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4:3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异化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马克思异化观研究论文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个案》,该文载C.M.考林和L.威尔德(Wilde),《对马克思的各种探讨》(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页。),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时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论,就可以确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种断裂。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这个框架中,那些论述价值、国家、或者革命的理论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因此,货物的价格由两种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构成;首先,由它们的真实价值,其次,由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构成,这种利润是通过一个人把它们过渡给另一个人、通过出售它们而实现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页——所有斜体字、资料出处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查看全文

马克思异化观研究论文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个案》,该文载C.M.考林和L.威尔德(Wilde),《对马克思的各种探讨》(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页。),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时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论,就可以确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种断裂。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这个框架中,那些论述价值、国家、或者革命的理论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因此,货物的价格由两种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构成;首先,由它们的真实价值,其次,由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构成,这种利润是通过一个人把它们过渡给另一个人、通过出售它们而实现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页——所有斜体字、资料出处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查看全文

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疏证

【正文】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个案》,该文载C.M.考林和L.威尔德(Wilde),《对马克思的各种探讨》(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页。),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时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论,就可以确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种断裂。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这个框架中,那些论述价值、国家、或者革命的理论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查看全文

马克思异化观分析论文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个案》,该文载C.M.考林和L.威尔德(Wilde),《对马克思的各种探讨》(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页。),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时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论,就可以确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种断裂。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这个框架中,那些论述价值、国家、或者革命的理论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因此,货物的价格由两种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构成;首先,由它们的真实价值,其次,由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构成,这种利润是通过一个人把它们过渡给另一个人、通过出售它们而实现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页——所有斜体字、资料出处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查看全文

马克思异化观的说明论文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个案》,该文载C.M.考林和L.威尔德(Wilde),《对马克思的各种探讨》(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页。),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时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就可以确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种断裂。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的核心特征。在这个框架中,那些论述价值、国家、或者革命的理论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因此,货物的价格由两种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构成;首先,由它们的真实价值,其次,由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构成,这种利润是通过一个人把它们过渡给另一个人、通过出售它们而实现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页——所有斜体字、资料出处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查看全文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异化观论文

一.异化是一般人本主义的哲学范畴

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在1844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而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对于20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范畴作较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20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范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的,并且他又极其重视个体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所以萨特的异化观又是隶属于海德格尔以来的存在主义传统的。

查看全文

马克思异化观成熟疏证论文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个案》,该文载C.M.考林和L.威尔德(Wilde),《对马克思的各种探讨》(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页。),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时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论,就可以确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种断裂。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这个框架中,那些论述价值、国家、或者革命的理论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因此,货物的价格由两种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构成;首先,由它们的真实价值,其次,由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构成,这种利润是通过一个人把它们过渡给另一个人、通过出售它们而实现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页——所有斜体字、资料出处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查看全文

成熟时期马克思论述异化观之论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个案》,该文载C.M.考林和L.威尔德(Wilde),《对马克思的各种探讨》(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页。),通过考察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时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论,就可以确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种断裂。在1843-1845年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试图根据人的异化,来说明社会的所有特征;从1847年起,他开始把生产方式当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这个框架中,那些论述价值、国家、或者革命的理论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说明。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因此,货物的价格由两种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构成;首先,由它们的真实价值,其次,由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构成,这种利润是通过一个人把它们过渡给另一个人、通过出售它们而实现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页——所有斜体字、资料出处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查看全文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论文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只有把人的异化最终地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进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分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即劳动对人的实际作用,从而揭示了人的异化的本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异化劳动,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异化概念严格的确切的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实质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概述

总的来说,《手稿》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的初步分析。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的经济现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手稿》有关异化劳动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根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论述,通过对工资、资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结构和规律(中心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第二部分,马克思从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出发,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异化理论对社会基本阶级关系进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批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总的批判,为他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确定了出发点,即“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1](P42)。而所谓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的分离,还有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1](P42-43)。其实质也就是异化劳动。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

(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P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1](P46)。

查看全文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论文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经典论述

(一)关于异化及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后来它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不同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

异化最初是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出发克服以往异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催生了关于异化概念含义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种同劳动相对立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4]。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的内在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于是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相对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造成的结果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