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07:06: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银行金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银行金融

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研究

摘要: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也会一定程度加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本文在回顾金融科技发展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述评了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关系的主要研究文献,综合分析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旨在为深受金融科技影响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关建议。最后,结合当前制度背景提出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丰富金融科技与银行的关系型研究,为监管层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提供更多的经验。

关键词:金融科技;银行治理;制度环境;关系型研究

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我国的金融发展仍然处于间接融资市场(银行市场)主导,直接融资市场(证券市场)发展不足的状态。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沿革,大型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分别占据我国银行市场、实体经济的重要比重。为了在低风险运行的状态下获取高利润,银行业客户选择遵循“二八法则”,即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大型公司客户当中。大型国有企业融资成本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现象随之出现。更严重的是,由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边界不明晰,大型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严重,国有银行发放给国企的贷款被展期、被豁免的现象数见不鲜,严重降低了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预算硬约束部门有着较强的资金需求,却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呈现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型企业可以为银行提供详细的财务信息,为银行提供抵押资产信息借此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水平,最终获取巨额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往往缺少健全的财务制度,无法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银行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往往是一些“软信息”。运用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无法准确估量“软信息”背后所包含的中小企业偿债能力。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中小企业难以获取银行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公司运用大数据资源、云计算技术有效整合零散化的客户信用信息,为银行了打通了连接中小企业的信息渠道,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目前的研究,金融科技在银行资源配置、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论是基于何种经验证据得出的,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的路径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金融科技提高银行治理效率的内在原因,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合理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银行治理效率提供相关建议。

1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相关理论基础

1.1金融科技与银行要素贡献率

金融科技具有传统商业银行不具备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功能,具有较强的科技属性。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提高资金和劳动力两要素的生产效率。运用信息处理技术,银行的存、贷款信息能够被快速的处理,信贷资金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替代部分信贷业务审查人员的工作,解放劳动力,提高金融人员的生产效率。由于要素的生产效率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依据银行的要素投入变量、产出变量和中间变量构建DEA模型,以投入、产出和中间变量计算得到的综合指标作为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替代变量。在实证检验了2003-2012年间36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金融科技会对银行产生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这四种效应缓解银行垄断程度,提高银行创新水平,最终提升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配置效率。

查看全文

农商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探究

农商银行的构建体现出的是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发挥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功能,有助于推动农村中小企业的建设,为区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了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商银行金融服务的发展力度,拓展业务范围,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现如今农商银行在金融服务营销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营销效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需要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农商银行实际发展。

一、推动金融服务产品业务创新

农商银行在市场反应力方面迅速,同时可以获得地方上的很多支持,因而能够在金融服务营销方面获得一定的优势。但是现如今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方面在不断加强,并且大力提倡推动特色场景和业务的发展,实现综合化的服务,以便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假如农商银行不能够利用这样的创新发展趋势和实际要求的话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也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商银行需要改革金融服务营销模式,而改革营销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促进金融服务产品和业务的创新,确保各项服务与群众的需要相符,以便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扩大各项服务与产品的影响力。在信息化市场环境之下,电子金融服务的需求量逐步增多,也是金融服务改革的重要趋势。农商银行要看到这样的营销契机,在自身的金融服务方面进行创新,提供新型服务以及金融产品,比方说发展电子业务,如发展社区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在电子银行业务推出之后,可以将线下和线上的银行服务整合起来,使得个人以及企业均可以获得个性化服务,便捷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柜台工作压力。

二、加强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

市场营销是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发展以及拓展延伸的重要路径,在农商银行的可持续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市场营销当中市场细分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所谓市场细分,是营销人员利用需求差异因素将某个整体市场消费者划分成拥有差异化需要的群体。在实施了市场细分工作之后,农商银行能够更加深度全面的掌握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要以及他们需求的满足情况,把握好目前商业银行发展市场的整体环境,以便抓住机遇找准目标市场,设计和实施科学性强的营销策略,从而赢得市场优势,扩大市场占有量。农商银行需要将市场细分作为营销模式创新改革的基础,以确定和把握好目标市场为宗旨,让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得到满足。比方说,农商银行可以对服务辖区当中所有的客户情况展开细致调研,并根据实际状况把整个市场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经济活跃,金融服务需求强烈,同业竞争情况突出;第二层是为经济比较活跃,金融服务需求比较旺盛,同业竞争情况比较激烈;第三层是使经济不够活跃,金融服务需求相对较少,同业竞争小。在细分好市场之后,农商银行则着手掌握客户需要,结合银行经营方法、营销力量、金融产品等的具体情况明确服务对象,选定目标市场,实施营销战略。

三、规范金融服务产品定价策略

查看全文

银行金融营销分析论文

一、坚持品牌战略

品牌具有鲜明的外在形象和深刻的内涵。成功的银行品牌,是银行战略决策能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企业文化等诸方面内容和特质的结晶,是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入和金融开放的日益扩大,重视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和发展高品质的品牌资产,是时代的呼唤,是竞争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成功实施品牌战略,必须借助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契机,使品牌建设与银行的整体定位、整体战略相结合,从根基上提升银行的品牌价值。

第一,要明确企业定位,累积品牌优质内涵。能否建立银行的强势品牌,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银行国际化品牌的塑造,要依靠持续的、有历史传承的产品和服务积累、经验积累、能力积累、社会资源的积累;要通过综合比较,实现差异化定位,改变长期以来同质化特点明显的问题;要处理好利润最大化和信誉最大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完美结合。

第二,要学习国际经验,提升品牌建设水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打造国际化品牌,就是要参照国际标准,按照国际先进银行的通行做法,引进现代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形成后发优势;培养、巩固和提高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第三,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夯实品牌建设智力基础。品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银行要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系统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方案,为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查看全文

银行危害及金融监禁论文

(一)金融监禁的目的

银行的危害搪塞社会稳固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分高得多。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当银行放贷、投资的时间,重要是在拿别人的钱做买卖。凭据国际尺度,银行的自有资金应当不少于8%。也即是说,银行中92%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如果银行的坏帐凌驾了资本金,以后再赔钱的话现实上是在亏损别人的钱。因此,一旦储户知道银行坏帐很高,为了掩护自己的产权,他们势必会尽快提出自己的存款。如果大量客户挤提存款,将使银行迅速丧失资金活动性。

一样平常企业亏损倒闭只不外影响与这个企业相干的员工,但是,银行出现题目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以致破坏社会稳固。危急伸张的水平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差异部分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紧张,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Fama以为,如果单单从事资产管理,钱币兑换和支付的话,基础不需要对银行业举行大规模的监禁。但是,由于银行还举行着把非活动资产转化成活动欠债,议决监视贷款和信号转达来低落交易资本,所以对银行业监禁是完全须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3]为了停顿动荡,中心银行不得不饰演终极支付者的脚色,动用国库来稳固局面。一家大概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丧失着末势须要全体纳税人来包袱,这不光不公平,而且也非常倒霉于社会稳固和前进。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酷实验对金融机构的监禁。

对金融机构实验监禁的重要目的在于:

(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淘汰银行业的危害,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优点,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生长。

(2)确保公平而有用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制止资金的乱拨乱划,克制敲诈活动大概不适当的危害转嫁。

查看全文

农民银行土地金融处成立研究

摘要:土地金融是近代西方的产物,它是利用土地作为长期信用的担保品,来获取资金融通的一种措施。20世纪30、40年代,鉴于当时国内农村金融枯竭却并无完善的土地金融机构与制度,地政学派的代表黄通等人主张仿效西方,积极倡导成立专门的中国土地银行,为农村提供长期低利资金,并促成建立土地金融制度,以协助推行国民党的“平均地权”政策,但限于种种因素未能成立起来。最终,中国农民银行在1941年4月奉命成立土地金融处兼办土地金融业务。土地金融处筹备时间不足,成立匆忙,在成立后也积极完善组织、业务基础,不久之后,也展开了洽商、联系、宣传业务。土地金融处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对解决战时后方土地问题与支持抗战,意义重大;然而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关键词:土地金融处;初期工作;土地政策;土地金融制度

农业金融大体上分为不动产金融、动产金融及对人信用金融三种。所谓不动产金融,是指以不动产作为抵押从事放款,或以不动产抵押债权为质而从事放款。土地金融即属部门之一(另一种为建筑金融),是农业金融的重中之重[1]。“欲使农人经济地位向上,则此种金融最为必要。……得成为土地之所有者。此种金融如能圆滑施行,实为解决佃农问题一有效之办法。”[2]土地金融的重要性势必会引起当局密切关注与重视。战时为建立中国自身的土地金融制度并协助推行“平均地权”政策,中国农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农行)在1941年4月1日成立土地金融处(以下简称土金处)开办土地金融业务,向政府机关、农民以及农民团体提供长期低利的农业资金(后也向市民贷予资金)。土金处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土地金融制度诞生,其后开展的各类放款业务对解决战时农村土地问题进而支持前线抗战,发挥了一定作用,并有利于战后促进农村与城市的短暂复兴;直到1949年7月撤销,存在长达8年时间。尽管学术界对土金处的各方面情况有所研究,包括成立背景、业务办理情况及存在的不足①。但笔者以为,已有研究对土金处1941年度成立的历史背景、根本目的并未做出深入探讨。另一方面,相关论著对土金处在1941年4月1日成立后,该年内的其他基本情况也缺乏完整论述,语焉不详。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档案资料汇编与中农行发行的《中农月刊》和《本行通讯》中的有关报道,重点梳理出土金处在1941年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做一探讨,以期能够形成对它更为完整、准确的认识。

一、推行“平均地权”政策与建立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

在诸多的农业生产要素中,土地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为直接、根本的要素。虽然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甚为发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农业文明,但这并不能否认传统社会土地问题的严重性。当然,主要是土地分配与占有的严重不均。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传统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农民拥有的土地为数很少。加上经常性天灾的发生,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农民土地不断被大地主、富农等兼并,最终导致绝大多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继续生存,引发众多的农民起义,而“均田地”则是他们经常提出的口号,甚至成为农民起义的最终目标。近代以降,受外来资本主义冲击与国内封建势力剥削等因素影响,农村大量的土地被兼并、破坏,土地上的农业生产也大受其害,致使近代中国农民极度贫困②,农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毋庸讳言,尽管在晚清与北洋政府时期政局混乱,军阀割据称雄,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对救济农村与农民则较为重视,相应地采取了部分救济措施,但均未着力改革土地占有关系,仅是一些暂时的治标举措,最终当然无法有效改善农村与农民的面貌。与此同时,农村中严重的土地问题也引起社会上一些个人、党派与其他团体不同程度的关注,他们为此提出各自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方式。孙中山先生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一直关注中国的土地问题,其创建的“中国国民党之前身中国同盟会,对于解决土地问题之主张,即以‘平均地权’四字昭告天下”[3]。众所周知,解决土地问题关键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民生主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中,均有“平均地权”的要求,这成为国民党解决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指导思想,它试图以渐进改良方式推进解决中国土地问题,反对暴力没收地主土地。就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而言,其最初主张实行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后来演变为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再变为定价收买,并重申耕者有其田③的主张。其目的是要使农民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地位和独立人格的自耕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村中的中产阶级[4]。但无论是实现土地国有还是耕者有其田,在此过程中均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帮助政府进行土地征收及贷放农民等活动。其后,也强调政治建设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平均地权”,对土地的处理差不多就是政治上的中心问题[5],始终坚持孙中山用和平方式改革土地制度的路线。由上述理论可知,建立必要又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融通土地交易的长期低利资金是推行“平均地权”政策不可或缺的一步,土地金融制度将在国民党中提供最核心的资金支持,可以视作此后国民党开展的基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尤其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当时不仅国内有大规模战争以及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同时还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近代农村耕地不敷利用,地权分配不良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战前土地委员会调查,全国纯粹佃农的数量约占全国农民总数的15.78%,再将兼佃农的数量加入统计,则总数约达全体农民的37.19%,即在租佃制度下讨生活者,约占全体农民总数的1/3。至于佃耕面积之广,更是令人吃惊。根据同一调查,全国佃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0.72%,尤其以西南地区与东南地区更为严重,各占60%左右。对此,政府将如何实现“平均地权”政策,是一个重大的、必须解决的课题。而此时农村中资金枯竭④,也对土地利用与分配皆产生莫大影响[6]。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的土地关系让整个中国的土地关系陷入极其严重的阶段,成为民国以来土地关系最为严重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土地高度集中,贫苦农民纷纷失去土地;地价高涨,地价与物价高涨是农民失去土地的主要原因;地租高涨;高利贷空前猖獗;捐税的增加;土地荒废。总之,抗战大后方土地关系的恶化不仅使农村经济滑至险境,整个抗战经济也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7]。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因各种内、外部因素使然,国统区政治、经济环境渐趋恶化,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反映得特别突出:一是从1940年到1942年,国统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二是土地成为重要的投机对象,加之土地畸形集中和地权的剧烈变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最后沦为佃农或游民。这导致农村时常发生暴动,尤其在四川,农民暴动接踵而至,对农村的稳定与国民政府统治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8],进而,更不利于后方支持前线持久抗战。要想解决农村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且严峻的土地问题,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土地金融制度;而欲有完整的土地金融制度,先要成立健全的土地金融机构。建立土地金融制度首要是创设土地金融机关,当时的土地问题专家对此也有极其清楚的认识并对此长期倡导。事实上,成立专门且独立的国家土地银行筹措资金,借款给农民购买土地,农民清偿后土地归其所有,是西方各国实施土地金融制度的通行做法,如德国、法国的土地信用银行,美国联邦土地银行等。在中国近代农村危机凸显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从事农村金融、土地问题研究的学者就已展开有关土地金融的理论探讨,如萧铮、黄通、吴文晖、王世颖等。一方面,他们翻译并出版西方相关著作,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土地金融制度与现状[9]。另一方面,他们积极研究中国当时的土地分配情形、土地政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萧铮等人还积极倡议创设中国土地银行以建立土地金融制度,并在涉及土地政策与土地金融的会议上,都有相关的提案。1935年11月23日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召开,萧铮等人提交了《积极推行本党土地政策案》,周伯敏等人提交了《设立土地银行流通金融复兴经济案》等几项提案。他们均建议尽快设立专门的土地银行并将其作为国家专营事业,同时,会议强调了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金融制度的重要性[10]。实际上,此一时期也曾出现关于如何建立土地金融制度的多种看法。如有人提议将农本局改组为土地金融机构,但农本局除流通资金外,尚有调整农产,节制食粮的工作,均不易加以改变[6]。还有人主张直接改革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如著名学者朱通九、卫挺生等人提出,务必使其以“土地统制”为第一任务,通过发行土地债券购买地主逾额土地,再行转售给无地农民的方式实现“平均地权”[5]。在此主张的直接影响下,“在民二十五年,该银行奉财政部令,至少应以五千万经营土地及农村放款,对于救济自耕农应特别认真办理等,此实为我国政府对土地金融关切之史篇”[11]。总体看来,当时国内绝大部分时期是处在军阀混战和国共内战的环境中,既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国民政府也并未重点关注土地金融事业⑤。土地金融问题一度搁置。全面抗战爆发后,萧铮等人再次提及成立专门的土地银行以建立近代土地金融制度,并主张在各省建立土地银行分行,发行土地债券,配合。因而,1938年3月31日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战时土地政策草案》,其中第六条即规定中央应设土地银行[10],但抗战初期的紧张严峻形势致使国民政府根本无暇顾及。然而,随着沿海都市相继沦陷,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政府把目光转向农村”。1940年政府为加强集中管理金融,在四联总处内成立了农业金融处,以此强化各地的农贷工作。1940年3月,四联总处公布《中央信托局,中国、交通、中国农民三银行及农本局农贷办法纲要》,其中在“农贷种类”中有“佃农购赎耕地贷款”一项,这类似此后土地金融业务中的扶植自耕农放款;然此纲要颁布以来,此项贷款并未推动。1940年4月,手令财政部:“土地银行实为平均地权过程中重要业务,应从速着手计划筹备,或即以农民银行为基础,兼办土地银行之业务。”[12]这份来自最高领袖的指示,增加了土地问题专家们成立中国土地银行的信心。在随后的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7月1日)上,中央委员萧铮等12人再次提议:“拟请设立中国土地银行,以促进,实现平均地权,活泼农村金融,改善土地利用案。”[13]再次强调:平均地权的实施、的实行,有赖于土地金融机构成为唯一的经济源泉,详细列举土地金融机构应有的四项使命,并附具《筹设中国土地银行办法纲要》,获得大会决议通过。此纲要在会后被上报到处审议,蒋要求四联总处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尽快拿出商讨结论。四联总处随即组织来自财政部、四联总处、农本局、农民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的代表与部分土地问题专家,召开座谈会。会上就几个主要问题开展讨论:是否由银行贷款给佃农就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照价收买”政策是否应由银行机构办理,在抗战时期是否相宜,长期信用的年限到底多少年合适?[14]最终四联总处否定了萧铮等人的纲要。原因在于,众多代表除认为中国农村土地集中情形并不严重,战时不宜分化地主外,还指出由银行贷款给农民购置土地只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途径之一,需要诸多前提条件;为便利农民,也不宜将长期农贷(即土地金融)单独划分出去,可由有发行权的中农行兼办长期农贷;同时由于“照价收买”政策难以推行、低利债券不易发行等诸多问题,这些均非短期内能够解决[15]。财政部将讨论结果呈请后,蒋于1940年11月26日批示:“查平均地权为三民主义基本要政,土地银行自为推行此种政策之枢纽。惟查现在中、中、交、农四大国家银行原订规章各有主管,但实际业务并无区别,揆诸中央分别设立各银行之本旨,实有未符。所有土地银行业务,与其另行新设,不如照中正本年四月初手令责成农民银行暂行兼办,积极筹备进行,藉符七中全会之决议。”[16]随后,萧铮也获得蒋的复电:“命农民银行参照土地银行办法之要旨,先行试办,俾早日逐渐实现土地银行应有之任务。”[17]至此,设立中国土地银行的提议被完全否定,由中农行兼办土地金融业务被提上议事日程,土金处从1941年2月起开始筹办,定位是中农行所属的兼办土地金融业务的机构。

二、土金处匆忙成立、完善基础并涉及放款业务

查看全文

银行金融指导方案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九银村镇银行刚起步,因人员少、规模小、实力弱等多种因素制约,发展较为困难。对九银村镇银行给予扶持,符合国家政策方向,有利于拓宽县融资渠道,有利于促进县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的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政府领导,人行主导,银监监管,主发起人配合,村镇银行落实”的工作体系,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促进九银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维护村镇银行金融稳定,推动县金融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地方金融稳定工作应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属地管理。

(二)预防为主原则。维护村镇银行金融稳定关键在预防。

查看全文

银行金融服务营销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金融行业发展迅猛,行业的竞争力逐渐变得激烈起来。因此,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就需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本文就对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模式在新时期金融市场管理中应用对策进行探究,以期为银行服务营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模式;金融市场管理

银行服务营销工作是银行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银行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各个银行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就需要提高自身金融服务营销工作质量,对以往的服务营销模式进行创新[1]。本文就对银行服务营销的概念进行阐述,并提出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营销工作的具体方法,从而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营销工作质量。

一、银行服务营销的概念分析

银行服务影响工作是指银行工作人员在了解每一位可客户的内心需求的基础上,为客户开展相应的活动,对银行的服务质量进行改善,获取客户的信任,营造良好的口碑,保证银行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从而推动银行实现快速发展[2]。因此,银行服务营销工作对银行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此种工作的重视。通常情况下,银行服务营销具备异质性、无形性以及循环性这三个方面特点:首先,在异质性方面。由于不同的客户需求是不一样的,面对此种情况,银行所进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就会呈现出差异性,体现出异质性特点。其次,在无形性方面。由于银行服务营销工作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且不同的服务呈现出不用的形式,所以在工作中体现出强烈的无形性。最后,在循环性方面。客户一旦购买了银行产品,就是选择了银行的服务工作,在此种情况,银行工作人员会长期对客户提供服务工作,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循环性。

二、银行服务营销的核心目标分析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金融革新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创造和更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银行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拓宽业务领域,拓展业务范围,创造出更多、更新的金融产品,更好的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实现金融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

按照国际通行原则,一般在评价一家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时,主要是通过分析银行的收入结构来获得其金融创新水平高低的结论。统计数据显示,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甚至还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位数徘徊。显然,从当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水平和能力来看,与国际银行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大背景之下,中国银监会开始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起草纳入议事日程。

金融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银行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包括划向政策性业务转变、去除不良资产、改其结构形式以及促其上市等等。当前,在国内国际的竞争环境中,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越来越市场化,并且越来越看重金融创新的作用,他们在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全面指引下,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提升自己走向国际金融舞台的核心竞争力。例如:

工行:金融创新再造中国银行业“大哥大”

查看全文

银行完善金融税制思考

[摘要]自1994年税率调整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税收负担逐步加重,影响了银行的经营业绩。大量利润税收化不仅使得银行财务指标恶化,还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缺少充足的盈利去消化。呆账准备金计提规定不仅增加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成本,而且影响了商业银行提足呆账准备金的积极性,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国有商业银行应税能力不断减弱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适时改革金融税制,减轻银行税负。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革现有流转税制度;二是完善所得税制度,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三是针对新形势不断完善金融税制;四是简化税收行政管理审批手续。

自1994年税率调整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税收负担逐步加重,影响了银行的经营业绩。大量利润税收化不仅使得银行财务指标恶化,还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缺少充足的盈利去消化。呆账准备金计提规定不仅增加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成本,而且影响了商业银行提足呆账准备金的积极性,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五虎拦路金融税制

国有商业银行税负过重。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边际税负处于最高水平。国家税务总局2002年行业税负测算结果表明: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负分别为5.2%与5.8%,不仅高于其他服务行业的营业税负担水平,也大大高于4.0%的营业税平均税负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较多,滞收利息比率较高,需用营运资金为大量应收未收利息垫付税款。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承担的税负远远高于法定税率,税负之重,居于金融保险业之首。

规定不统一,税负不公。中、外资金融企业之间比较,中资商业银行税负明显高于外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税法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同一业务也有着不同规定。比如同样从事外汇转贷业务,同样是上级行借入外汇资金后转给下级行贷给国内用户,税收处理并不一样:国有银行的外汇转贷业务,其下级行以其向借款方收的利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而非国有银行的外汇转贷业务,在下级行却是以其向借款方收取的全部利息收入减去上级行核实的借款利息支出额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存在税收不公平。

对金融衍生产品征税管理滞后。现行税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征税规定仅限于期货和股票期权方面,对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是否征税没有规定,即便是现有规定也欠规范。由于规定不足,必须耗费大量精力对每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是否征税以及如何征税一一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出补充规定,致使税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与一致性。管理滞后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新兴业务扶持力度不够。税收政策跟不上金融创新的脚步,做不到扶持政策先行,税收对金融业务的调控与政策导向作用自然难以发挥出来。

查看全文

银行救灾金融倡议书

各会员单位、准会员单位:

在当前抗震救灾的非常时期,银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责无旁贷,已经全体动员,投身于抗震救灾的各项活动。为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金融服务工作,中国银行业协会倡议各会员、准会员单位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立即行动起来,尽全力做好人员救助及银行财产档案资料等的保全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紧急行动起来,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将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各项工作中的头等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资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紧紧依靠和配合地方政府,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齐心协力,战胜灾害。一方面要积极做好本系统处于地震灾区的机构和人员的救助和支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损失,确保银行资产、资金、档案和信息资料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合理调配财力物力资源,恢复和保证受灾地区网点的安全,使受灾地区机构能维持正常营业,为客户办理各项金融业务。

二、合理调配资源,做好非常时期金融服务工作

各单位要合理调配资源,全力确保业务运营系统和IT系统的正常运行,科技部门要强化系统应急准备,做好隐患排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业务系统正常稳定运行,保障各类业务的正常开展。要全力做好救灾款项的支付清算服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开设抗震救灾捐款、汇款、资金汇划绿色通道,并对境内外抗震救灾资金免收结算手续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