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7:39: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疗保障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设计

一、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体现公平优先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分配原则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社会保障属于社会再分配的范畴,因此,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提高效率来缓解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压力,成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力度更大,从各地正在推进的医疗保障改革方案来看,尽管改革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与过去相比个人的医疗保障责任在扩大,政府责任在缩小,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医疗保障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医疗机构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导致城市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好,而城市社区医院,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维系艰难,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结果是城市人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往城市跑,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其二,我国连年对医疗机构投入减少和药品涨价的补偿机制缺乏,迫使医疗机构出现较强烈的逐利倾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逐步成为其主要的功能。由于医疗市场是一个特殊市场,医患信息不对称,市场竞争往往使价格升高。例如医疗机构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往往竞相购买高精尖设备,使我国本来就不足的医疗资源重复配置而浪费,设备购入后为尽快收回成本并获得利润,往往过度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很容易形成市场垄断的地位,市场垄断条件下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将不可避免。医疗保障费用与日俱增,政府、个人、企业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占我国人口70%以上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村人口更是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

因此,笔者认为,医疗事业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虽然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是却背离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平优先的理念下,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政府责任来看,中国的医疗保障所存在的问题,根源主要不在于缺少公共资金,而在于缺少公平优先的价值理念和有效的政府管理。

政府如何在医疗保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贯彻公平优先的价值理念,构建公共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呢?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但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社会保障能力差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中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与生活水平相适应[2].因此,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要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中所用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

查看全文

演进中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免费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内容,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从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开始,在医疗保险制度诞生的100多年里,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经历了萌芽、建立、发展和改革几个阶段。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范围的制度改革,与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高度融合,持久而深入地展开。

发展渊源

各国的国情不同,各自制度不断演变,但是在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史上却呈现出来一些典型模式。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在福利经济学、社会公平思潮影响下,确定了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的福利制度框架,形成了全民医疗保健服务的福利模式,这种模式在北欧和一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有了传承和借鉴。

德国在新历史学派、社会改良思潮影响下,在社会矛盾和工人力量的驱动下,建立了缴费和待遇相挂钩的医疗保险模式,亚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选择了这种模式。

美国受凯恩斯理论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作为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建立了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仅为老人和穷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市场保险模式。虽然完全借鉴美国模式的国家很少见,但是通过市场运作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很多国家都存在。

新加坡作为摆脱殖民统治的高度市场化国家,采取了独树一帜的完全个人账户的强制公积金模式,印度尼西亚、中国等一些实行完全账户和部分账户的国家借鉴了这种模式。

查看全文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优抚对象医疗待遇,建立和规范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办法》和《甘肃省〈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实施办法》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基础,以医疗补助、大病医疗救助为补充,以医疗减免为配套,实行属地管理。

第二章保障对象

第三条凡持有本市户口的下列优抚对象适用本办法:

(一)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红军老战士、在乡红军失散人员;

查看全文

抚恤定补医疗保障制度

第一条为了保障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待遇,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抚恤定补优抚对象(以下简称优抚对象),是指具有本省城乡居民户籍且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领取定期抚恤金或者定期定量补助的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退役人员。

第三条优抚对象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享受医疗保障待遇。保障水平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保证优抚对象现有医疗待遇不降低。

建立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度。给予优抚对象医疗服务优惠和照顾。

第四条优抚对象按照属地原则参加相应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五条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同步参加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有工作单位的,其单位缴费部分和个人缴费部分由所在单位缴纳;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经审核确定为特困企业的,由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统一办理参保手续,其单位缴费部分和个人缴费部分,经县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民政、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确认后,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解决。

查看全文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论文

摘要: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体现公平优先原则。医疗事业改革的完全市场化取向背离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遵循利益均衡性原则,要调整医疗、医药、医保、医患四个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推动诚信体系的建立,强化诚信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基础。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价值理念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最为艰难的部分。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作课题组正式公布了课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煮成了“夹生饭”,即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富裕阶层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评价是:“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1].笔者认为,我国的医疗保障改革之所以成效不显著,令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都不满意,问题结症在于缺乏合理的制度设计,关键是没有形成普遍认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价值理念基础。社会价值理念的重要性在于为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确立方向,只有在正确的价值理念基础上才能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本文试就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价值理念谈一些看法。

一、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体现公平优先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分配原则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社会保障属于社会再分配的范畴,因此,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提高效率来缓解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压力,成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力度更大,从各地正在推进的医疗保障改革方案来看,尽管改革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与过去相比个人的医疗保障责任在扩大,政府责任在缩小,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医疗保障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医疗机构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导致城市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好,而城市社区医院,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维系艰难,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结果是城市人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往城市跑,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查看全文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世界各国在发展农村医疗过程中都经历了各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绍下几个国家:

(一)联邦德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在欧洲联邦德国,大方的农村大部分地区都由政府实行了对农民健康保险的强制性制度。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由分布在联邦德国各个州的20家针对农民的医疗管理和相应的照料公司来进行经营。参加农村农民医疗保障人数已经达到65万,这个数字约占联邦德国总人口的0.8%,而在联邦德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仅2.4%,因此说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在他们的国家内,保费缴纳的多少与每个公民的现实收入相挂钩,通过政府的这种做法使农村合作医疗得以顺利进行下去。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政府缴费的强制性,二是实行与收入关联的缴费制度,三是保险资金运营市场化,四是由联邦政府财政的巨额财政补贴兜底。

(二)日本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分析研究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后是战败国,日本为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的健康,动员全国农民积极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国民所交纳社保的基金主要来源于被保险人参保所缴纳的保险费,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国民的参保也相应地进行财政补贴。日本采用按照保险费收取的标准进行参保,并且规定参保人员的年收入应当具有一定的比例,并且要求每年进行一次核定。通过日本农村医疗保障的做法在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第一方面是日本国家具备了健全的医疗保障法制体系,第二个方面是日本具有完备的业务运营保障体系,第三个方面是日本具有相对完善的各个监督体系,第四个方面是日本具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相当数量的政府补贴钱款。

查看全文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探究论文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是工业社会转型的产物,它是由政府为社会成员的疾病医疗、健康关怀提供必要的保障,使民众能够积极应对疾病风险,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它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实行了以医疗保险为核心、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制度在5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引起了美国历届政府持续而艰难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理念及改革措施也许能够对当前中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美国/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一直实行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以医疗保险为核心的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医疗保障制度在其5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引发了美国历届政府进行的、以提高医疗保险覆盖面、减少医疗卫生负担不公平性、努力降低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等为导向的持续改革。当前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结合各个试点模式基础上建立以“基本水平、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期间的辉煌、改革之初的急剧衰退两个极端后也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304个县的乡村进行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学习与反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背景、运行状况、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从中获取经验与教训,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实践。

一、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应对民众日益面临的疾病风险,借鉴19世纪末期英国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美国政府逐步建立起以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其法律依据是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社会保障法》。该法案共计10章,其中第6章主要内容就是公共卫生工作。可是,当时的公共卫生只覆盖城市居民,广大农民排除在这个保障制度之外。“二战”结束以后的1945年11月,杜鲁门总统向国会提出一项加强健康保险立法的咨文。杜鲁门认为,美国医疗保障应当解决“医生和医院的数目及分配”、“乡村缺医缺药”、“个人医疗费用太高”以及“因病致贫”等基本问题,为此,他主张应当争取建立全国医疗健康保障体制,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

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后,他一方面反对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认为那是“社会主义”的医疗制度,另一方面他坚持扩大私人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认为政府的责任在于引导民众参加各种医疗保险,使他们在自身无法控制的灾难面前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并签署了《印第安人健康照顾法》等法案。肯尼迪当选总统后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得到发展,从1961年起,他相继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的多项特别咨文,指出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下的健康保险计划”。为了强调医疗保障中的国家责任,约翰逊总统在1965年1月还出台了针对老年人的《医疗照顾及援助法》,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Medicare”与“Medicaid”。前者规定了“65岁以上老年人在生病期间可提供90天的住院服务”以及“100天的院外服务”等,而后者主要面向穷人及其他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1970年尼克松总统先后颁布了《职业安全及健康法》、《健康维持组织法》等涉及到职工人身安全及各种工伤事故处理与赔偿问题的法律。这一段时期,美国医疗保险种类不断增多、保险对象不断扩大、保险待遇不断提高以及保险法规不断建立,从而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医疗保障法规及制度体系。

查看全文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走在“新常态”的道路上,经济结构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折性变化,这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来说,既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随着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日益完善,由于经济落后等固有原因,农村医疗保障中统筹层次较低、资源配置失衡、管理制度混乱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基于“新常态”的特殊背景,结合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现状,做出合理调整:提高统筹层次、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法律制度、把握发展机遇。

关键词:“新常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是人口总数超14亿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比例约占45%,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新的机遇、挑战也随之而来。就社会保障中的农村医疗保障而言,如何全面认识医疗保障的发展新阶段,同时应对改革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借力于“新常态”,缓解农民求医不易的现象,保障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

一、“新常态”的基本概念

“新常态”这一新名词逐渐在当今社会流行起来。这一概念是于2014年提出,用该词描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并在日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新常态”的四大特征:经济方面,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方面,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方面,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型增长点。在我国,“新常态”不仅包括经济方面,也涵盖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将逐渐发展为我国未来社会进步的重要依据。

二、“新常态”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影响

查看全文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正处在调整和重构时期,它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原农村合作医疗是社员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体系,是社员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建国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体系。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体制的解体,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于是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状态。

(二)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查看全文

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与措施

医疗保障制度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经济制度。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工人们强烈要求资方提供工伤医疗保险,后来逐步发展出医疗保障制度。时至今日,它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给医疗保障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较为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我国,医疗保障可以看成是政府和社会主体的一种公共职责和行为,保障疾病风险来临后公民能够得到基本诊治。可见,医疗保障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由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以减少公民利用医疗服务的经济障碍,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为目的一种保障制度。

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

自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的核心项目——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启了新的篇章。时至今日,我国已形成了以城乡医疗救助为兜底,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但仍需清楚地认识到,现行制度还有待完善。1.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不足。1998年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和2016年颁布的《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筹资与待遇仍然存在着差异,其实质就是制度的不公平性。2.居民医保制度中的个人缴费责任偏轻。无论是城镇职工医保,还是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占医保基金的比例较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负担加重,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全民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存在风险,需要均衡参保人、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的筹资责任,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筹资运行机制。3.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力量未能充分整合。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比较晚,在医疗保障领域发挥的空间和作用有限,致使我国政府在医疗保障制度中承担较大责任,这不利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的发展。4.商业医疗保险险种不多。我国商业医疗保险起步较晚。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人寿保险业务后才开办商业医疗保险,与美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相比起步较晚,数据匮乏,疾病险种数量不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开始更加重视自己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对商业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险种单调,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开发新险种,满足不同人群对医疗消费的需求。2019年11月26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十年分两步走的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目标,这为建设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由扩面转向增质的发展趋势。

二、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及其发展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医疗费用的增长,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本文针对四种医疗保障模式,分别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英国、德国、新加坡、美国这四个国家进行介绍。1.英国医疗保障制度。197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和1986年实施的《国民保健制度》是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卫生服务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私人医疗保险。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基层、中层、高层,分别对应的是全科医生、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实行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地区的垂直管理,并采用严格的转诊制度来实现分段提供医疗服务;私营医疗保险主要满足收入较高、医疗服务需求较高的人群,是对国家法定医疗保险的补充;社会医疗救助则针对特定的弱势群体。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对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公立医院服务质量不佳,整体运作缺乏活力,不能满足公民的医疗保健需求。正是基于此,近几届英国政府均着手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主要是在保证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的基础上,提高制度的运作效率,包括适当增加个人医疗费用的负担范围和负担比例,鼓励私人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展开竞争,激活公立医院的运作活力,提高服务能力,调动私人保险机构,等等,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提高公民医疗卫生水平。2.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以个人努力帮扶自己为原则,主要包括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计划三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在新加坡,企业、团体、个人等被雇用的所有职工都必须参加中央公积金计划。保健储蓄计划是中央公积金计划的组成部分,要求员工与用人单位按一定比例缴纳保费,筹集到的基金主要解决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健保双全计划,也被称为大病保险计划,主要解决保健储蓄计划保障不足的问题,是一项低保费医药保险计划,目的是分担低收入人群遭遇重大疾病时的经济负担;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相对贫困人口,患病后无力就医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为此,新加坡政府又推出了保健基金计划,是政府出资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穷人设立的基金,目的是使这部分群体也能看得起病。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的激励性比较好,大多数人通过自己缴费来支付医疗费用,但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的互助共济性差、老年人口医疗负担重等。到2019年,新加坡65岁以上公民占总人口12.39%。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新加坡不断调整和优化医疗保障制度。如为失能老人建立了乐龄保健基金,推出终身健保计划取代健保双全向计划。3.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法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1883年,俾斯麦执政时期就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德国的医疗保障主要由法定的社会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中的医疗保险构成。在德国,法定社会医疗保险是德国最主要的医疗保障制度,是除法律规定高收入人群可自愿购买外,大多数德国人必须买的一种保险,已覆盖了88%左右的人口。法定医疗保险由企业(单位)主动缴纳,原则上由雇主与雇员双方共同承担。对于月收入低于一定额度的雇员,其保险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并且德国法律还规定,强制参保人的配偶和子女无须缴费即可连带成为法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享受与义务投保人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在德国,联邦政府设立医疗保险局,该局隶属于国家卫生与社会保障部,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设计制度、制定法律、审批和监管各经办机构,不参与具体的医疗保险事务,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德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财务模式,雇主和雇员承担主要缴费责任。这种模式优势在于简单易行,基金贬值风险低,互济性强;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自我预防保健意识缺乏导致的支付危机仍显不足。因此,近年来,德国政府针对医疗费用快速上涨进行了一系列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包括改革医疗费用支付额度、费用分担方式等,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行为进行约束和调整。4.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特点之一就是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体保险,该国一多半以上人口都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由医疗照顾计划和医疗救助计划、团体健康保险和私人商业医疗保险构成。196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修正案,逐步建立起了医疗照顾计划和医疗救助计划。这两项计划是以老年人、穷人、残疾人为主要保障对象,政府承担主要财政责任,主要是解决保险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团体健康险是政府通过税收和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雇主自愿为员工提供的一种医疗保障项目,是企业为吸引人才而开展的一项员工福利计划;美国自20世纪末就开始发展商业保险,时至今日,私人医疗保险组织类型多样,保险计划品种丰富,如双蓝计划、健康维持组织、优先提供者组织,等等。政府承担的医疗照顾计划和医疗救助计划、雇主提供的团体健康保险,以及个人购买的商业保险,并没有覆盖美国全部人口。于是,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先后签署了《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和《医疗保健与教育协调法案》。当然,奥巴马的这些改革也触动了多方面的利益,遭到了其他党派、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反对。截至目前,美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方面仍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