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7:14: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疗保险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疗保险改革

医疗保险改革论文

摘要:医疗保险改革是社会保险改革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这是因为,医疗保险不仅涉及到医疗供需双方、医疗保险机构,而且涉及到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所以医疗保险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医疗保险劳保改革公费药品......

中国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和适用于国有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集体企业职工参照适用国有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1952年政务院的《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确立了新中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由起初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逐步扩大到革命伤残军人和大学生。其经费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公费医疗核准定额,1961年以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年18元,以后多次调整逐步提高,到1993年,三个直辖市达到206元。由于保障范围的扩大和医疗费用的提高,尤其是医疗费的实际支出大于规定的数额(例如,1964年,规定每人每年为26元,但实际支出为34.4元),国家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1952年制度刚建立时,有400万人享受待遇,到了1995年,享受公费医疗的人数增加到了3400万人,医疗费支出约110亿元。[1]

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适用于国有企业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的劳保医疗制度。劳保医疗费用从劳动保险基金项目下支付。1969年以后,劳保医疗费不再在企业之间调剂,实际上成为“企业劳保医疗”。1956年参加劳保医疗的国有企业职工1600万人,集体企业职工700万人,覆盖职工94%。1995年享受劳保医疗的职工为1.14亿人,占职工人数的76.5%,占城镇从业人员的65.7%,当年医疗费支出约446亿元。[2]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由于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和劳保医疗的人员以及医疗提供者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医疗费用缺乏控制机制,所以他们可以“合谋”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迅速,浪费严重。这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保险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必然丧失生存基础,必须进行改革。

1.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查看全文

浅析医疗保险改革现状

一。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背景及进程

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首先,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不仅如此,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差距过大:新兴产业老职工少,医疗开销相对少,而老企业背上的是总也甩不掉的包袱。另外,个人也被免费医疗制度惯出了毛病。“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小病看成了大病,没病看成了有病。”图的是什么?报销。赚的是谁的钱?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什么后果?浪费。

基于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包袱,1994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已实行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就此告终。到2000年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口5000万。

2002年4月份在哈尔滨召开的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各地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工作进程,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完成今年医疗保险90%以上统筹地区启动,覆盖8000万人的工作目标。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取得相当成效,到今年6月底,全国349个地级以上统筹地区中,307个已经启动实施,占全国的88%;覆盖人数达到5026万人,占全国应参保人数的30%.

二。新医疗保险制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会带来医疗风险

查看全文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探究

一、我国城镇医疗保险的历史沿革

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仍然很低,因此,国家开始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讨论通过《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个人保费的缴纳标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药物报销目录,建立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社区等,提高了医疗保险业的整体水平。

二、制约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的瓶颈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行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存在的矛盾也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的社会保险体制下,企业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供款者

按照现行的供款原则,企业的制度缴费率是28%,其中养老保险为20%,医疗保险为6%,失业保险为2%,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养老负担,一些企业的实际缴费率甚至高达50%。高缴费率,一方面大大损害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迫使企业采取拒缴行为,拒缴行为又会威胁到保险制度的资金动员能力,并且增加制度风险。此外,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比较高,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风险大,参保人的自负医疗费用比例较高,一旦患上大病,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支付不足,参保人不得不付现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增加了其经济负担。

查看全文

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思考

一、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和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已无法真正满足职工群众的医疗保险需求,这就意味着需要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目前职工群众对于医疗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看病难、看病贵,针对在就医方面遇到的这些情况,需要我们根据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进一步的改革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以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对医疗保险的要求,提升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险服务。(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根据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稳步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创新,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的保障。(三)解决医疗保险费过快增长。目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问题比较突出,基于这些问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城镇医疗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改革以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势头,确保医疗保险费用的良性循环,医疗保险体系的持续运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筹集不力。我国没有强制要求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仍有一部分人群并没有#(呆,这辟致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筹集不足。还有一些私营和小型企业为了减少用工成本,没有给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这也是导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资金筹集不力的一个因素,不利于医疗保险持续运行。(二)保障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城镇医疗保障水平整体比较低,不敢生病、生不起病,这些问题都折射出城镇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偏低的现实,另外城镇医疗保险的实际报销比例比较低,以药养医,医生收入与自己的看病收入挂钩,医生喜欢用一些不报销的药品,从而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三)服务质量不高。一些经办人员对医疗保险政策了解不够全面,服务能力有限,导致业务经办水平较低,给职工群众也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服务工作中尽快加以改变。

三、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加强医保基金筹集。积极向广大职工群众宣传医疗保险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以及参加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筹集方面,可以进行强制缴纳,以増加医疗保险收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方面,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金,确保医疗保险待遇落实到位,并且加强劳动监察,更好地维护职工医疗保险权益。(二)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积极做好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待遇的服务,对重大疾病的保险额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提高,从而真正减轻职工群众的医疗负担。加强对医院的监督约束,用药方面要求使用医保药品目录里的药品,同时在诊治方面还要对医生的过度检查进行约束,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三)简化报销程序。进一步简化报销手续,注重加大对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业务经办行为的监督检查,规范各项报销流程,提升医疗保险经办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为参保人群服务。

查看全文

浅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摘要:城镇职工医疗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应当加强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医疗保险制度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使医疗卫生主体多元化,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险的宣传与监督作用,才能解决目前城镇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进行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广大城镇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虽然改革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目前看仍有相当差距。

一、城镇医疗保险取得的成效

1998年,中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促进了医疗机构改革;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此外,通过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进行新医改试点,安徽、云南、江苏等地有望成为首批新医改方案试点地。

各地医疗改革取得的具体成果有:

查看全文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启示

一、国外医疗保险模式概述

(一)国家医疗保险——以英国为例。国家医疗保险是指中央政府通过税收筹集医疗卫生经费,医疗费用由政府控制预算分配到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免费向全体国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通过该模式,医疗资源得以公平分配并使用,以确保公民享有医疗服务的普遍性和公平性。英国是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的代表国家之一,它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分为两部分:国家保健服务和私人医疗保险。国家保健服务制中,每个英国公民都有各自的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公民到政府规定所在地全科医生诊所登记注册,患病时到该诊所诊治;同样公民患病,也可以到英国医院。目前,英国95%以上的医院都是国立医院,主要承担住院服务和急诊,但居民必须通过家庭医生的推荐转诊才可入院治疗,但凡英国公民,都可以在医院接受免费的治疗;当然,英国也存在私人医疗保险,绝大部分是私营企业将其作为职工福利为雇员缴纳部分或全部保险金,这种保险是对于国家保险服务的补充,而且规模较小。优点:政府把筹措的经费直接拨给医疗卫生机构,向全民提供免费或价格低廉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现了资源的公平分配,强调了居民享有看病的全民性和平等性特点;缺点:过于强调公平,造成效率低下,医疗需求膨胀,医疗费用急剧上升,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二)商业医疗保险——以美国为例。商业医疗保险是保险公司以自由企业为主,保险公司根据医疗保险品种和类型进行市场化定价,投保人缴纳一定费用来确保受保人患病时,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约支付医疗费用的制度。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由于为自由企业主办,如果想得到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障必须缴纳高昂的保费,到目前为止,约2/3的美国公民或同雇主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或个体经营户通过自行缴费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对于那些无业者、低收入者、退休老人因为难以接受高昂的保费,所以很难得到医疗保障,此时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就有存在的价值。某种性质上,社会医疗保险是商业医疗保险的补充。优点: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权,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投保;由于医疗保险机构的市场化,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保险公司争先恐后的提供水平较高、质量更好的医疗服务。缺点:因为过于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缺乏公平性,只有缴纳高昂的保险费才能享受医疗待遇,以至于低收入或无业者难以参保,享受不到相应医疗服务。(三)社会医疗保险——以德国为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大数法则分担风险的机制,把少数社会成员患有疾病的风险分摊到全部参保人员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德国医疗保险自立法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医疗保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法定的社会医疗保险,在德国大约有7762万人(约90%的德国居民)参加该种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为失业者、低收入者或残疾人等,参加法定保险的雇员只需缴纳医疗保险所规定费用的一半,另一半由雇主承担。无工作的家属,可以随有工作的家庭成员进行参保。工人和雇员月工资在3600欧元下的都必须参加,超过这个限度可以自行选择除法定社会医疗保险以外的两种模式——社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优点:资金筹集多元化,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保障基金在成员之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体现了该模式的风险共担,互惠互济的宗旨。缺点:这种模式筹集基金采用现收现付方式,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就业比例影响很大,在人口老龄化、就业率下降时,费率过高而难以接受。(四)储蓄医疗保险——以新加坡为例。储蓄医疗保险是指法律强制性规定雇员单方或雇员、雇主双方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储蓄账户以雇员以及家庭的名义,用于支付本人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有政府予以补贴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新加坡在1984年制定了“保险储蓄计划”,立法要求工作者都要参加,每月按照工资比例存入个人账户中,用于支付住院费和门诊治疗项目。会员退休领取存款时,保健个人账户必须有最低存款值——115000新元。在新加坡还有两种医疗保险措施——保健双全与保健基金。这两种措施,主要是对保健储蓄计划在患有重大疾病、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补充。优点:资金供给稳定,强调个人责任,鼓励居民合理利用医疗服务,浪费相对减少,无形中控制了传统第三方付费引起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现象。缺点:由于充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缺乏社会统筹,不能实现基金的调剂使用,缺少互济互惠功能。

二、我国医疗体制现状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制度实施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多次改革,在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以及家庭负担、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但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主要体现如下:(一)医疗保险费用拖欠、少缴、漏缴的现象严重对企业而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保缴费基数逐年增加,尤其医疗保险现行政策规定单位缴费比例为6%-8%,企业感到每年缴费压力比较大,缴费负担较重,企业选择虚报降低的缴费基数,造成医疗保险费用少缴的现象;某些企业责任意识较弱,企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上,不愿为职工参保,形成医疗保险漏缴的现象。对于个人而言:一些在职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劳动关系难转移,所以出现了现公司无法缴费的状况,造成医疗保险费拖欠的情况;个人经营者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达10%左右,个人压力比较大,以至于虚报缴费基数,造成个人少缴现象。(二)医疗保险基金使用不合理部分医疗机构因经济利益提供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医疗机构需要扩大服务人群,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可以从服务、药品中得到不正当经济利益,患者的费用意识较弱。所以医生可能要求看病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开出病人不需要的药品。而对于这一现象,需要相应的控制机制来制约,进而体现了我国的医疗保险控制机制的缺失。

三、国外医疗保险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启示

通过分析国外医疗保险模式,可以了解每个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受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因素诸多影响的,但都是有共性的,结合本国的医疗现状和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的共性,可获得以下医疗保险改革启示:(一)加快医疗保险立法。在德国,医疗卫生方面的立法是较为全面的。法定医疗保险法律有《社会法典》、《法定医疗保险组织结构发展法》、《社会健康保险法》等,关于医院运营成本以及补偿的法律有《全国医院价格条例》等,规范医院投入成本及补偿的法律有《医院筹资法》、《住院医疗服务费用补偿法》等,还有一些机构授权和职责规定的法律。可以看出,德国在医疗卫生方面法律较多,而且立法很有成效。我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曾提出,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法的立法,修改并完善重要的专项性法律发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彰显依法治国成效。国家已经意识到立法的重要性,但至今医疗卫生法律仍有缺失。目前医疗保险费用拖欠、少缴、漏缴的问题十分严重,可以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并惩戒,以此来减少该现象的发生。(二)实施医疗保险层次的多元化。美国的医疗保险是以商业医疗保险著称,商业医疗保险是将医疗保险进行市场化提供,保险公司多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竞争,想赢得利益,需要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来满足人们需求。对于无业者由社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因此,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共同形成美国的医疗保险多元化的层级。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较低,只能保基本。虽然有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但是商业医疗保险的保费过于昂贵,使得低收入人群还是无法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甚至无业者因为无收入,可能连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都无法享受,所以我们在加以完善原有两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来确保低收入、无收入居民也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形成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为全国居民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三)坚持医疗保险水平的适度性和范围的合理性。英国是福利国家的代表之一,英国的医疗保险,政府和企业几乎负担所有的医疗费用,只要是英国的公民,都有权利到医院接受价格低廉或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由于提供的医疗保险水平过高,范围过广,目前英国财政出现危机,赤字难以弥补。要制定一个完备的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要根据本国的国情,英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但在提供广泛而公平的医疗保险服务都如此困难,而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本国更是不易之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医疗保障水平,必须遵守“低水平、广覆盖”原则,想要完成广泛的覆盖全民范围,需要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只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四)建立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新加坡的医疗保险制度要求职工每个月按照工资一定比例存入个人账户,而个人账户是用于支付医疗费用的。在这种制度下,强调个人责任,公民患病到医疗机构诊治,由于账户内的钱财用于支付医疗费用是有限的,促进了公民合理利用医疗服务,如有医生开设出不必要的检查和药物,公民自身会抵制甚至拒绝,这样减少了浪费,也形成了自我控制机制。目前,我国医疗保险最令人堪忧的现象就是基金使用不合理。医院为了获取更多的医疗费用,让受保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开出不对症的药品;受保者的医疗费用意识不够,过度使用医疗基金等。这一系列现象,需要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方,我们可以实行“定额支付、总量控制、超支不补、结余归院”的措施,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于受保者一方,实行费用分摊,通过分摊费用来增强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还可以缩小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与报销比例以控制患者过度使用医疗基金现象。

查看全文

浅析医疗保险改革成商保产品战略

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就目前来看,商业医疗保险仍然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医疗保险在国际上一直是一类操作难度大、盈利空间小的业务,而且,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医疗服务节约化的制约机制还尚未形成,加之必要的统计资料不足,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支出的预测和监控难度大、运作成本高,同时国家对商业医疗保险尚未出台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公众对保险产品价格的接受能力有限,可以说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理想,保险公司经营此类业务的风险较大,这是我国当前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险种单一,保障功能不足,业务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各家保险公司也应当认识到要是等到一切环境条件都就绪了再去推出产品、发展业务的话,恐怕早已丧失商机。值得一提的是,从各国保险发展的经验来看,医疗保险对于寿险公司扩大并稳定客户群体、推销主险产品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是明显的,况且当前医疗改革热潮中凸现的如此巨大的保险需求正是寿险公司打破业务僵局、扩大市场份额的有利时机,所以说各家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大力发展医疗保险业务,而是如何调整产品战略,在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条件下,如何配合医疗保险改革开发适应性产品,以迅速打开局面、占领市场。具体来说,保险公司在确定产品战略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光要长远。首先,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决策时要进行长期效益评估和综合效益评估。虽然医疗保险的短期效益并不乐观,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承保规模的扩大、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资金运用渠道的放宽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商业医疗保险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从综合效益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还要对医疗保险加强公司形象、扩大客户群体、促进主险展业的外部效应给予一定考虑;其次要保证产品可运行的长期性,这是保险公司进行长期、综合评估决策的前提。医改政策是动态的,保险公司要研究医疗改革的趋势,把握方向,开发能长期适应医疗改革进展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这样才能保证险种的生命力,争取到长期的盈利空间。

(二)要合理考虑风险因素。保险公司应当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和外部环境优先发展亏损风险小、需求空间大的险种。就改革趋势看,门诊费用和高档医疗消费是社会医疗保险的真空地带,但商业医疗保险并不能不计风险地有孔即入。从目前情况来看,门诊医疗费用较难控制,而住院医疗保险由于医疗费用数额大、发生率低、医疗方案相对较易于监控,因而保险公司应当优先开发住院医疗产品,谨慎开发包含门诊医疗的综合医疗保险产品;从保险给付方式来看,定额给付型产品要比费用补偿型产品管理控制成本低、操作难度小,更适合作为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险公司应当首先开发、推广重大病种的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暂缓开发费用补偿性的医疗保险产品;从保险期限来看,逐年续保的产品要比长期型或终身型产品对保险公司而言承担的经营风险小,对于试验性险种,保险公司可先设计逐年承保条件,掌握一定经验数据后再附加保证续保条款改造成长期险种,但是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策略也要同时考虑到客户的实际保险需求,应尽量提供保障功能强的实用型险种。

(三)要积极争取、巧妙利用优惠政策。从国际惯例来看,国家为商业医疗保险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是大势所趋,保险公司及行业协会应当利用各种手段向国家争取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更要在现有政策的弹性限度内积极寻求金融创新以巧妙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政策规定企业自办的补充医疗保险保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可以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保险公司可以开发相应产品,先由投保企业申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然后让投保企业将基金委托保险公司代管,保险公司通过各种风险分散手段使其实质上达到普通团体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并从中收取管理费用。这样既可以降低投保人的投保成本,又可以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

(四)积极引进国外保险产品设计思路进行产品创新。国外保险技术比较先进,实际业务中出现了许多非传统的风险转移产品,国内保险公司应当充分汲取其中的产品设计思路,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创新。如可以尝试以下思路:

1.租借式企业自保账户。保险公司向客户企业提供一个单独账户并附加相应的管理、精算和投资服务,保险公司根据服务收取相应手续费。客户租用的账户用于该企业自办医疗保险的保费、赔款和资金运用收益的结算,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应客户要求对超过约定数额的医疗费赔付项目吸纳承保或代其办理超赔分保。这种形式既可以使企业不必自行投入人力物力便可以享受“自保”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又可以将企业自保基金不便承担的高额风险及时转嫁出去,避免自保基金的剧烈震动,而保险公司也可以部分转嫁费率精算上的技术风险而拥有稳定的利润来源,保险双方可以在最大诚信基础上达到双赢。

查看全文

浅论农村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摘要:农村职工医疗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应当加强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国农村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医疗保险制度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农村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使医疗卫生主体多元化,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险的宣传与监督作用,才能解决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进行农村医疗保险改革,建立农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广大农村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农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虽然改革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目前看仍有相当差距。

一、农村医疗保险取得的成效

1998年,中国开始建立农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促进了医疗机构改革;在农村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此外,通过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进行新医改试点,安徽、云南、江苏等地有望成为首批新医改方案试点地。

各地医疗改革取得的具体成果有:

查看全文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一、城镇医疗保险取得的成效

1998年,中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促进了医疗机构改革;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此外,通过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进行新医改试点,安徽、云南、江苏等地有望成为首批新医改方案试点地。

各地医疗改革取得的具体成果有:

1.各地市响应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限制兴建豪华医疗场所”的号召,选择了一部分综合公立医院建立平价医院或济困病房,实行预算式全额管理,收入上缴,支出由政府核拨。自2005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就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平价医院”。2005年12月21日,北京首家“平价”医院——上地医院在海淀区树村西街正式开诊;新疆乌鲁木齐市推出济困医院,乌市计划在现有12家济困医院的基础上,再增加12家,全疆县以上医院设10%的扶贫病房;长沙市第六医院决定在其分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推出平价病房。

2.在城镇医疗改革中,以城镇医疗卫生结构与功能转变为核心,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改造现有医疗机构,使其为社区卫生服务。以肃州为例,肃州每年由区财政划拨资金1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增强了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该区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在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所和边远地区卫生院所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水平,方便农村群众就医的同时,积极引导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向预防保健、村组及城市社区卫生薄弱环节转移,使医疗资源得到优化组合。肃州先后制定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配套文件和社区卫生基本职责、基本工作制度17项,推行了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健康档案、统一微机管理的“四统一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该区已建成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民检查费用较以前降低了30%,药价降低了10%。

3.各地市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收费机制。以镇江为例,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4月起在全省推出外科系统单病种限价收费,到目前为止限价病种已扩展到外科系统70个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多来已有582名患者受益,共为病人节省费用36万元。单病种限价受惠的不仅仅是患者,医院也从中受益。与去年同期相比,50个单病种的工作同比增长12%,均费同比降低19%,其中一些常见病种的工作量增幅和均费降幅尤其明显,基本实现社会满意、患者实惠、医院得益的三赢局面。

查看全文

医疗保险现状改革论文

一。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背景及进程

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首先,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不仅如此,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差距过大:新兴产业老职工少,医疗开销相对少,而老企业背上的是总也甩不掉的包袱。另外,个人也被免费医疗制度惯出了毛病。“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小病看成了大病,没病看成了有病。”图的是什么?报销。赚的是谁的钱?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什么后果?浪费。

基于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包袱,1994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已实行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就此告终。到2000年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口5000万。

2002年4月份在哈尔滨召开的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各地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工作进程,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完成今年医疗保险90%以上统筹地区启动,覆盖8000万人的工作目标。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取得相当成效,到今年6月底,全国349个地级以上统筹地区中,307个已经启动实施,占全国的88%;覆盖人数达到5026万人,占全国应参保人数的30%.

二。新医疗保险制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会带来医疗风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