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05:12: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银行革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影子银行监管革新及启示
次贷危机爆发3年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0年9月指出:这次危机和历史上的银行“挤兑”很相似,但它发生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系统。这次的问题不是因为缺乏对“挤兑”的认识和政策反应,而是没能看出影子银行“挤兑”的潜在可能。这种失误的部分原因在于监管:一是监管架构没能做出足够的调整以适应影子银行的兴起;二是过于强调对个体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2011年1月27日公布的对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调查报告认为,政策制定者对受其监管的金融体系缺乏深入认识,监管体系出现重大漏洞,监管机构未能对住房抵押市场证券化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监管是造成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资产证券化与影子银行兴起
“影子银行系统”(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最早由麦卡利(McCulley,2007)提出,之后在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讨论中被广泛使用。但对于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一致的定义,并且常与“平行银行系统”(ParallelBankingSystem)和“证券化银行系统”(SecuritizedBankingSystem)混用。例如,瑞克(Ricks,2010)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那些在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保障之外从事信用期限转换(maturitytransformation)中介活动的金融机构。波萨尔(Pozsar,2010)的定义更宽泛一些:影子银行是那些从事信用转换(credittransformation)、期限转换(maturitytransformation)和流动性转换(liquiditytransformation)等金融中介活动,但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和公共部门(政府或存款保险机构)信用保证的金融中介机构。影子银行通过一条很长的信用媒介链条相互联结在一起,形成影子银行体系,使用广泛的证券化和担保融资技术从事信用中介活动。尽管这两个定义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揭示了影子银行的本质特征:具有传统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但在金融安全网(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的保护之外。投资银行、财务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特殊目的公司(SPV)、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政府支持企业(如美国“两房”)等都属于影子银行。有些影子银行的产生是为了规避监管,但也有一些影子银行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上个世纪末以来,资产证券化作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推动美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子银行随之发展和壮大。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是一个由发起人、SPV、承销商、投资银行、信用增级或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托管人、投资者等共同参与完成的复杂过程。最早被证券化的资产是美国的银行和储蓄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产品就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此后,市场又推出了种类繁多的资产支持证券(ABS),标的资产包括:汽车消费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应收款、贸易应收款、设备租赁费、基础设施收费、保险费收入、中小企业贷款等等。一切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都可以成为证券化的标的,“如果你有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句华尔街流行语生动地表明了资产证券化的广泛流行。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美国市场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发行额为19878亿美元,其他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额为12531亿美元,二者合计32409亿美元,占当年全部证券发行额的52%,这一比例比1996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见表1)。资产证券化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培育了一个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图1是美国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资产规模的比较,影子银行没有明确的统计口径,这里包括了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基金和ABS发行商等几类主要的影子银行。从图中可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到2006年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传统商业银行。
二、美国影子银行的信用中介过程与特点
传统银行体系中,一家银行就能完成“吸储放贷”的信用中介功能,但在影子银行系统中要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实现,每一个步骤都对应着特定的影子银行和融资技术。波萨尔(2010)把影子银行系统的信用中介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见表2)。这是一个说明性的例子,具体的过程可能超过也可能少于这7步。一般来说,贷款的质量越差,需要经历的环节越多。通过这一过程,一些风险较高的长期贷款(如次贷)被转化为看上去毫无信用风险的短期、类现金工具,如货币市场基金。影子银行的运行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依赖批发性短期融资。影子银行主要通过发行货币市场工具(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和回购交易在货币市场进行批发性短期融资。在美国货币市场上,除了财政部、州政府、市政府和房地美、房利美等政府设立机构,影子银行是最主要的借款人。影子银行的负债以商业票据、回购、银行间贷款等短期货币市场工具为主,辅以少量的长期债务和股本。在资产方,除了期限很短的隔夜贷款、逆回购等,大多是期限相对更长的资产。相对国债等高流动性产品来说,这些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以雷曼兄弟2007年底的资产负债表为例(见表3),该公司第一大融资来源是通过证券抵押融入的资金,期限通常是1-2天,长期债务的占比只有18%。主要资产是做多头寸(持有的金融产品存货)和抵押融出资金,其变现能力取决于市场状况。第二,高杠杆运作。影子银行没有传统银行的资本金监管要求,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很多机构的杠杆率高达30倍以上(见表4)。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艾德里安和申,2010),资产价格越高,通过资产抵押可以融入的资金越多,资产负债表越膨胀。一旦资产价格步入下行通道,影子银行不得不收缩资产负债。当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影子银行将陷入危机。第三,交易在场外进行。影子银行的融资和投资活动大都在场外柜台市场进行,交易结构复杂,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监管。
三、影子银行与金融危机
农村银行财务管理革新
引言
在农村商业银行中,有效的财务管理是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的成本、费用、预算、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管理内容和外部的经济资金的组织、规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通过内外部一系列活动的管理从而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
一、财务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中的地位
从农村商业银行日常运营管理的角度而言,有效的财务管理是保证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及经营活动最优化的重要保证。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促进银行的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促进银行提高经营效益,有效的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随着目前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局势逐步加剧,致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在逐渐缩小,与之而来的风险在不断扩大。为了能够使农村商业银行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环境,银行必须要对目前的财务管理进行改革创新,转变战略发展思想和目标,重新制定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以便降低费用开支和成本预算,增加运营收益,控制防范风险,最终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和实力,使农村商业银行得到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金融革新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创造和更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银行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拓宽业务领域,拓展业务范围,创造出更多、更新的金融产品,更好的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实现金融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
按照国际通行原则,一般在评价一家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时,主要是通过分析银行的收入结构来获得其金融创新水平高低的结论。统计数据显示,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甚至还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位数徘徊。显然,从当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水平和能力来看,与国际银行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大背景之下,中国银监会开始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起草纳入议事日程。
金融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银行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包括划向政策性业务转变、去除不良资产、改其结构形式以及促其上市等等。当前,在国内国际的竞争环境中,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越来越市场化,并且越来越看重金融创新的作用,他们在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全面指引下,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提升自己走向国际金融舞台的核心竞争力。例如:
工行:金融创新再造中国银行业“大哥大”
我国银行制度缺陷的革新
目前炒得正热的温州跑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一向以勤勉著称的温州老板却卷款私逃。资本运作,是温州的经商文化,“九个盖子盖十口锅”,资金始终在流转之中。温州的银行随着温州不断繁荣满载而归。但2011年却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小企业更是忧心忡忡。在紧缩型的货币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加速、欧美市场萎缩等多重要素合力作用,很多中小企业集中的省份纷纷出现了企业破产和企业主自动放弃实业的现象。为减少坏账,各家银行开始全力回收中小企业贷款。
于是,断贷像一场噩梦,突然降临到中小企业面前。无奈之下,拿不到银行贷款的企业被驱赶到市场上。在那里,大量民间资本等待着他们。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得不通过借高利贷勉强维持运转,地下担保的齿轮有序地转动起来。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更令人担忧的是,实业无人关注,利率双轨并行,“炒钱游戏”愈演愈热。在这种全球经济动荡,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呼救,并没有伸出援手,而是尽快收回欠款,将中小企业主视为洪水猛兽,拒之门外。银行不救,到底是什么原因,而银行又该如何解决自身如此羸弱的抵抗力?在这里,我就想就银行这个层面来探讨下如何在经济波动的当代世界保持我们经济平稳的发展,让银行有能力在经济不景气能对我们的中小企业施以援手。
1.银行运营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这一点来说的话偏向于资金比较多的企业或个人。而这个特质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从企业角度来说,首先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银行很难得到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其次很多企业对于贷款的用途并不明确,银行不能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合理的预测;再次就是有些企业喜欢到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对所有的生意及现金流进行分析,很难把握企业的真实情况。从上述三点看银行有理由为了降低自己经营风险,更会趋向于一些信誉度高,还款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而没有强有力支撑的中小企业自然也就被银行拒之门外了。
2.银行违规贷款,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由于信贷需求旺盛,许多企业纷纷转行从事高利贷业务,一些大型企业从银行低成本拿到贷款后,放高利贷,赚取巨额利息、利差,实际成为高利贷市场从银行融资的平台。如果高利贷仅限于民间资本领域,波及面可能还不算大,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国企和银行涉足这一领域,经济一旦下行或将带来系统性风险。钱从银行流入民间借贷后,资金链条慢慢拉长,借钱的企业很可能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最终会对银行产生冲击,牵连的经济体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温州跑路事件只是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引发出的波澜,而银行的违规贷款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有可能在全国的范围内掀起一场中国式的“次贷危机”。
3.银行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资金血管的职能。民间集资从未停止,因为中国合法的金融机构从没有真正担负起中国草根市场的资金血管。一直以来,中小企业都被视为“没娘养的孩子”,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对象都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大项目,而中小企业通常都是一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基本上不会被提供长期贷款或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中小企业将流动资金贷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来使用,存在短债长用的问题,企业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利用滚动贷款甚至借入高利贷弥补资金缺口。资金市场紧张,并不是金融市场上没有钱,而是用钱全部垄断在部分金融机构手中。实际利率为负,资金使用价格严重偏离了市场定价。非银行体系以外的民间高利贷,正是钻了资金使用价格严重偏离市场定价这个空子。
4.银行单一的借贷机制。银行经常坐等客户上门,贷款的渠道很窄。当贷款短期收不回来的时候,银行由于缺乏多样的融资渠道,资金周转困难。加上银行事先对风险的评估不当,没有很好的预测各种风险,导致在信贷管理上过死,过严,银行自身承担经营,操作等风险的能力不强。于是,银行更不愿将资金借给中小企业。当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短缺而求助于银行的时候,银行要求他们将先前欠款还清才能借出更多资金。中小企业为获得银行的资金而不得不向民间甚至通过地下渠道筹得钱款。银行取得中小企业还款时,他们不会再一次冒风险借钱给那些“危险”的借款者了。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补上他们的缺口,此时跑路便成了一种风潮。由上述分析可知,银行存在着如上的种种弊端,改革刻不容缓。
高校银行会计教学革新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都开设《银行会计》这门课程,该门课程也是金融保险专业的必修课。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将逐渐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而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该门课程不仅帮助学生熟悉商业银行理论知识,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技能,熟悉各个环节的账务处理,而且需要同学参与实训课,并模拟银行办理各类型的业务,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讲授该门课程时,大多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教学加之生源质量一般,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而银行会计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较强,趣味性不够。然而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应用型教学。
一、我国高校银行会计该门课程教学存在以下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备课,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大量的板书久而久之学生必然觉得枯燥乏味,最后到了彻底失去兴趣和信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商业承兑汇票这个概念,如果单讲理论同学们只有一个抽象的认识,但是,具体商业承兑汇票在什么时候用,用在什么情况下,学生未必能清楚的掌握。再比如,讲到银行储蓄业务中的个人活期存款时,单纯的讲存款概念、原则、利息计算,是比较理论化的而缺乏实践教学,让学生按照现实工作中的操作流程做一遍回比讲十次理论更有效果。
(二)考核方法不科学。对于大多数科目的考核办法都是由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期中期中占30%,期末占70%。期中成绩由平时的作业情况、出勤情况及平时的测验成绩构成,而期末成绩大多是以答卷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单对于一些知识点是需要实际操作的,所以并不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例如在讲到支付结算这一章,学生能掌握8种结算和支付方法,但是,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卷面成绩优秀的同学并不能完全掌握。
二、银行会计改革方法与手段
(一)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介绍,有专职教师对银行会计人员的重要性、目前金融市场对财务人员的需求量及要求,对学院自身的办学模式、特点和师资力量进行分析,让学生一进校就有个银行会计是要去做什么,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将来学习其他金融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革新难题及策略
持续多年的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集中在商业银行身上的诸多矛盾逐渐暴露,如不择机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将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诸多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改革中存在着多种误区,如战略失当、激励扭曲、教育欠缺、法制淡漠、内控乏力和创新偏颇等。修正和调整上述误区,对优文刘元王亮亮化金融资源配置,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商业银行转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战略失当
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在我国已经确立,商业银行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如何使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商业银行充分满足不同地理区域、市场主体、客户群体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发挥出与其市场定位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功能,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目标。但从这几年商业银行改革的实践看,效果并不明显,银行业体系市场严重错位,资金紧缺矛盾激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尤其是在特定金融服务领域表现更为突出,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边缘化,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薄弱化,这种状况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改革战略失当,盲目追大求全,粗放经营、外延扩张严重。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中不考虑投入产出比、成本与收益,以拉存款为主业,扩规模为目标,全力追求“大而全”,无视银行差异,逐渐偏离自身市场定位,追求同质发展,导致金融资源过度向大城市、大客户、大项目集中,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以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的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其最初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但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依托比较优势,做深、做透、做强特色业务,在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精耕细作,而是采取“跨区域经营,综合定位”的战略模式。商业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战略,致使金融资源配置扭曲、重复浪费、效率低下,形成“传统业务竞争白热化,业务创新形式化”,“大客户竞争白热化,小企业服务边缘化”,“中心城市竞争白热化,农村金融服务去市场化”等多种困境并存的局面。因此,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既定的改革目标,关键是促进商业银行的集约化、差异化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多功能的银行体系。
激励扭曲
激励机制是银行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振奋员工精神,凝聚员工力量,改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银行平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保证银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存在着较强的激励扭曲,主要体现在不顾风险水平和管理能力,重规模扩张与短期利益,重任务压力而脱离实际。简而言之,存款数量成为员工激励机制的核心,收入奖励和职务升迁成为基本的激励手段,单一而具有刚性。我国银行业“重存款不重质量,重效率不重管理,重业绩不重教育,末位淘汰与明星员工并存”的激励模式导致经营过程中功利主义泛滥,机会主义盛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广泛滋生,成为银行业长期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的掣肘。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没有员工认真思考银行的真实价值所在,没有员工认真思考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动力去研发创新性金融产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多年来倡导的商业银行转型也只是限于口号,流于形式,转型进程大有停滞和逆转之势。可见,我国银行业的激励扭曲问题亟需纠正,价值主导型的激励模式亟待形成,“多元化考核,突出对风险、收益和合规的考量”替代“线性、单一的规模化考核”才是正解,唯有如此,才能够满足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教育欠缺
世界银行革新难题及建议
世界银行①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对二战后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关于世界银行的批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世界银行没有实现促进发展的职能。Payer认为②,世界银行对于穷国帮助不大,反而会使一些已经富起来的国家更富,一些不发达国家抱怨世界银行加重了本国的贫困。第二,世界银行缺乏战略方向。世界银行有一个庞大的执行董事会,以及庞大却缺乏效率的员工队伍,但由于执行董事会主要代表国家利益行事,因此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的战略。Sachs认为,由于美国把世界银行视为美国外交和国家利益的延伸,所以理所当然认为应当由美国指定世界银行行长,但至今为止,没有一任行长是经济发展方面的专家,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世界银行没有一个战略、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完全成为了实现美国企业利益的工具③。第三,是世界银行在治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多边金融机构一样,世界银行治理状况备受诟病,对世界银行治理的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世界银行的效率。Payer认为世界银行是一个缺乏效率的官僚机构④。二是美国对世界银行的垄断。美国对世界银行的垄断包含多个方面,其中受批评较多的是美国导致世界银行贷款“有附加条件”,以及美国对修改《世界银行章程》的独家否决权⑤,还有美国实际垄断了行长的位置。即使是美国的学者,也不认为美国对世界银行的垄断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比如,Sachs就认为世界银行行长选举存在较大的问题⑥。三是发展中国家投票权不足的问题。这和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垄断世界银行是同义反复。世界银行曾经历过若干次的改革和调整,不过,从来没有因为外部批评而进行过任何的改革,多数情况下,改革只是反映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以及国家间的利益调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呼声再次高涨,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世界银行的改革也被迫提上议程。本文拟对世界银行改革历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分析目前各方提出的主要改革建议,并对世界银行治理改革的关键议题、可能的方向进行讨论。
一、世界银行治理改革回顾
自成立以来,世界银行对发展目标、治理结构、业务流向等方面进行过多次的调整与改革,在治理方面比较大的调整有三次。第一次是对内部架构的调整⑦。1952年以前,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是根据职能划分的,分为贷款部、经济部、市场部、法务部等部门。目前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是在1952年内部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治理结构的特点是按地区划分(除了几个专业委员会之外),这一结构对于提高世界银行的运营水平是非常有效的。第二次是对投票机制的强化⑧。在1972年以前,世界银行的贷款尽量根据“常识”来运行,一些有不同意见的项目将在提交执行董事会投票前得到妥善解决。1972年,Gonzalez修正案通过后⑨,为了回应国会的要求,美国的执行董事开始在世界银行内越来越多使用投票权影响贷款或援助方向,同时,美国的执行董事也对一些项目明确发表看法,使得一些项目没有办法提交执行董事会讨论。事实证明,美国完全可以影响世界银行贷款的流向。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又指责多边开发银行将贷款提供给违反人权标准的国家,因此要求世界银行的执行董事对这一类项目投反对票,一些与糖、橄榄油等相关的贷款项目因此受到影响。第三次是目前仍在进行的投票权改革⑩。2008年秋,世界银行集团同意开始两阶段的改革,以提高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DTC)在世界银行的参与,包括增加DTC国家的投票权、股份、在执行董事会中的人数、对DTC国家关于发展的看法做出回应等内容:(1)增加DTC国家的投票权,根据新的股权计算公式!,将DTC国家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的投票权从42.6%提高到47.2%,同时,将DTC国家在国际开发协会(IDA)的投票权从40%提高到46%。(2)建立独立的配股原则。要求建立和IMF配额相一致、但又不一样的股份分配方法,欢迎新的IDA出资,以及保持发达成员和DTC成员之间的投票权平衡。(3)对IBRD和IDA的股份结构进行定期评估。每5年对IBRD和IDA的股份结构进行评估,以保证股份结构能够反映各自的经济占比以及对世界银行集团的贡献。(4)增加来自DTC国家的董事。在保持其他国家董事不变的情况下,增加2名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董事,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世界银行的执行董事达到3名。(5)修改《世界银行章程》。修改《世界银行章程》是为了修改关于基本投票权的规定,提高基本投票权的提议已经得到理事会的批准,正在征得成员国的同意,已经有80%的成员国(占70%的投票权)同意,但离85%的投票权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看到,经过这一轮的投票权改革以后,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提高得最多,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共增加了3.27个百分点,而其他发展中成员增加1.33个百分点,总体上最不发达国家增加的投票权都是非常有限的,这是由投票权计算公式所决定的。DTC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提高基本投票权以惠及最不发达国家,同时较大幅度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一次调整。这和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也是一致的,1990-2010年间,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只有新兴经济体的比重是上升的。投票权改革之后,美国的投票权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到15.85%,但仍然拥有足够多的投票权以否决《世界银行章程》的修改(15%),也就是说,在修改章程上美国仍然有独享的“否决权”。到目前为止,世界银行的改革还没有触及到核心的议题(比如美国的干预、治理机制不顺等),世界银行下一步的改革能否触及到这些核心议题,也正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二、世界银行治理改革方案分析
对于世界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学者和官方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改革方案,世界银行也多次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治理改革的问题。这些方案中,对世界银行改革的许多问题都有所涉及,有些甚至切中了世界银行治理改革的要害。
(一)关于改革行长选举的方案
银行业对接金融革新试验区措施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背景及现实意义
在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也是全国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1.6%,民营经济企业数量占99.5%。其次,温州较早开展了金融改革创新,并积累了良好经验。1980年10月,温州就在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试行存贷款浮动利率改革。1987年和2002年温州被中国人民银行分别确定为全国利率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三,温州间接金融体系完善、总量大,但直接金融体系不完善不规范,金融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截至2011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439亿元、贷款余额6395亿元。第四,温州民间资本市场活跃,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州民间资本总量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加。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资本约1100亿元,占全市社会融资总量的20%左右。虽然温州民间资金总量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却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大量的“地下”民间融资活动难以引导到“地上”,潜伏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2011年9月份以来,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大环境影响,温州市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困难加大,个别企业因盲目扩张规模、借贷高利资金等原因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的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全市银行业机构在连续10年实现不良贷款“额、率”双降的情况下呈现一波剧烈反弹。因此,在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开展金融改革创新,有利于引导民间资金有序投入实体经济,实现经济与金融良好互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探索实现工业化向城镇化转型的金融供给体制,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此外,在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沿海和相连的内地区域的经济提升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温州在金融改革创新中先行一步,将为全国金融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有效途径。
二、面临挑战及发展机遇
对于银行业来说,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处理得好不是天堂,但处理不好绝对是地狱。温州银行业在即将开展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浪潮中无疑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倍感振奋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从挑战来看。一是银行业的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加快发展,必将加快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分流,温州银行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二是银行业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整个改革的过程更是一个集聚金融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过程,谁的留人用人机制做得更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三是银行业的业务经营将更加规范。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于银行业的服务、收费及盈利能力等颇有微词,而对于处于改革漩涡中的温州银行业将更加引人关注。从机遇来看。一是银行业的经济基础将大大夯实。金融综合改革有利于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又好又快发展。二是银行业的生态环境将大大改善。金融综合改革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重构被“借贷危机”破坏的地方信用体系,并提振银行业的发展信心。三是银行业的客户实力将大大增强。经历“借贷危机”,有效解决“两多两难”问题之后,温州企业必将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从而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和经营实力的增强。四是银行业的运行机制将大大灵活。各家银行均可借助本次综合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或向上级行要政策、要产品、要权限、要资源,以此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五是银行业的新增长点将大大涌现。改革的过程也是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等新升事物不断涌现的过程,谁“醒得早”、“起得早”谁就能把握发展的先机。
三、应对之策及主要措施
温州银行业要在有效对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稳步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美国银行监管改革新趋势及启示
摘要:美国自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其中对金融领域监管的放松也是特朗普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整理了特朗普上任以来对美国银行业监管放松的一系列政策变化的最新动态,分析美国要放松银行监管新趋势的原因,并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放松;美国
一、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银行监管呈现放松的趋势
(一)特朗普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对。金融业监管的现状进行检讨2017年2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伊始就签署了第13772号行政命令,要求美国财政部在120天内提交对调整金融业监管调整建议的报告,并提出美国未来金融业监管改革要达到为美国人提供独立的金融决策、避免使用纳税人资金救助金融机构、以更严格监管分析激活金融市场活力、维护美国在国际金融谈判利益、使得美国金融监管更合理高效、联邦监管机构要对公众负责等七大核心原则。(二)美国财政部银行业监管调整的建议。2017年6月12日,美国财政部了首份评估报告《创造经济机遇的金融体系:银行和信用社》,审查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是否符合特朗普总统13772号行政命令提出的上述原则,并对美国约100项的银行监管规则提出调整建议,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美国金融监管框架。建议整合功能和任务类似的金融监管机构,明确地界定各监管机构各自的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协调,具体如建议扩大财政部属下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OSC)协调和指导监管政策的权力,将国会改革金融研究所(OFR)纳入财政部;调整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B)的权限,美联储应将其压力测试和资本计划评估框架向公众公告并征求意见等。二是降低中小银行的监管负担。建议对“沃尔克规则”进行重大修改,让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下银行不受该规则约束;将《多德弗兰克法案》压力测试(DFAST)参与门槛从100亿美元提高到500亿美元;将流动性覆盖率(LCR)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国际性银行等。三是鼓励社区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发展。建议简化所有社区金融机构的监管负担和报告要求,将小银行控股公司政策声明的资产门槛从10亿美元提高到20亿美元;将联邦信用合作社的压力测试的资产要求从100亿美元提高到500亿美元,废除信用合作社应具有超过1亿美元的资产来满足风险权重资本框架的最终规定;对各种规模的信用社应该进行简单的杠杆测试,制定低成本、高效率的考核机制。四是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金融利益。要求美国继续在制定国际金融监管标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议提高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制定机构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改进机构间协调机制,以确保美国在各类国际会议中获得最好的协调机会;只有国际监管标准符合国内目标时才实施,以满足美国金融服务行业的需求。五是其他放松银行业监管的意见。建议评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当前预期信贷损失(CECL)标准对美国银行资本水平的潜在影响;建议美联储调整内部总吸收损失能力的要求和标准,考虑国外母公司为美国投资控股公司提供资本和流动性的能力;建议谨慎评估在“巴塞尔协议III”资本框架下,修改相关风险评估标准以及方法对美国信用中介和系统风险的影响等等。(三)迈出银行监管放松实质性的一步。2018年5月24日特朗普签署了名为《促进经济增长、放松监管要求、保护消费者权益法案》。这份法案已经由参众两议院通过,并由特朗普总统正式签署实施,这标志着美国放松银行业的管制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这份法案中涉及银行监管放松方面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对小银行放松监管的措施一是降低小型银行监管成本。简化总资产100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方法,只需保证自身杠杆率指标介于8%与10%之间,而不需要再计算资本充足率,便可认为该银行已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二是允许更多银行接受互助存款,使得更多小银行将部分银行资产通过存入其他不同银行的方式,确保其享有存款保险制度25万元限额的保障额度。三是允许部分小银行豁免“沃尔克规则”,允许总资产小于100亿美元,且用于交易的资产和负债小于总资产5%的银行可免受“沃尔克规则”对自营交易的约束。四是豁免部分小银行财务报告要求,简化总资产50亿美元以下小银行提交财务报告的要求。五是降低联邦储蓄协会转为国民银行的成本,允许总资产少于150亿美元的联邦储蓄协会可以不用申请牌照、无需变换章程即可申请转变为国民银行。六是降低对小银行的检查频率,总资产介于10亿美元至30亿美元的银行现场检查的周期由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2.对银行控股公司放松监管的措施一是提高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门槛,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门槛由总资产500亿美元上调至2500亿美元,上市银行中必须设立风险委员会的总资产门槛由100亿美元提高至500亿美元。二是修改部分杠杆率计算,允许将托管银行在计算杠杆率时不将存入美联储、欧央行以及部分特定中央银行的资产计入资产项中。三是增加高流动性资产计算的范围,允许将投资级的具有较好市场流动性的市政债券在计算流动性覆盖率时列为2B级资产。
二、美国要放松银行业监管的背景及原因
(一)美国的经济增长强劲为放松监管创造有利条件。美国经济目前增长势头强劲,从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长率、就业、劳工工作等指标都表现不错,2018年1月份劳工工资涨幅更是创下了9年新高,而且大多数国际机构普遍预计2018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保持较高增长。金融方面,美国股指从2010年以来,标普500指数涨幅接近250%,消费、信息技术、金融等板块增长更是均超过了300%。美联储2015年12月近十年来首次加息,进入了加息周期,已经累计加息了6次。(二)美国银行业经营持续改善为监管放松提供较好基础。一是银行机构盈利能力明显持续改善。2009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盈利持续增长,2017年,在美联储连续加息影响下,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12亿美元,增幅8.5%,平均净息差上升到3.31%,美国银行机构所得税前收入达到26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近7%。二是信贷持续增长。2017年,全美银行业贷款和租赁余额增加4161亿美元,增幅为4.5%,增幅加快了1%。三是银行业风险抵抗能力持续增强。2017年年底,美国问题银行数量降到2008年来的最低为95个,贷款损失准备金增加达到1238亿美元,拨备覆盖率高于100%的水平。(三)金融危机后实施的严监管对银行业发展带来一些限制和影响。一是银行合并增多,总数持续减少。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银行机构合并增加,截至2017年年末,全美银行机构数量为5670家,较2008年末的8305家少了2635家,近1/3。二是在严监管下,银行业务也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初期,美国工商业贷款占比明显下降,近年在经济回暖下,占比有所回升,但是房地产信贷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受到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趋严的影响,美国银行短期批发融资、表外业务增长也受到明显制约,降低了市场活跃度,导致银行业整体资产收益率下降。
商业银行金融工具革新抉择
普遍认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国金融工具创新的过度泛滥和监管部门的疏于监管。本文从商业银行和政府监管部门各自利益的角度分析他们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策略选择,认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金融创新和政府疏于监管是利益驱动的结果。由于金融创新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手段,政府也乐见以银行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而在衰退期,政府一般会对大银行进行救助,这使银行更愿意在经济繁荣期进行创新,扩大规模,从而获得未来风险向政府的分摊。
一、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
金融创新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增长点,是银行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受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共同关注。凯恩(1984)认为。金融创新是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韩农和麦道威(1984)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业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认为新技术的采用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希克斯和尼汉斯则提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其首要动机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利益的驱动下,为获得超额利润和扩大市场份额会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起先一家银行研发出新的衍生工具,投入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其他银行也相继推出类似的金融衍生品,最后达到市场和利润均衡。这时,又有一家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获得超额收益而进行金融创新。又打破了这一均衡。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增多,衍生产品的标的物便会由优质资产慢慢转为劣质资产,各银行不惜在高成本的情况下将劣质资产打包出售,抢占市场份额。获得超额收益。2007年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40%左右。而2008年比2007年。美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略有增长。而非利息收入为负增长,债券利得降幅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波动是决定其盈利或亏损。以及盈利大小和亏损大小的主要因素。
二、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金融工具创新策略选择
假设某地区市场中只有两家银行A、B,A为大银行,B为小银行。初期两银行经营产品相似,经营成本为零,获得正常收益A。它们共同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线形的,都能准确的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