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9:01: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疗机构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疗机构管理

医疗机构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条例及本细则所称医疗机构,是指依据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

第三条医疗机构的类别:

(一)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

(二)妇幼保健院;

查看全文

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随着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不断深入,截止到2004年8月全市逾454万人加入基本医疗保险行列,医保政策的基本常识已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中。但与此同时,各大综合医院的医保办公室却反映医保工作更难做了。他们的工作重点由最初的接待参保人员政策咨询、负责政策解说、宣传以及对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的监测、审核转向为投入大量精力解决各类矛盾及费用纠纷。

1医患矛盾、费用纠纷的成因

1.1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名称不规范医保政策实行住院医疗费用后付制,并在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结算处设立政策单机版,通过其药品、诊疗、服务设施三大目录库实现费用总控。当患者完成就医过程,出院结算时,凡不符合三大目录库内容的收费项目,均被筛查出来并归为自费内容。这样就使医疗机构中的诸多不规范、不符合医保政策的收费项目暴露出来,但此时费用已然发生。患者不同意支付,相关科室不同意退款,于是矛盾、纠纷产生。

1.2医保意识淡漠,服务态度不积极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新生事物,对于它的政策、要求,定点医疗机构中的医保办公室是最先、最直接的接触部门。由此,医院中的其他部门对“医保”均感生疏,进而“敬而远之”。遇有医保患者的提问、质询等不问原委一律请他们到医保办公室解决,造成推委现象的发生,矛盾随之而来。

1.3对医保工作重视不足,宣传、监督管理不利医保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方向。在医疗机构中,他的政策开展涉及到物价、财务、计算机、药剂、临床及其相关辅助科室等诸多部门。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力,各相关科室、部门间协调、沟通不足,导致医院内时有政策的盲点和误区。一些科室、人员对医保政策疏忽、不重视,以及科室、部门间相互积极配合不够,为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综上种种原因,如何才能使医疗机构中的医保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即缓解医患双方的矛盾,又减少患者-医院-医保三方的经济损失取得共赢呢?我们不妨透过分析以下几个具体案例,来分析纠纷的问题症结所在,并找寻出合适的医保工作的切入点。

查看全文

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意见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公平、有序的竞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定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2.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二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类医疗机构均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3.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同级政府给予的财政补助,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财政补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查看全文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公民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四条国家扶持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区卫生厅医疗机构管理通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今年以来,区卫生局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先后印发了《区个体医疗机构卫生档案管理规范》、《关于在全区推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落实以上文件,现结合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标准(试行)》和近期市卫生局有关医疗机构管理工作要求,提出以下落实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关于医疗机构诊疗科目

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每个审批同意设置的诊疗科目,应至少注册1名执业医师。因人员变动无执业医师注册的科目一律予以注销。

二、关于医疗机构人员配备

1、一级医院、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设床位的医疗机构,要按照科室设置和床位比例配备卫生技术人员。

查看全文

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管理研究

医疗机构剩余药品亦称为“结余药品”或“多余药品”,是指已计价收费并发放到病区,但因合理“拼用”药品或患者疾病转归等多种原因未使用的药品。剩余药品目前在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由于其数量上无账可查、管理上无据可依,故成为了药品管理的盲区。在实际工作中,剩余药品产生的原因复杂,且存在管理缺失、存放杂乱、处置不规范等问题,是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1]将“确保用药安全”作为十大目标之一,医疗机构剩余药品作为影响患者用药安全的隐性威胁之一,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严格的管理。目前,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对于剩余药品所作的唯一书面规定为《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2]中4.15.2.6C项第5条:“有病房(区)不需要使用的药品定期办理退药的相关规定,对退药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质量并有记录”。2014年的《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规范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管理的通知》[3],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目前尚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基于此,本文随机选取国内50家公立医疗机构为对象,通过分析其病区剩余药品管理的现状及在相应管理上的探索实践;同时,对我院建立的相应全环节管控模式进行分析及实践效果评价,以期为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的规范管理提出有效对策,达到有效规范医疗机构药品的使用管理、充分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减少因药品剩余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的目的。

1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依据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项目“医院剩余药品现状调研及管理模式探讨”的课题设计,本课题组查阅相关文件和文献资料,设计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现状调研问卷,制订调研问卷内容。考虑剩余药品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将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药学人员填写部分,包括剩余药品管理、回收、处置方式等;第二部分为非药学人员填写部分,主要针对医师、护士群体,包括被调研对象所在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的存在原因、处置方式、管理情况、上报疑虑等。为保证调研信息全面性,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分别选取全国不同地区的三级医院30家、二级医院20家,以较准确反映全国医疗机构总体现状。考虑到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本次纳入调查的医疗机构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贵州、辽宁等地。在2019年5月1-31日期间,本课题组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每家医院发放问卷8份,共计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1份(药学人员204份,非药学人员107份),有效回收率为77.75%。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基础数据采用Excel2010进行统计分析。

2医疗机构剩余药品现状

2.1剩余药品产生的原因复杂。医疗机构出现剩余药品的原因主要有:(1)同药“拼用”造成药品剩余。当同病区同病种患者使用相同药物时,护士会集中配制输液或分零口服药品,如遇医疗机构药品规格大于患者单次使用量,则会出现“拼用”现象,进而产生剩余药品。因小儿用药剂量较小,故这种现象在儿科病区尤为突出。(2)预先医嘱摆药造成药品剩余[4]。为应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临床常常会提前开出一些临时备用药品以备应急使用,但若病情发展与预测不一致,备用药品不及时退回药房就会产生剩余药品。(3)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药品剩余。这是当患者发生了药品不良反应,不再适合使用已经开具并计价收费的医嘱药品时出现的剩余药品。(4)患者依从性差造成药品剩余。当药品服用方法复杂或医师、药师用药交代不清楚时,患者未能按医嘱足量使用、减少使用次数或拒绝使用药品,则会产生剩余药品。(5)医嘱录入错误造成药品剩余。当医嘱中药品数量录入错误(通常为重复多次录入),护士仍然按照原正确的医嘱执行,这就会产生剩余药品。(6)因患者突然转院、出院或死亡,未使用完的药品未能及时退费或带走造成药品剩余。(7)药房发错或护士核对错误造成药品剩余。当药房多发、错发药品,或因护士核对错误认为药房未正确发放药品,从而向药房核实索要药品时,可能产生剩余药品。(8)其他原因,包括因已剥出包装、较难辨认或外形受损,或质量无法有效保证(如药品需冷藏贮存)而无法退回药房等原因造成的药品剩余。2.2剩余药品的管理现状较为混乱。医疗机构病区或多或少存在剩余药品,但部分药品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加之相应的剩余药品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导致该类药品处于医疗机构管理的“边缘”地带,整体管理较为混乱。其具体表现为:(1)剩余药品的存放零乱、随意。例如,未对药品进行分类、标识而随意存放;将数量少的药品存放于病区的抽屉中或存放于储物柜中,而对数量多的药品则整箱堆放,形成了“科室小药房”。(2)剩余药品混放严重。例如,拆除了外包装的剩余药品常常混放在一起,其药名、规格、批次均不同;口服药品大多没有完整的药品名称、批号、有效期的标识;新的医嘱药品与剩余药品混放等。(3)储藏条件不符合要求[5]。例如,未严格执行避光、冷藏或阴凉处存放药品,存放处没有温湿度的监控,导致药品质量难以保证。(4)缺乏专人管理或专人管理流于形式。例如,剩余药品产生后存留在病区,无专人或专人未及时清理,导致病区药品积压或过期失效,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未设立台账,剩余药品来源去向及库存增减情况无法追溯。2.3剩余药品的处置方式缺乏规范性,可能导致较大危害。目前,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人员对剩余药品的处置方式较为混乱、随意,缺乏规范性。其具体表现为:(1)当住院患者需临时使用药品但医嘱药品未送达病区或病区未常备该药品时,有临时取用剩余药品的现象;(2)科室医护人员有自行取用剩余药品的行为[5];(3)私下用剩余药品向药房“以零换整”,即用零散、拆除外包装的药品调换完整包装药品。(4)将剩余药品无偿或有偿(由医院按照药品金额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退回药房,进行回收再使用。(5)药房回收自行销毁或病区放置到失效后自行废弃。(6)无法再次使用的剩余药品,在未作毁形处理的情况下随意丢弃到生活垃圾或医疗垃圾中[6]。剩余药品如果处置不当,可能造成较大危害,主要包括:(1)药房回收的剩余药品再次计价使用时,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药品费用,而且也增加了国家医保费用的支出。(2)由于剩余药品贮存不当、存放混放,易导致给患者提供变质、过期甚至错误的药品,因而引起医疗差错,导致医疗纠纷[7]。(3)剩余药品放置过期,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4)剩余药品易经非法渠道被回收再利用,对社会造成危害。(5)其他危害,例如未经处理的药品丢弃入生活垃圾,有增加环境污染的可能。

3我院剩余药品全环节管控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查看全文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统计策略

论摘要: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我国新型医疗改革正在进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基层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统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财务管理和统计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展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负责资金筹集、规划、合理使用,完善预算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为国民医疗事业贡献力量。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既要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还需要不断地创新财务管理和统计模式,以求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析医改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医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统计策略;改进建议

新医改的实施使现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运营与管理更加规范化,使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经营模式与财务管理和统计理念发生转变,进而要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从制度上对于人、财合理利用,使财务预算管理和统计策略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在当下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需要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有效避免资金风险,进而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有效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使社会公众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医改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统计的意义

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惠民医疗卫生政策不断出台,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为落实新医改工作,保证政府资金投入的安全完整,使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和统计工作。财务统计对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运营提供数据支撑,具体点是科室每月、季度投入及转化率,盈亏从财报中体现,药品销量、诊治情况可以查询,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认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合理性,当出现转化率较低、收治人数突降时,可分析原因,及时制定补救措施弥补漏洞,这些财务统计数据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这些数据资料有助于得到多方位信息,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发展有益。

二、医改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和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团队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广大患者越来越关注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各种医患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甚至激化暴力事件的发生,《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办法》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法治建设的通知(试行)》的出台,把保障医疗安全和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到一个新高度,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法治建设融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医疗机构设置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人负责投诉管理工作,彻底分析并落实整改措施,对改进效果客观性评价,系统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事实证明,医院投诉管理中心团队运作有助于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营造和谐医疗服务氛围,促使医疗单位的医疗工作有序并稳定地开展,真正达到老百姓满意。

【关键词】投诉管理;团队体系;运作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患者追求高质量医疗服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医患矛盾,甚至暴力伤医,医患之间相互防范,互不信任[1]。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患者投诉管理体系[2],分析投诉原因,解决和防范医患冲突与纠纷。

1环境背景

2019年《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办法》施行,要求规范投诉处理程序,改善服务,保障医疗安全和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国家卫健委有文件要求把法治建设融入医疗机构管理运行的全过程。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内容,落实“四个到位”,以事实为依据,数据为依托,机构调整为契机,将原涉及到投诉的工作职能进行整合,独立投诉管理中心,“一站式”服务[3],统一受理、调查、处理和改进。改善医疗服务环境,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2团队体系建设

查看全文

民营医疗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方法

[摘要]民营医疗机构在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其不仅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需求,还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共同进步。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民营医疗机构的核心,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并不能满足该机构的发展需求,且对医疗机构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而精细化管理方式的应用便能够有效解决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问题,有助于细化财务管理流程,提高其管理水平,并保证财务管理效果与预期目标相符。

[关键词]民营医疗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预算管理制度

1引言

民营医疗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存在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作用难以发挥、预算管理力度不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其财务精细化管理效率和质量有所降低。本文主要针对民营医疗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不足之处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不断提高民营医疗机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对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完善,并促进民营医疗机构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2民营医疗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概述

2.1民营医疗机构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档案局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意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卫生改革的深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展较快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合理、行政审批不严格、机构建设不达标、诊疗行为不规范等问题,社会反响较大。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证人民群众就医安全,根据《河北省医疗机构管理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卫生资源的配置应当向农村和社区倾斜,鼓励、支持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兴办医疗机构。

三、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负责。

(一)下列医疗机构的设置应当向省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