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之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8 00:1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应对之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危机应对之策

内容提要:我国正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全国和各地都在积极应对,岱山也不例外。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出发,联系县情,结合实际,简析对岱山的影响后,提出应对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岱山对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入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按照经济周期的理论,现在正处在这一轮经济发展的衰退阶段,或将进入萧条阶段,还看不到世界经济复苏阶段的迹象,离经济的高涨阶段更需时日。在2009年2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着重是直接地体现在进出口外贸骤然下滑和由此带来的企业开工不足而引发的就业问题上。

(一)、金融危机对外贸和外贸企业的影响。

查看全文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因此,应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数据化整理加工,精准把握和科学利用网络舆情信息,从传播学视角帮助政府各部门发现舆情,改善舆论传播环境,提升政府舆情应对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第一新闻发言人,避免次生舆论灾害的噪音干扰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5年互联网舆情报告显示,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舆论出口,涉及官民关系、公共管理、社会民生和公共安全等事件,已经成为舆情热点。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反应比较集中的舆情热点多在国计民生、社会突出矛盾、群体利益诉求等方面,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主战场。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应用平台的开放性,微博、微信、微视等信息铺天盖地,逐渐形成“民间舆论场”的传播模式和运行规律。因此,面对突发舆情时,政府利用政务新媒体的广泛性和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将现场消息及时准确,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而且可以提早介入信息的传播途径,主动抢占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迅速抓住化解危机的机会,避免传播过程中舆论次生灾害的发生。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2月17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要按程序及时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遇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总理曾经告诫:“实践证明,凡在重大事件中主动及时公开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就会赢得民众的理解;但如果遮遮掩掩,不及时权威信息,就会引发舆论批评,甚至谣言满天飞。”当舆情事件出现后,政府部门除了积极考虑解决问题外,也会考虑到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对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实时报道、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到“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很多政务新媒体和主流媒体兼顾大局意识和人文关怀,从尊重逝者、关爱生者的角度出发,进行事件信息的对外,赢得公众的认同。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应对,“第一新闻发言人”无论从信息数据的收集、筛选,还是对外信息的文字语言组织,人性化的宣传贯穿到受众知情的整个过程,这种应对模式不仅可以增强舆论引导的亲和力,而且也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二、因势利导,政府“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情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舆论热议的焦点多是与政府工作相关的内容。一方面,政府掌握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职能部门和信息资源,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本身与公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倾听来自网络舆论的声音,对进一步改善民生、完善政府工作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美国前白宫传播顾问大卫•杰根曾说过:“要成功执政,政府必须确定议程;而不能让媒体来为它确定议程”。因此,面对舆论热议的民生问题,政府主动进行“议程设置”直接关系着舆论的最终导向和舆论引导的成功与否。因此,面对民生舆情时,政府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运用现代传播技巧,精心设计和策划政府“议程设置”,利用政务新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媒介融合的联动传播机制,主动做好政策法规的解读,对公众质疑及时回应,打消公众对舆情事件的质疑,以主 流声音来影响和引导舆论导向。因此,政府在议程设置中,首先要确立执政理念,利用所掌握的部门和信息资源,同时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机制,引导媒体议程,有针对性地对事件和议题进行报道,最终达到引导和影响公众议程的目的,实现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公众公共议程三者的统一。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开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在2015年,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重点领域热词效果评估数据显示,与“双创”相关的关键词,比如互联网+、产业结构、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双创之星等不仅是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新媒体上舆论热词。而随着网络舆情的关注度提升,政府主动通过政务新媒体和传统的主流媒体,从国家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基地建设、国内外投资环境变化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多方面进行解释说明,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进行因势利导,争取舆论传播的主导权,引导媒体议程和公众公共议程的统一。政府针对“双创”进行议程设置,除了迎来“双创”关注的舆论高峰外,也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为“双创”从舆论到实际效益赢得肯定。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双创”政策关注的重点人群,“双创”也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途径;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促进和推动政府出台各项具体举措,为发展“双创”提供空间支持。在政府议程设置的正面舆论引导中,无论是政策法规的解读还是政府的实际举措行动,都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传播将信息传递出去,实现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公众公共议程三者的统一。政府议程设置的成功,不仅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促使社会舆论向有力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而且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疏解可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促使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在现代的传播体系中,政府、媒体和公众虽在传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政府在最终议程的形成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利用媒体的联动机制以最广泛的视角、最自由的言论环境和最强力度的传播,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线上线下互动沟通,激活信息传播中的双向反馈机制

查看全文

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摘要:新高考改革提出“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机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必然会受这一政策的直接影响。因此,探究新高考政策下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新高考政策实施以后,高校普遍面临生源差异化程度增大、生源学科基础薄弱、高端人才难以选拔、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难以使用等问题;在分析高校具体生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开设预科课程、强化通识教育、落实选科指导、优化专业布局、强化综素使用等针对性措施,可有效改善招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新高考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校人才培养;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绪论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标志着新高考制度的全面启动。意见中指出:要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取消传统文理分科,采用“3+3”选科模式,高考成绩由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和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学科成绩组成;明确提出“两依据一参考”招录机制:不再单纯依据高考总分招生,而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学业水平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择优录取。新高考政策的实施给予了考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加了高校招生的话语权,有利于高校结合专业特色、自身定位,选拔人才。但是,选考科目、招录机制的变化也为高校的招生工作、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新高考政策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生源差异化程度明显增大。实行统考时,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所招录的学生,横向的知识储备、纵向的分数排名区间大致相同。而新高考政策下,无论是“3+3”还是“3+1+2”模式,都意味着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科目外,学生有多种选考科目组合方案。对于部分专业而言,考生甚至只需满足其中的一门选考科目就具备被录取的资格。这必然会导致:即便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招录到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学科特长、专业基础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均衡性。如何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成为高校调整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时重点考虑的内容。(二)生源学科基础薄弱。新高考政策包含学业水平合格考,并且规定只有学业水平合格的科目才可作为选考科目。而学业水平考试的不合格率控制的极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不交白卷、不旷考,基本不会存在“不及格”的现象,所以,虽然学业水平考试的每门科目都合格,但是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有多少、打下的学科基础有多少都是难以保证的。另外,“学一门清一门”也意味着“学一门丢一门”,学业水平合格考之后,对于不再作为选考科目的学科,学生往往会直接丢下,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与初中水平无异。缺乏系统的学科训练,学生的学科基础薄弱,必然引起生源基础与高校专业要求不匹配问题。(三)统一数学考试,难以选拔高端创新人才。高中文理分科的情况下,文理科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试范围、考察重点等都有区别。由于高校对文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文科数学相对简单,理科数学相对困难。新高考政策下,统一数学考卷就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水平,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这就要求要把考卷的难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意味着必须在理科数学和文科数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考试内容的难度降低,对于部分对数学要求较高、创新性思维要求较高的理科专业而言,选拔到的学生不具备代表性,不利于高端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另一种情况是既要有区分度又要保证得分率,试卷难易程度的两级分化就会加大,这样可能会导致中等成绩的学生与高分学生差距非常大,而与低等成绩学生的学分差距无几[2]。(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缺乏公信力。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纳入高考录取机制的目的是,破除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唯分数论”,利用评价导向功能,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高校考察录取学生提供有力依据。现实情况却是,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可比性、可信度、可用性并不高。一是由于城乡教育水平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城市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艺术素养、人工智能、社会实践等方面会比农村学生更具有优势,即便是统一标准,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可比性也不强;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项目大多无法量化,主观性较强,这就导致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真实性、证书材料的合规性以及评价信息的客观性难以准确把握;三是在招生中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必须要有对应的科学严谨的招生程序[3]。然而在原有的统一招考的模式下,很多高校并不具备独立开展自主招生的能力。囿于现实条件,部分高校招生过程中并不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依旧以高考分数作为选拔录取的主要指标;还有可能造成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滥用,滋生招生腐败问题[4]。

查看全文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之策

摘要:将中国传统的“纵横捭阖”军事外交策略以及“易经”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的系统论、整合理论结合,从六个维度阐述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核心竞争力;资源;产业链;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建设领域的国际化大势所趋,工程总承包(EPC)具有的产业价值融合、参见主体责任明晰、风险可控的特点适应了建设领域提高效率、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要求。总承包政策加快落地,2019年12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2020年1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GF-2020-0216),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各地的总承包政策也先后,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进落地已蓄势待发,国内建设领域原有的条块分割、阶段割裂的模式转型迫在眉睫。纵横捭阖,出自汉·刘向《战国策序》,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核心竞争力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提出,最早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要从规范化管理、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人力资源竞争八个方面考虑。本文以传统施工设计企业转型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从六个维度来阐述。试图把中国传统的“纵横捭阖”和“易经”哲学思想和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使其更具生命力与实用性。高价值创造、低成本建造、多领域融合,短链条管理将成为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针对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提供有机整合的增值服务,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获得自身价值。

1纵:纵向产业链——多领域融合

1.1劳务资源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及人才结构的失衡,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环境差、流动大且颇具危险的建筑劳务工作,建筑产业工人数量急剧减少,建筑劳务工资大幅上涨。优质劳务资源成为产业链重要环节,获取稳定、高效、履约良好的劳务资源成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前提。

查看全文

金融改革下商业银行应对之策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伴随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区内商业银行出现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长格外引人瞩目。1.自贸区内商业银行的数量和规模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各类金融机构争相入驻,其中商业银行占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九成以上,具有绝对统治地位,且层级较高。截止2016年7月,上海自贸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464家,其中分支级别以上的机构有164家,较2014年的42家和2015年的45家及107家分支机构,可谓增长显著。2.自贸区内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上海自贸区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和跨境业务发展尤为突出,其中融资业务占比较高,占各项贷款的17.89%,而跨境业务的发展表现为获得授权经营离岸业务的4家银行的离岸贷款和离岸存款分别为11.54亿美元和30.8亿美元。据上海银监局的数据可知,截止2016年6月,自贸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是105700亿元、64100亿元和42900亿元,占上海全辖的比重分别为71.9%、76.8%和76.1%,且分别较2014年增长了75倍、69倍和65倍,涨幅惊人。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发展重点和经验

自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积极实施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战略等,进行多项金融领域改革试点,积累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1.自由贸易账户相对完善的账户核算体系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FreeTradeAc-count,FTA账户)。不同于传统的人民币结算账户,FTA账户是一种具有独立的账户前缀,且对不同币种适用统一规则的本外币综合账户。FTA账户体系下,五种不同主体可开立适宜的FTA账户,以办理存款、结算、汇兑以及融资等具体业务,实现本外币部分可兑换。此外,FTA账户遵循“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有限渗透”的原则。2.人民币跨境流动一是规则内允许区内外个人和部分机构通过上海地区银行直接进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二是上海地区银行可与合规的支付机构合作,支持人民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三是区内机构可适时开展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3.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依据“统筹规划、服务实体、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的四大原则,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主要举措包括:(1)立足FTA账户、抓紧启动FTA账户本外币一体化业务,进一步拓展FTA账户功能,规范FTA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条件,鼓励FTA账户项下的贸易投资等业务活动;(2)完善自贸区境外融资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综合把控资产负债币种、期限以及外债管理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以优化融资结构、防范金融风险。4.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央行30条”的规定,“条件成熟时,放开区内一般账户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本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依据“央行30条”的精神,创新金融产品、先行先试自贸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且符合条件的区内机构具有优先权。此外,为提高Shibor1的基准性,同业存单利率须基于市场化定价,且以Shibor为基准利率。

三、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下商业银行的机遇(1)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重资源国内单一的金融资源和经营模式已难以满足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战略需求,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试行“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FTA账户”等,其“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相互渗透”模式为商业银行的海外和国内扩张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政策基础和法律支持,尤其是2017年3月30日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国发〔2017〕23号)提出“上海自贸区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促进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商业银行发展与国家大战略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此外,2017年6月28日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2017年版)》更是梳理汇总了金融领域有关外资准入的规定,促进了金融业的扩大开放,盘活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效用得到最大发挥。(2)业务范围扩大和金融创新常规的存贷款及中间业务等难以满足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恰好提供了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进行金融创新的沃土。以FTA账户和利率市场化为基础,商业银行纷纷利用其低成本、低利率进行跨境贸易和投资等金融服务,并创新金融产品,开发跨境新业务等,以置换出商业银行国内业务的高投资和高利息支出,用更大的热情和金融资源进军国际市场新业务。(3)专业人才的培养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人才,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人才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或中间业务,而在于离岸业务和跨境贸易与投资业务等。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产生了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各方面金融人才争相涌入自贸区,积极服务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和产品创新,尤其是2016年11月18日的《关于进一步拓展自贸区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通知》中特别指出要支持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人才引进。商业银行要积极抓住自贸区人才集聚和人才培养的机遇,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2.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下商业银行的挑战(1)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势必吸引包括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集中入驻,众多金融主体竞争激烈,尤其是外资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冲击更是不可小觑。从银行数量角度看,2014年自贸区内外资银行为25家、中资银行为17家,此后外资银行的入区速度也一直高于中资银行;从金融业务角度看,外资银行特别是国际一流银行及其分支行在跨境贸易与投资、金融衍生品创新和开发、资产定价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都较为丰富,中资银行在与其进行人才、客户和相关业务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2)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上海自贸区的多项金融创新和先行先试政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挑战。最主要的是针对FTA账户、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流动等多项改革,国内商业银行能否转变传统业务形态和盈利模式以适应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市场,能否应对更为复杂更为专业的海外业务,管理者能否综合运用专业金融知识和海外法律进行管理和防控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而事实是内资商业银行相对缺乏运作跨境资金和管理跨境业务的经验,防范风险的意识也稍显不足。(3)业务创新和专业人才的要求随着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和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商业银行若不能有效化解创新危机和人才困境,不能将自身发展与自贸区创新和开发的步伐融为一体,不能以业务创新和专业人才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势必会在自贸区金融改革深入推进的浪潮中销声匿迹。

查看全文

村社会矛盾的成因分析及应对之策

乡镇是国家与渔农村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结合点,作为国家政权在渔农村社会的减震器和防火墙,处于社会矛盾已经尖锐激化后的前沿阵地,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何准确把握矛盾、积极化解矛盾,促进渔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渔农村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点对黄龙的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一、当前海岛渔村社会矛盾的成因。

1、源于运作不规范而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最为典型的南港村民间借贷事件。应该说对于当时而言,为解决渔民生产投资、调整渔业产业格局、促进渔业生产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运行缺乏监管,加之在具体操作中渗入“私利”成份,导致村里借给渔民的钱收不回来,而渔民借给村里的钱又偿还不了,于是在2000年引发群体越级上访事件。而与之相类似的峙岙村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事件,也是因当时村主要干部无视有关规定,擅作主张,轻易将村里公共积累资金悉数外借,导致无法收回,并形成恶性循环。又因事隔久远,村里的主要干部几经轮替,使得这一事件久拖不决。

2、源于利益分配差距拉大导致的心理失衡。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利益分配的不平衡而引起群众心理的不平衡。在渔村由于渔业股份制很不规范,特别在利益分配方面,股东与雇工、船老大与船员之间利益差距悬殊,且船老大公开接受回扣的现象严重,导致船员和雇工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成为了矛盾的重要隐患。

3、源于政策体制转型和保障体制不健全。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家庭、经济、文化诸方面因素的变化,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正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渔农村群众企盼社会化养老保险的愿望日益强烈,特别是老年渔民因晚年生活无保障而牢骚满腹;此外,当前的青壮年群众有强烈的养老保险愿望,而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尚未建立,渔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4、源于群众观念相对滞后和不良情绪未及时疏解。如在峙岙村北面新建的垃圾填埋场一事,在确定选址前已得到广大群众的同意。但当垃圾填埋场启用时,却有个别群众无事生非,百般阻挠,说是峙岙村又不是“垃圾村”,为啥把全乡的垃圾倾倒在峙岙村,即使要倒也倒峙岙村的垃圾,险些发生冲突。此外,一些弱势群体,长期以来积压的不良情绪未得到及时疏解,也是引起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困难群体和“两劳”人员身上,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行业和收入,仅靠政府救济难以维系生活,心理上就比较敏感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马上产生一些过激反应。

查看全文

港口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应对之策

摘要:环境保护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的管理工作,只有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本文分析目前港口企业环保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港口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应对之策,旨在帮助企业弥补管理上的短板,降低环保风险和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塑造企业绿色发展形象,解除企业管理者的后顾之忧,实现港口企业环境保护与其他运营管理工作协调同步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应对之策

近几年来,环保部相继实施了“大气十条”“水十条”等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执行和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更加规范的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港口企业适应新时展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树立安全环保、清洁生产的红线、底线意识,落实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强化环保管理,打造清洁环保、低耗高效、生态文明的良好企业形象。根据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和总体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但是,环境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管理工作。针对港口企业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并且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推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出一条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新路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港口企业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大多港口企业组建了环保组织机构,也制定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机构不健全,有的企业缺少组织架构和环保岗位责任制。二是环保管理台账不健全。一部分企业缺少操作规程、运行、维护、检修、校验记录等,有的也缺少应急培训档案、环境应急演练方案图片资料、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环保内业材料。(二)监测工作开展不到位。根据环评以及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港口企业应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并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实施监测,以便于掌握本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目前港口企业还存在诸多运营期环境监测工作落实不到位,基本都存在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点位、监测规范等不能满足环评文件、排污许可证要求的情况。(三)危险废物处理不规范。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给港口企业运营带来诸多困难,这样,部分港口企业存在生产运营期间投入明显不足,一部分原因是危废产生量少,对外委托处理费用高且难委托,另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环保专业知识较薄弱,认为该处置方式已符合环保要求。因此,一些港口企业未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或者登记管理,将设施设备维修保养、生产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危废物品(如废油、含油破布等)露天放置,或者外委接收企业多数不具备相应类别的危废处置资质,比如,到港船舶的围油栏布设等没有委托有资质的船舶污染物处理单位进行收集转移处理;港区的生活垃圾没有每日定点收集和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当地市政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置。(四)环保验收办理不及时。近几年来,少数港口企业存在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或已运营多年,但环保竣工验收工作未及时跟进,相关手续未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办理,未能认真履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等制度,出现了盲目开工、违规开工现象。忽视了环保竣工验收的重要性,造成未及时完成竣工环保验收。(五)环保监管环节不到位。目前,环保监管主要是从管理制度的建设、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以及职工的文明习惯行为等方面开展。环保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监管缺失和现场操作不到位造成的,港口企业工艺系统复杂,污染点面广,涉及到水、声、气等多个环境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到位,就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职工操作的小小失误就可能造成废水、废气、噪声排放指标超标,为此,环保监管环节不到位,是出现环保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港口企业存在环保问题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我国税收应对之策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市场化程度提高,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要以间接的方式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这一切都通过税收的收入职能和调控职能对我国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造成深远影响。首先表现在税源和税种上,税源和税种的变化必然导致我国税制由间接税为主体向直接税为主体的转变;税收立法和执法作为税收职能的实现过程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税收领域的国际合作更是开放经济环境对税收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入WTO后基于税收的收入职能和调控职能,依据WTO的基本原则,我国既要开征新税种,又要完善现有税种,税收立法、执法和税收国际合作也需进一步改善。

一、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

非歧视贸易原则是WTO的基石,它主要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体现出来。WTO的目标之一,是通过举行多边贸易谈判进行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对等地、无差别地向其他成员开放本国市场,同时获得本国商品或服务进入其他成员国的机会,这一贸易自由化体制鼓励不同国家商品或服务的公平竞争,因此,WTO的一系列协定或协议都要求成员国分阶段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以此提高市场准入程度,促进市场的合理竞争和适度保护。我国加入WTO后,根据WTO的规则,国内市场也将逐步开放。在产品市场上,我国的纺织业、服装业较有竞争优势,而部分制造业如汽车行业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市场准入的承诺还涉及商业服务、金融、电信、旅游、教育、交通运输、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娱乐服务等领域。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如何发挥我国比较优势,适度保护我国幼稚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有关市场准入的核心问题。

(二)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增长、流通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趋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按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人才逐步演进的。我国加入WTO后,在WTO的自由贸易体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必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增强而增强。如何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并使其本土化;如何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信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实现国际人才交流,这些都是随着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诠释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

摘要:没有千千万万个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努力开拓的企业,我国的经济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我主要想讲的还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在这种挑战前我们该怎么办。

大家知道现在我们讲企业竞争力,很多人还是想企业的规模、产品的价格、成本等等方面,但是我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的理解应该更深一层。

我国企业竞争力面临哪些问题

企业竞争力大体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狭义的竞争力,另一类称为广义的竞争力。狭义的竞争力又可以分为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讲企业的竞争力,我先给大家讲一个过去的故事。我记得十多年前,我当化工部副部长的时候,听到这么一个情况,说珠江三角洲从香港进口了不少化工产品,价值约为两亿美元。我把单子拿来一看,这些产品我们都能生产,为什么还要进口呢?我就到广东去调查。官员跟我说那很简单,因为这些企业都跟香港合资,港商愿意从香港买,可以赚一点费。我想我们的企业经理不会那么傻,白让他赚钱吧。我就到一个企业去调查。那个企业总经理挺有意思,说你想听真话还是听假话?我说当然想听真话。他说尽管国内产品价格比香港便宜,但是它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它的质量,不是说它的质量不好,而是我们国家产品的标准问题,就是按照原苏联那样的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标准很难适应现实的情况。我有的指标可能要求到特级,但有的指标三级就可以了,但是要照国家的标准,我只能买特级品。而香港的商品分类是按照用途来分的,分为纺织用、造纸用、电子用,这正好符合我的不同要求。第二,我在东北订的货,合同都签好了,但突然来一个电报,说运输紧张,铁路没有车皮,运不了。这一产品的价值只占我总产值的1%,但为了这个我要停产。而我在香港订货,下午就可以把货送过来,不会影响我的生产。第三,我国企业的销售人员只懂得签合同、谈价格,不懂得技术。我的工艺变化了,他也难以设法适应,甚至还要加价。而国外的销售工程师有不少是专业人员,可以根据我工艺的变化来调整他的产品供应。所以我就不得不买香港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企业竞争力不完全看价格,还要看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这还只是狭义的竞争力,要真正从广义的竞争力来看,还包括它的研发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的能力,企业员工的素质等等。

所以说我们的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首先先把成本、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搞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像成本问题,同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间差距很大,为什么不能够把我们企业的水平提高到一流或者前几位呢?这跟企业的管理很有关系。例如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现在要350克标准煤发一度电,但最好的企业可以做到287克煤发一度电。如果能够把我国企业发电煤耗都提高到300克标准煤一度电,那将节约多少煤炭?将会减少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讲企业成本,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而不是从减工人工资上打主意。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该对同行业之间企业的能耗设定一个标准,并要限期达到这个标准。

查看全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小物流企业的应对之策

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经济指标间的联动性出现了一定的背离,经济增长态势持续下行,居民收入增加,企业利润率却在下降,消费在上升,投资却在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结构性分化越来越明显。为了适应以上变化,供给侧环境的改善和供给侧机制优化势在必行,利用改革制度供给去激发微观经济的主体活力,继而增强经济稳定发展新的动力。而物流行业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纽带,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加以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同样重要。

1物流企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作用

1.1对消费需求形成的影响

1.1.1通过消费数量拉动总需求

对商品需求能够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价格,我国的物流成本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在物流行业中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使物流成本的降低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降低商品的价格,将需求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1.1.2通过消费方式的升级来提升消费质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