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法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13:05: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应用法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讨应用法学教学设计特征
摘要:在当前的法学教育中,应用法学占有较大的比重,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的基本方式。所以,以更加科学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吸收借鉴主体性教学的理论观点,切实改变应用法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特别是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现代法学教学的稳定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关系着整个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乃至于成败的一项具体工作。
关键词:应用法学;案例教学法;实训教学法
一、选择和设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一,首要依据是法学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方法作为途径和手段,首先应当服务于其目的。法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它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力量,也要面向全社会培养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法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法学教育来说,其素质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素质。包括法律思维能力,特别是准确掌握法律术语,正确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评论和创新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能力;二是文化素质。法学教育要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培养,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环境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教育;三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要提高法律人才的道德素养和公共责任心,使法学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牢固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民主和法治观念、公正和效率观念、理性与宽容精神等。
第二,教学内容。方法属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法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以及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推理、法律伦理等等。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在方法上应当注重实用性。中国法学教育过去对应用教育重视不够,大部分法学教育资源被用于发展基础教育,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刚好相反。为此,我们在法学教学内容上应当加强法学的应用性教育,加强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就相应的教学方法而言,在教授实体法内容时应注重选用案例法和模拟法,在教授程序法内容时则要注重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使用。不同的内容适用不同的方法。即使在同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依据每一次课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做必要的调整。
第三,学生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主导,但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所以,任何学科和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需要,这是共性。无论是法学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应当确立“学生本位”理念。作为老师应当把教育当做服务行业来看待,都应当确认,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而在事实上,我们一些高校教师,包括法学教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导兼主体”,学生成了被动的、单纯的“受体”。教师没有“学生为本”的观念更新,是很难在教学上渐入佳境的。关于了解学生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座谈会、平时师生交谈、师师交流、听课评课、意见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志趣以及希望和要求等状况,然后因材施教。
我国应用法学课堂构建
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时庄严宣告:“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此背景下法律实施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也对当前高等学校法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于2011年12月23日联合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通过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建设现代法治强国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在此双重背景下,西南政法大学审时度势、积极筹划,于2011年12月30日在其应用法学院设立了国内首个应用法学学科,成为该校自主设置目录外的法学二级学科。应用法学这一新兴法学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法学界对当前法学教育教学的反思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从理论反思与构建走向真正的实践探索与教学改革,从而有望为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此,笔者从“应用法学”这一全新的学科视野出发,从其基本概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就我国法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和路径略陈己见,以期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能有所裨益。
一关于“应用法学”的概念阐释
在我国传统的法学理论中,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历史法学、边缘法学相并列而成为法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意义上,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部门法都成为其重要构成,而在这些部门法下面,每个部门法又由大量的部门法理论和具体制度构成。即使就某一具体部门法的教学和研究而言,主要也是以相关部门法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为主,而对于相关部门法的具体应用问题仍缺乏应有的关注。由此可见,应用法学这一概念虽早已存在,但是事实上其所涵括的内容与这一概念并不相符。古人云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告诉我们,在认识和研究事物时要做到“名实相符”。因此,今天我们重提“应用法学”这一概念绝非老调重弹,亦非拾人牙慧,而是回到现实,正本清源,回归法学教育教学的本质———法律应用。因此,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然形成、“卓越法律人才计划”横空出世、“应用法学”学科破壳而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用法学当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助力中国法治建设再立新功。因此,本文所说的“应用法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应时展和法治变革的现实需要,直面中国法学教育教学的历史流弊,打破传统部门法和法学二级学科划分的壁垒限制,坚持问题导向、应用中心,以职业法律人(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察)、法律服务人员(政府法务人员、政党法务人员、企业法务人员等)、普通社会大众应用法律的现象与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提炼、探索上述人员应用法律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及其法律应用的基本规律,以此促进法律的正确应用和有效实施的一门法学二级学科。
二“应用法学”的教学理念:实践与理论并重
应用法学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这与我们经常所谈到的法学教学理念难道有什么不同,按理说这二者之间应该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从法学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二者还真有所不同。就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现有的法学教育教学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法律实践知识的传授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法律应用技能的培养,明显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以致我们所培养的法律人才走入社会之后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由此导致部分法科学子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境地,屡次被国家有关部门亮红牌警示,以致当前的法学教育和教学被社会各界广为诟病。这一问题的凸显,既有现有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全面贯彻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是现有教学理念的偏差从根本上造就了今天的这一局面。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法学教学仍然秉持一种理论化的教学理念,认为法学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至于法律应用技能的培养只要略知一二即可,甚至认为那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相关实务部门的事。正是这种狭隘的、封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导致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教学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首先从根本上革新法学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理念,从应用法学这一全新的学科视野出发,树立实践与理论并重、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新型教学理念,回归法学教育的本真———应用性。因为法学本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应用性学科,诚如霍姆斯大法官所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而应用法学自身的学科定位决定了其必须秉持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法律职业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法律思维的训练、法律实践技能的传授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这正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任务。
三“应用法学”的教学模式:“大课堂”
国内应用法学案例解析
应用法学亦即“应用法律之科学”,是指研究特定部门及其人员运用法律或适用法律的规律、原则、方法、技术等内容的法学学科。其既区别于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学,更区别于法理学、法制史学等理论法学。应用法学案例教学法有别于部门法学,本文拟就“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相关内容作一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应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参与式的实战演练,以训练和提升学生应用法律实务能力和水平的教学方法。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区别于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其所选案例是绝对真实的,但由于受办案周期、开庭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难以按教学计划进行规模化、程式化教学。而“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选择的真实案例是已决陈案,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需要进行有序地教学。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也区别于模拟法庭。模拟法庭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其所选案例是已决陈案,但其重点是强调法庭审理过程的仿真性,既不能反应出应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全过程,也缺乏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既是部门法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也更应当成为应用法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部门法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体现为一种举例教学法,与应用法学采用的“实战演练法”存在较大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部门法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法学知识,为了阐明相关法学理论问题,往往举出案例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学知识。这种举例教学是传授法学知识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所选案例并不一定要求是真实的,且通常是单一性、标准化的案例。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纠纷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并不一定单一、标准,而存在着大量复合性的、非标准化的案件纠纷。如果不将复合性、非标准化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那么学生获取的仍然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法学知识,进入社会后面对错综复杂的真实纠纷仍将无所适从。据目前实务部门普遍反映,高等院校法科学生毕业工作后大多数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求,而要经过数年工作学习、积累后才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这不得不引起法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应用法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运用法学知识的方法和训练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选取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而且案件资料包括原始证据和诉讼文书等均未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只有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实战演练,才能够真正实现法律职业化训练,培养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
三、应用法学“实战演练”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条件
高校法学教学问题及策略
本文标题中的“四个问题”,分别是指法理学课程的定位、民、商法教学的“两张皮”、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法律英语教学的理念。目前,这四个问题在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然而却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这里还需要对法律英语教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作简单说明。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都开设了法律英语课程。由于法律英语课程本身具备交叉学科的鲜明特点,因而既可将其归入英语课,也可将其归入法学课。尤其是法律英语课程中含有大量的英美法知识,而笔者正主张在法律英语的教学中应当对这些英美法知识给予高度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特将法律英语课程的教学归入本文所说的“高校法学教学”这个概念之中。
一、法理学课程的定位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法理学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许多学生学习了法理学之后,依然不能全面理解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更遑论运用其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现行的诉讼离婚理由是“感情确已破裂”,对于这个规定,我们不仅可以运用亲属法的原理进行分析,而且也可以运用法理学的原理进行分析。这就如同一个数学问题,我们既可以用解析的方法解决,也可以用算术的方法解决。但是,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法理学之后,依然认为这只是一个纯粹的婚姻法问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也可以运用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高校法学课程设置的不太合理。按照目前的法学课程设置,法理学课程在所有的法学课程中最先开设。学生们先学法理学,然后再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等其他法学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法理学时,要直接面对抽象的法学理论,由于这个时候还没有学习相关的应用法学课程,还没有应用法学方面的感性材料,因此不能充分理解相对抽象的法理学理论。法理学课程被安排在其他法学课程之前最先开设,与人们对法理学课程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将其定位为单纯的法学基础课,甚至称其为“法学基础理论”。但事实上,法理学不但是法学基础课,更是法学哲理课。法理学在有些国家(包括我国),就被称作法哲学[1]。它里面不仅有着基础性的内容,而且还有着大量的哲理性内容。
这些哲理性的内容往往抽象、深奥,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有着相当的难度,若无充分的来自于应用法学课程的感性材料,是很难融会贯通的。法理学课程应当被定位为基础性和哲理性相结合的理论法学课程。笔者认为,应当将目前的法理学课程的内容区分为两个层次,即初级法理学和高级法理学。对初级法理学的内容,继续在所有应用法学课程之前开设;而对于高级法理学的内容,则应在大多数应用法学课程之后开设。在具体开设时间上,初级法理学可以考虑安排在大一上学期;高级法理学,则可以考虑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因为这个时候学生们已经学完了绝大多数的应用法学课程,积累了较多的感性材料,从而具备了学习高级法理学的材料基础。经过这样的分层处105理,既能使法理学真正地发挥其法学基础理论的作用,也能使学生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应用法学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学习法理学中抽象深奥的理论,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高级的原理。
二、民、商法教学的“两张皮”
学院法学人才培养探究
本文作者:邓红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截至2010年7月,独立学院办校已十一个年头,总数量已达337所,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而独立学院的法学本科在校生规模占所有全日制法学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三分之一。另据统计,目前在全国337所独立学院中,设有法学专业的独立学院总数已达181个。2011年4月,全国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年会上,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院长何向东强调说,法学是传统学科,全国有630所高校都开设有法学专业,学生约为29万人,就业压力很大。面对如此庞大的法学人才队伍,独立学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推动学生顺利就业,“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我院法学专业自2004年独立招生、独立办学以来,至今才历经短短的8年时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拓开就业市场,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符合我院法学专业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应当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内容。
一、培养目标的制定
培养目标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各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列居第一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特点为基础。目前,主要有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可分为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它强调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操作性技术知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较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重点,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针对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而言,它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关于对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中得到了证实,即把法学教育的重点强调为两个方面———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运用法律管理事务和解决问题”。因此,很多学者把本科阶段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实践需求相对较强,把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显然不妥。因此,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才是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级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相比有明显差别,前者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深度方面、非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方面相对要求较低,但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面,高级应用型人才甚高一筹。
二、课程的合理设置
(1)完善理论课程体系。“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课,二是专业方向课,三是专业选修课。法学专业基础课是法学的精髓,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具有法的精神和形成法学思维的基本训练课程,是学习应用法学的基石、台阶和前提。在此环节,可把教育部规定的14门核心课程根据该校专业优势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中进行合理的归类。笔者认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应当归属于专业基础课,并把“法律英语”和“司法文书”纳入到此模块中。专业方向课应注重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开设,既可开设国际法方向、经济法方向、知识产权方向、民商法方向、环境法方向专业课程,也可开设政府法务方向、律师法务方向、市场法务方向和国际法务方向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是结合学生爱好和自身办学条件开设的科目,可开设《律师诉讼技巧》、《司法实务》、《谈判技巧》、《非诉处理》、《证据学》课程,除了开设与法律密切相关的课程之外,还应依托本校的其他优势专业,开设与法律有一定关系又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的的课程,如《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法律的这种培养方式也正如博登海默所说:“甚至在提高专业能力较为严格的法律教育专业阶段,也必须提醒学生注意,法律乃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律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可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分支学科相脱离。”
法律进社区教学与实践
摘要:在法学实践教学活动中,一般的实践教学难以适用开放教育的教学,采用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很有必要。教师引导法学学员自己准备法律故事,并将电子稿的法律故事制作成PPT动画或者VCR(视频)形式,然后以法律故事为桥梁,法学学员与社区群众进行法律互动,让法律进入社区群众心中,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法学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开放教育法学教学的新时期新情况下,达到探索创新法学实践教学方法的目的。
关键词:新型;实践教学;法律故事;桥梁;社区
一、开展新型法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和其他大学的法学教学活动一样,也是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围绕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能力的培养和应用而展开的双向活动。不过,由于开放教育法学教学要求和学员本身独特的特点,导致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活动也有其特殊性。尤其在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中,更加要把握其特点,达到培养一个自身信仰法律,且知法懂法,并能用法律知识保护基层群众利益的普通法律工作者或者有法律知识的劳动者的目的。现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处于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度的时期,而法学专业又基本上是大学普遍设置的专业,这就造成了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泛滥,从而也增加了法学实践教学的难度。如果法学实践教学还是都将学员派到公检法单位去实习或者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就变得难以实现或者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随着依法治国的逐步深入,基层居民社区、广大农村的普通群众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越来越需要法律知识来规范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而,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做法就是让法律深入社区、农村。总之,开放教育的法学实践教学在新时期下就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创新法学实践的方式方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即通过讲法律故事的形式让法律进社区、农村,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也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的。
二、教师引导学员准备法律故事,制作PPT动画或VCR(视频)故事
本人经过多年的法学教学实践,摸索出卓有成效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并已经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运用,具体做法如下:在第三个学期的开学之初,法学责任老师利用在前二个学期已经搭建好的平台(班级QQ群)上,布置学员每人写一个电子稿的法律故事,然后助学辅导员老师在平台(班级QQ群)里将班里学员分组,一般是四到五个学员一组。两个星期以后,法学责任教师安排每个组的学员都将自己写的法律故事拿出来在组里讨论,在讨论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写好了法律故事的法学学员都发表自己的观点,用充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来证明自己法律故事中的法律内涵以及故事趣味性。然后各个组员都对该法律故事进行分析和辩论,提出自己对该法律故事的观点和看法,达到一个理不辨不明,法不钻不深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法学学员学习法律的兴趣,也使学员对法律故事中蕴含的法学理论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最后,每个组评出自己组的优秀法律故事,将优秀法律故事拿到班级中再讨论,看看哪个学员写的法律故事新颖动人,有现实意义,有教育意义;哪个法律故事中突出了哪些法律知识点,是否在法律故事中,所有的法律知识点都着重阐明讲清了。选出有生活实际意义的,法律知识点丰富的法律故事,法学责任老师收集法学班级交上来的法律故事,在班级QQ群里进行法律故事点评讲解,指出法律故事中反映的法律知识点,评选较优秀的法律故事,并将各个法律故事发回各组,让各组对每一个法律故事进行精细修改。这样做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了法学学员学习法律的兴趣,达到了能力培养的目的。法学责任教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了学员之间的沟通联系,让法学学员从相互不认识,到彼此熟悉,到一起探讨法律故事,学习法律知识,达到了合作学习、培养能力的目的。2.培养了法学学员自觉钻研法律的精神。通过相互讲述法律故事这一兴趣点,法学学员对故事中包含的法律知识点进行钻研,达到研深研透法律的目的。3.指明了一条法律理论和实践怎样结合的道路。通过讲故事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达到法律深入基层群众心中的法学实践目的。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法律故事再进行交叉精细修改,将修改稿拿回本组讨论定稿后,利用开放教育教学每个学期都举办的办公自动化知识培训机会,恶补计算机知识,然后汇聚全组的团队智慧,将一般电子稿的法律故事创作成PPT创意动画的法律故事,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创作成VCR(视频)法律故事。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组员自己的办公自动化技能,二来也可以提高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制作PPT动画或短VCR(视频)的能力,将小组精彩缤纷又有生活教育意义的法律故事,制作成PPT法律故事动画图片或者短VCR(视频)模拟法律故事图像。最后利用录播室的便利条件,在责任老师的指导下,在录播室工作人员的辅导下,每个小组的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这些法律故事录制并保存下来。在这个二次创作法律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制作法律故事PPT动画或VCR(视频)的探究学习,学员不但可以弄清制作PPT动画或VCR(视频)的方法技巧,在计算机知识上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又对法律疑难问题有较清晰的分析,对学员自己的法律思维也有所启迪。同样,在此过程中,也让每个小组的每个学员深刻领会了自己的辛勤劳动及法律知识和办公自动化知识的融合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法学阶段实践教学的目的。最后,法学责任老师布置每个法学学员写一篇此过程的心得体会,以加深法学学员对准备法律故事的认识;同时,将这些法律故事PPT动画或VCR(视频)收集、整理,既准备下阶段的法学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应用,又为以后的法学教学作资源备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法学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1什么是案例教学
在课堂讲述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时,通过结合案例进行教学,以便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更重要是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被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法学院使用。经调研发现,在提升现代法学教学质量方面,案例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为什么在法学课程中要应用法学教学
案例教学具有具体性、实际性,在法学课堂引入这种方法,利于把知识性较强的法论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使学生理解法学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对法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娴熟运用法学知识和原理去分析解决相关法律问题。因此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求有三点:一是掌握教材。因为教材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法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理论。二是熟读法律法规。因为法律法规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法律实际情况。三是学习分析案例。因为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将法学知识和法律法规综合运用通过逻辑去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得学生体会所学法律法规应用的环境和时机。
如何适应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摘要:新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给传统的本科法学教育带来许多困扰,法学教育改革何去何从,如何适应新的考试制度,已成为目前法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新的考试制度注重考查考生法律实践能力的精神,法学院校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内部教学机制入手,同时也要积极整合学校外部的优势资源,做到内外因互动促进教学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职业资格考试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已经确定,具体施行指日可待。根据这一考试制度注重考查考生法律实践能力的精神,传统的本科法学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一考试,改革如何进行?法学教育如何适应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这是法学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法学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对我国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中国的法制建设,因此它具有重大意义,任重而道远。
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于本科法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一)法律基础知识是法治实践的根基。法治实践就是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讲究的是以理服人。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言之有理,才能够让人信服,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离开了法学的话语体系和法律思维,法治也只能是无源之水。这里所提倡的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不仅仅是指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书本上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还要求学生广泛学习其他基础学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充实自己的法律基础,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深刻理解各种以条文形式展示的法律概念,更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法律思维,具备应用法律知识、符合法治精神、借鉴法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法律知识通过思维缜密服务于实践。法治的宗旨就是依据法规条文平息现实社会中的纷争,这就需要从事法律职业的相关人员通过整合分析片段化、条块儿状的甚至互相矛盾冲突的信息还原案情的真实,尽可能多的收集整理能够影响到当事人的责任厘定的事实,并且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找寻事件各方的争议点,依据证据思维和逻辑思维剖析当事各方的法律关系,这些都离不开法律职业人员的缜密思维。这就要求法学本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通过案例分析在模拟的复杂案情中,从复杂的案情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出能够切实影响法律归责的主要因素,并且能准确的归因他们的法律关系,进而通过这些思维缜密提高自己的实务能力。(三)法治应用能力是法治实践的必备条件。法律职业人员与当事人的交流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方式,在现实中,所有的案件都具有争议只不过有争议大小之别,因此也就需要辩理,辩理的核心就是在法律思维背景下的法律知识应用。这就需要法律职业人员在法律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依靠法律语言、辅以法律文书写作、应用法律思维、用法律知识依据法律精神来具体解决这一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从而给予案件中的当事人辨明是非曲折,并且离定责任事实。以上种种即所谓的法制应用能力,它对法学教育的本科生就提出了培养以上这些能力的要求。(四)重视法治精神和法律人的职业操守。法治精神和法律人的职业操守需要漫长的职业实践积淀和天长日久的职业理念的浸润,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纵观过去的司法考试,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基于人才速成的理念以及法治人才的缺乏,导致一些没有学过法学的人以投机心理采取短促突击的办法通过司法考试,成为法律体制中的人员,从而影响了法律职业化队伍建设。目前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提高了报考条件,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科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和法治理念,并且能够向每一位将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明确自己的法律义务与执法底线,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了职业伦理道德,有利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二、法学本科教育不适应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现象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摘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学教育肩负培养国家法律人才之重任。而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本文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必要性出发,分析模拟法庭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立足于“应用型”的视角探讨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模拟法庭;应用型;法律人才
一、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必要性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基于诸多原因,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必须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一)我国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存在诸多弊端
一方面传统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脱节。我国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是研究型法学人才而不是应用型法律人才。事实是毕业后大多数学生进入法律实务部门工作,而并非从事法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传统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我国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重视系统传授法学理论知识。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理论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偏废。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迫在眉睫。
法学职业教育模式构建分析
摘要:现阶段,就业难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其他专业相比,法律专业的就业形式更是严峻。法律专业的就业形式告诉我们应尽快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应树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念,建立以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理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换,通过推行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拓展全新授课模式来培养法学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法学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法学职业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法学职业教育;教学手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量不断增长。随即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拓展,导致就业难问题成为焦点。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式也成为当今就业的突出问题。想要摆脱困难局面,高校应该着力培养专业性较强,实践水平较高的法学应用型人才。法学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具有法律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具备法律分析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由于法学的应用性较强,高校在进行法学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除理论教学外,还应注意培养法学的实践技能。不能将实践技能的培养完全交托给社会实践去承担。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专业涉外律师共有3000人左右,而真正被律师行业所能用的仅仅20人左右,巨大的人员差距表明我国现阶段法学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还不够健全,所培养出的法学职业人员不能够真正为社会所用。因此笔者通过统计调查,总结了现阶段我国法学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概括,希望对法学职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产生帮助作用。
1现阶段我国法学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1法学教学观念和教师的师资水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法学教学观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脱节。法学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只注重理论教学的阶段,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将法律基础知识和传统的案例进行机械传授,学生难免感觉到枯燥乏味,学习不到法学的真知。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授课模式为主,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纳教师所授理念,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必将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法学教学的师资水平有限,也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一些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参与教学,缺乏实践经验,这些教师没有去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学实际应用场所实地工作学习过,只空有法学的理论知识。师资队伍的配备不完善,也导致了学生难以从法学职业课堂中获取到法学实践应用技能。1.2法学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配置不合理。法学专业除就业难问题以外,还有另一个现象存在,就是法律专业型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法学行业专业型人才稀缺,导致出现了供过于求的表面现象和供过于求的实际情况。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法学教育的课程配置不合理,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忽略了实践教学。使得毕业生所学知识成为只会“说法”不会“用法”的一纸空文。另外,高校在法学理论教学上还存在另一问题,就是只教会学生法学的广度,没有让学生彻头彻尾的熟知法律,学习到法律的“深度”。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总是空泛的,对未来进行实践应用所起作用微乎其微。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法学职业教育模式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