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感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2:00: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美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美感

青少年音乐美感

一、区划良莠

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有高低之分、良莠之别。对于青少年来说,音乐欣赏中的良莠之别更为重要,它既是抵制靡靡之音污染的手段,也是建立正确音乐审美感的起点。资料表明:情调萎靡的音乐对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足以腐蚀他们的心灵。譬如在一个劳教所里,50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中,竟有37人最初堕入犯罪的原因是来自不健康歌曲的诱惑。当前不少青少年音乐欣赏活动尚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听、学音乐仅为了自娱自乐,多没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多以音乐流行的程度来衡量音乐的好坏,更有人想在音乐中寻求某种刺激,作为情感发泄的媒介。音乐审美的无知往往成为有害音乐乘虚而入的条件。在音乐欣赏中如何防止低级、庸俗的音乐侵入,培养人耳最基本的鉴别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抵制、区划那些明显不健康的音乐。可先从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入手。②歌词色情挑逗、荒淫放荡、庸俗不堪,或陈词滥调是容易识别的;黄色的、颓废的器乐曲标题也不难辨认。然而不少青少年对歌词良莠无所谓,不予区划,认为音乐欣赏纯属娱乐消遣,无需天惊小怪,错把腐朽当成了神奇,误把糟粕当成了精华。除文字外,音乐本身也有良莠之别,有些歌曲常与动荡、诱惑性的节奏相联系,过量地使用滑音增加了轻佻和撩逗的效果。在乐队伴奏中,小号、萨克斯管的大幅度的波浪式颤音进行和大气息的强弱对比,以及机械式的、刺激性的节奏、高强音响、疯狂的打击乐,使人感官沉溺于强烈的刺激之中,若长期沉湎其中,人的意志容易错乱或消沉,由此带来的是多愁伤感、醉生梦死或疯狂的情绪波动,对青少年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音乐是一门非常感性化的表演艺术,音乐表演上的颓废和堕落贬低和丑化了音乐,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音乐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侵蚀。有些艺人表演矫揉造作,歌声嗲声嗲气;另一极端是用不加修饰的喊唱和嘶叫的沙哑声来表现音乐艺术。这两种音乐表演使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乐教价值降到了极低点。因而,音乐表演的分寸感也是区划良莠的标尺。当前有害音乐往往词、乐、形三位一体,综合作用于青少年,其诱惑力相当可怕。有些歌曲从歌名上已见一斑,如《疯狂的周末》《性感系列》《济公戏嫦娥》《僧尼浪漫曲》《小尼姑做了一个梦》《猪八戒戏嫦娥》等等。在高科技的今天,这些歌曲很快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动。音响商和词曲作者为了逐利,见利忘德,以商品价值代替了艺术价值,甚至把人本能的欲望和潜意识层次中的动物性冲动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致使多年绝迹的靡靡之歌陈渣泛起,粗俗不堪的作品屡禁不止。长此以往,就会重蹈美国20世纪50年代由于摇摆乐而出现“垮了的一代”的覆辙,而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所以说,青少年音乐美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区分良莠,改变在音乐欣赏,尤其在歌曲欣赏中认丑为美的低级音乐审美观。

二、由浅入深

好的音乐也有高低之分,虽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在多听、多品、多评氛围中,便会逐步扩大“耳界”,逐步提高人耳对音乐美的接受能力,建立音乐美感,就会自然而然发现音乐中的雅俗之分,深浅之别,就会较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级的,哪些是简单的、浅层次的,哪些是意境深远的、高层次的。比如从形式上看歌曲、器乐小品等,虽然其中也有各种因素的对比变化,但总的来说美感的形态还是比较简单和单一,或表现单一的阴柔之美,或表现单一的阳刚之美,应属于浅层次的音乐形式。而较大型的、复杂的、多乐章的作品,如民族器乐曲、大合唱、歌剧、交响乐、戏曲音乐等则往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兼而有之,是较高层次的音乐形式。青少年在音乐欣赏中应该由低向高,从音乐小品开始,逐步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中扩大“耳界”,训练耳朵听觉反映能力和记忆能力,从中不但获得了乐趣,也接受了音乐欣赏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人格、情性的陶冶。音乐美感的初步建立,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比较欣赏

查看全文

音乐演奏美感与心理研究

摘要:音乐是听觉艺术、感官艺术,以及情感艺术,也是自身情感抒发的主要方式,在器乐演奏当中情感传递十分重要,需传递正确的作品内涵以及价值取向。也有利于演奏者自身提高表演水平,推动演奏者自身演奏技术不断提高,并提升演奏着自身的艺术境界。除此之外,在演奏上始终需要保持良好心态,同时,在上场准备之前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状态,使演奏者能准确地把握自我能力,能对自身有合理演奏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合理分析,只有在演奏的过程中细致分析,才能让演奏者有更好地处理,在日后的演奏当中充满信心,减少自身肌肉紧张。可以说在音乐作品演奏当中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决定了演奏的完整度,只有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才能推动、丰富自身的美学思想,音乐演奏在发展中对其美学价值以及心理状态进行探究,能推动器乐演奏的发展,给予更多从事音乐行业的人员帮助,使其成为合格的演奏者。

关键词:演奏;美感;心理;探究

音乐演奏艺术较为复杂,上台演奏的人员自身会产生一定心理波动,也希望将练习之后的成果完美呈现在舞台上。演奏效果的好坏是由于演奏者自身的个人素养、心理因素、对作品的理解、演奏技巧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这也是器乐演奏能获取成功的关键所在。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艺术表达是生理、心理之间交互的过程。不论是由生理变化还是心理变化,在演奏过程中都会对演奏者产生影响,在舞台实践当中问题会时常发生。而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诸多,尤其是自身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心理素质,在演奏当中多次出现失误,大部分情况是由于演奏者心理失调所造成。有一些演奏者在上台之后心中太多杂念,最终导致演奏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基于种种原因,笔者认为音乐演奏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同时,会对音乐美感产生影响,因此对于音乐演奏,除日常需要进行演奏生理技能训练之外,还需要对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使自身能有效地控制情绪,保证作品完整度。

一、表演形式及对象的相应机制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可以互通,心理学称之为“联觉”这种感觉是心灵之间的互动。审美体验则是主客体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联觉所产生的特殊心理。人体感官所形成的联觉是对某种色彩的感觉而引发的听觉,对于某种声音也会相应产生视觉。

(一)音响

查看全文

小学音乐课音乐审美感受力探微

[摘要]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为创造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他们的创造性,在社会交往能力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当前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教师要将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就针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课程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音乐家,也不是让学生了解几条艺术规律,更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是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情感教育,也是教师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方面有所探究。

一、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

从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课堂设置来看,开设音乐课程是为了让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并且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的熏陶,为了未来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以及祖国的接班人,培育一定的基本素养。因此,音乐不是智力教育的课题,也不是让学生获取一种生存手段的职业教学甚至是技术教学,而是要让学生收获一定的音乐素养,得到音乐审美方面的陶冶,从而加强他们在美育方面的表现。从音乐课程的特点来看,在学术范围内,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技巧性以及特殊性的。但是音乐又是小学阶段的教学课题,其学习的难度和探究的深度都是有着明确的界定的,在小学的背景下,这种界定通常都是基本素养的感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教学内容。首先是欣赏教学,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这种感悟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的。不仅包括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还要包括感受音乐要素,音乐风格,营造音乐情景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也要陶冶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情操。歌唱教学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与欣赏教学的教学目标是相似的,只是教学的途径和学生的展示途径有所改变。在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这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音乐感受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音乐,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自己的演唱技巧,让他们收获正确的演唱方法。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技能训练,例如:音准训练,呼吸训练等等。但是对于这些都不需要达到专业性,只是普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演唱潜力。

二、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知识

查看全文

艺术美感音乐教学论文

1艺术美感式培养的意义

艺术美感的教学方式力图发掘学生最浓郁的自然兴趣,环境在于教育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景中生情,情中应景,如若在学生感知萌芽阶段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自我兴趣,情感思维开始发展,直至成熟完善,这将对人的思维判断,情感理解等多方面的感知领域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艺术美感教育方式对成长初期的学生来说意义深远,有着一定的人生启蒙作用。

2艺术美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艺术美感教育途径多种多样,最为根本的便是能够遵循“以人为本,自然为主,抓住审美”几大要素来组织教学或者安排活动。中学课程将教学划分为听、唱、形式演示、理论普及、探索现实等多种教学模块,实施教学时需要将各个模块联系组合,形成生动形象的知识链,情感主线等关键因素,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观察学生状况也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做好及时的总结,以便于快速调整教学方式。

2.1音乐互动及交流

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多半限于言语的交流,艺术美感教育可以注重利用声乐“无界限”的特点,在一些抽象问题做以形象音乐的表达,学生能够快速全面的理解问题现象,同时增强了互动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根据老师示范的节奏让学生模仿,接着使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即兴发挥。

查看全文

音乐课堂美感聆听设置论文

摘要: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课堂;感受美感;设置情境

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的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

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我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我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查看全文

小学音乐课审美感受力培养研究

小学时期,音乐课的进行并不是以培养今后的音乐家为目的,也不是致力于让学生对音乐规律、音乐基础知识进行全面了解,更不需要学生掌握过多的音乐技巧,只是为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音乐课程的教授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以情感教育的方式作为教授音乐课程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

从整个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来看,音乐课程的开展是以让学生音乐相关素养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为目的,同时让学生们能够在音乐的影响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学生们日后的全面发展和艺术的传承打下一定的基础。不难看出,音乐教学并不属于智力教育的范畴,也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习到某种专业技能或生存手段而进行的专业性教学,而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相应的音乐素养,使他们的音乐审美受到环境的熏陶,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从整个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来讲,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音乐具有非常明显的知识性、技巧性和特殊性,但是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对于课程的难度和教授的深度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只要求学生们形成音乐基本素养,并获得一定的音乐感悟。小学的音乐课程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音乐的欣赏。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音乐类型的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更加深入和灵敏,而这种感悟的加强必须要通过教师相应的指导。感悟的内容也不止局限在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还应该注重音乐要素、风格的感受,同时还包括营造音乐情境的能力。当然,应该注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操。二是唱歌教学部分。这部分的教学目标与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将审美教学和唱歌教学相互融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授学生一些唱歌的技巧,也可以进行一些专业技能的训练,但对训练结果和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不做过多要求,只是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知识

音乐教学必须要与认知性培养相互结合。音乐的相关知识能够使学生形成对音乐现象及符号逻辑性的识别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角度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培养学生形成抽象性的理解能力入手,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及传统文化传承能力。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对学生成长有着有利影响,这些相关能力的强化使学生在对自己的音乐感悟进行表达时更加灵活,表达出的情感更加丰富。从一这方面来讲,这些抽象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能够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音乐知识的形成也不能完全界定为抽象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样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音乐课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使艺术文化得到传承,更是让学生对音乐产生良好的认识。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各种训练,这些练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并对这些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悟,而且对学生感受音乐能力的提升有益,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听音乐、说音乐的习惯

查看全文

青少年音乐美感的建立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青少年音乐美感建立的过程,提出了区划良莠、由浅入深、比较欣赏、理论分析、联想想象五个步骤,并指出高层次音乐美是建立在音乐的耳朵(高敏锐的音乐听觉)与音乐的大脑(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密切协作之上。

关键词:音乐美感耳朵大脑

音乐是用音响来表现人们的内心细腻情感的艺术。音乐音响通过人耳刺激大脑,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情绪,因而人耳对音乐音响的接受能力便是音乐欣赏者需要培养的。当然,一个音乐鉴赏行家少不了父母赋予的一副善于辨音的耳朵,但即使是一副异常灵敏的耳朵,它对于瞬息万变的各种音高、音色、音质、音量的感受力,以及对复杂音响组合形式微妙效果的敏锐听觉,都只有在刻苦的音乐欣赏训练中才能趋于完善,才能有形成上述辨别力的“音乐的耳朵”。然而一个人仅有“音乐的耳朵还不能成为高水平的音乐鉴赏家,还不能说已具备了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感,还需要一个善于进行音乐形象思维的大脑,去浮想联翩,去探寻、领悟和再造一个音乐的神妙境地。所以人们常说,音乐创造了音乐的耳朵也创造了音乐的大脑。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艺术的对象创造了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①

一、区划良莠

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有高低之分、良莠之别。对于青少年来说,音乐欣赏中的良莠之别更为重要,它既是抵制靡靡之音污染的手段,也是建立正确音乐审美感的起点。资料表明:情调萎靡的音乐对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足以腐蚀他们的心灵。譬如在一个劳教所里,50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中,竟有37人最初堕入犯罪的原因是来自不健康歌曲的诱惑。当前不少青少年音乐欣赏活动尚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听、学音乐仅为了自娱自乐,多没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多以音乐流行的程度来衡量音乐的好坏,更有人想在音乐中寻求某种刺激,作为情感发泄的媒介。音乐审美的无知往往成为有害音乐乘虚而入的条件。在音乐欣赏中如何防止低级、庸俗的音乐侵入,培养人耳最基本的鉴别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抵制、区划那些明显不健康的音乐。可先从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入手。②歌词色情挑逗、荒淫放荡、庸俗不堪,或陈词滥调是容易识别的;黄色的、颓废的器乐曲标题也不难辨认。然而不少青少年对歌词良莠无所谓,不予区划,认为音乐欣赏纯属娱乐消遣,无需天惊小怪,错把腐朽当成了神奇,误把糟粕当成了精华。除文字外,音乐本身也有良莠之别,有些歌曲常与动荡、诱惑性的节奏相联系,过量地使用滑音增加了轻佻和撩逗的效果。在乐队伴奏中,小号、萨克斯管的大幅度的波浪式颤音进行和大气息的强弱对比,以及机械式的、刺激性的节奏、高强音响、疯狂的打击乐,使人感官沉溺于强烈的刺激之中,若长期沉湎其中,人的意志容易错乱或消沉,由此带来的是多愁伤感、醉生梦死或疯狂的情绪波动,对青少年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音乐是一门非常感性化的表演艺术,音乐表演上的颓废和堕落贬低和丑化了音乐,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音乐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侵蚀。有些艺人表演矫揉造作,歌声嗲声嗲气;另一极端是用不加修饰的喊唱和嘶叫的沙哑声来表现音乐艺术。这两种音乐表演使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乐教价值降到了极低点。因而,音乐表演的分寸感也是区划良莠的标尺。当前有害音乐往往词、乐、形三位一体,综合作用于青少年,其诱惑力相当可怕。有些歌曲从歌名上已见一斑,如《疯狂的周末》《性感系列》《济公戏嫦娥》《僧尼浪漫曲》《小尼姑做了一个梦》《猪八戒戏嫦娥》等等。在高科技的今天,这些歌曲很快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动。音响商和词曲作者为了逐利,见利忘德,以商品价值代替了艺术价值,甚至把人本能的欲望和潜意识层次中的动物性冲动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致使多年绝迹的靡靡之歌陈渣泛起,粗俗不堪的作品屡禁不止。长此以往,就会重蹈美国20世纪50年代由于摇摆乐而出现“垮了的一代”的覆辙,而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所以说,青少年音乐美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区分良莠,改变在音乐欣赏,尤其在歌曲欣赏中认丑为美的低级音乐审美观。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美感意识培养论文

摘要:声乐艺术表现的目的就是进行美感创造。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就需要美感意识,美感意识能影响歌唱者审美创造的全过程。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美感意识教学培养意义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维感觉中作为能力的思想。

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中就需要美感意识,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却教出了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原因之一。

歌唱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教学这个环节中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声乐教学效果的成败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同等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培养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则不同。因此,注意学生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简析古筝教学中的审美观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提出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大的教育人士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已经开始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现存的教育状况与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仍然存在一些偏见。比如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对孩子文化科学之外的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绝大多数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当作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审美素质的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笔者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本文中将浅谈如何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学习古筝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初学者,更要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逐渐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并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我们都知道,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弱,还无法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针对这一特殊情形,笔者采取先向学生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笔者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古筝的外形和传说入手,二是从古筝作品入手。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东方钢琴”之称的古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并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笔者抓住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先从古筝的传说入手,再详解其外形的来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种乐器的感知,使他们对所学乐器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弹奏和领会音乐作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

查看全文

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综述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提出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大的教育人士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已经开始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现存的教育状况与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仍然存在一些偏见。比如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对孩子文化科学之外的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绝大多数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当作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审美素质的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笔者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在本文中将浅谈如何在儿童古筝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学习古筝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初学者,更要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求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逐渐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并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我们都知道,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弱,还无法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针对这一特殊情形,笔者采取先向学生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笔者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从古筝的外形和传说入手,二是从古筝作品入手。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东方钢琴”之称的古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并有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笔者抓住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先从古筝的传说入手,再详解其外形的来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该种乐器的感知,使他们对所学乐器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弹奏和领会音乐作品。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