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02:32: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隐私保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隐私保护

综述妇科病患的隐私保护策略

【摘要】隐私是指患者不妨碍他人及社会利益的个人心中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它主要包括个人身体秘密、身世及历史秘密、有关家庭生活秘密、财产方面的秘密等。妇产科是个特殊的环境,在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检和护理操作中,常涉及患者多方面的隐私问题,如生殖器官的暴露、未婚先孕、性传播疾病、异常婚育史、畸形、不孕不育等,大多数患者对此存在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变化。通过多年的护理工作,对妇科病人隐私的基本特点、临床护理工作中隐私保护现状分析及护理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妇科;隐私;保护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对于个人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比如个人家庭生活、私人活动空间、财政收支等,均成为隐私不愿被他人所知。而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妇产科,由于面对的是广大妇女群众,她们具有女性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所以在这方面尤其要引起重视,以避免不必要的病人投诉。

作为妇科病房的护士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雅的个人素质和良好的有效沟通能力。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真正了解患者享有隐私权和对自己疾病保密的权利,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可能会暴露患者隐私的环节,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获得患者信任的前提;保护患者隐私是护士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保证患者安全,是我们工作中永恒的主题。

一、妇科病人的特点

1.1疾病的特点:由于妇科疾病往往涉及生殖系统,病因也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隐私问题密切相关。许多病人觉得羞于启齿,不便详谈或不愿向外透露诊疗信息,不能正确叙述症状、疾病的经过。如临床高度怀疑宫外孕时,需要了解病人的婚姻史、交友史、性接触史、月经史等。

查看全文

隐私保护问题的法律研究论文

一、网络隐私权

何为网络隐私?网络隐私是集社会、法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如前所述,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个人自由使用网络空间中的所有信息,个人数据进入网络,很容易成为其他网络用户共享的资源。伴随着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产生,由此产生网络隐私权的概念。网络隐私权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某些相关的美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赵华明:《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大学学报,2002(专刊),第165页。)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郎庆斌:《个人信息保护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表现形式多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如今个人数据进入网络系统得以传播。公民的个人信息留存于网络存储之中。这些信息一旦泄漏,可能威胁个人隐私,侵犯公民的人格权。从这个角度分析,网络隐私权与传统的隐私权概念是一致的。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其如同现实世界一样,进入网络空间的个人,可以拥有自己虚拟的生活领域,可以自主确定个人隐私的使用、处理。网络空间中,个人虽不享有个人隐私依附的存储设备的所有权,但个人隐私的存储空间属于虚拟世界中个人生活领域,享有个人隐私的权利。

二、聊天软件中信息的定性

聊天软件中所涉及信息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用户资料和聊天内容(用户以聊天软件作为存储空间保存的信息本文暂不作讨论。)。以QQ(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软件)为例,每一位新用户在申请账号时都需要填写用户资料,包括个人姓名、出生年月、职业、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有的是公开的,有的只有自己和软件后台操作人员可以接触到。而聊天内容是通过聊天软件进行信息传输的信息,正常情况下只有用户个人可以接触,不公开。首先分析聊天软件中用户资料的性质。用户资料中一部分属于可以在网络中公开正常获取的,是用户授权在聊天软件中可以公开的,比如QQ软件中用户在资料栏中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和职业等,这一部分资料属于个人信息,但因个人信息所有者的公开,使公众可以自由获取,并非隐私,并不作为隐私保护。通过特定、合法的途径,了解、掌握、利用个人信息,是明确目标的公开获取,以此为标准划分,个人信息可以分为公开的和隐秘的。(郎庆斌:《个人信息保护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的下位概念,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但是,公开信息不等于可以随意使用。披露个人信息也必须经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同意。(郎庆斌:《个人信息保护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还有一部分属于只有用户个人和软件管理者可以接触和获取的信息,此部分信息在申请聊天软件用户时有的必须填写,有的是选择填写,属于个人信息中没有向公众公开的部分,但是这部分个人信息,在软件中可以为软件操作和管理者所获取,应属于部分公开。所留存个人信息的网站、网络服务供应商负有管理和保护的责任,却不具有个人信息的所有权,不能随意披露,侵犯隐私权。(郎庆斌:《个人信息保护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此部分内容兼具有隐私和公开属性,但是其隐私属性强于公开性,应作为个人隐私保护。最重要的部分是在聊天软件中用户之间聊天的内容部分。这部分内容只是用户之间沟通而知悉的内容,不向第三方公开。此部分信息与公共利益无关,而用户隐瞒,符合隐私外观属性。从现实角度分析,一般用户在使用软件传递信息时,抱有隐私其信息的意志,不为公众知悉,故其把传递的信息当作隐私保护。而且在今天很多重要的信息正通过这些聊天软件传递,而这些信息价值重大。结合前部分隐私的分析,聊天软件用户资料中不公开部分和聊天内容属于个人对其私生活安宁、私生活秘密等享有的隐匿的权利,应定性为隐私权,并且可以进一步定性为网络隐私权。而用户资料中公开的部分不应定性为隐私,而作为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三、聊天软件中隐私的法律保护

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侵犯用户聊天软件中隐私权的情形,包括聊天软件服务供应商非法转让隐私信息,黑客利用网络的弱安全性非法窃取隐私信息,利用特洛依木马病毒窃取隐私信息等。对其保护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基于对聊天软件中的信息定性,其属于隐私范畴,应当受到保护。在明确其隐私的性质后,今后完善立法或者在司法实践中应对其加以保护。我国的现行法律是将隐私权包含在名誉权当中给予间接保护。对于隐私的保护应源于《宪法》,《宪法》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而隐私属于人格尊严。《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侵犯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而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隐私权。《全国人大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第三条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第九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网络信息违法犯罪行为,有权向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控告;接到举报、控告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被侵权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其他一些法律在相关条文中也间接对此作规范,在尚未对网络隐私权单独立法的情况下,这些法规应能适用于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因为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虽然在保护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并无二。不过,为了顺应国际趋势,积极开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单独立法却是必要的,制定较详尽网络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成为趋势。

查看全文

欧美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立法与实践分析

摘要:学生数据是教育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教育决策、改进课堂管理、推送个性化路径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侵害学生数据隐私的问题,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急需政府从立法层面加强保护。在此领域,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数十年的经验,法律和制度都较为健全。针对美国和欧盟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立法和实践情况的分析发现,欧美已经建立了相对全面的学生数据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隐私保护框架原则,其强调行业自律、全民参与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法律仍旧滞后于实践的需要,数据所有权不明确、处理过程不规范,学生、监护人及其他相关方的数据隐私保护意识薄弱,隐私保护和开放教育数据、学习分析之间存在矛盾等。我国尚处于数据隐私保护的起步阶段,应在汲取欧美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加快立法,尽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营造隐私保护的社会大环境,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

关键词:欧美;教育数据;数据隐私;隐私保护;立法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特别是智慧学习环境建设工作的推进,教育数据在支撑教育决策、改进课堂管理、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各种隐私信息的泄露随之而来,隐私侵权问题成为新挑战。比如,某培训机构收集了14万条学生个人信息,在未取得学生、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拨打电话推销教育培训服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又如,某大学泄露了50余名本校学生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均被一家企业所利用,伪装成在这家企业兼职的大学生,利用大学生的身份来达成偷逃税款的目的(陈禹潜,2020)。这类事件屡见不鲜,几乎成为常态。而大多数学生仍旧是未成年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可能会对他们后几十年的成长、就业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学生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宪法第38条、第40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015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九)第253条、第286条规定了对向他人出售、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以及网络服务者致使用户信息泄露等行为的刑罚处置。2016年通过的《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上的数据收集、使用及保留的处理方式。2020年出台的《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明确界定。第1032条第2款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第1034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同时适用隐私权保护的有关规定。”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隐私保护体系,许多条文规定的内容过于抽象,难以有效执行,且存在重复、交叉,形成了多头执法和多头管理的局面(张彤,2020)。专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虽然已经公布草案,并提请13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但还未正式颁布。如何协调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信息自由流动的关系、保护个人信息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冲突等法理障碍尚未解决(毛牧然,2020)。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已经有数十年的经验,法律和制度较为健全。美国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隐私权的涵射范围内,其基本立场是反对滥用。从个人权益保护的角度,自然人有权选择披露的信息都在隐私保护范围之内(汤敏,2018)。欧盟明确界定了私密信息标准,原则上禁止对个人私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种族、宗教信仰、犯罪记录、政治观点等均属于禁止收集的私密数据(张新宝,2019)。和欧美相比,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才刚刚起步,保护范围有限,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远落后于实践。与此密切相关的学生数据隐私保护,更是从立法到实践都不完善。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调查国外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立法和实践现状,梳理欧美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其适用范围、立法产生的影响、实践中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治理体系的建构过程等,为推进我国的学生数据隐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欧美国家学生数据隐私研究现状;(2)欧美国家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的立法和实践经验与教训;(3)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研究主要从文献和案例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研究以WebofScience核心集SSC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Student”“Data”“Privacy”为关键词组合检索,获得相关度较高的外文文献30篇作为样本,总结国外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研究及实践现状;案例分析则基于立法模式的差异,分别选取美国和欧盟的代表性案例,介绍各国在保护学生数据隐私方面的成熟经验,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本文使用国际通行的术语“数据隐私”作为核心概念,对“信息”和“数据”不作刻意区分,私密信息约等同于私密数据;当自然人为学生时,即为本研究的对象“学生数据隐私”。

二、美国的立法和实践

1.联邦和州层面的立法情况。美国的政治和法律结构较为特殊,在联邦和州两级均有涉及隐私的法律和法规颁布。整个体系比较完善,但又庞杂和交叠。早在1974年,联邦政府就颁布了《隐私法案》(PrivacyAct),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在教育领域,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联邦政府又颁布了《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权法》(FamilyEducationalRightsandPrivacyAct,FERPA),并于2008年和2011年两次修订。该法案赋予家长诸多权利,如,在学生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中,家长有权审核、修改、删除数据等;学校学生个人信息需得到家长同意;使用方仅可将学生数据用于授权用途(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11)。该法案通过家长的介入保护了学生数据隐私,减少了信息泄露和滥用。另一个联邦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TradeCommission,FTC)颁布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Children’sInternetProtectAct,CIPA)和《儿童在线隐私权保护法》(Children’sOnlinePri-vacyProtectionAct,COPPA),以保护儿童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安全,减少网上不良内容对儿童的影响。这两项法案规定了儿童数据的收集范围、收集方式和家长的监管权利,对教育机构和儿童主题的商业网站提出了硬性要求。进入大数据时代后,2015年FTC又颁布了《学生数字隐私和家长权利法》(StudentDigitalPrivacyandParentsRightsAct,SDPPRA),规定了第三方供应商应当遵守的数据保护标准,而且要求在收集和使用(未满18岁或未进入大学的)学生数据前必须获得家长(学生)同意,并禁止利用学生数据从事任何广告或商业活动。美国各州也颁布了州内的学生数据隐私保护法案,如密苏里州的1873号法案(HCSHB1873)、弗吉尼亚州的2350号法案(HouseBill2350)等。加利福尼亚州在2014年通过《加州电子通信隐私法》(CaliforniaElectronicCommunicationsPrivacyAct,CECPA),明确禁止科技公司收集学生信息用于广告和宣传(唐亮,2016),同年,又颁布《学生在线个人信息保护法》(StudentOnlinePersonalInformationProtectionAct,SOPIPA),将学生在社交媒体、互联网站点、在线服务、移动软件上生成的内容列为数据隐私,要求在线服务运营商在一定时限内删除未成年人在网页上的信息(王正青,2016)。从2013年到2019年,美国共有45个州颁布了128部与学生数据隐私相关的法律(DQC,2019),此领域的立法工作趋于完备。2.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1973年,美国联邦政府健康、教育和社会福利部(DepartmentofHealth,Education,andWel-fare,HEW)首次提出了《公平信息实践》(FairInformationPractices,FIPs)。在此基础上,美国逐渐形成了个人信息保护的五大基本原则:(1)公开性原则,即个人信息处理机构应公开关于个人信息处理的一切政策、流程和处理实践;(2)限制性原则,即个人信息在最少必须原则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围、保存期限和销毁应受到限制;(3)数据质量原则,即机构对个人信息应当准确、完整和适时更新;(4)责任与安全原则,作为数据控制者的机构必须承担个人信息保护的主要责任,要将个人信息保护内化于其业务流程和技术设计中;(5)个人信息权利保护原则,充分保障信息主体的知情权、查询权、异议与纠错权、可转移权等。1997年,联邦政府在《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中提出了个人隐私保护的原则:告知和许可,即数据采集者应当告知消费者他们在收集什么信息,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数据采集者应向消费者提供限制使用和再利用个人信息的有效手段。美国的数据保护制度立足于保障数据自由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多方平衡的数据保护准则。美国教育界在学生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基本取得了共识。除了关注学生隐私数据的保护,还强调数据利用的价值和数据开放的意义,提倡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数据本身的价值。卓越教育基金会(FoundationforExcellenceinEdu-cation,ExcelinEd)是美国的一个专注提高教育机会、教育创新和教育质量的非营利组织。该组织建议应从数据价值、数据开放、有限存储和使用、准确性和可访问、安全性以及问责制等方面入手推进学生数据隐私保护(ExcelinEd,2017)。致力于推进教育数据应用的民间组织“数据质量运动”(Da-taQualityCampaign,DQC)和“学校网络联盟”(ConsortiumforSchoolNetworking,CoSN)合作,共同了“使用和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的10项基本原则”(DQC&CoSN,2015),从透明度、治理和数据保护程序等方面对收集和使用学生数据的过程进行了规范。3.行业协会积极参与。除了法律保障,行业自律是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一些行业协会自愿加入保护学生数据隐私的活动中。比如美国软件和信息业协会(Software&InformationIndustryAssociation,SIIA)联合“未来隐私论坛”(FutureofPrivacyForum,FPF)发出了《学生隐私倡议书》,详细解释了有关收集和处理学生数据的现行法律和法规,呼吁会员(服务供应商)签署倡议书,遵守“在教育机构、教师或父母/学生授权下,收集、使用、共享和保留学生的个人信息,支持学生/父母访问和更正学生的个人身份信息”等相关规定。截至2020年6月,以谷歌、Coursera等为代表,共有426家美国企业和机构在此倡议书上签名。4.构建多方共治的体系。美国数据隐私方面治理体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由联邦、州、行业协会及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在行政组织架构方面,联邦教育部设立了首席隐私保护官,成立了“隐私保护技术中心”(PrivacyTech-nicalAssistanceCenter,PTAC)等专业机构,向学区学生在线隐私保护指南,为州和地方提供隐私保护咨询和技术支持。大多数州也成立了具有数据隐私治理职能的机构,监督和管理学生数据,如华盛顿州“教育研究和数据中心”(EducationRe-searchandDataCenter,ERDC)、肯塔基州教育和劳动力统计中心(KentuckyCenterforEducationandWorkforceStatistics,KCEWS)、马里兰州纵向数据系统中心(MarylandLongitudinalDataSystemCenter,MLDSC)等,成为美国教育大数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DQC,2015)。政府以外的协会和民间团体在学生数据隐私保护方面也非常活跃。全美州教育委员会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StateBoardsofEducation,NASBE)提供服务,帮助各州的教育委员会成员了解数据隐私法规和教育数据的潜在价值,支持教育创新和发展(Gradyetal.,2014)。“未来隐私论坛”(FPF)了《家长保护学生数据隐私手册》,美国软件和信息业协会(SIIA)编制了《学校服务供应商保护学生信息隐私和安全的实践案例》,均依据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条款,向家长、学生、服务供应商等相关人员,阐释每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利。数据质量运动(DQC)和全国家长教师协会(NationalParentTeacherAssociation,NPTA)合作编制了《家长教育数据指南》,向父母、教育者、决策者解释学校收集教育数据的类型及收集数据的目的。

查看全文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显著进步,大数据作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我们现如今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由于该项技术尚处于发展你的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仍旧不是那么完善,这就导致大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信息泄露作为影响用户使用的最大的安全隐患,对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以大数据的安全域隐私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目前大数据使用过程中面对的安全隐患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在此技术上提出更好地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隐私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大数据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人们所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目前,无论我们在工业、手工业还是医疗、航空、交通等行业都能看到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说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大数据在诸多行业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该项技术发展时间过短,因此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该项技术的使用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信息安全以及隐私保护就是其需要解决的一个最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大数据综述

(一)大数据的含义。我们现在所谓的大数据实际上就是大量数据的集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这些数据对今后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大数据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设备的综合利用来收集相关信息,然后通过传输和分析处理和处理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大数据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许多公司采用各种先进的方法来收集数据。(二)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库相比,其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据库存储量较大,相比于传统数据库容量大好几倍,二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仅能够存储文字,还能存储视频、图像等信息;三是具有高速性的特点,大数据的高速性指的是其具有高速运转的能力,能够短时间满足人们对于数据的需求;四是具有易变性,大数据具有多层结构,这意味着大数据将显示各种形式和类型。与传统的商业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不规则和模糊的特征,使得传统的应用软件难以分析,甚至不可能进行分析。

二、互联网大数据在电信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探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显著发展的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与此同时,21世纪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数据信息充斥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不稳定因素,网络安全堪忧以及用户的隐私逐渐被暴露等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展开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网络安全;隐私保护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作为网络时代中一股强有力的洪流,大数据时代是依托于云计算、互联网以及物联网而发展起来的,基于大量的数据信息,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便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网络组建成为一个绝对开放的领域,各项隐私信息被暴露,为网络安全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成为大数据时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1大数据时代综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时代规模之大,同时数据信息十分复杂,数据信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逐渐颠覆了传统数据存储类型,文本结构化数据发展形式逐渐在历史舞台中淡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形式获得发展,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数据载体形式出现变化,多以图像以及音频的形式存在。受到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影响,更加能够体现出价值性,借助信息时代进行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统计,并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识别出来,成为大数据时展的主要特征[1]。

2大数据时代下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查看全文

网络营销与隐私保护诠释

要求用户公开个人信息越多,或者是用户关注程度越高的信息,参与的用户将越少,为了获得必要的用户数量,同时又获取有价值的用户信息,需要在对信息量和信息受关注程度进行权衡,尽可能降低涉及用户个人隐私的程度,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

互联网上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最严重的情形,包括信用卡信息被盗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者家庭信息联系被人利用,受到骚扰甚至被骗,造成人身伤害等等。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这么严重,只是个人信息被企业用于开展各种营销活动,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最近看到国外一个网络营销专栏作家的文章,由于他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留下了自己的Email地址,以便和读者交流,结果现在每天收到数百封垃圾邮件,2002年7月份每天接收的垃圾邮件是一年前同期的6.5倍!笔者也有同样的感受,在网上营销新观察网页上公布的服务邮箱中每天同样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并且一天比一天多,很显然,这些电子邮件地址被一些非法用户所收集,然后出售或者发送商业广告。这些邮件地址一旦被垃圾邮件数据库收录,必定要影响正常的通信,每天花费在处理垃圾邮件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多,同时真正有效的信息则可能被淹没或者误删。论文百事通电子邮箱地址被他人任意使用便是典型的用户个人信息被侵犯的例子,当然用户关心的个人隐私远不止Email地址一项内容。

个人信息在营销中的作用

网络营销的特点之一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营销,其前提是对用户信息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姓名、职业、爱好、电子邮件地址等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提供详尽的个人信息,对用户信息了解越少,个性化服务的效果也越低。以Email营销为例,我们可以对比两种情况:

(1)发信人对收件人信息不了解,邮件的开头可能是是:亲爱的用户:本站新到一批电子商务系列书籍,如果您有兴趣的话……

查看全文

个人信用隐私保护论文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公民的个人信用度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维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过程中,防止个人信用的不当使用侵犯公民隐私权成为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指出针对我国现行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现状,我们应当加快立法填补法律空白、明确个人征信制度中隐私权的具体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征信监管,建立完善的信用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关键词: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立法保护

一、个人信用征信和隐私权保护基础理论

(一)个人信用征信的含义

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包含四方面的主体:(1)个人信息主体:(2)提供信用信息者;(3)依法设立的信用征信机构:(4)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在这四方面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信用征信机构,方面它从信息提供者处收集个人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将整理加工后的个人信用信息以消费者报告的形式出售给信息使用者。

(二)个人信用征信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

查看全文

大数据时代金融消费者隐私保护研究

1大数据视野下的金融消费者隐私

在分析金融消费者隐私之前不得不简述本文语境下的金融消费者概念。金融消费者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但实践中银监会等行政机关已经将购买银行产品、接受银行服务的顾客均视作“金融消费者”,并在大量官方文件中使用“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本文遵循问题导向思路,无意纠缠于学术界关于金融消费者是否是消费者,进而受到与传统消费者一样的倾斜保护的问题。而是回应实践,借用实践文本中的这一概念,重点分析金融消费者隐私相较传统隐私权概念的特点。制度的形成具有历时性,其构建、发展与变迁都是由历史实践所促成的。隐私权制度设立之初具有明显的人格属性,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法律体系通过运用共同的简化术语,自我关联的沟通以及广泛的价值共享,使协调成为可能。大陆法系向来青睐法教义学的思维模式,将多样化的概念以不同的抽象程度构建出具有层次的制度体系。因此,有观点认为金融消费者隐私具有人格属性,其本质上是隐私权作为基本人权在金融领域的延伸,金融消费者对其个人隐私拥有完整的控制权。然而,制度的核心概念经过发展越发明晰,而其边缘化概念则出现模糊化的趋势。制度扩张本身亦有限度,若强硬地将性质具有显著差别的概念纳入制度体系中,则势必将会超过原有的制度容量。如前文所述,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二次挖掘使金融消费者的隐私具有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此我们需要探析的问题是,金融消费者的隐私能否作为一种财产权的标的?或者说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是否具有财产属性?从个人权与财产权发展的历史关系来看,二者经历了从“混同”到“分离”再到“融合”的历程。波斯纳指出“:无形财产的一个非常规的例子是隐私权。它通常被作为是侵权法的一个分支讨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它确实是财产权法的一个分支。”而萨缪尔森亦指出“:信息隐私是从丰盛可用的个人资料当中所产生的稀有资源”“,实际上是财产应如何界定与交换,以及应采取怎样形式的问题。英国通过侵权诉讼制度保护隐私权的财产价值,而美国则另辟蹊径,从隐私权(righttoprivacy)中衍生创造出独立的公开权(rightofpublicity),以保护隐私公开的财产利益。由此可见在英美法领域,隐私权的财产属性实际上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而大数据时代金融消费者隐私的财产属性更是毋庸置疑。因此,若将金融消费者隐私完全纳入传统人格隐私权的制度保护体系内,则势必会冲击原有的人格权制度,同时也难以为金融消费者隐私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要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则必须寻找更加合理的保护方式。

2传统金融消费者隐私分配模式的反思

在确定了金融消费者的隐私具有财产属性之后,笔者将金融隐私纳入产权的研究范畴。一方面,只有当金融隐私的产权归属明晰,才能在金融交易中定纷止争,这为大数据时代金融隐私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前提。另一方面,产权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产权清晰可以促使人们充分利用金融隐私带来的效用。而对于金融消费者隐私的产权归属可能会有人认为,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是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为核心内容的,因此财产性权利理应完全归属于消费者个人。这样的论断在传统金融业或许理论上还成立,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则与实践情况相距甚远,具体理由如下:

2.1金融消费者隐私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

与传统隐私不同,金融消费者的隐私并不静止于金融消费者初步披露之后。而是随着金融交易活动的进行而不断累积。显然,虽然初级金融隐私源自消费者个人,但在金融交易中,金融机构对后续累积的金融隐私进行了大量投入。若将金融消费者隐私的产权完全分配给消费者则有违背公平原则的嫌疑。

查看全文

信用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健全措施论文

论文摘要: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公民的个人信用度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维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过程中,防止个人信用的不当使用侵犯公民隐私权成为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指出针对我国现行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现状,我们应当加快立法填补法律空白、明确个人征信制度中隐私权的具体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征信监管,建立完善的信用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论文关键词: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立法保护

一、个人信用征信和隐私权保护基础理论

(一)个人信用征信的含义

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包含四方面的主体:(1)个人信息主体:(2)提供信用信息者;(3)依法设立的信用征信机构:(4)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在这四方面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信用征信机构,方面它从信息提供者处收集个人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将整理加工后的个人信用信息以消费者报告的形式出售给信息使用者。

查看全文

大数据下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大数据在给网络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如用户隐私泄漏、数据存储安全等,引起了广大用户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高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安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

大数据时代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网络时代洪流,海量的数据共同构成了新的网络发展态势,在带来众多应用便利服务生活生产的同时,新时期的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浩瀚的数据量、繁杂的数据类型和越来越快的处理速度共同构成了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在满足实时性需求方面的优势显著,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趋严峻,需要加以研究解决,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技术开发与应用。

1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特征

关于大数据时展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1)规模。大数据的发展背景,数据非常复杂。2015年,全球的总信息量已经达到8ZB。(2)多样性。传统的数据存储类型的文本结构化数据,但在这个阶段,随着人们越来越多样化,数据载体的要求大数据开始出现一些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和音频。(3)价值。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通过大量的信息提取、分析和统计,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2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