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3:08: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学的价值
[摘要]历史音乐学下的音乐考古学,虽然是考古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学科,但在整个音乐学学科体系中,其作用和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于拓宽和延展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丰富音乐美学的研究内容;对于改变民族音乐学在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时文献史料不足的局面,全面深刻地阐释音乐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音乐考古学;考古学;音乐学;音乐学学科体系
一、音乐考古学在中国
虽然中国音乐考古学的前身可溯至北宋以来的“金石学”,但近代学科意义上的音乐考古学当始于刘复在1930—1931年间,对故宫和天坛所藏清宫古乐器的测音研究,正是刘复将“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理想付诸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才揭开了中国音乐考古学新的篇章,中国音乐考古学才得以真正“登考古学之堂,入音乐学之室”。譬如:杨荫浏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国音乐史纲》一书中,援引了当时许多有关出土文物的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李纯一搜集了大量考古发掘的古代乐器及其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运用到《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夏商)一书中,这两位学者对考古资料的充分占有和有效地运用改变了自叶伯和以来的中国音乐史研究“从文献到文献”的旧传统,音乐考古学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二、音乐考古学作用于他种音乐学分支学科
音乐考古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是在考古学和音乐学的羽翼下逐渐形成的。于音乐学而言,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史学的一个分支,这也得到国内外学者一致的认识,例如,德国学者德列格将音乐学分为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音乐民族学(民俗学)、音乐社会学和应用音乐学五大类,其中,音乐考古学是作为历史音乐学的一个部门而存在的;音乐史学家李纯一认为:“它(音乐考古学)应该既是普通考古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又是古代音乐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虽然音乐考古学是历史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但其在整个音乐学体系中的地位却并非仅仅只作用于音乐史学的研究,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以及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依然有着促进作用。
小学音乐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策略
一、音乐素养的内涵
在小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或创作,如学生满怀情感的演唱歌曲。音乐素养涉及到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旨在使学生培养个性化的音乐认知。首先,教师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学。其次,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形成。它不仅促进了学生音乐科目的学习,而且促进了思维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1.开展聆听教学模式,进行小组交流。音乐是一个倾听他人和自己唱歌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去歌唱,却领悟不到音乐的精彩。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只有懂音乐的人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唱出自己的心声,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在聆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歌曲或音乐,让他们仔细聆听,为下一步走进音乐殿堂铺平道路。学生在听过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后,应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听后的感受,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爱上音乐,理解音乐。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喜悦,带领学生们去想象孩子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奋勇前进的情景。最后,教师告诉学生们这首歌曲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划分学习小组,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迸发智慧的火花,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但大多数音乐课主要采用的是利用设备来播放音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各种形式呈现出音乐,教师可以在其中穿插游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教给学生乐理知识时,很多学生对于五线谱的辨别能力不是很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先从简单的《生日快乐歌》让学生认识跳动的音符。从而熟记五线谱要从上往下看,看音的方向及位置等。鼓励学生可以利用简单的编曲软件,自己去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3.开展欣赏教学,享受精彩音乐。欣赏是一个享受美和学习美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欣赏能力。在音乐教育的任何阶段,都有不可或缺的欣赏过程。只有在学会欣赏之后才能迈出下一步。作为音乐学习的早期阶段,小学生的欣赏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引领。在欣赏课程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只是让学生听歌。这自然是不够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学生带入音乐世界,教会学生如何去听音乐,欣赏音乐,如何欣赏音乐家的情感。首先,教师应该教授学生音乐的实际旋律和曲调。当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进一步探索。其次,教师应将音乐作品中包含的内容和情感呈现给学生,并运用情感来表达情感。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常,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反感。小学生基本上都喜欢学习音乐。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这种特点,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让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从而有效地塑造学生独特的美感。
在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非常重要,这是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应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主任述职报告
本人××学校成立,担任音乐学科主任至今。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能以星辰主人翁的身份,老实做人,勤恳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20**年获武进区教学评优课小学组一等奖,教学能手竞赛小学组一等奖,并分别在区、市、省级刊物数篇,20**年9月在武进区音乐教师新教材培训活动中为全区教师上示范课。
我所取得的这一点成绩,与领导的支持以及本学科组同仁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成绩和学科组其他同仁的业绩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学科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良好的师德、扎实的基本功,在武进、常州以及江苏省的课堂教学领域、第二课堂领域、论文撰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组老师群策群力、团结协作,成功地开展了片、区、市级音乐教学研讨活动达20人次以上,为新教师上示范观摩课3人次,巢春林老师获武进区教学评优课中学组一等奖,教学能手竞赛中学组一等奖。在第二课堂这一领域里,更是硕果累累,陈丽娟老师辅导的古筝兴趣小组、吴萍老师辅导的舞蹈兴趣小组、汪维林老师辅导的合唱兴趣小组、巢春林老师辅导的鼓号队、管乐队、成丽萍老师辅导的小提琴兴趣小组、陈洁老师辅导的琵琶兴趣小组以及本人辅导的钢琴兴趣小组,多次配合电视台、工会、团市委、团区委、少工委等等,把一档档精彩的节目展现给社会各界,为星辰增加了亮丽的色彩、赢得了夺目的荣誉。如:由吴萍老师辅导的《小镜头,大世界》获得全国比赛一等奖,教师舞蹈《绣》获得武进区一等奖,陈洁老师在武进区教师唱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由陈丽娟、巢春林、汪维林老师辅导的《音诗画》参加由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举办的“电大杯”大型广场文艺晚会《颂歌献给党》的演出,由成丽萍、吴萍老师辅导的舞蹈《京戏娃》参加“武进首届经贸洽谈会”开幕式的演出,吴萍老师辅导的舞蹈《飘动的彩虹》受省电视台邀请参加江苏省电视台承办的“魅力家世界”大型文艺晚会的演出,均受到各级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我们学科组的教研氛围特别的宽松、特别的浓郁,办公室里真正做到了言论自由,常常为某一个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又常常为教学的某个细节一起出谋划策,彼此不分你我。同时又能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共发表区、市、省级论文80余篇。由巢春林老师负责的课题《中学生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区教研室的肯定。
在全校师生共同打造星辰品牌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打造着音乐学科组的品牌。不负众望,本学科组每学期都获得“优秀学科组”一等奖,今年又被推荐为“武进区巾帼示范岗”。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大家能给予音乐学科组更多的支持与理解。
音乐学与表演教学透析
本文作者:马煜皎工作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专业现状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生源和学生素质方面和专业音乐院校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专业音乐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的培养,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和高校中音乐表演专业有所不同,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多多少少都要受到师范院校原本教学理念的影响,处在音乐教育和专业表演的夹缝中。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表演专业基本上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上课模式,教学内容基本上和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一致,大多注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类大学里音乐专业的老师就是从专业院校毕业的,所以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忽略了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的新趋势。作品大多都是唱了几十年的老作品,缺乏创新意识,应该主动发掘新的作品和新的演唱方式和表演方式,让综合类大学的音乐表演类学生的演唱更能和时代接轨,更有创新性。现在在一些综合类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中,虽然出现了小组课或是艺术实践课等等的新的教学形式,但是教学观念的老旧,也时时的牵制着这种新教学形式的后腿。现在的教学中还是以老师教学生如何唱,如何唱好,为主要教学内容,独立的单纯的指导学生整体舞台表演的部分还是欠缺的。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只有大四2个月艺术实践时间,有的学生自己找地方,有的在家呆着,最后通过关系出个证明,这样的事情也不少,艺术实践就此草草了事,这样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
让音乐学和音乐表演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要想找到一个适合综合类院校音乐类学生发展的方向,首先要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完善并丰富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知识储备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等。高师的教材是有的,钢琴、声乐的都有,但是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不是太贴近。我们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找到一个更适合师范类学生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从而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质量和实用性,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多方面了解音乐领域的知识,扩大知识范围和眼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和音乐有关的部门单位的需求,以此目标为依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声乐教学,更应切合实际,在提高学生演唱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编排节目能力、表演能力等,而不是单方面的演唱,应该发掘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不能笼统的用一个模式来束缚学生,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总之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如何改善现有的综合类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形式,如何能让我们的毕业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这就得让他们的知识储备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培养出知识全面、能力突出、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探索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专业特点,在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
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
2000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举办民族音乐学论坛,学科定位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说明这一问题在我国尚未彻底解决。定位是一个学科的基本问题,若不明确,该学科便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历史对此问题再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民族音乐学是英文Ethnomusicology的意译,Ethnology在英文中是民族学,Musicology是音乐学,Ethnomusicology这个英文字就是由Ethnology和Musicology复合而成的。从字面上看,民族音乐学应当是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学问。
民族学是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又称田野工作法)研究民族发展演化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期望通过对一个个民族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它们各自的起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民族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上述这些方面在历史上发展、演变的情况揭示世界诸民族发展的共同规律或某一个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民族学在欧美一些国家里又称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一种研究人的文化属性的、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的学科,它和研究人类自然属性的、属于自然科学的体质人类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学学科。因为人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性不可能分开,所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民族学源于欧洲,它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主要研究非欧、非西方民族的人类共同体,不涉及西方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本身的发展,目前民族学研究的范围已不限于非西方民族,世界上各种人类共同体,包括西方民族和西方社会中的移民社区,都已经成为它的研究对象。因为民族音乐学是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它一直受到民族学的发展及其各个学派的深刻影响。
民族音乐学早先称为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Musicology),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JaapKunst,1891—1960)首先提出“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并主张用它来代替以往人们习惯称呼的“比较音乐学”。[1]后,“民族音乐学”便作为标准的学科名称而固定下来。
关于这门学科的调研对象以及它同音乐学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曾经有过许多争论。由于ethno这个词最早是指非基督教、非犹太教的异教徒,加之为了和比较音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相联系,有人认为它的主要调研对象是所谓“原始民族”或曰“自然民族”的音乐。如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tl)就曾经指出:“就民族音乐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来说”这门学科是研究“无文字社会的音乐”,而“‘无文字社会’系指现存的、尚未发展出一套可阅读和书写的文字体系的社会。”[2]也有人建议以非欧洲音乐为主,如施奈德(M.Schneider)在1957年指出:“民族音乐学的首要目的,不论其正常与否,就是对非欧洲地区的音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内特尔在1956年也曾经说过:“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具有西洋文明以外的文明民族音乐的科学。”[3]还有人说研究西方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以外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学。如提出这一学科名称的孔斯特(J.Kunst)就明确地指出过:“这门学科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但他紧接着就又说: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有类别的非西方音乐”,“西洋的艺术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4]以提出民族音乐学就是“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口号而著称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A.Merriam)在论述到田野工作的时候说:“就民族音乐学而言,它一般意味着在欧洲和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5]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以田野调查为其基础的,在欧洲和美国以外进行实地调查实际上就意味着只研究非欧音乐。欧美学者们一方面要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另一方面又要把研究的范围局限在欧洲音乐之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矛盾之所以产生,一方面受到民族学功能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
民族学中的功能学派,为英国学者马利诺夫斯基和布朗所创立。此学派强调民族学是一种实用的科学,主张民族学应服务于殖民地治理的实际需要。出于这一目的,他们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布朗在其著作《人类研究之现状》中就明确地说过:“吾大英帝国有非、亚、澳、美各洲殖民土著,若欲执行吾人对彼等之责任,则有两种急切需要呈现,第一为对各土著系统的研究,欲求殖民地行政之健全必须对土著文化系统之认识。第二为应用人类学之知识于土著之治理及教育。”[6]
音乐学声乐钢琴综合技能培养探究
摘要:高师声乐方向学生偏重声乐演唱能力的训练,钢琴技术能力一直较为薄弱。毕业生在工作与教学技能大赛中暴露出知识技能结构单一、钢琴综合技能低下等问题。提升声乐方向在校生钢琴技能,使之真正成为会理论、能歌唱、会演奏、能组织各项音乐活动、符合当代多元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是教育者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方向;综合技能
在福建省音乐类高考统考中,钢琴并不像声乐那样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考项目,学生进校时也按照考试的专业划分,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主修专业而忽视其他的学科。特别是音乐学声乐方向学生,普遍偏重声乐,进校时钢琴基础几乎为零,即便是学习了钢琴基础,仍无法将钢琴弹奏技能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这些薄弱点值得高师音乐教育者反思。
一、高师音乐学声乐方向学生钢琴技能现状审视
钢琴综合技能一是包括学生钢琴基础弹奏能力,二是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三是自弹自唱能力。以集美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对2014和2015级音乐学声乐方向的学生(共53人)的钢琴综合技能做了逐一调查,发现如下问题:(一)钢琴演奏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零基础与高考前突击学琴的学生人数占比超过50%。仅有少数几个学生从小习琴并且坚持到参加艺考。大部分学生的钢琴基础是十分薄弱的(见表1)。(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不足。对于钢琴基础薄弱的声乐专业学生来说,即兴伴奏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仅是钢琴演奏技法和键盘熟练程度的问题,还有和声的运用,织体的编配等需要大脑高度运转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大三开始学习即兴伴奏时都表示由于键盘能力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将所学的和声编配理论知识在钢琴上充分展示。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在大三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按钢琴方向与非钢琴方向分组,一学年下来许多同学仅仅掌握了一四五级和弦编配的基本模式,织体的运用简单固化,移调转调能力更是非常有限。90%的学生认为是否具备过硬的即兴伴奏能力将直接影响将来的就业[1]。(三)自弹自唱信心不足。本次调查也包括了声乐方向学生对于自弹自唱的认识。多数学生虽然对自弹自唱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自身更擅长于歌唱,钢琴视奏及弹奏技能较差,平时练习自弹自唱的同学几乎为零。集美大学音乐学院近两年顺应“珠江杯”全国高校音教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要求,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五项全能基本功大赛,对于进校后才接触钢琴的同学来说完整自弹自唱一首歌曲太具挑战性。
二、高师音乐学声乐方向学生钢琴综合技能培养对策
高校音乐学专业师生教学互动研究
摘要:高校音乐学专业师生教学互动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很多学生在课后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会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如APP软件、微信公众平台等,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有效的在课后进行学习,促进师生交流至关重要。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们研究了一些适用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师生学习交流的互动App软件。
关键词:音乐学;“互联网+”;师生互动
在目前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这种传统教学下,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课堂缺乏创新,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低,音乐学师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交流等环节,所以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即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学生有效学习的网络音乐教学模式课堂,所以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利用网络建设“开放、互动”的音乐教学模式的平台
如今的社会时代,互联网已经影响到各个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所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建设“开放、互动”的音乐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当下音乐学专业一种新型的师生交流模式。主动建设和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如各类网站、微信公众号、App软件等),引领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摆脱课堂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资源,建立一套适合高校音乐学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体系,就是教学过程的音乐知识基本结构、框架、音乐教学内容设计、音乐教学方法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实施、和音乐教学成果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引领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适应互联网时展的趋势下,通过这种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音乐创造力,利用各类App软件与老师进行互动、沟通、交流。
二、在“开放、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研究
一、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职业化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意义
现阶段,人们越发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尤其关注音乐教育,这对学前音乐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国院校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的教学工作,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教学,保证专业教师向学生正确传授知识的同时,正确指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其成长为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学前音乐教师。因此,我国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在学前教育方向,培养学前教育音乐教师,改革实践教学,加强职业化教育,具有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这种教学改革有利于专业学生明确自身学习方向,丰富自身教育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使其在未来社会能够胜任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培养学前儿童有效认识与掌握音乐,体现院校基于职业化教育改革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实践教学的改革成效。
二、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职业化教育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一)理论重于实践。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基于专业化教育,改革教学工作,积极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前音乐教育人才,面临专业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多院校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的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重视理论教学,教学工作开展以课本理论知识讲授为主,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渠道仅限于课堂与课本,降低专业教学效果,影响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即使有部分教师能够开展实践教学,但在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下,也只是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不能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学前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由于学前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引导儿童正确认识音乐与感知音乐的能力,需要其有效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结合具体教学方法提升学前儿童音乐教学质量,但是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足,会造成学生难以具备有效应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使其无法胜任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限制学校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的职业化实践教学发展。(二)课程设置不佳。现阶段,我国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的教学工作,在基于职业化教育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面临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多数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的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沿用传统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重视培养学生专业化的音乐能力,忽视学生职业化的教学能力培养,同时,现有课程缺乏学前教育特点,不能充分结合学前教育与音乐教育,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也就是说,院校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过于注重音乐教育或者过于重视学前教育,缺少有机融合两种教育的课程,影响学生综合教学能力提升。由于学生毕业后的主要教学对象为学前儿童,因此,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开设针对幼儿音乐能力成长与发展的师范类课程。这就需要院校专业教育开设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使其在课程学习中同时掌握音乐知识与学前教育知识,有机融合各种学前音乐教育方法,清楚如何做到知识的有效运用,以此保证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质量。基于此,我国音乐学前教育需要重视课程的合理设置,以此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体现职业化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三、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职业化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理论实践并重。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的教学工作,基于职业化教育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需要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革新自身教育观念,同等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教学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学校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需要在教学体系上对幼儿教学特色进行尽可能多地体现,重视学前儿童教育的开发式与启蒙式教育特点,重新制定教学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视的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共同组织教师与学生参与专业教学培训,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前教育特点在音乐教育中的融入,重点培养学生实践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地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符合市场对学前音乐教育人才提出的要求。同时,学校组织的培训,也可以加强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促使其主动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结合现有知识,自主思考与探究理论结合实践的有效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以职业化教育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二)优化课程设置。学前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限于培养音乐人才,其宗旨是培养同时掌握丰富音乐知识和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幼儿音乐教师。因此,在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学校需要结合学前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进行综合性整合,即整合音乐课程与学前教育课程,使其成为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需求的职业化教育课程,并在课程内容中,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时间,体现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升教学质量,为人才有效培养提供保障。在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需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将实践作为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主线,满足学生能力的职业化发展需求。例如,院校可以针对该专业积极开设幼儿舞蹈设计课、学前儿童音乐游戏创作课等,这些课程有机整合学前教育与音乐教育,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课堂讲解与实践演练,以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音乐教育、幼儿教学以及幼儿音乐教学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使其成长为满足学前音乐教育职业要求的人才。(三)实施重点教学。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中,幼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为日本铃木教学法与德国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法。因此,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方向的学生需要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并结合幼儿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学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在职业化改革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实施重点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寻找突破口,如,以即兴创作为突破口,对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激发,体现音乐教育与幼儿特点的结合,通过学生的具体情境演练,提升学生的教学兴趣与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校专业教育有效改革实践教学。同时,学校专业教育在改革实践教学、发展职业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借助重点教学的实施,加强学生幼儿音乐教育的综合能力,提升其未来教学的实效性。例如,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幼儿学习特点,引导学生搜集幼儿音乐教学或幼儿教学的成功案例,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以此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学习特点丰富学生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教育能力,使其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应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各种问题,提升学校专业教育质量,满足院校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四)强化机构联合。学校音乐学专业学前教育培养幼儿音乐教育人才,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基于专业教育职业化发展需求,积极加强自身与相关幼儿教育机构之间的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性教学能力。例如,学校需要积极联合当地的幼儿教育机构,定期组织学生到机构进行实习,使学生与学前儿童能够有直接的接触,更深刻的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有时间与精力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幼儿音乐教学问题,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向学校专业教育提供及时的反馈,促进学校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实现进一步优化,满足学校专业发展职业化教育、培养优质幼儿音乐教育人才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专业教育与相关机构的联合,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幼儿音乐教育特色,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总结幼儿学习兴趣激发的教学经验,结合经验与教学实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增强幼儿音乐教育效果,满足院校专业教育与学生的共同发展需求。
高校音乐学钢琴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音乐学与社会钢琴普及教学现状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教育部颁发的高师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以培养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为主要的办学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对于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尤其是音乐文化的要求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对于音乐教育者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以往单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地的师范音乐教育系统,既要满足学校教育体系的需求,又要满足整个社会音乐普及教学的需求,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1999年3月《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在此之前,部分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就已开始设置音乐教育类课程,《意见》以后,各类综合大学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当前已形成了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各类文理科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态势。随着从事这一专业的师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社会人群中能够提供音乐普及教育服务的群体总量大幅上升,缓解了人才资源的供需矛盾。但是,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也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办学单位不断增加,招生数量膨胀,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均受影响。办学单位的增加,大幅扩招已常态化。“2011年,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招生110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招生(外省计划)280人…一些本来不以音乐教育见长的理工院校或综合类院校,招生人数也不少:山东农业大学音乐学专业本科招生80人……而除了本科扩招,研究生层次也有扩招趋势。音乐学专业在校学生呈几何数增长。”争抢生源造成招生门槛放低,生源质量随之下降,教学质量的滑坡难以避免;其二是教学目的混淆。师范类音乐院校和专业音乐学院虽同属艺术教育系统,但究其本源在教学目的和方法上是有着显著区别的,是“上讲台与上舞台”的差异。专业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在培养音乐教育人才这一大的前提下,应多加考虑如何发挥各自固有的教学特点和优势,而不是简单地相互模仿和复制。在师范院校中当前普遍存在“教育系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更倾向于单一专业的发展”。在音乐学院中,则多模仿和复制了师范教学的一般模式,没有发扬在表演和创作等专业领域形成的教学传统,更多地进行着“通才教育”,事实上抛弃了“专才教学”的优势。其三,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要求脱节,培养模式相悖于市场需求,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就读本专业学生的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高校音乐学专业实际就业率连10%都达不到,少数高校出现零就业率现象也并非只是个传说。”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单一目地,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需求,学生的就业角色早已不是单纯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成为少年宫、文化馆、私立音乐学校等社会音乐培训部门的专职教师,已成为众多毕业生的首选。其四,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长期以来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专业本身课程系统庞大,仅与教育学相关的理论课程就多达十余种,钢琴虽然是主干课程,其教学比重也只是略高于其他公共课程,在学程和课时上都受到限制。学生的钢琴基础条件有限。如果按照钢琴艺术固有的艺术规范要求衡量,对于多数人,在本科阶段能够真正掌握中级(相当于车尔尼练习曲Op740)要求都非常困难。虽然本专业的钢琴教学不以培养演奏人才为目的,也并不要求很高的钢琴水平,但是,钢琴教学作为一个传承了300多年的艺术学科,其艺术规范不容颠覆,教学要求也不容人为降低。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与其让学生泛泛了解钢琴艺术,不如把钢琴基础教材使用、基本奏法要求、教学法等方面内容予以强化,将钢琴教学系统中的基础性部分实在地掌握好。自上世纪80年代“学琴热”兴起后,历经30余年的发展,当前社会钢琴普及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社会钢琴普及教育师生供求比例逐步转变。在对全国教育群体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教师的供求关系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实质性变化,二是结构性变化。教师供求关系由过去的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转变为买方市场……”。这种态势对于普及性钢琴教学影响非常明显。在“学琴热”初期,由于能够承担教学的从业者较少,求教者众多,在较长时期内“一师难求”,是典型的“卖方市场”。如今,大批接受过较正规钢琴教育的毕业生开始从业,钢琴教师已不再稀缺。加之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整体人口数量得到控制,钢琴学习的主体—儿童大为减少。如今对于相当多的从业者来说,寻找生源成了较大的问题,钢琴普及教育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其次,学习者开始趋于理性,选择学习音乐的方式逐步多元化,学习钢琴的规格要求大为提高。
1.随着社会音乐生活的越发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变得多样,对于许多人来说,钢琴已不是第一选择,近年的社会音乐考级就直接地反映了这种现象。“上音管弦乐系主任孙铭红教授说,上海的管乐考级目前每年按增加千余人报名的速度在增加…现在,不但音乐类考级涉及到各种乐器,还出现了舞蹈考级、美术考级等,钢琴考级‘一枝独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2.钢琴学习者的学习规格开始提高。早年“学琴热”的琴童们已长大成人,这一群体,基于自身的学习经历,已具备相当的分辨能力,对于自己下一代的学习会有高于自身的要求,这种要求同时还影响着身边大范围的人群,对于钢琴教师的选择也自然由过去的“盲选”变成了今日的“精选”。
3“.新手”现象亟待改变。钢琴启蒙阶段的学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从事钢琴启蒙的大多是教学上的“新手”,他们虽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能力,但在教学上基本没有相应的从教训练。在这些“初教者”和“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相关的教学监督和指导,几乎完全依靠“新手”们自己探索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当他们真正能够驾轻就熟,难以想象要付出多少学习者的失败为代价。在这些“新手”当中,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窘境对于钢琴事业的发展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负能量”。
二、培养基础教学能力为目的的钢琴教学系统
小学音乐学生互动意识培养
摘要:为了能够带领学生意犹未尽地进入音乐世界,用心感悟生活中的每一种声音,从中体会出音乐带给人心灵的抚慰与震撼。文章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展开探讨,包括以“律动”引领,展开节奏互动;以“音乐故事”为媒介,推进问答互动;以“能力提升”为目的,实施合作互动;以“自然环境”为润滑剂,形成生活互动;以“评价”为助力,实现评价互动。
关键词:小学音乐;互动意识;节奏互动
小学生天真烂漫,多才多艺,他们总是充满热情。父母工作乏累之余,懂事的孩子会用他们的歌声为爸爸妈妈驱走疲劳;长辈孤独寂寞之时,快乐的孩子能用他们的舞蹈为爷爷奶奶带去笑颜。这些看似儿童自发的表演欲望和天赋,其实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培养和引导。音乐教学历史悠久,自古便被纳入“六艺”之中;现代教育也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可见音乐教学对小学生审美培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音乐中还能培养学生表达情感、展现自我的自信和能力。互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独树一帜,教师通过互动教学打造小学音乐课堂的快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热情,开发其音乐创造力,通过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等方式,实现快乐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以“律动”引领,展开节奏互动
在音乐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节奏是它的骨架,是掌握音乐旋律的核心基础,唱歌、舞蹈、器乐等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对节奏的学习和把握。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它不但是是音乐的动力源泉,更是学生感受音乐魅力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在音乐课堂中有趣的节奏练习,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通过巧妙的律动设计和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生律动互动中,让他们通过律动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律动节奏的互动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动作打拍子,或利用音乐教室中的打击乐器进行练习[1]。比如,在律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选择《木瓜恰恰恰》作为律动节奏的引领歌曲。这首歌节奏欢快,情绪热烈,是非常适合用作律动节奏培养的歌曲。在教学时,教师先行表演,同时用打拍子的简单动作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动作模仿,课堂气氛十分愉悦,学生的情绪被感染调动起来,纷纷跟着教师模仿,有模有样。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在律动过程中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手拉手绕圈进行自主表演,通过教师在一旁的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互动氛围达到高潮。由此,音乐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学生都能够用心去感受,并从特定的情境中体会到音乐对人的影响。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个台阶,不仅更好地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还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二、以“音乐故事”为媒介,推进问答互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