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2:47: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文化

钢琴音乐文化传播与音乐文化教育探讨

1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之间的干系

钢琴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两个表现的事物高度的发展关系在一定层次上相互促进,具体的表现的形式:第一,音乐教育和音乐的文化传播二者互相保持着协调发展的逻辑关系,相互可持续的促进,都属于社会音乐文化领域,都受到音乐文化的传播的限制,立足于自身体系的建立和高度的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分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这个关系使它们直接或间接的形成互动的必然性。第二,社会的音乐文化传播有着自身的理性的逻辑元素蕴含其中,表现在是音乐教育的文化基础,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看来,音乐教育与社会的音乐文化传播是密不可分的,脱离社会音乐文化传播的背景,音乐教育是难以继续发展的,同时缺少音乐文化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传承更是遥遥而不可实现的。

2钢琴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

虽然钢琴音乐教育在不断改革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变化,但实际上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够好。这种不完善除了包括政策方针、教育体系等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的缺失。

2.1钢琴音乐教育中的因素和社会音乐文化的干联

钢琴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影响的因素是在教育过程中的设备硬件的搭配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对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它们两者的互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不是单方面,往往是双向。钢琴音乐教育有着突出的三要素的特征:音乐教师、音乐教材、音乐设备,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三个部分。首先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植树人的角色,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将音乐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传播给下一代。所以,作为引领者音乐教师必须首当其冲地融入社会音乐文化中,设身处地的感受社会音乐文化,对社会音乐文化要进行批判性的汲取。其次,音乐教材的内容直接表现出音乐的中心思想,也是学生最先接触的音乐文化。所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协调搭配好互相彼此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软件配置是保证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因素。这些要素彼此影响、彼此制约,彼此配合,增进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可以将社会音乐文化适当融入这些要素中,用来促进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

查看全文

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概略

音乐是根植于它所在的文化背景下的,它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下的产物,音乐与文化密不可分。广西壮族的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始终与其大民族音乐文化交融于一体,广西音乐既有中华各个民族音乐风格共性的一面,又有自身壮民族特点的音乐风格一面。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概略

民族音乐能够很好的反映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审美情趣。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伴随着壮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汉、壮、瑤、苗、侗、仫佬、仡佬、毛南、水家等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特别是壮、瑤、仫佬,其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广西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人民通常以唱山歌的方式交流思想,传达情谊,被誉为“民歌的海洋”,其中《八桂大歌》、《侗族大歌》等都具有世界影响力。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民歌器乐方面,还有多样的艺术形式。壮族人民不仅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同时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世人展示它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展示了广西人民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环境下,重视广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外来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交融,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外开放步伐的加速,西方音乐大量的流入我国各地区,使得我们在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环境下,对西方音乐进行学习、欣赏、研究,同时与我们的本民族音乐进行比较。

二、键钮式手风琴(巴扬)的传入与特点

手风琴大体分两大类别,即键盘式手风琴和键钮式手风琴,班多钮琴、六角手风琴等都属于键钮式手风琴家族。而现代键钮式手风琴也可以称为巴扬。键钮式手风琴,又称为半音阶手风琴,是以控制键盘及按钮为演奏方式的一种现代手风琴。通常我们称键钮式手风琴为“巴扬”。巴扬是个外来词。巴扬的音质上更加具有磁性,低音与高音层次更加分明,低音浑厚,高音圆润明亮清澈,自带深情体质,既复古又忧郁,狂野又热情,音色深沉又浪漫,就像诉说变迁的故事。自由低音式巴扬不仅可以演奏传统手风琴能演奏的乐曲,还可以演奏钢琴、管风琴等作品,各种音色的变换使音乐丰富,音域也广阔许多。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手风琴领域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国际化现象,就是键钮式(巴扬)手风琴在这个时期大量传入我国。到了当今21世纪,键钮式手风琴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引入键钮式手风琴教学的高校有: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大、天津师大、山东师大、烟台师大、山东大学、宁夏大学、西南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在各地的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中,也有很多机构纳入键钮式手风琴的培训。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国内高等音乐院校手风琴教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化进程脚步的加快、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在各地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的多年共同努力下,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手风琴专业对键钮式(巴扬)手风琴的教学与研究越来越多,传统手风琴教学中引入键钮式手风琴,完善了传统手风琴以键盘式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在现阶段,我国学习和演奏巴扬的主体主要是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此类院校的青年教师。广西,作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开展了键钮式手风琴的教学,但相比全国其它地区在专业教学研究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专业教学体系与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们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键盘式手风琴与键钮式手风琴共存的局面,使当地手风琴的演奏和教学更趋全面和完善,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三、探戈音乐的民族性

查看全文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探究

然而,“音乐”这个孩子不但具有“文化”的显性遗传特征,其自身也构成为一种文化。隔壁邻居“西方文化”家的“西方古典音乐”小孩,生长在希腊这样一个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中,与生俱来的有着“父辈”们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因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而时常手执一本宗教或神话内容的“书籍”,使得“西方古典音乐”具有英雄的主题与宗教的格调,多重的遗传性格以及自身独有的面貌特征,让它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同时也赋予祖辈们新的生命意义。在我们中国民族的大家族中,也有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作品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对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这种冲击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背叛,而是一次造反有理的的文化更新。由此可见,音乐的发展成长,不只是简单地对“文化”父辈的一味听之任之,而是偶尔也要拿起革命的旗帜与其来一次正义的较量,结果也不一定是两败俱伤,而可能是相辅相成、互利共勉。音乐不但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支优秀血脉,家族地位举足轻重,同时也对“文学”、“绘画”等众多“文化”家庭中孩子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地影响。例如在印度,有一种极具风格特色的绘画艺术——细密画。这是印度诗人、音乐家用文学、诗歌对印度一种旋律框架——拉格进行具体的描绘。通过诗人对拉格的冥想,出现了拉格的形象和美学构思,为拉格细密画的创作提供了基础,从16世纪到18世纪,再经过画家之手,音乐最终转换为绘画艺术,可以说,拉格细密画是音乐、文学、绘画的奇妙结合,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辉映,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音乐通常只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任务仅仅限于审美要求。然而,在古代西方思想家们的视野里,他是同数学、几何学、逻辑学同等重要的学科,在“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展示衣服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的清晰图画,告诉我们是如何从熟悉的纯粹原则中得到其物理世界的图景的,这些原则是如何由音乐表现的:音乐音阶的属性是有数字表现的,因为就其自然属性来说,也都是模仿数字,数字是自然中第一位的事情,他们认为数字的要素便是一切事物的要素,而整个天堂便是一个音乐音阶和一个数字系统”[1]。在古代的中国,支撑中国古代文明的六门支柱学科“礼、乐、射、御、数、书”中也包含音乐内容。作为六门学科之一的音乐,它是开启古代国人智慧的钥匙,是让国人通向真理彼岸的帆船。由此,我已经简单了解了音乐与文化的家庭关系,正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庭一样,这个孩子从出世就体现着这个家族的特征,在他的身上流淌着父辈的思维模式与母亲的感情表达,然而随着他的健康茁壮的成长,他不满足于像鸭子一样简单的印随,而是每一个孩子都性格迥异且与众不同,并且开始有了自己的方式方法,甚至常常想与传统势力来一次较量。无论结果,他都势必都要带着祖辈们优良的基因与独特的魅力走向更加成熟理智且全方位的发展道路。

本文作者:刘颖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查看全文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摘要: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较为悠久,具有鲜明的内涵和文化特色。其实音乐活动的本身就肩负传承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使命,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更潜藏着中华五年前的精髓历史。故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是必要的,并要将音乐教学和音乐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为此,本文就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高校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献言献策。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能涉及到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容很少。我国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活动开设,多受到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影响,导致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合不够。故,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应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十分必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高校其实是培训人才的重要基地,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为让高校的音乐教育和民族教育能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知识。但由于民间文化组织形式明显带有不确定因素,若在教学活动开设期间单纯的依赖民间文化的组织形式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新希望,所以要重视民族传承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以判定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传承机构,是十分利于民族文化传播的。

查看全文

音乐文化资源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运用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是个人启蒙音乐教育,对音乐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决定性影响。中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正是幼儿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将中原音乐文化引入到教学中,带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多个环节的革新,在推动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开辟出新的路径。

关键词:中原音乐文化;幼儿音乐教育;开发和利用

一、中原音乐文化概述

“中原”一词,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是指河南省。本文所论述的“中原”即狭义上的河南省。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无数文化财富。音乐文化正是其中的一颗明珠。与其它地方音乐文化相比,中原音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丰富性。中原音乐文化的类型是十分丰富的,民歌、民乐、舞蹈、戏曲、曲艺等无所不包,每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并受到了当地人的普遍喜爱。其次是连续性。中原地区在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使得中原音乐文化有着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从中原各地出土的文物来看,其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后是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是指中原音乐文化既具有传统音乐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所以才能历经千年的传承而不朽。可以看出,中原音乐文化不仅是河南的宝贵财富,更是全国、全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原音乐文化,正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二、中原音乐文化资源与幼儿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幼儿音乐教育发展需要。幼儿音乐教育是个人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下幼儿音乐教育资源难言丰富,很多幼儿园都还唱着几十年前的老歌,甚至将一些并不适宜的流行音乐引入其中。而且“教师对乐曲的选材往往仅考虑了幼儿的幼稚性,这对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是非常不利的。”[1]而中原音乐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民歌、器乐、舞蹈等无所不包,并与幼儿的生存和成长环境具有区域适应性,完全可以使当下的教学资源得丰富和扩展,并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认知和感悟,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二)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包含中原音乐文化在内的各类传统文化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对于文化传承来说,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活态传承。所以培养认同中原音乐文化、掌握中原文化技艺的人,将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幼儿正是最佳的人选,从幼儿阶段培养他们对中原音乐文化的认可与喜欢,可以引导他们成为潜在传承人,为中原音乐文化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查看全文

初中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文化是以民族音乐为内涵的文化体系,在民族文化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承载着民族的社会生活、审美情趣与精神思想,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精神赓续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初中音乐课程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拓展教学内容的必要要求。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材内容是最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教材内容尽管具有系统性、严谨性的特征,但在编写中缺乏区域民族特色,且有一定的滞后性,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需要,拓展教学内容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重要趋势,而区域民族音乐资源的发掘是拓展音乐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大量的音乐资源,不少民族更是以能歌善舞而著称,如维吾尔族、苗族、侗族等,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民族音乐内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自然也就是拓展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二)传承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只有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民族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当前,受城市化解进程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影响,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小,不少民族文化濒临灭绝,这对中华民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损失,传承民族文化刻不容缓。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在其中纳入民族音乐的内容,可以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而民族音乐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自然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三)促进学生发展的主动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化,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从传统的音乐知识传授与音乐技能培养发展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换言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当前音乐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音乐教育兼有智育、美育、德育等多重功能,既肩负着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任,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注入更多的内容,对其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探究

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范畴,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无论对课程教学,还是对学生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强化教育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功能也就成为现阶段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对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以教学理念更新为先导。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所秉持的基本理想、信念,是教师采取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教学活动改革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以往,教师对音乐课程的认知较为单一,以为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巧,其实不然,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手段,教师要认知到音乐课程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当然,教学理念的更新除了体现在课程界定上,也体现在师生的关系上,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凸显,因而,教师要彻底转变此思想,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视作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对民族音乐文化与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融合有着更为突出的效果。(二)以本土资源发掘为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课程需要同时涵盖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也就是说,在国家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要自主研发一定的课程资源。《音乐课程标准》中也说“地方和学校应当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并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以本土资源的发掘作为关键所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民族音乐资源极为丰富,且有着相当鲜明的音乐特色和民族风格,它们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开发好这些宝库对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都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就以宁夏地区的音乐资源开发为例,花儿是最为典型的回族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形式,在回族文化中地位极为重要。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从宁夏本土的花儿音乐资源中,如在山花儿或者河湟花儿中选择一些曲调优美、内容健康向上的歌曲,纳入教学范畴。(三)以教学方法创新为重点。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最大,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改革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今天初中音乐教学肩负起更多的教学职责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更成为大势所趋。小组教学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既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能够发挥小组间的合作作用。就以宁夏花儿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男女分组,两两一组,让学生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花儿也称少年,是回族民间对唱形式,女的称花儿,男的称少年),当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创编相应的歌舞表演。花儿为花儿剧的诞生提供了基础,而花儿剧中的舞蹈动作以民间舞蹈动作为主,同时又吸收了东乡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舞蹈风格,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舞蹈创编与表演自然也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四)以教师队伍培训为保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以往的音乐课程教学,教师仅需掌握教材要求则可,而教材的编写与区域民族音乐文化又存在着不少脱节之处,难以满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实际需要,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教师队伍的培训势在必行。教师队伍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民族音乐文化的背景知识,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区域民族文化背景中,深深扎根于民间社会,如宁夏花儿就是宁夏回族地区的民歌形式,流派众多,曲调繁多,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民间采风,在“花儿”会到来之日,深入群众中间,感受花儿魅力;第二是民族音乐的歌唱技巧。民族音乐在歌唱风格上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特征,如花儿音乐实质上是一种高腔山歌,音乐主调多达100多种,初中音乐教师对此往往不太熟稔,此时学校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歌师对教师展开培训。

三、结语

查看全文

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思考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置于音乐文化大环境中,重视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总结“口传”文化构建民族音乐理论体系,运用“社会大课堂”营建民族音乐传承环境,优化教材内容、加强民族音乐课程建设,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较大文化而言,“民族音乐文化”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小文化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陶冶,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解析

文化指涉及知识、道德、信仰、艺术、风俗、法律与社会人所具备的部分能力与习惯,其基本要素乃传统观念与价值,其中,以价值观最为关键。对照文化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很少提及相关文化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更谈不上传统观念与价值观,这导致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中缺乏文化归属感,自然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本研究解析民族音乐文化,主要涉及观念与价值、语言与符号、规范体系、物质形态四大方面。(一)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与价值。民族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更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经典表达,这也体现在音乐观念与价值体系的表达层面,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换言之,一个人的教育始于诗,规范于礼,成熟于乐。可见,古代乐乃统一和谐之意,具体体现在社会、人际、精神的和谐。(二)民族音乐文化的语言与符号。就语言归属而言,中国隶属于汉藏语文化圈,而汉藏文字对各民族音乐风格的规范十分典型,民族音乐借汉藏文化语言及其符号加以沟通、交流,创造了各民族形式多样的音乐风格与类型,打造出灿烂多姿的音乐文化。汉藏语言体系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思想与行为统一的基础。(三)民族音乐文化的规范体系音乐规范体系,即规定音乐结构的标准。就社会学视域而言,音乐规范体系就是特定状况下施展音乐行为、思考和感受音乐的方式。就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而言,并未规定音乐只是一个“纯听觉”的艺术,其涉及诗、舞、乐,早在汉族戏曲中就已经出现诗、舞、乐综合形式。在儒教、道教、佛教中,音乐已内化为人的内心修养。(四)民族音乐文化的物质形态。民族音乐中,丰富多样的乐器就是音乐文化长期积淀的物质形态,其与文化形态的表现密切相关。有似汉语声调的古琴乐器,还有与蒙古族长调音色完美融合的马头琴、直率的京韵大鼓、细腻的南方小三弦、音色文雅的广东高胡,此类乐器的物质形态与文化有机融合,呈现了地方音乐风格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高校音乐院系与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作为培养富有地方特色音乐人才的机构,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乐教育资源和教学、科研等中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音乐文化发展。

关键词:地方音乐;传承;现状

地方音乐,或称之为地方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作为培养富有地方特色音乐人才的机构,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乐教育资源和教学、科研等中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同时,地方音乐文化也对音乐院系自身促进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其在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状调查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校名单,湖北省共有高校123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院校中开设有音乐院系的学校有十多所,笔者选取了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和湖北文理学院3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对其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如下:(一)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三峡大学地处宜昌,其艺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学院下设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设计系、基础与理论课部等5个系(部),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宜昌是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源远流长。巴楚艺术作为巴楚文化的分支,艺术品种繁多,音乐方面如土家族跳丧鼓、哭嫁歌、茅古斯、摆手舞、傩戏、打溜子、高腔山歌等。巴楚艺术研究中心扎根巴楚区域文化沃土,艺术学院以巴楚艺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将巴楚地方音乐运用在科学研究、音乐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一类是创作实践。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专著和学术论文。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如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长阳南曲源流研究——兼论清朝初期政治统治制度对土家文化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土家族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与传承保护研究》等三项,湖北省社科基金《楚乐美学思想研究》、《鄂西土家族傩戏传承策略研究》两项;学术论文如《长阳南曲的传承方式刍议》、《论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音乐文化的特征》、《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解析》等多篇,以及地方音乐文化学术专著,如《三峡传统民歌文化研究》、《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等。创作实践方面有诗舞音画《五十年,五千年》、《三峡•大学》,合唱歌曲《江河情怀》、《求索之歌》、《峡江放歌》等,以及综合鄂西土家族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歌“龙船调”,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船工号子”、“撒叶儿嗬”这三种典型文化元素及样态进行整合,并用舞蹈形式呈现的情景表演《武陵土家》。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立足宜昌,重视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对当地音乐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科学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其他地方音乐院校传承、发展地方音乐文化树立了榜样,唯一缺憾的是没有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和校本教材中,这样使得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二)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黄梅戏学院。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源于1972年创办的黄冈师范文艺科。1993年成立音乐系,开办音乐教育专业,该专业是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开办最早的专业。1999年,黄冈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音乐系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方面得到提升,2009年3月成立音乐学院,学院各项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扎根地方,凝练特色,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传承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学院建成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全院教师凝神聚气,将研究方向都集中聚焦黄梅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目前,学院已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黄梅戏研究》1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湖北黄梅戏研究》和《2018年非遗传承人群黄梅戏演员培训项目》等两项;出版学术专著《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和《黄梅戏艺术论》等三部,有关黄梅戏研究学术论文多篇。除此之外,学院在创作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歌曲《天职》、《好大的大别山》,黄梅戏《昭君出塞》,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共同打造的革命历史题材大型红色黄梅戏《大别山母亲》,黄梅戏剧本《奴才大青天》、《兑现》、《请让我做你的新娘》,集体创作《青春无悔》黄梅戏剧本,组织大型黄梅戏舞台剧《霜天红烛》剧本创作、创作演出音乐舞蹈史诗《红色薪传》等。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黄梅戏工作坊,开设了《黄梅戏演唱与欣赏》课程,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有利于黄梅戏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综合师范院校中的二级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在挖掘地方音乐潜力,凝练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方向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以地方特有剧种——黄梅戏为研究对象,凝练出三个研究方向: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学院以院领导带头,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同时聘请省内外黄梅戏研究专家和表演艺术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黄梅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黄梅戏研究成果运用在了教学当中,这在其他很多地方高校中也是少有的,为同类院校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三)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襄樊教育学院艺术系,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音乐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音乐系成立,2009年院系调整,成立音乐学院,2018年1月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学院现有音乐学(教师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三个专业系。学院地处襄阳,历史文化厚重,荆楚文化、汉水文化和三国文化在这里交汇。学院建有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汉水乐府,下设“汉水音乐研究”和“汉水流域音乐教育与发展研究”两个中心,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地方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批省部级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两项,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如《襄阳谷城湖北越调考察》、《鄂北荆山民歌演唱技法之探讨》、《荆山〈扛神〉“信仰”描述及其“音声”分析》、《荆山“阳锣鼓”艺术形态之探微》、《〈扛神〉与“荆楚歌乐”之蠡探》等,出版了地方音乐文化系列专著,如《荆山杠神》、《荆山楚韵音声研究》、《荆山阳锣鼓》、《荆山阴锣鼓》以及《沮水巫音》等,参与创作大型原创先楚风情歌舞诗《荆山楚源》,其中由学院师生创编表演的歌舞《荆山楚源——鼓盆歌》获文化部“群星奖”,此外,学院还将襄阳本土的一些民间音乐文化纳入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的计划中,开设了《襄阳本土音乐赏析》、《鄂西北民间音乐》等课程,同时邀请襄阳市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为学生进行襄阳地方剧种的展演和讲座,实现了将地方音乐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虽然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传承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地方特色凝练不够,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少,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没有形成核心研究团队等等,因此,音乐与舞蹈学院要想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音乐教学的探索

摘要: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活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构建地域性特色音乐教学,将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中是实现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本土;非遗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学

音乐类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一个特定文化艺术形式。但是现今许多高等院校,甚至是专业音乐院校或是开设了音乐专业的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对于非遗音乐教学的引入,特别是对本土非遗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音乐教学中的教学课程设置很欠缺。很多高校的公选课中有开设与音乐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开设与本地区、本民族相联系的音乐类非遗课程的公选课却少之又少。高校对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与作用。因此这种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地方非遗音乐教育的开展,正好顺应了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提倡的重视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与运用。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

从上个世纪初,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开始,西方的习俗、文化、宗教、音乐等传入中国,中国在音乐教育教学上受其影响已近一个世纪之久。许多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都是借鉴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国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在这些课程中国除了极少的音乐理论内容外,基本上就是音乐赏析课,更别说融入本土音乐类非遗内容,甚至许多专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都不具备演绎本地区本民族音乐的能力。当前许多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也尝试了许多改革与创新,包括专业音乐院校在内,都提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但是至今成效甚微。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今许多国内的家长在培养子女学习乐器时都大多倾向于选择钢琴或是小提琴这类西方乐器,从而使得很多民族乐器特别是地方的民族乐器的演奏逐渐失传。虽然现在许多的传统音乐的老艺术家们正试图积极的改变这一现象,但在现今的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仍处于较薄弱的环节,大多数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很少,更难使他们从事相关行业,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和发展。

查看全文

浅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

我国有着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音乐特点,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底蕴。音乐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音乐逐渐得到丰富。高校老师需要将少数民族音乐中所含有的丰富性融合到高校的音乐课堂中,把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进而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承。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堂的意义

(一)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我国古代庆贺方式多采用歌舞的形式,即使到了现代依旧如此。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决定了民族音乐极具丰富性的特点,呈现较强的文化底蕴。尤其少数民族对音乐的运用更为熟练,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的每一个人几乎都会歌舞,这其中的音乐资源非常的丰富。将少数民族音乐带入到高校的音乐专业课堂中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音乐,掌握我国的民族音乐内涵,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促使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走得更远。(二)增强文化间的粘性。通过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能够有效的提高各文化间的粘性,起到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少数民族的音乐学习时可以将音乐吸收到自己的音乐体系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可能在近几年出现了一些生活方式的融合,但是绝大部分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些民族所衍生出来的文化和音乐形式也是各不相同,在我国的音乐世界中“竞相开放”。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首先要对这些音乐进行筛选,选用一些符合学生的音乐现状,并且表达积极向上精神的音乐进行课堂上的讲授。学生通过对多种音乐形式的学习,能够促进音乐文化在音乐体系中的融合,便于多种形式音乐情感的表达,开拓学生的音乐发展道路。(三)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现代的高校音乐教学中,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个性化的发展使得学生以后的音乐发展选择更多,没有对学生起到限制作用。怎样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方向,这就需要在音乐专业课堂上引入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机会去进行了解,通过对这些音乐形式进行初步的了解与聆听,能够开拓学生的音乐维度,帮助学生找到以后发展的方向,一种音乐形式带得学生的更多的是选择上的限制,而多种音乐形式带给学生的则是音乐上的富有,帮助学生做出满足自身发展的最佳选择1。当学生找寻到自身以后的发展方向时,对于音乐领域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进行创作,更容易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二、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高校音乐专业课堂中,教材和教学方式大多是根据西方的音乐模式改动而成,这种情况下对我国学生的音乐学习存在很多不恰当之处。这种模式相对来讲比较适用于西方国家的音乐学生,不利于我国音乐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吸收。在使用这种音乐教学模式时,往往会出现“重西方”的情况出现,这就导致现今的高校中把美声唱法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轻视民族唱法,使得民族唱法在音乐专业中得不到大范围的推广学习2。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西方音乐的学习上,严重忽略我国的民族音乐,甚至学生的作品也是通过美声唱法来呈现。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相信不久之后,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将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音乐发展的日渐低迷应该引起音乐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如果我国的音乐文化都无法得到保留,以后如何在世界音乐界占据重要位置,加强对高校的音乐专业课堂中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促进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不断的音乐学习中取长补短,进而促进以后音乐之路的更好发展。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堂的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