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费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8:01: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疗费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门诊医疗费用补助制度
第一条为妥善解决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因患一些特殊的、不需要住院的大病或慢性病在门诊长期治疗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个人负担,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市人民政府印发〈*市市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用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和《*县人民政府印发〈*藏族自治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已参加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建立个人账户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
第三条参保人员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补助费用,从城镇职工(含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缴费基数划入个人账户中划转,划转比例为0.5%。不足部分,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余中支付。
第四条参保人员患下列疾病,在门诊治疗发生的医疗费,可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补助范围。本办法所称门诊特殊病种(以下简称特殊病种)是指:
Ⅰ类: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腹膜透析治疗);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镇痛治疗。
Ⅱ类:糖尿病;肺源性心脏病;精神病;肝硬化;白血病。
医疗险医疗费用管理体验
我国推行医疗保险已经多年,在医疗保险的实际应用中,为广大参保人员带来了不少切实好处。特殊医疗费用作为医疗保险中的一个方面,目前对其具体定义尚不明确,大致上来说,特殊医疗费用是相对于基本医疗的基础上,主要指医疗费用金额较大、基本医疗支付不起的,需要由单位、医疗保险基金、个人这三方共同支付,或需要由三方中的两方共同支付的医疗费用。探讨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地方特殊医疗费用的具体情况,讨论其管理方法和具体措施,不断完善和调整,保障特殊医疗费用发生时,参保人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一、特殊医疗费用的范围和待遇
特殊医疗费用的范围和待遇,在我国还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固定的划分,各个地方均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国家原则规定的基础上,对适合自己地方特殊情况的特殊医疗费用范围和待遇进行了制定,因此,有特殊医疗费用政策的各个地区之间,也是各不相同的。当然,从总的方面、大原则上还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一般情况下,对因病情需要,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的,在购买组织或器官的时候,以及对超出《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抗排斥药和免疫调节剂的使用费用,可以采用个人支付20%,单位支付80%的方式来划分特殊医疗费用范围。这里的组织和器官主要是指限于肾脏、心脏瓣膜、角膜、血管、皮肤、骨髓等。另外,因病情需要,在体内安装人工器官、体内置放材料时所需的费用,可以采取个人支付10%,单位支付40%,剩下的一般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进行支付的方式来划分特殊医疗费用范围。或者抢救的时候,超出《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费用,可以采用个人和单位各支付一半的方法来划分特殊医疗费用范围。而在确定特殊医疗费用待遇的时候,可以建立特殊医疗补充保险基金,以更进一步的为参保人员提供保障。各个地方在制定相应政策和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的各种因素,制度适合本地区的特殊医疗费用范围和待遇。
二、管理特殊医疗费用的措施
特殊医疗费用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其正常、良性运行,对特殊医疗费用的增加加强控制,对分担特殊医疗费用的合理性进行不断改善,逐渐达到完善的效果。首先,管理过程中要实行事前征询制度。在特殊医疗费用产生之前,参保人员一定要在相关单位和结构了解好特殊医疗费用的相关政策,对特殊医疗费用做到了然于胸。参保人员不方便告知或有困难的,则告知其家属,待征得参保人员或者其家属的同意,并且还要在“征询意见单”上签字之后,才能进行特殊医疗。其次,管理中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特殊医疗费用产生的审批一定要严格,要一丝不苟地进行。当然,特殊医疗费用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很多偶然性,如果参保人员确实有特殊情况不能进行审批程序的,可以在特殊医疗进行过后进行补报,补报的期限在一周之内。在对特殊医疗费用进行报销的时候,需要由相关负责单位进行预审,通过预审的特殊医疗费用,才能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报销。第三,在特殊医疗费用中,对人工器官目录、体内置放材料、报销的额度等进行限制,设置一定的界限。参保人员在进行报销的时候,如果产生的特殊医疗费用超过或与设定的界限值相当,则按照最高界限值进行报销,超出最高界限值的部分由个人进行支付。如果产生的特殊医疗费用比最高界限值低,则按照实际产生的费用进行报销。第四,特殊医疗费用的管理中一定要控制好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特殊医疗费用的总额。
三、特殊医疗费用管理实践改进
医疗费用限制的作用体制
2003年1月我国《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出台,《意见》要求新农合筹资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新医改的逐步推进,新农合的参保人数和筹资标准也在稳步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6%,政府补助标准也大致提升到每人每年200元。在筹资模式上目前全国主要有专人上门收缴模式、滚动式筹资模式、银行代扣筹资模式、协议式筹资模式、“三定”筹资模式等[1]。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对筹资模式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旨在通过对几种新农合典型筹资模式的运行情况分析,然后从不同维度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更具有推广价值的筹资模式,为完善我国新农合筹资模式提供建议[3]。
1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选择了4个样本县,分别是苏南地区的A市、苏中地区的B市和C市、以及苏北地区的D市等4个县(市)作为样本,进行现场考察;通过半结构深度访谈的方法,对4个样本县(市)的新农合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从4个样本县(市)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收集各地新农合政策文件和近年来的主要运行数据;向当地参合农民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回收1118份(有效回收率93.2%),以了解参合农民对新农合的看法。调研时间为2010年5~9月。2样本县的基本情况2.1A市新农合筹资基本情况A市地处长江南岸,是苏南地区的城市交通枢纽。2009年A市农业人口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7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0元,新农合参合率为100%。在新农合筹资方式上,一直采用专人上门收缴方式,在筹资顺序上,采取自下往上的方式,即首先由农民缴纳参合费,然后县级财政、市级财政和省级财政按照参合人数依次配套资助。筹资基本情况见表1.新农合实施以来,需求释放导致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的年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长幅度过大,如果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趋势得不到遏制,有限的新农合基金将不堪重负而出现危机,农民即使参合,从新农合获得的医疗费用补偿收益也将被医疗费用的上涨所抵消。因此,如何控制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趋势是新农合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造成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有很多,如人口老龄化、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通货膨胀等,但相对于这些不可控因素,像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保险费用支付方式、费用分担比例、监督与管理力度及其奖惩机制等可控因素更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机制理论为基础,分析当前费用控制机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1医疗保险理论中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医疗市场供需双方的行为与医疗费用的增长直接相关,因此,应从影响供需双方行为的机制入手,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遏制不合理的医疗消费,使医疗费用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按照医疗保险理论,费用控制的机制主要包括提供者支付机制、风险分担机制、提供者竞争机制、费用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监督和管理机制。(1)提供者支付机制。提供者支付机制包括支付方式、支付时机等。支付方式是支付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付时机也将对提供者是否有控制费用的动机产生影响,即对提供者费用的支付是采取后付制还是预付制,将影响其医疗费用的支出水平。(2)风险分担机制。大量研究与实践显示,如果从源头上控制需求方的医疗费用,实行费用分担是首选机制。不同的支付方式,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将对需方医疗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如起付线和封顶线的设立,分别从两个方面对被保险人不同的风险分担的经济激励,使之在是否寻求医疗服务、寻求何类医疗服务等方面更为理性。(3)提供者竞争机制。要控制医疗费用,就要控制医疗服务的成本。在一定竞争机制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就会产生降低医疗成本的动机。在同等服务质量条件下,更低的价格将会获得优势。英国通过签订合同来进行提供者价格竞争,要求提供者公示其服务价格,使购买者在满足同等质量的情况下,选择低价的服务提供者。(4)费用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医疗保险理论中,对提供方的费用约束机制有多方面,可通过制定和实行基本诊疗规范和用药规范,来约束提供者医疗服务提供行为和医疗费用的支出水平。(5)监督和管理机制。大量实践已证明,监督和管理机制在医疗保险运行与医疗费用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保险理论中,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供需双方都会出现不规范的行为,监督与管理机制将使这些现象得到制约和控制[1]。
2新农合费用控制机制分析
2.1提供者支付机制(1)主要问题。当前,中国医疗服务补偿方式普遍采用按项目收费,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证明,按项目付费的方式虽最简便易行,但也最不利于医疗费用的控制[2,3]。在按服务项目收费的支付制度下,医生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和所开的药品挂钩,甚至推行科室承包,更是加剧了医疗成本的上涨。在这一激励结构中,医生通过诱导需求,提供大量的检查、开大处方,尤其是提供那些有利可图但事实上没有必要的服务来增进自身和医院的利益,是很难避免的。另外,新农合支付时机上也存在不足,新农合现行的支付方式多数是按服务项目报销制(即后付制),这一方式易使医疗供方诱导需求及费用支出,而合管机构只能进行事后偿付,难以有效控制费用上涨[4]。(2)控制机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预算(专项或总额)制方式、按病种支付、按人头预付、按服务项目支付以及各种方式的综合支付[5]。选择适宜的支付方式,应在比较各种支付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通过适当的混合方法,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限制其短处,达到缺陷最小化的管理要求,这在城镇医保支付方式实践中已达成共识,并成为支付方式发展的趋势。王柯等[4]在2005年对江苏部分试点县的新农合支付方式和费用控制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国内医疗保险的理论、做法与新农合的特点,提出在新农合中可采取如下混合支付方式:对住院费用采取以总额控制为基础,结合按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门诊费用可采取按人头预付为主,结合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予以补偿。按病种付费是目前被认为最好的支付方式,可以借鉴重庆、陕西等地按病种付费的做法,深入认识该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探索出符合当地情况的特色支付方式。
医疗费用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为了了解医院、科室、医疗小组营运,医疗设备利用,疾病和手术费用分析,科室和部门费用支出情况。本文采用HIS系统建立分析数据仓库,用描述性统计、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秩和比等方法对医疗费用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利用进行挖掘。
关键词:费用;管理;利用
医疗费用反映了医疗服务资源的消耗,其费用结构反映的是不同服务类别、医疗资源所占比重。因此,做好医疗费用信息的挖掘利用工作,对医院运营管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医院HIS系统,根据不同需求和医院管理工作需要,在建立了若干数据仓库和费用分析表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医疗费用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利用。为医院、科室、部门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医疗资源运营情况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1、数据仓库的建立
根据医院管理工作需要和统计分析工作需要,通过HIS系统建立如下医疗费用分析表:住院疾病费用分析表;重点疾病住院费用分析表;单病种疗效费用分析表;损伤中毒病人费用表手术病人费用分析表;重点手术住院费用分析表;住院医保病人费用分析表;出院病人费用明细表;临床科室业务收入表;重症监护室(ICU)业务收入表;手术麻醉科业务收入表;转科病人费用表;护理费用分析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表;物供科费用支出表;总务库房支出表;医疗库房支出表;医技科室工作量费用分析表。
2、数据内容
透析痛苦指数及医疗费用的防范
【摘要】医疗服务利用的前提是服务对象患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因而就医过程往往伴随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体验。为了缓解就诊过程的感知程度,医院会采取减少身体和心理痛苦的治疗措施,进而推高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服务利用的痛苦感知程度,相关机构要主动寻求解决的优化措施,防范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
【关键词】痛苦指数医疗服务费用控制措施
接受医疗服务毕竟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过程,形成的往往是一种痛苦感知,尽管医疗服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但不同就诊人员对诊疗方案还是会产生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当诊疗方案低于患者期望的标准时,患者便产生一种痛苦的感知。患者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同时对诊疗方案的选择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到医疗费用的变化。
一、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与意义分析
1、医疗服务利用痛苦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痛苦的解释有五种:一是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一种心理状态;二是指使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事;三是指疼痛苦楚;四是指使疼痛苦楚;五是沉痛、深刻。在医疗服务利用中,既有因期望未得到满足的精神痛苦,也有因诊疗方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疼痛和伤害的身体痛苦,因而可以将卫生服务利用痛苦定义为: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因诊疗方案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标准而使患者产生的某种心理不适,或者损伤性诊疗措施对患者造成身体的器官损伤超过期待水平造成的疼痛苦楚。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只要是诊疗方案措施使患者在精神上或肉体上产生的负面感知超过预期,就会产生痛苦现象。
医疗费用管理和药品监控分析
摘要:信息化作为规范各类医疗行为的重要措施,也是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监管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将对其在医疗费用管理和药品监控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现阶段医疗机构临床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医疗费用;付费方式;药品监管
随着近年来医改不断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医疗信息系统逐渐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必备系统。近年来大量研究指出,通过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信息管理程序,有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完善医疗机构的监管机制,同时对于推动医院竞争力也有促进作用。
1医疗费用监控管理
医改过程中出现医疗费用大幅上涨、部分医务人员吃红包回扣现象,导致医患纠纷,看病贵,看病难。现简单分析从传统的医疗费用到通过付费方式改革反过来监控和管理医疗费用。1.1传统的医疗费用。传统医疗付费模式是目前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即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医生开具的医嘱或由护士等录入医疗服务项目生成相应的费用。这种模式下,部分医生通过多提供医疗服务来增加收入,滋生过度治疗行为,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医患矛盾与纠纷。目前对此费用的监控,主要是利用信息系统严格控制药比,耗材占比以及不合理检查等,虽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也存在束缚医生治疗的灵活性。1.2临床路径下的单病种医疗费用。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医院单病种管理模式,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实施临床路径已初步成为世界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探索方向之一。[1]通过临床实践、治疗经验等制定有效的临床路径版本,植入医院信息系统,对符合条件的病人进行入经治疗,医生严格按照路径管理进行治疗,同时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运行情况,如有变异,是否退出或换经等及时提示,依据路径设定的治疗方案,使用哪些药物和用量多少、何时检查、手术等,包括住院天数都有明确指导,此时的医疗费用都会在设定的总额附近小范围浮动。单病种付费与临床路径在控费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制定单病种标准治疗、护理流程及诊疗项目,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单病种付费标准,便于控制费用、控制医疗质量、有利于改进质量管理及资金平衡等;降低医疗费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效率等。1.3按疾病分组付费模式下的医疗费用。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是一种以病例的诊断和(或)资源消耗类型作为基本依据,信息系统平台综合评估疾病的诊断类型、患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伴随证等,将临床过程较为相似,医疗费用较为相似的病例划分到同一个组(DRG)内。DRGs属于一种综合体系,与其他管理理念最大不同在于其注重对不同疾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进行分析,根据医院实际医疗需求和相关资源在就诊过程中的使用情况,更加深入的评价医疗机构服务绩效和医疗费用的管理情况。医院医疗费用管理引入DRGs是发展趋势,其不仅能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质量,发挥显著的导向和制约作用,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经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采用DRGs分组,通过针对不同类型患者进行不同管理,为患者提供不同服务,从而有效的确保了管理和服务效果,进一步确保了医疗服务绩效考核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施DRGs付费之后,将极大的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形成多方(临床、医保、医务、质控、病案管理等)互动局面,由对医生医疗费用、医疗行为的严格监控到医生提高业务水平、医生主动控制医疗费用的方式转变。
2药品监控管理
药品费用上涨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药物经济学;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定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药物经济学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本文对药物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作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品费用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离休干部医疗费用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离休干部就医,合理使用统筹基金,根据中央、省和扬州市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所有离休干部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均可就诊,就诊时需持离休干部专用证和病历。门诊医疗费用由个人现金支付,然后凭发票和处方到经办机构报销;住院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直接结算。
二、离休干部在市内住院实行逐级转诊制度,在一级医院就诊的离休干部,因病情需要转诊,应首先考虑转往市内二级医院或专科医院。
需要转往市外医院就诊的,原则上转往我市确定的下列三级综合医院或大型专科医院: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血液病医院、上海市长海医院、长征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瑞金医院、肿瘤医院、眼耳鼻喉医院。
三、凡需市外转诊的病人,由经治医师提出建议,科主任同意,经医院医务(医保)科签署意见,到市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审核手续,经批准后方可赴市外诊治。
离休干部转往市外医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垫付,待治疗终结,由用人单位或个人凭出院小结、住院费用清单、发票等到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
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影响
一、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影响
目前,通过对我国现有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发现,对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制度覆盖范围较小。诚然,我国在医疗保险制度确立之初始终强调公平性,但是,由于制度覆盖面较小,惠及老年人数量较少,与我国老龄化结构背道而驰,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地区老人,并没有受益于医疗保险制度,且民营、三资企业等人员参保率极低,受到参保人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的影响,保险基金的数量锐减,很有可能影响医疗保险体系发挥可持续作用。其次,难以满足老年人医疗费用需求。基金平衡是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落实的关键,但是,就现阶段来看,由于老年人群参保率极低、且结构不合理,使得基金的积累性逐渐萎缩,甚至很多老年人不参保,造成基金筹资率十分低,一旦老年人出现大病、重病或者慢性病等,统筹基金会无法满足资金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使得参保老人不得不支付高额医疗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经济负担。最后,缺乏对区域卫生的规划。区域卫生规划缺乏合理性,重复建设、结构失衡等现象普遍存在,无法满足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利益,为此,应加强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以为我国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增加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
1、调整服务对象,提高公平性
受到各地方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医疗保险存在一定差别,而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要想真正增加老年人医疗费用,给予老年人安乐晚年,需要扩大制度覆盖范围。政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主体,应将该问题作为日常工作的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构建长效机制满足弱势群体基本医疗需求,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切实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问题,同时,还需要创办一些平价医疗服务点,提供一些平价药物,帮助老年人减少医疗费用,使老年人能够获取相应的医疗服务。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媒介等途径,吸引企业、社会等主体共同建立医疗救助机制,减少由于个人承担不起医药费用而引起的被迫停药情况。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确保老年人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还能够有效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
2、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实施退休人员大病保险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就诊暨医疗费用补助制度
为规范和方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以下简称参合农民)就诊和办理医疗费用补助,维护参合农民的正当权益和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根据《*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实施方案》和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合作医疗)政策,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参合农民门诊就医及门诊费用的补助程序
(一)、参合农民到县及乡镇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的程序是:挂号、医生看病、检查、开处方(双处方)、算帐后,再持自身的合作医疗证、处方到该定点医疗机构的合作医疗补助窗口办理门诊补助结算、交自付药及超出个人帐户余额部分的医疗费、在合作医疗证上登记后取药、治疗。
参合农民凭合作医疗证,在定点的村卫生室就医的,由村卫生室处方、结算、在合作医疗证上登记,交自付药及超出个人帐户余额的医疗费、取药、治疗。凭《*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医疗费用补助结算单》、处方、正规发票,由村卫生室负责每月15日或31日到所在乡镇(中心)卫生院办理补助,也可由参合农民持合作医疗证、处方及正规发票年内不定时到所在乡镇(中心)卫生院自行办理补助手续。
(二)、村卫生室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进行合作医疗证、身份证件或户口簿及各种诊疗费用的审核,填制一式三份的《*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医疗费用补助结算单》,并在医疗证上填写本次门诊就医的相关情况及门诊补助的金额、家庭帐户的余额等。交参合农民查对无误,参合农民要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医疗费用补助结算单》上签字和盖章,结算本次门诊费用补助。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助窗口要与医疗缴费窗口一起办公,方便参合农民结算。
二、参合农民住院及住院费用补助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