降,就会增加企业质押物的变现困难,对商业银行造成直接的冲击。如某企业为当地最大的化纤原料、化纤和纺织产品的加工集散中心,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因此当地银行纷纷介入,并批量办理国内信用证业务,由于该企业上游产品产能的60%为国外控制,定价权亦为几家海外巨头掌控,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下游化纤企业不景气,企业价格无法转嫁,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对当地化纤企业及银行业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一)树立审慎经营的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表外信贷类业务的发展有利于丰富银行产品,加深银企合作,增加银行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银行信用弥补了企业信用的不足,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融通。表外信贷类业务的良性发展对银行和企业来说是双赢局面,但是部分银行从业人员为了增加业绩,盲目甚至违规发展业务,既浪费了银企资源,又带来了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的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辩证关系,切实杜绝为提升业绩而忽视风险甚至制造风险的短期经营行为。(二)切实加强对表外信贷类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商业银行在办理表外信贷类业务时,必须严格审查企业授信的真实用途,一旦发现贸易背景存疑,如授信资料虚假、申请用途不符合企业经营范围、增值税发票存疑、信用证相关单据虚假等,应立即停止办理业务。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表外信贷类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检查力度,严防企业利用开立无贸易背景的票、证融资,甚至将银行资金用于房地产、股票、期货等投资热点领域。(三)落实内部监督检查,加强授信后管理。商业银行对于表外信贷类业务风险的防范,除了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和严格的贷款审查,还要关注授信后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包括是否出现企业资金链紧张、抵质押物价值下降等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内企业经营也普遍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授信后管理,定期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了解商品价格、抵质押物价值的变化,密切监控企业资金流向,严防循环开证、开票行为,确保银行资金安全。(四)改善考核机制,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表外信贷类业务的部分违规行为,往往是经办人员为了完成考核计划,为了业务发展、客户维护等原因实行的,这也导致了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银监会前期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商业银行应根据该指引,进一步健全完善自身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对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的正确指导,同时对屡查屡犯的违规问题严肃处理,达到举一反三和系统整改的效果。

本文作者:吴晨工作单位:山东黄金财务公司

查看全文

银行结算账户分类监管革新

一、我国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历史沿革及现状

199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替代197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后,我国开始对活期存款账户实施分类管理,即将存款账户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并对基本存款账户实行开户许可证制度。2003年《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后,我国仍然对单位活期存款账户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分类未作变动,人民银行核准的账户类别由原先的基本账户,扩大到临时账户(注册增验资除外)、预算单位专用账户和特殊专用账户,四大分类制及人民银行核准制实行已近17年。

二、我国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四大分类亟待变革《办法》规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按用途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突出了基本存款账户的统驭地位。同时,存款人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收付及其工资、奖金和现金支取,应通过基本账户办理;存款人因借款和其他结算的资金收付,通过一般账户办理;专用存款账户用于办理各项专用资金的收付。但随着各单位经营活动和管理的需要,《办法》已暴露出了诸多弊端。第一,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给予金融机构和存款人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减少甚至消除不必要的限制。第二,目前违规开立、使用银行结算账户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第三,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和信用卡等新兴业务的发展及个人经济活动的日趋活跃,对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基本存款账户的统驭地位受到挑战。部分单位的工资、奖金及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已不局限于从基本存款账户进行收支,有的以形式通过专用存款或一般存款户支付,日常经营活动资金通过一般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进行收支的现象普遍发生。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银发[2007]154号)下发后,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支付款项单笔超过5万元人民币时,取消付款单位在付款用途栏或备注栏注明事由后再附付款依据的规定,人民银行已明确付款单位应对支付款项事由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单位从一般账户支付给个人款项日益频繁、金额日渐加大,加之个人收到款项后提取现金不受现金管理条例制约,大有摒弃“基本账户”之势。

2.“多头开户”的管理禁区形同虚设。《办法》规定只要存款人具有借款和其他结算需要,均可申请开立一般存款账户,存款人开立存款账户不存在数量限制,但不能在基本户开户行开立。实际操作中,存款人往往需要在基本户开户行开立多个账户,虽不能开立一般账户,但存款人通常变通开户资料开立专用账户,既满足经营需要又规避监管风险。

查看全文

中外银行业贷款分类比较论文

一、国际银行业贷款分类方法

根据巴塞尔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调研报告,目前国际银行界关于风险分类的方法可归为三类:

1.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

打分卡、信用打分模型、违约模型以及KMV公司的信用经理人模型等,均属于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为构建模型,首先要识别能够反映违约概率的财务变量,并运用历史数据估计每一个变量对违约的影响程度,即变量的系数。然后,将要考察的贷款有关数据输入模型,得出该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进而得出相对应的贷款等级。这些方法大多是用于一些中小客户,少数银行用于大客户。

2.有限的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

同上述纯粹的自动处理方法相比,有些银行的分类以统计方法为基础,但是允许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首先利用打分模型得出分类结果,然后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最后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另一种是将所有要考虑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都分别赋予一个最高的分值,用于有效地限制某一具体因素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程度。

查看全文

银行机构不良资产分类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直是全面风险管理(ERM)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而言,不良资产的识别和分类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我国中小法人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信用风险问题,引入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KNN分类算法进行建模,对不良资产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类,并选取湖南S农商行和B农商行2017年末全部信贷数据进行实证。

【关键词】KNN算法;风险管理;不良资产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市现代金融的核心,现代商业银行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因为筹集融通资金,中间环节会积累大量不良资产。由于历史上和现实上的原因,我国农信系统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虽然经过央行票据置换和农商行改革已经置换、清收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但是由于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人才队伍培养滞后,故对不良资产的事前识别能力极弱[1]。目前国内银行业对不良资产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是采用古典分析法和多元统计法。古典分析法是指银行经营者依赖一批训练有素的专家主观判断,对信贷项目进行判断打分,审贷会以此决策。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历史积累的样本建立统计模型,对新样本发生的某种事件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方法,包括线性概率和判别分析法等[2]。以上所述方法虽然被广泛应用,但是他们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如财务进行分析和统计,不能充分利用银行搜集的全面信息,尤其是一些边缘信息。大量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表明,很多边缘信息和侧面指标可以很好地补充单一财务指标的缺陷,使借款项目的特征更加鲜明,故本文引入K近邻算法建模,试图用新办法解决信用风险识别、评估的旧问题[3]。

二、模型设计

K近邻(K-NearestNeighbors,KNN)算法是一种基于实例的数据挖掘分类算法,最初是由Cover和Hart于1968年提出,是一种非参数的分类技术。通过计算每个训练样例到待分类样品的距离,取和待分类样品距离最近的K个训练样例,K个样品中哪个类别的训练样例占多数,则待分类元组就属于哪个类别。KNN算法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距离为最大值,包涵全部样本。(2)计算每个位置样本和每个训练样本的距离dist。(3)得到目前K个近邻样本中的最大距离MD。(4)如果dist小于MD,则将该训练样本作为K近邻样本。(5)重复步骤(2)、(3)、(4),扫描样本库,直到未知样本和所有训练样本的距离都计算完。(6)统计K个近邻样本中每个类别出现的次数。(7)选择出现频率最大的类别作为未知样本的类别。(8)利用前7步训练得出的模型进行预测。KNN方法在类别决策时,只与极少数的相邻样本相关,因此采用该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样本的不平衡的问题。由此可见,KNN算法对K值即近邻种类的数量依赖较大,如果K值较小,预测目标容易产生变动性,K值太大,模型的预测误差可能会过大。为防止样本密度差异过大,故K值选取须反复验证,根据前人研究经验推定K值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有效参数数目这个概念,有效参数数目是与K值相关的,约等于n/K,其中n是这个训练数据集中实例的数目[4]。

查看全文

中外银行业信贷分类研究论文

一、国际银行业贷款分类方法

根据巴塞尔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调研报告,目前国际银行界关于风险分类的方法可归为三类:

1.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

打分卡、信用打分模型、违约模型以及KMV公司的信用经理人模型等,均属于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为构建模型,首先要识别能够反映违约概率的财务变量,并运用历史数据估计每一个变量对违约的影响程度,即变量的系数。然后,将要考察的贷款有关数据输入模型,得出该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进而得出相对应的贷款等级。这些方法大多是用于一些中小客户,少数银行用于大客户。

2.有限的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

同上述纯粹的自动处理方法相比,有些银行的分类以统计方法为基础,但是允许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首先利用打分模型得出分类结果,然后分类人员对分类结果依据一些判断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最后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另一种是将所有要考虑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都分别赋予一个最高的分值,用于有效地限制某一具体因素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程度。

查看全文

银行业分类监管论文

当前,各类银行机构在所有制性质、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经营环境等方面各有不同,在风险控制、内控状况、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表现迥异。本文提出,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上述特性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各类机构的风险特点,因行施策,因险施略,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用最小的监管成本收到最大的监管绩效,进而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监管目标。

对政策性银行应实行分业监管

政策性银行于1994年先后成立,当时是根据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进行分离,由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粮油棉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的要求,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必须敏锐地洞察和熟知这些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思路。因此,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分业监管,即根据其业务政策性强度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监管。例如,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政策性和商业性两块,两块的政策性强度和风险程度都不同,对其监管就不能按同一标准进行。其中,政策性贷款又可以细分为指令性贷款和指导性贷款,两者在政策性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指令性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属于政策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银行的业务合规性,有无违规操作等。指导性的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则属于经营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风险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银行是否做到了审慎经营、有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对国有商业银行应实行尽职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根源又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扭曲。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中,一是与政府的委托关系,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关系,层层委托、层层的关系,形成了超长的委托链。委托人对人的约束和控制力逐级弱化,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良贷款二次剥离就是委托关系扭曲的典型例证。

查看全文

论银行业分类监管策略

当前,各类银行机构在所有制性质、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经营环境等方面各有不同,在风险控制、内控状况、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表现迥异。本文作者提出,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上述特性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各类机构的风险特点,因行施策,因险施略,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用最小的监管成本收到最大的监管绩效,进而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监管目标。·编者·

对政策性银行应实行分业监管

政策性银行于1994年先后成立,当时是根据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进行分离,由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粮油棉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的要求,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作为银行监管部门,我们必须敏锐地洞察和熟知这些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思路。因此,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分业监管,即根据其业务政策性强度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监管。例如,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政策性和商业性两块,两块的政策性强度和风险程度都不同,对其监管就不能按同一标准进行。其中,政策性贷款又可以细分为指令性贷款和指导性贷款,两者在政策性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指令性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属于政策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银行的业务合规性,有无违规操作等。指导性的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则属于经营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风险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银行是否做到了审慎经营、有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对国有商业银行应实行尽职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根源又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扭曲。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中,一是与政府的委托关系,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关系,层层委托、层层的关系,形成了超长的委托链。委托人对人的约束和控制力逐级弱化,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良贷款二次剥离就是委托关系扭曲的典型例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