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19:27: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影子银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发展及制约

一、影子银行对美国金融结构的影响

所谓“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系统(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ParallelBanking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促进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也加速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从本质上看,影子银行体系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一个庞大的二级市场。该市场的交易成本越低、定价机制越完善、流动性越高,商业银行越有激励将其发放的信贷资产出售,从而在获得价差收益的同时回收流动性。在此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逐渐由传统的获取存贷利差收益转变为获取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即商业银行逐渐转变为“生产”贷款的金融企业,其目的是通过出售而并非持有其产品获利。商业银行作为连接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枢纽,其经营模式的这一转变无疑将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演进和金融市场的结构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通过影子银行体系的信贷中介最终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投资者融资,因此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与直接融资方式之间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商业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换言之,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加速了美国金融体系向“市场型金融体系”(market-basedfinancialsystem)的演进。在这一新型金融体系下,银行业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密,以至于金融因素的变化将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由影子银行进行的资产证券化与金融衍生交易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使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量和名义价值迅速增长。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过度金融创新导致的虚拟价值飙升非但无法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还会加剧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在传统信贷流中,资金盈余者通过金融中介直接将资金传递给资金需求方,然而随着资产证券化的飞速发展,金融中介越来越多地将各种贷款证券化,在证券市场上销售,不再持有贷款到期,这些贷款证券化之后也不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可见资产证券化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信贷资金流,而危机之后,银行业经营结构的转变将促使信贷资金流更多地沿用传统渠道,美国的银行业将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现传统银行模式的回归,但这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一种全新的传统经营结构的理性回归。过去20年银行业的表外业务高速发展,在银行体系之外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影子银行或平行银行系统。Geithner(2008)指出,金融体系结构在大繁荣时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非银行金融系统变得非常庞大,尤其是货币市场和基金市场。保罗•克鲁格曼(2009)则指出影子银行系统已经逐渐成长为传统银行的竞争对手,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传统银行,它们正重新创造着一种可能引起大萧条的金融脆弱性,影子银行体系中的挤兑是引起危机发生的核心。在这一金融系统里,一种自我强化的资产抛售循环很容易发生,这一循环会进一步加剧市场动荡,而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系统信任的丧失又导致了一轮“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

传统银行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从属于联邦储备体系,运作较为公开、透明,并通过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躲避挤兑风险。而影子银行系统的经营活动则更为隐蔽,其中多数机构并形成可以预防挤兑的防火墙。资产泡沫破裂后出现的去杠杆化导致投资者无法判断哪些机构具备偿付能力,从而使影子银行普遍遭到挤兑,这样最终导致整个结构投资工具和渠道体系的崩溃。膨胀的对冲基金业在未来两年可能会进行大规模淘汰,拍卖利率证券、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利差交易等产品已经不复存在,影子银行系统仍将不断缩减。影子银行系统中各机构的自我监管意识将进一步加强,这些机构将接受越来越多的系统监管,最后贷款人支持和存款保险将扩展到该体系的更多成员。随着影子银行的崩溃,银行业不得不加速资产清理进程,将结构性投资工具、对冲基金等机构予以撤销,将不透明的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未来银行业高风险、高杠杆的表外业务将会大大减少,经营策略将更加稳健、保守,更加注重基础资产的经营。

查看全文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及启示

摘要: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较强的信用创造功能,高杠杆率使该体系蕴含巨大的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美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过分相信市场力量,监管手段和措施失效,监管体制落后等不足。危机发生后,为了减少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金融机构有序清算和破产、资产证券化等进行了监管改革,这些对我国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指导与监管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次贷危机;监管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至今还远未消散。对本轮危机的始作俑者———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是危机后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的签署,到巴塞尔协议III,再到“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推出的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几份正式文件,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认识已经从一种理论探讨转变为一种现实政策对象。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由于各类中小民营企业等对融资的大量需求而快速发展。这一方面大大缓解了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繁荣了金融市场,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信贷流动透明度越来越低,我国经济蕴含的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如何认识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其的监管以降低金融风险,是当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

2007年,保罗•麦考利首次提出了影子银行的定义,他认为影子银行是那些具有类似商业银行贷款功能,但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1]。此后,学者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具体定义与范围仍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与传统银行体系类似的功能,如提供信用,转移风险等,但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信贷中介过程比传统商业银行体系更复杂,也更趋专业化[2]。二十国集团(G20)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实体和活动[3]。也有学者认为,影子银行体系代表着商品“证券化”,既没有柜员,也不需要在街头摆摊,这些业务并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4]。在具体运作中,影子银行以市场交易为基础,具有信息不透明,高杠杆,结构复杂,证券化程度高,表外性强,不受监管或监管少,创造金融衍生品并OTC批发交易,却远离中央银行流动性或公共部门信用保证等特点[5]。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是伴随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通过对比美国影子与传统银行体系的负债变化情况和商业银行、证券经纪交易商、家庭以及非金融企业等部门的资产状况,可以看出该体系的发展历程基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产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至2007年次贷危机的膨胀阶段以及2007年至今的调整与监管阶段。对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未来发展前景,许多学者认为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5]。2008年金融危机后,影子银行体系在“去杠杆化”中持续萎缩,对经济的信用供给有所收缩,但整体规模依然庞大[6]。以金融衍生品为例,根据美联储的数据,2010年6月底在美国广义货币体系的上端,依然有600万亿美元以上的OTC金融衍生产品名义规模,相当于M2的71.5倍。有一些影子银行通过不同的套利渠道已经走出了影子,但是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受利润驱动,远离了专业化经营。“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11)的报告表明,2010年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总量从2008年的56万亿美元上升到60万亿美元,恢复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水平[7]。目前,影子银行体系依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没有被国际社会禁止,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监管环境下稳健发展[8]。Nersisyan等(2010)认为,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金融部门对体经济具有支配作用,对金融体系最有效的监管措施是精简一半以上的金融部门,并实行基础性修正[9]。英格兰银行行长Mervyn(2010)主张将大银行分拆为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政府在监管的同时应提供担保,保证不会损害储户利益和经济稳定[10]。Swagel(2010)认为,G-M方案能去除一些现存法律中对没有涉及高质量担保品repos的保护。这样就能减少而不增加政府的覆盖面,能激励人们使用更高质量的担保品[11]。Davis(2010)认为,过高的杠杆帮助了危机,助长了住房市场的泡沫等等。为此,应该监管杠杆率,如抵押品的预留扣减率。银行必须持有更多资本,因为真实世界的风险比预想得更大[12]。Shlerfer(2010)认为,在重要性风险被误解的环境下,监管某一特定的金融工具或市场的某一特定部分来可能是无效的。应该提供给金融机构更多的资金与流动性缓冲标准[13]。Parker(2010)认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为了提高监管效果,可以提高借款条件以增强稳定性,并促进信息收集,但这样会牺牲流动性[14]。综上所述,影子银行体系已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该体系仍然蕴含大量风险,加强对其的监管势在必行。

二、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构成及其监管机构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监管革新及启示

次贷危机爆发3年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0年9月指出:这次危机和历史上的银行“挤兑”很相似,但它发生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系统。这次的问题不是因为缺乏对“挤兑”的认识和政策反应,而是没能看出影子银行“挤兑”的潜在可能。这种失误的部分原因在于监管:一是监管架构没能做出足够的调整以适应影子银行的兴起;二是过于强调对个体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2011年1月27日公布的对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调查报告认为,政策制定者对受其监管的金融体系缺乏深入认识,监管体系出现重大漏洞,监管机构未能对住房抵押市场证券化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监管是造成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资产证券化与影子银行兴起

“影子银行系统”(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最早由麦卡利(McCulley,2007)提出,之后在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讨论中被广泛使用。但对于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一致的定义,并且常与“平行银行系统”(ParallelBankingSystem)和“证券化银行系统”(SecuritizedBankingSystem)混用。例如,瑞克(Ricks,2010)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那些在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保障之外从事信用期限转换(maturitytransformation)中介活动的金融机构。波萨尔(Pozsar,2010)的定义更宽泛一些:影子银行是那些从事信用转换(credittransformation)、期限转换(maturitytransformation)和流动性转换(liquiditytransformation)等金融中介活动,但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和公共部门(政府或存款保险机构)信用保证的金融中介机构。影子银行通过一条很长的信用媒介链条相互联结在一起,形成影子银行体系,使用广泛的证券化和担保融资技术从事信用中介活动。尽管这两个定义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揭示了影子银行的本质特征:具有传统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但在金融安全网(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的保护之外。投资银行、财务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特殊目的公司(SPV)、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政府支持企业(如美国“两房”)等都属于影子银行。有些影子银行的产生是为了规避监管,但也有一些影子银行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上个世纪末以来,资产证券化作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推动美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子银行随之发展和壮大。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是一个由发起人、SPV、承销商、投资银行、信用增级或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托管人、投资者等共同参与完成的复杂过程。最早被证券化的资产是美国的银行和储蓄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产品就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此后,市场又推出了种类繁多的资产支持证券(ABS),标的资产包括:汽车消费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应收款、贸易应收款、设备租赁费、基础设施收费、保险费收入、中小企业贷款等等。一切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都可以成为证券化的标的,“如果你有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句华尔街流行语生动地表明了资产证券化的广泛流行。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美国市场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发行额为19878亿美元,其他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额为12531亿美元,二者合计32409亿美元,占当年全部证券发行额的52%,这一比例比1996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见表1)。资产证券化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培育了一个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图1是美国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资产规模的比较,影子银行没有明确的统计口径,这里包括了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基金和ABS发行商等几类主要的影子银行。从图中可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到2006年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传统商业银行。

二、美国影子银行的信用中介过程与特点

传统银行体系中,一家银行就能完成“吸储放贷”的信用中介功能,但在影子银行系统中要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实现,每一个步骤都对应着特定的影子银行和融资技术。波萨尔(2010)把影子银行系统的信用中介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见表2)。这是一个说明性的例子,具体的过程可能超过也可能少于这7步。一般来说,贷款的质量越差,需要经历的环节越多。通过这一过程,一些风险较高的长期贷款(如次贷)被转化为看上去毫无信用风险的短期、类现金工具,如货币市场基金。影子银行的运行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依赖批发性短期融资。影子银行主要通过发行货币市场工具(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和回购交易在货币市场进行批发性短期融资。在美国货币市场上,除了财政部、州政府、市政府和房地美、房利美等政府设立机构,影子银行是最主要的借款人。影子银行的负债以商业票据、回购、银行间贷款等短期货币市场工具为主,辅以少量的长期债务和股本。在资产方,除了期限很短的隔夜贷款、逆回购等,大多是期限相对更长的资产。相对国债等高流动性产品来说,这些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以雷曼兄弟2007年底的资产负债表为例(见表3),该公司第一大融资来源是通过证券抵押融入的资金,期限通常是1-2天,长期债务的占比只有18%。主要资产是做多头寸(持有的金融产品存货)和抵押融出资金,其变现能力取决于市场状况。第二,高杠杆运作。影子银行没有传统银行的资本金监管要求,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很多机构的杠杆率高达30倍以上(见表4)。影子银行的杠杆率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艾德里安和申,2010),资产价格越高,通过资产抵押可以融入的资金越多,资产负债表越膨胀。一旦资产价格步入下行通道,影子银行不得不收缩资产负债。当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影子银行将陷入危机。第三,交易在场外进行。影子银行的融资和投资活动大都在场外柜台市场进行,交易结构复杂,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监管。

三、影子银行与金融危机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引言

“影子银行”一词最先出现在2007年,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性才引发经济学家和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简单的说,是指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与美国等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才正处于发展初期,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强,对我国传统银行的“双刃剑”影响也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对影子银行也要以科学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的看待。

二、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是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改革的产物,同时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分散风险很多人一提到影子银行,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风险、不好的方面,其实影子银行并不是高风险的代名词,甚至有很多影子银行业务具有很好的风险缓释作用和风险分散作用。(3)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出现,促进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实际上是推动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不利影响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运行模式及影响研究

摘要:目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传统银行体系有益补充的一部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也得到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影响和风险,暴露出业务不规范和监管缺失等问题,本文就旨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建议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影子银行指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非银行机构。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理财业务等。

二、乡宁县影子银行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会计信息监管问题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日益加快,金融创新活动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其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107号文),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因此加强对影子银行和金融业会计信息监督与管理,有利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加强对影子银行和会计信息监管的意义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和金融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金融业内部的产物,也是一种信用中介,具有与商业银行相同的风险。由于银行在经济发展中承担重要作用,金融创新更多地发生在银行体系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运转离不开银行体系本身。但是,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先有负债后有资产的规律不同,其资产负债结构主要包括:无资产无负债、先有资产再有负债、无资产有负债等模式。此外,影子银行无权直接吸收存款,负债高度依赖货币市场,在货币市场上进行短期和超短期融资。而且,影子银行主要是为了规避金融监管所做的创新,而不是在产品上的创新,不涉及复杂金融衍生品。基于影子银行以上的特性,其主要存在系统性风险、期限错配风险、信用违约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金融风险,我国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虽然将各类非金融机构纳入银监会的监管之下,但是近年来,在我国金融管制环境下,金融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而其与法律规范滞后性之间的差异导致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监管较弱或者不受监管,而监管标准的不统一较易引起监管套利风险。因此,加强影子银行和金融业会计信息监督与管理,有利于积累监管经验,有利于我国尽快出台相关金融法规,完善影子银行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边界,确保各类融资渠道规范化、阳光化。

三、A市辖内影子银行业务

(一)传统金融体系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现状。1、理财产品业务逐年下降。2017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248.29亿元,2018年底,该数额己降至179.04亿元,同比下降27.89%。2019年5月末更是降至157.52亿元,相比2017年减少了90.77亿元,降幅达74%(详见图1)。理财产品规模下降原因如下:一是保本理财产品减少。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保本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对理财总体规模影响较大。二是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2018年央行4次降准,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基础资产的收益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拉低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2、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逆势增长。截至2018年末,A市共有资产证券化公司6家,业务规模达44.06亿元,同比增加37.88亿元,是2017年的6倍。2019年5月末降至12.93亿元,同比减少31.13亿元,仅是2018年的1/3,是2017年的2倍。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自2016年开始,金融监管环境逐渐趋于严格,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开放和强化金融监管给资产证券化加快发展创造了机遇;二是2018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要积极运用资产证券化,推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快速发展。(二)传统金融体系外部影子银行业务现状。1、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受阻,行业风险隐患逐渐暴露。截至2018年末,A市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5家,注册资本为29.7亿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53.62万笔,金额17.43亿元,贷款余额22.0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1.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82亿元,同比增加87.23%,整体不良率10.1%,同比提高7.65个百分点。受宏观经济下行、监管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缩窄、业务普遍萎缩、逾期贷款增多、抗风险能力变弱,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出现经营困难,被清退或业务下降较快。全年关停3家小额贷款公司,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未开展业务或仅开展少量业务。网络小贷公司仍处于风险整治阶段,未开展新增业务。2、融资担保总量增长稳定,行业规范发展有待提高。截至2018年末,A市共有融资担保公司22家,注册资本金32.9亿元。其中,国有融资担保公司20家,注册资本金32.5亿元;全市融资担保公司在保责任余额82.4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1.19%,融资担保放大倍数2.49倍。全市融资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在保责任余额32.58亿元,占全市总量39.51%。“三农”在保责任余额2.42亿元,占全市总量2.94%。全年取消了1家违规融资担保公司业务经营资格,有4家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未开展业务,有4家国有融资担保公司仅开展少量业务,且大部分融资担保公司存在与银行合作的困难,部分银行虽已与担保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但担保项目落地困难。3、典当行业步入瓶颈,融资租赁有待规范。2018年,典当行业整体发展呈下滑形势。A市典当公司共30家,其中正常经营的公司有22家,2家因涉嫌非法集资案尚未接到法院的结案通知;6家因走注销程序、股权和法人代表变更等原因已关门停业或未开展业务。全市典当公司总注册资本4.2亿元,典当业务笔数累计2121笔,同比下降34.92%。典当余额1.34亿元,同比下降3.81%。典当总额9.45亿元,同比下降14.82%。全市典当公司实现利润为-115.5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5.14%,其中有15家典当公司亏损,共计215.83万元。2018年全市有4家融资租赁企业,但由于承租人信用约束较不完善、标的物租赁范围不够明晰等原因,仅1家开展业务,注册资本8.75亿元,资产总额44.92亿元,投放总额13.80亿元,投放项目64个,融资租赁业务收入2.31亿元,实现净利润0.86亿元。4、网贷平台风险较高,交易场所仍在整顿。截至2018年末,A市有7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总注册资本1.82亿元,涉及出借人数2797人,借款人数804人,待收金额3.55亿元。7家平台中有3家已经出险被立案,出险平台待收金额1.89亿元,涉及出借人数1665人,借款人数510人。截至2018年末,A市在工商部门注册并维持正常经营状态的交易场所类工商企业共有4家,其中金融类交易场所2家,能源类交易场所1家,资源类交易场所1家。A市环境能源交易所和稀有金属交易所根据《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8号)等文件制度要求进行整顿并组织重新筹建,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但是由于合作对象迟迟未能确定,目前仍处于重新筹建期,并在工商部门保留牌照。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监管革新及启发

一、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实践

(一)美国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图》,其中提出了向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贴现窗口服务的建议。2009年3月,在《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中,又提出将监管覆盖金融衍生品和一定规模的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超过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及其他私募基金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向监管机构披露更多有关其资产和杠杆使用的信息,并强调建立针对诸如CDS等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全面监管、保护和披露框架。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的改革蓝图,表示将全面加强监管,明确美联储对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对冲基金、联邦政府对保险公司及短期货币市场加强监管,对所有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进行标准化监管,将衍生品交易纳入统一的清算体系,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与有效性。2010年7月,美国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中规定,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资本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资本未达到的须接受州政府监管,并要求证券化机构必须保留通过发行ABS的方式转移、出售、转让的任何资产至少5%的信用风险,并明确禁止证券化机构直接、间接地对冲或转移要求留存的有关资产的信贷风险。同时,要求在SEC内部设立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办公室,行使处罚和撤销评级机构的权力,责成SEC研究建立一个半官方实体,解决信贷评级业务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法案授予上市公司股东对于公司高管薪酬和“黄金降落伞”非约束性投票的权力,美国政府对接受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援助的公司高管薪酬实施管制。法案原则上禁止银行拥有或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例外情形下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的规模不得超过基金资本的3%,也不得超过银行一级资本的3%,银行不得向其投资的基金实施救助等。法案还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银行只保留常规的利率、外汇、大宗商品等衍生产品。美国还出台了要求货币市场基金的高流动性证券资产配置须满足一定要求、限制其对风险较高债券的投资、缩短其投资组合久期限制等方面的新举措,进一步控制了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虽然美国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但是从美国政府出台的问题资产舒困计划救助对象中包括影子银行及其持有的“有毒资产”中,可以看出美国管理机构并不希望影子银行退出金融市场的舞台。

(二)英国2009年2月,英国通过了旨在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2009年银行法》,该法建立了干预和处置问题银行的特别处理机制。2009年3月,英国金融服务局了《特纳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的监管,呼吁限制信贷衍生品市场并确保投资者了解信贷衍生品市场的运作情况,建议集中清算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大部分交易。2009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其主要内容是创立金融稳定理事会,强调通过英国金融服务局的监管执法来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危害。2009年12月,英国金融服务局与财政部联合了《衍生品场外交易市场改革方案》,加强了对场外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要求衍生产品标准化,探索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强化了场外衍生品的交易对手风险管理。2010年3月,英国财政部公布了《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报告监管规定》草案,要求对在英国经营的大型银行的薪酬体系进行充分披露,对年薪超过百万的雇员,其总薪酬的60%须在接下来的3年里递延支付。2010年7月,英国金融服务局要求所有信用评级机构注册,注册评级机构需严格遵守国际证监会组织有关利益冲突、公司治理、评级透明度方面的监管规定,并按要求披露相关评级模型和方法。2010年8月,英国金融服务局了《交易行为的审慎制度》(讨论稿),提出要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减少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体系之间结构性套利的机会。2011年9月,英国银行业独立委员会提出了“围栏改革”的建议,要求大型金融机构将零售银行业务与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分离,但没有《格拉斯—斯蒂尔法案》要求拆分金融机构那样果断和强硬。总体来看,英国由于私募基金业比较发达,因而对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态度比较宽容,监管仍偏于宽松。

(三)欧盟2009年4月,欧盟委员会了《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引》(草案),其中规定,管理资金超过1亿欧元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欧盟范围内开展业务,需得到母国的许可并且需向东道国披露其风险暴露、业绩表现等情况。在私募和对冲基金方面,欧盟要求所有欧盟境内的另类投资基金提供证明其资质能力的报告以及内部治理、估值方法、资产安全方面的材料,并须满足最低资本金标准。同月,欧洲议会了《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加强了对欧洲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信用评级机构在注册、治理结构、评级方法、透明度等方面采取比国际证券业协会更为严格的监管原则。欧盟委员会还提议成立专门针对欧洲大型跨境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协会,并着手对《巴塞尔协议Ⅲ》中交易账户、跨境机构流动性监测及特殊投资管道等内容进行改进。2009年10月20日,欧盟了《衍生品的未来政策行动》公告,包括建立统一的中央对手方法律框架、清算标准化合约的要求、交易信息库立法和提高透明度要求等。2010年7月2日,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案修订稿,提出由新成立的欧洲证券及市场监管局负责对欧盟境内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统一监管。

(四)日本日本并没有如欧美一样进行大规模的金融改革,而是将监管和应对举措的主要目标定位于防止外部风险内部化,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根据G20峰会提出的要求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了相关法规制度。2009年6月17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其中增加了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如采取注册制、每年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报告、对发行的债券实行“双评级”制度等。当前,在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中,已经基本具备了要求对冲基金进行“注册”的有关规定。日本金融厅还将进一步扩充对冲基金在资产运用过程中有关风险管理状况的报告事项。2009年12月28日,的《金融商品交易业内阁府令修正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框架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包括完善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报告提供义务、现场检查、业务改善、停业、注销登记等监管事项的规定,限制使用未注册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等。同月,日本金融厅了《对主要银行综合监管原则的部分修正案》,制定了如完善薪酬委员会体制、确保薪酬体系和风险管理的一致性、公布关于薪酬体系的设计和运用等监管方针。2010年5月12日,日本国会通过的《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中,建立了对场外衍生品交易采取集中清算及交易信息的保存和报告制度。同时,日本金融厅要求加强金融机构证券化资产的信息披露,确保其基础资产的真实性,金融机构要审查相关资产的内容,加强风险管理,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监控大型金融集团的跨行业风险。日本金融厅还着手更新保险监管指引,其中对非传统保险领域的监管进行了加强,如对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和金融担保的风险管理等,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

二、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启示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在美国影子银行系统主要是指信用中介体系,指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会导致系统性、全面性金融风险发生的中介活动体系。本文针对影子银行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对其本身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金融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影子银行;金融稳定性;影响

影子银行的概念在最初的时候是由学者McCulley提出。在2008年的时候,美国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也一并受到影响,这一危机的出现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打击。由此也可以看出,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发展而言,所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影子银行主体内容、金融业市场化发展程度等很多方面,我国与其他一些美国、欧洲等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差异。这也表明,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以及作用效果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根据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1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金融证券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和时期,而这一发展浪潮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期。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对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起到良好的推动性作用,促使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回购市场得到了稳定发展。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影子银行业务在其中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甚至已经出现了膨胀状态,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信用违约掉期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信用违约掉期是一种由摩根大通1997年创新出的金融衍生品,该金融衍生品在实际应用以及收买过程中,购买者可以直接通过自己已经持有的信贷产品或者是其他一些信用等值的产品,获取到相应的资金赔偿[1]。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信贷违约风险的有效转移,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性保障。特别是在后期其本身越来越稳定的状态下,金融产品已经能够成为金融市场中最广泛的一种信贷衍生品,并且为购买者提供了良好的等值交换服务,为购买者持有信贷产品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保障[2]。影子银行体系的构建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发展,对美国金融市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对其起到良好的创新推动性作用,为其本身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的应用,加强了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密切合作和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利于影子银行本身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规避风险,而且还能够促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对经济效率的提升能够起到实质性作用。但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影子银行体系的构建以及具体实施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造成一定的发展压力,但是这种体系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3]。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国外的相关文献当中有明确提出一种风险共担机制,这种机制在顺行运作周期的情况下能够直接对风险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促使风险有效降低。

2影子银行体系相关内容概述分析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国民经济论文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影子银行”首次由美国的麦卡利提出,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指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但在我国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还未有统一的口径,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证券和基金公司的理财业务、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从宏观角度分析,由于影子银行开展的业务与传统银行类似,而且其受到的约束较少,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加快了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再者,影子银行的资金游离于传统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之外,而且其规模巨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从微观角度来看,影子银行可以弥补传统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不足,这样与传统银行形成竞争机制,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一)模型的选取

1980年,由西姆斯提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将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分析的广泛应用。

(二)变量选取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摘要: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子银行使社会融资规模有所增加,干扰了信贷传导机制;同时,影子银行也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干扰了利率传导机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建立影子银行规模统计口径,对影子银行的规模进行监测,为经济决策及宏观调控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并对货币政策做出适当调整,以此来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08年的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影响延续至今仍未散去。关于这场危机发生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一种新的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最初出现在美联储的一次会议上,是由PaulMcculley表述的。他认为影子银行是范围广泛的非银行类机构的统称,虽然不是正规的银行机构,却行使着银行的许多职能[1]。随后,IMF也在其年报中以“准银行”来概括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和机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文章中也把影子银行概括为具有复杂繁多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英格兰银行PaulTucker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则更加具体,他把能够代替商业银行部分职能,向社会提供流动性、进行期限错配等服务的机构及业务叫做影子银行[3]。A.Shleifer等人在他们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也给出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能够提供贷款、进行债务融通的“资金池”[4]。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有所不同。易宪容把影子银行定义为借助于银行贷款证券化手段来隐蔽信贷关系的融资体系[5]。杨旭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别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不仅包括理财业务、企业转贷,而且还涵盖贷款融资和民间金融等新形式[6]。巴曙松依据覆盖范围由小到大将影子银行划分为4个层级。第1个层级为最窄范畴,只包含信托公司和银行理财;第2个层级在上一层级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租赁公司;第3个层级又在上一层级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表外业务,如信托和委托贷款等;第4个层级涵盖最广,在包含第3个层级的同时,还增加了地下钱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部分[7]。近几年来,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以信托、委托贷款等为代表的信用中介规模迅速膨胀。数据显示,2013年信托、委托贷款占社会总融资规模的比例已经超过25%。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规模、利率水平和资产价格,不仅使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冲击,也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了新挑战。王增武在研究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后发现,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币供应量,导致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指导口径会发生偏差[8]。李波等人系统阐述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货币政策工具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仅对资产价格的调控难度增大,还使货币政策的目标更加难以实现[9]。汤克明表明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会造成传统信贷渠道的扭曲,带来货币统计量的失真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10]。

一、我国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也与西方国家有所差别。目前,国内的学者及监管部门对于我国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表1仅列出了部分学者和监管部门的观点。总结国内有关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影子银行的界定可分为2个标准:一是从业务本身出发,把能够进行信用创造业务或银行表外业务的都划作影子银行体系;二是从监管出发,若有关金融机构和业务没有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或者监管不足,就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否则就不属于影子银行体系。笔者的观点与以上2种关于影子银行界定的标准有所差别,认为那些具有期限、流动性转换以及信用创造等功能,却没有像传统正规金融机构那样交纳一定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及业务都应当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它们创造出高杠杆率,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就会给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基于这种理解,笔者把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表现形式有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等;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代表是信托公司,此外包括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三是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等,由于这部分完全脱离监管。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干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