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1:25: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节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节奏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研究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属于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关键点,是音乐组成的重要支架,也是学生接纳音乐知识体系,感受音乐魅力的关键点之一。(1)对小学音乐教学而言,节奏训练是体现教学活力的内容。通过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并开展有活力的音乐教学活动。(2)节奏训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内容。音乐离不开想象力,节奏训练能够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节奏感的情境下形成音乐想象,感知音乐传递的相关生活情境内容。(3)节奏训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音乐学习离不开情感的共鸣,节奏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节奏赋予了音乐巨大的魅力,是音乐中的节奏与人身体的一部分发生了共振,我们才会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形象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节奏训练,教师要设计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利用直观教学方式图片、动画等内容进行教学。(1)看图认识节奏。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节奏,如咚咚锵、咚咚锵等内容可以用图片来展示“××0××0”来感受节奏,并进行朗读。例如,教师可以将歌词展现在多媒体上,然后让学生像朗读语文课文一样,通过断句来将节奏读出来。(2)直观教学画节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来画一画,例如,教学的歌曲节奏是2/4拍的,教师就可以模仿指挥方式来画,让学生用“×”“☆”“¤”等自己喜欢的符合来画出节奏,如“××××××”等。(3)看节奏谱读歌词。这种教学模式更为直观,教师出示歌曲的节奏图谱,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画好的节奏内容来读歌词。(4)进行身体动作学习。直观教学还包括对学生自身节奏感知的放大,因为听到音乐人就会自动地晃动身体,而教师要利用这种感受教给学生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通过拍手、跺脚、晃动等方式来感知节奏。

2.创造型教学

查看全文

音乐节奏

一、对于拍子的错误,我们要从实际练习和弹奏中常常会影响拍子准确的情况:

1、乐曲中的一些的音。往往没弹够其时值,便匆匆接下去了,这样就会出现缺拍子的现象。

下面这一段是八六拍,每小节六个八分音我们可以数为:一二三博士三,即每小节分为两个节奏组,每组三个八分音符,即三拍。问题常出现在第二与第四小节的第二组拍子上,此外都是一个加符号的四分音符,在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八六拍中,符点四分音符应算三拍。而不少学生弹到这里,都只耽搁了两个八分音符的时间,就提前接下去弹了。这样,这一小节就变成了五拍,前半小节还是三拍,后半小节变成了两拍。导致的后果是节奏不均衡,好像一句话没有说完,不喘气地又抢着说下去了,听起来非常不舒服。

2、对休止符要重视。在有休止符的地方视而不见,一到休止符,就把拍子抢过去了,匆匆接着往下弹,这样节拍就错了。休止符都是占拍子的,还都要数拍子,这是从最基本的和基础的节拍角度来说的。休止符是音乐和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休止符的忽略必将歪曲音乐和节奏。

这一段谱例最后一小节第三拍是休止符,这一小节一个二分音符占去两拍,休止符占去一拍,加起来正好三拍,但有的同学在弹完两拍的音后就紧接下一小节去了。由于这一小节正好在这一乐段的末尾,虽只是少停了一拍,并没有弹错音,但是却影响了全曲的完整性,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

3、还有一种常见的弹的不准确的情况,其实它和节奏有间接关系。大家都知道,刚开始学琴的学生往往在加强音响时把速度也加快,减弱音响时速度也减慢,他们把渐强、渐快、渐弱和渐慢的概念等同起来。在音乐实践中的许许多多的“渐强但不渐快”的情况,也同样有许多“渐强并且渐快”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作曲家明确地标出是否应当渐快,但有时他们并不标出,忽而这两种情况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应当特别小心,不要弄错。

查看全文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透析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查看全文

论小学生音乐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节奏又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然而,要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差。因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训练。本学期,在观摩了几节优质音乐课后,我对怎样带领小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并尝试组织了几次不同节奏的训练活动,略有一点点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小学生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小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小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爷爷为我打月饼》这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节奏鲜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怎样让小学生很好的掌握节奏呢。首先,我用故事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敬爱革命老人的教育意义;接着,出示实物———月饼,让小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再次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学习节奏,我在每个小学生的左手上画一个圈,代表月饼。老师示范,老师喊道“一”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右手上拍一下,假设在打月饼。当喊道“二”的时候,就把月饼放到下一个小朋友的手中。当音乐唱到“月饼圆圆圆又香”的时候,双手握拳,放在鼻子下,闻一闻,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些基本节奏。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节奏,我又把孩子们组织围成一个圈,再次放音乐,来掌握四二拍的节奏。孩子们在与好朋友进行互动游戏的过程中,在边打节奏边念歌词的情形下,深深地被这首歌曲所吸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的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歌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用各种乐器展示节奏

《什么乐器在歌唱》是一次有趣的音乐活动。活动中通过引导小学生自由选择乐器,自由主动探索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从而让他们认识不同的乐器,初步了解其演奏方法和音色,并且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活动中,通过引导小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操作,从而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乐器。在自由操作时,由于对这些乐器感到十分好奇,小学生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其发出声音。之后,老师引导小学生介绍自己选择的乐器并进行总结,较好地达到活动目标。接着,通过比较和模仿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初步帮助小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孩子们在这一环节表现得很活跃,顿时教室里各种可爱、好听、奇怪的声音都有,但是大家都会开心地笑起来;然后,通过游戏“猜一猜”,较好地让学生在熟悉各种乐器音色的前提下尝试通过听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游戏中,学生能安静地倾听,并积极地猜测是什么乐器在唱歌,在猜对之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给自己鼓掌;最后,通过回忆歌曲《什么乐器在唱歌》,引导小学生进一步熟悉音乐,并且师生共同进行了打击乐表演。

三、通过歌词用语言培养节奏感

查看全文

诠释怎样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查看全文

音乐节奏作用论文

摘要: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动作节奏是艺术体操的基本要求,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探讨了动作节奏与音乐对于艺术体操运动的重要性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艺术体操动作节奏音乐教学

引言

艺术体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追求人体形态与美的运动项目。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强烈的节奏性等特点。并具有健身、塑造形体美等功能。艺术体操与其他体操项目相比,动作内容更符合女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以具有优美性和艺术性为其主要特征的。艺术体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节奏为中心,以自然性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运动。艺术体操运动中领会音乐的涵义,掌握动作的节奏和韵律,是艺术体操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方面。因此,学生对于艺术体操动作节奏与韵律的掌握及对音乐的领悟和表现是衡量艺术体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动作的节奏和音乐在艺术体操运动中的重要性

1.1节奏——艺术体操的中心要素艺术体操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它体现了人体在柔韧、节奏感、审美及表现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什么是节奏?节奏的希腊语原意是“流动”的意思。节奏充满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万物都是按节奏运动的,节奏就是“动力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合理的分配”,用最省的力量完成最大的动作。紧张与放松是节奏的根本原则,摆动、弹性和波浪动作是节奏运动的最基本动作。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节奏感刍议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查看全文

音乐节奏动律研究论文

一、音乐形成过程中的动律概念

顾名思义,音乐形成之中本身的运动规律称为“动律”(亦称“律动”)。事物原理告诉我们,音乐组织成分分别为音高、音色、音强和音长。然而,就音乐形成过程包含的动律而言,实质上应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中以音高成分为要的动律关系称“旋法”,而以节拍关系为要的动律意义才是通指的“节奏动律”。虽然,二者之间的律动关系相辅相成并辉映成章;但是,音乐原则上的动律概念,主指还是针对在音乐中起主体作用的节奏因素。因此,对节奏动律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节奏形成本身成分的研究。

综上可见:音乐中的动律性质,显然是音乐形成过程内在不可缺乏的关系条件。它如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规律一样牢固,亦如生命本身的脉搏规范频率一样支撑着时间源。但是,这样一个不被重视的大前提,往往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认识,尤其对部分创作的人而言。相反,只有天才素质的作曲家才能宏观地把握其合理尺寸,并充分展示以围绕节奏动律合理性作条件的各种分支变化之音乐思想。

二、节奏动律与音乐形成的关系实质

假如说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旋律的灵魂是节奏,那么,节奏的灵魂就是动律。

事实上,在任何真正的音乐中,节奏动律的现实意义往往不止附注在旋律的灵魂上。音乐要发展,节奏势态包含其中,它也是同等于音高势态形成“旋法”的同等条件。当拍子、节拍形成相对节奏势态时,动律性便随其显现。所以,音乐中节奏动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也就和人类正常感知灵敏度几乎同呼吸和共命运了。

查看全文

探求建构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的新思维论文

摘要:音乐节奏的现代性为视唱练耳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大量现代音乐作品的节奏创作思维遵循一定数理逻辑关系,从此关系入手展开教学,建构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的新思维是本文的写作主旨与中心内容。

关键词:现代音乐;节奏训练;数理思维;节奏感;“中介声部”

一、数理逻辑在现代音乐中的突显

节奏因素的巨变是现代音乐区别于调性时期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在20世纪音乐作品中,节奏从节拍与小节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一次以其个体、独立的特征,推动音乐线条向前发展,节奏的结构力作用得以施展,作曲家们推出全新的节奏构思或在根本上用节奏去主导音乐结构的全部,为音乐燃起了全新的魅力。20世纪作曲家通过对节奏细胞的应用使作品的总体由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数理因素构成,在音像上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变拍子的“节拍数递增、递减”。①斯特拉文斯基《诱拐的游戏》中的定音鼓片段:可见,以八分音符为基本单位,换置规律为三种形态:其一为奇数列:“3-5-5-3”,(1-4小节)其二为递增、递减数列:“3-4-5-6-5”,(4-8小节)其三为偶数列:“2-6-6-6-6-2-6-4-6”。(9-17小节)

序列主义的产生,尤其是1945年以后整体序列主义的产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受其影响,传统拍子节奏走向解体,用序列的法则或数列的逻辑来处理和控制节奏变成了20世纪音乐中重要的节奏思维之一,节奏产生质变,节奏思维模式不断更迭。在整体序列节奏中,节奏的构成及其组合常表现为从音高序列中产生节奏结构与用数来控制节奏结构两个方面。这样一来,节奏自然就具备了受数字约束的内在逻辑。

比如费伯纳西序列,其构成规律是:序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它前两个数之和,如:0、1、1、2、3、5、8、13、21…,将这一序列部分或全部地用于创造时值的集合,当序列增长时会逐渐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数值,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审美意义。鲁伊基·诺诺在《持续的音》中部分使用了费伯纳西序列及其逆行,:1、2、3、5、8、13、21、13、8、5、3、2、1。

查看全文

芭蕾舞教学中音乐节奏的重要作用

在芭蕾舞蹈的课程教学中,对于音乐节奏引导内容的讲解属于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舞蹈表演人员的形体动作以及舞蹈技巧的表露都需要音乐节奏进行烘托展现,这样的内容不仅能够使得舞蹈演员的情感有更加全面的自然流露,在音乐的衬托下还能够保证故事情节进行不断地延伸,使芭蕾舞蹈的审美性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本文以芭蕾舞蹈教学中音乐节奏为起点,从音乐节奏在芭蕾舞蹈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内容方面的分析,将舞蹈教学中音乐节奏融合的必要性有效的展现。

一、音乐节奏在芭蕾舞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音乐节奏在芭蕾舞蹈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芭蕾舞蹈的日常练习中更方便学生对芭蕾舞蹈的动作进行记忆,更好的将演员的优势在舞台上进行表现。针对音乐节奏在芭蕾舞教学中的作用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以音乐节奏为衬托,使用微妙的动作差异诠释舞蹈内容的情感。音乐节奏能够对芭蕾舞蹈中的情感思想进行更加全面的展现,音乐能够对舞蹈表演中的细微差别有引导作用,这样的引导作用来源于音乐节奏本身具有整体性的剧情线路,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每一章节的音乐情绪都是在音乐节奏的表演下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在这样的氛围下,表演人员能够将自己的舞蹈动作融合到音乐的内容中,按照音乐的变化模式,进行情感思维的感受。除此以外,能够体现音乐节奏的变化对不同的情感表达内容有不一样的内容表现。比如,在芭蕾舞蹈的表现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短暂的静止动作,这样的动作的含义就是在突出人物本身内心的世界变化。这样的内心世界变化不能使用任何的舞蹈动作进行突出与表现,也没有办法在舞蹈氛围下产生任何的情感与内容,假如在静止性的舞蹈环节中添加弹性张力十分突出的音乐节奏,最终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通过动静对比的方式,将表演人员的角色情感内容达到更大程度的展现,这就是音乐节奏在芭蕾舞蹈中的独有性质。(二)借助音乐节奏,提升舞蹈人员对于整体表演节奏的把握。虽然,在芭蕾舞蹈的日常音乐选择方面,其类型大部分属于一种平缓的整体节奏,整体的音乐起伏比较小,初步分析下,这样的音乐模式会对芭蕾舞蹈的整体动作设计降低难度,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假如芭蕾舞蹈的音乐节奏选择起伏较大,那么整个的舞蹈内容受到音乐节奏的影响会十分明显,舞蹈演员也能够轻松的进行章节性的识别,实际上反而降低了舞蹈演员对于舞蹈整体特征的记忆难度,对于舞蹈的把控能力也会有所加强。很多芭蕾舞蹈演员特别是初期学习的演员,在实际的表演以及练习阶段很难对整体的节奏进行完整性的把握,常常会出现舞蹈进程忽快或者忽慢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节奏的内容就会将舞蹈演员本身的舞蹈片段记忆按照音乐的不同进行划分,在快的时候进行快速推进,在慢的时候进行缓慢舞蹈,保证了舞蹈作品整体的稳定性特征,从而将整体的节奏进行最佳程度的把控。(三)增强情景画面感的带入。芭蕾舞蹈中所选择的音乐节奏元素能够将整体情景进行代入式的引导,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音乐节奏的不断起伏,芭蕾舞蹈演员能够在实际的舞蹈空间中按照音乐的不同情况进行意境的创设,芭蕾舞蹈演员想要将该优势进行充分的展现,其一需要对芭蕾舞蹈中的动作进行模拟化的展现,其二就是将这样的模拟化舞蹈动作进行音乐节奏和韵律的更好融合,当然这样的模拟效果是在单一性的舞蹈动作中没有办法展现的,需要在舞蹈演员身体各个肢体部位协调搭配。(四)流畅舞蹈动作间的连接问题。假如说舞蹈动作属于舞蹈艺术的中心内容,那么音乐节奏就是舞蹈艺术中贯通舞蹈动作的纽带,从日常芭蕾舞蹈的课程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假如能够对舞蹈作品脱离音乐的节奏进行训练,尽管最终的舞蹈动作完成十分优美,但整体的舞蹈动作就会出现片面性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音乐节奏没有对舞蹈作品的段落进行有效的衔接,这就会导致整体的舞蹈表演存在片段性的问题。

二、在芭蕾舞蹈教学中树立音乐节奏的意识

(一)增设独立性的芭蕾舞蹈音乐节奏课程的内容。在芭蕾舞蹈基础教学的前提下,由于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单节性的芭蕾舞蹈动作以及舞蹈技巧的教学模式,其中对于音乐节奏课程的内容常常会忽视,这样课程内容的缺少,会影响到在真正芭蕾舞蹈的作品排练阶段,学生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在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相互协调上。鉴于此,从节约时间的角度分析,提升芭蕾舞蹈最终的教学效果,可以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就进行独立性的芭蕾舞蹈音乐节奏课程的开设,以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让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就了解到舞蹈与音乐相互结合的内容,更好的进行舞蹈内容的学习,增强音乐节奏的意识。(二)制定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案。由于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会存在不同的情况,有些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的水平比较高,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有着比较敏感的思维,但是有些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表演能力比较突出,舞蹈动作也比较规范,但是对于舞蹈动作中的音乐节奏掌握有不同情况的不足,不能在音乐节奏的氛围下更好的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将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变成首要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以及舞蹈练习阶段就融合音乐节奏的内容,但是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音乐节奏的教学模式融合并不是单纯融入,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正确的做法首先需要教师对全新的舞蹈动作进行语言方面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舞蹈动作本身具备的风格特点,对于涉及到的肢体部位、身体律动以及整个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进行融合,然后给学生反复进行思维推敲的机会,最终能够在熟练的基础上,按照音乐的节奏,加强舞蹈的熟练程度,并将动作和节奏进行相互之间的配合练习,在统一性的要求下更好的找到舞蹈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三、结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