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2:04: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美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美学

现代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启发

摘要:现代音乐美学是对音乐美的本质性追求,包含了不同音乐逻辑和音乐形态,对音乐表演艺术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的内涵和关系,分析了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对促进我国音乐艺术行业稳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价值研究

在现代音乐美学中主要是对音乐本质美学规律进行深入性的探究,通过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能够使音乐表演者深刻地体会到音乐创作的主要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背景,深刻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并通过表演者熟练的技艺进行全面的彰显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特征和思想内涵,让观赏者能够获得丰富的音乐感受,全面地提高音乐表演艺术当前的发展水平。

一、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的概述

(一)内涵

音乐美学是以音乐发展历史最为主要的研究根基,研究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下所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对音乐本质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并且探索音乐发展主要规律,以促进音乐的稳定发展。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包含了社会心理学层面,注重对音乐创作活动的深入性分析,并且挖掘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内涵,找出音乐创作背景下心理活动和一般艺术活动之间的关联之处,并且从历史发展角度入手进行音乐社会性问题的深入性探究,做出合理性的判断,以此来使音乐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1]。音乐美学是通过声乐表演的形式而体现的,音乐能够增强人们的体验度,并且还可以通过音乐来给人们带来好的感官刺激,音乐作为主要的情感载体,使人们能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到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获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体验,以此来促进意识形态的有效形成。音乐美学是以音乐本体为主要的研究重点,确定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的构成,并且还加强对各个组成部分关联度的深入性分析,以此来提高音乐美学的发展水平。在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从音乐欣赏到音乐的认知属于不同的实践过程,掌握音乐的表演形式以及主要的风格,追溯到音乐创作的心路历程,以此来使音乐本质能够贯穿于不同的音乐实践环节中,提高音乐美学的发展水平。在音乐美学中能够配合着音乐功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观赏体验,并且也可以达到心灵净化的效果,这是音乐功能的重要体现形式。音乐美学将不同功能进行了相互的联系以及延伸,以此来促进音乐行业的稳定进步。在音乐表演中属于音乐美的展示和在创造过程,音乐表演通过各种乐器的综合性利用配合着表演者的歌唱,能够使音乐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还可以发挥音乐本身的社会功能。音乐是音乐创作实践社会性的重要环节,通过音乐美学的科学研究能够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色彩,并且增强对音乐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共鸣,全面地提高整体的发展水平。

查看全文

钢琴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性、音乐性、艺术性,从美学视角挖掘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的美学思想内容,能够为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指明路径,实现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体现,论述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原则,提出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美学思想;中国钢琴音乐

在中国钢琴音乐中,音乐的活态实践是钢琴音乐演奏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美学思想得以呈现的有效形式。从艺术层面分析,钢琴音乐演奏是二次创作形式,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元素,以此通过演奏打动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度,彰显别具一格的艺术演奏形式。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中国钢琴音乐,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价值,以美学思想教育原则,促进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实现中国钢琴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体现

1.历史性、时代性融合的美学思想。钢琴艺术形式传入到我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艺术发展道路上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和价值体现。钢琴自引入到我国,就在我国广泛推广,并且与我国的文化、思想、风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风格。可以说,中国钢琴音乐中的美学思想,彰显了时代性、历史性。因中国钢琴音乐在时展历程中,与不同时代背景相融合,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形成符合这一时代的中国钢琴音乐特点。2.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美学思想。中国钢琴音乐蕴含丰富的理性与感性美学思想内容。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人们能够从钢琴演奏作品中体悟情感内涵,这一情感内涵是钢琴演奏者自身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演奏者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情感,是立足于其审美特性的表达。我们能够深层次地体味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钢琴演奏技巧进行有效传递和传播,以此实现中国钢琴音乐二次创作的艺术价值。3.民族性的美学思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钢琴艺术形式传播到我国各个地区,其中包含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通过对钢琴艺术形式的解读,创造符合本土化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作品形式,演奏彰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形式。可以说,钢琴在我国多民族地区的发展,都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形式。而钢琴民族性美学思想特点,也为我国钢琴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彰显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形式的包容性。

二、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原则

查看全文

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晦涩难懂。凯奇则更是把非音乐因素介入音乐,以“无声之乐”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来表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美学思想。然而,这种美学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无声音乐严重的影响了音乐的发展,甚至改变了艺术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对音乐本质的研究,来重新诠释无声音乐。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4分33秒;无声之乐

在20世纪这个新的音乐思潮竞相涌现的年代里,音乐美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学界议论的焦点。音乐自律论也被称之为形式主义音乐理论,它是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中的两大流派之一。这一流派以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代表,他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实际上,汉斯立克主张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与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无关。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音乐他律论也可以称作音乐的情感论,这一流派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它受某种外在规律——人的情感的制约。情感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流派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情感论的音乐家数不胜数,比如浪漫时期的诸多音乐家,而到了二十世纪,自律论的影响迅速膨胀,他们的代表是表现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家及在其后出现的序列音乐、偶然音乐,拼贴音乐等。本文就偶然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浅显的讨论。

在二十世纪末,偶然性音乐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它摆脱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这自由中,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创作原则,这些原则生动地体现在了对偶然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约翰•凯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作曲家。

1952年,约翰•凯奇上演了他的两部惊世之作——在纽约上演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学举行的集体行为艺术,开始声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虚无的演奏时间,但设计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静坐,过了33秒,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静坐,再过2分40秒,再次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仍静坐,再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虽然在当时已见怪不怪的纽约,人们的反应还是如预料中一样异常激烈。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礼貌得低声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响起一波一波的愤怒喧哗,然后闹翻了天。大部分现场观众的反应是被耍弄,上当了,有一小部分则冷眼旁观,还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领悟。从来没有玩世椰偷的行为波及到庄重的音乐厅里,即使在约翰•凯奇之后也没有发生过。演出的轰动效应令《4分33秒》成为二十品世纪一首众所周知的音乐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顾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乐的存在方式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综述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关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查看全文

音乐美学及音乐情感多样性分析

【摘要】音乐美学是对音乐哲学层面的诠释,是音乐学科发展所需要遵循的科学规律。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民对音乐的需求大大提升,不同背景下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音乐。基于“乐与人和”,不同的审美选择会孕育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内容与形式,也就促成了音乐的多样性发展,但究其根本,跳不出音乐之和的范畴。

【关键词】音乐美学;审美选择;情感多样性

当代社会不同以往,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更方便,并且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层面的积累与消费。在繁多的信息之中,人们是怎么选择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的呢?在音乐的范畴内就不得不提出音乐之“和”的概念,“和”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的审美范畴,从本质上说,“和”意味着不同关系间的谐和,不同声音,事物间的平衡。音乐之和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音声之和——音乐声学层面的谐和;第二层面:乐与人和——社会人生、政治伦理层面的谐和;第三层面:天与人和——音乐哲学层面的谐和。本篇主要从第二层面:“乐与人和”的角度去论述音乐选择的适配性以及在音乐审美的促进下对音乐多样性的推动。

一、音乐选择无高低,只需音乐与人适配

程繁曾与墨子争辩过一个关于音乐的问题,也是《墨子·三辩》中的一段辩语,其言道:“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诸侯、士大夫、农夫在疲惫时所选择用于休息的音乐是不一样的,那如果让农夫听钟鼓之乐,让诸侯听瓴缶之乐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恐怕农夫会昏昏欲睡,诸侯会愤愤不平,感觉所听音乐无法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可这并不代表音乐就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音乐,从而达到了一种“和”的关系,即审美主体人和审美客体音乐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音乐的选择是没有高低的。这与古典音乐之于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之于戏曲音乐的关系一样,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古典音乐就是高雅音乐,流行音乐就是通俗音乐,戏曲音乐虽被奉为国粹,但现阶段年轻人聆听的并不多,那我们难道说戏曲音乐就比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低级吗?显而易见,一定不是的。但可能很多观点会认为流行音乐就是没有古典音乐高级、复杂。首先并非复杂的就是高级的或好的,物理计算中总希望把复杂的数据简单化而非复杂化;其次我们不能用流行音乐中的糟粕与古典音乐作比较,古典音乐又称为经典音乐,其所流传下来的曲目大多数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经过历史和时间考验的,且这些曲目历经的时间普遍在一百年到四百年之间。而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刚刚百年余,发展速度很快且受众面广,作品创作的群体良莠不齐,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值得传唱的作品,这样我们就不能用“田忌赛马”的方式作对比,拿流行音乐中的“差马”对比古典音乐里的“好马”,这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对比方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记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我们不必让每个人都接受古典音乐或戏曲音乐或其他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人们只需要选择与自身背景相符合的音乐即可,达到乐与人和的状态。用音乐去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达到放松的状态,这才是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

二、音乐之魅力在于和而不同,刻意引导不可取

查看全文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其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了。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中华美学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查看全文

现代音乐美学特点论文

摘要: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晦涩难懂。凯奇则更是把非音乐因素介入音乐,以“无声之乐”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来表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美学思想。然而,这种美学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无声音乐严重的影响了音乐的发展,甚至改变了艺术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对音乐本质的研究,来重新诠释无声音乐。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4分33秒;无声之乐

在20世纪这个新的音乐思潮竞相涌现的年代里,音乐美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学界议论的焦点。音乐自律论也被称之为形式主义音乐理论,它是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中的两大流派之一。这一流派以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代表,他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实际上,汉斯立克主张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与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无关。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音乐他律论也可以称作音乐的情感论,这一流派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它受某种外在规律——人的情感的制约。情感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流派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情感论的音乐家数不胜数,比如浪漫时期的诸多音乐家,而到了二十世纪,自律论的影响迅速膨胀,他们的代表是表现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家及在其后出现的序列音乐、偶然音乐,拼贴音乐等。本文就偶然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浅显的讨论。

在二十世纪末,偶然性音乐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它摆脱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这自由中,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创作原则,这些原则生动地体现在了对偶然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约翰•凯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作曲家。

1952年,约翰•凯奇上演了他的两部惊世之作——在纽约上演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学举行的集体行为艺术,开始声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虚无的演奏时间,但设计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静坐,过了33秒,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静坐,再过2分40秒,再次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仍静坐,再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虽然在当时已见怪不怪的纽约,人们的反应还是如预料中一样异常激烈。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礼貌得低声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响起一波一波的愤怒喧哗,然后闹翻了天。大部分现场观众的反应是被耍弄,上当了,有一小部分则冷眼旁观,还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领悟。从来没有玩世椰偷的行为波及到庄重的音乐厅里,即使在约翰•凯奇之后也没有发生过。演出的轰动效应令《4分33秒》成为二十品世纪一首众所周知的音乐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顾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乐的存在方式

查看全文

剖析体育音乐美学原理

内容摘要:音乐和体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听觉上的美好享受,一个是展现力量美的视觉盛宴,但它们都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演绎出来的精神产物,都是旨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早在原始社会,祖先们就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怡情健身作用的“乐舞”。在体育中穿插音乐元素,两者相互辉映,相辅相成,不仅充分发挥了音乐的美育功能,更增加了体育运动的表现力。在近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已经得到了普遍运用,例如体育舞蹈、体操、花样滑冰等。很多体育项目通过合理地运用音乐伴奏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体育音乐联系美学原理审美趋向

目前,世界通用的“语言”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而是音乐和舞蹈,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共有的情感。如果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增加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体育音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音乐,一种是辅助音乐。功能音乐主要是为体育活动服务的,例如运动会的开幕式、颁奖仪式等,这些音乐是为了增强现场的活动气氛。辅助音乐主要是辅助运动员表达情感,使运动员的体育动作富有情感,更具生命力且能够感染观众,是体育运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体育音乐的美学原理

首先,体育音乐能够使人放松身心,让人们在一种舒适优雅的环境中锻炼身体。这种方法不仅强身健体,而且怡情修身。听着悠扬淡雅的音乐,身体也不禁跟着运动起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享受。通过这种运动,人们的健康得到了保证,精神上也能获得满足,动作和情感上获得共鸣,刚柔结合,达到了身心合一的至高境界。对于运动员来说,音乐可以缓解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减轻压力,使运动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加充分地表现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聆听一些节奏舒缓、宛转悠扬的音乐,再加上一些放松整理活动,可以缓解人的疲劳。

其次,体育音乐能够使人增强对体育动作的记忆力,使我们在做体育动作时注意力更加集中。音乐能刺激我们的中枢神经,对大脑的记忆有启示和引导的积极作用。身体动作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更有助于提高我们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比如做广播体操,广播里的体操音乐就是我们的口令,我们都是根据音乐里的节拍做好每一个动作的。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广播里的音乐,体操的美感就会减少很多。这也说明了音乐在体育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在集体的体育项目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表演者只有跟着体育音乐的节拍,才会展现出体育项目的整体美感。

查看全文

董仲舒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在音乐的本源及社会功能等方面,董仲舒创造性地把先秦儒家的观点融入自己的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中,从而建立了一种适应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政治的音乐理论。探寻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理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以及音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音乐;美学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公羊春秋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广泛吸收了阴阳五行以及其他学派的思想,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道术为天下裂”的思想局面,初步建立了适应大一统政治专制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是完成先秦儒家思想转向的一个关键人物,徐复观说:“在董仲舒以前,汉初思想,大概上是传承先秦思想的格局,不易举出它作为‘汉代思想’的特性。汉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探寻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可以理清由先秦至汉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能够对音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音乐的本源问题,先秦儒家的荀子有重要的论述。他认为音乐首先和人的情性有关,《荀子·乐论》篇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仅从此句来看,荀子似乎肯定了音乐发端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获得外在的声音、动静等形式,内外结合就形成了音乐。但是在荀子的思想中,音乐这种自然人性上的起源恰恰成为音乐要被否定的一面。荀子是持“性恶论”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既然人的本性为恶,由人的本性而来的耳目之欲就应当成为礼仪防范的对象。这样,荀子必定要为音乐寻找另外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起源,这个起源就是“先王”,《荀子,乐论》篇说:“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汗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把音乐分为雅乐和淫声,淫声是发端于人的情性且无所节制的音乐,而先王所制定的雅乐则具有“以道制欲”的作用,可以使臣民的情感合理地发泄而又不至于让社会产生动乱。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具有合法性的音乐实际上是建立在其人文性根源之上的。

在音乐本源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吸收了不少荀子的看法,但他最终把荀子的观点巧妙地融进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中。董仲舒同样有把音乐本源归之于自然人性的看法,比如《春秋繁露·楚庄王》云:“乐者,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在回答汉武帝的策问中,董仲舒说:“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筦弦之声未衰也。”与荀子的性恶论不同的是,董仲舒主张性未善论,他认为人之本性有善和恶的可能,因而需要后天的教化使人性走向善的一面。他说:“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种主张虽然没有像荀子那样把人性完全推向了恶的一边,却仍然强调了王道教化在人性向善上的决定作用,因此,“发于和而本于情”的音乐在董仲舒看来虽并非就是恶本身,却依然有走向恶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和荀子一样要为音乐寻找一个自然人性之外的根源,《春秋繁露·楚庄王》云:“缘天下之所新乐而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兴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虚作乐。”这种思想和荀子关于雅乐的看法如出一辙,都强调了王者作乐的重要性,其目的是通过王者对音乐的制约而导向社会政治的和谐与巩固。

在音乐具有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可以说是直接继承了荀子的衣钵,但董仲舒赋予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点和荀子的制天命的思想很不一样。在董仲舒思想中,音乐的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其实最终都归结为天。首先,音乐发端于人的情性,而人的情性发端于天。《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人之受气荀无恶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身有情欲贪仁,实际都来自天的阴阳之气,这样,音乐以人的情性为本,实际是以天为本。这里的天是阴阳之气所构成的天。荀子也有用气解释音乐的思想,《荀子·乐论》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但荀子这里说的气主要指人的血气,董仲舒说的气则是作为天地宇宙构成元素的阴阳之气,人的情性是由这种阴阳之气所构成,以人的情性为发端的音乐自然也是由阴阳之气所构成的了。其次,雅乐由王者制作,但王者之所以为王者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在王者作乐这个问题上,董仲舒提出王者作乐是为了“见天功”的观点,《春秋繁露·楚庄王》云:“是故大改制于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乐于终,所以见天功也。”董仲舒认为王者受命于天,为了表示他是承受天命而不是因袭前王,就必须改变旧的制度,但是音乐却不属于改制的范围,新王朝建立之初用的还是前代的音乐,因为音乐是为了表示天命的成功的,因此要等到王者用新制度成功治理社会之后,王者才能制作新王朝自己的音乐。用以表彰自己的功绩。可见,王者作乐在董仲舒这里同样追溯到了天上面。这表明,在董仲舒思想中,天是音乐最终的本源。

查看全文

电影动画音乐美学探讨

【摘要】电影和音乐本是两种不同的相对独立的艺术,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和人类艺术审美的提高,使得电影和音乐配合得当,相辅相成。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形象和命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音乐艺术反映出来的。本文笔者简要介绍分析了几部悲喜剧和中外电影进而探究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以及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电影音乐;音乐美学;配乐;背景音乐

众所周知,艺术总是相通的。声音作为电影中的一大重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电影镜头画面构成的作用。电影声音中的背景音乐可以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电影配乐一般都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者深化剧中角色情感而存在,进而升华电影的主题,增强影视的艺术魅力,使得银幕前的观众拥有超强的代入感并且感同身受。

一、喜剧中音乐的戏剧性

《猫和老鼠》这部美国动画堪称史上经典之大作,伴随着好几代人的童年延传至今,此影片以喜剧闹剧为特色,故事情节围绕老鼠杰瑞和猫咪汤姆之间的猫鼠之战而展开。剧中汤姆无数次试图想要捉住杰瑞,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屡战屡败,灵巧聪慧的小杰瑞总能让识破汤姆的诡计并使他自食其果。作为一部以动物为主要角色的几乎没有语言对白的动画,音乐在剧中则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观众最为熟知的应该就是和影片同名的钢琴曲《猫和老鼠》,这首曲子是由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于1920年创作,曲中美国音乐元素突出,融合了美国音乐的多样性,灵活生动的旋律特点使之成为动画配乐中的经典。这首钢琴曲中运用了左右手交替的快速演奏,通过加强力度、速度和音量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出现大量和弦和刮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场激烈的猫鼠大战。音乐的本质是移情。科普兰巧妙灵活运用音乐旋律变化特点增强了影片中的画面感,将猫和老鼠各自的形象刻画得如此传神,幽默诙谐的主题风格让观众耳目一新并沉浸其中,十分享受这欢乐的氛围。除此之外,另有大量经典配乐出现在影片中。著名钢琴家郎朗曾说过;“我第一次听到钢琴,那是看动画片《猫和老鼠》。那只猫在演奏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时,手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神奇得就像餐馆里的长把茶壶,在钢琴上飞舞,突然一下子打到老鼠身上……”①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以匈牙利的民歌和民间舞蹈为基础,前面部分旋律缓慢且庄严,后面部分急速且热烈,最后在高潮声中结束,突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坚毅特点,对照了剧中角色性格特征。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也多次出现。此曲将爵士乐的元素和古典乐巧妙融合,富有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变奏中转调的加入营造出紧张的气氛,流畅平稳的音乐仿佛在叙述着猫和老鼠之间交战的故事情节,雷鸣般的速度变化结束全曲交代了影片故事的结局,让人身临其境意犹未尽。还有剧中一个片段,汤姆猫演奏的《春之声圆舞曲》,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此曲最早被创作成钢琴曲,后来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节奏自由明快,旋律生动连贯,小杰瑞被这美丽的音乐所吸引并沉醉其中,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迈出轻快的步伐,复三部曲式结构且速度较快,突强突弱的特征暗示了汤姆对杰瑞的心机预谋,富有讽刺和预示的含义。

二、悲剧中音乐的悲情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