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7:32: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疗保障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疗保障机制

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分析论文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将递增。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新华社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工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机会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的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生活环境、饮食条件差,受伤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建筑行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86起,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农民工某聚居地的调查显示,500份问卷调查结果中,有39.1%的人生过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过病的农民工中,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单位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仅有70.15元,不足实际看病花费的l/l2。农民工,作为农民与工人的结合体,他们是农民,又身处城市,而无法享受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他们是工人,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又无法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保障体制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其中除公费医疗制度外,劳保医疗其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其经费来源于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体服务对象仍为广大城镇职工,农民工难以争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其主体服务对象为农民,采取个人缴纳为主,公共财政资助与合作信用保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工并没有被包含在这三个支柱的医疗对象之中,完全处于医疗保障网络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设计的偏失,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等情况依然存在。虽然农民工是以青壮年劳动者为主的群体,但由于其总体工作环境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难免。有资料显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对医院服务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当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医疗,因为花费较低;24%的人患病后虽去就医,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层卫生机构或私人诊所(多数是无照经营)提供的服务,只有在疾病严重时,才会去高层级医疗机构;而在应该住院治疗者中,有30%的人放弃住院,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2.城乡二元格局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制约。我国目前仍为城乡二元格局的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二元户籍制度的实行,虽然促进和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二元户籍制是城乡不平等的最大根源,使得农民进城后仍然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和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他们仍处于与城镇户口的市民身份不同、权利不等的“二等公民”的地位。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分割制度在医疗方面的体现是: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落差。国家通过建立项目齐全、水平比较高且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职工的低工资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城镇企事业职工的医疗问题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家庭,国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承诺却微乎其微,除少数农民工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少量的国家救济外,国家在农民工的医疗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农民工在医疗方面得不到国家的任何“照顾”。除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救济外,农村实际不存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据有关统计显示,在2003年,占国家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30%左右的城市居民却占有社会保障费89%。城市人口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己是农村人均30倍之多。尽管现阶段,有一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农民工来说,其“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并没有切实解决。

3.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建设的影响。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是前者的近5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

查看全文

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对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指出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城乡二元格局的制约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提出要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创新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体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工;农民工医疗保障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将递增。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新华社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工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机会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的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生活环境、饮食条件差,受伤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建筑行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86起,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农民工某聚居地的调查显示,500份问卷调查结果中,有39.1%的人生过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过病的农民工中,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单位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仅有70.15元,不足实际看病花费的l/l2。农民工,作为农民与工人的结合体,他们是农民,又身处城市,而无法享受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他们是工人,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又无法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保障体制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其中除公费医疗制度外,劳保医疗其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其经费来源于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体服务对象仍为广大城镇职工,农民工难以争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其主体服务对象为农民,采取个人缴纳为主,公共财政资助与合作信用保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工并没有被包含在这三个支柱的医疗对象之中,完全处于医疗保障网络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设计的偏失,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等情况依然存在。虽然农民工是以青壮年劳动者为主的群体,但由于其总体工作环境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难免。有资料显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对医院服务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当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医疗,因为花费较低;24%的人患病后虽去就医,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层卫生机构或私人诊所(多数是无照经营)提供的服务,只有在疾病严重时,才会去高层级医疗机构;而在应该住院治疗者中,有30%的人放弃住院,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查看全文

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漫谈

[摘要]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对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指出农民工医疗保险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城乡二元格局的制约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提出要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创新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体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工;农民工医疗保障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将递增。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新华社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工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机会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的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生活环境、饮食条件差,受伤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建筑行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86起,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农民工某聚居地的调查显示,500份问卷调查结果中,有39.1%的人生过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过病的农民工中,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单位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仅有70.15元,不足实际看病花费的l/l2。农民工,作为农民与工人的结合体,他们是农民,又身处城市,而无法享受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他们是工人,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又无法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保障体制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其中除公费医疗制度外,劳保医疗其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其经费来源于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体服务对象仍为广大城镇职工,农民工难以争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其主体服务对象为农民,采取个人缴纳为主,公共财政资助与合作信用保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工并没有被包含在这三个支柱的医疗对象之中,完全处于医疗保障网络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设计的偏失,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等情况依然存在。虽然农民工是以青壮年劳动者为主的群体,但由于其总体工作环境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难免。有资料显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对医院服务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当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医疗,因为花费较低;24%的人患病后虽去就医,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层卫生机构或私人诊所(多数是无照经营)提供的服务,只有在疾病严重时,才会去高层级医疗机构;而在应该住院治疗者中,有30%的人放弃住院,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查看全文

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5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并且这一数字还将递增。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新华社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工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机会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的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生活环境、饮食条件差,受伤和生病的可能性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建筑行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86起,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2004年底在北京农民工某聚居地的调查显示,500份问卷调查结果中,有39.1%的人生过病,有些甚至多次生病,12.9%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在生过病的农民工中,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另外40.7%花钱看病的人人均支出是885.46元,而所在单位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仅有70.15元,不足实际看病花费的l/l2。农民工,作为农民与工人的结合体,他们是农民,又身处城市,而无法享受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他们是工人,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又无法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原因探究

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性缺失和不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保障体制中,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其中除公费医疗制度外,劳保医疗其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其经费来源于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其主体服务对象仍为广大城镇职工,农民工难以争得一席之地。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其主体服务对象为农民,采取个人缴纳为主,公共财政资助与合作信用保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工并没有被包含在这三个支柱的医疗对象之中,完全处于医疗保障网络之外。由于政策及制度设计的偏失,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等情况依然存在。虽然农民工是以青壮年劳动者为主的群体,但由于其总体工作环境较差等原因,生病在所难免。有资料显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对医院服务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当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65%的人患病后靠自我医疗,因为花费较低;24%的人患病后虽去就医,但其中48%的人是利用基层卫生机构或私人诊所(多数是无照经营)提供的服务,只有在疾病严重时,才会去高层级医疗机构;而在应该住院治疗者中,有30%的人放弃住院,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2.城乡二元格局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制约。我国目前仍为城乡二元格局的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二元户籍制度的实行,虽然促进和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二元户籍制是城乡不平等的最大根源,使得农民进城后仍然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和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他们仍处于与城镇户口的市民身份不同、权利不等的“二等公民”的地位。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分割制度在医疗方面的体现是: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的落差。国家通过建立项目齐全、水平比较高且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职工的低工资得到了适当的补偿,城镇企事业职工的医疗问题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家庭,国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承诺却微乎其微,除少数农民工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少量的国家救济外,国家在农民工的医疗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农民工在医疗方面得不到国家的任何“照顾”。除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救济外,农村实际不存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据有关统计显示,在2003年,占国家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30%左右的城市居民却占有社会保障费89%。城市人口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己是农村人均30倍之多。尽管现阶段,有一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农民工来说,其“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并没有切实解决。

3.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建设的影响。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是前者的近5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

查看全文

老干部思想政治思考

近几年来,我区认真贯彻津党发〔****〕32号《天津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办法》的文件精神,在落实离休干部医药费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了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离休干部医药费拖欠问题,确保了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离休干部医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区现有离休干部339人,其中司局级离休干部29人、处级以下离休干部310人,平均年龄75.1岁,体检患病率为98%。他们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中,仍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这些老同志已经进入高龄、高发病阶段这一实际情况,从政治上关心好他们、从生活上照顾好他们,特别是建立并完善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让老同志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美好愿望,安度好晚年生活,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所以,我们始终把做好离休干部工作置于全区工作的大局中,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抓好抓实离休干部的各项工作。

****年以前,天津市离休干部的医疗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我区也曾被拖欠离休干部医疗费问题所困扰。对此,区委给予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企业再难,也不能难了老干部,企业再苦,也不能苦了老干部,同时,成立清欠领导小组,加大了清欠工作的力度。通过一事一办、特事特办的方法,认真清欠离休干部医药费,从****至****连续三年时间,依靠区财政的投入,全区共清欠离休干部医药费达149万元。

****年,市委下发《天津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办法》文件,确立了我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机制。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提高认识,在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大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夯实医保工作基础,同时按照市委关于“资金统筹、单位管理、两级保证、财政帮助”的原则,结合我区工作实际,于****年4月制定并下发了《塘沽区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支持机制。区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离休干部医保工作情况的汇报、解决离休干部医疗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老干部工作部门,把落实离休干部各项生活待遇、包括医疗费报销问题列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按照市、区委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区委组织部、区委老干部局、区财政局、区医疗保险管理局、区卫生局、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分中心及医疗卫生单位积极配合协作、各司其职,以保证离休干部医保机制的顺利实施。

三年来,由于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得以顺利运行,拖欠离休干部医疗费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老同志对此表示十分满意。

查看全文

医疗保障思考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并强调“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医疗保障体系,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对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

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需要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推动。其中,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和意义在于:

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迅速扩容,力争尽快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医疗保险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委托管理,可以分担社会医疗保险的压力,有助于迅速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同时,社会医疗保险只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大力发展社会补充医疗保险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提高医疗保障体系运行效率。通过商业保险机制克服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国际社会具有普遍性。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运行效率还比较低,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充分发挥其专业化经营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健康保险涉及第三方,即医疗服务提供者。一般来说,社保机构与医院合作动力不足,议价谈判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医疗费用风险控制能力也比较弱。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医保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助于解决健康保险发展的风险管理难题。

查看全文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论文

【摘要】自新医改方案确立以来,明确指出了让所有人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建立健全可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而在新医改背景下,需要积极推进全民医保。但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与费用负担等方面却始终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城乡差距直接影响了全民医保的推进。基于此,新医改方案中也同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城乡医疗保险机制差距并完美衔接的政策。为此,文章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城乡之间医疗保障机制间的差距,并提出了有效地衔接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比;衔接;问题;探究

新时期背景下,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建设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覆盖了全国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与看病贵的情况,同时在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给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高度重视,并且正确认知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衔接方法,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有关城乡医疗保险状况的对比研究

(一)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与筹资标准等方面的对比。现阶段,新农合主要是由县级负责并统筹,虽然县与县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但是,居民的医疗保险始终是地级市统筹。另外,对于新农合筹资标准来说,其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在财政补助方面的对比,在2009年新农合平均每个人的补助是95元,但是居民医保却能够每人补助130元。除此之外,在居民医疗保险缴费类别方面,新农合参与保险的人员单一性明显,而且并没有覆盖收入不高的人群或者是孤老人群。但是在居民医保当中,孤儿和孤寡老人无需履行缴费这一义务却能够享受到医保的权利。(二)医疗保险运作模式与服务水平的对比。因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所以在使用现代化设备方面也并不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新农合都是手工操作,即便节省了运行的成本,但是出现漏洞的几率却不断增加。而对于城市居民医保而言,则使用的是专业的医保软件,通过联网操作的方式,虽然实际运行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却大大减少了错误发生的几率。而新农合定点医院通常都是乡镇卫生院,所以,服务的条件以及医疗水平都有待提升。但是居民医保门诊则是市区的卫生中心,还可以在室内的二级与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由此可见,与新农合相比,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不管是就医环境亦或是医疗水平都突显出一定的优势。(三)医疗保险待遇的对比。首先是支付限额对比,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都会超过本地农民人均净收入的六倍,而居民医疗门诊则不负责报销,每年住院的最高支付限额要高出新农合的一万元左右。其次是生育费用的对比,如果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吻合,那么新农合参保人员的生育费用则可以报销,但是居民的生育费用却需要自主管理。最后是住院费用的对比,在新农合背景下,报销的比例通常高于城市居民医保的5个百分点。

二、现阶段城乡医疗保障机制的问题解构

查看全文

建立财政支持机制意见

为了切实保障离休干部离休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和医药费规定实报报实销,根据中办厅字[2000]61号文件、豫办[2002]20号文件和信办[2003]3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离休费保障机制

(一)离休干部离休费的保障原则是: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离休干部离休费政策规定(不包括各地自行出台的地区性津贴)。坚持“生活待遇略为从优”及特事特办、优先安排的原则,切实保证离休费按月足额发放。

(二)属于财政全额供给的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离休费,由财政部门按照各单位离休干部人数和政策规定标准,并考虑当年增资因素,每年年初作出预算,保证按月足额发放。县直属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离休费要实行县财政统发。乡(镇)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实行乡镇财政统筹统管,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三)在机构改革中,原属财政全供的单位,整体转为不属财政供给单位的,其离休干部的离休费仍由各级财政部门列支解决。

(四)将效益不好,、发放离休干部离休费有困难的差额补贴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离休费,改由同级财政全额供给。各级财政部门要在每年预算中足额安排,按月足额发放。

查看全文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鲁发〔2020〕18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发〔2021〕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健康建设,确保到2025年全区基本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医药服务供给机制和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协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实现更好保障病有所医的目标。

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

1.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推动全区常住人口依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落实上级医保待遇支付政策(住院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2021年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制度,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到2025年居民普通门诊报销额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左右。进一步完善门诊慢特病管理办法,科学设置起付标准、病种限额和报销比例。逐步扩大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将慢性病毒性肝炎等门诊花费较大的慢特病纳入医保支付。(牵头部门:区医保局;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卫生健康局、区税务局)

2. 完善大病保险制度。落实全省统一政策规定,稳步提高职工和居民大病保险待遇水平,扩大保障范围,重点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2021年,将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纳入职工大病保险报销范围,并逐步提高报销水平。(牵头部门:区医保局;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卫生健康局、区税务局)

查看全文

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革新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重视医疗保险,给予了医疗事业更多的关注度,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医疗保险工作中应当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主要职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险服务系统,健全医疗保障机制,从而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服务,保障各项制度的顺利落实。

[关键词]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参保人员

1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1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问题。1.1.1管理模式单一且不够成熟。现有的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和传统,缺乏普遍的适用性。在日常的工作中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力的合理分配,导致一部分人力资源被浪费,人才得不到重视,逐步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最终造成人才的流失,而且对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难以及时解决从业人员遇到的一些问题,使得从业人员的整体队伍缺乏核心凝聚力,并没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医疗保险各个制度的落实难以进行追踪调查,并不能为参保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1.1.2从业人员整体素养参差不齐。医疗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主要是在人员选拔上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使得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便上岗就业。他们并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计算机水平不高,难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展高效的工作。由于同业人员素质问题,难以成立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划分,导致实际的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随着参保人员的不断增加,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问题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1.3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在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得并不全面,虽然也应用了一些现代化的软件和设备,但是整体来说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才能解决一部分断保问题。但是由于从业人员计算机水平并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几乎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使得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得不到高效率的应用,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个摆设。1.2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问题及原因。虽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大部分人们都已经参保,享受医疗保险的保障。但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他们对医疗保险并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存在大面积的漏保人员。由于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城乡地区在医疗保险的报销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人民群众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险服务。出现漏保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部分参保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对医疗保险认识不足,认为自身身体条件好,并不需要白白花钱。其次是由于一些流动人员,他们经常跨省,但是由于医疗保险统筹工作并不到位,难以做好地区之间的接洽,最后断保。

2改善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策略

2.1提高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转变他们的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态度。在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选拔上,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充分考虑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为医疗保险工作注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其次是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对在岗的工作人员培训相关的技能知识,使他们熟练掌握医疗保险工作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流程,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转变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学会利用现代化的软件和设备进行工作,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另外,补充一些改革的制度和规定,更新工作人员的从业理念,使其紧跟时展的潮流,逐步提高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解决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应当注重引进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工作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归纳到年终绩效考核当中,提高从业人员的重视程度。建立奖惩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充分挖掘从业人员的潜力,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2.2做好对参保人员的管理工作。在对参保人员进行管理工作时,由于面对人群的多样性,会导致管理工作十分复杂,而且还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需要加大对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医疗保险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参保。同时通过网络宣传,人民群众还能明确医疗保险的各项规定和相关的福利政策,逐步扩大医疗保险的知名度,提高参保率。其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招待医疗保险的缴纳方式。可以设置一个弹性化的缴费管理模式,根据投保的金额来设置受益的比例,遵循多投保多收益少投保少收益的原则,适应更多不同情况的群众,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通过这种形式来吸引更多的民众,消除收入水平较低群众的偏见和顾虑,积极参保,享受医疗保障机制的保护,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3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服务系统。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服务系统。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信息网,便于身处异地的人民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在最快的时间内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保障。充分利用医疗保险服务系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投保人的信息,完成服务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系统也将不断完善。在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借助该系统建立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群众时间。2.4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参保人员如果出现意外急需医疗救治时,医疗保险会根据参保人员的投保条件,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服务,减少参保人员在医疗方面的花费。在医疗保障机制中,民众在医疗方面的花费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的,此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三方面的经济压力,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疗保险机制也应当紧跟其步伐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地区之间的统筹工作,实现信息的共享。制定一些鼓励政策,鼓励参保人员长期参保,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保人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