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2:36: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思想

青主音乐思想探讨

摘要:后,西方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音乐美学开始影响近代中国,音乐理论家青主便深受其影响。青主一生致力于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音乐本体发问的音乐理论家。综观青主的音乐美学论著,他对于“什么是音乐”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是直接表“情”的;认为音乐具有世界性,“国乐”不必分为中西。青主还提倡学习西方音乐,反对抱残守缺,主张吸收各民族音乐的精华。就其历史价值来看,青主对音乐本质的阐述具有创新精神和进步意义。

关键词:青主;音乐思想;音乐美学;音乐通论

“什么是音乐”本是一个事关音乐本体论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青主在《什么是音乐》一文中,以欧洲浪漫乐派为评价音乐的标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当时中国音乐创作发展的建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这篇文章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正如青主的弟弟廖辅叔在他的《乐苑杂谈》中所说:平心而论,青主的音乐思想有其合理因素,而且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又不能不承认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仅仅因其掺杂了一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就给他戴上一顶唯心主义帽子,一棍子打死固然太简单。从青主作为国人中向音乐本体发问的第一人,以及向中国传入欧洲音乐思想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承认青主的音乐思想具有创新和积极意义的一面。本文拟结合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论述,对其音乐思想做初步探究。

一、青主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倾向

青主原名廖尚果,曾经是活跃于政治、军事领域的革命者,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被国民党通缉,他短暂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在留德老同学萧友梅的帮助和掩护下,远赴德国留学,主修法律,因童年爱好而兼修音乐,从此改名青主,远离政治,转而投身音乐事业。青主幼时曾被送往广州读书,那时正值中俄战争结束不久,年幼的青主不懂得什么是帝国主义战争的道理,只知道是亚洲国家第一次打败欧洲强国。之后,青主进入陆军学堂,被潜伏在学堂的孙中山同盟会当作革命的发展对象,在同盟会提倡国民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他青年时期激进的革命思想。青主在理性层面上坚信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现代文化,要使中国不至于沦丧,须学习西方,青主对中国音乐的展望也是建立在这种理想上。许多学者认为,青主音乐美学思想建立在以古典主义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局限。正是由于“向西方乞灵”这句话,使青主在当时的学术界一语成名,许多理论家对青主进行批判,使他几十年都背着“崇洋媚外”的骂名。但真要追溯起来,这句口号却不是青主“发明”的,鲁迅先生在青主提出这句口号的五年之前,就曾经在《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中向青年提出了他的忠告:“我以为要少一或者竟不一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二、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综述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关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查看全文

音乐教育思想启迪思考

一、音乐思想的概念阐述

什么是音乐思想呢?从广义范围上说,音乐思想包含了人对音乐的思考,对于音乐的情感以及聆听音乐时的心境。音乐创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等等,因此音乐是有思想的,而这种思想又赋予音乐以自己的生命。音乐思想多种多样,你可以从音乐中听出欢喜、悲恨、哀愁等等。比如在音乐《致爱丽丝》中你可以发掘出暖暖的爱意,从《欢乐颂》中你可以看到高昂的欢乐,从《义勇军进行曲》中你可以感觉到民族的危难人民的不屈,从《命运交响曲》中你可以感受到对抗命运不屈的呐喊......其实音乐思想来源于作曲家的思想,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创作品的思想。就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作曲家贝多芬,他的作品正是他人生经历的展示。因为对生活再次充满希望,走出了疾病和死亡的阴影,他创作了《第二交响曲》,这是一曲希望之歌;因为对爱情的沉醉,他创作了《第四交响曲》,这是一曲“青春赞歌”;又因为听力的丧失以及对命运不屈的反抗,他创作了《命运交响曲》,他说他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就是所谓的音乐思想——音乐家们人生的感悟,我们在聆听之时,往往被这种强烈的思想所震撼所悸动。

二、音乐教育的理念分析

对于音乐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定义。比如在德国,音乐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音乐教育影响人的日后发展,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如卡尔•奥尔夫曾说过这么个意思:音乐教育与人的教育是一样的,其最终的关注点永远是对精神世界的研究而不是单单音乐本身;在前苏联,音乐教育强调普通教育,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英语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家才有的教育;而在匈牙利,音乐教育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的教育,如音乐家柯达伊提出了音乐教育对每个人都必不可少,一个人一旦离开了音乐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由于受到学科中心主义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偏向于专业化,只重视音乐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观念认为上音乐课的目的就是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因而音乐课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技能课程。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这样的思想:音乐是属于有音乐天赋的人才享有的权利。而前期判断你是否有音乐才能的一个标准是是否识谱,这种模式偏离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且这种强迫性的纯技术训练势必给学生带来对音乐的困扰,使他们失去了对音乐的热情。目前,我国对音乐教学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新的音乐理念也由此形成,即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深入的模仿,相互间的合作以及自我的探究。这一转变注重了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个性要求,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三、音乐思想对音乐教育理念的启迪作用

1.儒家音乐思想对于音乐教育理念的启迪作用。儒家音乐思想推崇的是“乐教”,强调了音乐对于教化人的作用。孔子的音乐思想把音乐的艺术作用上升到了人格完美程度与否以及是否能进入人生最高境界的地位,同时也将道德意识渗透到了音乐思想之中,这种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深远的作用,对后世进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于现今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儒家音乐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世界观念,它对于我们现代音乐教育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告诉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综合理论知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上。现代化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音乐具有广泛的协同性,与耳熟能详的人文学科、数理化学科之间有着深远的关联,所以在整个现代化教育中,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也深刻反应了音乐强大的教化作用,以及儒家音乐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化音乐教育理念的深刻作用。2.道家音乐思想对于音乐教育理念的启迪作用。老子主张的道家音乐思想强调的是“大音希声”,这属于自然音乐论,认为音乐的本原是天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形成的;而庄子作为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在老子道家音乐思想的基础上补充了“天人合一”“至乐无乐”的音乐观。道家音乐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是消极的,但是它对于后世的音乐审美思想形成了基础性的作用,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道家思想的最大影响力可以说是在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作用中的先导作用。在我过传统音乐的曲目中很多都是源自于自然音乐论,是一种模仿自然界存在的声响或某一特定场所的声响的乐曲。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中就十分推崇这种“原生态”的音乐唱法,并且已经走进了大学音乐课堂,这也进一步证实了音乐思想对于当前音乐教育理念的深远的启迪作用。3.“以人为本”音乐思想对于音乐教育理念的启迪作用。“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产物,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的又一全新的阐述,它是一种在音乐教学中始终要以人作为出发点,要把人最终的成长和发展做为首要任务,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音乐差异,体现人的个性发展,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任务。音乐是来自于人心灵的声音,音乐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是对以前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于当前社会深刻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音乐教育理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1)“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能够最大化激发人类潜能。“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可以对人类无意识的创作本能进行理论指导,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诞生。2)“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可以拓展人类的想象空间。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以欣赏乐曲的中心意思为基本,引导帮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自由发挥,天马行空般的感知音乐中包含的形象、内容、灵魂,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掌握空间思维方法。3)“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有助于发挥以情动人和感人的强大音乐魅力,可以帮助人们依赖于倾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通过唱歌传达音乐的美感,再通过表演展示音乐的美感。4)“以人为本”的音乐思想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查看全文

透视孔子音乐思想

摘要: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音乐家。孔子在音乐上有精深造诣,对古代音乐理论多有总结,对保存古代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音乐与礼、音乐与仁关系的论述,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音乐

在我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真正重视音乐的只有儒家,尤其是早期儒家。孔子年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在音乐搜集、整理、修订、教学上自觉地做了大量工作,《论语》中记载他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近30处。孔子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音乐观,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丰富的音乐思想。孔子在弹琴、鼓瑟、唱歌等多方面的音乐实践活动,为他的音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音乐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音乐思想的研究综述

孔子是春秋末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对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然而,对于孔子在古代音乐领域内的高深造诣及其总结出来的音乐理论,对于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学术界迄今还少有专文进行系统论述。本文试就孔子的音乐理论、乐制思想以及与仁、礼学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希冀博学通人雅正。因此说礼、乐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

查看全文

小议先秦音乐思想的伦理审视

[论文关键词〕先秦音乐思想伦理思想

[论文内容提要]文章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先秦儒家、道家音乐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做出了简洁明了的归纳和总结,并阐明先秦音乐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时期,作为伦理学的“德”的观念发韧于夏代,中经殷周和春秋战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时期。由于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对音乐文化的阐释中,先秦音乐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伦理意蕴。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德”具有总摄诸体、兼收并蓄的意义及功能。尤其作为中国音乐思想中一个最为重要、最核心的观念,从先秦典籍《论语》、《左传》到汉代《礼记·乐记》,从战国末期孟子、荀子的《乐论》到魏晋秘康的《声无哀乐论》,以迄于唐、宋、元、明、清,历代乐论、笔记、诗词、小说、曲论、唱论,无不浸润着“德”的观念。谨遵道德规范,乃是中国古代音乐伦理、政治、美感和形态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时期的音乐伦理思想著述研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精神与音乐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国传统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境界,传统艺术又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格的完成。先秦时期思想家学派繁多,在思想领域中产生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成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页。先秦典籍、诸子百家的著述、先秦考古文献(包括出土的文献如“简犊”“帛书”及“铭文”等)、文物实物资料是研究先秦音乐思想史料的主要来源。这些文献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论语》,孟子、荀子的《乐论》及《周易》“象”,《周丰山“春官宗伯·大司乐”,《尚书》“尧典”、“皋陶漠”,《礼记》等经典;墨家的墨子《三辩》、《非乐上》、《非儒朴和《公孟》;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鞍《商君书》、韩非子;杂家的《管子》、《吕氏春秋》、《列子》、《国语》、《左嘟(先秦史书);以及汉代的《史记》,《乐记》(后人记载的先秦历史资料)等均载有一定的论乐文字。

查看全文

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晦涩难懂。凯奇则更是把非音乐因素介入音乐,以“无声之乐”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来表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美学思想。然而,这种美学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无声音乐严重的影响了音乐的发展,甚至改变了艺术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对音乐本质的研究,来重新诠释无声音乐。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4分33秒;无声之乐

在20世纪这个新的音乐思潮竞相涌现的年代里,音乐美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学界议论的焦点。音乐自律论也被称之为形式主义音乐理论,它是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中的两大流派之一。这一流派以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代表,他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实际上,汉斯立克主张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与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无关。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音乐他律论也可以称作音乐的情感论,这一流派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它受某种外在规律——人的情感的制约。情感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流派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情感论的音乐家数不胜数,比如浪漫时期的诸多音乐家,而到了二十世纪,自律论的影响迅速膨胀,他们的代表是表现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家及在其后出现的序列音乐、偶然音乐,拼贴音乐等。本文就偶然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浅显的讨论。

在二十世纪末,偶然性音乐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它摆脱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这自由中,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创作原则,这些原则生动地体现在了对偶然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约翰•凯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作曲家。

1952年,约翰•凯奇上演了他的两部惊世之作——在纽约上演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学举行的集体行为艺术,开始声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虚无的演奏时间,但设计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静坐,过了33秒,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静坐,再过2分40秒,再次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仍静坐,再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虽然在当时已见怪不怪的纽约,人们的反应还是如预料中一样异常激烈。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礼貌得低声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响起一波一波的愤怒喧哗,然后闹翻了天。大部分现场观众的反应是被耍弄,上当了,有一小部分则冷眼旁观,还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领悟。从来没有玩世椰偷的行为波及到庄重的音乐厅里,即使在约翰•凯奇之后也没有发生过。演出的轰动效应令《4分33秒》成为二十品世纪一首众所周知的音乐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顾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乐的存在方式

查看全文

董仲舒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在音乐的本源及社会功能等方面,董仲舒创造性地把先秦儒家的观点融入自己的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中,从而建立了一种适应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政治的音乐理论。探寻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理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以及音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音乐;美学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公羊春秋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广泛吸收了阴阳五行以及其他学派的思想,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道术为天下裂”的思想局面,初步建立了适应大一统政治专制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是完成先秦儒家思想转向的一个关键人物,徐复观说:“在董仲舒以前,汉初思想,大概上是传承先秦思想的格局,不易举出它作为‘汉代思想’的特性。汉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探寻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可以理清由先秦至汉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能够对音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音乐的本源问题,先秦儒家的荀子有重要的论述。他认为音乐首先和人的情性有关,《荀子·乐论》篇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仅从此句来看,荀子似乎肯定了音乐发端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获得外在的声音、动静等形式,内外结合就形成了音乐。但是在荀子的思想中,音乐这种自然人性上的起源恰恰成为音乐要被否定的一面。荀子是持“性恶论”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既然人的本性为恶,由人的本性而来的耳目之欲就应当成为礼仪防范的对象。这样,荀子必定要为音乐寻找另外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起源,这个起源就是“先王”,《荀子,乐论》篇说:“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汗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把音乐分为雅乐和淫声,淫声是发端于人的情性且无所节制的音乐,而先王所制定的雅乐则具有“以道制欲”的作用,可以使臣民的情感合理地发泄而又不至于让社会产生动乱。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具有合法性的音乐实际上是建立在其人文性根源之上的。

在音乐本源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吸收了不少荀子的看法,但他最终把荀子的观点巧妙地融进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中。董仲舒同样有把音乐本源归之于自然人性的看法,比如《春秋繁露·楚庄王》云:“乐者,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在回答汉武帝的策问中,董仲舒说:“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筦弦之声未衰也。”与荀子的性恶论不同的是,董仲舒主张性未善论,他认为人之本性有善和恶的可能,因而需要后天的教化使人性走向善的一面。他说:“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种主张虽然没有像荀子那样把人性完全推向了恶的一边,却仍然强调了王道教化在人性向善上的决定作用,因此,“发于和而本于情”的音乐在董仲舒看来虽并非就是恶本身,却依然有走向恶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和荀子一样要为音乐寻找一个自然人性之外的根源,《春秋繁露·楚庄王》云:“缘天下之所新乐而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兴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虚作乐。”这种思想和荀子关于雅乐的看法如出一辙,都强调了王者作乐的重要性,其目的是通过王者对音乐的制约而导向社会政治的和谐与巩固。

在音乐具有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可以说是直接继承了荀子的衣钵,但董仲舒赋予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点和荀子的制天命的思想很不一样。在董仲舒思想中,音乐的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其实最终都归结为天。首先,音乐发端于人的情性,而人的情性发端于天。《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人之受气荀无恶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身有情欲贪仁,实际都来自天的阴阳之气,这样,音乐以人的情性为本,实际是以天为本。这里的天是阴阳之气所构成的天。荀子也有用气解释音乐的思想,《荀子·乐论》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但荀子这里说的气主要指人的血气,董仲舒说的气则是作为天地宇宙构成元素的阴阳之气,人的情性是由这种阴阳之气所构成,以人的情性为发端的音乐自然也是由阴阳之气所构成的了。其次,雅乐由王者制作,但王者之所以为王者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在王者作乐这个问题上,董仲舒提出王者作乐是为了“见天功”的观点,《春秋繁露·楚庄王》云:“是故大改制于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乐于终,所以见天功也。”董仲舒认为王者受命于天,为了表示他是承受天命而不是因袭前王,就必须改变旧的制度,但是音乐却不属于改制的范围,新王朝建立之初用的还是前代的音乐,因为音乐是为了表示天命的成功的,因此要等到王者用新制度成功治理社会之后,王者才能制作新王朝自己的音乐。用以表彰自己的功绩。可见,王者作乐在董仲舒这里同样追溯到了天上面。这表明,在董仲舒思想中,天是音乐最终的本源。

查看全文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其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了。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中华美学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查看全文

钢琴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性、音乐性、艺术性,从美学视角挖掘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的美学思想内容,能够为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指明路径,实现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体现,论述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原则,提出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美学思想;中国钢琴音乐

在中国钢琴音乐中,音乐的活态实践是钢琴音乐演奏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美学思想得以呈现的有效形式。从艺术层面分析,钢琴音乐演奏是二次创作形式,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元素,以此通过演奏打动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度,彰显别具一格的艺术演奏形式。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中国钢琴音乐,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价值,以美学思想教育原则,促进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实现中国钢琴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体现

1.历史性、时代性融合的美学思想。钢琴艺术形式传入到我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艺术发展道路上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和价值体现。钢琴自引入到我国,就在我国广泛推广,并且与我国的文化、思想、风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风格。可以说,中国钢琴音乐中的美学思想,彰显了时代性、历史性。因中国钢琴音乐在时展历程中,与不同时代背景相融合,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形成符合这一时代的中国钢琴音乐特点。2.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美学思想。中国钢琴音乐蕴含丰富的理性与感性美学思想内容。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人们能够从钢琴演奏作品中体悟情感内涵,这一情感内涵是钢琴演奏者自身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演奏者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情感,是立足于其审美特性的表达。我们能够深层次地体味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钢琴演奏技巧进行有效传递和传播,以此实现中国钢琴音乐二次创作的艺术价值。3.民族性的美学思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钢琴艺术形式传播到我国各个地区,其中包含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通过对钢琴艺术形式的解读,创造符合本土化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作品形式,演奏彰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形式。可以说,钢琴在我国多民族地区的发展,都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形式。而钢琴民族性美学思想特点,也为我国钢琴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彰显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形式的包容性。

二、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原则

查看全文

儒家音乐思想研究论文

一、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著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观点

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乐”)“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要求。《礼记·乐记》说:“乐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Yue)首先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乐”(Le),这是音乐“美”的基础。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是孔子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的基础。但是正如《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节制)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Yue)其如此也。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谐和统一,各种对立性质的消解。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当然只有“美”、“善”统一,“仁”、“乐”结合的音乐才具备这样的功能。强调“美”与“善”、“仁”与“乐”的和谐统一,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主张“礼”“乐”并重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这就达到了乐(yue)的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