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21:21: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教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音乐教育如何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摘要:科技、教育、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必须要明确当下的音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能力,对当下的音乐教学内容有效地延伸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效地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规划,利用别开生面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学习和音乐练习。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化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围绕高校的专业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兼容并蓄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音乐教育,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条件,引入一些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元性、趣味性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在有效的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知识体系的同时,使学生能积极、踊跃、主动地投入到实际的音乐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去。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还需要不断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反思和总结,积极借鉴和参考成功的音乐教育案例,以全面突出高校音乐的教育特色,构建全新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较高音乐能力、素养、技能、水平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一、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影响,仍有部分教师依然坚持本位的教学思想,以自身的经验为准,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工作。即便是学校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设施,但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为有限,多元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难以进行有效的融合,且有的教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较为浅显,只能简单地进行多元化内容的引入,却无法从本质与内涵入手进行教学,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多元化思想和艺术思维的发展,导致了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和讲课,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意识、音乐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等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远程音乐教育形式的出现,对提高全民音乐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远程音乐教育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音乐教育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本文通过二者的比较,探讨其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进而提出笔者的见解,希望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远程音乐教育。
一、传统音乐教育与远程音乐教育的比较
(一)相同点
第一,教学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完美与优秀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们素质的协调发展与提高社会发展的速度。我国素质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确立了更加清晰的音乐教育基本目的。音乐教育需考虑所有的学生,尽可能地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单单是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能力、美丑鉴别水平,同样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美好心灵与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艺术鉴别能力。第二,教学方法相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传统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师教,学生学”与远程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基本相同。第三,同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平时上音乐课时,教师或多或少都会用到多媒体技术。而远程音乐教育也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把音乐传授给学习者。因此,二者都利用这项技术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不同点
第一,受教育的模式不同。以往的音乐教育形式属于面对面进行的教育模式。但是远程音乐教育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采取非面授的教育形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袁静芳曾在《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近期发展状况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指出:“传统教育给了我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心,同时也对整个音乐教育非常了解。但是传统音乐教育对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可以说在脑中形成了障碍,对远程音乐教育的不了解,开始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把那套又搬上来。”这里所说的就是指校园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可见传统音乐教育在教育形式上与远程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二,教育环境不具备一致性。传统音乐教学环境和教学紧密相连,实际上指的是学校教学行为中教学设备、时空条件、校训与班训、师生联系等一系列因素。而远程音乐教育的教学环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与教学有关的信息管理和功能管理系统,其属于整个信息体系,在这之中涵盖了很多信息,如学生与教师的个人信息、当进行学习沟通时选择的知识信息等。信息具备非单一性的模式,包括文本、音频以及数据库等。此外,信息既能够通过很多作者一起实现,同样也能够通过个人实现,作者可以为教师、学生,还可以是这方面的专家。远程音乐教育的教学环境需要充分展示出以往教育教学条件的学习、沟通与监管等作用,也需包括以往音乐教育不具备课件规划等作用。针对现实而言,远程音乐教育能够划分成大量的模块,如课件规划体系、教师答疑体系、小组研讨体系、学生监管、课程监管等部分。教师需要选择非单一的软件与工具完成这些作用,保证学习进行时没有阻碍,促进学生尽快实现学习的根本目的。
高师音乐教育服务农村音乐教育措施
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人类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通过歌唱、基础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培训、音乐欣赏等各种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的美的培养和熏陶,它对于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发挥创造力,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等都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因此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平衡城乡教育差异的有效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理念、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相对滞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吉林省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
经过走访和调查,笔者发现吉林省农村音乐基础教育现状仍属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多数中小学校都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大约1/3的学校虽然开设音乐课,但是没有专业音乐教师上课,一半以上的学校正常开设了音乐课,但是教学内容单一,几乎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虽然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简陋、音乐课枯燥乏味,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孩子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望。有超过3/4的学生表示最喜欢上音乐课,希望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愿意学习歌唱、乐理知识和表演活动。
二、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梨树县支教调研行动
在为基础教育服务、尊重的教育理念培养下和“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指导下,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始终坚持以“音乐服务社会”为目标,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院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和亲切指导下,组织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发挥专业所长,走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体系,开展了支援梨树县基础音乐教育行动。具体内容如下。
1.支教。通过给农村孩子上音乐课的形式,启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改善落后的音乐教学现状。支教小组从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对支援合作单位东河镇中小学和蔡家镇中小学等四个学校800余名学生进行了80余节次、320余课时的音乐综合授课,解决了当地没有音乐课和音乐教师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音乐教育资源在音乐教育中的用途
现代传媒技术———互联网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音乐网站数不胜数,资源不断膨胀,为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和创作音乐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条件。本文以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为例,通过对部分师生的调查,了解音乐网络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拓宽艺术视野,开辟学习途径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各种不同民族、风格、流派音乐的感受、判断主要靠大量聆听、比较和积累,引导学生把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整体听与局部听相结合。同时,结合作品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作家或表演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他们的性格、经历、气质、作品的创作背景、常用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等。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开辟了艺术学习的多种途径。
1.体验性学习
学生在进行如演唱、演奏、欣赏等各种类型音乐艺术实践时,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言语、情感、行为去影响、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需要借助网络信息的学习环境以及图、文、音、像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交互式界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演示教学法使学生直观地获取对音乐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交流学习心得的场所。工作站开设的站长信箱、音乐教师交流论坛、留言板、投稿专线等栏目,为学生提高分析、评价音乐能力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
2.研究性学习
幼儿音乐教育提升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家庭空前的重视。其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音乐由于更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故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逐渐被家庭乃至社会认可。然而,如何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发挥音乐教育的特点,更好的与儿童的成长相结合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成长的关系及影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角度和策略,希望对构建幼儿音乐教育教材、教法和实施的改革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幼儿成长;影响;教学效果提升
一、幼儿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的成长相对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特点即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为了使幼儿快乐的成长,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构建必须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必须围绕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为前提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虽然要求“审美与快乐”式的教育体系,但在具体实践中,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快乐”是音乐教育的基础。目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效益、功利性等的影响,幼儿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以成人化的思维注重于知识化的灌输和技能性的训练,从而降低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认识,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快乐的感受音乐的魅力,间接的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必须在注重幼儿心理特点的前提下,明确幼儿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舞蹈家等专门人才,而是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幼儿音乐教育教材、教法优化是教学效果提高的基础
国内一些幼儿园在音乐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但在音乐教育实际活动中,教师的主观、主导性仍占据着支配作用,长期形成的重技能技巧和幼儿围着教师转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如何在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兴趣、智力、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和构建?是目前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音乐教育是幼儿成长和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的生长,根据幼儿的特点,音乐教育就是一种游戏的升华,教师就是音乐与幼儿之间的纽带,选择音乐内容和形式不仅要使幼儿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从这一角度出发,幼儿音乐教育教材、教法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快乐与否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来进行。
后现代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潮与现象进行探讨性研究,以揭示后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质。通过对现代教育学与后现代教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后现代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现行音乐教育的影响及意义,从而验证后现代音乐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趋势,体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先进性与优越性。
关键词: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多元文化;生物学范式;物理学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出现了一种反对形而上学的近现代主义体系倾向的思潮,从而拉开后现代主义的序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各个领域的延伸与渗透,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性共存的态势。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中,现代音乐教育的单一性、竞技性、标准性、工艺化、可控制、可确定模式遭到了严厉的批判,逐渐形成以多元化为核心的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思潮。今天,我国的音乐教育学难以避免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现代音乐教育的出现,特别是从思辨主义理性教育学到科学教育学,再转入到今天以多元文化为理念核心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因此,毫无疑问,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潮与现象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深刻意识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的利弊,使其与时俱进,抓住以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为核心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向以世界多元文化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的机遇。
一、现代教育学与后现代教育学的界定
现代教育与后现代教育,两者是并行的,在时间上有一定的交叉,并不是前赴后继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矛盾的。现代主义崇尚一切的科学,善于发现总结并利用规律,追求权威与绝对的真理,讲求事实,将具体的问题以精确的数学语言量化表达,是物理学范式。然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注重事物内部的联系,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提倡多元文化,否认“双基双轨”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二元认识论,是生物学范式。现代教育学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种基本的特征,它强调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可塑造性。不可否认,现代教育学体系提倡的追求教育公平与机会平等、自主思考、理性化,在今天仍然发挥它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弊端也在慢慢显现。在今天我们教育研究者看来,现代教育学体系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现在它提倡的是二元认识论以及双基双轨的模式,教育文化被扣上霸权主义,即经济富强的国家在世界文化教育中占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平等性。在当今世界知识爆炸时代,具有局限性,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此外早期现代教育学研究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除它以外的所有学科都达到无暇的基础之上。这个观点的片面性在于将教育学作为必须依赖于其他学科才能长足发展,忽视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全面性与开放性特征,有自己的价值意义。在后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相互矛盾的背景下,“全球化”应运而生。全球化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经济的全球化,生产、消费、分配、再生产以此循环。再有就是政治领域发生变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两级对峙到苏联解体的一超多强,再到今天的多极化发展。然而与我们教育息息相关的是第三个方面的变化,即文化的全球化,它的核心原则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表达。而后现代教育学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开始有了新的思潮,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后现代主义有几个明显的特征,譬如全球性、差异性、地方性、多样性。这些特征会在音乐教育中有所反应。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和实践状况都是基于理性的哲学观、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致力于建立以抽象化思辨性为主要特点的理性教育学。然而后现代主义强调教育是一种文化中立性,它是多元的、变化的、矛盾的、综合的,所以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引进后现代教育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的核心是多元文化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萌芽时期,顾名思义,它强调的是多元化发展。简单概括一下后现代教育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后现代教育学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切入点,一方面,“解构主义”揭示出现代教育学理论的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特征则能帮助教育研究者建立新的教育世界观,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视野。研究后现代教育的学者,给出了几下“解构主义”的释义,对现代教育学提出质疑,并给出新的见解,这对于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强调“差异性”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任何个体应该得以保存有着自己的特点;2.对教育神圣性的质疑,对绝对真理时刻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提倡的是不确定性;3.“去中心”和“边界松散”后现代主义反对一概而论,打破各学科的边界限制,寻求不同学科的碰撞联系,新的发展领域;4.向往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与教的方式,提倡原生态的学习方式;5.研究范式的转变。从精确定量的物理学转向强调文化理解的生物学范式。(以上引自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教育的历程》)。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就是后现代教育思想宗旨,它是在人们适应“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强调处理好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其次,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追崇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人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些观点是后现代主义教育针对现行教育弊端提出的,为当下教育者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视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剖析科学范式音乐教育
“科学”(science)是指“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1]
一、音乐的科学化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科学”范式就是科学家“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建立在一种共识基础上的一套方法或模式。这种共识中,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人文”范式的灵魂一样,饱含着“以物为本、求真、批判与革新、实证与证实”等核心内涵的科学精神就是其灵魂,也是“科学”范式的根基。“科学”范式本着价值中立的原则,以物为主、求真务实、追求事实知识。“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和教育的对象“人”(精神层次之外的人,主要指生理和心理)为对象,侧重于在追求音乐教育的事实真理(而非价值真理)过程中,传递音乐教育的事实知识(而非价值知识)。用“科学”范式审视音乐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是“科学”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及音乐教育发展的自然结果。这种必然要求与自然结果随着“音乐”与“教育”“科学化”的深入以及“人文”范式音乐教育根基的削弱,而发生了“范式转移”。于是,“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在“人文”范式音乐教育之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在西方,从“人文”范式音乐教育向“科学”范式音乐教育的“范式转移”,缘于音乐教育在两个层面的演变,即“音乐”与“教育”的“科学化”。音乐的科学化,缘起于古人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思考。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是万物的本源出发,认为“你不仅可以在超自然的和神的存在中看到数的本性和力量在起作用,而且可以在人的各种活动和语言中看到它们在起作用。它们不仅贯彻于一切技术生产,而且也存在于音乐之中。数与和谐的本质不容许虚假”。[2]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音乐的和谐就是数的和谐(弦长比)的观点,主要从乐器制造和音乐的音高、节奏、形式等方面对音乐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为现代声学奠定了基础”。[3]
希腊音乐科学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亚里士多德有关音乐的著述,不再依赖非音乐的因素,在他的体系中,“纯粹的科学—经验探索与音乐净化的教义并肩共存”,而且,其逍遥派弟子“将音乐科学的发展推向最高点”。早期音乐科学化过程中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塞诺斯,被视为第一个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美学家,他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数字思辨不同,将音乐声响的研究基于物理学—声学,超越声音的“本源”问题,探索了人耳对声音的知觉问题。圣奥古斯丁在六卷音乐论著《论音乐》中,毫不犹豫地在科学范畴中给音乐以一席之地,并“把音乐看作是受制于数字规律的事物,与其他有组织的存在完全类似,它们遵循同样的根本法则”。[4][5]波伊提乌(卒于约524-526年)和卡西奥多努斯(卒于约580年)代表西方古代音乐科学的结束。作为音乐科学化分水岭式的标志,波伊提乌的《论音乐的体制》是“对其从前所知的总和”。
他在继承毕达哥拉斯学派观点的基础上,从思辨数学家的角度再次论述了“天乐”、“人乐”、“器乐”的和谐与数字的对应关系,认为只有“器乐”[6]才是最终用感官能感知到的音乐形式(“声乐”没有提及),并且认为“音乐家就是用理性推测的人”。由此,后人尊他为“翻译、校正和发展音乐科学的大师”,所有后来的历史学家,在定义音乐为一门科学而非艺术时,都把波伊提乌奉为圭臬。之后,音乐的科学化进入新的里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物理学的音乐的科学化,二是基于心理学的音乐的科学化。[7]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究
音乐是人类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教育的基本要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人的智慧开发、情感培养和道德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大旗的拉起,我国越来越强调教育应该向个性化、多元化的模式发展,应当把有利于培育学生个性修养和独立思考的教育资源引入国民教育,音乐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目前人们对音乐教育的作用和操作都缺乏合理、系统认知。大家通常将音乐教育视为单纯乐理知识的教授,甚至简单的等同于学习唱歌,习得一门乐器演练技巧等,从而没有针对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方法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和研究。在此背景下,由任志宏、张昆编著的《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版)对于音乐教育的地位、意义、作用,尤其是对音乐教育的方法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思考和探索。该书的研究成果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研究和音乐教育事业的人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该书具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研究的内在本质和多元特征
音乐教育研究是该书的中心议题。该书开篇便系统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的本质和特征。首先,该书站位于继承与创新的交接点阐述音乐教育学研究的范围。该书引用权威名家和经典著述的论述,廓清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清楚阐明音乐教育学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突出此门学科的历史传承性和学术创新性,不仅明晰了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而且强调音乐教育学的全新眼界和姿态。其次,该书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指明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音乐教育科学规范化的建设意义;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机制和形式,从音乐教师的积累与拓展和音乐教材的完善两个方面,指明音乐教育学研究对于完善学科建设的推动性意义;结合音乐教育的多元性特征,从构建音乐教师的双重身份的必要性出发,阐述音乐教育学研究对培育音乐教师队伍的长远性意义。最后,该书从多维的视角点明音乐教育学研究重点的多元性特征。该书着眼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音乐教育学研究的研究重点予以清晰标示。就研究领域的性质而言,该书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研究在重难点把控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就研究范围的广义方面和狭义方面,阐述音乐教育研究的侧重点。不仅如此,该书还从哲学与科学的不同视角以及定性和定量的不同研究方法出发,廓清音乐教育研究重点的多元性和变化性。
二、全面展现多样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和操作要点
该书深入探索了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指出音乐教育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双重性特征;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展现音乐教育研究的多样化特征。该书根据事物的质量特征,以认清事物的固有属性为目的,主张将基于自然主义和阐释主义的方法论引入音乐教育研究,通过强化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双向交互作用,达到对音乐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的整体性理解。同时,该书强调在对事物进行定性研究时,应避免研究人员现有的文化价值偏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或歪曲对象的真理。该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音乐教育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全面论述定量研究的含义、用途和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音乐教育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对定量分析的综合方法做了一定介绍,进一步刷新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认识。此外,该书从微观层面,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具体讲解了音乐教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首先,就定性研究而言,该书介绍了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在内的九大方法。每种方法的讲解做到了言简意赅、准确具体,既澄清了方法的机理和原则,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每一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步骤和流程,可谓系统而全备。其次,就定量研究而言,该书着重介绍了问卷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教育统计和混合研究四大方法。围绕每一方法,不仅从总体层面指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领,而且从具体层面剖析它们的优势和局限,详细介绍其设计原则、应用原则、使用目的和使用步骤等。
三、系统剖析音乐教育学专业论文撰写要领
音乐教育生活化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音乐成为帮助人们舒缓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让人们通过音乐得到更有效和舒缓的放松,可以在教育阶段,就将音乐教育生活化。音乐教育生活化就是指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音乐教师教会学生仔细聆听自然的声音或通过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的赏析,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层次;生活化
一、音乐教育的三个层次
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音乐教育生活化,则需要音乐教师首先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中的三个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打好音乐基本功
音乐教师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音乐,那么就需要学会抛弃音乐中华而不实的地方,寻找其最根本的特点,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将音乐的基本功做扎实,为以后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一首音乐作品的表达是节拍、旋律、歌词和演唱者对音乐本身理解的综合体现。我们将音乐中的旋律和音准作为音乐的本质表达,但是这往往被音乐教师所忽略。我们看到很多音乐演奏大师能够毫无压力的将音乐及其自身的思想完全的表达出来,这也依靠其本身扎实的基本功。所以音乐教师要想达到好的上课效果,就需要其练好音乐的基本功,做到上课游刃有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