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06:05: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影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皮影戏起源探析论文

内容摘要:皮影戏,古代称为影戏,也称纸影戏、皮人影、驴皮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探讨皮影戏起源的三种说法,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语境下的中国皮影戏。

关键词:皮影戏起源说民间艺术艺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关于影戏的起源,说法很多,顾颉刚先生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春秋两汉隋唐以其地为最盛。宋以后盛兴于河南,自此其最盛之地即随帝都而转移。至今影戏尚可为数十区域,如川、镇、鄂为陕西直接传入者;河南及河北西部、山西所有为汴京之遗;江苏、浙江、福建所有为南宋之遗;其另一派即为广东及湖南现存者,其影人尚用纸,或即为初为素纸雕镞之衍变;山东所有另为一种,当亦为南宋之遗,因北上与本地戏曲结合者。而负盛名之滦州影戏,则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尚为其领域。此盖由于各地皆有特殊之风俗伎艺,以此同源之影戏,及染地方色彩以后遂呈极大差异之现象也。①

顾先生在文中所作的分析与归纳,不仅明确地指出我国影戏的共同发源地及其流布,而且指出其流布之后与各地方戏剧及风俗伎艺的融合,造成各地民间皮影戏的不同色彩。对顾先生的同源异流说,学者大都表示赞同。但皮影戏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汉代起源说

根据历史学家的文学记载,部分学者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这种说法源于《汉书·外戚传》中讲述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其事为:

查看全文

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的应用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容之一,但是传统皮影戏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民众对于相应表演艺术的观赏需求。将3D投影艺术应用于传统皮影戏的表演过程中可以丰富传统皮影戏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取更多的受众。因此,在当前传统皮影戏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过程中,皮影戏传承人开始有效应用3D投影技术来更好地优化皮影戏的表现形式,这也使得当前皮影戏的传承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具体探讨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中的应用。

3D影像投影技术

3D影像投影技术通常是指利用高流明投影机将影像投射到建筑体表面,从而达到具有3D立体感效果的一种先进技术。3D影像投影艺术是以3D技术为基础,有效地利用虚拟三维,并通过计算机的运算来更好地达到相应的视听效果,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观赏过程中更好地获得相应的观赏体验。三维空间感增强能够使观众真正投入相应的观赏过程中,从而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在3D影像投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设计和优化都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或者模型的构建来实现的。3D影像投影技术能够有效地构建出相应的立体空间以更好地保证演出效果。当前3D影像投影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因为其主要应用于显示市场,能够更好地提升相应的显示效果,从而使观看者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观看体验,更容易产生共情。随着当前3D投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3D影像投影技术发展逐步成熟,能够有效地为当前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更好地保证相应的艺术呈现效果。

传统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方称为皮猴戏,其主要的表演原理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由艺人一边操作,一边演唱并搭配相应的音乐,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流传相对较广的一种民间艺术,甚至已经流传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表演艺术。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结合大众需求形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不可或缺的宝藏。在表演皮影戏时,艺人通过白色幕布来呈现偶人表演情景,观众可以清晰明了地了解相应的戏剧故事。皮影戏的偶人和场景道具都非常精良,皮影戏的演出装备轻便且唱腔优美,表演动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皮影戏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之一,在我国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电视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都是以皮影表演艺术为基础的,西方国家也曾高度赞美过中国的皮影戏艺术。传统皮影戏中所包含的艺术内容较为复杂,皮影戏中人物以及景物的造型和创作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而皮影戏表演过程中所配合的相应戏曲唱法又是戏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结合相应的平面图像和戏剧表达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随着当前电影艺术和电视剧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娱乐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皮影戏本身所带来的视觉体验与电影电视剧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喜欢戏剧表演的群体相对有限,因此传统皮影戏开始走向没落,但是传统皮影戏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针对传统皮影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而将先进技术和传统皮影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为皮影的传承发展提供支持,这也是当前皮影戏传承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中的应用极具代表性,也是当前皮影戏能够更好地扩大社会影响力,优化表演效果的重要方法,因此要逐步将3D影像投影技术应用于传统皮影戏中。

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中的应用价值

查看全文

影戏本土化管理论文

[摘要]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符号的电影,进入中国后偏爱历史题材,客观上意味着民族历史业已打破了封闭的状态而对现代工业文明采取了一种开放的姿态,当这种历史题材电影被中国大众以一种娱乐的姿态来欣赏接受的时候,它至少说明了,现代的工业文明正在悄然改变了20世纪中国大众的生活面貌。西洋电影,在早期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本土化。

[关键词]西洋影戏本土化改造

Abstract:Movie,asthesymbolofmodernindustrialculture,haspreferredhistoricalthemeafterenteringchina.Objectively,itmeantthatnationalhistoryindustryhasbrokentheclosingstatusandadoptedanopeningattitudetomodernindustrialculture.WhenthehistoricalthememovieshasbeenacceptedandenjoyedbyChinesemass,itatleastshowedthatmodernindustrialculturehasgraduallychangedthelifestatusofChinesemassin20thcentury.WesternmovieshavefinallyachievedlocalizationwiththeeffortofearlyChinesemoviemakers.

Keywords:WesternMovie,Localization,Alternation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兴办工厂、开采矿山、设立银行、办理航运等。作为西方工业文明象征的电影,诞生伊始就被介绍到中国来。据史料记载,1895年12月28日,“电影之父”路易斯·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正式放映了《墙》、《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而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之日。1896年8月10日,上海徐园就在中国第一次放映了西方人所经营的电影,上海《申报》副刊广告栏在8月10日到14日所刊登的广告,意味深长地将这种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命名为“西洋影戏”。

众所周知,中国是影戏的发源地。据宋朝高承《事物纪原》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甚,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使帝他坐,自帷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指出齐人少翁通过置方帷、张灯烛,成功地创造“仿佛夫人像”而为汉武帝召李夫人之“魂”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影戏之源”。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则记录了灯影戏在宋元之际的兴盛情况。因此,十九世纪末当人们把“电影”这一舶来品命名为“西洋影戏”,一方面固然表明电影是一种不同于民族影戏的艺术形式;但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人们还是引用本民族古已有之的“影戏”,来对“电影”进行理解和诠释。正如晚清时代“科学”(science),让人想到了朱子的“格致”;“民主”(democracy),让人联想到孟子的“民为贵”;“自由”(liberty),让人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在中西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相互碰撞的时候,面对来自西方世界新事物、新知识的冲击,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要反身于历史传统去寻找理解和解释的资源。因为“当自己的历史记忆发掘出了这些资源的时候,无论对不对得上榫,接不接得上头,那种新知带来得文化震撼就会被抚平。”[1]作为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符号和象征的电影艺术,就这样通过被命名为“西洋影戏”而进入到大众视野,成为当时人们的娱乐时尚。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曾刊登了中国第一篇影评——《观美国影戏记》,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观影感受:

查看全文

影戏本土化改造管理论文

[摘要]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符号的电影,进入中国后偏爱历史题材,客观上意味着民族历史业已打破了封闭的状态而对现代工业文明采取了一种开放的姿态,当这种历史题材电影被中国大众以一种娱乐的姿态来欣赏接受的时候,它至少说明了,现代的工业文明正在悄然改变了20世纪中国大众的生活面貌。西洋电影,在早期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本土化。

[关键词]西洋影戏本土化改造

Abstract:Movie,asthesymbolofmodernindustrialculture,haspreferredhistoricalthemeafterenteringchina.Objectively,itmeantthatnationalhistoryindustryhasbrokentheclosingstatusandadoptedanopeningattitudetomodernindustrialculture.WhenthehistoricalthememovieshasbeenacceptedandenjoyedbyChinesemass,itatleastshowedthatmodernindustrialculturehasgraduallychangedthelifestatusofChinesemassin20thcentury.WesternmovieshavefinallyachievedlocalizationwiththeeffortofearlyChinesemoviemakers.

Keywords:WesternMovie,Localization,Alternation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兴办工厂、开采矿山、设立银行、办理航运等。作为西方工业文明象征的电影,诞生伊始就被介绍到中国来。据史料记载,1895年12月28日,“电影之父”路易斯·卢米埃尔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正式放映了《墙》、《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而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之日。1896年8月10日,上海徐园就在中国第一次放映了西方人所经营的电影,上海《申报》副刊广告栏在8月10日到14日所刊登的广告,意味深长地将这种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命名为“西洋影戏”。

众所周知,中国是影戏的发源地。据宋朝高承《事物纪原》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甚,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使帝他坐,自帷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指出齐人少翁通过置方帷、张灯烛,成功地创造“仿佛夫人像”而为汉武帝召李夫人之“魂”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影戏之源”。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则记录了灯影戏在宋元之际的兴盛情况。因此,十九世纪末当人们把“电影”这一舶来品命名为“西洋影戏”,一方面固然表明电影是一种不同于民族影戏的艺术形式;但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人们还是引用本民族古已有之的“影戏”,来对“电影”进行理解和诠释。正如晚清时代“科学”(science),让人想到了朱子的“格致”;“民主”(democracy),让人联想到孟子的“民为贵”;“自由”(liberty),让人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在中西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相互碰撞的时候,面对来自西方世界新事物、新知识的冲击,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要反身于历史传统去寻找理解和解释的资源。因为“当自己的历史记忆发掘出了这些资源的时候,无论对不对得上榫,接不接得上头,那种新知带来得文化震撼就会被抚平。”[1]作为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符号和象征的电影艺术,就这样通过被命名为“西洋影戏”而进入到大众视野,成为当时人们的娱乐时尚。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曾刊登了中国第一篇影评——《观美国影戏记》,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观影感受:

查看全文

皮影动画研究论文

一、中国皮影艺术起源和发展现状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因此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皮影的制作选用上等牛皮或驴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来源于我国的民间美术,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中国皮影戏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四川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查看全文

民间文化实践调研报告

我们期待已久的暑期社会实践——《探寻文化——寻找皮影戏》,在今天总算开始了。这是本人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

早上7点半左右,我们团队在学校门口拍照留念之后,宣告我们的社会实践正式开始了。接着我们便胡老师的带领下,分两批同学奔赴我们的目的地——HN。

我和W同学属于第二批出发去海宁的。今天早上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策划书到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保护办公室,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这次的活动办的更好,进行的更加顺利。在非遗办,我们见到陈顺水副主任,进行了短暂的沟通,他看过了下我们的策划,对我们这次的活动十分的支持,同时还对我们这次活动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我们踏踏实实做事,虚心要传承老艺人学习。最后他还在我们的策划书上写下了,“欢迎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实践”。

从省文化厅出来,我和W便直奔火车东站,乘上去去海宁的火车,去同我们的同伴们会合。经过短暂的旅途,我们便到达了我们这次的目的地,同伴夏于兰在火车站等候我们并接引我们到宾馆,团队就是要相互帮忙的。在宾馆稍作休息后,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社会实践的第一个环节——向海宁当地的文化局和海宁地区的非遗办了解当地关于皮影戏保护的相关问题。今天下午的座谈会气氛十分轻松融洽,海宁当地的非遗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耐心的向我们介绍皮影戏在海宁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地政府保护皮影戏的措施。通过他们的介绍,使我对皮影戏的认识有了初步印象,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对接下来我们去学习了解皮影戏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通过这次的谈话,我们不仅更加了解海宁皮影戏,还了解到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出台了许多的相关保护措施。如:《关于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对民间皮影剧团的扶持、八个一工作方案,通过音像资料传播发展皮影戏、送皮影下乡等。

在这次的谈话中,我们也积极参与到谈话中去,为当地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自己想法的更好发展皮影文化的建议,如:政府重视的同时加强民间的皮影文化传承,在海宁皮革城的知名度下发展皮影戏等等。这些想法可能有些不够成熟,但工作人员热心的答应并表示会考虑我们的合理的建议,还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提供了许多帮助。座谈会后我们在海宁市政府与工作人员一起留下了我们起点的一瞬间。

查看全文

皮影艺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园自制玩教具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师学生对幼儿园玩教具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基本的设计、制作方法,并能独立完成玩教具的设计和制作,且使制作出的作品能对幼儿的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起到锻炼作用。针对语言领域所开发的玩教具,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玩耍玩教具的过程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能用语言与人进行交流等。语言领域的玩教具大致可以分为木偶戏(手偶、布袋偶、提线木偶)、头饰、桌面情景等几类,这些玩教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诗歌、故事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开展故事创编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语言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皮影戏属于木偶戏的一种,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皮影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淡出。现代学生很少接触到这一艺术形式,一般是通过影视、网络等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将皮影艺术整合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美术教学内容,更是对皮影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基于这一想法,笔者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融入皮影戏内容,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对皮影艺术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能设计与制作皮影人物、动物、场景等内容,并能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皮影戏的表演,从而提高幼师学生设计与制作玩教具的综合能力。笔者还让所教班级学生与一线幼儿园进行互动,将学生制作的皮影作品带到幼儿园进行演示与教学,从而使有关教学得到了有效的检验。下面笔者分享自己的教学过程,以期同仁、学者批评指正。

一、将美术知识转化为美术学科知识

首先要针对皮影戏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整理。由于皮影戏在我国的派别较多,制作工艺繁复,文化底蕴深厚,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相对薄弱,如果将皮影戏内容直接搬入课堂教学,则会因为知识点过难、技术操作复杂使学生难以掌握,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搜集、整理、提炼出与幼师学生知识水平相符合的教学内容,把皮影戏的相关美术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美术学科知识。笔者对皮影戏的来源和分类进行简单介绍,着重对皮影戏的人物造型、纹饰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为了贴近幼师学生的专业内容,重点对儿童皮影戏如《老鼠偷油》《鹤与龟》《三个和尚》等案例进行分析。

二、简化制作工序

传统的皮影戏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驴皮、牛皮、羊皮等兽皮,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须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烫平、连缀结合八个步骤。如果按照传统的工艺进行教学,则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际,因为材料不易收集,工艺繁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对以下几个工序进行了简化:其一,笔者首先在材料的使用上进行改变,将原制作使用的皮制材料改成常用的卡纸和宣纸;其二,画稿,即将人物形象分部位画在卡纸(宣纸)上,注意人物的比例关系;其三,剪刻,即采用剪纸的方法进行剪刻,可根据需要进行染色,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效果;其四,过塑,即将画好的各个人物身体部位进行过塑,再沿边缘进行修剪;其五,连缀,即用细绳将各个部位进行连接,一般皮影人物用五根操纵杆即可让人物活动自如,也可以根据实际设计的需要添加操纵杆,从而方便操作。

三、学生创编故事

查看全文

民间文化实践调研汇报

我们期待已久的暑期社会实践——《探寻文化——寻找皮影戏》,在今天总算开始了。这是本人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

早上7点半左右,我们团队在学校门口拍照留念之后,宣告我们的社会实践正式开始了。接着我们便胡老师的带领下,分两批同学奔赴我们的目的地——。

我和W同学属于第二批出发去海宁的。今天早上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策划书到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保护办公室,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这次的活动办的更好,进行的更加顺利。在非遗办,我们见到陈顺水副主任,进行了短暂的沟通,他看过了下我们的策划,对我们这次的活动十分的支持,同时还对我们这次活动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我们踏踏实实做事,虚心要传承老艺人学习。最后他还在我们的策划书上写下了,“欢迎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实践”。

从省文化厅出来,我和便直奔火车东站,乘上去去海宁的火车,去同我们的同伴们会合。经过短暂的旅途,我们便到达了我们这次的目的地,同伴夏于兰在火车站等候我们并接引我们到宾馆,团队就是要相互帮忙的。在宾馆稍作休息后,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社会实践的第一个环节——向海宁当地的文化局和海宁地区的非遗办了解当地关于皮影戏保护的相关问题。今天下午的座谈会气氛十分轻松融洽,海宁当地的非遗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耐心的向我们介绍皮影戏在海宁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地政府保护皮影戏的措施。通过他们的介绍,使我对皮影戏的认识有了初步印象,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对接下来我们去学习了解皮影戏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通过这次的谈话,我们不仅更加了解海宁皮影戏,还了解到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出台了许多的相关保护措施。如:《海宁关于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对民间皮影剧团的扶持、八个一工作方案,通过音像资料传播发展皮影戏、送皮影下乡等。

在这次的谈话中,我们也积极参与到谈话中去,为当地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自己想法的更好发展皮影文化的建议,如:政府重视的同时加强民间的皮影文化传承,在海宁皮革城的知名度下发展皮影戏等等。这些想法可能有些不够成熟,但工作人员热心的答应并表示会考虑我们的合理的建议,还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提供了许多帮助。座谈会后我们在海宁市政府与工作人员一起留下了我们起点的一瞬间。

查看全文

有关民间文化实践调查总结

我们期待已久的暑期社会实践——《探寻文化——寻找HN皮影戏》,在今天总算开始了。这是本人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

早上7点半左右,我们团队在学校门口拍照留念之后,宣告我们的社会实践正式开始了。接着我们便胡老师的带领下,分两批同学奔赴我们的目的地——HN。

我和W同学属于第二批出发去海宁的。今天早上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策划书到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保护办公室,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这次的活动办的更好,进行的更加顺利。在非遗办,我们见到陈顺水副主任,进行了短暂的沟通,他看过了下我们的策划,对我们这次的活动十分的支持,同时还对我们这次活动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我们踏踏实实做事,虚心要传承老艺人学习。最后他还在我们的策划书上写下了,“欢迎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实践”。

从省文化厅出来,我和W便直奔火车东站,乘上去去海宁的火车,去同我们的同伴们会合。经过短暂的旅途,我们便到达了我们这次的目的地,同伴夏于兰在火车站等候我们并接引我们到宾馆,团队就是要相互帮忙的。在宾馆稍作休息后,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社会实践的第一个环节——向海宁当地的文化局和海宁地区的非遗办了解当地关于皮影戏保护的相关问题。今天下午的座谈会气氛十分轻松融洽,海宁当地的非遗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耐心的向我们介绍皮影戏在海宁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地政府保护皮影戏的措施。通过他们的介绍,使我对皮影戏的认识有了初步印象,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对接下来我们去学习了解皮影戏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通过这次的谈话,我们不仅更加了解海宁皮影戏,还了解到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出台了许多的相关保护措施。如:《海宁关于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对民间皮影剧团的扶持、八个一工作方案,通过音像资料传播发展皮影戏、送皮影下乡等。

在这次的谈话中,我们也积极参与到谈话中去,为当地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自己想法的更好发展皮影文化的建议,如:政府重视的同时加强民间的皮影文化传承,在海宁皮革城的知名度下发展皮影戏等等。这些想法可能有些不够成熟,但工作人员热心的答应并表示会考虑我们的合理的建议,还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提供了许多帮助。座谈会后我们在海宁市政府与工作人员一起留下了我们起点的一瞬间。

查看全文

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分析

一、皮影戏及云梦皮影概述

皮影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它传承着中国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和新时代信息强烈冲击的今天,皮影戏在全球亦为享誉盛名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云梦皮影戏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川鄂滇皮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梦皮影以它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在南方皮影戏中占据重要地位。云梦皮影始于清中叶云梦县,当地俗称打锣腔或二人台。其前台演唱“生旦净末丑”兼操纵,后台司击乐伴奏。云梦皮影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慢慢演变成了地方戏种,其独特的唱腔称作西乡高腔,唱腔真假嗓相兼,说唱吐字清晰,行腔豪放,独具一格。

二、云梦皮影的基本情况

(一)云梦皮影的特征。云梦皮影是湖北云梦县的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受众群体,虽经历了“”的洗礼,但依旧能在现今新媒体盛行的年代存活下来。云梦皮影轻装简从,二人一台戏,有“二人班”和“戏剧轻骑”之称,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表演者上台后,“生旦净末丑”便是一个人,后台的伴奏者也精通多种乐器,且需二人配合默契,看似简单的戏剧表演却包含着皮影艺人背后的心血。云梦皮影喜于表演传说故事,因此很受老人们的欢迎,而小孩们则觉得这种艺术形式就像动画片一样,只不过是现场版的罢了。由此可见,云梦皮影源源不断地影响着各年龄段的人群,使其成为人们日常闲适生活中独有的乐趣所在,而皮影戏本身也是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二)云梦皮影的现状及发展。截至2012年10月,云梦县仍然有17个皮影戏班演出常年不断,它们主要分布于城乡的茶社书场,而且几乎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皮影表演团体,这在全国来说是罕见的,这是皮影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到云梦县全县有民间演唱艺人105人,其中皮影戏艺人52人,鼓书、评书、善书艺人53人,茶社书场每天接待3000多名观众,在这众多演出场所中,城关东正街105号秦礼刚所开的“梦泽影戏馆”每年演出达364场,200多个座位总是座无虚席。云梦皮影在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下,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广为传播。1995年2月,云梦县被列入了“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也正是因为在云梦皮影的带动下,当今的民间艺术文化才会变得如此兴盛。经过秦礼刚及皮影馆众多皮影艺人的努力,云梦皮影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也早已走出了国门。秦礼刚曾与土耳其、爱沙尼亚的皮影艺人同台演出,秦礼刚一行也曾去法国进行演出,在梦泽影戏馆录制的纪录片也曾在法国电影节上放映。法国孔子学院院长还邀请秦礼刚参加学院开展的中国皮影周。至此,中国皮影在世界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虽然云梦皮影在圈内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皮影戏本身并不为人所众知,因此云梦皮影发展与传承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三)云梦皮影的传承。当问及秦礼刚为什么会从事皮影戏时,秦礼刚直言不讳,回答当初的确是为了生活。在他们那个生活年代,看皮影戏基本上是当时唯一的娱乐形式,因此作为当时唯一的娱乐活动,皮影艺人受益的确较大。而今,当个人生存不再成为问题之时,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竟是传承,艺人们想要传承这个千百年来祖先留下来的古老艺术。秦礼刚表示,现在已经有一些大学生前来向他学习,虽然他们并不是专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但秦礼刚还是非常细心地教授着他们。随后他还举办了三期大学生皮影雕刻制作表演培训班,并邀请了湖北工程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其他高校的学生参加培训。此外,他还将皮影艺术带进课堂,教小学生皮影戏。同时,他还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艺之人,其中有一名来自美国的年轻小伙、一名来自法国的年轻教师,还有一名在意大利求学的博士生。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却对中国皮影艺术有着共同的热爱,这些都让他倍感欣慰。而与秦礼刚谈及年轻人对皮影的认识与了解时,他既有喜又有忧。忧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愿意接触皮影戏,在他们眼里似乎老旧的事物终将要被淘汰,喜的则是他殷切的希望皮影日后的发展能与现代先进的科技结合,从而让皮影戏从新焕发生机。由此可见,科技也许会将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淹没,但如果利用好科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会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存活。

三、云梦皮影存在的问题

云梦皮影保护中的尴尬困境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中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使云梦皮影所依附的农耕文化逐渐边缘化,文化的表达方式与表达取向逐渐萎缩,呈现出一种农耕文化逐渐边缘化、农耕文化空间逐渐空缺化的现象,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古老传统的记忆在逐渐淡化,云梦皮影戏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日渐变得困难起来。(一)对保护主体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以及存在于该文化空间里的全体群众。通过与非物质文化云梦皮影传承人秦礼刚的交谈,了解到目前人们对云梦皮影传承人的重视程度不够,未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尊崇,当然经济上的扶助也不够,云梦皮影艺人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这直接导致了艺人们不能专心致志地进行皮影艺术的表演、创作与创新。与此同时,云梦皮影的继承缺乏生力军、缺乏新鲜血液,直接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二)相关重视不够。云梦皮影作为湖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理应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实践调研发现在云梦皮影的保护与发展中却显示出不少的问题:未能按规定为此类非遗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将云梦皮影的保护纳入湖北省的文化发展规划之中,而且政府未能明确自己是主导身份,而是越位成为了非遗被受保护的主体;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的投入也十分有限,致使云梦皮影保护与修护的经费不足。同时,云梦皮影作为一项民间艺术,没有相应机构对它进行档案备份整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应该对艺人们表演的剧目进行相关的档案整理,如果没有及时有力地采取这些必要的措施与手段就有可能割断云梦皮影的历史文脉。(三)宣传推广不强。通过与秦老师长达三个小时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得知云梦皮影作为一种地方表演形式,知道它的人仅限于当地人,或者是对云梦皮影有研究的学者或者爱好者,而其他个人或群体对其知之甚少。曾经有人做过一项数据分析,60%的人没听说过云梦皮影,即便是知道的也只是知道它的存在,而对其特点也是全然不知,这说明云梦皮影在全国缺乏影响力。虽说有国外的学者、爱好者去向传承人秦礼刚先生请教学习,但也只是极少数。在云梦皮影团队里也拥有陆春元这样的国家级皮影大师,也有秦礼刚先生这样的业界“皮影王”,但在名气上却远不如同样作为地方影戏的唐山皮影,足证云梦皮影的宣传推广还是不够。(四)云梦皮影声名渐微以及未形成相关性产业。根据走访得知,在上世纪云梦人业余活动还不十分丰富时,人们对皮影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但凡有红白喜事总有人请皮影艺人前去表演,这也成为当地很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儿时的记忆,而如今看皮影的只剩下一些老人,云梦皮影再也没有当初的活力与影响力。关于云梦皮影的表演场所,多年来也没有什么变化,无非是戏馆和茶楼,老艺人也想将皮影传播出去,到更大的舞台上去表演他们的惊世绝艺,他们也期望能带给世人惊艳的民族民间艺术,只是苦于没有更好的平台,即便是现在云梦皮影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走访了解到,地方政府或民间艺人也想过对云梦皮影进行开发与保护,但由于受当地政府与当地艺人现有思维的限制,还是仅停留在简单地将皮影制作成工艺品售卖或换一个大一点的戏台的低层次想法,根本没有对云梦皮影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规划与保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