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2:22: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审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审美

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运用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地完善,其中职业学校对音乐的审美教育也是相当的重视。音乐教育对于今后的音乐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全方面培养音乐审美教育对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职业学校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来说,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职业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论述

对职业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来说,职业学校还是比较注重音乐审美教育的,并且正在逐步地演变成职业学校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将音乐审美教育深入课堂,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自己的艺术塑造能力。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令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以改善。在教育部门对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良下,音乐审美教育逐渐成为人们所重视的内容,并在课堂中学生们还能够不断地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学校的音乐

教育中的影响力为了让音乐教育能够顺利地进行,其前期工作就是在课堂中不断地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老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将会在学生实际操作中展现出来。另外,通过老师的一番开导,学生们的感情体验将会进一步加强,其音乐水平也会随之加强。倘若职业学校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中缺乏音乐的审美教育就无法让音乐的教学课程正常进行。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协助下,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就能够得以进步,为音乐课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职业学校在音乐教学中所需要遵从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为自己分辨事件的好坏以及在音乐教育中学生们用来净化心灵、提高判断能力以及个人修养。身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力是极具可塑性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逐步地完善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们的个人素养,明确地指引学生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强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

查看全文

严肃音乐与大众音乐审美情趣

[内容提要]音乐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的发展不能平衡的满足不同群体的情感需要,这是音乐与情感脱节的根源所在。“严肃音乐”的审美与大众音乐审美在这一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要提高“严肃音乐”在大众中的接受程度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无论是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注意真实感情的充分释放,在重视技术知识学习的同时,把情感的沟通作为首要环节,“严肃音乐”走进大众并非强调其受众的普遍性,而是要在大众中更多的培养位于金字塔尖的受众群体,从而提高其整体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严肃音乐大众音乐审美音乐审美情感

在我国当代的音乐美学研究中,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艺术。也有人指出,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说音乐表现的应该是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像这样的争议一直都存在,但是,音乐与情感的紧密联系却被大家普遍认可。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是从音乐的形式还是音乐的内容、表现对象都有了变革性的发展。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发展的时代,很多旧有的思想观念被打破,打开国门发展经济的同时,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进入中国,特别是西方音乐和一些亚洲近邻音乐的涌入在丰富我们的音乐的同时,对中国大众的音乐审美情感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大众音乐审美”的概念,这是相对比较宽泛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内容和创作主体等等因素就决定了“大众”中的每个个体不可能拥有完全一致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我看来音乐审美群体有有着“小众化”的特点。而音乐的发展不能平衡的满足不同群体的情感需要,这才是音乐与情感的脱节的根源所在。

时展到今天,人们因为不同的经济水平、年龄结构和教育、职业背景,想要用一杆大旗来指引人们对音乐的诉求显然是不现实的。当然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动仍然要以健康和进步为前提条件,要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因素,提倡和培养人们对通常所说的“严肃音乐”的欣赏能力也是提高全民族的艺术修养的手段之一。但要注意的是,这其实是个需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传达的,如果生硬的想从知识灌输的角度进行,那必然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的音乐其魅力就荡然无存了。

查看全文

音乐审美教育研究9篇

第一篇: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研究

一、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方式

(一)从有词歌曲向纯音乐过渡

歌词可以有效的反映乐曲本身的情感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但是音乐教育的最本质是需要锻炼学生对纯音乐的鉴赏能力,通过对音乐中乐器、节奏和旋律本身的情感进行有效地感受和理解,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当然可以起步以带有歌词的音乐欣赏开始,但是歌曲本身需要具备典型特点,并且具有较高的审美趣味,避免恶俗或者烂俗的音乐流入课堂教学,中学教师要为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曲目进行严格的把关。

(二)从流行音乐到民族音乐

大多数学生对于流行音乐较为热衷,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音乐,只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水准都可以引入课堂教学中。流行音乐中可以选择具有各地风格特色的音乐素材,如:周杰伦的古典民族风格音乐,日韩的舞曲音乐,欧美的重金属流行音乐等,不同的流行音乐本身是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特色的,可以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作为音乐审美的入门素材,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充分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通过对流行乐做铺垫分析后可以再选择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民族音乐。当然民族音乐不一定局限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还可以选择世界各地异域风格特色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对于世界音乐有更多的了解,扩宽学生音乐了解的范围,不要让学生局限在小范围的音乐领域中,尽可能的打开学生的音乐视野,给予学生更多的音乐选择空间。

查看全文

音乐审美情趣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审美情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反映出个体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意识等,反映出一定民族的、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同时,它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俗和社会阶级意识等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审美情趣民族文化阶级意识

音乐审美情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接受中形成的,以音乐审美情感为内核的音乐审美心理。它是个体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意识等的直接反映,也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同时它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和社会阶级意识等的影响。

一、音乐审美情趣的社会文化性表现

音乐审美情趣,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一种情感倾向性。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首先表现在音乐兴趣上,即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形式等的主观选择性。如有的人喜欢听《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中国古乐的幽静典雅,有的人爱听贝多芬《英雄》《命运》等交响音乐的激情澎湃,而有的人则迷恋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等圆舞曲的明快轻松,等等。很大程度上,音乐兴趣直接影响着个体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也制约着个体对音乐作品审美体验的深刻性。

音乐审美情趣也表现在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上。康德认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反映在音乐审美上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而音乐评价能力必须以音乐审美判断为基础,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音乐审美情趣中。一般来讲,个体的音乐评价能力往往与其文化素养、社会阅历、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实践程度以及社会音乐文化意识相关。因为,“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

查看全文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思考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最终达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对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分析了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学;教学思考

审美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不同的审美载体,有效的运用各种具体的审美活动对学生的审美价值产生影响的教学活动。而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通过将音乐作为媒介手段,在讲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染和陶冶小学生的心灵,塑造出更加完美的人格,实现学生自身健康和谐的发展。

1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审美的角度入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能够真正的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查看全文

音乐审美途径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的本质是审美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而音乐审美的把握应该从提高鉴赏力入手进而提高审美表现的创造力,最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本文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音乐教育中审美把握途径进行分析,并佐以实证予以论述。

关键词:音乐审美把握途径

人类发展本身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发展人的健全的体魄和精神思维能力;二是发展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这其中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审美主要表现为从审美需要到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审美情感。笔者认为音乐审美的把握应该从提高鉴赏力入手进而提高审美表现的创造力,最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主体在音乐审美实践中,其审美器官的敏捷性、情态体验的丰富性、表现扩展与转换的能动性、把握整体结构、整合各种心理因素的统摄力,都会得到发挥和强化、发展和提高。”《坦格伍德宣言》曾指出:在人类历史中,艺术与人的审美传统共生共存。在人类对其同一性(identity)和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的追求中,音乐和其他艺术所具备的非语义性能够更贴近地触及人的社会、心理和生理根基。主体审美能力的培育,使之具有准确、迅速分辨美丑的鉴别力,准确领悟美的直觉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辐射力,从而产生立美求真的创造力,审美中有立美,立美中有审美的积淀和能力。”[1]

一、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力或鉴赏力

1.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

所谓审美感受力,是一种能感知、反映生活中的客体,并对其艺术本质和属性进行体验的能力。这里所谓音乐的外在形式因素首先涵盖了作曲理论的所有基本要素,如格里格在《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分曲《晨景》中,运用三度转调来象征旭日东升的情景;冼星海在《保卫黄河》中,运用四部卡农的手法象征黄河之水一浪推一浪和波澜壮阔的抗日浪潮;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中运用配器与人的联觉对应关系编织了一幅生动的童话情景;赵晓声的《太极乐旨》根据《周易》中的阴阳哲学解剖音乐的内在规律,并把三和弦比作“四象”,把七和弦比作“八卦”,建立“太极和弦”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六十四卦音集和六十四卦和声。……[2]其次,对音乐外在形式因素的认知还包括对音乐史的掌握,如古希腊的音乐主要是单声部,且全部是即兴表演;意大利正歌剧中一般有7个演员,且一定有一个阉人歌手;牧歌通常为二声部,歌词多为田园诗、讽刺诗,三行为一诗节,共二至三诗节,各诗节配以同样的音乐,诗节结束部另加两行,称利都奈罗,配以另一种节拍的音乐,在诗行结束处采用装饰性的花唱经过句;《特拉克图斯》是基督教礼仪中最长的圣咏,其旋律都是用调式Ⅱ或Ⅷ,调式Ⅱ的唱词有一个小三度,为悔罪与忧伤的内容,调式Ⅷ的唱词有一个大三度,为希望和信念的内容。[3]

查看全文

高中音乐审美能力探究

作为一线高中音乐教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审美之花绽放在高中音乐课堂中。

(1)在音乐鉴赏中创设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目前很多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个音乐教室里的墙壁上都悬挂着中外音乐家的画像,还装饰着歌剧、舞剧、京剧等经典剧照或者一些表现音乐大师风采的摄影作品,给整个教室营造出典雅的艺术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潜移默化地被这样的气氛熏陶着、感染着,可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音乐的美。在课间或者课前,我们有计划地安排播放一些优美的歌曲,使学生感受到美好的音乐气氛。音乐鉴赏是对声乐和器乐作品所包涵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是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愉悦学生身心、寄托情思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培养自身的音乐情趣。大千世界,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古今中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结构和不同个性的作品,都以他们自身的特殊形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展现出人类的美与丑。我们要感受音乐的美,就要投入到音乐当中,随着音乐的旋律去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体会音乐的精髓,才能把对音乐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想的高度。譬如,我们在鉴赏《黄河大合唱》时,作品中起伏的旋律、紧凑的节奏,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就像黄河水一样汹涌澎湃,勇往直前。总之,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理解音乐本质和内涵,才能激发出自身的真情实感,才能感受到音乐中的美,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利用社会文化效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注重课外音乐活动,比如电视电影、文娱晚会以及文艺活动等这些和音乐息息相关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而言,由于平时课业比较繁重,很少接触这些内容,这些节目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电视台都有非常好的音乐节目,有些电影中的音乐也十分有价值,值得一听。我们也时常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看一些电视电影节目,注意电影和电视中的特色插曲,背景音乐,片头和片尾曲等,和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去感受、体会音乐强烈的表现力。通过这种视听艺术的结合,对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音乐、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中来,由于学生平时只关注电影的情节内容,很少关注电影音乐,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一些获奖的电影音乐,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将片中的音乐结合电影情节,讲解给学生听,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欣赏视觉和听觉相互交融的愉悦时,而且加深了对音乐的印象和对音乐本质和内涵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音乐修养。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音乐教育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就可以在获取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来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譬如,我们在学习完某首歌曲后,可以根据歌曲表现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去自编自演一些符合该歌曲主题的话剧之类,配上一些舞蹈,让学生在表演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真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努力寻求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策略,应用一切美的手段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人格,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潘伟工作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查看全文

音乐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一、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线,突出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是素质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处事之基。能不能把思想素质打牢,决定着一个人的总体素质和品格。音乐审美是塑造青年心灵的一种无可取代的手段,《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都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培养了一代代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青年学子。这些格调高雅的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并能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远大的理想,能培养崇高的感情。感情是形成思想和概念的基础,是导致行为规范的直接原因。因而,感情的积蓄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并外化为行动,且蓄之愈久,发之愈烈。基于此,在学习乐理知识、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培养和巩固他们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主线,突出理想信念素质教育

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音乐永恒的表现主题。古往今来,有数不胜数的优美旋律歌颂过祖国,有数不胜数的人接受过爱国主义的音乐教育,培育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音乐审美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优长于弘扬民族精神的美学特质。当我们把爱国主义思想与美好的理想信念用音乐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时,便能广泛持续地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之爆发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产生为之奋斗的行动和动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以培养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为主线,突出人格心理素质教育

这在当代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青年学生因为社会压力、择业压力、人才竞争的压力等等原因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的严峻形势下,意义更为重大。音乐对人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理想信念有着至深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音乐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挥音乐的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通过引导大学生对高雅、健康、向上、高格调乐曲、歌曲的学习、欣赏、鉴赏,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减轻心理压力,培养积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保持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树立起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以“精神振奋、积极上进、创新探索、意志坚定、迎难而上、胸襟宽广、宽容大度”为主要内容的人格品质。这是音乐审美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查看全文

传统音乐审美教育重要性

摘要:新课改后,人们更加注重以“德、智、体、美、劳”为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培养。其中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培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成为了21世纪新的发展潮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探究其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价值与学习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青少年们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精华部分,了解音乐审美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如何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如何学会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不断培养音乐素质,最终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关键词:音乐美学审美教育学习与培养

一、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教育价值

1.音乐教育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儒家的音乐审美观,把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美”与中国传统道德范畴的“美”联系在一起,认为仁德者为善,平和中庸者为美,把人们的审美价值引向为自我的道德修养,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其中,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孔子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具有美的形式与内容,《大武》是尽善未尽美的艺术,以此来强调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体现在它的“教化”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音乐对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改变人的风尚习俗与文化道德。孔子推崇雅乐,不喜“郑卫之声”认为音乐在反映人们七情六欲变化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感情变化,所以音乐体现在感情上时应当受到节制,要符合中庸之道。他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音乐的艺术性与思性的统一。孔子的主张是关于音乐审美里程碑上一个重要基石。2.音乐教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道家审美价值观,以庄子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主张人与大自然应当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认为无为之美是保持人的本性的根基,这一主张企图摆脱中国传统的美丑、善恶、是非、生死等对立面,突破了以儒家为代表的音乐审美价值体系,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之外,建构了一种天地合一的融洽之情。庄子推崇“天道”之美,符合“天道”的美,应当顺应“自然”,违反“天道”或毁坏“自然”的“美”便是“人道”。顺应“天道”之美不予修饰,即是朴素;使“天道”之美与自我天性相结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即是率真。庄子批判“人道”与“天道”的背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自身的天性与其发展的规律,春种秋收,斗转星移,花开花败,雨过天晴……这些是自然界向我们展现的“天道”之美,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规律,是人与自然平等存在的前提,牵一发而动全身。庄子感叹天地之大,向往自由,渴望将自身融入天地之中,从而忘却自我,忘却现实,忘却利益纷争,从自然中得到“美”,用自然的“美”来净化自己的灵魂,构建一种超凡脱俗,无欲无求的审美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音乐教育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音乐是建立在人的感情上的一门艺术,是人类古老的表达形式。它通过独有的语言符号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任何建立在没有感情基础上的简单说教,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音乐教育具有传承性,汉代“乐府”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它收集并整理了民间音乐文化并加以改编配器,为后来的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音乐机构,如教坊、梨园、鼓吹署等音乐机构的产生表明我国在音乐教育体制方面不断完善。宋代以后,经济不断发展,各种音乐教育机构层出不穷,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人类世界需要不断发展,从传承到创新已成为了一个循环,只有继承才能发展,才能完善音乐体系与音乐制度。记谱法的产生对我国音乐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从最初对曲调简单记录的声曲折,到后来的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以及工尺谱的使用,完整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最纯粹通俗的音乐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音乐更为深远而广泛的流传。

二、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学习价值

1.意境是传统音乐审美的精髓。意境,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精髓。用美学思想来阐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借景抒情的表现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其中“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在作曲时带着浓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情感。即在编写音乐作品时只描写心中所溢出之景而不直接抒情,情感体现在对景物描写之中。在演奏时却恰恰相反,演奏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器乐直接抒情而不写景,绘景抒情,情以景兴。这种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使音乐作品形象生动,情真意切,颇为动人。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对意境有独特的见解。“情浓而意远,景清而心淡”意境中的情与景是一种形影相随,相即不离的关系。天地万物情景相即,万物之情四海归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景”并非人的一己之见,它是通过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来表现的。所以,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创作时通常不会过多描写事物的外在特征,而是以情绘景,通过音乐对情感的描绘,时而张狂,时而平和,来描绘当时之景。如:《高山流水》为中国著名古琴曲,其中“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汤问》)描绘了琴师伯牙无论几次弹奏,钟子期皆能听出琴声所表现的画面,因为伯牙每每弹奏之时皆将自身所见景色与自己的情感紧紧的联系起来。这种演奏时夹杂着想象与情感的音乐作品,勾勒出一副美轮美奂的意境之景。2.自然万物是传统音乐美学的主要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里,多以描写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四季变迁、节日庆典为题材。古人把音乐艺术看作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联系的艺术,在作曲时,往往会借自然之景来暗喻人生道路或以自然之景来比喻内心情感。比如,唐代诗人刘希夷所作《代悲白头翁》中提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自然界的花朵来暗喻时光的一去不复还,事物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一个人却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又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水深千尺”与“不及情深”相联系,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汪伦与李白真挚纯洁的友谊,空灵而有余味,自然又不失情真。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大量涌出以“自然万物”为音乐创作的主要题材并非偶然,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共鸣罢了。3.虚实结合是传统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编写时通常采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结合是传统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它是把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即把眼前之景与发生过的回忆之景或是未发生的想象结合起来的一种写作手法。虚与实是相对的,它体现在音乐作品中,通常包括三种意思:(1)实,以直接描写自然的物体形象来进行音乐创作;虚拟物体形象间接描写的内心想象为题材来进行音乐创作。(2)实,以描写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物体形象来进行音乐创作;虚,指想象中的物体形象及活动来进行音乐创作。(3)在一定程度上,实就是音乐创作的大量描绘;虚仅仅为一个音符,一个休止符的延长与停顿。如:清朝唐彪的《读书作文谱》“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其中,眼见为实,心想为虚;虚实结合,趣味从事;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怡然自得。人们常说“弦外之音”也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以想象来描写真实,使音乐形象更富有生机。

查看全文

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思考

摘要:近年来,初中音乐教学为了回归音乐的本质追求——审美追求,而对其课程标准不断进行修改,这和响应当前的时代潮流,在音乐教育层面渗透审美追求息息相关,目的是发挥音乐教育为时展服务的作用。但在教育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总结,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教育;反思

近年来,教育界立足时代潮流,反思当前初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音乐教育审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音乐审美教育更好地服务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追求。主要从学生需求、课程标准与目标、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教育规划,将审美教育综合化、全面化。[1]

一、进行初中音乐教育审美反思的原因

将初中音乐教学回归到音乐的本质追求——审美追求,是音乐学科的内在要求,更是时代对音乐审美教育发展的硬性指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的时代,社会各行各业在发展中的过程中,都渴望着响应时代的主旋律,音乐审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音乐学科如果不能立足时代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音乐审美将会严重滞后于当前时代潮流,无法发挥音乐教育服务时代的机制。[2]

二、立足时代潮流,进行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