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8:04: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疗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新模式初探

1“流动乡村医疗车”概念

本文提出的基于POCT的“流动乡村医疗车”医疗服务新模式,是指由全科医生和检验师至少两人组成的微型“流动诊所”,自行驾驶着装备了基本检测手段(主要是POCT设备)、基本临床治疗手段的“流动乡村医疗车”按事前告示的时间和地点去农村经济欠发达和偏远地区为那些求医困难、缺乏“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的基层民众提供初级医疗服务,并对急诊、重症、慢性病、疑难病人提出分诊建议。这种主动送医基层的初级医疗服务新模式,是对目前城镇定点式医院“等人就医”医疗服务模式的补充和拓展。对“流动乡村医疗车”笔者初步构建如下:⑴人员:至少由全科医生、检验师组成,均有驾驶执照,轮换自驾“流动乡村医疗车”出车服务。⑵车型及载物:车型可以是巴士、厢式货车、拖车等,并配导航设备和备用电源。对上述车型适当改装或定制后能装载并固定基本检验设备(如:X光检查、B超、血样尿样化验、血压测量等POCT设备)、折叠式病床、折叠式办公桌椅、所服务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用药和必要急救用药及设备。⑶服务模式:驱车到农村欠发达和偏远地区为缺医少药的基层民众提供初级医疗服务。①首先建立所服务地区“流动乡村医疗车”网站和手机APP,在网上公布事先已与卫生部门商议好的每天所去地方的诊疗告示,同时也通过“县-区-乡-村”的行政管理体制诊疗地点和时间告示;②“流动乡村医疗车”每天到所公告的诊疗地点进行初级医疗服务,如:对求医者进行必要或基本的医学检查、治疗或提出进一步处理建议,对急诊、重症、慢性病和疑难病人提出分诊建议,对每位求医者进行必要或有针对性的健康、卫生常识的宣讲和教育,建立求医者健康档案并上传云数据库用于健康管理或治疗跟踪,有条件时应进行恶性肿瘤早期预警检验;③全科医生、检验师就近餐饮、休息和夜间旅店住宿,第二天驱车去下一个诊疗地点进行诊疗服务。

2POCT国际标准化组织对POCT所给的定义

[1]:Point-of-caretesting,POCT,near-patienttesting:testingthatisperformednearoratthesiteofapatientwiththeresultleadingtopossiblechangeinthecareofthepatient.Point-of-caretesting(POCT为缩略语)是美国术语,near-patienttesting是英国术语[2],这两个术语的意译是即时检验或近患检验[3],它们同指以下定义:在近患附近或其所在地进行的、其结果可能导致患者的处置发生改变的检验[3]。目前POCT设备已经能够实现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检验或筛查,同时对一些急症所需检验也基本覆盖;POCT对目前应用已涉及检验亚学科的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检验都能开展。所以,从医学检验角度看,“流动乡村医疗车”能装载常见病、多发病的POCT检验设备去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为基层百姓提供初级医疗服务,已具备检验手段的可行性。

3“流动乡村医疗车”的全科医生和检验师

“流动乡村医疗车”上的全科医生和检验师是边远农村基层民众初级医疗服务的提供者[4]。经过高等教育并通过医疗实践获取资格证书的全科医生和检验师才有资格成为“流动乡村医疗车”上的行医者[5]。检验师在流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检验是医疗服务流程的上游,下游就是全科医生对病人的医治。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09年4月9日在其网站上对全科医生作了定义[6],全科医生正具备了向医疗欠发达乡村和偏远地区的基层民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以及一般疾病初级诊疗等服务”的资格和能力。“流动乡村医疗车”医疗服务新模式的提出,拓展了全科医生医学人才施展才能的应用领域。

查看全文

医疗服务调研报告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结构和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高收入患者已不满足于基本的医疗服务。**年国家计委、卫生部《印发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计价格[**]962号)规定“放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供患者自愿选择的特需医疗服务的指导价格,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在政策鼓励下,特需医疗服务发展迅速,目前国内知名医院几乎都在开展特需医疗服务,我区也有部分三甲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在特需医疗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负面效应逐渐突显,个别医院因过度发展特需医疗服务,已影响到了正常基本医疗服务。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对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提出了限制,要求公立医院用于特需医疗服务的病床数不得超过总床位数的10%,服务所得部分应用于解决弱势人群就医困难等。如何利用价格政策引导和规范我区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对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

特需医疗是相对于基本医疗而言的。目前卫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特需医疗服务没有明确的界定,劳动保障部在基本医疗保险诊疗范围中提到了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费、自请特别护士属于特需医疗服务。现在医院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特殊病房,如高级病房;二是专家门诊;三是特种护理,如导乐式分娩、全程陪护、家庭护理等;四是优先诊疗;五是点名服务,如点名麻醉;六是卫生保健及非治疗性专项医疗服务,如美容、整形、减肥、健身服务等。

二、适度控制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

理论上公立医院作为公共的医疗资源,提供的医疗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主要是为满足大多数人基本医疗的需要,而特需服务只是满足少数人的特殊医疗需求,理应由私立医院来提供。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无论在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方面,私立医院还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年诊疗人次中,公立医院占97%;住院人次中,公立医院占98%。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高收入患者还会选择公立医院。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际上公立医院承担着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此外,公立医院还承担为困难群众提供济困病房,解决看病贵等政策性任务。由于市场有需求,公立医院也希望通过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来增加收入,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和补贴济困病房。因此,在目前医院运行体制下,应允许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通过特需医疗服务盈利来补贴困难群体看病费用。考虑到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仍要与基本医疗服务共享医技精良的医护人员和医疗仪器设备,政府监管的重点是控制公立医疗开展特需医疗的规模,避免因特需医疗而影响基本医疗的服务质量。

三、全国部分省市对特需医疗服务的监管情况

查看全文

医疗局医疗服务需求企业文化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的*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医院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理应是最有人情、最尊重人的地方。如何做到医疗服务*?我院以深化医疗服务为重点,树立“*”的服务理念,认真研究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不断转变服务观念,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将充满人性的关爱带给每位病员。培育*服务理念社会在不断发展,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过去许多医护操作要求更多体现在技术上,只强调标准化而忽视个性化和人文方面的内容。要改革在计划经济时代病人看病是有求于医院的心理偏见,树立起主动为病人服务意识,把倡导“*”服务作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的切入点,培育职工的*服务理念,使一切医疗活动符合“以*为中心”的服务原则。以往,医院的许多工作流程只考虑到医护人员的方便,忽视了病人需求。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考虑病人的健康行为,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为病人提供最适宜的就医氛围。因此,挂号处、抽血处提前上班,减少病人候诊时间;全日制门诊制度开始实施,365天所有门诊、所有检查天天开放,中午不停诊。病区护理人员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以免夜班护士过早执行常规护理而影响病员休息。病房床单、被褥一改过去单一的白色,变成了粉红、淡绿、浅蓝,病房的墙壁上挂上了油画,柜子上配置了电视机,有了空调、微波炉、淋浴设施,使病人住进医院有一种家的感觉。鲜花、盆景点缀着医院每一个角落,花坛、草坪美化了就医环境,展示着医院的精神风貌。“*”的服务理念是对“以疾病为中心”、“以*为中心”等传统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以“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以“*服务”渗透于医疗,这种新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对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病人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进行。优化*服务流程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患者就医途径增加,而病人流向则取决于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医疗费用和就医环境,*的就医流程在于简单、方便、快捷。优化服务程序,通过在关键时刻和瞬间服务的管理,给病人留下亲切和深刻印象。因此,医院转变思想,及时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推行“全日制门诊制度”,门急诊充实高年资技术力量吸引病人,急救中心自成单元,各科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保证抢救时间;手术室全天候开放,缩短了术前住院日;医院床位实行统一调配,解决了有些专科病人住院难的问题;成立了体检中心,各体检项目均在体检中心内完成,并免费供应早餐,以便体检者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各项检查。成立门诊服务中心,专门配置轮椅、担架、茶水桶及一次性水杯等;推行门诊导诊服务,由佩带“为您服务”胸牌的护士向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主动为年老体弱、残疾病员提供“四有”服务,即看病有人引,检查有人陪,配药有人拿,住院有人送。为缩短病人挂号、划价、收费的等候时间,采取了分楼层挂号、划价和收费。门诊及病区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每日为病人提供用费清单,既为病人优化了服务的流程,又增加了病人对医疗服务消费的信任度。突出*服务内容*服务不只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落实在服务内容上。“*全程医疗服务”是医院对每一位住院病人开展的一项*服务项目。所谓“*全程医疗服务”,是指凡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由所在科室向患者发放一张印有科主任和护士长姓名、科室电话号码、医疗服务项目等内容的《健康联系卡》,重病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电话回访,一般患者48小时内回访,对有需要的患者可随时上门回访。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全程医疗服务”打破了旧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换上温馨的笑容主动走近病人,让患者便于随时联系、咨询,出院后还能得到医生在用药、饮食、康复等方面进一步指导。通过医生上门回访,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信任到信任,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而“院长代表巡视制”的实行,进一步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密切了医院与患者的联系,为创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基础。“院长代表巡视制”规定了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作为院长代表,每天深入到临床一线,对新入院病员进行访视。通过访视,送上医院领导对的病员关心和问候;通过访视,及时了解病员及家属的服务需求;通过访视,检查各科室对新入院病员各项服务措施落实情况;通过访视,加强了医患沟通,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赞誉。新的妇产科学认为,分娩是自然生理过程,一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医疗干预,要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并让产妇分娩不再忍受疼痛。因此,产科推出了更尊重和满足产妇实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导乐”服务。粉红色的床单、粉红色的被子、粉红色的护士服,使孕产妇们有了家一样温馨;每一位产妇专门有一名助产士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导乐服务;产妇与丈夫可以参与分娩方案的讨论和决策;在音乐的陪伴下,开展分娩镇痛并尽可能实行自然分娩……“导乐”服务让产妇感受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对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导乐”服务不仅让众多产妇克服了分娩的恐惧感,分娩过程也比想像的轻松和顺利得多。儿科病房里,儿童活动中心被装饰的像个游乐园。地上、墙上画满了色彩艳丽的卡通画,彩电播放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使他们忘记了病痛。每张病床安置了护栏,使家长们不必担心孩子们会坠床。手术室工作人员实行“术前探视和术后访视制度”,与病人进行术前思想沟通和术后访视再次沟通,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建立起了*的医疗服务模式。门诊注射室分为男、女两室,分门而入,少了不少尴尬。春节,医院领导到病人床头问候,送上鲜花和贺卡,送上一份祝福。……一系列*亲情服务,融洽了医患关系,也吸引了病人,拓展了医疗业务,促进了医院的发展。拓展*服务领域现代社会,人与病人的界限已逐渐模糊,躯体健康不等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等于健康需求已经满足。因此,人类健康需求赋予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已大大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医院应调动一切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根据这个理论,医疗市场可以被重新认识,重新引导和创新,医院功能和内涵可以进一步扩大,其无形资产及人、财、物等资源可以进一步盘活,其结果反过来也可刺激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消费市场的扩大。在这一理念下,医院面对的已不仅是传统认识中的病人,还要涵盖占人群90%~95%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这将使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开拓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需求,可使医院形成一个新的经营领域,构筑新的健康服务模式,形成新的健康产业。在经济学中,产品是指能增加人们效用水平的东西。而健康显然能够增加人们的效用水平,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近两年来,医院以这一理念引导创新经营,冷静地思考健康消费市场,在保证服务、保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塑造全新的医院形象,全力打造“*”。开设健康俱乐部,为老年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接受健康咨询;开放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体检中心,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开展多种类型、档次和形式的体检。对持有绿卡的外商投资者实行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治疗、复查、会诊、预防、保健、康复“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的经济腾飞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外,寻求外部发展机遇,实施“走出去办医”的战略,在县城四个人群密集地区筹建了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部,在“连锁”二字上做文章。医院引入现代的*服务理念,应对挑战和竞争,积极唱响“温馨、便捷、优质”主题曲,努力成为在全县医疗市场上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角。近几年来,医院推出的各种方便病人的举措有近百项,将*服务理念逐渐引入到包括了各个服务环节的“服务链”。为病人提供*的服务,虽然只是一些细节的改变,却方便了患者,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这是医院和医务工作者观念的巨大转变。代表科学、严谨和紧张有序的医院,在救死扶伤的时候,不再忽视患者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加速了*的建设进程。

查看全文

医疗服务价格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物价局、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

根据《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现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之日至2**1年12月31日为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调整过渡时期。各地区必须组织力量,在认真学习和掌握《规范》的基础上,将本地区现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调整归并为《规范》所列项目。

二、在项目调整过渡期间,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执行统一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具体时间。2**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必须按照《规范》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提供医疗服务,收取服务费用。

三、调整归并医疗服务项目时,如确有极少数本地区现行医疗服务项目无法归入《规范》所列项目,各地区必须在2**1年4月1日前,由省级价格、卫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合上报国家计委、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于在上述规定期限内上报的项目,国家计委、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组织专家集中审定,并于2**1年6月1日前公布,可以补充进入《规范》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超过4月1日上报的,不予审批。

四、实行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在《规范》确定的项目范围内自主选择能够提供服务的具体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查看全文

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策略分析

【摘要】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关乎医院未来阶段服务管理的发展。以医院医疗服务管理为载体,构建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应用新机制,可以将医院财务管理与医疗服务管理进行统一衔接管理,使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能对医院医疗服务形成制约,保障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能通过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医疗服务;水平

1引言

现今,医院财务会计工作对医院管理服务水平影响逐年提高,做好医院财务会计及医疗管理服务对接,并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将是医院融入新时期医疗体系发展新环境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规范性及医疗服务管理标准化水平的关键所在。

2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2.1提高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是规范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及提高医院财务审计标准水平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国医院服务管理需求逐年增加,现代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基本职能,已然不仅局限于对财务管理工作单方面管控,对于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也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发展环境下,对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利于医院服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为未来阶段医院管理决策有效落实夯实基础。2.2加强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化建设。医疗机构服务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并非仅针对单项财务支出及资金流入进行核算,对于医疗服务中产生的医疗服务成本、人员管理成本等内容统计,也是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为保障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能更好地对有关财务管理信息进行汇总,并统一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必须做好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管理对接。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要求医院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能及时进行数据反馈,同时,也要针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内容不同,强化对各项数据的信息梳理能力。而加强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化建设,则是基于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提高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衔接紧密性,使其形成完整财务管理工作闭环,更好地利用财务信息汇总为医院财务管理审计提供管理保障。

查看全文

医疗服务信息公示管理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医疗服务透明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省医疗服务信息公示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条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包括政府举办的医院、厂矿企业医院、民营医院、中外合资合作医院,均应按照本管理办法公示医疗服务信息(以下简称信息公示)。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个体诊所的信息公示参照执行。

第三条信息公示应按照简单易行、客观公正、谁准入谁公示的原则进行,注重社会效益,确保信息公示公信力。

第二章公示内容与方式

第四条信息公示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工作量信息、医疗费用信息、医疗质量信息等。

查看全文

浅谈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广在线医疗服务新模式,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的融合发展。在相关政策推动下,互联网医院、移动医疗、O2O医疗服务模式等快速发展,开启了我国智慧医疗新篇章。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全面发展和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7个方面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清晰勾勒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2018年7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配套文件《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行业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将迎来爆发式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有效改善看病难问题,提升居民就医体验。

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意义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以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技术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业务范围极广,具体包括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移动支付、费用结算、检验检查结果等诊疗信息在线查询、远程医疗、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服务形式。“互联网+医疗健康”兼具传统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特性,具有便捷性、时空无关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对解决医改难题、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1.再造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患者就医“三长一短”现象备受诟病,在“互联网+”环境支撑下,医生和患者可通过智能终端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将挂号、支付、检查检验报告查询等服务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缓解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下“三长一短”的现象,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是我国医改的重要任务。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使患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医院,患者在家即可实现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极大提升就诊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在医联体内,借助远程医疗协同服务平台,患者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大型综合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3.创新服务类型,满足百姓多种健康需求。“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融合发展将延伸出新的医疗健康服务类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发展使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成为可能,大数据的发展使疾病预测和预警得以实现。此外,健康咨询、基因检测等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也开始走进人们视野。4.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助推器,对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以及健康产业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例如通过建立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集区域内各类医疗健康信息资源,可为大数据分析、业务协同等提供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手段宣传健康知识,可有效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利用“互联网+”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促进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和发展。

二、“互联网+”创新智慧医疗服务模式

1.互联网医院促进医疗服务便捷化。2014年,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建成,2015年,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掀起了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的热潮。随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众多医疗机构先后推出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将集中于线下的医疗资源延伸到互联网上,拓展了医疗服务空间与服务范围,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与“轻问诊”“在线预约挂号”等医疗服务平台相比,互联网医院可提供在线诊疗服务,更触及医疗服务核心区域。除在线问诊、开具电子处方、在线配药等诊疗服务,互联网医院也提供预约挂号、在线购药、健康咨询、健康知识普及等服务,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2.远程医疗协作助力分级诊疗高效运转。为改变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就医格局,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国家持续致力于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并通过医联体、医保支付等管理方式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互联网+”的发展为实施分级诊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实现方式。通过医联体信息平台或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上下联动机制,实现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超声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中医诊断等远程诊疗活动,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远程医疗协作服务模式建设,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与共享,使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即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从而使更多患者愿意选择在基层就诊,促进“基层首诊”目标的实现。3.智慧医疗促进临床与管理工作智能化。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智慧医院建设如火如荼,使临床诊疗、医院管理逐渐趋向智能化、便捷化。在智慧门诊方面,通过自助终端、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APP、门户网站等渠道构建起覆盖办卡、导诊、挂号、候诊、缴费、报告取单、取药、发票打印等诊疗全过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了“三长一短”的问题,优化了就医流程,提升了患者体验。在智慧病房方面,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物联网技术以及智能移动终端实现移动查房、移动护理、婴儿防盗、ICU患者监护管理、精神病患者运动轨迹展示等功能,既减轻了医务人员工作量,又降低了医疗差错发生率。互联网技术不仅对临床诊疗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药房管理、医疗垃圾管理、设备和人员管理等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大多数医院已采用药品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药品数据仍是先纸张记录、再手工录入的方式,这样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且由于人为因素,数据录入慢、准确率低,采用RFID技术整个过程可直接扫描标签完成。同样,基于物联网的配药发药可实现通过扫描处方自动出药。在人员、设备和医疗垃圾管理方面,通过物联网系统可实现人员、设备和医疗垃圾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有利于医疗垃圾规范管理、设备资产清点的管理。随着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AI)的发展,AI已渗透到医疗各个环节,如影像/病理/超声图像的智能识别、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完成复杂手术、IBMWatson等智能诊疗系统辅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语音识别技术提高病历书写效率、大数据技术促进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等,有效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和医院管理水平。同时,AI使得医生经验与知识的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智能诊断系统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为分级诊疗的高效运行提供支撑。此外,云计算、大数据、分子生物学以及各类组学技术的发展使精准医疗模式走向成熟,逐渐开启个性化、精准化疾病诊疗新纪元。4.“互联网+健康管理”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充分释放“互联网+”对健康管理的变革作用,建立起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健康管理新模式。首先,通过门户网站等多种便捷途径向个人开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促进健康档案由“死档”转变为“活档”,让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和相关诊疗信息,实现自我健康管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其次,通过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实现网上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转变,改善群众签约服务感受,提高健康管理效率。此外,智能设备的发展使个人生命体征信息、生活习惯信息的实时采集成为可能,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时动态监测、分析个人的心电、血糖等生理数据,预测并及时提醒可能发生的危险,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孕产妇的健康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不仅创新了个人健康管理模式,对全人群健康管理也具有变革作用。依托“互联网+”,整合区域医疗健康信息资源,运用人群流动、气候变化等大数据预测疾病暴发和流行趋势,可实现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智能监测,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三、“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查看全文

陕南农村医疗服务调查研究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做了大量研究。

1.对农民健康现状情况的研究

胡勇、张宜民、李云伟(2007)认为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率低、可及性差,农民疾病经济负担重,医疗保障水平低。并认为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的恶化、农民卫生观念的滞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的制约,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是影响农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陈在余、王洪亮(2010)发现收入与健康存在内生性,因此认为提高收入水平是提高农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对建设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彭翔、徐爱军(2012)重视政府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指出推动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不足导致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变迁的滞后。因此应重视制度变迁主体的力量,同时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林树兴(2006)认为应重点建设农村中心医院,限制城市大医院的规模,建立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

2.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效果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西部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2007)对中国西部农村医疗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西部地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农民医药负担得到了减轻,但同时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资金筹集困难;部分地区农民积极性不高,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服务和支撑体系不健全。作者进一步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体制性因素、现有合作医疗发展基础薄弱、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人才缺乏,以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是制约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工作面临的制约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课题组(2005)认为,必须构筑“能力密集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动运行”机制,建设“广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认为广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筑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制衡,从而保证制度的持续、自动、低成本运行。此外,齐良书(2011)指出新农合的减贫效果明显,并能显著降低村庄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封进、刘芳、陈沁(2010)认为当医疗供给方具有垄断定价能力,且以盈利为目标时,医疗保险的引入会导致医疗价格上涨,从而冲销医疗保险的效果,进而指出加强医疗供给方的竞争性是有效发挥新农合制度作用的必要条件。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笔者对亲身调研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期获得更直观确切的认识。

查看全文

医疗服务协议对骗保行为的规制

【摘要】医疗服务机构骗保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领域的一大顽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第一线的监管者,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按照现有法律和部门规章的要求,经办机构只能通过协议管理来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能。从经办机构的法律性质和医疗服务协议的法律性质来看,经办机构更适合通过民事法律规制的方法来治理骗保行为;从规制路径的法律制度适用原理来看,可以考虑引入消费者合同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并规定暂停支付和财产保全的民事程序措施,以此实现威慑骗保者和保障参保人群体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医疗服务协议;协议管理;骗保;惩罚性赔偿;违约金

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单位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社保基金支出是基本医保制度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官方尚未公布过骗保的统计数据,但是近年来各统筹地区颁布了多部地方性规章,旨在加强监管,保障基金的安全运行,这表明,医疗服务机构骗保绝非个案现象。而从各地区反映的情况来看,社保经办机构虽然处于基金监管工作的第一线,但是却不具备执法权,不能通过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手段惩治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只能在协议管理的框架下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即使发现服务机构骗保,也只能责令其退回骗取的医保基金或者暂停支付,而这些普通的违约处理措施在实践中起不到威慑服务机构的目的,骗保的违法成本极低,因此骗保行为屡禁不止。医保服务的协议管理是为了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简政放权要求,按照人社部2015年颁布的两项部门规章——《关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经办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通知》)部署的,具备合法性,因此我们只能在此制度框架下寻求合理的规制方法。本文拟从社保经办机构的法律地位和医疗服务协议的法律性质出发,探讨民事合同规制方法在协议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特殊的违约救济手段——惩罚性赔偿引入医疗服务协议的可行性,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协议管理防范骗保行为提供对策建议。

1协议管理的法律属性

社会保险法第31条规定,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根据人社部颁发的《意见》,医药机构违反服务协议约定的,应当按照协议追究违约方责任;另根据《通知》的要求,医药机构违约的,经办机构只能采用约谈、限期整改、暂停支付、拒付费用、暂停或终止协议等措施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同时提交人社、公安、卫健等行政部门采取行政措施。但是在实践中,行政部门不居于社保经办工作的第一线,而且往往出于人员、经费方面的考虑,在处理服务机构骗保案件的问题上表现得不够积极,再加上很多案件需要联合工商、药监、卫健多部门联合执法,在协调上也有很多困难,因此惩治违法行为的重担就落到了经办机构的肩上。为了达到威慑的效果,经办机构都希望能够类推适用社会保险法对骗保行为处以二至五倍行政处罚的条款,但是又忌惮于协议管理“去行政化”的性质,于是在服务协议或者地方性规章中使用了“二至五倍退款”“二至五倍赔偿”等字眼,在实施DRGs点数法支付的一些地区,经办机构尝试采用扣除二至五倍病组点数的做法,但是这些监管手段在实质上与行政处罚并无二致,而且“退款”和“赔偿”也不能作为罚款进入财政专户,只能进入医保基金,此做法于法无据,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风险。笔者认为,协议管理的法律性质应当从经办机构的法律定位和服务协议的法律属性两个方面来界定。1.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法律地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一方面,我国经办机构行政机关的色彩浓厚。从法律性质来看,其系“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集行政管理权和经办服务职能于一身,行政费用来源于同级政府财政的划拨,社会保险法第83条关于“用人单位和个人对经办机构侵害参保权益的可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规定似乎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另一方面,经办机构与服务机构之间是平等的民事关系,经办机构是医疗服务购买法律关系中的民事主体。按照社会保险的一般原理,社保基金有别于公共财政资金,经办机构是统筹地区参保人利益的代表,其与医疗服务机构的地位平等,系受参保人的委托向医药机构购买服务,这与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门向社会机构购买公共服务的性质是存在本质差别的,前述人社部的两个规章中规定的协议管理、服务机构承担责任的性质是违约责任等条款也支持这一观点。笔者认为,经办机构在医疗服务协议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应当是民事主体。首先,我国社会保险法中只规定了参保单位和个人的权利救济途径,并没有要求医疗服务协议争议也要按照这一途径解决,《意见》等部门规章中也没有做明确的要求,按照“法无禁止皆自由”的原则,争议处理办法应当由医、保双方自由选择,而不应当直接按照行政争议程序来处理,那么将经办机构认定为民事主体更合理。其次,经办机构是参保人群体利益的代表,这种利益可以进而分解到每一位参保人,这不同于带有“不特定多数人享有”和“不可分解”性质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说,经办机构代表是私法意义上的个体化利益,这与医疗服务机构追求的成本补偿利益,甚至是商业利益是相互对立且平等的,并无高下之分。因此,在经办机构与医药机构的法律关系中,将二者都认定为民事主体是适宜的。1.2医疗服务协议的法律性质。协议是医保管理上的概念,法律性质为合同。合同可分为公法合同与私法合同,后者系特殊的合同类型,由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签订,行政主体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享有行政优先权,具体表现为监督权、指挥权、单方变更权和解除权。有学者主张将医疗服务协议认定为公法合同,这样可以由经办机构发挥优先权来规制医药机构的骗保行为。此观点值得商榷,除了上文所论证的经办机构的民事主体地位以及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特别规定的理由之外,退一步讲,即使将服务协议认定为行政合同,行政优先权也难以有效解决骗保问题。目前的制度设计应当旨在实现对违法行为的震慑,提高骗保的成本,众所周知,监督权和指挥权处于“事中”管理阶段,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事先预防,而经办机构确认了医药机构的骗保行为,单方面解除服务协议之后,也无法阻碍该机构在本合同履行期结束之后再次成为服务机构,行政合同的规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主张将医疗服务协议认定为民事合同,努力发掘民事法律规制手段在规制骗保中的积极作用。

2惩罚性赔偿引入协议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医院医疗服务改善汇报材料

市卫生局: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医院开展“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苏卫医﹝2008﹞39号)要求及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和医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努力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难问题,我院本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的总方针,坚持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自查、互查、积极整改等办法,努力完善我院医疗服务流程、制度和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我院领导对此次全面改善医疗服务的专项行动非常重视,充分认识到此次“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是我院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服务专项”工作是省厅、市局强调的战略性工作,决不是所谓“搞形式”,要迅速把专项工作推向我院并不断深化,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院迅速成立了以院长蒋明伟同志为组长的“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提出了“提高认识、统一领导、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并积极听取院属各职能科室就专项工作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制定了由院领导分工负责,科室、人员层层负责的逐级责任制及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组织了相关人员培训。

二、落实制度,合理改善。

“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专项活动”中,我院重点做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落实诊疗责任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首诊首问负责制;建立新型的住院病人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制,制定诊疗、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实行住院医师24小时住院制。二是改进服务流程。门诊大厅和各门诊候诊区增设导医和分诊护士,在各楼层增设挂号收费窗口,实现了分楼层挂号缴费,同时全面开展电话、网上预约挂号服务,减少了门诊拥挤现象;在病人挂号、就诊、交费、检查、取药、住院等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程序,减少排队次数,缩短等候时间,实现门诊“一站式”服务;实行分科、分层、分散候诊,加强力量维护好门诊、急诊秩序,减少病人围观,提高诊疗质量;推行“一医一患一诊室”、“一护一患一诊室”的诊疗模式,开设简易门诊,实行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工作制,对病人提供各环节服务;常规检查取消预约,随到随做。三是开展延伸服务,各科开展电话咨询服务,减少病人往返医院的次数;专门成立病人随访办公室,对出院病人实行电话随访,并将反馈意见记录在案;通过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开设医患交流平台,实行医务公开,解答公众咨询;建立城乡、社区医疗机构联系点制度,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定期组织高职称专家到黄河社区医院开设专科、专病门诊,开办常见病、慢性病防治讲座并现场免费行医,极大的方便了社区患者。四是医护人员加强了与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沟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病人门、急诊到出入院始终贯穿人性化服务和心理支持服务,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同意权。五是专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各科室护士进行定期、不定期考核;注重落实整体护理,经常性的对护理病历进行评比,合理简化病历内容;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每天下病区对危重病人的各项护理措施进行检查;制定护理差错和安全管理报告制度,鼓励护士主动报告差错和问题,并及时召开护士长例会予以批评和纠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