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03:10: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英美文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英美文学教改与策略
全球化是指国家及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交织、融合的状态与过程。换言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突破国家与地区间的疆界,建立起全球性普遍联系的状态与过程即可称之为全球化。“在全球的文化信息氛围中,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成员得以享受属于整个地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了各自民族和国家的特性,但经过‘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已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使一种超越国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全球性文化存在于世。”[1]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成为时代背景的今天,探讨全球语境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聚焦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大纲》对英美文学教学宗旨做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帮助学生细致、透彻地了解西方思想与文化的发展脉络、明确英美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渊源,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识能力与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文学修养、拓宽思路、激发灵感,在启迪审美意识的同时,锻炼其对语言的敏锐性,最终使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对大纲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是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全球化语境下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特点,不能完成大纲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实现这一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且势在必行。
近些年来,高校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批优秀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出版,很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阅读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以往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常常将一般性阅读的讲解方法,如主题主旨分析法、逐字逐句讲解法运用在文学阅读课之中,而且倾向于将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并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既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也忽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既无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欧美文学研究专家张中载教授所指出的,在当前形势下,外语教育应重视人文修养和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英美国家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不足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困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无法获得深入、多维的理解。而施教主体在文化心理、文化心态和文化视野上的封闭性与狭隘性正是导致这种文学“自闭”症结的原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无法从宏观上来理解文学,无法将英美文学与他国文学和文化联系起来,从而使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停滞不前,无法做出更大的突破。[2]除此之外,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文学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材多样性与多元性的匮乏;教学手段单一;文学讲解缺少对文艺批评理论的导入等都是影响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跨文化交往频繁与深入。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为应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应采用语篇分析理论、读者反映理论等后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英美文学教学。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写作手法、篇章结构与主题思想,与作者进行积极双向的交流。语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从理解整篇内容,到分析句际、段际的关系,找出主题思想与重要信息,再到对长、难句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帮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语言现象所体现的交际功能。
读者反映批评理论强调读者个人的创造性阐释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实际上是读者的“创造物”。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引入,使得教师、作品与学生三者间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指导,学生被确立为教学的中心,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拓展知识的有效平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也得以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引路”、“开窍”的教学职责。除此之外,针对全球语境下的传统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文学欣赏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它需要读者的积极响应。使读者既能领会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又能洞察其中包含的社会、文化意蕴,最后完整地认识与把握修辞风格、创作手法才是文学审美的最终目的。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情感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因此,文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找寻文本意义,帮助他们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丰富的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同时传授易于掌握的批评方法,引导其进行文学批评与分析,从而增进其对文学欣赏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语境新形势下,学习者才是教学和研究的重点,施教者只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信息的给予者。这一点对英美文学教学极具指导意义。英美文学教学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踊跃讨论,积极交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英美文学的动力才会随之增加。第二,按照文学体裁的不同,高校英美文学课应该由教师进行分类授课。英美文学课程具有内容庞杂、体裁多样的特点,这就对任课教师授课的灵活性提出一定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的教材均采用将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内容混合编写的方式。这种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较为综合地接触全面、大量的信息,但却会造成教学线索模糊、结构松散等问题,因而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与记忆,也限制了教师专长的发挥。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可大致按照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这四种文学体裁进行分类教学。采用教师分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条分缕析地掌握每一种文学体裁,而且能够较为系统地完成整个文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第三,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应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教学适当结合。
长期以来,英美文学的授课与其他课程相脱离,这样既无法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也为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带来困难。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英美文学课程应当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融会贯通。文学的讲解离不开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的考量。例如,英美文学史的讲授实质上与英美概况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密切相联。因此,如果能将英美概况课程的内容融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之中,对历史背景和文学创作进行有效的整合讲解,课堂教学将突破文学领域的限制,实现其在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延展。不仅如此,文学作品的学习更可以为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的训练提供行之有效的题材和内容。文学与口语的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文学与阅读的结合,既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训练,也能够使其领略到优秀作家风格迥异的创作风格;文学与写作的结合,将帮助学生在文本理解与书面表达上获得双赢;文学与翻译的结合,将使学生感受到纯正的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字魅力。
英美文学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宗旨。最后,将多媒体引入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改革英美文学教学的必经之路。采用各种文字、声像、图片信息辅助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通过多元识读的方式帮助他们对作品中渗透的智慧、情感与美学思想做出更充分的体会与领悟,进而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3]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则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主动参与。这样,不仅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发挥,而且学生的主体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也获到了培养与实现。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英美文学课上,为学生播放与文学作品相对应的影视作品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人物关系与故事脉络,但影视作品中包含了较多的主观因素,导演与演员对原作品会有不同的阐释与演绎。因此,教师在挑选教学资料时应注意其观点与视角的客观性。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教育应用,数字学习和移动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这将使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面临着对其原有角色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急需完成角色的转变与重塑。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其开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英语国家各个时期、不同流派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使学生获得包括想象、创造、观察、思辨、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5]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制约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限制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关键。因而,为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将后现代教育理论引入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对文艺批评方法的介绍,按文学体裁实行教师分类教学等策略的实施已势在必行。
大学英美文学教改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通过对英美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技巧、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种内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整体素质。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被不断地边缘化,课程教学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从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需求这个角度来看,加强英美文学课程建设和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目标
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也就是说要开发智力,而智力的基础是文化知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和典型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各种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问题,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对学习外国语言的学生来说,这种了解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文学课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提高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水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文学及其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水平高低和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二、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市场经济下英美文学地位尴尬近年来,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兴起,大学英美文学课的影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再加上很多人倡导所谓的“实用型人才“观念,更直接影响到大专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很可惜,我们看到,许多高校的急功近利和全然不顾压缩教学大纲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从表面上看,这些安排似乎是合理的,符合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并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这似乎是聪明、务实的措施,但恰恰与大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原则是想违背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美文学课程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尴尬的地位看似取决于商品化社会等客观因素,但也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在课程规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紧密相关。
2.课程教材参差不齐,缺少系统性的规划现有的教材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选用的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教学材料已经过时,涵盖内容不完整,一些更重要的作家被忽略。对当代艺术作品,包括非常有限;美国文学的版本多强调文学的历史,选读相对较少;教学的重点从知识背景到作家的生活不全面,虽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系统,但不够全面。这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缺乏见解。
英美文学人文形态
一、前言
当我们在翻阅英美文学的经典名著时,不难发现,总有一条隐藏的线索贯穿于整本著作的始终,在英美文学的创作原则中,他们将文学的最终归宿归源于“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通过文学的表达形式来对人性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挖掘,文学和人性的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从而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加深对人性本质的感悟,这也暗合英美的“文学即人学”的创作观点。每当我们阅读英美巨著时,通过自我分析探究出作品中人性的光辉形象,往往会被深深地折服,这种将人文主义纳入文学创作最深处的创作原则,不能不令我们发出由衷的慨叹。
二、人文主义的概述
人文主义的宗旨是追求人性的解放,萌发于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发展和宣扬,在当时的英美世界,这种思想完全以一种普世文化的姿态占据着英美文化体系首要地位。在这种文化价值体系当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以神为本转向为以人为本。到现代,人文主义指的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意义、地位、特性、价值等理论和学说,其思想菁华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本的关怀,提倡宽容,抵制暴力,注重维护个人的尊严,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由平等的哲学思潮。而在英美文学的表达思想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表现为对于人性解放的追求和对泯灭人性的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和反抗。
三、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发展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文学中人文意识的萌发瑞典著名的古希腊文化研究专家安?邦纳曾经说过:“‘人’和‘人的意识’是古希腊文明的原点和最终之归宿。”古希腊最早的文学形态是希腊神话,作为希腊文化的稚嫩期的产物,已经将最原始的人本位意识渗透到作品创作当中,这也成为后来希腊文化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构成文化要素。当人类掌握了立体行走的能力时,最初因为生存能力的低下而形成的群居生活使得建立起了人与集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本位主义,换句话表示也就是这种文化是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尊重。在这种文化形态下,诞生的古希腊文学呈现出一种放纵原欲、张扬个性、肯定人的生命价值和世俗生活的文体特征。在古希腊神话当中,神和半神不是完美无缺的形象,神和半神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形象是敢爱敢恨、恣情纵欲、为所欲为。这就真切的反应出那个时代古希腊人民强烈的人本位主义,人本位主要体现在意志宣扬和情欲的宣泄。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万王之王宙斯的妻子就有七位:墨提斯、忒弥斯、欧律诺墨、德墨忒尔、摩涅莫绪涅、勒托、赫拉,而这七位妻子并不都是和宙斯处于一个辈分地位上,甚至有宙斯的姑姑。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作品从另一个层面表现出来的是希腊人民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和张扬个性的反映。当然,作为古希腊文化的继承,古罗马文学中所体现的精神也存在这人本位主义的意识。人本位意识的继承发展,对后世英美文学的产生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经历洗西方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人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压,但是人本主义再次爆发的根源并没有断绝,直到“文艺复兴”时期。
英美文学陌生化言语特征
英美文学的陌生化语言特点分析有利于研究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对文学语言的形式研究也十分有利。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语言存在着语言意象的可感性和语言表现的超常性的特点,对文学创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形式,有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一、陌生化语言模式解析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这个词语最早是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其纲领性的宣言《词的复活》中提出的。“陌生化”能够使人打破“自动化”的束缚,摆脱日常感受的惯常化,它会刺激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重新唤起人对事物、对世界的新奇感受。例如:蒙蒂科夫的诗歌《放逐?角落》其中的语言“一个人要亲手埋葬多少痛苦,绝望,无奈。隐忍的吞噬多少的无知的毒。才能坚决的长大。成熟,是伴着多少不愿碰触随时会复发的毒。毅然决然的存在这一个宇宙。”这种能够引起与作者同样心理感受,但是并不符合语法运用的语言形式就可以视同为“陌生化”语言。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包括这样几方面:
1.总体疏离陌生化语言模式的陌生化不是独立体现的,在文学作品之中,往往在与其他语言形式相对立而产生的陌生模式。尤其是在小说之中,陌生化语言所展现的语言力量与小说的整体风格产生疏离感觉,而这种疏离感觉是小说形成优势化特征的关键所在。总体疏离的特征,使得陌生化语言模式形成了现实与虚幻的完整统一,现实与虚幻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在后现代者的眼中他们已经打破对立的局面,站在“统一”的语境下。这类的文学作品,其文本中跳动的意象,语言的俏皮与幽默,意蕴的缥缈悠远却又难以隔离现实[1]。
2.陌生用度陌生化语言模式要体现出适当地“陌生化用度”,这一特点重点体现的是“度”,应该保证其运用有一定的范围,不主张通篇运用。因为,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无疑可以实现语言陌生化,增强语言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并在进一步的联想想象中获得美感。但不恰当地使用,甚至滥用,则非但于增强文章美感无益,反而会极大地损坏其美感。当然,对于后现代文学作品而言,多数小说都整篇体现出陌生化的感受,与传统小说叙述模式相比更为特立独行,但是就横向对比来讲,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更为明确的形式,不是一味地强调通篇地陌生化。
二、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发展分析
英美文学特殊语句及谚语翻译
英语谚语一般都比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寓意,语言特征比较富有哲理,能够充分体现英美的文化特点。谚语是种民间语言,语言活泼简洁,具有深刻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合理运用谚语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但一定要注意英语作品中特殊语句谚语的书面意思和实际表达意思的巨大差异,在翻译的时候要特殊对待。
1、英语谚语的特点表现
首先是词汇简洁,句式规整,比如说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其次是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比如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滴瓶不响,半瓶叮当。再次是比喻形象,含义深远,比如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言语的误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语句谚语出现的时候,经常会翻译失误,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TheMerchantofVenice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对于这句话,梁实秋翻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朱生豪翻译成:“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他自己的儿子。”《袖珍英语谚语词典》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贤父知其子或者知子莫如父。”《英语知识》中《关于父亲的名言》把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ownchild.译为:“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等很多版本的翻译,但却没有一句是完全译出了原著的表达意思。《翻译的技巧》将这句话译成:“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英文疑难详解》翻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自己的儿子。”《英语惯用法大词典》解译成:“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正确的翻译。
3、正确理解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谚语
女性文学在英美文学的地位
一、女性文学及英美文学概念简介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女性文学和英美文学都是非常熟悉的文学形式,但是对于它们的概念的界定,却很难准确的实现。只有了解了英美文学和女性文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女性文学的一些基本信息,我们才能更好的去解读女性文学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
1、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历经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发展,英美文学或自由婉约,或浓烈多情的风格一直在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我们认为,英美文学是指以早期英美文学家的作品为基础的,反映英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等内容的文学形式。
2、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有时也被称为女性解放文学或者女性主义文学(在有些观点中把女性解放文学或女性主义文学看作是女性文学的分支流派),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是指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女性的思维方式,审美理念以及女性的世界观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女性特有的情感和细腻的写作方式,以女性命运、女性权利等为内容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由于女性文学是以女性的思维为基础的,所以整个文学形式都显示出温柔又不失刚烈,渴望权利又不失尊严的特点。对于女性文学,一直存在一些误区,最常见的两个误区就是只要是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是女性文学,另一个误区则是只有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才是女性文学。事实上,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女性文学的范围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有一些外延作品我们也把它纳入到女性文学中,比如男性创造的但是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也可以认为是女性文学,但同时,一些女性创作的,但与女性生活、视角等没有太大的关系的作品并不是女性文学。由此可见,女性文学的界定应该以创作角度或者创作内容为依据。
英美文学教学博客运用
博客最初的英文名称为weblog,由“web”与“log”组成;其中“web”的含义为“网络”,而“log”的含义则为“日志”。因此其字面意思就是“网络日记”。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人们故意把weblog读成“weblog”,所以blog这个词便被创造出来了。“blog”的中文译名“博客”,也有其深层次的涵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博”的解释,“博”既有“丰富”、“广博”之意,也有“博取”、“取得”的涵义。因此“博客”的功能便是:以网络为媒介,博客作者在虚拟空间以文字为主的博客内容,辅以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在传播思想、见解的同时,结交更多的网友;通过与其他网友及博客作者的回帖、解答等方式,深入地探讨、理解和解释某些问题,增进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际工具,为现代外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很多特点与现代外语教学的诉求不谋而合,成为现代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陈欣如,2007:41)“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情景”(刘涛,2010:115)。因此对于“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蒋樟健,2010:47)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本论文将积极探讨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并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内容及时更新于博客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博客内容,提前进行预习工作,就课堂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帖解答。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提问的学生本身可见,其他的学生也都可以进行浏览和进一步提问,这些问题的解答则可以供所有阅读博客的学生共同分享。因此博客的此种交流方式将有别于电子邮箱–电子邮箱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动性有限。而博客这种“开放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教师对其他同学问题的回帖解答来增进学生自身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与提高。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博客在文本与多媒体可交互使用方面的特点,在保证英美文学电子文本材料输入的基础上,结合图片、视频、影视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一方面可克服纯文本材料枯燥无味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增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前提下,极大地增加他们了解相关文学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就某一相关内容,在博客中提供某些链接和网址。学生可以依照博客中提供的链接、网址,浏览、阅读相关的内容,并为教师介绍更多的相关链接与网址。而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根据博客中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不断更新博客中的链接与网址及相关文本、多媒体资料,从而可大大提升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英美文学博客,把自己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感受、课堂收获和所遇到的问题如实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这些内容,不仅教师可以进行阅读、回帖解答,而且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阅读和解答。因此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开通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解决学生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效果。同样,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同时,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英美文学繁重阅读量方面的困难。再次,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的共同开通,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阅读与英美文学有关的博客内容,可以为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课后阅读教师的英美文学博客中关于某些作品的选段、作者生平、社会背景知识等信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了解使得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活跃他们的思路并开拓他们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有所提高。而学生通过阅读教师英美文学博客内容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的行为,必然会改善过去那种以教师授课为主、沉闷单调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大幅度地增加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英美文学课程阅读量大、强度高的特点,教师可以阅读学生博客所反馈的意见,就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建议的同时,不断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以上对于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应用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教师与学生英美文学博客不能直接应用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但是博客在课前和课后的使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觉形成语言输入—输出的过程。”(关长青,2010:155)博客把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作为语言输入过程与博客的写作当成语言输出过程,两者能动地结合起来。同时,学生的英美文学博客要面对教师和其他的同学,这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进行监督和完善。”(杨思思,2007:112)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积极性、能动性及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会有大提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尝试博客这种新型的网络日志并将其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中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和解决博客在英美文学教学应用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网络信息量大,其真实性未必完全可靠。网络中的信息也不乏许多未经验证、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来源。因此,教师在博客中提供相关网址和链接时,不仅要认真校对、验证网站内信息,而且应多采用官方权威性较高的信息来源,以免因为错误的网站信息而误导学生。博客的推广使用及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依赖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支持。因此,博客的推广使用应与校园局域网及信息平台建设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并不能直接应用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博客在课前与课后活动中的应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推动相关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等方面,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比较文学背景下英美文学教育
优美、凝练的语言和意境,再加上精短的篇幅,是诗歌常受读者特别喜爱的原因,同时它也是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们采用文本细读法进行研究时所喜欢使用的文类形式。英国诗人、批评家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其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1]同汉语言一样,英语的文体风格也变化多样,各种文体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真正掌握英语,学会如何去阅读、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文之精髓的诗歌,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对《英美文学选读》[2]中入选的诗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瓦尔特•惠特曼、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和我国现代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于让学生对诗歌的本质特征和诗之为诗的独特魅力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领悟,而非要对诗的好坏标准作出界定或评价。
1言志与缘情
有关诗歌本质和艺术特征的论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普通读者也罢,文学评论家也好,还是诗人们自己,对诗之为诗的独特体征历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阐释和比喻。“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一种普遍认识。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3]强调了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抱负、志向。而到了汉代,人们对诗歌“言志”本质的认同更是趋于明确,在《毛诗序》中指出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4]《毛诗序》中情、志并提,将诗歌言志、达情的本质与功能两相联系。到了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著名的《文赋》中将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时,强调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缘情”、“绮靡”,[5]即在于要以精妙、华丽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明确提出了诗歌表述诗人情感的本质以及语言细腻、华美的特征。
2诗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1880年,英国前期浪漫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其为与另一个“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所写的“序言”中强调,一切好的诗歌应该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该“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华兹华斯认为,诗歌应该描写诗人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一个诗人来说,最主要的是他“应该选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事情,然后再加上一点想象的色彩”。[6]事实上,华兹华斯那些伟大的诗歌正是自己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出生在自然景色优美,有山,有湖,有小溪,有草地的大湖区的华兹华斯,不仅年轻时喜欢自由自在地在这片土地上打猎、划船、上树掏鸟窝、采坚果,成年后的他更是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儿子和妹妹露茜徜徉在大湖区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湖区自然风物的妩媚和丰富不仅陶冶了他的情操,更成为其日后创作的重要背景和不竭源泉。选入《美国文学选读》中的《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IWanderedLonelyasaCloud)常被称作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代表作,据说就是根据诗人与妹妹一起外出在湖边游玩时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诗歌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序言”中关于诗歌应该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的诗学理念。在诗的最后一节,诗人记忆中那一望无际、迎风舞蹈的金黄色水仙花给他孤寂的心灵带来欢乐:“水仙花在我的心灵闪现,使我在孤独中感到快乐。”诗人对自然与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给予了揭示,并对人与自然间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了充分强调。而这,正是此诗所赋予读者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3诗是对那种抑制不住的自我和自由的宣泄
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融合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学习的现状
现代大学生对网络已经非常的熟悉,而网络、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的教学中也已经非常的普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必将成为现代乃至以后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大学英语也已经融入了现代化的信息时代中,我们的英语课程也可以享受制作精美、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快速地传递着教学信息,并不断地更新着教学手段。因此,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再随着网络信息化在不断的改变,英语教学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来的目标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是著名英语教育家张饶学2000年大北京大学发表演说时的著名论断。但从实际的英语教学来看,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学仅仅是被列为英语学生的专业必须课,但是它实际的作用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我们的教育者忽视。在我国的实际课程中和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学的内容不是地道的英文文化的缩影,而是经过修改的名家的短片小说,有的学校的教材内容注重的只是词汇和基本句法以及英文写作的技能训练,而没有真正的根据英美文化的特点进行教材的编写,存在很大偏颇,而在形形色色的英语教学软件中,几乎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的原版。虽然教育部早在2007年9就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中明确的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但直到现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仍旧是停留在重词汇和重写作技巧上,而没有真正意义上把英语作为实际的交流工具去教学。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我们应该明确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现代化国际交流之间的英语听说能力,使大学生能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用英语有效的进行日常的工作沟通和书面沟通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自主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上的改革,同时也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另外,随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加强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大学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这就为大学阶段英美文学内容的融入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者,文学作为人文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文学素养作为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在高等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来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英美文学之所以受到重视,就是因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意义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体会英美文化和英美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是从事翻译或者其他行业,都能在更深层次体会到语法-翻译的精髓,才能自如的使用英语这个工具。虽然我们的教学都是以阅读形式进行的,教师在阅读上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英语词汇和语法进行讲解,而学生也比较注重词汇量的积累,认为只要有了词汇量,就是学好了英语,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这就忽略或是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英美文学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英美文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来说更是可以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三、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的融合
任何一种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都不可能生存,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交流,才能掌握。虽然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出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但是这些口语交际模拟演练大多都是在设定好的语境下进行的,而且比较有预见性地设定交流的内容和场景。因此学生口语练习的空间就大大受到限制,训练也就没有了针对性,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学生的语言自由度和英语思维受限,语言的自由度、灵活度无法全方位地由学生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有目的性的设置网络环境下的互动英语教学,通过和国外的大学进行在线的实际课程互动,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语言学习的环境中,才能深深的体会英美文化的精髓。总之,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的教学更因该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个灵活的学习方式,才能带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同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给学生灌输英美文学是学生学好英语并能灵活运用的主要工具的思想,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享受到英美文学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使英美文学的使用性得到良好的体现。
大学生英美文学阅读论文
[摘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英美文学阅读占比不小,是增强大学生文学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英美文学阅读教学成效不佳,教师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改进当下英美文学阅读的教学现状,强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本文论述了英美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及教学现状,探究提升文学阅读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英美文学;阅读;对策
1英美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多数英美文学名著都是当代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慨,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故事情节,名著阅读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学涵养和艺术情操。此外,很多文学作品揭示了古今中外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人生感悟,对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深刻的意义。英美文学阅读能够推动大学生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支持,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实行英美文学的阅读能够让他们轻松地学习国外的文学知识,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致力于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而对于英美文化文学则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互联网语境下大学生英美文学阅读现状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英美文学可以方便即时地融入到实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互联网以大数据信息为基础,具有传播迅速、平台众多等特征。这样的阅读方式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从有了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捷。二是英美文学的阅读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致使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2.1英美文学阅读方式单一,无法引起阅读乐趣。就目前大学生的阅读课堂来说,大多数都是以传统书籍的形式进行课堂阅读。尽管这些阅读书籍是经过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从而筛选出来的,但形式较为单一,故事叙述方式较为老套,学生很难对英美文学阅读表现出应有的乐趣和热情。相反,这会约束学生的想象思维,使他们逐步对英美文学阅读失去兴趣。2.2选取英美文学作品随意,降低学生的阅读素养。在互联网技术作用下,网络文学应势而生。一些英美文学作品都是利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不能具体描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甚至在阅读时会遇到带有不良思想的作品,这不利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另外有些英美文学被网络恶意改编,使得大学生缺乏正确版本的指引,严重的可能导致大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和思想方式,降低大学生的阅读素养。2.3缺乏明确的文学阅读目的,阅读趋于功利化。大学时期正是各种学习生活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时没有找到正确的互联网平台,再加上他们没有确切的阅读目的,使得文学素养无法得到提升。另外在即将步入社会和就业的压力下,学生往往没有将心思放在英美文学阅读上,通常情况下会阅读一些与商务礼仪和英语实用场合相关的书籍,较为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