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20:3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义利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思想品德义利观教育论文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派教研员和多名政治教师到北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学习研讨,回来后对我市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有的教师将初一第三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为根本出发点,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受群众的好评,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

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联”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教育义利观研究论文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派教研员和多名政治教师到北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学习研讨,回来后对我市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有的教师将初一第三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为根本出发点,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受群众的好评,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

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联”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教育义利观研究论文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派教研员和多名政治教师到北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学习研讨,回来后对我市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有的教师将初一第三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为根本出发点,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受群众的好评,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

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联”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对孔子义利观的运用

摘要:孔子义利观是在春秋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为的是解决宗法等级统治体系的崩塌所带来的“礼崩乐坏”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协调“公利”与“私利”之间的关系,孔子提出了“以义为质”“见利思义”“为仁行义”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然有借鉴价值。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要树立“义利统一”的观念,反对“不义而富”“为富不仁”的行为,确立“以义生利”的“逐利”思想,处理好国家、集体、他人与个人的关系。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市场经济;义利统一;以义生利

义利观,发端于春秋,是战国时期诸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的理论问题,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的全过程。在今天,我们谈论这个悠久的话题,是因为它依然有现实借鉴价值。谈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义利思想,绕不开孔子的义利观。孔子的义利观,对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义”“利”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孔子义利观形成的背景及其所针对的问题

1.孔子义利观形成的背景。孔子义利观是在春秋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带有封建性质的私有土地的出现,并助推其深化发展。“它促进了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并在奴隶起义和‘国人’暴动的推动下,动摇以至最终冲垮了原来以‘王有’为形式的奴隶制土地制度。”[1]18经济活动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生活领域的变革。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增强,诸侯国的统治者需要有效的政治权力为其经济利益保驾护航。在这种情形下,各诸侯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地主阶级政权,以血缘为纽带的“亲亲尊尊”之宗法制度受到了挑战。此时,需要一种新的“逐利”观念来应对这种挑战,以便更好地协调“国”之“公利”与“封土”之“私利”二者之间的冲突,孔子的义利观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2.孔子义利观所针对的问题。“父子相篡、兄弟相残,诸侯争霸,灭国绝嗣,以至君臣易位,‘政在家门’”[1]18-19的发展大势使得以周天子为“天下之大宗”的宗法等级统治体系崩塌,出现了孔子眼中“礼崩乐坏”的天下之乱局。“礼崩乐坏”在于“礼”的引导力和约束力减弱。“礼”的约束力之所以减弱,是因为人们(主要指各诸侯国的统治者)的求“利”之心过于迫切。怎样恢复“礼”之保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呢?孔子主张,通过“义利之辨”来“复礼”。那么“义利”的含义及关系是什么呢?在不同的伦理思想家的眼中有不同的规定,但“其理论上的意义,大致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道德与利益何者为重、为第一位;一是指什么是至善,即所谓道德价值观的问题,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1]21。义利之辨的实质就是怎样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或者说,义利之辨的实质是怎样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怎样处理“私”与“公”的利益关系问题。在孔子看来,“礼崩乐坏”的社会伦理乱象,表面上看是政治斗争,但其实质是伦理关系的错位。而怎样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终止由“礼崩乐坏”带来的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孔子义利观要解决的针对性问题。

二、孔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传统义利观对行政价值观建设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义利观;行政价值观;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摘要: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影响绵延至今。行政现代化建设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义利观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构建现代行政价值观,离不开对传统义利观的批判性继续。先秦诸子早已提出了几种代表性的义利观,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源,探究其现代价值成为当务之急。当代人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任,应积极阐释传统文化并汲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构建现代行政价值观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即要超越传统又能顺应时代改革的要求。义、利之辨成为贯穿古今的核心主题。在传统文化中,先秦诸子早已提出几种代表性的义利观,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当代人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任,应积极阐释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转型期行政价值观面临的新问题

价值观是人们基于社会生活实践,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进行评价而形成的思想观念。[1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层,它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而行政价值观是在长期的行政过程中所形成并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规范和评判人们的行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又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随着社会转型,人们在许多方面一时之间难以达成道德共识,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特征,价值观体系开始重构。目前在行政价值观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首先,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不可避免具有其阶级性和局限性。这突出表现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在历朝封建统治者的宣传中逐渐内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状态,虽然封建体制早已瓦解,但传统文化的精髓却沉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深化行政改革的障碍。传统儒家的价值观未能正确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从主张重义轻利,到抹杀个人私利,导致在实践中利益关系的失衡。在重义轻利的道德灌输的压力下,人们不敢公开主张自己正当的私利,以“安贫乐道”为尚,将道德原则和个人利益对立,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行政管理中,儒家“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至今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评判和行为取向。例如,对行政效率的评判,往往关注是否有利于有效地贯彻上级的指示和任务,而不太注重实际的社会效益。在对行政领导者的评价上,往往是把是否廉洁、克己奉公、宽容大度作为重要标尺,甚至一个领导者的服饰、仪容、举止也往往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2这样要求领导者无疑是对的,但却是不全面的。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义利观的作用论文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派教研员和多名政治教师到北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学习研讨,回来后对我市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有的教师将初一第三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为根本出发点,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受群众的好评,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

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联”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派教研员和多名政治教师到北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学习研讨,回来后对我市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有的教师将初一第三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为根本出发点,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受群众的好评,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

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联”

查看全文

语文思想品德教育管理论文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派教研员和多名政治教师到北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学习研讨,回来后对我市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有的教师将初一第三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为根本出发点,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受群众的好评,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

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联”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论文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我们先后派教研员和多名政治教师到北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地学习研讨,回来后对我市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有的教师将初一第三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为根本出发点,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受群众的好评,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

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联”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伦理建构论文

关键词:义利观;演化;市场经济伦理;建构

摘要: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以往似乎存在理论偏差与实践误区,如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否真的“贵义贱利”?西方经济学自古典学派始是否只讲“利益”?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还是“经济发展”必“道德沦丧”?经济学研究中应否包括伦理内涵?市场经济中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应当如何摆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应当如何建构?如此等等,都成为重要的课题。此项研究运用跨学科方法力图通过资料发掘和实证考辨,梳理中国传统“义利观“以及近现代以来经济伦理观念的时代演化,考察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伦理变迁的历史轨迹,对中西方经济观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原则提出一些初步设想。

OnEthicsandEconomicGain----theevolutionof“Yi-Li”conceptionandtheethicalconstructionofmarketeconomyYETan(InstituteofEconom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Beijing,100836)KeyWords:Yi-Li(ethicsandeconomicgain)conception;evolution;ethicsofmarketeconomy;construction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ethicsandeconomicgainisthecorepartofeconomicethics.Theremaybesomeproblemsinboththeoryandpracticeinthisfield,e.g.,doestraditionalChineseYi-Liconceptionreallyonlyvalueethicswhilethewesterneconomicstrulyfocusoneconomicgainalone?ThispaperinvestigatestheevolutionofthetraditionalChinese“Yi-Li”conceptionandidentifiestheethicalconceptionsintheWesterneconomics.ThenitdoesacomparativestudybetweentheChineseandthewesterneconomicethics.FinallyitgivesseveralsuggestionsabouttheethicalconstructionoftheChinesesocialistmarketeconomy.

一、中国传统“义利观”发端的多元性

人类社会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利益是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的获取与分配涉及道德伦理。经济利益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古代社会如此,现代市场经济下也是同样。中国的“义利观”和西方的“私利”与“公益”关系等都是集中体现。开始研究前首先应当注意一个容易误解的前提:所谓“传统”并非仅指“以往的”事物,而是以往延续至今、且在今天还有生命力的东西,并蕴含不断补充又不断淘汰的涵义。即传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再者,中华文化的多元、多维、多层次性,决定了“传统”的非单一性。例如中国既有重人文、重入世的儒家传统;也有重感应、重修炼的道家传统;有注重人伦关系的整体性伦理道德,也有重个人修养心性感悟的道德传统;有强调社会秩序否定个人利益的价值体系,也有注重个体存在为基点的“修、齐、治、平”传统理念;还有“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范行”的兼容并蓄。总之,中华文化传统是多层面、多元化交汇重合的复杂系统,各种要素对立统一、渗透汲取,这也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的强劲生命力之所在,不宜简单化、绝对化。研究传统“义利观”就是如此,有必要从其发端的多元性入手,这将具有基础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观念的核心是“义利观”。一般认为“利”即物质利益,“义”就是伦理规范。其实“义”还有其他解释或连用,“利”也复杂得多,搞清“利”的真切涵义与应用是准确认识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关键所在。因此,从文献考据学和语义解释学的视角,结合历史事实和思想文化特性对“利”进行深入的范畴研究,成为原创性科研工作的基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