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6:17: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宜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宜居社区创建方案

为全面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建设水平,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根据20**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宜居首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逐步形成各区人民政府主导,街道办事处主管,社区居委会实施,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努力把我市的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和安全的宜居社区,为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民俗风情旅游城市夯实基础。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确保我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宜居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我市创建宜居社区的实施方案;协调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物业管理、行政执法、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检查、指导宜居社区的创建工作。

查看全文

创建宜居社区方案

为全面提高我市社区工作整体水平,加快宜居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根据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创建宜居社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逐步形成各区人民政府主导,街道办事处主管,各社区居委会实施,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机制。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用2—3年的时间,把我市的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宜居社区(20**年创建100个宜居社区)。为实现建设“亚心之都、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确保我市宜居社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宜居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我市创建宜居社区的政策措施、具体方案;协调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物业管理、行政执法、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检查、指导宜居社区的创建工作。

查看全文

宜居乡村创建情况总结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美丽·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助推“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对标10项考核标准认真开展创建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规划编制及实施

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三高三地”的目标定位,就是要把建设成为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我镇积极推进S216及沿山旅游带打造,高标准建设好清土路、月季大道、S216道路,形成旅游线路纵横布局,因地制宜,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玫瑰、烟叶、蔬菜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共同发展。

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多样性。以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为代表的茶文化,以“中国玫瑰谷”为代表的玫瑰文化等构成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我镇正在扎实推进沿山征地建设,将种植、加工、服务等环节组成产业链式发展,打造“主题旅游产品”,依托区域内的温泉、山地等资源,配套建设温泉酒店群、玫瑰城堡等设施,抓好九龙山-山国家AAAA级景区提档升级。

二、垃圾处理

镇积极推进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原则,引导群众开展垃圾分类,缓解生活垃圾对农村面源污染压力。通过张贴垃圾分类宣传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入户宣传等方式向村民讲解垃圾如何分类、存放、处理等知识,并配备保洁员140名、垃圾清运人员15名,监督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保障全镇环境整洁。全镇生活垃圾处理农户覆盖率达100%,2020年在古楼街社区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发放垃圾桶8套。

查看全文

生态宜居建构及法制保障研究

摘要:乡村兴则国家兴,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任务是乡村生态宜居,乡村生态宜居建设需要经济、文化、环境多方面支持,将绿色思维融入乡村建设之中,充分挖掘乡村生态宜居的当代价值,深刻剖析乡村生态宜居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路径指引。必须使用乡村功能分区框定生态宜居范围,树立绿色观念指导乡村生产生活,坚持绿色标准评价乡村社会发展,完善绿色法制保障乡村生态文明。使广大农民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下和美好生活之中享受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态幸福。

关键词:绿色法治;振兴乡村战略;新发展理念;生态宜居;现代农业

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突出位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就是生态宜居,这就要求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绿色思维,构建制度框架,促进绿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用绿色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为乡村居民生活提质,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凸显乡村生态宜居。

1乡村生态宜居体现的当代价值

在中国发展史中,乡村的生产、生活功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割裂,无论是在重视乡村生产“以粮为纲”的生产主义时代,还是在保障乡村生活中凸显“保护人的生命”的后生产主义时代,这都使得乡村出现了大规模衰落[1]。只有正确认识乡村的当代价值,充分发挥乡村的应有功能,才能保障乡村的全方位振兴。乡村生态宜居是在保障乡村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发挥乡村社会文化的调节作用,促进乡村经济的绿色永续发展,从而维系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经济建设的良性关系。1.1乡村生态宜居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乡村生态宜居要求居住生态环境良好,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和文化氛围浓厚,这都需要绿色发展理念来进行指导。让广大乡村居民在绿水蓝天下感受经济的发展,从而在社会中形成浓厚的绿色发展氛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统筹全局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通过对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融入乡村经济建设之中,为乡村提供了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在工业生产中,绿色发展要求乡村发展过程中降低生态环境损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使其从低效、高排放向高效、绿色转型,尽量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坚持农业生产走循环绿色现代农业道路,抛弃以往破坏水域、土壤的生产方式,不断发掘农业潜力,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扩大农业的生产效益;在居民生活中,充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变消费观念,改变以往生活陋习,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得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首选地。1.2乡村生态宜居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应用。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对乡村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是对乡村居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乡村不仅具有农业生产功能,还具有环境生态和生活功能,是亿万农民的栖息地,在充分保障乡村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主线,将生态和经济放在同等位置上,促进乡村全方位协调发展。我国已经入新时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使乡村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则是解决乡村发展滞后的出发点与落脚点[2]。从人的精神诉求来看,乡村是乡村居民的栖身港湾,他们对乡村环境建设最有发言权,只有维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才能填补乡村居民对乡村的浓厚乡愁;乡村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众多城市居民的“根”,是人们心中摆脱烦忧、返璞归真的灵魂净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释放压力,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可能[1]。从人的物质追求来看,乡村的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物质需求,现有的传统农业发展潜力不足,对内无法挽青壮劳动力,对外无法吸引优质资金,所以只有发挥乡村生态优势,立足于城市消费观念的转变契机,促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得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改变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乡村居民在美好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使其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之中,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最终实现由乡村宜居成果由乡村居民共享。1.3乡村生态宜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本。乡村生态环境是自然馈赠的巨大财富,人类的生产生活构建了人类社会,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乡村生态宜居一方面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了乡村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美好追求,一方面又采取绿色永续发展模式保护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将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使二者和谐共生,互为表里。宜居的乡村风光是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乡村环境,是原生居民对故乡故土的思念和对田园文明的传承,其中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思维[3]。乡村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其有着特有的价值属性,将乡村生产与生活的价值在生态环境之中凸显,重新定位“农耕文明”的当代价值[4]。首先,乡村生态宜居是构建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将乡村生产生活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产业,提升乡村居民收入,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物质财富;其次,乡村生态宜居是一种和谐理念的运用,对大自然抱有感恩之情,即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而不是肆意索取,无休止地破坏。了解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使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本,乡村居民享受着良好的宜居环境,为后世留下青山绿水,享用自然赠予的红利。

2乡村生态宜居面临的现实困境

查看全文

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研究

摘要:绿色宜居村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下的人本经济发展,是在全面贯彻村镇发展规划的同时推进乡村清洁及宜居住宅建造。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不仅局限于经济建设,经济监督规范化管理是村镇协调发展的重点内容。利用三级审计助推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是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三级审计”;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

现阶段,绿色宜居村镇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经济建设,同时强调村镇特色产业格局的布局和调整。面对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现存的村镇经济审计人员职责不清、村镇经济审计调查取证工作受限等问题,加强绿色宜居村镇绿色监督审计已尤为重要。以“三级审计”助推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需要关联多种审计方法并实现经济审计普法。

一、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快的当下,传统村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逐渐拉大,部分村镇在推进经济建设过程中会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发展强调绿色经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这主要体现为,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发展的相关负责人员在统筹村镇发展规划时,高度强调对村镇环境的保护,村镇建设内容涵盖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对于村镇经济相关的住宅建造、建筑施工及能源配置等都尽可能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为重心。(二)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经济建设。根据绿色宜居村镇的特色,绿色宜居村镇强调乡村系统清洁,这意味着绿色宜居村镇在推进经济建设时,并不是以破坏村镇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宜居村镇尽可能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经济建设,是在不破坏乡村整体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能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的贯穿。尽管在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过程中,部分村镇会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但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强调同样不能被忽视。(三)关注村镇特色产业格局的布局调整。近年来,绿色宜居村镇的经济社会建设速度有所加快,村镇发展不仅局限于传统产业发展,还关注村镇特色产业格局的布局与调整。在布局村镇特色产业格局时,绿色宜居村镇的相关负责人员结合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加强对村镇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视,除了在诸多候选产业中优先选择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特色产业外,村镇负责人也会结合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权衡做综合对比。而调整特色产业格局,则是结合绿色宜居村镇经济建设的实际效果,提高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

二、绿色宜居村镇经济监督规范化现存的问题

查看全文

老年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环境,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老年居住环境就是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良好的老年居住环境能够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使他们生活得更加舒心。本文对目前老年宜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原则进行了阐述,采取有效措施,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老年宜居环境;规划;建设研究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社会的各种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让所有的老年人安度晚年,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去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社会的整体保障水平才会提高。

1老年宜居环境规划和建设研究的实际意义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上各个年龄段的人数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年人数量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国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老龄化,这也对社会的保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年轻人占比较大,政府的相关部门忽视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现在面对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政府的相关部门落实好老年宜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心的生存环境,以此来缓解社会整体的老龄化压力,最大程度上减少老龄化现象带来的社会压力,让老年人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不被其它年龄阶层所排斥[1]。

2老年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原则

查看全文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若干重大问题进行集中调研的统一部署,由市建委牵头组成调研组,开展了以“以自主创新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城市发展着眼于“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业及旅游度假业为主的生态化宜居城市”的定位,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来抓,按照百年规划的标准和一体化的目标,立足半岛城市群和东北亚,用规划创新来全面覆盖城乡和指导建设,用科技创新来综合布局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用理念创新来推进建设行业改革和城乡统筹发展,做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把自主创新放在城市发展的突出重要地位,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强重大课题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先导。围绕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出台了《市建设系统加快建设创新型、研究型机关的实施意见》,确定了39项重大研究课题,现已完成了《建设国际精品城市发展策略研究》、《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市区城市人口容量研究》等11项重大课题研究,提出并回答了在建设世界精品城市、打造人居创业福地、推进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新建设进程中的基本思路、战略步骤、工作重点、政策机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超前谋划、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城市建设稳步发展、持续推进、创新突破的先导。二是加强重大项目技术储备,为完善功能、提高效益奠定基础。近年来,全市建设领域共完成5批、6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的技术储备,对于城市建设实现技术与经济、功能与生态、当前与长远的统一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加快基本建设程序的履行、市场机制的运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建设项目完善使用功能、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基础条件。三是加强成套施工技术的开发应用,确保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近年来,全市建设领域共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800余项,其中,“超大、超高、超深、超精”的成套施工技术,有力地推进了幸福公园、悦海公园、国际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幸福门、地球月球运行演示仪等一大批现代化、标志性项目的实施;同时,也成为建筑、市政、园林施工企业占领市场、开拓经营的重要技术保证。四是努力提高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含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开发数字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房产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成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其中,市规划局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三维数字城市基础空间信息获取处理技术体系及应用”项目,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城市三维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健全措施,把自主创新的要求落实到实处。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为确保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创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新目标的顺利推进,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建设领域抓好自主创新工作。全市层层成立了建设领域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部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全行业自主创新中的目标、任务、重点、机制等重大事项,并协调解决组织、人员、经费、项目等关键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设领域自主创新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提高住宅设计质量有关问题的规定》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原则规定和硬性指标,以及推广“四新”技术的要求和时限。二是加大投入,加快开发。近年来,在城建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每年拨付300多万元作为科研开发经费。组织市民文化中心等4个项目申报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争取国家无偿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为威建文化名居、颐康府等项目提供了近千万元的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资金,专门用于资助住宅产业化方面的科技开发。组织实施了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产业基地、威建集团混凝土搅拌站等项目,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建设领域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在悦海公园,安装了13盏新型风光互补式路灯,通过风力发电将风能转化为路灯照明电能;利用光伏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室内照明电能,年可发电1.5万度;10栋单体海草房采用1米厚的浅色海草作为屋面覆盖材料,落地式门窗全部采用中空玻璃,保温、隔热、隔声、隔水、隔尘效果非常好;卫生间采用了环保新技术,将生活用水、中水、污水、粪便进行回收净化后,用于绿地浇灌。三是健全措施,全面开展创新节能活动。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建立了以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墙材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3个企业生产4大类、9个品种的新型墙材,设计年生产能力15亿标砖,城市规划区新建建筑新型墙材应用率100%。大力推广节能、节土、轻质、高强、保温、利废等多功能复合保温新型墙材,积极推广应用外墙外保温、屋面保温隔热、节能门窗、建筑节能照明等节能技术。自2006年6月1日起,新建居住建筑执行了65%的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了50%的节能标准,新建住宅外窗隔热、隔音、防辐射率达80%以上,10万多平方米的新建居住建筑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组织对城市居民室内的老供热系统分期、分批地进行了分户控制改造,目前已有13.76万热用户采用分户控制系统,占市区供暖总户数的93%以上。组织工业企业全面开展了水平衡测试、节水技术设备改造工作,并形成了2~3年的定期循环测试制度,目前实施定期水平衡测试的单位已达到100多家,共推广安装节水新器具61889套(只)。加大了污水处理回用和中水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第一污水处理厂等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了22.69%。

(三)做好自主创新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文章,城市宜居指数、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一是城乡规划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先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等34项重大规划、108项详细规划、13项城市设计、8项专业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定位和宜居创业城市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市47个建制镇、60%村庄的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及调整。城市规划区面积、建成区面积分别由2002年底的731平方公里、44平方公里增加到769平方公里、10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55.2万人增加到63.19万人,城市化率由49.7%提高到73.2%。二是城市综合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先后实施了4轮“十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国际会议中心、幸福公园等30多个重点项目。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由2002年底的20.9平方米增加到30.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8%提高到46.3%,集中供热率由55%提高到65.7%,燃气普及率由98.5%提高到99.5%,污水处理率由72.6%提高到83.6%。市域成为省第一个“省级园林城市群”、中国北方第一个“国家级园林城市群”。三是建设行业管理和改革进一步强化。先后出台规范性文件60多个。应招标工程招标率连续5年保持100%。清理拖欠工程款17.5亿元、农民工工资1.1亿元。国际展览中心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84.9万平方米,安置低收入家庭11662户。组织了49个城中村改造,新开工建筑面积229.9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2002年底的14.7平方米增加到18.8平方米。理顺了规划、城管执法、供排水等工作体制,完成了7个单位的改企、改制,实现市场化融资12亿元。市建委荣获了“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四是城市宜居品牌进一步彰显。先后实施了5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3轮“入社区、解民忧”集中走访活动。开展了背街小巷、静态停车等19个专项治理。成功承办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战略国际会议、首届中国国际人居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市长联谊会、首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层论坛和四届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办公室”。争创了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节水型城市、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适宜人居环境奖以及荣成东楮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查看全文

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小结汇报

**市**区**社区现有楼房82幢、街巷6条、出租屋147间。常住人口2668户,9208人。其中,残疾居民69人,低保居民20户;退休人员585人,纳入退管人员415人。社区设党委,党员175人,下设四个支部。今年以来,**社区居委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原则,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力量,从完善社区设施、拓展社区服务、强化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活跃社区文化着手,以“便民利民、服务社群、构建和谐”为主题,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为目的,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由于措施到位,今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文明城市的测评,并创建了宜居社区。

一、送关爱进社区

**社区居委会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社群”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关心下,我们充分利用现有面积423平方米来开展办公、服务、娱乐、培训为一体来服务群众,建立了以社区保障、民政事务、就业服务、计划生育、老年服务、残疾救助等主要内容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使居民享受文化、娱乐、健身、卫生、培训等各项服务,同时,还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来关注社区困难群体,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

(一)是搭建面向困难群体和帮扶对象的社区救助平台。通过便民服务小组、邻里互助小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共10支,有党员、巾帼、青年、老年人、红领巾、治安巡逻、消防、文体、爱心、帮教等志愿者队伍,已发展有100多人。采取“结对帮困”、“社会救助”“包户包人”等形式,积极开展帮扶结对、向特困生资助、“一帮一”、“多助一”扶贫助残活动。通过上述举措,形成社会捐助与民政救助相结合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帮扶体系,使社区中的20个低保户和69名残疾人的生活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

**社区服务部设有家政、中介、车辆管理、电器维修、下岗再就业等多种项目,只要一个热线电话,便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成立了一支20多人、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的服务部队伍,如医生、律师、书法家、能歌善舞的技术人员,采取不定期的形式,发挥其专业技术,组织他们深入社区开展关爱、扶助便民服务活动,为居民健康咨询、法律咨询、修理自行车、小家电、理发、送油送米等服务有100多件;还多渠道地为下岗职工解决就业问题,服务部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介绍60多个,尽量解决就业难问题。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助残、扶贫、帮老、救灾、环保、爱国卫生、治安巡逻等社会公益活动,在社区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搭建面向老年人、青少年和特殊群体的社区关爱平台。充分发挥关工委、帮教志愿者队伍的力量,把高龄老年人、单亲家庭学生和刑释解教人员等“三个群体”,确定为重点关爱服务对象,全面掌握他们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生活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中的困难人员开展志愿者服务、节日慰问、物资援助、就业扶助等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

查看全文

坚持以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

市委、市政府对*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思路是:“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主攻方向,更好地发挥开放、生态、海洋优势,以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海洋经济、生态环境改善、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这一目标思路的灵魂和主线是自主创新;重点任务,一是打造以“三区”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市,二是进一步提升、发挥好我市的传统优势;创新、开放、宜居、幸福,则是*新的城市定位。全市上下要结合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

一、为什么必须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

把自主创新鲜明地写在发展的旗帜上,并且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在*是第一次。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一)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是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带来的。这种靠消耗廉价资源和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既成就了三十年的辉煌,也导致了部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威胁。从我市情况看,资源相对匮乏,能源、原材料主要依靠外部供应,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我们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人均生产总值翻三番,据测算到2020年GDP将达到6690亿元。如果按照我市现在的万元生产总值耗0.92吨标准煤、取水量20.8立方米计算,2020年需要6154.8万吨标准煤,接近目前全省能源年消耗量的一半;耗水14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我市米山、八河、龙角山三大水库总库容4.9亿方的3倍。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全球资源短缺和价格上升的冲击,面临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竞争力减弱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的挑战等。这充分说明传统的外延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和转换。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自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这是从更高层次上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的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发展,是一条普遍的成功经验。*的发展也是这样。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海洋优势,打开放牌、生态牌、海洋牌,使*的美誉度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比较优势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发挥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以这些要素为优势的产业,通常是进入门槛低、成本低,因而会吸引更多的产能投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地区被这类产业所吸引时,原来的竞争优势将日渐削弱。当前,*的比较优势也正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外商投资的地域限制已经取消,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税赋,开放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各地重视生态建设的程度空前提高,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沿海城市开发利用海洋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海洋优势的利用还处于较低层次,并且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生态与环境的问题已经显现。要使比较优势始终成为竞争优势,就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对其要素进行调整、提升,而提升的根本动力在于自主创新。创新可以进一步挖掘自然资源的潜力,提升技术含量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增加附加值和竞争力。与开放、海洋、生态相比,科技和人才是*最明显的“短板”。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这块“短板”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这块“短板”对我们来说是避不开、绕不过的,必须扬长补短,用自主创新提升传统优势,让传统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专家们在总结世界各国发展规律时得出一个结论,即经济发展的进程要依次经历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当完成了初始资本积累、取得初步工业化成功之后,如何摆脱对资本和外来技术的依赖,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持续发展,是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国际经验看,处在这一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会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种是不重视自主创新,继续依赖技术引进,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投入,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社会动荡不安,如拉美一些国家。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去年GDP达到1583亿元;现代工业不断膨胀,以“五大产业群”为重点的制造业初具规模。这些都为实施自主创新积累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产业基础。但应该看到,我们的投资在不断增长,而投资效益却没有随之提高。*年全市投资率已达到47.4%,但边际资本产出率仅为3.49,而同期美国、德国等国则在1-2之间。这充分说明,我们已经到了必须由要素和资本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由自主创新担当第一推动力责任的历史阶段。

查看全文

县长在三区联动推介会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去年全县十六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了着力建设“山水生态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个发展战略和去年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保持了高度一致。

建设宜居宜游城市,有着自身有利条件:一是位于半小时经济圈内,也是“1+5”城市发展群的县份之一,同时,距离鹰潭也仅有半小时车程,承东启西的枢钮作用非常明显。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区位优势比较优越;二是城区西南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龟峰和根据城市新区定位建设的新工业园区,在城区、景区和园区中间包含有碧水丹山、风光旖旎的南岩景区,这样的自然条件在全市来说,得天独厚,建设宜居宜游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根据既定的发展战略,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我们把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着力点放在“一城三区、三区联动”上。

第一、努力把城区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有效载体。一是拓开城市框架。去年8月,我们已经正式启动实施了长7公里的320国道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2.3亿元,该项工程将于今年11月底全面完成;今年我们还将投入1.15亿元,对全长9.6公里的圭峰大道实施改建,这两条大道改建完成后,加上现有的大道,将形成一个联动的大环线,有效地将城区、景区和园区连结起来,形成品字型的城市发展大格局。通过拉开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宜居宜游”的空间。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在完善教育、卫生、燃气、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同时,特别注重建设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的健身娱乐、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使来弋的游客在品味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之余,更能享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滋味,使城区不仅成为“宜居”的绝佳之地,更成为“宜游”的“美丽天堂”。三是优化城市环境。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2012年我们的城市绿地率将达到43.5%。未来3-5年,我们还将建设洲上刘家湿地公园;打造信江沿岸休闲文化区;将南岩寺景区建成森林公园,真正实现“城在景中、景在城里”,使居住在的人感到心旷神怡,使来弋观光的游客流连忘返。

第二、努力把景区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大花园”。拥有“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龟峰世界级品牌和红色名片远近闻名,特别是龟峰主景区毗邻城区,纪念馆、叠山书院、卧佛等许多景点位于城区之内,因此,做大景区,做活旅游,不仅能使的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更能使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以“宜游促进宜居”,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在具体做法上,我们一是拓展旅游内涵。把“红、古、绿”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实现“线路景点”向“旅游目的地”转变、“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使逐步成为休闲度假之都。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龟峰创5A级旅游区各项工作,重点在“吃、住、行、游、购、娱”上做文章,着力建设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酒店住宿、娱乐休闲、会展度假等设施,提升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将改建后的龟峰大道打造成为旅游产业带,沿线布局建设餐饮、购物、游乐、休闲等功能区块,让游客玩得好、住得下、留得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