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3:23: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舒曼艺术歌曲音乐特征
摘要:舒曼是十九世纪欧洲伟大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浪漫带有诗意。本文主要从舒曼艺术歌曲的文学性、主要题材、钢琴伴奏以及舒曼的“正直”音乐思想几个角度论述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关键词:舒曼;艺术歌曲;音乐特征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是十九世纪欧洲伟大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他将对文学的热爱融入到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评论之中。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耽于幻想的音乐家”,他用音乐表述着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一、音乐融于诗歌,文学性强
舒曼出生于一个殷实的书商家庭,舒曼受他父亲的影响,热爱文学。极高的文学修养使他对于诗歌的选材眼界开阔而又严苛。艾亨多尔夫、摩生、海涅、歌德等作家的诗歌作品都受过他的青睐。舒曼的创作带有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置身于他想表达的情感环境中。他谱写的歌曲带有着诗意,旋律的进行仿佛是诗句的展开。在舒曼的笔下,诗歌与音乐似乎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在他的手里灵动起来。舒曼通过旋律的曲折和音响的暗示,用音乐塑造歌曲环境,意境深邃。舒曼本身性格的细腻浪漫和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在为诗歌谱曲时,更加侧重歌曲的意境,音乐更准确地传达出歌词中想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理解诗歌的音调。为了更准确的表达诗句,他在歌曲旋律中加入朗诵,创造出一种朗诵的情绪。歌曲《两个禁卫兵》中的对话部分、《诗人之恋》中的“我曾在梦中哭泣”等等。
二、倾向爱情主题
羌族萨朗音乐艺术研究
摘要:羌族萨朗音乐是羌族最为古老的传统歌舞音乐,是羌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羌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通过对羌族萨朗音乐的艺术形式、分类、艺术特点及萨朗音乐的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论述,探寻出了传承和发展羌族萨朗音乐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类学;羌族;萨朗音乐
羌族萨朗是一种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汶川、松潘、黑水及绵阳市北川县部分地区的歌舞艺术,融歌、舞于一体,是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羌族萨朗音乐汇集了古羌人和现代羌族人民的智慧,他们以坚强的毅力战胜自然灾害,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我们演绎和传承着羌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舞音乐文化,其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值得广大音乐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发掘。羌族萨朗的起源,充满着浓郁的神话色彩。据羌族民间故事《萨朗姐》中说,在很久以前,正当羊角花开得最为鲜艳的时候。一天,在茂县曲谷西湖寨,人们突然听见羊角花丛中响起银铃般清脆的歌声。循着歌声,大家看到一位身着素白麻布衣裳,头顶黑色头帕,腰上系着挑花围腰的羌家姑娘。她身材苗条,相貌俊美,边歌边舞,如春燕翩翩,她说她叫“萨朗”。大家纷纷围着萨朗,请她教唱歌跳舞。萨朗边唱边教,人们也边唱边学,歌声优美,舞姿轻盈。后来,萨朗被恶土司所害,人们把她安葬在西湖寨后山梁上,将其坟修成一座石塔。每年羊角花开时,妇女们便相约来到女神梁子的石塔周围唱歌跳舞,热闹几天,以示纪念萨朗女神,而羌族妇女们在纪念“萨朗”时所表演的歌舞音乐也就是羌族萨朗的雏形,由于羌族萨朗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现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羌族萨朗音乐的形式与分类
萨朗,在羌区又名锅庄(羌文RrmeaSalengw),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伴随着古羌人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跟随古羌族辗转反侧,最后定居在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河畔。羌民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羌族萨朗歌舞音乐文化。其种类主要有喜庆萨朗音乐、瓦尔俄足萨朗音乐、婚庆萨朗音乐、集会萨朗音乐、节庆萨朗音乐、礼仪萨朗音乐、忧事萨朗音乐以及祭祀萨朗音乐8种类型。每一个种类的萨朗音乐的表演都与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紧密关系。如喜庆萨朗音乐主要在羌族历年、庆丰收、修房造屋等活动中表演;瓦尔俄足萨朗是专为祭拜羌族歌舞女神“萨朗姐”而表演的一种萨朗音乐;婚庆萨朗是一种在羌族青年结婚时表演的一种音乐形式,羌语称之为“席步磋”;集会萨朗音乐是由古时羌族释比为出征的羌族将士们念太平保护经时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的一种歌舞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威严性和号召力,这种萨朗又成为誓师萨朗;礼仪萨朗是一种羌民族欢迎前来参加重大节庆活动的客人的萨朗音乐,表演者必须是羌寨60岁以上的长者;忧事萨朗音乐是羌寨一种古老的丧葬歌舞,主要为表达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或古时战死沙场的英雄德沉痛哀悼,而表演的一种萨朗音乐形式;而祭祀萨朗音乐与忧事萨朗具有极其相似的特点,但祭祀萨朗音乐主要用于羌族同胞的还愿等宗教活动中,其代表就是羊皮鼓舞。通过以上对羌族萨朗类别的分析可以看出,羌族萨朗音乐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羌族人民所崇尚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这一传统习俗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羌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崇拜、祭祀活动及少数地区的图腾崇拜是羌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发展到今天,羌族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羌族聚居区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羌族萨朗音乐在种类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发展的基础上永保羌族萨朗的传统特质是当下广大音乐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羌族萨朗音乐的特点
视唱练耳音乐艺术研究
[摘要]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音乐知识的掌握、音乐技巧的理解、音乐艺术素养的完善,并借助视唱练耳教学的实施有效完善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与音乐基础能力。同时,视唱练耳是每一位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攻克的声乐训练难点,也是每一位学生通往音乐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能力;提升
艺术家普罗科菲耶夫曾说:“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音乐艺术所具备的力量不言而喻,音乐教育所产生的能量也不容小觑。因此,教师需要努力借助音乐知识的教授和音乐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逐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欣赏音乐艺术的美感、体会音乐艺术的博大,并在音乐艺术的品味过程中获得高尚品德的建立,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若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引领学生步入音乐艺术的殿堂,就需要借助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实现音乐知识的掌握、视唱练耳能力的提升和音乐素养的完善。
一、音乐乐理知识的教授
在音乐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音乐乐理知识是教师必须认真进行教学安排的教育内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具备完善的乐理基础知识,也就无法有效理解教师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表述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无法理解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声乐乐理知识进行详细讲述,并逐步帮助学生为视唱练耳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乐理知识基础。例如:我在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之前,首先利用音乐乐理知识的整合和教授来逐步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视唱练耳过程中有可能会涉及的声乐术语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和解释,并希望借此有效帮助班级中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专业术语,进而在后续的声乐练习中妥善应用、高效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其次,我在课堂上以简单的乐曲为例,针对其中的表情术语、速度术语、力度记号、谱号、调号、调式、节奏类型、装饰音记号等知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比对讲解,并要求学生借助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小组中互相进行乐理基础知识的理解练习和强化检测。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于音乐乐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还借助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来邀请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描述,并在我的乐理问题中使用自主思考、合作分析、探究讨论与问题解答等学习步骤来解决我提出的问题,在讨论与分析中逐步实现乐理知识的掌握与正确应用。最终,学生经过声乐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不仅实现了声乐学习兴趣的建立,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理解音乐”的成就感,进而为后续的视唱练耳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教学训练时,需要通过乐理知识的教授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在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视唱练耳训练的充分准备。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活动之前,针对学生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详细教学,并帮助学生在后续的视唱练耳学习过程中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建立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
影视剧音乐艺术思索
电影自诞生日起就以它独特的方式融会艺术和技术。每次技术的革命都极大地拓展了创作人员的思维空间,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我们知道,最初由爱迪生在1889年发明的电影放映机里放映出来的电影只是一种没有对白、没有生效、没有音乐的行为表演的艺术形式。那时的电影被称为“默片”或者“无声电影”。但是人们欣赏电影却听不到声音,就像面对一个哑巴一样。那么人们怎么想起在电影中加入音乐,存在着诸多的说法。德国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对此解释为:音乐足以当摄影的解药,因为观众目睹尽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仅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让哑巴发声,人们首先想到了音乐。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当时已经形成独立的体系,在抒发人物情感,表现环境气氛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说,音乐是声音中最具有特色,最具有艺术魅力,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所以,电影人首先想到了用音乐为当时的电影解围。电视发明于1936年,比电影晚40多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科学技术的进程,电视的兴起是二战之后的事情。
在我国,第一个电视台建立于1958年,但很快又被经济困难和十年耽误。七八十年代,电视音乐与电影音乐更多的是学习和继承,又“同”有“异”,但“同”多“异”少。从片种内容上看,电影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动画片、戏曲片等。
由于电视节目种类繁多,电视音乐也随种类的特点,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说,电视音乐不是独立艺术的音乐,它是电视语言的一部分,它与画面有时是相伴而行,更多的是主属关系。在电视和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师三大声音要素。其中,音乐和音响在某些时候会难以区分。这时,音乐会被当做音响来处理,发挥音响所起到的作用;反之,音响也可以当成是音乐,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律动性。它们两者在形态和作用上的交融,产生了音乐音响和音响音乐。音乐音响是指以特殊的音响效果出现的音乐。这时,声音元素尽管处于音乐的形态,但其发挥的作用更像是音响。比如,有一部反映“”题材的电视剧,其中的一个场面中,红卫兵正在喊着激昂的革命口号,而背景则是高音喇叭播送的革命歌曲。这时,革命歌曲并不以音乐的意义发生作用,而是被当做一团嘈杂喧闹的音响作为场景的声音背景,也就是说,它是以音乐的形态发挥着音响的作用。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当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运用手法,即剧中多次插入的美国黑人在街头敲“鼓”的场景。画面中,一个美国黑人坐在繁华的街道旁边,旁若无人地敲打着一只塑料桶,在他的身边,有时还会出现另一个黑人,伴着鼓点手舞足蹈地演唱美国式的说唱音乐。而剧中的主人公王启明有时是从他们身边经过,有时驻足倾听,有时坐在一旁若有所思,还有时根本没有在画面中出现。这里的音乐—鼓点和说唱已经完全失去了旋律性,变成一种音响化的符号,给人强烈的听觉冲突。在中国近15年的电视剧发展中,这种手法相似而又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似乎只是在《北京人在纽约》中出现过。可以说,它超出了一般国内电视剧音乐使用的普遍方式,真正达到了与剧情的紧密连接和个性化设计。这使我们意识到,追求剧情发展中某些场景和音乐音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是电视剧简化枝叶、突出重点的有效方式之一。
音响音乐是指音响的运用方式具有音乐得表现效果和意义。也就是说,尽管出现的是音响,但实际上它却具有音乐得某种形态,发挥了类似音乐的作用。动画音响,如风声、雨声、雷声、脚步声、开门声、汽车声、流水声等等,在电影电视剧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因为这是画面获得真实感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武打片,恐怖片当中,利用动效音响来增加现场的真实感,制造紧张恐怖效果以及动作的节奏感和力量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为“现代音效”。
如张艺谋导演的著名电影《红高粱》,这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电影。音乐音响的运用经常被合二为一。作者勾勒故事情节的笔触十分简洁,叙述的故事也非常简单。时代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影片采用了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我奶奶”和“我爷爷”相识的结婚。为了给日本人活活剥皮的罗汉大叔还有无数死去的父老乡亲报仇,在轰炸日本鬼子汽车的时候“我奶奶”被杀,“我爷爷”因此而痴呆了。影片的艺术魅力在于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有棱有角的刻画,以充满灵性的感悟的镜头,描绘了那一片近似荒蛮的硬朗、开阔、充满生命活力的黄土地,并对质朴的民风进行了栩栩如生的表现。影片中九儿的父亲为了一头骡子把女儿嫁给了患有麻风病的十八里坡的老板里大头。婚后父亲接九儿回家的时候,风吹高粱的沙沙声音把九儿伤心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风声本来就有一些忧伤,加上高粱杆儿相互之间的摩擦声把人物的内心刻画的更加到位。
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特征的对比
一、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创作的基础
1.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不同的物质媒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绘画是视觉艺术、感官艺术。以声音为材质的音乐艺术,在艺术体系中比较特殊。音乐艺术离不开声音,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绘画艺术是在二维空间,通过明暗关系以及形象结构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在通过表现物体的大小、前后关系、透视的关系、虚实、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所以从本质上说,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物质媒介是不同的。
2.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抒发
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能以最直接的的形式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不能直接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它没有在视觉空间中的造型能力,但音乐艺术通过利用音乐特有的语言进行描绘后,能使人能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觉。音乐家以音乐语言为手段来描绘社会客观的生活现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音乐艺术分析论文
一、音乐艺术所运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它们所运用的材料都是声音(歌曲则已是音乐和歌词结合的产物)。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这里应该补充说明的是,音乐不只是运用乐音,而且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例如某些打击乐和一些不协和和弦的音响。
二、音乐是依靠听觉感受的,即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这里所说的“听”,是包括听觉理的全部过程的。所以,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听觉和其他生理、心理现象密切相关,所以要感受音乐,就必须进行听觉上的音乐训练,否则“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所谓听觉上的音乐训练,是指音乐作品中的诸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长短、调式调性、和声、音色等)主要靠听觉来感知和感受。这里应该附带说明的一点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听觉是基础,是关键。由于长期的听觉的训练和积累,人们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所谓“内心听觉”,即不用直接演唱、演奏和聆听音乐作品,而通过想象或读谱,内心即可产生对某个乐曲的声音感受。
三、音乐最擅长于抒发情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由于音乐艺术所运用的物质材料——声音,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因此,它难以表现具体的概念、思想,也难以描绘生活的具体现象和情节事件,而是把这一切“溶化”在感情之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而她是以声音为媒介,使声音具有巨大的情感表现和感染力。她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人们的情绪起激发作用。
音乐也有所谓的造型性、描绘性,但它不是像视觉艺术,而是透过声音的比拟,在联想中完成。表情始终应该是占主导的位置。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每一乐章都有具体的标题说明,然而贝多芬乐曲的开始却写道:“表情多于音画”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与歌词、文学各种形式的结合(如歌曲、歌剧、交响诗等),把音乐的表现内容引向更为广阔的境界。当然,这些不同形式的结合(如歌曲、歌剧等)已是综合艺术形式了。
音乐欣赏的艺术探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情体验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quot;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音乐艺术中的新民乐思潮研究
内容摘要:从中外音乐发展的历程来看,音乐文化始终贯穿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发展主线,当今方兴未艾的中国新民乐思潮亦是如此。新民乐思潮促使我们要运用21世纪新的思维方式,从美学的高度、心理学的深度、社会学的广度,对其进行客观辩证的审视与扶持,运用科学态度加以完善。音乐艺术只有拥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才能真正植根于广大民众的沃土之中,才能生生不息地萌发出艺术新芽。
关键词:新民乐思潮思维方式创新
在当今音乐舞台上,新民乐思潮如急风暴雨来的如此迅猛,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客观、全面、理性地对待新民乐思潮,笔者以为应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与评价。纵观人类文化史中的音乐艺术发展轨迹,从创作动机、表演形式和音乐美学内涵上看,都始终贯穿着一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音乐发展主线。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三次重大的“新音乐”时期。第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新艺术”,诸如“兰地诺终止式”和“装饰的三和弦”等,这种音乐面貌完全有别于中世纪的“古艺术”,可谓是西方人文主义时期的人性复苏和理性觉醒的成果;第二次“新音乐”是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和巴洛克器乐形式,诸如奏鸣曲、协奏曲、组曲和序曲等,它们的风格又明显有别于文艺复兴时的新艺术潮流;第三次是20世纪打破传统调性体系的“新音乐”,诸如序列主义音乐、微分音主义音乐、未来主义音乐,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等,这是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新音乐”,是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伴随艺术观念转型的产物。西方音乐史中这三次“新音乐”的变革与发展,均时隔300年左右,这似乎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历史上某一时段点上的“新”在时代车轮的滚动中,在历史长河的波涛中均会随着时间的前移而成为“旧”或“古”,经过岁月浪花的严峻冲刷,当时优秀的新音乐内容转变为“传统音乐”积淀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自然逻辑规律。历史进程中的时代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音乐家,然而,也正是由于优秀音乐家们的不甘心臣服于传统常规思维模式并力图锐意革新而激发出的新成果,才汇集成为一个新的音乐思潮,才有可能对当时的时代产生强大的艺术推动力。
在中国音乐的艺术发展历程中,新的音乐形式与内容也同样出现了丰富多彩、绚丽迷人的景象。盛唐时代的燕乐、大曲、法曲、坐部伎等音乐文化景观,犹如她的经济一样繁荣,曾受到全世界关注。在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京剧,今天也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20世纪初以宣传科学精神、呼唤富国强兵的“学堂乐歌”,可谓中国的新式歌曲,曾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20世纪30年代以“国立音专”为中心的专业音乐家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吸取民族音调创作的一批艺术歌曲,今天也已成为中国声乐教学比赛曲目中的经典。在40年代年的延安“鲁艺”文化运动中,综合民间歌剧和西洋歌剧形式,创造出的民族新歌剧,是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进代表。琵琶传统名曲《夕阳箫鼓》,在20世纪初,被上海大同乐会改编为民乐合奏,出现了古曲新编的再创造表演,启迪了音乐人的创新意识,这一切可称为现代“新民乐”的启蒙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彭修文先生的民族管弦乐曲的创作与表演实践,是中国民族管弦乐步入交响性音乐的标志。作为当代中国音乐的创作实践引发了民族管弦乐器法和配器法教材的新作问世,出现了大学音乐专业的民族管弦乐法作曲课教学,更可贵的是,由此又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民乐发展方向和价值观的再度审视与学术争鸣。彭修文的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唤起了大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意义绝不仅限于音乐事业本身”。近年来,中华乐坛出现了一些中小型室内乐团,诸如女子十二乐坊、北京的“五朵金花”等,都展示了中华民乐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她们的艺术创造与表演,使传统音乐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让现代音乐听众“从熟悉的乐声中听出了陌生,从陌生中得到了审美感悟”。“民族音乐不是一味的传统,更不是墨守成规,虽然不会割断本国的历史文化,但作为一个永久性的东西,也会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向前发展”。
印象乐派音乐艺术特征
一、印象乐派的艺术特征
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19世纪末,法国作曲家德彪西②创立了音乐的印象主义乐派,它在美学思想上与自然主义、快乐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流派相通,在艺术观念上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其在题材上专注于光和影的游戏以及一切美丽、愉悦和能给人以享受的东西,追求大自然中景物瞬间的交替和变幻,特别强调色彩轻淡与浓重之间的对比,强调音乐的明暗层次与浓淡色彩,制造出一种朦胧的与变幻莫测的气氛,并用绝妙的和声、音色将其表现出来。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景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在同一首乐曲中创造不间断的光的流动。在创作手法上,他的旋律多以零碎的片断或短句加以发展;他喜用不协和和弦,平行四五度,平行和弦,音阶常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和声上尽量减弱功能性,增强其色彩性。通过频繁离调、转调的使用,大大扩充了调性的范围。曲式结构则以三部曲式为主,体裁上也作了较多的创新,不是照搬传统的曲式体裁,而是把体裁的运用更加自由化,如交响素描《大海》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结构就接近于回旋曲式。配器手法精致细腻,色调闪烁,变幻莫测。他善于捕捉光、影、水色的动态,借视觉式形象来表现听觉式幻想。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印象主义特有的朦胧、飘忽、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二、印象乐派的代表——德彪西的钢琴音乐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艺术总结了印象乐派的音乐特征。从1880年第一首钢琴曲《波希米亚舞曲》问世到1915年用纯音乐写成的12首《钢琴练习曲》,35年中德彪西共写了包括以钢琴独奏形式发表的舞剧音乐《玩具盒子》在内的92首钢琴曲。其钢琴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绘景
音乐老师言语艺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教师准确形象、富有激情的语言,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作用,把音乐与学生沟通起来,使语言艺术成为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进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有声语言艺术
1.磨练基本的语言技能语言技能主要指发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包括:气息控制、语音辨别、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等。音乐教师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演唱厅指导训练,不但要求声音响亮,而且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语调变化和节奏处理也是显示语言魅力的重要手段,应在生活口语的实践中注意观察、体会,注意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流畅、严谨,生动、形象。
2.做到课堂语言的准确规范,流畅自然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正确性、流畅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要做到音色优美,我们可以借鉴声乐中的正确发声方法,通过训练、调节,不断美化自己的音质,使语言发音像旋律一样流畅,像歌声一样动听。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色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这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基础,还可以烘托出音乐艺术的美,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精确无误、流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等方面的正确与否。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理解、吃透教材,设计出既起伏跌宕、又有逻辑思维层次的语言,使教学语言明朗,句子结构流畅完整,文理通顺,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新鲜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文学语言,让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3.语言要精练概括,组织有序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高质量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组织有序、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入胜的。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练的词汇引导学生,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否则将会破坏课堂中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破坏艺术表现力。教学中切忌语言组织涣散、繁琐冗长,无目的反复和平铺直叙,内容东拼西凑、废话连篇、语无伦次。因此,为了避免此状况的发生,老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备课时认真的组织课堂语言、认真的揣摩每一句话,删繁就简、言简意浓、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啰啰嗦嗦、拖拖拉拉,使每一句话都达到精炼、概括的效果。教师的语言只有达到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体现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其遨游于音乐的海洋。
4.利用语言的趣味性、生动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中的很多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章,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发挥语言的无穷魅力,要善于从学生活动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使音乐教育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唱《两只小象》时,我们可以根据歌词编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有一天,两只小象吃过晚饭,不约而同的来到小河边散步,他们走着走着相遇了,就扬起鼻子勾一勾相互问好,两只小象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又勾鼻子又握手,大家都夸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学习小象,握手并成为好朋友吧!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了歌词,还进行了德育教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