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5:13: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疑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播学想象及疑惑
我们无法否认,媒介技术发展得如此之快,它打乱了与我们经验法则相维系的时空观,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并不断地侵蚀着我们依存的传统社会关系结构,不仅强制要求我们调整与他人的社会距离,还迫使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媒介时间”正在试图取代“自然时间”和“钟表时间”,传媒制品近乎狂轰滥炸的激情出演,这些变动使我们面对零散、瞬时、无序的超强度刺激,已无法保持心灵的平静,更无需追求心无旁骛的矜持和万念归一的清寂,有的只是世纪末的狂欢和“时不我待”的躁动。今天,没有任何一门学问像传播学那样荒诞不经。随着岁月沉积,她却反而变得愈发轻佻,愈发放荡不羁。我们尽管弄清了她从哪里来,却无法回答她将到哪里去。“为伊消得人憔悴”,望着她行色匆匆,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却感到自己迂腐得像一个提着历史尿袋踯躅蹒跚的老人,或许再过二三十年,我们对传播学所涉猎的研究对象,会变得更加茫然无知。
一、空间维度的想象与困惑
“用时间消灭空间”是从马克思到麦克卢汉的传播理念,也是媒介理论的主流范式。但不能不承认:当我们依存的物理空间被媒介代表的速度文化强力压缩后,我们实际上已处在一种尴尬的自失状态,空间毕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遗产。对于南方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带来的未必是经济领域的累累硕果,北方发达国家借助文化殖民的全球战略布局,其娱乐音像制品在凯歌高奏的十字军“南征”途中,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或许为了安抚南方国家的不满,美国学者罗伯逊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本土化”(Localization)之外,又创造了意图体现双赢的“球土化”(Glocalization)这一复合新概念。但南方国家毕竟是被动地卷入到全球化浪潮中的,未来的发展也许会像罗伯逊描述得那样,衍生出一个由发达国家强势主导,却又不完全排斥发展中国家本土元素的“球土化”,但北方发达国家却绝无可能满足南方发展中国家试图以我为主,念兹在兹的“土球化”(Lobalization)愿景。这一不平等的现实似乎再次印证了一个半世纪前,两位共产党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的预见:资产阶级将用“价格低廉的商品”这门重炮,摧毁任何一座万里长城[1]。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1985)中认为:无孔不入的电子媒介,重组了社会空间和场景地理,同时还改变了私人情境与公共情境的界线。“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2]
实质上,“消失的地域”这一新变动,也注定造成了我们民族文化语境的满目疮痍和民族身份认同的困窘。IT媒介载体革命重建了“文化疆域”的基本轴线,高语境与低语境传播社会的传统学理特征,已渐渐变得模糊难以辨认,其消蚀融合的直接结果是“混血文化”的滋生蔓延(鲁尔,2004)[3]。终究有一天,或许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会吃惊地发现:在我们的周围,竟然很难再找到具备高语境社会特质的那种含蓄内向、厌恶冲突、规避风险、稳重保守的中国人。何以至此?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封闭、孤立的中国,而是深深融入世界结构中的中国,这是我们几千年以来从未遇到的大变局[4]。传播语境的变动究竟对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何种影响?早在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五四”时期,郭沫若等一批文化青年曾引吭高歌,确信古老的中华文明必将在外来文化的洗礼中,像“凤凰涅磐”一样浴火重生。但在经济全球化和资讯传播无国界化双重夹击下的今天,从文化层面而言,我们会不会像面临着保护稀有物种熊猫一样,全力拯救行将绝灭的中国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惑是,地域疆界的消失虽未摧毁我们的民族国家,但却早已阉割了我们民族文化得以维系的魂灵。国家并未因空间感的丧失而消亡,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内涵却悄然发生着蜕变———西方学者如是说。对国家政治合法性本质的探讨原本是“发展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全民普选和代议制曾一度被视为是这种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但一些中兴国家却重塑了国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完成了由“政治绩效”向“经济绩效”的范式转型。发展政治学还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命题:国家主权的体现并非只是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由外延拓展的“领土疆界”向内涵深化的“责任疆界”过渡,将会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由此,我们是否也可以建立一门“发展传播学”,其目的在于推动国家政治合法性由“政治绩效”到“经济绩效”,并最终走向“传播绩效”的第三次转型?其理论要义或可标榜:这种合法性,将更多地取决于执政者是否为民众提供了丰沛的,并足以使他们醉生梦死,忘却疾苦的传媒产品。当然,这仅仅是荒谬的超前假设,但不可否认的是,物质空间内的贫困至死,势必引发社会的剧烈动荡;精神场域上的“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2004)[5],却可以在数字革命的乐土上建立起长治久安的社会。“地球村”的形成,带给我们的未必都是嘉年华的一片欢腾。媒介革命和空间距离的丧失,究竟是进一步扩大,还是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从不同的视点我们会得到正反两极的解读:2005年7月,深圳打工妹通过网恋喜嫁波兰总统候选人”的消息,曾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人们由此更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陌生人的世界”里;巧合的是,该市一项关于社区人际交往调查的统计数据却显示,邻里之间有六成以上的人没有任何互动来往,八成以上的人对邻居的情况一无所知。通讯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一个吊诡的悖论:人们在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欢快充实时,却也不得不忍受着“比邻若天涯”的孤独落寞。空间感的丧失,改变了我们的社会角色,也重构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人际传播的方式,方位以及空间关系都有待重新界定,以往所谓的“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已失去了传统的文化规定性。QQ空间正在建立抑或摧毁、强化抑或弱化、维持抑或改变着我们所依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它甚至重构了种种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的新模式。数字革命亦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家庭形态、社区交往模式以及校园和企业文化,今天,我们面临着太多无法描述的困窘和无法解释的问题,但在这一剧烈变动中,人际传播的研究却灾难性地缺位。
二、时间维度的想象与困惑
女高校生心理疑惑及疏导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学校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而女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更为突出。据有关调查,在我国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女性的比例要高出男性两倍多。这一现状警示着我们,立足于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目前女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疏导对策,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学证明:女性对于情感的敏锐体验要远远超过男性。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特殊年龄段、特殊的情感成长期,往往使她们的情感极为敏感。据有关调查:女大学生中经期身心综合症的发生率高达82.95%,有13.7%的女大学生一年中有1/3的时间是在抑郁、烦躁、不适中度过的。这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根据笔者多年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调查发现,目前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女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自身外表不突出;二是自身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经过高考的拼杀,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普通的一员,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诸如知识、才艺、交际等方面的差距。三是城乡差距所产生的心理落差。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会在城乡的对比中变得极度敏感多虑,尤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这种状况在大一的女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笔者曾接触过这样的一位大一女生,由于经济困难且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她较少与其他同学一起行动,久而久之就习惯将自己内心世界重重隐藏,对外界产生一定的排斥,由自卑走向自闭。
(2)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意识是青年期心理发展中较为突出的一面,而女大学生是一个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她们在进入大学后才逐渐体会到“自我管理”的意义,进而加强其自我意识。而强烈的自我意识决定了当代女大学生的自我主义,如更为关注自我形象,注重自我评价,在很多时候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很少也很难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3)焦虑烦闷普遍存在。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郁闷”一词,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女的增多,“郁闷”的状态在女大学生中更普遍地存在。女生情绪易于激动,有时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让女生宿舍处于几天的冷战状态。另外,当女生面对学习、生活、感情等困惑时,往往又不像男生那样有更多的表露和发泄的方式,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烦闷常隐藏心中,无形中加重其心理的不适。
乡村治理困难与疑惑研究论文
摘要:乡村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重庆三峡库区的乡村治理,因其独特的社会和经济背景而具有特殊性,如大量的人口负载,治理主体弱质化以及三峡工程移民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非自愿移民等等。当重庆市在“百万移民”的任务中占85%时,三峡库区“乡村治理的困惑”这一问题,便已经超过了其地域概念。
关键词:乡村治理;重庆三峡库区;人口超载;困惑
一、视角、理路及问题的提出
三峡工程建设是中国20世纪末国家加速工业化战略的重要体现,并因其“百万移民”和库区生态重建而为世界关注。10年来,三峡工程建设的成功、“开发性移民”政策的创造性实践以及对库区生态保护的强化等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无论是三峡库区生态重建还是该地区社会结构变迁及社会建设,都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对这一过程做“历史的”和“正在发生的”两个维度的检视,是事物发展的应然要求。
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并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建设,是该系统基于进化的渐变过程。但三峡库区的社会建设,因地区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工程建设和由此产生的“百万大移民”而具有特殊性,即三峡库区的社会建设包含着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容。
在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迁建与安置中,由政府主导的行政性、大规模工程移民的非自愿性和工程建设进度加快等多种因素使然,促成了“百万移民”的安置进程呈现出四个特征:安置时序的约束性,安置方式的受限性,工程建设加速对安置规划构成“倒逼机制”和安置过程带有完成行政任务的“色彩”。在这四个特征的交互作用下,三峡库区的社会转型有别于因渐进工业化导引的社会转型的速率和方式而具有突发性;因而整个三峡库区的社会回应能力——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公众依据社会和自身价值准则,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应答、认同、实化及实践(互动)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这种“有限”不仅仅表现在人们认知、心理和个体承受能力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三峡库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的社会条件不良、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低和产业基础极度薄弱等方面。
国内观念艺术的意义及疑惑
当代艺术越来越呈现出哲学化的趋势,观念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正如柯索斯所说:杜尚以后的所有美术都是观念的,因为美术只是以观念的方式而存在。
从艺术追求观念方式上讲,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等都可以归入观念艺术的范畴。观念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国内外思想根源,从历史原因来说,复制时代的来临,消费社会的到来,“反艺术”的出现,合伙把艺术推到了观念艺术的领域。观念艺术鼓吹艺术走向了生活,走向了大众,但其并不被普通的大众所理解,说明观念艺术还没有真正消除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界限。这种让人思索的观念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有何价值与意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存在什么困惑?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一、观念艺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观,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丰富了艺术表现的语言
观念艺术不同于传统的审美中心主义,审美中心主义是古典艺术和形式主义艺术的要旨。古典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要表现和谐、典雅,表现理想美。西方现代艺术认为,艺术表现的核心是丑,是怪诞,似乎可以通过“丑”的形象对抗异化的现实。而当代的观念艺术的态度是中和的,艺术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美、丑与艺术并没有什么天然的固定关系。观念艺术也不注重个人风格的流露,在文化形态上,观念艺术应属于后现代的范畴。它只是通过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组合形成一种观念,表现一种感受。当然观念应以与日常语言方式有异的方式呈现,因此进入艺术语言状态体现出一个差异结局,有一个“陌生化”的处理过程。艺术也因此将自己与哲学和其他文化表达方法相区别。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观念艺术方式的影响不仅在绘画上,更多在新出现的媒体如装置、行为、视像等其他综合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观念艺术将艺术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解放了出来,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装置应该说是与绘画的平面方式,三度空间的雕塑方式并称的第三种方式。所不同的是,前两者是艺术家用各种美术材料来塑造形体,而装置则主要用现成品的拼装来表达观念,体现艺术家个人感受。艺术实体完全消失了,转移到艺术的“意会”上,观念艺术不仅取消了造型艺术的形象、色彩、结构,而且还取消了绘画、雕塑本身,它运用不同于传统的多种媒体和形式来表达,强调了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观念。因而西方学者把观念艺术定义为“哲学之后的艺术”。美国学者阿瑟?丹托认为“随着艺术时代的哲学化的到来,视觉性逐渐散去了”,“因为艺术的存在不必非得是观看的对象”。当艺术不是被人看时,艺术必然走向终结,艺术将终结在观念里、哲学里。另外,观念艺术非常强调观众的参与。观念艺术家认为,他们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只有传达到观众的心灵之后,才是成功的艺术,而且,只有经过观众参与之后形成的观念,才是完整的观念。创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观众参与活动的组织者。
二、观念艺术的批判功能
观念艺术的批判功能首先包括了对现实生活、历史、道德的批判。观念艺术创作目的不只是解构主义式的游戏与嬉戏,也不同于西方形式主义所说的“艺术是永远独立于生活”,“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通过艺术的“自律”排斥艺术的“他律”。观念艺术家始终坚持“生活即艺术”的观念,将作品走向生活,走进观众。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来讲,观念艺术与传统艺术是契合的。不过,观念艺术毕竟属于后现代的艺术范畴,它经过了解构主义、后现代的洗礼,他的批判方式和目的已表现出与传统艺术的差异。观念艺术并不表现为传统艺术的宏大叙事、深刻的批判功能,更多的是借用西方的波普艺术和装置艺术的手段与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文化符号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观念或视觉冲击力。王劲松的摄影《百拆图》通过拍摄众多的城市拆迁时留下的各种拆字来表达的他感受。“拆迁”伴随着希望,“拆迁”伴随着破坏,甚至伴随着暴力,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画了圈的“拆”字是一种强势话语。王庆松的数码观念摄影作品《我能与你合作吗?》就是利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步辇图》的构图方式,将皇帝改为洋人,旁边的小姐手中的华盖成了可口可乐、麦当劳的广告牌。队伍前面原图中几个小一号的人则是摄影记者。该作品极大地批判了当今以西方为时尚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对传统中的主从地位进行了讽刺。作品体现出的批判方式明显
央行财务审计疑惑及解决
财务审计,作为一项传统的审计项目,是人民银行加强财务管理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途径,也是央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财务会计部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内部财务资金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实际工作要求相比,财务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审计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财务审计质量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及财务审计工作概述
自《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实行以来,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和约束,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了许多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财务预算管理方式先后经历了1994年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2000年试编部门预算,2006年实行部门预算至今。费用指标管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是实行科目管理、总指标控制,2002年实行全账户费用管理,2006年重新改为科目管理。同时,于2002年和2005年对预算科目进行了两次调整。并相继在中支以上机构推行了财权事权相分离的管理办法和对县级支行费用实行报账制。上述这些管理措施,使得财务收支行为日趋规范,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断得以改进和加强。人民银行自2000年成立内部审计部门以来,财务审计就成为内审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最初的几年主要是对每年的年终财务决算进行审计。近年来,随着财务工作的发展和变化,财务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务审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如自2005年以来先后开展了财务费用管理、财务资产管理、集中采购管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等财务专项审计项目。除这些专项审计项目外,在开展的全面审计、离任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等综合性审计项目中也涉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审计。通过这些审计项目的不断开展,财务审计技能和审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完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财务操作、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对财务审计的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限制了财务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财务审计质量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财务审计工作实际来看,提高财务审计质量面临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目标的局限性和审计项目的安排制约了财务审计的效果
高职教师的疑惑与前途
一、高职教师的困惑
1.工作量超负荷,倦态感重
要在规定时间内把基本上不符合上大学条件的、在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件很艰辛的事情。为弥补学生基础差增加课时量,加之教师本来就不足,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常常一周有二十多节课,有时还要同时上几门课,他们经常是竭尽心力的超负荷工作。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费洛登•伯格说过,所谓的精疲力竭就是一种极度的乏,极度无能不安,在这不安中,一个开始抱有很高成就目标的人会沦落成一种衷竭、忧虑、受挫、愤怒和玩世不恭的状态。他的描述跟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高职教师状态是相类似的。高职教师这个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倦怠感。
2.学生就业指向劳动力市场,成就感少
《百科全书》中对“成就感”的解释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个体在某种活动中感受到愉快、成功时,便会对该项活动产生兴趣,进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每个踏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行业的高职教师都希望追求较高的精神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渴望一种成就感。三尺讲台育桃李,一腔热血写春秋,教师的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成就。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很多是去没有什么规模和声誉的民企和小企业,工作不稳定,生存尚难,毕业后学生基本上与学校和老师失去了联系。
3.招生难导致专业设置不断调整,职业专长归属感淡
消除中学男生语文学习疑惑心理的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在语文学习中,初中男生普遍存在着困惑心理,懒惰、迷茫、焦急、烦躁,无从排解心中的郁闷,语文学习成绩一般不如女生,有的严重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影响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调整深入,初中语文的形象性和感性特征将日益突出。因此,能超前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缓解和消除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对提高初中男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改善公民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策略
一、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初中语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将来出国深造等,语文素养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共识。初中生,尤其是男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为此,学校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对初一至初三六个班中的男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统计如下。
调查的项目小学语文学习状况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初中语文学习心理初中语文学习成绩
班级人数优秀一般差浓厚一般没兴趣愉悦冷淡困惑优秀一般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师者解惑
[摘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和主要渠道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引导大学生乐学肯学、晓事明理、知行合一是衡量这门课程效果的标准。但从目前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情和学风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知与行联系不足。扭转这种学情和学风的关键因素在于任课教师,着力点在于教学过程中既要“传道”,更要“解惑”。教师思修课的解惑,是体现于导学和促进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乐学肯学、晓事明理、知行合一教学效果的解惑,也即需要给予大学生学习态度解惑、学习内容解惑、学习方法解惑、学以致用解惑。
[关键词]师者解惑论;学习态度解惑;学习内容解惑;学以致用解惑
思修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质培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从目前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情和学风看,知与行脱节问题的存在,其原因与不同方面的学习疑惑直接关联。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道”,更要“解惑”,不忽视、不放过,如学习态度解惑、学习内容解惑、学习方法解惑、学以致用解惑。将大学生学习所存在的疑惑和教师的解惑过程作为焦点予以分析,既观照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情和学风问题,亦注重高校任课教师提高职业素养。
一、以学习态度的解惑,形成大学生对思修课的乐学肯学
对待任何事情,人的主观态度都是兴趣、投入、收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大学生对思修课程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乐学肯学的程度和结果。
(一)大学生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疑惑
教授评课讲座教师听后心得
我非常赞同**教授的观点:如果你没有真正走进一名教师,不曾深入的了解他所处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就没有资格对他的课进行点评。我没有真正饯行王教授的教学模式,只是根据这些日子以来我身边的同事所作的探索课及我们之间的交流,来谈一谈我的感受。这些感受注定是浅薄、片面、直观甚至是偏激的。也许它唯一的可贵之处就是真实吧。
我的感受主要有两种:惊喜与疑惑。
惊喜的是一直以来,不断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不懈动力就是变革与维新,然而,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无一例外的由于遭遇质疑、阻挠而举步维艰。教学改革也是如此。而王教授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教学模式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认真学习!我真的从心底里深深地佩服并尊重他。疑惑的是许多老师在探索与实践教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暂时无法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是这种模式所回避的,因此教授本人也不曾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惊喜的是,知识树的创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疑惑的是,我所看到的所有的小学英语学科的知识树都是一个样子,左边单词右边句型,每一课都是信手拈来的把知识简单的划分为单词与句型,如此单调又毫无悬念的重复意义何在呢?
惊喜的是新模式是如此的重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疑惑的是对于那些学习意识淡薄,由于年龄小而毫无自制力的学生即便是一对一的进行教学都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自学又从何谈起呢?
惊喜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疑惑的是这样的座位位置无法兼顾学生的视力调整与骨骼生长,也给课上纪律带来了隐患。
银行三法构架认识论文
“三法”的出台与实施,无疑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打造了基本法律框架,对于银行业依法审慎经营,银监部门依法审慎监管,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贷客户权益,稳定金融,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笔者通过对“三法”的学习与调查,结合通山工作实际,谈点不成熟的认识与看法,仅供参考。
一、对“三法”构架的基本认识
首先,“三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商业银行法》、《银监法》、,还是《人行法》,虽然“三法”各自调整的角度、范围、对象有所不同,可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立法的目的来看,“三法”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为维护金融稳定,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其次,“三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整体。从人行与银监两个部门的职责看,法律已作了明确分工,但从其调整的范围和对象方面,有所交叉,甚至有些行政规章的制定者是央行,执行者是银行业机构,而监管者却是银监部门,如存贷款利率是由央行制定,可监管查处却由银监部门负责,这就需要和人行加强协调与配合,确保货币政策的传导顺畅与利率政策的正确实施。从银监与银行业机构来看,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银监部门为其打造一个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较为宽松的从业环境,使银行业依法有序运行,安全有效经营,规避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升盈利水平,从而增强敢与国外银行业同台竞拼的实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银行业严格依照《商业银行法》规范操作,审慎经营;又需要银监部门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
再次,“三法”的实施急需认知。今年是银监部门的“三法”学习年,笔者认为,“三法”的实施,首先需要执法人、法律调整对象做到知法,只有真正了解了法律的要义,弄懂“三法”内容的内涵,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这就需要加大“三法”宣传工作力度,切实抓好“三法”学习与培训辅导,让银行业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通过“三法”学习,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理念,提高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对银行“三法”的认知度,让广大客户和政府部门理解、配合与支持银行业机构的工作,为“三法”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对“三法”学习的几点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