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语言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3:33: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语言环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语言环境

音乐语言环境探究论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者需要用音乐耳朵来欣赏、感受音乐演奏家更需要通过自己的音乐听觉来把握、鉴别,协调所演奏、演唱的音乐,把最美妙动人的声音传达给听众。人们对音乐的感知是通过耳朵的感受来进行的,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听觉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这门课是学生获得敏锐音乐听觉的重要渠道,视唱作为视唱练耳课教学重要环节之一,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它的学习达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目的。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听觉基础。

视唱蕴藏着丰富的音乐语言信息。

视唱训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之所以说它是系统工程是因为,视唱教材编排科学、内容广博、形式多样,音乐语言丰富,感性知识及音乐要素典籍全面的特点。视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发展音乐听觉的独特作用,视唱课堂是积淀音乐语言的重要场所,是获得音乐感性及理性知识的重要来源。

我们分析优秀的视唱教材就可以发现,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着巨大的音乐信息量。本人对我西安音乐学院(单声部视唱)上、下册和(多声部视唱)教材作过粗略的统计,这套教材共收集单声部视唱1345条,多声部视唱253条,涉及中外作曲家500多人,中外作品100多部,中外民歌400多首,涉及100多个国家。它们来源于中外著名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舞剧的片段;中外民歌;声乐、器乐组曲、套曲片段等。从作品来看,几乎反映了所有音乐体裁,各种音乐形式、流派应有尽有。可以说将传统音乐所表现的音乐要素包罗无遗。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调式、调性包括:无升降号的大调、小调;一个升号到七个升号、一个降号到七个降号的大调、小调;同宫系统的五声调式、七声调式、特种调式等。这些中外调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非常广泛,许多调式具有民族音乐的特有旋法,堪称调式、调性大全。

查看全文

音乐语言环境研究论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者需要用音乐耳朵来欣赏、感受音乐演奏家更需要通过自己的音乐听觉来把握、鉴别,协调所演奏、演唱的音乐,把最美妙动人的声音传达给听众。人们对音乐的感知是通过耳朵的感受来进行的,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听觉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这门课是学生获得敏锐音乐听觉的重要渠道,视唱作为视唱练耳课教学重要环节之一,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它的学习达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目的。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听觉基础。

视唱蕴藏着丰富的音乐语言信息。

视唱训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之所以说它是系统工程是因为,视唱教材编排科学、内容广博、形式多样,音乐语言丰富,感性知识及音乐要素典籍全面的特点。视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发展音乐听觉的独特作用,视唱课堂是积淀音乐语言的重要场所,是获得音乐感性及理性知识的重要来源。

我们分析优秀的视唱教材就可以发现,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着巨大的音乐信息量。本人对我西安音乐学院(单声部视唱)上、下册和(多声部视唱)教材作过粗略的统计,这套教材共收集单声部视唱1345条,多声部视唱253条,涉及中外作曲家500多人,中外作品100多部,中外民歌400多首,涉及100多个国家。它们来源于中外著名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舞剧的片段;中外民歌;声乐、器乐组曲、套曲片段等。从作品来看,几乎反映了所有音乐体裁,各种音乐形式、流派应有尽有。可以说将传统音乐所表现的音乐要素包罗无遗。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调式、调性包括:无升降号的大调、小调;一个升号到七个升号、一个降号到七个降号的大调、小调;同宫系统的五声调式、七声调式、特种调式等。这些中外调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非常广泛,许多调式具有民族音乐的特有旋法,堪称调式、调性大全。

查看全文

音乐课堂中语言艺术论文

一、语言艺术的现状

1.音乐环境音乐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音乐教学一般是教师在演奏,讲述,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不提问不思考,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学习音乐知识的基本技能。在当今多媒体盛行的时代,音乐授课也应该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电视等音频、视频增加相关的音乐知识、文化素养,学校应该多添置音乐教学器材,布置专门的舞台,不定时举办音乐晚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演出机会、演奏环境,同时也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表演能力。

2.教学氛围目前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严重忽略了文化课的培养,许多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课时都被相应的删减,学生的这些课程得不到相应的知识讲解,文化练习,对于这些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也无从谈起。同时,学校聘请的教师有的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艺术生,有的老师掌握的知识比较古老,不会演奏现代的流行音乐,不能跟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和交流,有的教师在授课时不注重自身的语言艺术,在上课时运用大白话、方言,这既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文化认知,也不能讲音乐的自身魅力展现出来。

二、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

1.声音语言语言的种类有很多,其中讲解性语言主要是指音乐教师在授课时要准确讲解理论知识,从而表达音乐中所传达的思想,对于一门艺术性的课程来讲,注重艺术语言的使用,对加深艺术课程的理解很有益处。专业性语言不言而喻是指针对不同的专业,授课时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词汇等,比如在讲解科学知识时,要态度端正,不能嬉皮笑脸;在讲音乐知识时,要注重文字优美,感染性强,遇到音乐专业词汇时,要详尽地进行解释,不能以偏概全,草草了事。趣味性语言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获得乐趣,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在授课时运用趣味性的语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收获知识,也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注重语言的文艺性在音乐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一门文化审美的课程,运用文艺性的语言对于增加音乐课程的感染力有很大作用。在语言表达上要做到能够简练、准确,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子使音乐知识完整地表达出来,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诱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语言上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流露出不满和厌烦的感觉,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学生排斥对音乐的学习,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

2.肢体语言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字语言之外,肢体语言对于音乐教学也很重要。肢体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动作等。我们通常都在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眼神的交流,比有声的交流更有力。比如在学生演奏音乐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大的鼓舞,促使他们在表演中更加投入、更加卖力。在讲课时,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进而时刻准备着改变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教师的手势动作等也展现了肢体语言的艺术作用,例如在进行音乐指挥时,强有力的音乐指挥对于激发演奏以及演唱热情都有很大的作用,平时上课中的肢体语言也能缓和师生关系,起到沟通交流的意义。面部表情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观察教师的面部表情,讲课时候的声音来展开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太过严肃,面部表情凝重,教室氛围十分压抑,那么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注重自身的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不同的反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音乐课堂的质量,增强音乐文化知识的艺术感染力。

查看全文

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思维的重要性

1早期音乐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从字面上的理解是出生到学前的教育。在0~6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期,开发大脑的潜能最重要的时期。聆听音乐是最简单的开拓大脑思维的方式,这种反射运动,让宝宝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记忆。充分发展右脑的情感,思维作用,使右脑得到锻炼,当左右脑同时锻炼时,使智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和挖掘。

2早期音乐教育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影响

长辈中流传着‘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这句话也表达了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教育的时间学”把教育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教育,分别是早期胎教、0~3岁新生儿时期教育、4~7岁幼儿时期教育。早期音乐胎教当宝宝在母体中六个月时就可进行,那时候的胎儿已经有听觉能力,可以适当地放些音乐,让他们在舒适环境中成长。当大脑接收到音乐的旋律之后迅速地将其转变为想象情景,让大脑和听觉神经都得到放松,随着乐音的波动而分泌有益身体的激素,而妈妈和胎儿是一体的,当妈妈感觉愉悦时孩子自然就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就不会产生躁动的情绪,由此可见音乐胎教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儿音乐教育形式多样,因为这时候的宝宝对声音和周边事物比较好奇,声音可以引起他(她)的注意力,在睡前可以适当放些轻柔的音乐,来唤起胎教音乐的记忆,通过音乐来刺激“音乐脑”,让左右脑和谐发育。孩子再小都有欣赏音乐的天性,对于旋律都有识记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反复去听会加深孩子的记忆,她会慢慢习惯通过乐曲进行记忆,虽然孩子很小,但还是有智能的存在,通过音乐的反复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幼儿音乐教育可以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来完成,带着孩子在音乐中跳一跳,蹦一蹦,做游戏等,对孩子来说这些简单的动作同时锻炼了四肢协调和大脑。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对孩子空间智能有帮助,他大部分作品的曲风很对称,风格很严谨,如他作品《双钢琴演奏D大调》适合儿童聆听,可以帮助他们的脑部理性的分析和认知的产生。儿歌一般都有欢快的旋律和美好的歌词,不仅能让孩子放松情绪还能教会她们很多道理。例如,儿歌《找朋友》当中的歌词就告诉宝宝,想和初次见面的人成为好朋友的语言用词,父母可以在教唱孩子的过程中对歌词进行表述和表演,通过爸妈的示范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时,可以让他们接触乐器,让孩子在音乐中成长为热爱生活的人。我个人认为应该抓住孩子的幼儿时期,因为这一阶段孩子脑发育最快,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很重,这可以加大孩子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在这一时期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学习音乐乐器,培养音乐兴趣的同时启发他们的思维,多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

3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开启幼儿思维的重要性

(1)培养孩子善于聆听的习惯,让她们静心欣赏的同时去感受音乐的美。好的音乐就像是一首诗歌,用不同的旋律展现不同的场景,能把人带到一个安静的世界,让人情不自禁安静下来去细细聆听,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美感。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把思维意向转化为具体形象,而大脑就是转化的地方,孩子也具有辨别乐音的能力,并且会逐渐增加,所以孩子在听到音乐后随着情绪波动,会随即跟着发出自己悦耳的童声。记得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倦和痛楚。”在给孩子放音乐时,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好听”,再随着年龄变化慢慢向其传达音乐中的感情和意境,鼓励孩子自己进行联想,多倾听他们的想象,让孩子喜欢运用大脑进行联想。

查看全文

音乐教育艺术特征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其中音乐就有着陶冶情操的功能。目前来说,一些高校对于音乐仍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社会的进步来进行文化层面、人文层面以及民族层面的艺术挖掘,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体现社会的内在美以及个人情感。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应该基于传统音乐,并且以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为背景,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艺术性特征的发掘应该基于社会文化,以便提高素质教育的内在形式和内涵。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性特征

内在艺术是一种很难发掘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其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文化的内涵角度来判断。现代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民族性、传统性以及文化性,都是源自于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上来挖掘艺术,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一个地域的特点以及文化底蕴,最终形成一种音乐流派。这也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立足于社会美,进而散发音乐文化,可以全面的发展学生内心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素质。

一、在文化层面上构建艺术性特征

音乐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系。音乐也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于音乐的建设也要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针对此,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合理化的构建,充分体现出音乐文化风格的艺术性特征和品质,这也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推动音乐教育在文化层次的作用,以便满足高校音乐教育所提出的对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环境全面关注的要点。

二、要以民族传统性艺术特征作为音乐教育的挖掘点

查看全文

文学与音乐关联与发展

1.引言

音乐与文学,从来就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渐演变的过程中,音乐与文学就与人类息息相关。劳动时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是音乐的原型,就是语言的原生。在漫长的人类的发展史中,音乐与文学从来就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它们都是人们情感的外在展示,是人类语言的方式的衍生。音乐长于抒情、文学长于描写,正式在这具体与抽象、心理与感官的双重影响下,人类的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正如英国19世纪艺术理论家佩特曾讲到,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到音乐的状态。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无论是东方的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音乐与文学之间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伴相生,反映着人类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又共同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2.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统一性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其产生、发展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使得两者有了相互融合、关联的基础。

2.1同样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认可,因此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其研究的就是人类文化活动与所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样对于音乐与文学而言,地理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音乐与文学的风格,使得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由于受到地形、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音乐与文学都受到其影响。如西北部高原,陕西、山西等地区,地貌形态以沟壑为主,地形崎岖不平,植被较少,环境较为空旷,因此反映在音乐的特点上就是是曲调高亢、苍茫深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天游,而反映的文学上面就多表现为文字的豪放舒展、大气磅礴,如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映了在最为贫瘠的土地上,人们自强不息的品质,凸显出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要】在现有的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观念陈旧、方式落后以及资源单一的问题。本文基于幼儿视角,提出了“动感取向”的幼儿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从“静态”到“动感”,满足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从“单一”到“多维”,丰厚教师音乐教学的方式;从“重教”到“重学”,凸显音乐学习本质与幼儿学习本质的叠加。因此,结合实践案例,本文梳理出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环境创设、音乐教学材料投放、音乐教学策略运用及音乐教学载体设计四方面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表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不仅激发了幼儿音乐学习的活力与潜力,也形成了幼儿音乐教学的新范式,同时提高了教师音乐教学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动感取向;幼儿视角;音乐教学;改革创新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课题

1.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审视。音乐教学观念陈旧,幼儿主体地位被忽略。在教学中,大量依赖于记忆教学,以为让孩子机械地记住歌词就达成音乐教学的目标了。他们习惯于引导着幼儿,往往忽略了让幼儿主动的感受和表现音乐。如图1。图1大班歌唱活动《迷路的小花鸭》各活动环节时间比例音乐教学方式落后,幼儿体验机会被剥夺。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局限于幼儿自主性学习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的了解,忽略了幼儿对音乐活动认知的要求,无法帮助幼儿积累有效的音乐经验。如图2。音乐教学资源单一,幼儿多维感受被影响。老师现用的教材上,大部分音乐活动是歌唱活动或音乐欣赏活动,有些主题陈旧复杂,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如图3。图3音乐教学资源来源统计图2.课题研究的意义。从“静态”到“动感”,满足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强调让幼儿跟随音乐充分地“动起来”,先从肢体的“动”来感受音乐,满足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从“单一”到“多维”,丰厚教师音乐教学的方式。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更要求教师关注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策略、教学载体等对孩子音乐学习活动的多维、立体的影响。从“重教”到“重学”,凸显音乐学习本质与幼儿学习本质的叠加。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更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以幼儿特有的方式来理解进而表现和创造,凸显音乐学习本质与幼儿学习本质的叠加。3.课题研究设计。(1)研究目标。探索动感取向音乐教学在幼儿园的应用策略,改革固有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说、动、画、演”等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提高教师自身音乐素养、丰富拓展动感取向音乐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学习与展示的平台。(2)概念界定。动感取向:①动中学习:凸显音乐学习的本质,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从静走向动,即在动作中体验音乐的节奏、旋律;②体验音乐的灵动:把握音乐学习的方向,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并体验音乐的灵动。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方式:以动感为价值取向,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总和。幼儿视角:可以简单地把它描述为以幼儿的视线水平去观察和理解外部世界,并依此推测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4.理论阐述。音乐本质理应激发幼儿艺术的潜能。儿童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先验内容(天赋、潜能),这些先验的内容是历代祖先生命活动、生命体验的沉积。音乐教学理应遵循幼儿好动的天性。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的过程,也是真正的学习过程。音乐表现理应调动幼儿感官的多维。在音乐教学中尝试“多感官参与”,让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并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这更益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从而提高审美体验。

二实践操作

1.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环境创设艺术课堂创造,启动幼儿音乐学习。在活动室里分线上(圈上)活动、散点活动。一般节奏训练、歌唱、欣赏、打击乐、韵律活动都适合在线上(圈上)进行,需要幼儿自由表现或互动的采用散点活动。活动室的布置要突出它的温馨、美感、生活化。音乐氛围营造,增强幼儿音乐感受。教师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让适宜的音乐为孩子行动伴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互动环境打造,支持幼儿音乐探索。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伴随着歌曲旋律,孩子们不仅可以师生互动,还可以生生互动,更可以与乐器互动。2.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材料投放动感素材让音乐教学更“自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我们选择和孩子学习特点及经验水平相匹配的能动材料,让幼儿在鲜明的节奏、旋律氛围中自主能动地歌唱、舞蹈和游戏。多变教具让音乐教学更“趣动”。在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趣味音乐教具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通过趣味的音乐教具进行合乐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的音乐关键经验。多媒体材料让音乐教学更“新动”。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音乐教学,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加生动、逼真的感受,增强幼儿感受音色、理解音乐形象等能力。3.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策略运用(1)角色带动,唤醒幼儿音乐学习的主角意识。多维度的动感音乐角色语言。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幼儿对音乐作品多维度的表达,如让幼儿在表达属于自己的“音乐故事”中,成为音乐作品的主人。多层次的动感音乐角色动作。在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经验水平进行多层次的音乐角色动作设计,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自主选择中进行适当的自我挑战。多通道的动感音乐角色表达。在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走进音乐,利用多通道对音乐角色进行自主表达。(2)情境互动,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情感体验。动感情境故事化加工,激发幼儿思维灵动。对原有的音乐作品进行一定的情境的创设,让歌曲有一个故事的背景,这样加工后,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了亲近孩子实际的特点,从而让音乐作品更加自然。动感情境生活化加工,激活幼儿身体灵动。在音乐作品中,渗透生活化的过程,就能让作品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动感情境游戏化加工,唤醒幼儿内心灵动时,可以根据作品的意思,渗透一些儿童喜爱的游戏环节,使得作品处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任务驱动,助推幼儿音乐活动的艺术畅想。任务执行充分展现幼儿的音乐学习感受。教师对每一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是明确的,但是这些教学任务落实到幼儿身上则表现为无意识。改变这种状况的方式就是,一切为幼儿的音乐学习而量身定做任务策略。指令策略有效凸显幼儿的音乐发展支架。指令策略就是指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必要的任务指令,可以帮助幼儿更为准确地学习音乐,不至于在音乐课堂中产生混乱的现象。任务情境直接丰富幼儿的音乐情感体验。在任务情境的创设中,教师更应注重情境的去功利性,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进行科学导向,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促进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4.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载体设计(1)以符号为提示,引动幼儿感受音乐。语言符号的运用。语言符号指的是教师运用具体的语言形象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即对歌曲中具体事物、情境的描述所采用的词语符号,如“越来越响”“越来越轻”等。动作符号的运用。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形象感强的特点,通过面部表情、举止、身段、动作神态等创设与歌曲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歌曲,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听觉符号的运用。听觉符号指的是教师根据歌曲的旋律特点,在歌曲某一节奏中创设特定的符号(如耳朵)作为幼儿聆听的声音符号,引导幼儿更好地感受歌曲旋律的美。(2)以图谱为支架,带动幼儿理解音乐。图谱助旋律理解。音乐作品的旋律对幼儿来说是个难点,所以采用图谱,把作品处理得更加形象,确实是有助于幼儿对歌曲的学习的。图谱助歌词记忆。尽管歌词有难度,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但是通过图谱记忆孩子们可以较轻松地熟悉、记忆歌词被容。(如图4)图谱助情绪感悟。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借助图谱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图4中班歌唱《歌唱春天》图(3)以游戏为方式,推动幼儿表现音乐。针对性的课前游戏,激发幼儿歌唱兴趣。在幼儿学唱歌曲之前,提前进入教师预设的场景中,布置好某种氛围特别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一走进这种环境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渲染音乐课堂的气氛。多样化的铺垫游戏,促使幼儿乐意体验。这是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的一种方法,是在借用科学体验铺垫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元化的游戏开展,支持幼儿反复体验。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歌曲旋律中享受美感。

查看全文

谈音乐教学教育与审美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非说教。组织好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美育的过程,是美的欣赏和熏陶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美育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是注意运用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始终贯穿着感情的线索,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进入角色。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在这里,剧院里的他,整个属于艺术。”所以,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板着面孔。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不能火冒三丈,把学生批评一通,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再表扬鼓励一番,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与前一种了。另外,课堂内容结构还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获得知识的营养。

查看全文

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理念

摘要: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各具风格与魅力。两种范式融合发展既能突出审美在音aib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又能强化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成兼容的音乐教育理念,对构建时代精神与审美并存的高校音乐教育价值体系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范式;音乐实践范式

在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适用性探讨声不断。注重审美范式的一方认为,音乐教育应当注重音乐的本质意义。人们在从事音乐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音乐美的发现与创造,注重音乐“本体论”在音乐教育研究中的价值。注重实践范式的一方认为,音乐在本质上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制约的,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更加看重育人功能。仔细梳理两种范式的内涵,可以发现它们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单纯审美范式片面追求音乐审美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导致教育价值偏差。第二,过分强调音乐教育的教育本位论,使得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停留于表面。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范式都无法主导当前的音乐教育,只有实现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相融合,才能适应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音乐教育审美范式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它认为“音乐为了人类的情感而存在,音乐教育服务于人类的情感,音乐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1]。审美范式以“审美”为中心,教师“审美”地教,学生“审美”地学,将情感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唯一纽带,强调审美欣赏的重要性。审美音乐教育不仅在西方盛行,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也很大。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学者认为审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有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够更多地发现美,更好地欣赏美,并最终创造美[2]。审美音乐教育的理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音乐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人的发展和音乐艺术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读解音乐作品时,我们需要以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去审视音乐教育本身,充分认识音乐教育体验和评价离不开历史、文化、政治因素的制约。其实,任何艺术经验都来源于生活,因为任何艺术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就像有学者描述的,“一个‘纯粹的’审美经验,仅仅为了美而欣赏一个对象,不为任何其它目的,那只是一个干枯的抽象”[3]。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正是使音乐教育与实践目的结合起来[4],即不断挖掘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独特的内涵价值,使两种范式融合,取长补短,从而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定位不同于以往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立足我国教育实际,以不断开放、互相融通的大格局、视野,努力打造能够立足于世界一流学科平台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相结合对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掘审美价值和实践价值,并进行理论性的总结,有利于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与时代价值标准相融合,对音乐教育的更新与演变有助推作用。

基于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的重要意义,探索审美音乐教育在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对其自身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影响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定位中,准确把握审美音乐教育与实践音乐教育内涵价值,分析两种范式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指导,并对其自身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树立正确角色定位,有助于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从适应我国高校教育时代性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融合发展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突出了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审美范式认为审美就是以人为主体和以音乐为客体的二元化过程,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审美的定义有很大差别。从受众的角度考量,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作品放到广场舞这一社会环境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许多场合,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等审美因素都是特定的,这种影响音乐审美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的环境”。它在横向体现为区域性,即一定范围内的音乐活动;在纵向体现为时代性,即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切音乐活动。音乐的审美经验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我国多民族、地域广的特点,造就了各种文化、音乐、艺术之间的关联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想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抓住审美范式的理念,就必须接受音乐文化、音乐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征、不同风格的音乐中探寻音乐本身美的特质。在范式的融合中,审美音乐教育继承了我国的美育思想,融合了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本体论发展中体现了作为教育基础价值的特征。第二,强化了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在实践音乐教育观念影响下,高校音乐教育中人与音乐的关系由教师、学生、音乐构成,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对音乐的观念应当是保持一致的。音乐不作为单纯的审美对象,教师和学生也不是纯粹的欣赏者和旁观者,音乐与人是高度融为一体的。这与审美范式所提出的主体、客体二元认知的观点有着根本不同,它充分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易于接受和进行感知。人们在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中对音乐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实践音乐教育所秉持的观念之一。正是因为强调了环境对音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规律中更好地发现音乐教育的价值。这里所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语言环境,事实上,环境的变化不仅仅是指咖啡厅、音乐厅、博物馆等场所上的变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同一场所因为不同的时间节点,音乐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上课前为课堂内容营造铺垫的音乐环境、不同授课内容的语言环境等。在实践音乐教育看来,音乐是不分等级的,高雅和通俗是由不同环境界定的,不同的音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尽相同的价值,这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这种语言环境为学生学习、创作音乐提供了情感基础。从实践音乐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应当以不同的角度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分解音乐教育过程,从而拓展音乐和音乐教育进一步延伸的空间。音乐教育净化心灵的独特魅力,使它作为一门学科与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教育区别开来。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音乐自身的价值。音乐教育对审美目标的培养就是要加强对音乐内涵的学习,从而创造出音乐的意义。这种内涵意义的创造和产生需要心灵、身体和情感的高度融合,它包含了在不同文化中体验音乐,体现了音乐教育带给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洞察力。审美教育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内涵,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特别是面对“新时代高校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审美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更为重要,它对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义重大,也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正心”价值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融合,加深了音乐教育多元化背景,对音乐教育发展定位更加准确,也符合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理论体系需要,对强化当代社会价值引领有积极作用。第三,促成了兼容的音乐教育理念。审美音乐教育思潮虽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颠覆性影响,但在各方观点的冲突中,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审美“情感”的角度出发,任何观点的辩驳,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音乐教育内涵价值的建立。立足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本身,在不断探寻多元化音乐素材的同时,也要坚持以“情感”为基础,在多元文化视野中探寻“美”的定义,将人性最本真、最善良的东西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同时教他们一种寻美、寻真的方法,并带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音乐教育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过程更注重质量评价。这里所说的质量评价主要是指最终综合考量,而非某项技术考量,这也是实践音乐教育与审美范式的区别之处。它不局限于对学生的单项指标进行评价,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也能更好地契合高校人才培养主题。

通过探寻审美音乐教育与实践音乐教育两种思潮融合的内涵价值,能够看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做好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如何提升质量?在此,笔者试就促进两种范式融合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坚持内容选择的导向性。不同风格、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音乐题材都被广泛纳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内容选择是关键点。音乐教育活动本身有着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也正强烈需要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新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育人全过程,全过程不仅包括德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单纯性审美或是趣味性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可能居于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内容引导的关键作用。音乐之所以能净化心灵,正是因为像审美音乐教育中阐述的那样,它是以情感为基础,所以更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因此,通过内容的正确引导,在审美的基础上挖掘音乐本身的实践价值,既能够有效树立学生价值认同感,也能促进两种范式融合发展,对凸显时代价值体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很大作用。第二,创新环境资源配置。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践音乐教育范式下环境因素对音乐教育活动有显著影响。无论是语言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音乐的经验”。建立一套可学习、借鉴、复制的经验库,让这些经验环境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教育实践中去是经验转化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立问题导向创新机制,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促进音乐教育环境的不断完善。同时,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要坚持学科融入,促进人文与社会环境融合。包括音乐在内的任何艺术形式与现实都是无法分离的,音乐教育不仅与生活经验关联密切,而且与社会文化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更是密不可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锤炼心志、历练品行的过程,教师要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实现“以学养人、治心养性”,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向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融通,为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提供切实的帮助。第三,促进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成果不断扩大,为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建议各地在提升全国性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质量上下工夫,主管部门、学校、行业协会等应当加强联系沟通,搭建激励相关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助力新时代音乐教育研究不断发展。学校层面要依托教务、科研部门,加强音乐教育实践方面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查看全文

心理学分类研究论文

拓扑心理学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根据动力场说,采用拓扑学图形,研究人及其行为的一种心理学体系。

勒温否定了刺激-反应的公式,而认为行为可表示为人和环境的函数,行为是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color]

这个环境不是纯客观的环境,也不是科夫卡所说的行为环境,因为行为环境实际上是意识中的环境。勒温的所谓环境叫做心理环境,是仅仅对行为有所影响的环境,他称之为准环境。

准环境被区分为三种,即准实在的环境、准社会的环境和准概念的环境。仅举一例说明准实在的环境,其他两种环境的意义就可以类推而知。他说:“比如一个儿童知道他的母亲在家或不在家,他在花园中的游戏的行为便可随之而不同,可是我们不能假定这个母亲是否在家的事实存在于儿童的意识之内。”这就说明勒温的心理环境有别于科夫卡的行为环境。

勒温将人和环境描绘为生活空间。这个生活空间不包括人生的一切事实,而仅包括指定的人及其行为在某一时间内的有关事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