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7 14:16: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颐和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颐和园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一、看图学文,感知美丽

这篇课文包括三幅彩图。在教学时,我们要把插图也当作教材,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彩图,从彩图导入课文,再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让学生感知颐和园的美丽。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一是用图导入课文。第一幅是长廊的景色,第二幅是万寿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学时,我们应先指导学生观看这三幅图。使学生对颐和园的主要景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指导学生观察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石桥的景色,使学生对颐和园美丽景色产生一点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兴趣,为讲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是图文结合,讲读课文。彩图和课文分别用画面和文字表现了颐和园的美丽。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用彩图导入课文,还要用学文来加深对彩图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读第3段时,可以这样问学生:这段课文写了哪两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再让学生把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查看全文

颐和园旅游文化零翻译方法探究

摘要:颐和园是中国的皇家园林,面对众多的外国游客,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文化传播。零翻译作为翻译理论中的新生力量,越来越被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颐和园旅游文化为切入点,以零翻译为指导方法探索颐和园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并对其以更好地宣传其文化底蕴。

关键词:零翻译;颐和园;旅游文化翻译

1.引言

在“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旅游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旅游翻译在文化交流道路上的桥梁作用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我国旅游翻译行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翻译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提高旅游翻译质量,对旅游文本翻译进行细致研究势在必行。旅游翻译属于呼唤功能文本(Newmark,Peter,2001),除传递源语信息外,还力图在一定程度上说服读者,因此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十分重要。“零翻译”(邱懋如,2001)自2001年提出以来,虽一直在争议质疑中发展,但被应用的领域却日益广泛。旅游翻译涉及到传播中国文化和吸引外国游客,适用于零翻译方法。颐和园作为闻名中外的“皇家园林博物馆”,其园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处处可见,不论是针对国内游客的源语介绍还是针对外国游客的译语介绍,都是作为旅游文本翻译案例研究的良好素材。笔者在颐和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考景点标识牌、手绘旅游地图、颐和园官方网站、及《新编英语北京导游》(刘爱服,2018)中关于颐和园的介绍,多方收集了颐和园旅游翻译文本近500条,整理分析后针对典型例子的零翻译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2.零翻译与颐和园旅游文化翻译的应用

文化翻译是各国文化传播的桥梁,而零翻译恰恰可作为搭建桥梁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归化和异化等传统翻译法造成的文化不对等问题。因此,随着零翻译概念的提出,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近年来旅游文化翻译研究也在逐步向其靠近。2.1零翻译的定义及其发展。200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邱懋如教授在《可译性及零翻译》一文中首次提出“零翻译”(ZeroTransla-tion)概念,即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即省略;2)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原文的词语,包括音译和移译。随后,刘明东(2002:30-31)将零翻译分为绝对零翻译(省译和移译)和相对零翻译(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等)。在此基础上,罗国青(2005:90-91)又提出了“窄式、宽式”之分。之后“零翻译”概念进一步缩小,李丹,黄忠廉(2012)等众多学者提出“零翻译”不同于音译、省译、不译和形译。总结来看,零翻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阶段,即提出、二分和缩小。这一概念的提出维护了翻译活动的普遍可译性原则,为旅游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另一方法与途径。2.2零翻译在颐和园旅游文化翻译中的分类应用。旅游资料中所蕴含的信息以文化为主,通常涉及源语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翻译时译者需尽可能保持源语文化事物的特点,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化的完整传播。下面将以部分颐和园翻译文本为例简析零翻译方法的分类应用。根据邱懋如(2001:26)为“零翻译”所下定义: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种零翻译主要表现在音译(Transliteration)和移译(Transfer-ence)上。音译是指用目的语中与源语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语进行翻译,其本身并不具有该意义,如凤凰茶属于乌龙茶,将其音译为“Fenghuang(Phoenix)OlongTeas”;移译是指直接将源语中的词语移用到目的语中,在旅游翻译中又可分为单纯移译法和复杂移译法。单纯移译法指在译语中原封不动地保留源语形式或转写成拼音,如:昆明湖“KunmingLake”、宜芸馆“YiyunHall”;复杂移译法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注释或补充说明,如澄鲜堂“ChengxianTang(HallofClearnessandFreshness)”、“织染局ZhiranJu(WeavingandDyeingBuraeu)。”如上文所述,零翻译已经在旅游翻译中被广泛使用,并多以音意兼译、音译加注、以及补偿翻译的方式呈现。2.2.1音意兼译。指模拟源词中部分读音和传达愿意的(部分)意义相结合。专有名词常用拼音名加上其通名来翻译,如:“宝云阁(铜亭)(BaoyunBronzePavilion)”;“庆善堂(QingshanHall)”;“五圣祠(WushengTem-ple)”。音意兼译是旅游翻译在处理地名及建筑名时的常用方法,它的优点是简洁、直接,有利于弥补景点标识牌空间大小限制带来的不便,并且能避免复杂的翻译处理,保持源文的韵味。但是由于源语词语目的语词的不对等,在使用该方法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例如在翻译“庙宇”、“祠堂”、“寺院”等词语时,译者将其都翻译为“temple”,这样会给外国游客造成误解与困扰,使其接收不到丰富的文化内涵,造成文化缺失。2.2.2音译加注。音译加注指弥补可能出现的源语意义在目的语中的缺失,即弥补由音意兼译带来的文化缺失。常见的格式为“源语+(目的语)”。在旅游翻译中常见于专有地名及建筑名的翻译,如“延赏斋”译为“YanshangZhai(HallofAmpleGoodView)”;“蚕神庙”译为“CanshenMiao(TempleoftheGoddessofSilkworm)”;“水村居”译为“ShuicunJu(WaterfrontVillage)”。这样处理不仅保留了景点名称的原汁原味,也可以让外国游客通过注释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景点中独有的中国文化。缺陷是处理方式及其文字呈现较为复杂,不便于游客记忆。2.2.3补偿翻译。补偿翻译指将源语词汇音译为目的语词汇时兼顾其含义,以补偿其语意损失。颐和园中存在许多与藏传佛教相关的建筑和习俗,常常包含由蒙、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而来的词汇,若再将其直接音译为英语,往往会使外国游客难解其意,因此补偿翻译就显得必要且迫切,最为典型的例子如“颐和园”译为“TheSummerPalace”而不是“YihePalace”。“故宫(紫禁城)”译为“TheForbiddenCity”而不是“TheOldPalace”。游客们在接受到由补偿翻译而来的景区名称时,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理解。在此研究基础上,刘明东(2002:30)对零翻译方法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化分,进一步列出了八种实现零翻译的手段,且经整理分析发现,这八种方法在颐和园旅游翻译中均有体现,除上述三种常见方法之外,其他方法如下表1所示:除上述已举例的文本翻译外,其他相关文本的零翻译应用已在文末附表。

查看全文

颐和园教学构想管理论文

[内容]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一、看图学文,感知美丽

这篇课文包括三幅彩图。在教学时,我们要把插图也当作教材,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彩图,从彩图导入课文,再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让学生感知颐和园的美丽。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一是用图导入课文。第一幅是长廊的景色,第二幅是万寿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学时,我们应先指导学生观看这三幅图。使学生对颐和园的主要景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指导学生观察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石桥的景色,使学生对颐和园美丽景色产生一点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兴趣,为讲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是图文结合,讲读课文。彩图和课文分别用画面和文字表现了颐和园的美丽。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用彩图导入课文,还要用学文来加深对彩图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读第3段时,可以这样问学生:这段课文写了哪两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再让学生把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查看全文

北京导游词:六大景点英文导游词之颐和园

北京导游词

thetourwilltake4-6hours.therouteisasfollows:

outsidetheeastgate-sidetheeastgate–infrontofthehallofbenevolenceandlongevity-infrontofgardenofvirtuousharmony-infrontofthegrandtheaterbuilding-alakesidewalkfromthegardenofvirtuousharmonytothehallojaderipples-infrontoftheojaderipples-infrontoftheyiyunguan(chamberofmortalbeing)-hallofhappinessandlongevity-infrontoftheyaoyue(chamberofmortalbeings)-hallofhappinessandlongevity-infrontoftheyaoyue(invitingthemoon)gateofthelongcorridor-strollingalongthelongcorridor-visitinganexhibitionofculturalrelics-infrontofthehallofdispellingclouds-insidethehallofdispellingclouds-atopthetowerofbuddhistincense-onahilltopleadingfromthebackdoorofthetowerofbuddhistincense-onahilltopleadingfromthebackdoorofthetowerofbuddhistincense-insidethegardenofharmoniousinterest–outsidethesouthgatetosuzhoushoppingstreet-atopthestonebridgeinsidethesuzhoushoppingstreet–ontheroadfromthesouthgateofsuzhoushoppingstreet-ontheroadformthesouthgateofsuzhoushoppingstreettothemarbleboat-infrontoftheruinsofthegardenofcompletespring–alongthelakesidebythemarbleboat-boatingonthekunminglake-leavingoutthroughtheeastgate.

(outsidetheeastgate)

ladiesandgentlemen:welcometothesummerpalace.(aftertheself-introductionoftheguide-interpreter)ihopethiswillbeaninterestingandenjoyabledayforyou.

duringourtour,youwillbeintroducedtotimehonoredhistoricalandculturaltraditions,aswellaspicturesqueviewsandlandscapes.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类节目实践创新研究

摘要:2020年7月,北京电视台继续开拓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推出围绕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目《我在颐和园等你》。该节目从具体的地标景点出发,包含建筑、园艺、绘画、歌舞等艺术类型,内容丰富,通过新颖的环节设计,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破壁融合,不仅适合在电视平台播出,也适合在网络平台传播,实现了传统文化节目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我在颐和园等你》

2020年7月,北京卫视继《上新了·故宫》(2018年11月)、《遇见天坛》(2019年8月)和《了不起的长城》(2020年1月)之后,正式推出全新的园林文化类户外综艺节目《我在颐和园等你》。自《上新了·故宫》荣获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综艺类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后,该系列传统文化类原创节目口碑收视双丰收,北京卫视进一步确立了打造“京味国潮”系列IP的传统文化类节目路线,《我在颐和园等你》正是这一系列IP中的最新力作。作为一档园林文化类户外综艺节目,《我在颐和园等你》通过丰富的视听画面,为观众展现了绝美的颐和园风景。雄伟的万寿阁、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长廊、设计巧妙的十七孔桥等,凝聚了中国古代卓越的建筑设计及精神内涵,而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故事也为节目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叙事与表达提供了绝妙的素材。整体来看,《我在颐和园等你》的定位仍是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丰富传统中国美学精神的表达,但在保留了系列作品优点的基础上,节目组及时注意到了观众对于该类型节目的审美疲劳,为实现更高的审美追求而积极展开实践创新,摆脱了边浏览、边讲解的方式,力求创新变化,通过更为新奇的、富有娱乐趣味的设计,挖掘颐和园故事,吸引观众群体,引导观众理解中国文化。

一、把握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其他传统文化类节目一样,《我在颐和园等你》的核心内容依旧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节目每一集设计一个路线主题,展开新颖有趣的游戏挑战设计,在嘉宾完成挑战的过程中传达主题。颐和园中建筑形式众多,围绕着“福寿”的主题,承载着多样的传统文化类型。第三集中,挑战设计为在未开放游览区域的排云殿中寻找意味“幸福无边”的文物———牌匾“蕃釐经纬”,最终由工作人员解释其出自《汉书》《尔雅》《周礼》。第四集,嘉宾们来到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大戏楼德和园,主要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戏曲文化的主题。通过嘉宾对《空城计》《锁灵囊》等经典动作片段的模仿演绎,达到寓教于乐的宣传目的。在第一集就出现的颐和园长廊,本身就是经典卓越的中国传统建筑精品,而长廊上绘就的一千四百余幅彩画,更是讲述了一千四百余个传统故事,为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我在颐和园等你》虽然扎根在北京,以颐和园发生的故事为主,但由于颐和园本身的特殊性,故事也不仅仅是“北京故事”而已。例如第二集中的“江南风光线”主题,节目场景主要安排在具有明显江南风格的水村居、谐趣园等,编剧设置了茶饮、江南评弹等江南元素,借助游戏环节,讲述了乾隆皇帝在南巡时独爱张东官樱桃肉、杭州金山寺玉带桥、苏轼与佛印和尚说禅等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并非发生在北京,但依靠颐和园这个地标为载体,使整个节目的文化故事更为丰富,不局限于本地故事,而是观照更广阔的中国故事。

二、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创新破壁

查看全文

城市生态课实习报告实践报告

1实习概况:

1.1实习目的:

增进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对城市的感性认识,发现城市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1.2实习时间以及内容:

时间:20*年*月*日

路线:从北大地学楼出发,沿着燕南园,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到蔚秀园,穿过承泽园到海淀公园,经六郎庄,直至*城市绿化隔离带,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到万寿山北坡。

查看全文

园林景观如诗如画建设论文

中国园林中的文学品题指的是厅堂、楹柱、门楣上和庭院的石崖、粉墙上,留下的历代文人墨迹,即匾额、楹联和石刻等。它们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景观的说明书、园主的心灵陈辞,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

匾额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

查看全文

城市生态课第一次实习报告

目录:

实习概况

实习记录

分析与讨论

实习心得

参考书目

查看全文

北京生态实习报告

实习路线:逸夫二楼-燕南园-北大西门-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颐和园东宫门-万寿山北坡主要内容:一关于尊重自然:就实习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况进行分析

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年月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原创: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一关于尊重自然

查看全文

园林景观赏析论文

中国园林中的文学品题指的是厅堂、楹柱、门楣上和庭院的石崖、粉墙上,留下的历代文人墨迹,即匾额、楹联和石刻等。它们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景观的说明书、园主的心灵陈辞,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

匾额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

查看全文